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知识点 公务员行政管理知识点(2)

  二十六、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

  1.录用的前提条件:a.职位出现空缺;b.根据空缺职位确定资格条件

  2.录用的职务范围: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全是非领导职务)

  注:从政府机关以外选拔人员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助理调研员以上非领导职务的,不属录用的范围。

  3.录用的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德才兼备、因事择人

  4.录用国家公务员的程序:七个步骤

  发布公告、报名和资格审查、考试、录用体检、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报(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审批)、试用、培训

  二十七、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

  1.原则:客观公正的原则、民主公开的原则、注重实绩的原则、依法考核的原则

  2.内容:德、勤、能、绩

  3.标准:划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

  4.方法:平时考核+年度考核

  5.程序:准备、进行考核、反馈与运用考核的结果

  6.考核结果的使用:a.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或连续五年称职以上的,在本职务级别内晋升一级。b.连续二年优秀或连续三年称职以上的,具有晋升职务的资格。

  7.有关规定:a.受党内警告处分的:当年不得被评优秀;b.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的:不称职或不确定等次;c.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当年:不称职;d.受开除党籍处分的:当年:不称职。第二、第三年: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

  二十八、国家公务员奖励制度

  1.原则:a.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为主的原则;b.公平合理,奖不虚施的原则;c.奖励及时、注重时效的原则

  2.种类: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3.程序:评定、审批、实施

  4.权限:嘉奖、记三等功:县级以上政府批准;二等功:地级以上政府批准;一等功:省、直辖市以上;荣誉称号:国务院

  二十九、国家公务员纪律与行政处分制度

  1.种类: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说明:(1)没有"降职"是因为,"降职"是由于不称职,而不是由于受处分;(2)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级别;若受的是警告,年度考核定为"称职"还可以按时晋升工资档次。

  2.解除公务员行政处分的期限:

  警告:自决定之日起满   半年

  记过、记大过、降级:

  满一年

  撤职:满二年

  注:提前解除期限不得超过原行政处分解除期限的一半。

  三十、国家公务员培训交流回避制度

  1.培训的类型:a.新录用人员的培训;b.晋升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c.专门业务培训;d.更新知识培训

  注:每人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7天。

  2.交流制度:

  四种形式: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

  3.回避的类型: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地区回避

  注:一般由职务较低的一方回避。

  三十一、国家公务员工资保险福利制度

  1.工资构成:职务工资+级别+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地区津贴+岗位津贴

  注:前四项为工资的基本形式。后二项目为补充形式。

  2.保险制度:生育、养老、疾病、伤残、死亡保险

  三十二、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退休制度

  1.辞职条件:a.本人愿意并提出申请;b.满最低服务年限(三至五年);c.正在接受审查的不得辞职

  说明:(1)辞职后,不得重新录用

  (2)二年内到与原机关有隶属关系的企业或事业单位任职,须经原任免机关批准

  2.辞退条件:a.连续二年不称职;b.不胜任现职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c.旷工连续超过15年,或一年内累计超过30年;d.其他

  3.退休条件:a.男年满60岁;b.女年满55岁;c.丧失工作能力的

  4.提前退休条件:a.男55女50+工作年限满20;b.或工作年限满30

  三十三、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

  注:申诉、控告只能向国家行政机关提出。因为它们不属于行政诉讼的范围,属于内部行政行为。

  三十四、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

  1.按职权是由首长一人或者由委员数人行使,或者一部分职权由首长,一部分由委员数人行使分:首长制、委员制、混合制

  2.按上下级行政组织享有的职权大小分:集权制(权力集中在上级)、分权制、均权制

  3.按机关业务性质及其管辖范围不同划分:层级制、职能制、并用制

  4.按处于同一层级的各政府行政机关的指挥监控权,集中或分散于上级一个或多个主体的不同而划分:完整制:集中于一人;分离制:分属于多人

  三十五、行政首长负责制

  1.时间:

  (1)1982年以前:我国行政领导体制一直是委员制.

  (2)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2."首长"的范围:

  a.第一类:法定的首长:包括国务院总理、各委员会主任、部长、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镇长、乡长

  b.第二类:推定的首长:包括国务院秘书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署审计长、国务院直属机构的正职领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组成部门的正职领导+其他

  3.主要内容:

  a.向谁负责: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向国务院负责,向上级行政机关负责、向本级政府负责

  b.负什么责:行政责任/政治责任/领导责任

  三十六、行政领导职务及其非领导职务序列

  1.行政领导职务序列:

  (1)中央国家行政机关:8个等级,最低为副处。

  (2)地方:8个等级,最低为副科。

  (3)对应的级别有13个:

  国务院总理:一级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二至三级

  省部级正职:三至四

  省部级副职:四至五

  厅司级正职:五至七

  厅司级副职:六至八

  县处级正职:七至十

  县处级副职:八至十一

  乡科级正职:九至十二

  乡科级副职:九至十三

  2.非领导职务序列:

  共8个:巡视员、助理巡视员、调研员、助理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三十七、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共有四种:a.选任制;b.委任制;c.考任制;d.聘任制

