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通货膨胀 浅析我国宏观经济不平衡与通货膨胀



一、我国宏观经济不平衡

(一)收入分配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从收入的城乡差距看,1980年,城乡收入比为1.86倍,2006年扩大到3.3倍左右,如果把各种福利因素计算在内,我国实际的城乡收入差距大约在5-6倍。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35.7%上升到76.9%,上升了41.2%。同期,农民收入的比重则有64.3%下降到23.1%。占全国41.8%的城镇人口占有着全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9.2%,而占全国58.2%的农村人口仅占有30.8%,收入分配明显向城镇倾斜。从收入的地区差距看,2008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20195元,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3204元、12839元、13037元,与东部地区之比分别为65%、64%、65%,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8108元,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4448元、3574元、5142元,与东部地区之比分别为55%、44%、63%。

与不断拉大的城乡收入差距相一致,金融资源的非均衡配置也日益突出。从城乡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来看,据有关调查,城乡居民总量金融资产差距由1980年的2.1倍上升到2009年的5倍,城乡居民人均金融资产差距更高,由1980年的9.5倍上升到2000年的11.1倍。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看也十分显著。截至2009年底,东部地区聚集了全国60%以上的金融资产,而中部和西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倘若加上非国有银行和民间金融组织的存贷资产,地区差距则更明显。2008年东、中、西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1.3%、21.6%、17.1%(中部地区包括东北),各项存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0.3%、22.6%、17.0%。东部地区存贷款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4.37倍和4.08倍。

(二)国有-民营不平衡

改革开放30年,经济中增量改革部分和目前民营经济占重要比重的部门,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已具有很高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近十年来民营经济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对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工业增加值和出口分别保持了20%和40%左右的增长速度,每年吸纳1000万左右的新增从业人员,扣除国有和国有控股经济,民营的税收贡献率在70%以上。但我国金融资源配置却明显向国有经济倾斜,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日益严重。间接融资方面,截至2009年底,中小企业在全部短期贷款余额中的比重仅为3.37%,与其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贡献严重不符。2009年以来,4万亿政府投资拉动和的银行信贷快速扩张,并没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相反金融信用的国有-民营非均衡问题更加突出。直接融资方面:只有400多家(万分之一)的民营企业靠收购上市这种方式进行融资活动。另外民企的投资领域也受到严格的限制,主要集中在一些过度竞争缺乏技术创新的行业。诸如石化、电信、电力、证券、保险等产业部门,基本上由国有企业垄断。

| http://www.aihuau.com/darticle3/list.asp?id=155713|30

(三)虚拟-实体经济不平衡

随着1999年房改和启动房地产市场以来,金融信用向虚拟经济倾斜的现象非常明显。从银行信贷对企业投资的支持来看,我国所有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带息债务占全部投资的比例,2004年平均为49.7%,2005年为45%,2006年为38%,2007年为33%,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银行贷款长期化趋势明显,中长期贷款占总贷款比重2004年为43%,2005年为41%,2007年为51%,2008年为51%,2009年60%。从增长率看,房地产贷款增长率远超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率,2007年房地产贷款增长率达43%,各项贷款增长率为19%,前者是后者的2.3倍。关于银行信贷是否大量流入了股市,目前没有确切的数据。由于我国股票市场还没有开通融资融券业务,银行信贷没有直接进入股市的渠道,但仍然存在间接渠道进入股市,一是企业可能将一部分贷款用作股市投资;二是一些银行贷款可能以房地产贷款的名义进入股市。

(四)内外经济非均衡

目前,中国在内外经济关系上处于一种严重的非均衡状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对外部世界的依赖增。在外贸、外资“双顺差”的局面下,外汇储备连年快速增加,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21316亿美元。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导致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过多投放了人民币。在“双顺差”背景下,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国际热钱加速流入中国,根据相关的估计,2005年大约有670亿美元热钱流入中国。内外经济非均衡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推动国内物价上涨,资产价格和房地产价格波动异常。

