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探讨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探讨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专 题 研 究

2010年第3期

(总第4期

2010年9月25日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探讨

【关键词】 技术创新管理 创新体系 建议

要点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企业为主:我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主要任务均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为目标,如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面向企业开放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及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等。

国际企业创新管理经验丰富:西门子公司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如与市场紧密结合预测未来业务并决定研发发展方向,吸收、培养和保留顶尖科研人才,建立支持创新的各类制度,以及创造宽松创新氛围等。

电力行业创新发展潜力待挖: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在我国38个行业中的总体排名为14,创新基础子要素排名靠前,创新能力与创新活动子要素排名落后。

集团创新体系建设战略先行: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重大创新的失败也可能会使企业陷于困境。因此需要企业采用科学方法,系统分析,加强技术创新战略研究,强化顶层设计,防控创新风险。

目 录

【企业技术创新环境】

一、当代企业技术创新特点

二、我国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

【企业创新体系架构】

一、创新体系构成要素

二、西门子公司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能力考评】

一、技术创新影响因素

二、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创新体系建设建议】

一、现阶段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二、集团创新体系建设建议

【企业技术创新环境】

当代,世界各国都把企业视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我国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通过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和发展、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等措施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一、当代企业技术创新特点

当代经济的增长与技术创新紧密相关,技术创新成为各经济体竞争的核心,一个企业乃至国家迅速崛起必须拥有雄厚的自主创新能力。各种研究资料表明企业创新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主体

企业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其技术创新更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绩效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世界各国都把企业视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

2、企业是研发经费的主要投入者

美国目前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约占美国社会研发经费的70%,政府投入只占1/3左右,且60%以上主要用于支持国家实验室和大学等的基础研究。日本的企业投入约占日本社会研发经费的80%以上。近年,我国研发经费总支出中各类企业支出已达70%以上。

3、企业研发重点转向高新技术

近年世界各国企业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信息、生物、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2008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创新活动也主要集中在高技术或中高技术行业,传统制造业及非制造业工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则相对较低,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等供应业。

4、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主要表现在企业研发体制不断健全和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等方面。一些国际企业已经建立起由中央研究机构、基础研究机构和海外R&D机构等组成的多级研发体制,拥有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高素质人才。

5、合作创新为主要创新模式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是围绕高新技术领域的全方位突破,投资大、涉及学科多的大工程不断涌现,一家企业的资金和人力往往难以支撑这些重大项目,因此合作研究就成为企业的主要创新模式。

二、我国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

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和保障措施。

1、国家技术创新工程

我国于2006年、2009年先后实施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根据科技部等六部委2009年6月发布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六项主要任务包括: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面向企业开放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资源,以及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及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为保障完成上述任务,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还推出了建立健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等五项保障措施。

2、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

作为推动“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重要举措,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到2010年初,已有469家企业分三批参加试点,现第四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正在开展中。

3、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根据科技部等六部委《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科技部《关于印发<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各领域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进展情况,科技部于2010年2月发布《关于选择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布了36家符合条件的试点联盟名单,如“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多晶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4、央企技术创新信息平台

2007年7月国资委发文会同中央企业创建“中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平台”,2009年3月平台初步建成。各中央企业参与信息平台的共建和使用管理情况将作为国资委考评各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

5、央企考核大幅增加研发投入权重

国务院国资委主管业绩考核的副主任黄淑于2010年1月在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会议上宣布了国资委激励中央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最新、也是迄今为止含金量最大的举措:将在2010年到2012年的央企第三任期业绩考核中,大幅增加研发投入的权重,即对研究开发费用视同利润来计算考核得分。

【企业创新体系架构】

建立科学、完善、高效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相比国际知名企业,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文化理念、规划实施等方面差距较为明显。

一、创新体系构成要素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环节的系统工程,为使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顺利进行,必须建立一套完善高效的管理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包括
决策系统、组织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和规则系统等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创新体系构成要素

将图1中的构成要素合理配置、有机组合,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又可转化为如下表1中几个方面的管理过程:

表 1 创新管理体系各方面的主要内容

创新管理构成

主要内容

资源管理

①研发资金资源管理、②有关技术创新的仪器设备和设施资源管理、③人才资源管理、④信息资源管理等。

决策管理

①战略决策管理、②项目决策管理等。

制度管理

①技术创新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步骤的具体操作制度;②技术创新参与各方的协调管理制度;③企业技术创新的配套管理制度(如有关技术创新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分配制度、培训制度、奖惩制度、调控制度等等)。

