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获的故事 从“七擒孟获”看浙商移民破解之道



不是在移民,就是在通往移民的路上。

无论你同意或不同意,我都在移民。

“据浙江省有关部门统计:全省1000万元注册资本以上的企业主,已经有24%办完国外移民手续,正在办理的有32%。实际上有一半以上的浙商已经不是浙江人!”近日杭州万事利集团总裁李建华在个人微博的爆料,就像炸开了窝。尽管浙江省相关部门矢口否认这一数据,但是浙商移民已是路人皆知的公开秘密。

 

日前,招商银行联合贝恩资本曾发布的《2011私人财富报告》显示,个人资产超过一亿元人民币超高净值企业主中,27%已经移民,47% 正在考虑移民,个人资产超过一千万元人民币的高净值人群中,近60%的人士已经完成投资移民或有相关考虑。今年8月,国务院侨办与华侨大学等联合发布的《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移民海外人数逾450万,稳居世界第一。

 

其实移民很正常,中国自春秋战国时起,就有许多不断在不同国家之间穿梭流动的“移民”。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移民更是司空见惯。

不正常的是浙商精心炮制的“跑路”式移民、“破产”式移民,以及富豪与精英的集体移民。

 

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洗礼,素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传统思想。在古代,客死异乡是最为凄惨之事。反观浙商,他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而发家致富的,绝大部分在50岁以上,已过半百的老人,为何要抛弃自己奋斗多年的土地而流浪异国他乡呢?

 

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这是一个善变的国度。变法、变革、革命,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印记,而担心变革的火山随时可能再次爆发。就像被火烫伤过的婴儿,一辈子再也不敢接触火光。谁都不想成为第二个黄光裕。

 

为什么是富豪移民?因为移民需要钱,更因为他们已经实现了马斯洛需求的低级阶段(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他们需要迈向更高层次的阶段(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里的自我实现同时包括了“下一代自我价值的实现”。几千年儒家文化留下来的“士农工商”等级观念,使得商人的地位无法达到国外一样。

 

为什么他们移民而不“移人”?因为世界经济的未来在中国,要赚钱还得在中国,所以,他们将生意与生活清晰地进行了区分,生意在中国,生活在国外。

 七擒孟获的故事 从“七擒孟获”看浙商移民破解之道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资治通鉴》:“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七擒七纵,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后南中平,获随亮归成都,任御史中丞。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对于浙商移民热潮,从“七擒孟获”的典故中能得到什么启发呢?学诸葛亮对待孟获“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学诸葛亮对待孟获“既往不咎”,学诸葛亮对待孟获“委以重任”。

 

欣闻中央将推出扶持中小企业的系列政策,对于浙商最关心的产权制度、社会地位、话语权等等问题,政策能放宽到一个什么尺度,在某种程度上或将决定未来富豪移民的走向。

 

据浙江省多个部门调查,在10.18万平方公里的浙江本土区域内,市场主体总量为318万户,包括70.4万户民营企业与228.6万户个体商工商户。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有超过600万的浙商在省外经商办企业。一代浙商,谱写了中国经济腾飞神话。当浙商大批移民,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根基是否将有所动摇,激励着一代国人闯荡市场的温州精神是否也会随之而去?

 

移,还是不移,这是个问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9164.html

更多阅读

三官堂桥的故事 宁波三官堂大桥

三官堂桥的故事从武宁路桥下来,再沿着苏州河北岸往南走十多分钟,就看见曹杨路桥了。这是一座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箱形连续梁桥梁,河中没有桥墩,桥面也没有装饰,简单朴素得像个老头子。其实它的年纪不老,属于80后(1980年竣工)。不过说起它的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读后感 孙卫东中国人从哪里来

茅于轼的一本书《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粗看了一遍,茅于轼讲的几个观点,我都很赞同。第一,政府应该建设廉租房,而不应该建设经济适用房,因为买的起经济适用房都是手里有点钱的人,税收要补贴那些最穷的人。这个我完全赞成,经济适用房往往

声明:《七擒孟获的故事 从“七擒孟获”看浙商移民破解之道》为网友催情叔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