  注:(1)省人大常委会有权任命副省长,无权任命省长。(2)聘任制主要用于专业技术职务和基层行政职务,不适用于高层行政领导者

  三十八、行政领导的职务升降

  1. 行政领导职务升降的人员范围有两类:

  a.各级政府组成人员,升降由同级人大和常委会决定。(其实是领导组成人员)

  b.非政府组成人员,其升降由行政系统自身决定。

  2.行政领导职务晋升的资格条件:

  a,文化程度:

  晋升科级正副职:

  高中、中专以上学历

  晋升副处-正司:

  大专以上学历

  晋升副部级:

  本科以上学历

  b.下一级任职年限:

  晋升科、处正职:

  应分别任下一级职务 两年以上

  晋升科、处、司、部副职:三年以上

  注: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晋升与此相同

  三十九、行政领导职务任免

  1.任免的主体:

  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2.权限:

  a.各级人大有权任命或决定各级政府组成人员、除各级政府组成人员外的领导职务(如市政府的副局长)

  b.政府:任免其他公务员职务(包括非领导职务)

  3.行政领导兼职的规定:

  原则上实行一人一职。确因需要,只可兼任一职。但也有两个例外:a.常设机关领导职务担任非常设机关领导职务

  b.名义上兼职而实际上还是本职范围内的职责

  四十、转向现代科学行政决策的标志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决策主体由个人转向集体

  2.决策过程由主观随意转向程序化

  3."谋"与"断"相对分离

  4."断"与"行"相对分离

  5.决策手段的运用日益增强

  四十一、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的架构

  架构主要有:

  1.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重要任务是"断"。

  2.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3.研究咨询系统

  4.审批控制系统

  注:我国具有综合性审批控制职能的组织系统有二:

  a.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b.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四十二、行政决策过程

  a.问题的确认

  b.问题进入决策议程

  c.决策规划的拟订

  d.决策合法化与采纳

  四十三、行政执行及其层级、手段

  1.定义: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实施决策中心发出的决策指令,以达到预期目的的职务行为。

  2.层次:中央级、省级、县级、乡级

  3.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四十四、行政执行的环节

  a.行政执行计划

  b.组织落实与人员配置

  c.行政执行中的指挥

  d.行政执行中的控制

  e.行政执行评估总结

  四十五、行政协调的含义与作用

  1.定义:是指协商、调整行政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行政系统内部纵横向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分工合作、权责清晰,相互配合,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和提高整体效能的行为。

  2.作用:

  a.协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增强行政系统的适应力、创新力。

  b.协调内部纵横向的关系,以增强行政系统的协作力、整合力。

  c.协调内外部、纵横向的人际关系,增强行政系统的凝聚力、驱动力。

  四十六、行政协调的类型及其机制

  以协调所涉及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手段分:高层、中层、基层;权责体制、规制协调;利益、心理协调;

  2.几种类型的行政协调及其机制:

  a.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机制主要有三种:行政反馈(首要机制)、职能调查、行政参与

  b.内部纵横向的:

  (1)纵向垂直府际关系:关键是解决好事权与财权、人事权与决策权的配置机制。

  (2)横向平行府际关系:关键是解决好分工又合作的机制。

  四十七、行政协调的前提条件

  1.前提条件是:行政沟通

  2.行政沟通的种类: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

  四十八、加强行政监督的重要性:1.教育是加强依法监督的基础;2.法制是加强依法监督的保证

  四十九、我国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

行政管理学知识点 公务员行政管理知识点(2)

  1.内部监督主要包括:

  a.一般监督(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监督;职能部门和主管业务部门的监督)

  b.专门监督(主要指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2.行政监察:指政府系统内部的专门监察机构,主要是监察部、地方各级监察厅、局。

  (1)监察对象:政府各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政府任命的其他人员、下一级政府及其领导人员

  (2)领导体制:监察机关实行双重领导,既受本级人民政府领导,又受上一级监察机关领导。

  (3)程序:立项、调查、提出检查处理情况报告、作出监察决定或建议

  3.审计监督:

  (1)审计机关拥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处理权

  (2)审计机关的领导体制:双重领导体制。

  五十、我国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

  1.外部监督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的监督、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政党监督、社会及舆论的监督

  2.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包括:

  a.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这是监督最基本的形式)

  b.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决算

  c.审查政府的法规、决定和命令

  d.质询和询问

  e.代表视察和执法检查

  f.罢免政府组成人员

  注:各级人大有权撤消同级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3.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有:法纪检察、经济检察、侦查检察、监所监督

  4.政党监督:主要方式有三:各级党委监督、党的基层组织监督、党的各级纪检监督


看过“公务员行政管理知识点“的人还看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304971/943116888.html

更多阅读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行政管理 专业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孙柏瑛行政管理学也称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或公共行政管理(PublicAdministration)。中国行政学从其重建之日起就同时面对着三重压力和任务:一是要构建我国行政学基础性的理论体系;二是要随时追踪和跟进国外行政

行政管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行政管理学重点知识归纳第一章行政管理,亦称公共行政的含义:管理功能角度——一切管理都是行政(最广义);行政于政治关系角度——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凡属于执行国家意志的管理部门、管理活动就叫行政;“

公共行政管理学 论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公共管理学的问题引起了行政管理学界的关注。其中一个基本问题是: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一种观点认为,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公共管理学就是行政管理学,两者的差别是由于翻译的不同而造成的。

声明:《行政管理学知识点 公务员行政管理知识点(2)》为网友沉沦在午夜梦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