二、经济非均衡引发通货膨胀

(一)收入分配不平衡与通货膨胀

收入分配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根源是经济发展的城乡不平衡和地区不平衡。不考虑收入分配的非均衡,单纯总量扩张的货币供给必将进一步加剧这种不平衡,具体表现在:

1.金融资源配置的二元对立。在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下,国有银行大量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服务弱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政策性金融上发挥的作用始终有限。农村金融市场信贷利率远高于城镇金融市场。另外,农户本身由于收入低,缺少抵押品等原因,农户的融资要比城镇居民困难,农民的融资需求主要通过私人借贷满足,融资获取的渠道呈现非正常化,虽然融资显性成本低,但是由于正规渠道融资困难,隐形成本很高。农村金融发展长期滞后,金融资源配置的城乡非均衡效应不断增大。

2.城乡生产力水平差距不断拉大。城镇中是社会化大生产,是工业化;而农村还是小农经济。由于金融资源的城乡非均衡配置,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技术创新缓慢。

3.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并且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农民增收有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使得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到城镇打工,而且农村很难吸引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从事农业生产或与农业有关的工作。

金融资源的城乡非均衡导致我国农业资本投入不足,农民不断离开农村,农业很难吸引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以上三个因素导致我国未来农产品自给能力不足,而农产品价格在通货膨胀指数中占有很大的权重,农产品自给能力不足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升可能增大未来我国通货膨胀风险。另一方面,农产品自给能力的不足导致我国农产品需求更多依赖国际市场,当前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已经进入一个上升周期,将对我国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风险。

(二)国有-民营非均衡与通货膨胀

在我国金融市场存在信贷配给、金融自身门槛效应和“大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下,国有大型企业在融资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国有大型企业以其垄断地位与银行具有较强议价能力,可以获得低成本融资。表现在:(1)国有大型企业在信贷资源的占有上处于主导地位。以北京为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约占全市人民币贷款余额的20%,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占80%。(2)融资成本低于贷款利率下限。国有大型企业的资金运作模式主要有:一是财务公司模式;二是成立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中心。以财务公司为资金运作的主要载体的中央企业在和商业银行的谈判上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使其资金需求成本可以低于贷款利率下限。|!---page split---|

 宏观经济学通货膨胀 浅析我国宏观经济不平衡与通货膨胀
在货币和信贷扩张时期,信贷资源向国有大型企业的集中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大我国通货膨胀风险:

1.货币和信贷资源向国有大型企业的倾斜,将进一步加强国有大型企业的垄断地位。国有大型企业一般集中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核心产业,位于产业链的上游。国有大型企业垄断地位的提升,势必使得企业在上游产业领域,如石油、煤炭等资源类产业,具有很强的垄断定价能力,追求垄断利润必然导致上游产业价格的上升,并通过产业链传递到下游产业,加大通货膨胀风险。另一方面,国有大型企业由于可以获得高于市场收益率的垄断利润,国有大型企业职工的工资和福利的增长水平大于其他行业和中小企业,进而可能导致国有部门内部的“工资-国有企业垄断价格”螺旋上升机制,加大我国通货膨胀风险。

2.国有大型企业资金运用虚拟化。表现为:一是在实体经济紧缩的大背景下,大量闲置资金流入股市和楼市。从股市看,虽然流入股市的资金,我们还没有直接的证据,但股市在2009年的上涨主要是流动性充足造成的,而在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家庭投资者被套牢的情况下,国有大型企业由于获得了当前信贷扩张的大部分资金,其资金是充足的,最有可能流入股市。从房地产市场看,2009年大量“地王”的出现基本上都是中央企业早成的,中小房地产开发商和民营开发商并没有积极参与。二是,委托贷款大幅增长。从北京地区的情况来看,背景总部企业较多,实力雄厚,总部企业发放委托贷款的数量迅速增加,并游离在信贷规模之外。大量闲置资金进入资产市场催生了资产泡沫,加大了未来通货膨胀风险。

