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计划内核”难撑科学创新大厦



     张维迎教授近日在《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文章,谈到他访问英国的“李约瑟研究所”的经历。在与中国内地对比之后,他不无担忧地说:缺乏学术独立与自由,没有民间办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自由,再多的钱也不可能办出一流大学。

  张维迎的担忧,实际上来自“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礼教授提出的“新李约瑟问题”:当今中国正在变得富有和强盛,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学术组织是否有利于科学和技术创新呢?

  要回答古克礼教授的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动力源于社会生产,生产的动力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一大前提则是科研、教育机构在学术上的独立和自由。而国内的教育和科研在这方面的状况可以说是相当不乐观。

  某些人对于大学教育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办大学就是要“把学校办大”。要建“世界一流大学”,最佳途径莫过于强强联手;因为联合以后,统计数字很快就上去了。那么,按照计划经济的思维,把大学办“大”的最佳方法就是由政府主导大学教育,让政府成为大学的经济资助者和实际的管理者。据说,教育的宏观调控如此会更有效率地分配资源。然而,这么多年下来,我们看到中国并没有出现世界一流大学。

 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计划内核”难撑科学创新大厦
  简单来说,在一个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分配的制度下,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腐败行为。因为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存在,人们也无法透过价格机制获知市场的供需。这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实行所谓教改之前的教育状况,或者说是一种机械的计划经济教育模式。但在教改施行以后,“市场”的概念被以“改革”为理由引入高等教育。因此我们看到,大学的招生变多了,科系变多了,研究人员也成倍增长,以至于不少外国专家来中国作学术交流时,都会吃惊于“中国同行”庞大的数量。

  “教育产业化”的确让学校和研究机构进入了一个越来越大的市场,这本身并没有错,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教育都在搞产业化。问题在于,市场的外表下依然是计划的“内核”。换句话说,教育的产业化被变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产业化。政府依然扮演着教育与科研的管理者与经济资助者。

  正因如此,问题才显得严重。教育市场已经被做成了一个“大蛋糕”,但教育市场的指挥者依然是政府。那么,如何分配这个“教育蛋糕”,也理所应当成为了政府意志的一部分。如此,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就有了滋生的土壤。相当一部分所谓的学者根本不必做研究,因为他们只需要想办法贿赂教育的管理者,就能交换到教育资源。教育科研机构也就成为了另一种“官场”。这种情况完全符合布坎南等经济学家对于寻租行为的定义。而在寻租横行的体制下,可能期待“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8535.html

更多阅读

关键词转移 产业转移和技术创新是华北治污关键

     5月17日,2013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正式启动。今年关注的重点是大气污染、饮用水安全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不可否认的是,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正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对于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地区来说尤为

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 高新区助推企业成技术创新主体

   近日,西安高新区企业西安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开米股份有限公司分别获批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这两家企业不仅成为西安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佼佼者,而且成为西安高新区创

光伏产业链 光伏产业解困技术创新方是王道

     企业自投电站开发,分布式发电都为我国光伏企业提供了一种解困的可能。但更进一步的技术创新,才能让我国的光伏产业在未来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  在整个行业普遍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光伏企业均开始寻找自己的解困之道。  据

声明:《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计划内核”难撑科学创新大厦》为网友一朵向阳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