过程管理

①对创新活动各环节工作实施流程化、制度化管理;②对创新活动各个环节、参与组织各方、各个部门加以组织和协调;③对创新项目实施各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并实施绩效考核、评估等。

风险管理

管理对象: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知识产权风险、信用风险、时间风险等。管理内容:针对创新过程各个环节,进行风险预警和评估、监测和控制、化解和规避、设计补救措施和方案、界定责任并合理负担等。

营销管理

①创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实现企业创新产品由产品化到商业化的成功转变;②发挥销售部门技术创新源的功能,为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

文化管理

①通过加强培训,提高普通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观念;②通过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提高企业员工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技术创新氛围。

二、西门子公司创新模式

享有“电子帝国”美誉的德国西门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电气电子公司之一,也是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企业之一。作为世界电气工程和电子工业领域的潮流领导者,西门子公司创新体系的建设经验已成为众多制造型、生产型企业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1、西门子的创新组织模式

西门子公司创新体系组织形式的主体是其中央研究院。该中央研究院由分布全球的11个重要研究所共同组成资源共享的创新体系,它的职责是研究将会影响许多产品和业务领域的核心技术,从整体出发为西门子的未来负责。公司的分子公司、不同事业部及下属机构还有各自的研究部门。这些研究部门只在与本分子公司或部门业务相关的有限领域内进行研究活动。整个科研体系如图2所示。中央研究院由公司总部直接管辖,其地位如图3所示。

图2 西门子的创新组织模式

图3 西门子中央研究院在公司中的地位

2、西门子创新体系概述

西门子的创新体系是由创新战略、战术、流程、内部创新体系、外部创新体系,以及组织内部的创新保障体系构成的完整系统。表2显示了这个系统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表2 西门子创新体系各部分主要内容

西门子创新体系构成

内容与方法

创新战略

“潮流设定者”战略:即要创立一种市场上必不可少的新技术,从而获得高额利润。

创新战术

“顶尖+”创新工程:即必须做到比最好更好,聚焦于更好的提高研发效率和效果,同时持续开发产生协同的潜力。

“顶尖+”创新工程运用的方法:设定指标、最佳实践共享、全公司范围的专利管理、联合开发,以及平台战略等。

创新流程

四步循环流程:①识别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②辨认技术突破、③预测未来顾客需求及新的商业机会、④将西门子塑造成该领域中的潮流领导者。

内部创新体系

“未来图景”创新体系:即用“创造未来”代替“预测未来”。创新方法:“归纳外推”和“回归分析”两种互补方法有机结合。

l“归纳外推”:今天、从当前业务,依据当前的技术水平和发展速度对明天做出客观、合理、精确的估计;

l “回归分析”:从想象中的未来业务、技术与市场状况,回归现状,决定应该做什么。

外部创新体系

外部创新循环:①促进本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向市场及其他中、小企业扩散,②同时利用外部新技术、新产品并提升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③最终形成以本企业为龙头的技术创新有机群体。

创新保障体系

管理制度:包括研发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创新激励和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沟通制度等。

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文化塑造

3、西门子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西门子在创新体系建设上的重点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

(1)与市场紧密结合预测未来业务并决定研发发展的方向:包括技术地图计划、未来图景计划等。

(2)吸收、培养和保留顶尖科研人才,包括:创新人才招聘体系、创新人才培训体系、创新人才激励保留体系、创新人才考评体系等。

(3)建立支持创新的各类制度,包括:①与社会资源合作创新的“西门子风险基金计划”、“创新加速流程计划”、“高效联络办公室制度”;②用来激励创新的“3i”计划、“年度发明家计划;③用来实现内部资源共享、创新协同效应的“专利内部使用许可协议制度”、“虚拟创新链”制度、“顶尖+”工程等等。

(4)创造宽松的创新氛围,包括:①“创造未来”的企业座右铭;②提供人、财、物、信息等充足的创新资源;③宽松的工作环境;④领导和团队支持等。

【技术创新能力考评】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不仅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分析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状况和确定技术创新战略,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完善技术创新机制,还有助于政府各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

一、技术创新影响因素

影响技术创新的内外部因素有很多,内部因素大体上可归为企业基本特征、企业战略、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管理团队,以及职能资产和战略六大类,外部因素则可归纳为企业所处行业、企业所处区域和政府公共政策支持三大类。