(三)虚拟-实体经济不平衡与通货膨胀

资产价格波动可以通过以下渠道传递到实体经济:一是通过财富效应和托宾Q影响消费和投资,从而对产出和物价水平造成冲击;二是,资产负债表效应;三是资金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替代效应。

(1)资产价格的温和上涨,通过财富效应和托宾Q效应,加大通货膨胀风险。资产价格的上涨,家庭的财富相应增加,根据持久收入假说或生命周期假说,消费是财富的函数,财富增加,家庭的消费水平上升;资产价格上升,企业的托宾Q价值上升,企业就会增加投资。消费和投资的增加推动总需求增加,物价水平就会趋于上升。

(2)资产价格的异动飙升蕴藏着极大的通货膨胀风险。资产价格的异动飙升使得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脆弱性大大增加,一旦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利率上升或者紧缩货币供给,资产价格泡沫破灭,替代效应显现,资金从资产市场的流出,可能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3)“资产价格上升-信贷扩张”螺旋。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下,在乐观预期的推动下,可能形成“资产价格上升-信贷扩张”,则资本市场、信贷市场和实体经济都将面临极大的风险。2009年股票市场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与银行信贷的迅速扩张相关联的。如果资金不能有效流入实体经济,我们担心未来我国宏观经济面临很大的风险。

(四)内外经济不平衡与通货膨胀

1.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中国人民银行被动的购买外汇,增加货币供给,进而增大未来通货膨胀压力。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国际贸易经常项目顺差;二是FDI流入;三是国际热钱流入。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中央银行被动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加大未来通货膨胀风险。

2.汇率传递效应。一般来说,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会降低进口品相对价格,降低输入性通货膨胀风险。但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小于进口商品价格上升的程度,仍有可能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国际套利,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风险加大。

3.国际套利机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背景下,国际游资的套利,加大我国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4.全球流动性过剩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在美元泛滥的国际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我国经济发展对国际大宗商品的需求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风险加大。

三、结论

综合前面的分析,经济金融非均衡加大了我国通货膨胀的风险。因此抑制通胀,在注重运用货币政策等总量调控工具外,还应采用综合经济政策着力改变我国经济金融非均衡状况,主要政策含义包括:

一是切实采取措施,缩小收入差距。(1)提高低端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提高社会最低保障水平;减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多方创造就业岗位等。(2)限制高收入者工资水平。高管工资、福利待遇过高,收入分配不公。(3)采取措施,防止灰色收入。

二是进一步推进国有化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首先,限制大型垄断企业的过度扩张,促进市场竞争;其次,严格监管国有垄断企业的资金使用,防止资金流向虚拟经济,引导资金流入科技创新领域;再次,完善民营企业融资制度,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是提防和遏制资产价格泡沫化。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泡沫做出反应,抑制泡沫;加强金融监管,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防止银行信贷过度流向资产市场。

四是扩大内需,降低国际收支不平衡。首先,切实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再次,调整收入分配体系,降低收入差距;再次,加强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建设,降低老百姓的储蓄意愿。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 2009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M].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杨国中编. 流动性、通货膨胀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81535.html

更多阅读

宏观经济展望 中行发布2013三季度宏观经济金融展望报告

     中国银行 6月26日在北京发布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展望分析报告。报告在回顾 2013年二季度宏观经济金融走势的基础上,展望了 2013年三季度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与政策取向,并对相关热点问题做了专题分析。  关于全球经济形势

2017宏观经济展望 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展望

     一、经济金融的展望  2012年6月28日,中国银行在北京发布宏观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报告在回顾2012年二季度宏观经济金融走势的基础上,展望了2012年三季度的全球经济与金融形势、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与政策取向,并对相关热点

声明:《宏观经济学通货膨胀 浅析我国宏观经济不平衡与通货膨胀》为网友我是萌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