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代表是智慧吗 佛法智慧与企业经营

 佛法代表是智慧吗 佛法智慧与企业经营


文/展 乐

这是一本可以修身的书,是一本可以静心的书,可以在喧嚣的社会中,找一块清幽的地方静静阅读。《包容的智慧》一书的作者,是人间佛教的开创者星云大师与凤凰卫视[2.50 -0.40%]总裁刘长乐。

星云大师,提倡“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世的事业。他1949年到台湾后,开创佛光山,并在全球广设道场,建立十多座佛教学院,成立出版社、图书馆、电台、人间卫视美术馆,等等;培育佛教人才,推动人间佛教。数十年来身体力行。

刘长乐是个著名的佛商,他每见到佛像都要敬拜,在功德箱里捐些钱。他曾投资创办“中国佛教文化数据库”,用现代电子数码科技,储存佛教文化的资料,将古老抽象的理念形象化。

一位是佛界宗师,一位是传媒精英,两位作者的经历和事业看似毫无交集,但当他们就社会现状、人生态度、企业管理等话题进行交流时,古老的东方哲学与现代的都市人生,呈现出完美的交融。

古话说:“千条江河归大海,有容乃大。”可是,在当今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包容,成为一种说着容易,做着难的境界。 

现代人喜欢把商场比作战场。既是战场,必定硝烟弥漫,你死我活。如此引申开来,更有情场如战场、考学如战场、晋升如战场……在这个充满“战争”的年代,主张容忍,主张退让,主张吃亏是福似乎有悖“与时俱进”。当你肩上扛着房贷、车贷,要考虑子女就学、父母养老,睁开眼就是同事倾轧、邻里纠纷,闭上眼还听到汽油涨价、米面脱销……

此时人的心境,恐怕真的很难容下“包容”两字。

阅读这本书,不是为了学习佛法,书中虽不全是经典,但星云大师讲了许多禅宗公案和小故事,来为“包容”作出诠释,仔细琢磨,令人释怀。带着禅理的“包容”,实际上是适合一切世俗人体会和学习的,在喧嚣的社会中,人不能忘了奋斗,但是拥有一颗“包容”之心,不至于被“奋斗”的锋刃割破了自己的快乐或平静。

近年来,像作者刘长乐这样热衷于佛学的企业家不在少数。这个群体对佛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在各地开设的国学班或佛学班中,有不少企业界的成功人士。他们或虔诚信仰,或以之修身,或用之企业经营,且大多成绩斐然。

青岛双星[6.61 3.44%]集团在总部矗立起一尊大弥勒佛像,遭受非议。总裁汪海是这样解释的: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能为双星所吸纳。双星的员工大多来自于落后地区,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到工厂就是打工赚钱,还不太容易接受“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之类的教育。所以,他就提出“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一下子把企业领导与员工的心愿统一起来了。佛教宣扬的“普度众生”与我们提倡的“为人民服务”有共通之处。

人信佛学佛,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佛法深渊广博与企业管理的纵横细微,相映成辉。佛法中有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的高度和深度。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无论经营什么企业,都可以在利己的同时,也利他人、利社会。事实上,也唯有切合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企业才有不断成长的空间和土壤。这种需求越长久、越稳定,企业的生命力才能越旺盛。如果一个企业真正将这种需求放在首位,本着与众生广结善缘的宗旨,同时在技术质量上严格把关,那么,即使不去有心竞争,也必定能将企业办好,也必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再高深的佛法大师讲的也只是大哲理,不会直接教人们如何去管理事业和人,只有间接地启发人的德、智、悟,让人们自己去修心养性,从而促进那些修心养性有成效的人去管理好企事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97044.html

更多阅读

服装品牌营销策略 服装品牌策略与企业经营

 古代到近代的商业经营,主要靠的是好的产品和声誉。所谓“有口皆碑”,消费者口口相传,质量信誉高于一切。如药王“同仁堂”靠的就是长期坚持用料(药材)精良,加工质量上乘,信誉第一,童叟无欺;还有著名的全聚德、瑞蚨祥、陆和升等,其有特色

追求利益是一种责任 家纺企业经营需追求长期利益

欧洲管理大师弗雷德蒙德·马利克教授认为规模本身并不能保证任何事情,公司大可能并不好,更重要的是灵活、有创新能力。马利克对美国公司的短期行为持批评态度,认为美国经济大而弱,从长远看,欧洲的经济更健康。在最近一次的活动上,马利

声明:《佛法代表是智慧吗 佛法智慧与企业经营》为网友心外有人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