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记忆博物馆 新闻博物馆里的集体记忆



   “狗咬人不是新闻,太寻常;人咬狗才是新闻。”美国报人约翰·博加特给出的这段定义流传甚广,虽嫌偏激,却以夺人眼球的速描笔法勾勒出媒体和大众对所谓“新闻”的猎奇心理。如今,它被工工整整刻在华盛顿新闻博物馆展厅外的墙壁上,任由过往的参观者赞同或反对。但恐怕鲜有人承认,在新传播手段不断涌现的大众传媒时代里,自己与千千万万的新闻毫无瓜葛。

  在媒体发达的美利坚,新闻和新闻人如何一路发展至今,经过岁月淘洗后哪些瞬间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而今天的新闻又怎样记录着怎样的人间百态?新闻博物馆留有一个窗口。

  “新闻”并未尘封

  走进新闻博物馆大厅,高悬的巨大显示屏上滚动更新新闻快讯,似乎都在提示着你—没错,现已置身于新闻的有形包裹中。令人眼球应接不暇的字幕条更彰显出,新闻最在乎一个“新”字。

  然而,透过十余个常设展、一系列不定期特色展以及一批精心制作的专题片,你可以借机触摸到过去数十年来一段段历史的初稿残片,它们为人细心收藏,却并未尘封,如今看来似乎依然能够复原出当年带给大众的震动。大大小小的影院或播放厅轮番播出专题片,讲述新闻的意义、新闻行业的变迁以及新闻背后的故事。

  展馆内,八块柏林墙的残垣尤为醒目,每块12英尺高,墙后还矗立着一座三层的瞭望塔。墙面一侧,涂鸦色彩依然鲜明。“行动起来”、“你们就是力量”等字样似乎墨迹方干。如主办者所言,当年横亘在东西两德之间的柏林墙却未能阻挡住新闻的传播,而这恰恰也成为日后压倒柏林墙的一个原因。在墙体旁,展览展出了柏林墙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诸多图片、文字和电视报道资料。参观者可以看到,在高墙阻隔的一边,“东德”的民众如何偷偷通过无线电波甚至电视屏幕“翻墙”到另一边,以及其中一些人在电视镜头的记录下成功或失败地“翻”到了墙的另一端;当然还可以看到,西方各大媒体、尤其是电视台如何密集呈现在柏林墙倒塌的高潮一刻,留下了重要的现场画面。

  “请触摸历史的一段”,这是博物馆对参观者发出的邀请,展馆一角特意展出一小块柏林墙断壁。一个褐发小男孩,七八岁的样子,一边听着母亲的讲解,一边用小手摩挲着看似平常的石块,在懵懂中第一次接触或许母亲幼年透过电视屏幕看到过的故事。

  当然,参观者还可以前往报刊展馆,细细搜寻更多曾经发生在这里或那里的诸多重要时刻。这里按照不同年份展出当年的旧报头条,将昔日悲欢重现人们面前:英国查尔斯王储和戴安娜王妃的“阳台之吻”,是这场媒体聚焦下“世纪婚礼”的经典瞬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与妻子黯然相拥的大幅照片,被用在印有他辞职消息的头版,图片中有无声语言;“人类登月”—简单的大标题下,佐以“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名言,经由新闻之手写入史册。

  纪念墙新增72个名字

  “世上有三种人会冲向灾难而非逃离灾难,警察、消防员和记者。”在印有这段话语的放映室内,参观者聚精会神地观看着一部名为《冲向危险》的纪录片,其焦点对准了深刻且持久影响了美国社会的“9·11”恐怖袭击当天。新闻博物馆的“收藏”不只关乎新闻事件,也关乎记录事件的个体。

  纪录片中,一个个在那场巨大人祸中冲向灾难、冲向危险、冲向现场的记者成为了被采访对象。他们的动情回顾,与他们所制作的文字、图片、影像、出镜等忠实记录交织在一起,将灾难天降之后最初阶段、也是最可宝贵的细节重现在参观者面前。

