集装箱改变世界 epub 《中集:可以复制的世界冠军》 第2章 十年改变世界集装箱格局

 集装箱改变世界 epub 《中集:可以复制的世界冠军》 第2章 十年改变世界集装箱格局


     很难说是制造业推动了世界航海业,还是航海业成就了制造业。

600多年前,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王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他们希望把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卖到更远的地方,使得1420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只达到3 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500年前哥伦布在寻找香料的路途中发现了新大陆,印第安人的黄金白银被洗劫一空,流入欧洲的黄金白银打破了欧洲市场的需求平衡,带动了欧洲手工业的发展,荷兰、英国相继从海上崛起。航海业拉近了世界之间的距离,也导致为争夺资源而引发的战争,战争与科技成就了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到20世纪60年代,因为集装箱的出现,世界贸易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再次变得如此紧密,漫长的国际航线因此大大缩短,以至于全球配套下的"精益制造"得以实现。当运输距离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可以克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障碍只有制度成为约束,一旦阻碍经济流动的制度被打破,各国贸易之间的流动就奔流不息。

18世纪英国通过工业革命确定了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的英国,控制了世界工业生产的1/3~1/2和世界贸易的1/5~1/4。1860年,英国拥有全球40%~50%的现代工业生产能力,制成品产量接近全球的4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制造中心转移到美国,1894年,美国制造业总产值等于英国的2倍,等于欧洲各国总和的一半。到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量相当于英、德、日、法4国的总和,占全球的1/3以上。此后,美国工业长期保持着世界第一的地位。1929年,美国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达到了43.3%的历史最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日集装箱运输航线的开通使得日本经济高速发展,1960~1973年,日本工业产值翻了两番,并成为全球机电设备、汽车、家用电器、半导体等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许多产品都位居世界前列,日本成为新的"世界工厂"。1969年7月,香港接受第一艘全集装箱船靠岸,接下来澳大利亚、韩国、中国台湾、菲律宾、新加坡陆续开通了集装箱运输,太平洋地区经济迎来集装箱运输的繁荣,成就了80年代的"四小龙"。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基础在苏联的援助下建立。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施的"一五"计划,确立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主导的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设置了钢铁、机床、飞机、汽车、重型装备和精密机器等一大批重型工业部门。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0多倍,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0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29年中,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能够制造各类工业和消费产品,通过"三线建设"军工制造业建立了一定基础。以纺织、造纸等为主导的轻工业也建立了基本的工业体系。到70年代中期,由于长时间的发展不善,中国工业体系已经是满目疮痍。

而同一时期由于汽车、家电等机电消费品的带动,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后,已经从工业化进入信息化时代,全球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生产组织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和中国工业同时期起步的日本也已经远远超越了中国,因为能够与欧美国家互通商务,就连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基础制造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中国大陆。

改革开放的中国展示给世界的是:巨大的几乎是空白的消费市场、传统基础工业体系和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国际间货物流通渠道已经建成,跨国资本在全球寻求更大的市场和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很快,这种比照下的差别和机会被精明的国际资本发现,初期港澳台的企业开始回大陆投资,1979年日本松下幸之助来到中国,美国运通、伊士曼、IBM也在当年陆续来访。进入90年代,欧美日等跨国公司陆续进入中国,1990年外商直接投资34亿美元,到1995年达到377亿美元,外商在中国注册企业达到23.4万户。显然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具备顺利承接世界制造业的条件。

国际贸易的意义在于通过在世界范围内的物资与劳务交换来弥补相互之间的不足,以实现世界资源的相对平衡。1978年以前的中国工业是以国防为主体的重工业,1953~1979年,重工业增长的速度比轻工业增长的领先系数达到1.47,当时购买粮食和布料都需要粮票和布票,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短缺,手表、照相机和自行车都是当时的"奢侈品"。改革开放刚刚打开的那道门如同迎来山洪暴发,冲击沉寂的中国大地。改革开放后旅居海外的华人带回来最多的是彩电、冰箱、录像机等电子产品。80年代初期,美国家电商人到中国调研发现,中国人根本不看电视,也没有钱,他们的结论是电视在中国没有市场;日本企业到中国来调查,发现中国人文化生活非常贫乏,消费简单,而且钱都存在银行,于是他们把12寸的黑白电视引入中国,电视机很快成为热销品。很快,汽车也开始被批量引进,1985年中国进口的汽车数量等于1950~1979年进口汽车的总数,除海关渠道外,大量的货物通过走私进入中国,1988年1~9月,通过海关进入中国的录像机2万台,实际流入国内的有33万台以上(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M].北京:中信出版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995年通过外贸正常进来的彩电为54.9万台,而市场实际销售量为500万台。

在疯狂进口的同时,外资企业在把它们的制造工厂以不同形式搬进中国,使得加工贸易业快速发展。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按照所承接的业务特点不同,常见的加工贸易方式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和协作生产等。改革开放初期,港澳台企业开始试探性地进入大陆开始一些服装、箱包、玩具、家具等轻工品的加工贸易业务,1979~1989年,70%~80%的外资企业的加工业务集中在珠江三角洲。198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值仅25亿美元,1988年迅速发展至287亿美元,是1981年的11.48倍,加工贸易远远高于同期全国进出口总额2.34倍的增长幅度。同时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在纷纷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大举引进国外成熟的生产线。日本家电产业的升级把普通市场留给了中国,从1984年开始,成百上千条从日本淘汰的摩托车、彩电、冰箱和录音机生产线被快速引进。1985年前后,一共引进了105条日本的彩电生产线,包括青岛海信、四川长虹、广东康佳相继引进了松下淘汰下来的生产线,中国成为承接日本普通家电制造的主要国家。随着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出台和加工贸易生产、加工、装配能力的增强,进料加工业务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航运业务由此而繁荣,到1979年年底,中国集装箱码头吞吐能力仅74万TEU,1981年在天津建成吞吐量100万吨的集装箱专业码头,到2004年,中国集装箱码头吞吐量达到11 549万TEU,进出口贸易总额11 548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2011年12月7日,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跃升至2010年的29 740亿美元,年均增长16.8%,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1949年以前中国港口建成的泊位只有75个,码头总长度11.9公里;1950~1979年29年建成泊位数785个,建成码头总长度65.696公里,建成集装箱吞吐能力74万箱;改革开放后,1980~2005年,26年间中国共建成泊位码头3 429个,建成码头总长度达到401.354公里,建成集装箱吞吐能力5 929万箱。到2010年中国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6亿标准箱,在2010年世界十大港口中,中国占据了六席。从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到21世纪"金砖国家"的崛起,世界经济中心正在从欧美转向东亚,而中国作为这一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主要力量,已经建立起通达四海的货运通道(见表2-1、表2-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3514.html

更多阅读

声明:《集装箱改变世界 epub 《中集:可以复制的世界冠军》 第2章 十年改变世界集装箱格局》为网友此年定人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