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理解《福尔摩斯 基本演绎法》和《神探夏洛克》(英版)的不同风格?

……曾经在豆瓣给Elementary写过一篇影评,当时是给了三颗星[六分],得到的回应褒贬不一,不过真正能嚼过我的逻辑的并不多。BBC版的Sherlock前两季我看完以后哭着给了五颗星[十分满分],而且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几乎收齐了所有的官方周边,不管是重制的小说还是Casebook,而且还特地排签售会找主创编剧Moffat和Gatiss两人签了名。
但是这里既然说是客观理解,那么我就真真正正抛开我对两部剧的主观因素,从推理小说的改编和再创作这方面随便说说。目前看回答区还没人像我这么想,希望能有点用处。

我假设题主不是很熟悉同人衍生的定义,先随便说点有关同人的概念。如果题主很熟悉的话请把这段忽略就好了。
同人创作是基于原著的,这是肯定没有问题的,但是目前的同人创作,一般会优先使用的是原著的人物设定,比如人物的名字、性别、年龄、职业、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性格等等。其次才会考虑到原著的背景设定,比如时间、空间、宇宙观、人物关系、社会构成等等。第三,基本上也是最后,才把是否加入原著剧情/是否向原著致敬这一点放进同人创作里。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差别,一般构成了同人创作和原作的“贴近度”的差别,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贴近”并不意味着“好”。有些“疏离”的同人可以是上等优作,也有些比较“贴近”的改编可以把人活活气疯。
[从个人品位来说,我倒是更喜欢“贴近”的作品,而且平时写同人的时候我也是比较“贴近”的。不过这里说好客观,就不多谈了。]

从福尔摩斯原著的角度出发,BBC和CBS的改编,以及RDJ那版电影的改编,甚至再往前旧版Jeremy Brett的改编,其实都带有同人再创作的意味。这里我最好也不多发散直接切入正题。接下来说到人物的时候,我们也主要分析六大主角:歇洛克·福尔摩斯、华生、迈克罗夫特·福尔摩斯、雷斯垂德、莫里亚蒂、艾琳·艾德勒。
BBC的改编在先,那我先说。首先,原著的人物设定基本是完好保留的,前四人的名字、性别、职业都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莫里亚蒂和艾琳的职业都进行了明显的调整(原著里莫里亚蒂是数学教授,艾琳是歌剧演员),虽然给人的印象偏年轻化,但是开场时前四人的年龄也没有大变化(血字的研究开场时,华生也不过27岁),可能唯一让人觉得偏年轻的是莫里亚蒂。家庭背景里,福尔摩斯家的背景是很完整的,华生家的背景做了很细致的微调;生活习惯这点,原著并没有做出特别细致的勾勒,但是在华生视角看来,基本是没有大差别的。唯一需要商榷的是性格:BBC版里的福尔摩斯,一大诟病是略微有些OOC[同人术语,Out of Character,角色性格偏离],太过于神经质及自信,导致推理会产生明显偏差而且还特别偏执[典型情况:101粉色的研究里面最后和出租车司机心理战那段,还有202里的“神棍”特质;说真的,粉色的研究我更喜欢100的那个改编……];莫里亚蒂也非常偏执且病态[一大原因是原著莫里亚蒂着色实在太少,这个人物可以说是爵士的轻微败笔,是为了杀掉福尔摩斯而出现的];艾琳对福尔摩斯的态度太过暧昧不明[这完全是莫法特的问题——你看他写神秘博士也是这个毛病];华生则相对好一些,比起原著的一些设定更有军人气概;迈克罗夫特和雷斯垂德的性格在原著中本来就不甚明显,此处略去不多提。第一层次分析到此。
第二层次,背景设定。时间完全改变,1878年到2010年,完全就是一个多世纪的跨度;空间却基本没有变化,还是以伦敦作为主场地。人物关系基本上是按照原来设定的,但是加了几个点:雷斯垂德和迈克罗夫特之间的隐含线[看剧情,雷斯垂德似乎受迈克罗夫特嘱托来看好福尔摩斯],艾琳和莫里亚蒂之间的线路[这点略微有点阴谋论,我是觉得一般,不过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是莫法特想太多]。社会构成的变化,基本以时间变化为转移,比如说在2010年英国允许同性恋作为民事伴侣这点给BBC的改编增加了不少好梗,这就不多说了。我的主要重点是想在第三层次上。
第三层次,原著剧情与致敬。这是我所认为的BBC版仅次于“原时代改编”的地方——如果你仔细看BBC版的每一个梗点,开场鞭尸、手机推理、尼古丁贴片,还有大一点的安排,比如苏州码子、五声手机铃、艾琳屋子里的火警,甚至人物设计里华生的简历[]——这点是如果不截图就没法看出来的,里面连华生的医学预科学位都列出来了——每个点都是从1878年拉到2010年对应设置的。能做到这个程度,就算不从专业角度而从“同人”角度看,我也要给剧组跪下。
[这里特别说一下华生的简历:原著里的华生是伦敦大学的医学生,曾经在圣巴兹医院实习,伦大的医学在当时虽然次于牛津剑桥,但是一般平民子弟能到达的最好的医科教育,而且是以实用为主的,所以华生才能读完了以后就去当军医;在BBC的设定里,华生是KCL的医科毕业的,在St. Barts实习过,自打伦大内部拆分以后,两大支柱就是UCL和KCL,其中KCL还略次于UCL,而St. Barts目前则挂在伦大下属的QMUL里——这完全就是1878年华生路线的现代翻版。]
而且,BBC版的改编,是基本按照原著情节改的。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原著如何推理,电视剧就得被动地进行类似的推理。而爵士的原著,本来推理程度就是比较弱的,与现在我们看习惯的推理小说探案电视剧没办法相提并论。是的,福尔摩斯的确发明了演绎法,但是演绎法的具体工作手段,则是华生无法记录的;这也导致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看BBC版会感觉它的推理太“神棍”、中间断裂严重。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想看推理千万别找莫法特的剧,他脑子都是浆糊,你也别指望看懂。