  在此过程中,人们不难会发现,这些记录者和讲述者本身也是事件的重要参与者。在他们中,有人在采访时面对突如其来的又一波楼体倒塌而不得不奋力跑向更安全的地方,没有停歇的摄像机镜头得以记录下那些最真实的晃动和尖叫;有人则在采访完逃生者后忍不住与浑身颤抖的采访对象相拥而泣,这种慰藉或许能让两位亲身经历者在无力事实面前给予彼此一些力量;还有人在突如其来的集体绝望中已本能地开始寻找给人希望的画面—在漫天粉尘裹挟的巨大废墟上,两个救援人员将一面美国国旗挂至挖掘机的顶端。

  当然,还有人为自己冲向危险的勇气付出了生命代价。在展出来自世界各地关于“9·11”袭击报道的整面墙旁,博物馆专门开辟一个角落,展出美国摄影记者威廉·比加特的记者证和他的那些蒙尘、残缺的相机部件,并采访了他的妻子和同仁。比加特在灾难发生当天,迅速拿起自己的设备冲向现场,并嘱咐妻子不必担心,“我很快就回来”,但这个承诺未能兑现。

  令人惊异的是,在粉尘铺天盖地的情况下,废墟现场的实际拍摄时间有限,但比加特遇难前依然留下了诸多令人动容的照片,后经整理得见天日。

  新闻博物馆内设有一座特殊的“纪念墙”,用以记录和悼念因公殉职的新闻工作者。今年5月14日,博物馆依照惯例,举行仪式增补并悼念过去一年的逝者,一些名字早已为人熟知,如英国摄影记者蒂姆·赫瑟林顿和美国摄影记者克里斯·洪德罗斯去年4月在利比亚遇难,绰号“海盗女”的美国女战地记者玛丽·科尔文今年2月在叙利亚遇难。他们均曾多次涉险赴战地报道,具有国际知名度。

  加上今年新增的72个名字,这面纪念墙上迄今为止已收录了自1837年起因公殉职的2156位新闻人。

  新闻人所面临的生命危险绝不仅限于战乱地区。新闻博物馆今年专门邀请了拉美最大报业集团、墨西哥改革报报业集团总裁亚历杭德罗·洪科致辞。洪科指出,不可忽视记者这个行当正面临着持续不断的日常风险。

  在贩毒集团横行的墨西哥,记者已成为处境最堪忧的职业,每年都会有多人在履行职责时付出血的代价。就在今年5月初,墨西哥警方在东部地区发现三具遭肢解的尸体,确认均系当地媒体摄影记者,而此类事件并不鲜见。

  然而,新闻作为历史的初稿,其撰写者也往往因立场相异而手握不同的标尺。令人遗憾的是,笔者并未在这份名单上找寻到在1999年北约轰炸中遇难的新华社女记者邵云环和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

  1999年5月7日深夜,参与北约轰炸南联盟行动的美国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造成邵云环、许杏虎及其妻朱颖3人遇难,多人重伤。今年5月7日,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张万学带领中国驻塞尔维亚新闻工作者、塞尔维亚记者协会的新闻工作者来到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旧址纪念牌前,向逝者寄托哀思。

  总统与传媒,相生又相克

  除了常设展之外,新闻博物馆还会根据社会热点等开设特别展。比如,从今年初到明年初举办的“四年一度”回顾展,就试图从新闻媒体的视角追述美国总统选举的变迁。

  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眼下正火热进行。各大电视台轮番主办竞选人的电视辩论,火药味十足,收视率不俗。总统与传媒,真称得上一种相生又相克的复杂关系。除了政客本身,恐怕就要数新闻媒体对大选最为敏感和热衷。

  追溯到1896年,共和党竞选人威廉·麦金利的宣传都是“足不出户”,记者只需每天去“蹲点”报道。而他的对手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却将竞选之旅拓展到千里之外。尽管后者最终没能赢得总统宝座,但现代竞选模式雏形初具。随着交通和通讯工具不断演变,总统竞选人已从火车换上飞机,传媒报道也从报纸杂志延伸至电台、电视。1960年,美国史上首次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出现,肯尼迪神采奕奕为其加分不少,对手尼克松却似乎失去了电台辩论中的雄辩,成为后者最终惜败的重要因素,传媒变迁对竞选的冲击力更加引人关注。

