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 《帝王术》 第二章 纯熟使用者——清圣祖康熙 第二节 知人善



     康熙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对于这一点,相信没有哪个皇帝敢出来叫板。但偌大的一个国家,仅靠他一个人的努力,显然是不行的。特别是他有一个与生俱来的使命,即“保护好大清江山,不要被汉族人赶回关外”。为此,必须要任用一批可靠并且有才能的人。在这个前提下,康熙不在乎这个人的出身、别人的评价,只要他认为可用,就会大胆地任用,但不会对其放任。

8226;驾驭四大辅臣

前面“计除鳌拜”中讲到,康熙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除掉了鳌拜。但在“除鳌行动”前,在驾驭四大辅臣方面,康熙也学到或展示了极高的驭臣技巧。

 清圣祖 《帝王术》 第二章 纯熟使用者——清圣祖康熙 第二节 知人善
康熙自八岁即位那天,就很轻松地叫出了四位辅政大臣的姓名,这让大臣们很惊奇。当然,他知道的这些都来自祖母口中。实际上,设置多位辅臣是清王朝的特色,康熙时期有四位,同治时期有八位。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的时期,其历代皇帝对历朝历史都有深入的研究。之前很多不成功的事例,血淋淋地摆在他们面前。如果只有一位大臣,风险太大,几乎会百分之百出现之前历朝的宦官专权或外戚专政的局面。而顺治时期的摄政王多尔衮,也是活生生的例子。于是,康熙即位时,一下子安排了四位。也就是从那时起,康熙就已经了解四大辅臣的特点,并想着如何平衡四大辅臣的关系,抑或是挑起他们的矛盾,避免他们联合到一起,使自己没有任何话语权。

当然,在四位辅臣的选择上,就早已确定他们很难走到一起。这应该是康熙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及其父亲顺治皇帝的功劳。众所周知,清朝有八旗制度,四位辅臣主要来自上三旗。索尼属正黄旗,苏克萨哈是正白旗,鳌拜和遏必隆则是镶黄旗,四个人代表了三个派系。假如都是某个旗的,那康熙就是再有本领,恐怕也管不了这些人。另外,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现在的人受到金庸的《鹿鼎记》和二月河的《康熙王朝》这两部小说的影响很大,都认为鳌拜是奸臣,要谋权篡位。实际上的鳌拜只是过于骄横,又过分轻视这位少年天子,导致了后来被治罪。

四位辅臣开始时,由于这种被设计的权力制衡关系,都能尽心尽力地管理朝政。短期来看,这是好事。但这四人都非康熙心腹,都敢于直陈自己的意见甚至顶撞皇帝,这让康熙感觉很不爽,特别是对鳌拜。康熙五年(1666年),鳌拜提出圈地应按八旗排列顺序,冀东的土地按顺序应归 黄旗所有,要求和正白旗换地。当时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都反对换地,以免引起大骚动。苏克萨哈属正白旗,也坚决反对。但索尼、遏必隆则支持鳌拜,站在了鳌拜这一边,并斩杀了苏纳海等三人。本来是各自为战的四位辅臣出现了三比一的局面,让康熙很是焦虑。

鉴于鳌拜势力的抬头,在与祖母经过再三讨论后,康熙采取了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联姻的政策,孤立鳌拜。并立索尼的孙女为皇后,笼络索尼。索尼在临死之前提出康熙亲政的请求,促使康熙从幕后走到台前。同时,还得到了一个重要帮手,索尼之子索额图。但辅臣制度并未取消,苏克萨哈成为首辅大臣。实际上,苏克萨哈也是老谋深算。他很清楚当前的局势:第一,他不是鳌拜、遏必隆联合的对手;第二,康熙并不是不想取消辅臣制度,只是迫于面子。由于自己年轻,还有的是时间。于是,他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式,向康熙提出,辞去辅臣之任,愿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此举,孝庄太皇太后、康熙、鳌拜、遏必隆都心知肚明,实际上是让鳌拜和遏必隆同样失去辅臣之任。鳌拜暴跳如雷,联合遏必隆组织了苏克萨哈的24项罪名,欲置苏克萨哈于死地。

小说中,说康熙皇帝无能为力,这是不对的。实际上,康熙对苏克萨哈的担心远远超过了对鳌拜的担心。鳌拜不过是一介武夫,而苏克萨哈是很有心计的人。这里就要简要介绍一下,为什么苏克萨哈被列为辅政大臣,这还是上一代的恩怨。多尔衮早就有自立皇帝的打算,而索尼、遏必隆、鳌拜三人坚决反对,遭到多尔衮的疯狂打压,最惨的时候,三个人都被贬为庶人。要不是三人都有赫赫功绩,恐怕早就被多尔衮处死了。而苏克萨哈此时则是站在多尔衮的队伍中,是多尔衮的人。多尔衮死后,形势大变。顺治重新起用这三人,而聪明的苏克萨哈临阵倒戈,揭发多尔衮。这种行为,让孝庄太皇太后很是不爽,一直记恨在心,并告诫自己的孙子康熙,一定要提防这个苏克萨哈。正是这种担心,在鳌拜要求处死苏克萨哈时,祖孙二人都未站出来说话。

