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树木丛生处采集散文的行者王克楠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赏析

在树木丛生处采集散文的行者(王克楠)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赏析


在树木丛生处采集散文的行者
  ——冯小军新散文集《林间笔记》之赏析

  王克楠
  
  冯小军又出新书了,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打开这本散发着浓浓书香的《林间笔记》,映入我眼帘的是他对大自然的歌吟。植物和动物在他的眼睛里是活的,在他的文本里,一草一木有自己的性格和生命。这些年冯小军在中国和外国的树林里行走,看到了许多,也体会到了很多,他的生活姿态是自由而充实的。大自然熏陶了小军的散文,因此,他的散文越来越有灵气了。
      
  散文集《林间笔记》选了183篇散文,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与树林有关。树林在作者的眼睛里是生命之源,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如何,先不要去看其它,先看保护树林保护得如何,树林旺,则人类旺;树林衰,则人类衰。小军崇尚自然,书的编排也很自由,并没有分小辑,而是从“北戴河的林海”流淌下去.....一直到“去看一片落叶松”。一个人和树木在一起,并且写字,字里行间就有了文学的永恒味道。这本散文集的基本特点在于写原生态,并且“悲悯地在场”,使得他的散文在灵气飞扬的同时,有了比较深的文化内涵。
  
  一个人写散文的状态,不可整齐划一,各有各的写法以及写作习惯,对于冯小军来说,哪里有树林,哪里就有他的足迹和灵感;哪里有植物,哪里就有他对生命的咏叹。这些年,冯小军的生活步伐是跟着树林走的,走完了华北的树林,就去走东北的树林,甚至到了澳大利亚和美国,在澳大利亚,他看到了无边无际的桉树,桉树在他的眼睛里是朴实而亲民的,“可以长在高山,也可以长在沿海;酷热的地方长的好,寒冷的地方也长的好。”在日本,他发现70%的日本国土都被森林覆盖着,在日本还看到了许多樱花树,更多的还是杉、松、竹、柏。他还写了河北省太行山里的漆树,“地球上的漆树有150种,中国有15种。”作者写漆树,不是知识性的介绍,而是通过漆树写出了人生的哲理,对于漆树“我钦佩它的很好的经济价值,疏远它使人过敏的品性。站在陡峭的山坡上,瞅着前面的一棵老漆树,我联想到了人世里的好多问题,好的一切都好,坏的一切都坏,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树的辩证法,就是人的生命的辩证法,确实是这样的。
  
  在冯小军的眼睛里,树就是人,人就是会走的树。比如他写到了澳大利亚的桉树,桉树可以说“栽到哪里,哪里活,植哪里,哪里长,比之于人,他该是一位随和、不挑剔、容易相处的人。”小军对桉树观察得很细,“为了应对频发的森林火灾,长期进化后的桉树的‘树心’都深深地藏在树干的最深处,”这是多么聪明的树啊。对于樱花树的性格,作者是这样描绘的,“樱花是一种花儿绚烂的树,她最大的特点是开花短暂、惨烈,异常火爆,开放时蓬勃到了极致,凋零时洒脱到了极限。”如此的樱花品格,不仅是性格,而且是人生价值取向了。再比如漆树,“漆树还有一个独立的个性是它耐不得荫庇,不喜欢隐身在其它树高树下面,总是独立成景。”不说别的,就说说这个特立独行的品格,还不够令人心生敬意吗?
  
  冯小军不仅写树木的审美价值,写对环境的保护,还写了树木的实用价值,通过他的描述,笔者知道了槐树、柳树,甚至杨树在发芽的时候,树叶都是可以食用的。作者在《香椿树》写了如何采摘,强调“主干的顶芽树不能碰的。”这篇散文里写出了家乡的味道,写了春天时候掰香椿芽的程序,看着母亲把香椿加工成可口的菜肴,“看着她洗香椿,焯香椿,切香椿,然后把鸡蛋打进去。放油煎炒之后,一盆黄绿相间的香椿炒鸡蛋就上桌了。”除了写香椿树,还写了家乡的山花、树花、蔬菜花以及庄稼花,对家乡的树木植物充满了感情。写山花,写了家乡的地黄、白头翁、紫苑、石竹、荆棵子、蒲公英、刺儿菜、车前草等;写树,主要写家乡的果树;写蔬菜,写了豆角、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白菜、萝卜,还有苦瓜。写庄稼,主要表达了高粱开花时候的壮美,“微微秋风中,高粱花轻轻飘落,星星点点地落满地垄的时候,你会怀疑飘落下来的究竟是花粉?还是金粉?”
  