那么现在开始说CBS好了。我先声明CBS那部剧我最后是被另一部剧气得不行才打了四星,而且我并没有看到第一季季末,因为实在跟剧组的电波不搭——如果说CBS出品的推理剧,我宁愿强烈推荐《疑犯追踪》。所以我仅就我看到的那部分吐槽。与之相对的,我们分析的主角也变为:歇洛克·福尔摩斯、琼·华生、迈克罗夫特·福尔摩斯、葛雷森、莫里亚蒂/艾琳·艾德勒。
还是第一层:原著人物设定。福尔摩斯的基础设定依然是跟随原著的,这点毫无疑问。问题一个是在于他的毒瘾,还有一个在于他的情史,这点前面有知友提及,我也不多吐槽,我个人是觉得,毒瘾这个问题,有“百分之七的可卡因”在前,应该不至于有太大异议,而“那个女人”直接变成ex并且导致福尔摩斯自暴自弃,作为一个业余翻译过福学研究文献的人来说,我实在是觉得肝疼,这一点是轻微OOC的。琼·华生这一点,抛开刘玉玲所赋予的外表因素,我是很欢迎的:既然我们可以把整个环境搬到2010年,那么华生是个软妹也没什么。但是这个华生是比较颠覆原著华生形象的:原著的华生并没有负罪感和性格残缺是其一,其二,他并不聪明。琼·华生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她很聪明,聪明得轻微有点喧宾夺主,似乎她不作为一个助手而存在,反而是福尔摩斯的合伙人,这可以是新意,当然也可以招批评。葛雷森本身就应该是个很平淡的角色,原著笔墨也少,不多说。看了一下wiki确认了一下,迈克罗夫特的设定还是哥哥,而且也是一如既往的笔墨少,这点和原著也一致[倒不如说,BBC版是因为Gatiss参与进去而特意让迈克罗夫特的戏份多了,而CBS是正常范围内]。至于艾琳·莫里亚蒂……我在上一段都说了硬要把艾琳和莫里亚蒂之间拉上隐藏人物关系是一件不很有趣的事情了……
第二层次,背景设定。时间地点都发生改变,所以周边环境社会状况乃至处理案件都全面颠覆这一点,一点都不奇怪,甚至是很赞的,关于这个我在后面还会继续说。人物关系里,做出最大变动的,自然是根据人设调整后重新塑造的福尔摩斯和华生:原著里两人是经别人介绍自由同居[喂]的住客,而在CBS版本里,这样的同居有着半强制的意味,也超出了单单负担房租的范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改变了全剧一开始的人物关系走向;两个人是冷的,而且因为福尔摩斯的个性原因,只开了小火,不像原著起码是中火烧热了已经下了油,更不像BBC版直接上来就大火爆炒了。这的确是符合CBS设计的,因为一季美剧是20+集,一上来就中火,烧到后面就糊掉了,但和原著比起来,就有点别扭了。
第三层次,原著情节/致敬与新衍生。这点是差异性最大的一点,也是一般我发觉的观众口味最容易出现分歧的一点。就原著致敬来说,CBS在这方面做得远不如BBC,我看了大半季,只有阁楼理论那里让我感动了一小下,觉得S1E4勉强像纽约投行版四签名,然后就没了,所以当我听说这部剧叫做“福尔摩斯改编”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你逗我吧,除了人物以外哪里改编了啊喂”。但是就推理来说,由于完全脱离了原著的束缚,剧组可以有极大的空间施展开来,再加上北美非常浓厚的原创罪案剧及推理剧基础,以及CBS几大罪案剧[CSI、NCIS、CM甚至是POI]的珠玉在前,Elementary的推理内容和原创度远远超出了BBC的改编,每一集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线索的案子。这是CBS版比起其他版本来最为优势的地方,比较hardcore的推理迷应该会很开心。