苏克萨哈被除掉后,虽然鳌拜的势力进一步扩张,但远没有康熙得到的实惠大。很多大臣都是对鳌拜敢怒不敢言,此时都坚决地站在了康熙这一边。鳌拜处死苏克萨哈之举可以说触犯了众怒,表面上得了势,实际上失去了人心。于是,当康熙要处置鳌拜的时候,70%的大臣都是拍手称快的,另一位辅政大臣遏必隆也受到了一定处分。自康熙八岁即位以来的辅臣制度,彻底消除。

点评:康熙驾驭四大辅臣,表现出了极高超的驭臣之术。在这个过程中,康熙很清楚地知道每个人的特点,做到了“知人”;又善于抓住四人之间的矛盾和弱点,各个击破,做到了“善用”。

8226;“文姚武施”收台湾

1781年,三藩平定后,收复台湾成为康熙的主要目标。其实,能将收复台湾提上日程还多亏了一个人——姚启圣。康熙在此人的使用上,体现了不拘一格的特点。

正史上关于姚启圣的记载并不多,此人堪称怪才。他生于明末,少有豪侠之气,且容易意气用事。曾路见不平杀过人,也曾因杖杀土豪弃官。但由于这人太有才华了,顺治二年的时候已经成为了福建巡抚。由于天生的仗义,在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他暗中资助粮草,受到朝廷的异议。但他根本不把这个当回事,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正是这种率真、正直的性格,让他从顺治六年开始,连续四次被贬。前三次被贬的原因分别是不支持朝廷政策、与上司经常争吵、酗酒闹事,最后一次被贬至漠河军中效力,而这次被贬原因都没人知道,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然而,是金子总有闪光的时刻。康熙二年,姚启圣参加了八旗乡试,考了个第一。当时,很多人都奇怪,这军队里还有这样的人才呢,后来一看是他,都摇头了。但没办法,既然人家第一,就得给个官儿。从大北边调到了大南边,到广东香山当知县。这一年,他正好四十岁。按理来说,性情应该稳定一些了。但没过多久,就又闹出事儿来了。他看到当地老百姓生活疾苦,擅自开了海禁,允许渔民出海打鱼。又被人奏了一本,官职又被罢免了。康熙五年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又再次被贬,到沈阳附近的一个马场当“弼马温”,和孙悟空第一次上天庭时的官职一样。

或许,姚启圣的这种“能折腾”的本领更适合在乱世。正好,三藩叛乱,他的机会来了。50岁时,他带着儿子一块儿到康亲王的帐下做参谋。从这时起,开始如鱼得水。等到三藩平定时,已经成为福建总督,并且成功地把台湾郑家的势力限制在台湾岛以内。他这个时候真的是忙得不亦乐乎,向康熙提出建议,应该趁这个机会收复台湾。但此时,对于姚启圣收复台湾的建议,康熙却是很头疼。

实际上,康熙很早就发现了姚启圣的才能。但顺治在位时曾说过:“这人我大清永不叙用。”康熙年幼时还想:“能让老爸这么生气的人,应该也不简单。”在三藩叛乱,朝廷最危急的时刻,几乎人人都要上前线的情况下,康熙想起了姚启圣,把他推荐给康亲王。“没想到这老小子还真有本事”,康熙也是毫不吝惜,对他一升再升,最高时达到了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一职。那康熙为什么头疼呢?因为康熙手中一直有一位收复台湾的最佳人选——施琅,他等待这个机会已经快20年了。但两个人都在一线的话,谁来统领全军呢?“如果给姚,他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郑成功呢?如果不给他,似乎又不合适,毕竟姚是兵部尚书啊!”思来想去,康熙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第二日,下诏封施琅为福建水师总督,军队方面的事情,由他具体负责;姚启圣仍为福建总督,具体负责大局调度及后勤工作,但不能干预军事指挥。

