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练习杨式太极拳的“松软”

太极拳拳式刚柔并济、行云流水,看似绵绵无力,但是却内蕴千斤,你知道怎样练出太极拳的“松软”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怎样练习杨式太极拳的“松软”

一、要学会放松,即稳静主性,安舒松静

因为太极拳是行心用意,内外一体的拳术,往往人在静极默笃之后,灵慧方能始现。但澄定之工夫须在稳葛上云着手,所以我们打拳时须先将身势立稳,重主放正,身心松开,全身不有丝毫拘滞之力,杂念摒除,使 体态归于自然而后出动。动时以心气行运以腰脊领带,静静地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为何说把拳形容 出来呢?因为太极拳中每个拳式的内容都是象形象意富含哲理而又抽象的。只有对每个动作进行象形象意的描述,才能把它尽可以圆满地形容出来或表达出来。所谓“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动静一源,往复无迹,圆融无碍”,此为太极拳运动之根本。静可以保持大脑神经的清醒、灵敏,培养人的聪明智慧。由此入手,在稳静安舒的练拳中慢慢领司太极拳神明高深的境界,得到灵敏 的感应。

二、身法姿势要正确

拳架要立身中正,虚灵顶劲,松腰塌胯。每着每式要使 “力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 而腿而腰,完整一气,向前退后皆然,若有不得机得势,身便 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所以腰是周身上下相通枢纽,即“命意源头在腰隙”。

①立身中正,可保持头容正直,利于虚灵顶劲,转换 灵活,利于气意下沉,稳定下盘重心。

②松肩 垂肘,利于气意通达四塞纳河,劲意畅通。若残久两臂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沉劲,此劲绵软沉重。这种沉劲外柔内刚,如棉裹铁,入里透内,威力无穷。

③气沉丹田,是指练拳时,用意识引导呼吸,将气用意沉下丹田。练习太极拳有素的人,多是采用腹式呼吸,呼吸均匀绵长。初学者切不可着急追求其效果,否则会弄得神形散乱。保持呼吸自然,久之能自然配合动作。

④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含,使其松开,以便于气意沉于丹田。挺胸则气塞,上重下轻,脚下无根;含胸则背自拔,使脊背个长,气贴于背。

⑤下面再谈谈在练拳时对步法的要求,太极拳的步法要点就是分虚实,全身重心在两脚之间的转换,即上小时,腰收 敛,精神虚虚上领,使 后脚 跟像从被陷入深泥中被 拔出,使后脚缓缓收至前脚侧,随即由身势向下松开将放虎之脚 再缓 缓 迈出,身势随迈出之腿而前送。这就如同载重之船行使在江河之上,起不离水的浮力,沉又不能到水底一样,随着水流碧波荡漾。但太极拳在动时一定要本着心为令,气 旗,腰为轴,四肢跟之随之。

总而言之,练太极拳身法要不偏 不倚,步法手法要无过不及,这才是求得习练太极拳正确功架的基本方法。

三、用意不用力

现在有许多人理解不了这句话,认为不用力何能对敌,实不知太极拳的力不是靠肌肉收缩所产生的硬力或拙力。而是慢中求功,通过练体固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所得到的松弹绵软而又厚重的劲,此劲如棉裹铁,打到对方身上,入里透内。练太极拳时轻松自然,用意不用力,以养虚灵之气势,神明之感庆。拳以所云“意气骨肉臣”,心是身之主,身是心之用,时时刻刻在练拳中寻找体态之舒,身心之合,气贯十指,上下相随,内外一体的感觉。人有经络,如地之沟壑,沟通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混入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则不灵。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气血通畅,周流全身,无时停滞,入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认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

四、要反复操练和细心揣摩

当所学着式和要领弄明白后,要反复操练,用心揣摩每个动作的内在含义和韵味,以求得周身各节的配合恰当自如。动作的舒展大方而无拘禁,身心的协调而不散乱,使 其整套动作以意识的牵引而连绵不断。式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迈步如猫行。要先在心,后在身,腹松静,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功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内固神,外示安逸,全身意在精神而不在气,在气则滞,有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如能本着以上道理认真追求,必定会成功。十三式势歌诀中云“仔细留心向推求,屈身开合任自由,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不息法自修”,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太极拳本是一种武术,是武术就必然要讲技击,就必然要求快、准、狠。太极拳的技击原则是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引进落空,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四两拨千斤;而太极拳的特点是举动轻灵,运行和缓,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往复转折,用意不用力。如此练法使很多人对太极拳的技击功能产生疑惑,以为太极拳的松柔练法只能健身,不能技击。要不是杨禄禅在北京赢得了“神拳杨无敌”的美誉,杨健侯、杨班侯、杨澄甫以及其高徒李雅轩、田兆麟、董英杰、郑曼青等等前辈以太极拳技击在武林中留下的逸事,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就很难让人信服。先师李雅轩在他一生心血的总结《太极拳随笔》中提出“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