那么再说回推理小说的改编。推理小说是时代性和地区性非常强的作品,而一个时代地区有其特定的社会风貌、技术手段、思维模式,所以原著往往是被束缚在成书的时代的。做出“具有创新”的改编,一大努力就是把过去时代的内容移植过来——这里说的移植不是照搬,而是完全的再生,新枝新叶地冒出来,长成一株新的同种的植物。你可以修改任何可以修改的元素,比如说时间、地点,甚至人物的年龄性别,对于别的来说可能有所谓,但对于推理小说来说这是无所谓的,你只需要让它再生起来就好了。就这个角度来看,不管福尔摩斯在伦敦还是在纽约,不管华生是男是女,其实都没那么大所谓。
但是推理小说,特别是涉及侦探-助手塑造的推理小说,进行改编和再创作的时候,在人物这方面,是不能没有底线的。侦探和助手的重要程度不能反,智商不能反,这是最重要的;侦探和助手的人际关系不能散,不能形同路人,不能势如水火,这是次重要的;侦探和助手的性格不能崩,不能太OOC,不能乱刷下限,这是三重要的。幸好在这三条底线上,Sherlock和Elementary还多少都守住了,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客观上来说没必要捧一个踩一个的原因,真正需要踩的剧集还在后面等着呢。
对于Sherlock和Elementary来说,这两个剧对于原著的定位就完全不一样。Sherlock是一个改编式的同人——甚至可以说是同人式的改编,而Elementary更像是AU[同人术语,Alternative Universe,平行宇宙]同人。Sherlock是贴近的,Elementary是疏离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Sherlock的粉丝会觉得Elementary是在“瞎改”——其实Elementary都不应该叫“改编”,应该叫“再创作”;而Elementary的粉丝会觉得Sherlock很“模糊跳跃”——因为原著就带着那么一点模糊跳跃的劲头,原著的推理就是有点草率,而且考虑到爵士自己都写出过“quick, man, if you love me”这样的话和华生被吓晕的场景,再说“这剧就是卖腐”就有点不太厚道了吧[目指楼上某位答主]。所以硬要把这两个剧相比是没法比的:我们怎么能把改编同人和AU同人放在一起比呢?要比也应该是改编和改编比,AU和AU比才对嘛……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题主非要问谁更胜一筹,我的回答是:客观来看,这两个剧没有输家,各自有各自长处,也有各自无法回避的缺陷;主观来看——你不是都说了要客观来看么!
不过,如果再次偏重于“谁更像福尔摩斯的现代版改编”的话,我还是谨慎地说,Sherlock更像。——至于更像是不是就更好,这就要看每个人心中的标尺了。所以说,放下标尺,立地成佛诶。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560103/6354.html

更多阅读

《福尔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读后感 血字的研究读后感

在刘老师发的必读书目中,我看到了《福尔摩斯探案集》这一本书。家中正好有,于是,就读了几张。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血字的研究这一篇。血字的研究主要说了夏洛克福尔摩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超乎常人的观察力。破掉了两期有关摩门教和爱

中华书局《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国语

2012年12月04日作者:译其心译其意“福尔摩斯”新版译者:用文言文翻译书中新闻报道2012年11月12日 11:06 来源:北京日报福尔摩斯新版封面1916年版封面  11月15日,中华书局《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新译本将与读者见面,而这距离中华书

福尔摩斯最后的舞台——坐火车游瑞士7 大侦探福尔摩斯

福尔摩斯最后的舞台?这里就是迈林根——那一年,英国小说家柯南道尔游历到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看着高山上飞流直下的瀑布,被这里的自然景观所震撼,心中生出终结《福尔摩斯探案集》全集的念头,于是,福尔摩斯在他的笔下有了《最后一案》,他

声明:《如何客观理解《福尔摩斯 基本演绎法》和《神探夏洛克》(英版)的不同风格?》为网友独自一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