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通过实证调查来验证影响企业创新路径选择的关键因素。图4所示的是145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

图4 企业自主创新路径关键影响因素调查统计排名

二、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的能力。实际运行中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多变量、多目标、多约束条件的复杂非线性开放系统,对此系统进行能力评价,也必然会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复杂指标体系。构建并完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以下仅列举部分权威机构构建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1、国际组织构建的评价指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调查时,将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确定为6个重点方面:一是企业发展战略;二是创新成果的扩散;三是企业创新的信息源和创新障碍;四是企业创新的投入;五是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六是企业创新的产出。

欧盟理事会在2000年也曾明确提出了建立欧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提高欧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该指标体系包括人力资源、新知识的产生、新知识的转移和应用,以及创新的投入、产出和市场等4类,共计10项指标。

2、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创新能力考核的指标

根据《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中有关发展创新评价的具体规定,主要从经营管理创新、工艺革新、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培育、市场拓展、专利申请及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对中央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3、企业技术创新依存度指数

2006年4月,科技部、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三部委在《关于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初步界定创新型企业的定义:创新型企业即是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它需具备以下5个条件:一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三是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四是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五是具有创新发展战略和文化。

上述界定不仅是国际经验的借鉴,更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求。随着国际竞争环境变化,我国过去三十年低成本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竞争优势难以持续,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刻不容缓。企业作为经济的基本承载单位,必然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体。依靠持续的创新竞争力赢利,即是我国企业也是我国经济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中生存的根本。而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又是以技术创新为主,管理、制度、组织、文化等创新为保障的综合能力建设。

在借鉴国内外有关企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基础上,上述三部委进一步研究形成了以考察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度为目标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定量指标和1个定性指标构成,其中,研发经费强度指标引导企业在资源配置上注重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发明专利指标鼓励企业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工艺或服务)收入指标引导企业通过创新成果应用获取利润;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指标引导企业注重全面提升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益;创新组织与管理指标则引导企业从制定战略、完善体系、强化管理、塑造品牌、营造文化等方面,系统地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5个指标综合测算形成的企业技术创新依存度指数,既可以作为命名创新型企业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政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动态地引导和调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政策工具。目前已有202家技术创新依存度指数在0.6以上的企业被命名为“创新型企业”。

4、企业创新发展指数

我国科技部下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也以上述三部委对“创新型企业”的界定作为评价企业创新发展的标准,构建了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即中国企业创新发展指数,具体实施对我国区域和行业企业创新发展的动态监测和科学评价。中信所的企业创新发展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构成如表3所示。

表3企业创新发展能力组成要素及子要素

创新基础

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

创新绩效

经济表现

R&D人力

技术研究

知识产权

基础设施

科研条件

项目研究

产品开发

R&D经费

技术获取

科研合作

技术进步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制的《中国企业创新发展指数2008》中对我国工业行业企业创新发展总体评价结果,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在我国38个行业中的总体排名为14,12个创新发展子要素的排名如图5所示。

图 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创新发展能力12个子要素的排名

从上图可以看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创新发展指数12个子要素的排名中,经济表现、基础设施、科研合作、技术进步四个方面排名靠前,R&D经费、科研条件、技术获取、项目研究、产品开发等五个方面排名靠后,R&D人力、技术研究、知识产权等三个方面排名居中。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作为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装置型产业,经济表现、基础设施、技术进步等指标位于各行业前列有其必然性,这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整个行业的创新评价结果,另一方面也确实说明该行业有着很好的创新基础和创新潜力。R&D经费、科研条件、技术获取等指标的落后,则反映出了由于企业普遍创新投入低而造成的行业创新能力不足,同时也反映出电力、热力生产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在整个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链中处于薄弱一环。

【创新体系建设建议】

我们认为集团在建设创新体系时面临着创新动力、创新资源和创新绩效积累不足等问题,可相应的采取加强创新决策管理、培育创新文化、促进合作创新、整合内部资源等措施。

一、现阶段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2008年下半年开始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加快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世界经济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我国迫于来自内外发展环境的压力,也处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随着集团公司进入发展战略第三阶段,面对新形势、新起点、新任务,集团提出把加强集成创新作为实现转方式、调结构、强机制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此,集团正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现代管理思想和理念,整合系统内外部资源,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科技手段,以项目为主线,进行组合、优化和改进,构建能够不断创新、具有功能倍增性、先进性和适应进化性的完整创新体系。

