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知识教程 高中语文古代汉语知识总结

语文所涵盖的知识面特别多,想要掌握好语文,就要多积累知识。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古代汉语知识总结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古代汉语知识总结归纳

(一) 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识别

主要依据语法功能进行辨识。

依据语法功能辨识词类活用,可以从句法功能和搭配功能两个方面考虑:

(1) 句法功能:看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成分。

例如:名词在叙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语。如此,则叙述句中出现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因此,凡是形容词或名词后面出现宾语的,则该形容词或名词已经活用为动词了。

(2) 搭配功能:根据语法功能,某些词类只能(或不能)与某些词类搭配使用。如连词“而”只连接谓词性成分,因此名词用“而”连接,则往往活用为动词;代词“所”后面的实词必定是动词,因此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后面,则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任何词修饰,因此代词前面如果出现其他词的话,那么该词很可能已活用为动词,等等。

以下是具体识别的几种情况:

1、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陈述关系(主谓)、或补充关系(动补)。

“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王”、“天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王天下”为动宾关系,意思是做天下的王(统治天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胜”、“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意思是陈胜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王”、“关中”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关中为表示地点的补语,构成动补关系,意思是在关中称王。

2、 形容词用在名词前面,如果不是修饰关系,则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众贤”为形容词“众”后面带上了名词“贤”,两者不是修饰关系,所以这里的形容词“众”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使贤人增多。

3、 名词、形容词处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代词“所”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后面这类词一般只修饰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本是名词,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可知已活用为动词,意

思是游水。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农”本是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可知已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从事农业生产。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形容词“高”出现在代词“所”的后面,说明已经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以为高”(尊崇)。

4、 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前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不受名词或形容词修饰)。

“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衣”本是名词,在句中出现在代词“我”的前面,说明已经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给我衣服穿。

“既来之,则安之。”——“安”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出现在代词“之”的前面,说明已经活用为动词,这里是“使……安”的意思。

5、 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补语一般置于动词谓语之后)。

“浴乎沂,风乎舞雩。”——“风”为名词,在句中带上了介词结构的补语,说明已经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吹风、乘凉”。

6、 名词用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王”、“霸”本为名词,句中用连词“而”连接,说明已经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称霸”(做盟主)。

(二)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

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或意动用法,都是在名词或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前提下进一步加以识别的。

从使动和意动的语法意义来看,使动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意念。

试对比以下例句;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小之”为使动用法,使……变小。这是客观的结果。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鲁”,是认为鲁国小,“小天下”是认为天下小。并不是鲁国和天下真的变小了,这只是孔子登上泰山以后居高 临下的观感而已。所以这是主观的看法。

因此,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辨别是使动还是意动。

(三) 名词用作状语的识别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 高中语文古代汉语知识总结

名词用作状语和名词用作主语,位置都在谓语动词之前。不过在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别是主语还是状语;此外,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面,往往还另有名词作主语(有时会省略主语,但是可以补出),据此可以识别出名词作状语的现象。

例如:“失期,法皆斩。”——句中的“法”,位于句首,在谓语动词之前,看起来像主语。但是从上下文来看,“法”不可能是谓语动词“斩”的陈述对象。因此,“法”在这里只能是名词充当状语,意思是“依照法令”。这句句子其实是省略了主语。

再如《严先生祠堂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如果孤立地看,“山”、“水”都可以看成是主语。但是从全句来看,主语应该是“先生之风”。因此,“山”、“水”在句中都是名词充当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山那样高,像水那样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06361/803597822.html

更多阅读

高中语文经典文本研读之五:说明文

高中语文经典文本研读之五:说明文第一课时课程目标:1.建构说明文的知识体系。2.熟悉说明文的教学要点。教学内容:一、什么是说明文?1.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要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要点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③不专一(例:贰则

转载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复习题

原文地址: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复习题作者:北京大学生团队高考 语文基础知识突破提升训练(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粗犷(kuáng)镌刻(juān)量体裁衣(liàng)  卷帙浩繁(zhì)B、埋怨(mán) 载体(zài)暴殄天物

声明:《古代汉语知识教程 高中语文古代汉语知识总结》为网友妄自菲薄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