太极拳要“大松大软”的练法,使很多人都想知道它与太极拳的因果关系,而且都想知道“大松大软”的正确练法,都想知道如何获得人里透内、冷快绝伦的内劲。

怎样练习杨式太极拳的“松软”

松软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非独打拳推手也。太极拳的技击,离不开快,纵有万千手法,苟无神明的感应,没有灵性,也是毫无作用的。练太极拳时讲求心存静养,蓄神养气,澄心定性,稳静安舒,缓缓出动,松柔沉稳。“大松大软”的练法正是为了培养和训练这种灵机。有了这种灵机,即有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神明感应后,在技击中才能有“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反应,才能生出莫测的变化,才能应付突然之来手。先师总结和提出的“大松大软”练法,是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感觉灵敏、增长内劲最佳的手段及方法。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

所谓一松百松,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地感觉,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软得如一摊稀泥。先师告诫说:“然而它不是死火巴火巴的软,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又说:“在太极拳功夫方面,只是做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做到均匀有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也就是要有虚无的气势来指导“大松大软”。当然,以上这些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以后,再经先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做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后才会有的。这种“大松大软”的练法,练习日久,两臂如绵裹铁异常松沉,又如软节钢鞭又软又重,内劲则自然增长,发出劲去人里透内,伤人内脏,惊心动魄。拳论所谓极柔软而后极坚刚的无坚不摧的内劲,就是这样长期以“大松大软”的思想为指导,再加之先师口传面授并逐渐积累转化而成的。由于这种“大松大软”的练法是持以虚无的气势,是以神、意、气来率领,感觉异常灵敏,身势练得柔若百折若无骨样,故在推手中,能做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动,我意在先”。

“故化敌来势时能不先不后化之于无形,在攻敌发劲时出其不意,劲起陡然,冷快绝伦,人里透内,所谓‘撒去全身皆是手也’”。先师曾形容此劲时说:“火烧神经动,急雷响五中,打丹田雄壮之劲,又沉、又冷、又狠,机警万变,灵觉无比,毛发皆竖,如烈马之发威,身势矫捷如怪蟒之钻腾,其节短,其势险,力如强弩,急如发机,使其不能抵抗,也无从抵抗。”对于太极拳这种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英雄所向无敌的技击功用,先师总结说:“拳来不知,脚去不晓,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方为太极拳。”

坚信“大松大软”的练法是太极拳技击之必需,坚信“大松大软”的练法,成就了一批真正的太极拳高手,而真正的太极拳师才能传授真正的“大松大软”的练法。“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不息法自修”。名师的言传身教是悟学太极拳至关重要的,如果对太极拳的松软心有疑虑,不知练太极拳从松柔人手,练推手时又心存坚刚硬力的念头,心神意气不能真正放松,而只是在外形上柔柔扭扭,矫揉造作,做些柔和的假姿态,追求所谓太极拳处处走弧,而不知太极拳的动作之所以会处处带弧形的道理,这种练法和思想必误以漂浮为轻灵,误以僵滞为沉稳,如此练法而想求真正的太极拳技击功夫,可谓缘木求鱼不可得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16061/201286203.html

更多阅读

杨式太极拳85式和88式的区别 杨式太极拳85式视频

一、杨澄甫先生的大架子,早于北京传拳时已修订改编,并非南下后根据南方人的特点简化而成有人网上说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是杨澄甫先生南下后根据南方人的特点,在杨式传统的大架子基础上简化改编而成的太极拳套路,在其晚年定型……”笔者

李雅轩流派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成都李雅轩太极拳视频

李雅 轩 流派杨 式 太 极 拳 的 特 点游 忠 志自先师杨露禅创杨氏大极拳至今,已一百多年历史。杨氏太极拳由当初的小架到杨健侯的中架,再到杨澄甫的大架。杨氏太极拳一步步走向成熟。随着杨澄甫的众多优秀弟子的广泛传播,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名家傅声远论杨式太极拳练习法

杨氏太极拳名家傅声远论杨式太极拳练习法--转自天下武林太极拳之动作是全身的运动,不是一部分的运动;是柔和的运动,不是剧烈的运动。其全身的运动与柔和的运动,即是连绵不断、刚柔相济的太极运动;是自然而然的趋势,不是玄妙的;而以身

声明:《怎样练习杨式太极拳的“松软”》为网友青春小情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