我们认为在当前集团加强集成创新,打造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1、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学术界和管理界将技术创新的动力总结为技术推动、市场需求拉动、政府行为和企业家偏好,但技术创新最根本的动力还是在于通过技术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

由于产业分工,将一次能源转换成电力的传统电力生产企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中间:一边远离原材料——一次能源,一边远离市场——终端用电客户(即需求侧),技术水平又受装备水平制约。在此前提下,前一阶段集团发电主业利润主要来源于规模,增长空间有限。加上体制、电价改革等其它因素,企业中存在使用成熟的技术即可获得稳定的利润和通过技术创新并不能获得充分超额利润的看法,难免创新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尽管能源产业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但政策激励和资金投入首先流向了装置制造业(包括发电和电网装置),发电集团在整个产业链中受益较晚。可以认为由上述原因造成的创新动力不足是导致集团前一阶段技术创新管理较为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2、创新资源积累不足

以现状来看,无论是同其它行业的创新型企业相比,还是同发电集团同行相比,集团在创新资源积累方面都不占优势。这主要表现在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资源、研发装备资源和信息资源上。

就资金资源而言,从历史来看,集团历年在科技创新活动方面的投入并不很多,与第一批“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6.74%的平均值,集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现状而言,由于集团整体盈利能力不强、资产负债率偏高、资本金相对短缺,也增加了集团加大科技投入的难度。

就研发装备而言,研发装备的水平一般与企业研究机构发展水平相一致。遗憾的是,那些有着几十年历史的电力系统科研机构没有一家划归集团系统。近年,国家依托企业与高校新建了一些能源研究实验室或能源研发(实验)中心等科研机构,由于各种原因集团也较少参与。总体而言,集团现有承担科研任务的机构则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装备能力。

就信息资源而言,同样由于科研机构这一载体水平的制约,集团无论是在技术创新参考信息资源还是监测技术发展的信息通道方面的都需近一步积累。

3、创新绩效积累不足

科研投入与科研基础设施的不足,以及科研体系不健全等直接导致了集团在在创新绩效积累方面的不足,而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往往是在内部持续创新基础上取得的。专利保有率是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衡量指标,表2所示为近年中央企业专利情况排名前80位的能源相关企业状况,总计150多家央企,集团公司不在前80之列。

表4 中央企业累计拥有有效专利情况排序

序号

企业(集团)名称

2008年

2007年

总数

发明

序号

总数

发明

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8668

6163

1

7384

5165

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5601

856

2

4546

718

9

国家电网公司

1994

253

8

1427

196

30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423

105

31

314

126

33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382

159

32

310

138

34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358

40

 

244

66

42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

258

57

49

130

26

46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94

12

47

134

7

50

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

161

5

51

116

3

54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

140

8

55

100

4

56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136

24

62

83

8

61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116

33

61

90

25

62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115

17

63

78

11

66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89

11

66

64

8

68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

79

17

67

63

16

73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64

20

52

112

38

78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

49

5

80

38

3

80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44

5

85

29

4

 

前80名中央企业合计

59756

20291

 

44839

15439

 

全部中央企业合计

60432

20538

 

45547

15681

附注:

前80名中央企业累计拥有有效专利数占全部中央企业的98.9%,其中发明专利量占全部中央企业的98.8%。

4、行业技术定位有待提高

现代能源行业不仅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且伴随着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应用其中;新的能源革命也加快了行业技术升级换代速度,技术竞争越来越复杂。要想依靠科技竞争力谋求企业生存与发展,必须找准企业在整个行业技术版图中的定位,是领先,还是跟随,何处领先,何处跟随,何处放弃,何处何时进入等等,以清晰的技术路线图来引导企业技术创新。随着电力行业市场化竞争的加剧,集团应以明确的技术定位来适应当前与未来的竞争环境。

二、集团创新体系建设建议

集成创新既是一种自主创新模式(其它两种为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又是一种最新的技术创新管理范式。现代集成创新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等,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的动态创新过程。这一过程对企业而言,即是通过内部创新要素集成,或外部集成网络的建设,迅速汇聚各种创新资源,加速知识流动和学习积累,使企业建立起核心能力。集成创新过程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除需加大资源投入,注重人才培养外,还需加强顶层设计,实施科学管理,实现技术、组织、制度、管理、文化的综合性创新。结合集团公司当前面临的创新动力、创新资源、创新绩效不足等问题,我们认为集团公司在搭建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体系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加强技术创新决策管理,明确技术战略定位

