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海外并购 在路上的中国乳企海外并购



  随着中国乳品行业从原奶到产成品不断有瑕疵被媒体关注和曝光,有实力的乳品企业开始把战略发展的目光投向了海外,从原料进口、产品代加工以及海外并购,各个环节都在进行积极的运作和扩展,中国乳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坚定。去年,光明乳业出资8200万新西兰元(约合3.82亿元人民币),认购新西兰乳品企业Synlait Milk Ltd.51%的股权;娃哈哈集团亦宣布联手荷兰代工厂进军乳品行业,这些都是国内乳业力图摆脱国内乳业不佳的形象而选择的新扩张战略。

澳优首开第一单,摆脱历史尴尬身份

  作为一家湖南起家的本土企业,一直有媒体和消费者质疑澳优的出身,是否是外资奶粉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澳优。出于其对上游供应链的担忧使得澳优一直迫切在海外“寻源”。

全力转身为哪般:身份和奶源

  3月29日,澳优乳业高层在北京对外宣布,公司已出资1600万欧元收购荷兰海普诺凯乳业集团51%的股份,从而成为这家有110余年历史的乳业企业的控股股东,澳优此举则成为我国乳品企业首次对海外奶粉企业收购第一案。澳优乳业完成了华丽转身的规定动作,对其本身的发展和壮大意义重大,从而使其全球产业链的整合更进一步。荷兰海普诺凯成为继澳大利亚塔图拉、法国诺蒂柏欧之后,澳优乳业的第三大优质奶源供应商。

资料显示,成立于 1897年的海普诺凯集团是荷兰最大的羊奶粉生产商、第三大黄油生产商以及荷兰第四大奶粉加工厂,是全球最早的婴幼儿奶粉制造企业之一。。

   据了解,海普诺凯在荷兰还为雀巢、惠氏等乳品企业承担代工业务。“此次收购暂时不会影响到海普诺凯的代加工业务,但随着澳优规模的继续扩大,将来视情况再做决定”,澳优乳业CEO陈远荣称,并购后,澳优乳业不仅拥有稳定的欧洲优质奶源和生产基地,也将全面嫁接海普诺凯的牧场、奶源、研发等技术经验,进一步提升运营能力。

  澳优乳业董事局主席伍跃时表示,此次对海普诺凯的并购是澳优乳业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企业并购,是澳优乳业国际化战略重要的一步。并购后,澳优乳业将与海普诺凯在香港成立子公司负责亚洲销售业务,并将专门下设海普诺凯营养品(中国)公司负责中国市场的运营与销售。

澳优2010年的财报数据显示,澳优去年全年营业收入5.79亿元,全年净利1.1亿元,较2009年下降了39.5%。对此,其高管陈远荣表示,这主要是公司重组分销网络以及调整销售和营销团队导致。在分销网络方面,由于更改了折扣政策,导致上海、北京、广州及成都等主要城市的多家分销商终止了合作关系,尽管已委任新的分销商,但在供应和销售上仍出现了短期中断,导致该地区收益下降。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向海普诺凯伸出橄榄枝的本土乳品企业并非澳优一家,总部位于杭州的婴幼儿奶粉品牌贝因美也曾有意牵手海普诺凯。

“与我们洽谈收购的企业有好几家,但最终看中澳优,我们认为澳优市场定位与海普诺凯更为接近,过去在市场上的表现非常好”,海普诺凯的执行董事Ben Busser对媒体表示,在后来和澳优的接洽中,澳优严谨的管理风格,尤其是几位高层的个人魅力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不管是什么业务,什么生意,到最后都是人与人打交道。

  澳优控股海普诺凯显露本土企业觊觎海外高品质奶源的“野心”,也折射出本土企业频频在海外寻找奶源,更折射出我国乳业在规模养殖、收奶工艺、抗生素监管等多个环节的缺失与乏力。

  据了解,澳优乳业将采取现金+股权的方式来完成此次并购。,并购金额大约在1600万欧元(约合1.5亿元人民币)。

  “我们希望借助澳优的渠道将高端婴幼儿奶粉品牌推进中国。由于我们的羊奶产品在全球具有强势地位,因此双方的第一目标是专注推出基于羊奶的系列产品。”海普诺凯集团创始人Bart van de Meer表示。并购之后,将在香港成立一家由海普诺凯全资控股的海普诺凯香港营养品公司作为双方在亚洲地区的销售平台。与此同时,一款叫Kabrita的高端羊奶粉品牌将借助该平台销往内地市场。

通过并购海普诺凯,澳优乳业的全球产业链整合目标日行渐进。澳优乳业CEO陈远荣表示并购之后,澳优乳业将拥有欧洲奶源和生产基地,借助多种形式的战略整合全球优质乳业资源,推进公司国际化进程。“为了增强双方融合,新董事会将设五席,荷方将拥有一个董事席位。”陈远荣表示。

不过,对于澳优引入羊奶粉进入中国市场,一些乳品专家保持谨慎态度。主要理由为:一是羊奶粉口味没有牛奶好,消费者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此外,羊奶产量少,注定它只能成为市场细分下的支线产品。