  与树木的生命相关的不仅有人,还有野生动物,作者在《白臼坨岛观鸟》中描写了鸟和树木的关系,“两侧是沙丘荒甸子、,树木花草,我走过看,有酸枣、洋槐、菩提、杜梨等......有成片的蒲公英,深处还见到了薄荷,芝麻似的叶子,紫花一片。”这样的环境里,鸟类自然不少,但是人类逐渐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对这个岛屿进行了所谓的“开发”,因此,钢筋水泥大量地涌进岛屿,使得这里的鸟类越来越少了,因此,作者思索到,“人的历史是人写的,人从自身的角度看世界,永远不会跳出自己的圈子,但是从鸟类、动物的角度去审视呢?会不会是地以人而废,地以人而败呢?”作者还在《滦河散记》中对于这条冀东的母亲河受到污染进行了有力地抨击!
  
  作者的这本散文集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浓浓的文化意味,这并不是笔者有意溢美,而出自散文集文本的本真。比如冯小军的代表散文之一《荷与邻》,文本里用唯美的语言阐述了荷花和邻居的关系,实际上阐述的“美的多样性”的,荷花当然具有超凡脱俗的美,正因为如此,全国各地不少地方营造了荷园,以招徕游客。作者列举了河北白洋淀里的“荷花精品园”等风景点建设,对于荷失去了邻居的做法很有异议,写到“如此在栽荷只栽荷,种莲只种莲的做法抛弃了芦苇、蒲草、菱角和浮萍等一些较为‘低级’的植物,甚至不惜铲除和砍伐,营造出来的荷塘便失去了自然生态的模样了。”是啊,世界的上的美,总是互相呼应、互相衬托的,没有高山之雄伟,不足以显示流水之温存啊。作者的散文阐述,应该对那些继续制造荷塘单一化的建设者是一种有分量的提醒。

  人是有生命的,树也是有生命的。人的生命状态是显而易见的,树的生命状态则有些隐秘。作者作为多年的老林业工作者,对于树的生命状态有很切肤的把握。他在《长绿树.落叶树》里对许多树种的生命状态进行了剖析。他写了秋天里的枫树、桦树、栌树、山丁子、柿子树、山梨树,对于山梨树在秋天的壮美赞叹不已,“在我看来,她绚丽多彩的颜色,在高级的丹青妙手也难于描绘,再高明的词家也难于形容。”他对柏树顺时针旋转地生长进行了解密,“柏树梢儿围绕太阳转,树干跟着树梢转,于是整个生命体便形成了用一股子抱团的劲头追逐阳光,进而提升生命的质量。”他还发现长绿树不仅落叶,还会持续地落叶,“只是它们不会像落叶树那样哗哗地落,干净利落地落,罢了。”落叶树的叶子落下了,也不是生命停止了,“它毫不吝惜地丢掉树叶,进而实现一轮又一轮的生命更新。”这样的对树木的解读,会使得不熟悉树木的读者大受裨益。
  
  冯小军不仅仅写树木,也写树木的近邻——花草,当然,他笔下的花草不是大观园里的花草,而是野生的、自然的花草。比如《热草》里的草,便是野生在北方原野上的野草。他像是讴歌树木的性格一样,讴歌了热草的品性,“热草通常是在地面匍匐着前行的,这或许是因为它极其喜欢盛夏时的大地温度,它的茎叶总是紧贴着地面,如同爬行动物的肢体一般走着生,走着长,靠‘不定根’固定身躯,吸吮营养,一路探索。”这哪里是对草的描写,分明是“上下求索”的仁人志士的描写啊。对于热草的生命顽强也有描写,“即使是犁耕锄铲断了它的根,火热的阳光暴晒两三天,它依然不死!”小军还写到了西瓜草,“西瓜草一点都不显眼,长四五寸,一丛一丛地生长在北方的山坡。”“它的样子很像是洋槐树的叶子,每一支叶梗上,都生着椭圆形的叶片。”无论是热草,还是西瓜草,都是有生命力的草,“它抗争进取,一腔热血,是顽强的自然之子。”热草还可以作为灾荒年灾民度灾的食品,这都是草的价值所在。
  
  一个人和树在一起是幸福的,已经过了天命之年的冯小军无论是人生,还是写作,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口“井”,《林间笔记》仅仅是井里的一股泉水,相信会有更多的泉眼会被他开掘出来,正如河北师范大学刘绍本教授在序言里所分析的,小军赶上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好时候,只要你有足够的才华,你就尽情地扬撒,耐心等待冯小军下一部树林散文问世!
   2014年3月于邯郸古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2278.html

更多阅读

余秋雨散文的八大招数 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散文的八大招数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名声鹊起,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他相继又推出了《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开创了余氐大文化散文的新路子,不仅对当代散文创作产生了重

论骈文在六朝及初盛唐的地位 历代骈文精华

六朝是骈文形式产生、成熟的时期,从初唐至盛唐,骈文形式继续在文章领域独领风骚[①]。与骈文形式的顺利成长相一致的,是读者对这种形式的普遍肯定和接受。在这期间,骈文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力的抵抗,就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传统散文的阵地。并

声明:《在树木丛生处采集散文的行者王克楠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赏析》为网友做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