而康熙在施琅的使用上,更是体现了不拘一格的特点。施琅相对于姚启圣来说,其负面报道更多,特别是他是降将,本来就是郑成功的人。而且在1664年前后,施琅两次率兵征台未果,损失了不少兵丁,朝中大臣对他的能力深表怀疑。因此,当1667年施琅要求再次征台时,康熙召他进京,任其为内大臣,并撤福建水师,不再议征台之事。表面上看,停议征台,对施琅是贬,但实际上施琅从福建水师提督调任从一品的内大臣则贬中有褒。此后的13年,施琅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如何攻打台湾,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1681年,当康熙把这个机会给施琅的时候,施琅感动至极、喜极而泣。果然,不到两年时间,施琅就顺利拿下了台湾。

点评:康熙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重用了两个汉人,一个是被先帝顺治和自己多次贬过的姚启圣,一个是对方的降将施琅。这种大胆的用人方式,充分体现了康熙不拘一格的用人特点。另外,在两个人的同时使用上,也充分体现了康熙注重平衡的用人特点。

8226;制衡两大权臣

康熙在除掉鳌拜的过程中,有两个人的作用最大,索额图和明珠。后来,这两个人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讨伐沙俄、征讨噶尔丹等一系列事件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康熙对二人信任、宠爱有加,堪称心腹中的心腹。不想,随着二人功绩、权力不断提升,也开始广泛结党营私。朝中大臣几乎分成两派,纷纷选择自己的队伍,形成了对康熙统治的不利因素。如何制衡两大权臣,这成为令康熙头疼的一大问题。

康熙曾仔细权衡过二人,认为索额图势力更大,明珠更有才能;索额图做事沉稳,明珠更有远见;索额图权欲更强,明珠注重小恩小惠;索额图是朝廷稳定的最大威胁,而明珠正好可以限制索额图势力的过分膨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康熙对二人势力的发展,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到一定程度时,再收拾。

但起初时,二人并没有矛盾,相反,很和谐。特别是在除鳌拜的过程中,两个人配合很默契。索额图主擒鳌拜,明珠控制其党羽。索额图立了首功,而且又是皇后的叔叔,明珠也常常向索额图示好。但在平定三藩的问题上,两个人的立场终于出现了不同。康熙抓住这个机会,提高了明珠的地位,以求限制索额图势力的发展。虽然两个人的分歧很大,但都是对事不对人,二人依然很和谐,这种和谐关系一直延续到收复台湾之后。

对于二人的和谐,康熙认为对自己更是不利。于是,想方设法给二人制造些矛盾。实际上,当时朝廷内除了二人的主要势力外,还有一个第三方势力,即以徐乾学、高士奇等为主的汉官势力,本来这一势力是依附明珠势力的。康熙本人很重视理学,故意抬高这些人的地位。而且发现这些人很注重门派、名誉问题,一旦有人在这方面表示出不尊重,他们就会采取决裂的方式。明珠虽然也很愿意结交这些人,但更注重实际。而这恰恰是明珠与这些人的分歧所在。康熙很好地利用这个分歧,使明珠集团内部出现了不和谐。不得已,徐乾学等开始依附索额图势力。明珠自此对索额图很不满,二人的关系急转直下。

1687年冬天,在索额图的支持下,徐乾学、高士奇等收集了明珠及其党羽卖官受贿的证据,狠狠地参了一本,康熙下令革去了明珠的“大学士”职务,但并没有从严处置。康熙认为,必须要保存明珠势力,否则将会出现索额图势力一家独大的局面。于是,在康熙的明察秋毫下,二人的明争暗斗虽然没有进一步升级,但从此二人丝毫不敢懈怠,均怕被对方掌握把柄,更加尽心竭力地开展各项工作。至于后来,索额图因积极发展皇太子的势力而被处死,那都是后话了。

点评: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面临康熙这样的难题,而要很好地驾驭群臣,最好的办法就是驾驭群臣之首脑。如果首脑只有一个,很容易出问题;太多,则不利于政策施行。在这一方面,康熙的手法确实很纯熟,很好地平衡着两位权臣的关系,且游刃有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2723.html

更多阅读

《帝王三国》详尽攻略上 帝王三国升级攻略

  选国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只有会利用时间的人才能更快变强。《帝王三国》详尽攻略(上)——重要基础知识《帝王三国》详尽攻略(上) 1、每五级一个将领上限,每十级一个封地上限。

品《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不惊》 道德经十三章

作者 / 张维彬老子·《道德经》·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

《长话短说中国史》第四章商朝历史很靠谱1 燕子:商人的图腾

《长话短说中国史》第四章 商朝历史很靠谱夏朝讲完,我接着讲商朝。如果说第一王朝夏朝的历史还是朦朦胧胧、带有很多传说成分的话,商朝的历史就要靠谱多了。因为,我们发现了商朝的文字,而且,还读出了其中不少文字的意思。这种文字就是大

声明:《清圣祖 《帝王术》 第二章 纯熟使用者——清圣祖康熙 第二节 知人善》为网友心在旅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