奶源问题依旧困扰乳业发展

  “如果国内有足够多的优质奶源,我们也不会舍近求远到国外进口。”澳优乳业首席运营官肖诗弧这样对媒体说。

  2002年前后,肖诗弧对全国20多家牧场进行了考察。此次走访让肖诗弧对国产奶源产生担忧。“首先是抗生素含量过高。一些奶农为了节省成本,防止疫病,在奶牛很小的时候就打了抗生素药品。而在国外这种做法是被禁止的。”肖诗弧告诉本刊记者。

  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乔光华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一般奶牛乳腺炎的患病率在30%左右,使用的药物主要是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即使是在治愈后的3~4天内,抗生素也会在奶牛的体内残留,移行到乳腺里、牛奶中。因此他认为,“药物残留严重已经拉响了我国奶源安全的警报,特别是抗生素等药物的残留,已经成为乳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

  其次,收奶工艺落后使得国产奶菌落总数严重超标。“由于我国原奶大部分都是采用人工挤奶,缺乏必要的卫生装置,细菌很容易混入牛奶当中。”肖诗弧表示。

  中国奶源品质堪忧与落后的饲养方式不无关系。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乳制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中国原奶主要有三种来源,奶牛养殖小区和奶站占比约为25%,企业自建规模奶牛场比例较小,仅为10%~15%,而散户养殖却占到60%以上。以散户养殖为主的中国奶牛养殖模式是原奶品质低的症结所在。

  相比乳企基地养殖,散户养殖数量较少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造成养殖成本过高,再加上近年来秸秆、精饲料、粗饲料等原料价格上涨,不少散户降低了精饲料的喂养比例,这导致了奶源质量的下降。同时,散户在奶牛的选种、科学喂养、饲料合理搭配等方面都缺乏指导,容易造成奶牛低产、奶源品质低下。

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乳品企业在营销费用上投入占比为12%~18%,而在包括原料采购在内的研发费用上的投入仅为2%~3%。随着国内乳品企业越来越注重原料品质,后者的比例将有所提升。本土乳品企业海外并购并不仅仅是噱头,而是中国乳企真正想要提高产品品质,这意味着乳品企业之间的竞争由“营销战”转向了“品质战”。

不过乳品企业追寻高品质奶源依然无法改变其快消品对品牌依赖的特性。品牌、渠道、规模是快消品能否获取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一些乳品企业为了完善产业链布局,自建牧场或者并购海外企业,这是在为它们之前忽视产品品质而进行的‘还债’,其在品牌上的投入仍将是首要的。

  光明海外脚步遭遇灯下黑

      2月3日,光明向法国优诺的卖方提出了首轮非约束性报价,对优诺公司100%的企业价值出价17.5亿欧元,同时提出了一个包括产品、市场、奶源、生产、营销、采购、研发、资金等在内的一份商业计划。 |!---page split---|

法国优诺是全球第二大酸奶制造商,全年销售额近40亿欧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仅次于达能。去年9月,PAI基金转让优诺50%股权的消息一经披露,即刻引来众多国际食品巨鳄的示好。

据了解,除光明外,参与竞购法国优诺的还有雀巢、通用磨坊、拉克塔里斯、法国AXA基金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2月底,光明得到卖方顾问的正式书面通知,确认其已进入第二轮竞标程序,其报价居于所有竞购企业报价首位。此后,光明迅速搭建了包括财务顾问、法律顾问、会计师事务所、公关顾问在内的顾问团队开始尽职调查工作。

    3月7日,光明联合项目小组赶赴法国与各利益相关方见面,并开展相关的公关工作。然而就在项目团队离开法国的当天,法国优诺即宣布已与通用磨坊签订了排他协议。据事后了解,光明方面给出的报价,事实上比通用磨坊的要高出1亿欧元。对此,法国优诺方面给出的官方解释是,尽管光明在各方报价中最具竞争力,但考虑到优诺与通用磨坊在30多年的特许合作中已建立起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而且通过合作可以避免双方目前的诉讼风险,因此他们最终做出了与通用磨坊合作的现实选择。

3月22日,光明食品集团对外宣布,法国优诺已经选择与美国通用磨坊进行排他性谈判。这意味着光明对法国酸奶制造商优诺的竞购旅程折戟而返。

 中资企业海外并购 在路上的中国乳企海外并购

失手法国优诺酸奶的结果,显然不是光明食品集团愿意看到的。光明食品集团董事长王宗南及旗下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曾在多个场合透露,2011年集团在海外并购方面将会有大动作。光明临门一脚失去目标,让行业为之震惊并引起了深深的思考。

据了解,参与竞购法国优诺的还有包括雀巢、通用磨坊、拉克塔里斯、法国AXA基金、墨西哥拉拉等在内的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其中雀巢的优势在于国际化程度高,通用磨坊是优诺在美国的特许经营商,而拉克塔里斯则是法国最大的奶酪生产企业,一直在利用法国政府和媒体舆论向该项目的决策方施加压力。