  毫无疑问,大众传媒是一柄双刃剑。竞选人对大众传媒的利用,大众传媒对竞选人的报道,为的就是吸引选民的目光。因此,使用负面竞选广告、曝光竞选对手丑闻、推出竞选人配偶拉动人气,一个又一个有意思的政治现象被写进了竞选历史。

  在这次展览上,还特别展出了2008年选举中当时民主党竞选人巴拉克·奥巴马为营造亲民形象而下场玩的保龄球和所穿球鞋,以及其对手希拉里·克林顿为赢得蓝领民心而在酒吧内豪饮所用的啤酒杯。

  新闻博物馆副总裁凯西·特罗斯特笑着回忆,此类展品中有的是说服竞选人及其团队提供,有的则是前往事发地搜寻而得,“奥巴马当时希望展现出自己球技不错,更想打造一种‘我也是普通人’的亲民形象。很不幸,他一局里有7个回合总共才得了37分,不过我觉得他挺幽默”。

  展览并未因关乎政治而显得枯燥,主办方还特别设置了投票互动装置,纪念1920年美国女性首次拥有投票权。掀帘走进,触摸屏上有巴拉克·奥巴马和他共和党的竞争对手纽特·金里奇、罗恩·保罗、米特·罗姆尼、里克·桑托勒姆。参观者大可以投上自己的模拟一票,并填写观点,而这些观点日后也可汇总构成调查民意的重要资料。

 沈阳城市记忆博物馆 新闻博物馆里的集体记忆
  如今,竞选和竞选报道都已进入全媒体时代,没人敢忽视微博、社交网站的传播力量。不过,早在2008年,新媒体已成为总统竞选的关键词之一。一方面,奥巴马和希拉里团队都是个中好手从而改变了游戏规则,成功利用Facebook和Twitter来争取选民支持、筹集竞选款项、自我宣传。另一方面,媒体记者也开始利用新手段改变自己的报道面貌,甚至某些新闻网站“更快、更猛”的报道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不小震动。现如今,哪个记者的武器库里少得了社交网站?

  “记者也可以比以前更快地传播自己的竞选报道,显然要比威廉·麦金利1896年在自家院子里传播得快多了,”特罗斯特说。

  当然也有媒体一不留神自摆乌龙,留下笑柄。1948年大选中,《芝加哥每日论坛报》截版期限前,编辑等不及最后计票结果,根据民调和初步计票而撰写头版头条—“杜威打败了杜鲁门”,孰知杜鲁门最终上演大翻盘。报纸“一错成名”,杜鲁门事后举起这张报纸的画面永久定格,成为本次展览入口的大背景。

  “我当然记得这一幕,怎能不记得呢?”满头银丝的志愿者导游珍妮·奥利夫告诉记者,展览中很多“新闻现场”都曾经由传媒报道为她和同辈人熟知,以导游的身份带老少观众从新闻视角来重温历史的演变过程,让她觉得更有意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8839.html

更多阅读

机关单位新闻通讯稿的标题怎么写? 获奖新闻稿标题怎么写

机关单位新闻通讯稿的标题怎么写?——简介一篇优秀的新闻通讯稿,总离不开一个简洁明了、恰到好处的标题。作为行政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发布的新闻通讯,有了一个好的标题,才能算是一个完美的新闻稿件!机关单位新闻通讯稿的标题怎么写?——工

我发表在中国标本馆里的植物目录单 动植物标本馆

年终了,我清理我在中国自然标本馆里的植物照片。哈哈,有800种了!感谢中国自然标本馆(CFH)和主持人天南星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还要感谢众多网友给予我的帮助,还有许多改正指导。植物界 Plantae折叠展开?1. Abeliabiflora........

声明:《沈阳城市记忆博物馆 新闻博物馆里的集体记忆》为网友鑲峩慌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