创新成败对企业成败影响日益显著,而集成创新又是众多要素根据市场需求的动态融合,因此无论是企业整体的技术战略、还是具体研发项目,都需要企业采用科学方法,系统分析,慎重决策。尤其是技术创新战略,它主要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根本目标和主要规划等企业创新活动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其决策需要在对行业技术发展长期监控、对企业业务与技术前景深入分析,对企业与竞争对手技术创新能力准确评估,并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建议集团在创新体系方案制定中,加强“战略集成”软科学研究,应用顶层设计,融合技术战略与企业其它战略,从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出发,紧抓国家振兴新兴产业的机遇,明确在高效清洁发电、可再生能源利用、煤炭清洁利用等领域的技术布局、创新重点和方向,并科学配置有限的创新资源。

2、培育激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创新动力

与信息、资金与组织结构相比,创新文化被称为“硬币的另一面”。有研究表明,好的技术创新往往来源于企业内部,因此培育激励员工创新的企业文化不仅是增强企业创新动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还是一项降低技术创新成本的有效措施。创新文化以重视创新、强调沟通、尊重知识、共享知识、容忍失败等为特征,需要各种激励制度加以保障,例如兴趣激励、发展激励、物质激励、文化激励、员工对话机制、员工建议制度等。创新文化需渗透到企业各个层次:没有领导层的支持与参与,文化建设难以推进,而企业的基层技术员工则既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也是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的主体。只有企业全员创新意识提高了,才能保障创新活动持续不断地进行。

3、利用战略联盟促进合作创新,拓宽企业创新资源

现代技术创新多为跨领域课题,需要大量资金和复杂的技术集成,同时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往往非一个企业所能负担,因此结合产学研的合作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集成创新的最佳选择之一。建议集团利用我国现阶段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政策,结合集团战略规划与自身状况,积极谋划建立集团的创新合作网络与知识联盟。通过与合作伙伴优势互补、共享成果,集团可以拓宽创新资源获取的途径,补足创新所需的技术基础,加速创新绩效的积累。我们认为集团在选择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创新合作网络时,除关注同行外,可以着重向产业上、下游发展。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战略联盟,一方面可以分担创新资金与风险,一方面可以着力提升行业地位、转化技术成果、渗透技术标准。西电集团与华电集团的战略合作、国网收购许继与平高,以及近期集团公司与兵器集团公司的战略合作都体现了这方面的战略思考。另外,可充分发挥企业研发机构在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中的平台作用。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坚持小机构、大网络的运作方式,在集团公司内外,能源行业内外围绕新能源课题精心织网,聚合资源。目前研究院已与国华电力研究院等同行科研机构,华北电力大学等院校以及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计科新能源技术开发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电力科研院所和装备企业维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中电联等行业协会、国家部委下属研究咨询机构建立了信息共享渠道,并拟跨出电力行业与部分有共同技术应用(如节能减排)前景的企业开展合作。

4、整合内部科研资源,构建一体化创新平台

积聚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非一日之功,因此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放大有限资源效用在创新体系初建阶段格外重要。建议集团系统整合企业内部现有的科研机构、实验室、技术中心、咨询服务机构、博士后流动站,配合海外人才创新基地建设组织协调各单位科研人才,建立如西门子中央研究院般的资源共享的研发组织体系,建立有合作、有分工的协同机制,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格局,以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平台创造性的配置资源,提高创新效率与效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7597.html

更多阅读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统计评价 创新能力评价

南通大学题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统计评价学院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专业金融统计年级金融统计101学号1002103010姓名茆太春指导老师秦飞飞[摘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能力。本文论述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的内涵,

国美金融 全面陕西 陕西全面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在以延长石油、陕煤化、法士特、陕汽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的带动下,技术创新已成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在不久前召开的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陕煤化”)的《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的本质是将创造技术和知识的能力转变为经济效益的过程。创新链条包括研究开发、中间试验以及产业化和商业化各个环节,只有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为市场成功,才真正完成了创新过程。  增强企业创新动力  市场是检验创新是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角

     推动企业自身科研机构建设,以企业为源泉和依托,使科研机构与其创新需求紧密结合……企业,在陕西未来的科技创新中将成为必然的主角。  企业,企业,还是企业!  在今年7月举行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国家领导人如此高频率地提及

声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探讨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网友煽情的开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