此外,各方背后的顾问团队也是实力强大,聚集了包括摩根斯坦利、罗斯柴尔、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等在内的跨国投行,可以说优诺项目之争也是投行大鳄之间的博弈。

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葛俊杰近日表示,光明则把此次失利当做是前进的垫脚石,光明会坚定不移地把国际化道路走下去,仍会围绕包括乳业在内的几大主业进行并购。

虽然出师不顺,但是光明乳业在走出去进行海外并购的道路上已然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收购失败倒是件好事,并购优诺后的运营与整合风险很高。很多专家认为,光明乳业还不具备驾驭优诺的实力,即使并购成功,优诺日后成为光明乳业累赘的可能性更大。

分析人士指出,光明乳业失意法国优诺既有偶然性,又有一定的必然性。最后时刻被通用磨坊横刀夺爱有其偶然性,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光明乳业国企背景的固有特征与自身国际化不足也是此次竞购法国优诺失败的重要原因。

首先,光明食品集团的国企背景是外国企业和政府的担忧之处。受我国政治体制影响,外国企业和政府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设置的门槛较高,审批程序较严格。相较对手,光明食品集团国际影响力较弱,缺乏国际化运营经验,跟雀巢、通用磨坊等国际竞争对手比起来,光明乳业可谓涉世未深。另外,我国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此次并购。

其实,光明乳业有过成功的海外并购经历。去年,光明乳业以约3.82亿元人民币认购新西兰Synlait乳业公司新增普通股,并获得后者51%股权,打破了其在海外并购的零记录。据媒体近日报道,光明乳业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今年的收购项目。

未来并购之前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乳品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在世界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则必须将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同行业并购的方式,企业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并购企业的资源技术,整合并完善本企业产业链,另一方面将有利于本国品牌顺利进入国外市场,达到扩展企业营销渠道,企业走国际化路线的目的。

尤其是中国食品行业,在国外的口碑并不好,国内企业希望走出去,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收购国际的一线品牌。国外品牌一般消费群体比较固定,销售份额相对稳定,波动性也比较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海外并购的扩张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加有利。

 颇有些尴尬的是,至今我国还没有真正走出去的国际性乳企,每年只有几千吨的出口量,出口目的地也仅限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乳企跟发达国家的国际性乳企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值得期待的是,目前国际乳业企业正在进入行业调整期,国际乳业的并购此起彼伏。与国际乳业巨头一样,中国乳企同样拥有海外并购的机会。

受频频爆发的乳制品安全事故影响,目前我国消费者信任危机愈演愈烈,进口奶源及洋品牌极受推崇,再加上国内奶源供应日益紧张,原奶价格日趋上涨及政策压力加剧等各种因素。在此背景下,我国乳企海外并购的时机已经到来。

虽然我国乳企仍然存在整体实力弱、全球运营经验少等各种问题,但是以蒙牛、伊利、光明为主的乳业巨头已经具备了走出去并购的能力,包括品牌、技术和资金实力。在2010年发布的“全球乳业20强”榜单中,蒙牛和伊利分别位于16、17位,现在走出去正当时。在国内运作比较好的蒙牛、伊利、光明等乳企到国外进行以收购现有企业为主的投资,从而利用国内国外的两个资源及市场逐渐成长为世界级企业。

    从国际上来看,法国、荷兰、新西兰等世界著名乳业区都有老牌乳企被并购。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发达国家乳业消费市场的日趋饱和,类似澳优的并购机会势必会越来越多。

相比较趋于饱和的欧美市场,新兴国家的乳业市场保持快速的增长。据有关机构预测,未来10年,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将成为世界乳业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市场空间要远远超过欧美市场,这也是国际企业日益加大对新兴市场国家战略布局的原因所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70330.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政府引导下的中国乳企并购

     飞鹤3亿元收购最大羊奶粉企业 40家乳粉企业进入“消亡”倒计时  中国乳企正在迎来“战国时代”,2014年注定是国内奶粉行业的兼并之年。  2月19日上午,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排名第三的飞鹤乳业宣布控股收购国内排名第一的羊

良机冷却塔填料 面对复原良机,中国乳企当思长远

     近日,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集团肉毒杆菌事件持续发酵。8月7日,又有多家外资奶企因涉价格垄断被罚款。外国乳企信誉受挫,国内乳企在资本市场应声上涨。然而,此种利好毕竟是短期的。  追究肉毒杆菌事件的原因,可以发现偶然性因

中美教育改革都在路上 堵在路上的改革

     出租车租价7年未变、的哥的姐收入增长缓慢、高峰时段打不着车……北京的出租车行业近年来麻烦越来越多。  “打不着车不是车少,而是人为因素,早晚高峰时段司机不挣钱,都不愿意出车。”采访中,不少司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

在上海的外资 药企 外资药企中国行销术

     七成销售费用砸向学术推广  一款在国外销售平平的某药品,2012年其在中国的销售额却达到了十多亿元,占其全球总销量的四成左右。当国内药企仍围绕折扣率相互比拼时,跨国药业已经通过“特殊”的营销术巧妙地绑定了医生,使之成

声明:《中资企业海外并购 在路上的中国乳企海外并购》为网友感谢有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