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细说印度教瑜伽冥想救世+湿婆瑜伽经+蕙兰瑜伽全集 巴坦加里的瑜伽经

原文地址:细说印度教瑜伽冥想救世+湿婆瑜伽经+蕙兰瑜伽全集作者:东方佛易道


细说印度教瑜伽冥想救世+湿婆瑜伽经+蕙兰瑜伽全集

深度瑜伽冥想催眠

瑜伽冥想引导词赏析

请大家跟我以你最舒适的姿势,盘腿而坐于垫子上,自然呼吸,三分钟{音乐响起,引导词开始}:
盘坐开始,身体轻盈放松,头正身直,松静自如,两眼轻闭。意识从头部放松开始……逐步向下延伸到身体各个部位。
你已经全身放松了,整个人进入了一种空灵悠远的舒畅境地里,松松静静的身态气息与这个空灵悠远的自然境地慢慢连接,融化在一起,于是,整个身体变得慢慢透明起来,随着我讲话的声音你就会感到有一股股的声音气流从你的头部顶轮,中心部位缓缓的流入你的体内,舒缓的落入你的腹部,脐论轮部位,现在,你整个人就开始慢慢的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博大,身体随着宁静与博大,无限变空变松变大。
这时候从你的腹部慢慢地升起了一朵放射着光芒的莲花,把你的身体缓缓托起,向上托起。这莲花不停的放射着光芒,照亮了你的全身,照亮了你的头骨、颈椎骨、胸骨……照亮了你全身的骨骼。并接着照亮着你全身的肌肉,照亮了你的五脏六腑。你的身体此刻变得越来越轻盈、越来越空灵、越来越透明。
这放射着光芒的莲花托着你的身体缓缓升起……升到蓝天之上。一朵朵的白云在你脚下飘动,在你腰间自如缠绕。你整个人仿佛{此刻停顿一下}---仿佛化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祥和纯净的白云,随着阵阵自然和谐的微风吹来,你的身体化成了白云,融合在这蓝天之中自由自在地飘动着。阵阵微风为你轻轻送来阵阵檀香味、抚摸着你的身体,它吹走了你全身的病气、浊气、疲劳之气,随着这阵阵微风,伴随檀香的吹拂,你正感觉到身体内的病气浊气,疲劳之气不停地向外飘走、飘走,飘向那遥远的天边直到消失。
我们看到

在海天的尽头

有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

美丽的海空中弥漫着一股清香的味道

吸入肺腑

再徐徐吐出浊气

换入新气

我们与空气荡漾着一屡屡清新--相互回转

万道霞光正照射在我们的身上

有一种久违的祥和深入我们的心房

有一种熟悉的喜悦正感动着我们的生命

迎着日轮的光芒

我们与它和谐

连接

我们化作无数光的微粒

走向四面八方

我们没有固定的方向

但却到处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方向

我们没有刻意的喜悦

却能体会到生命的喜悦。

瑜伽根源文化揭秘——永恒的奎师那

当代西方热衷者的目标与古印度瑜伽师的成就相比,可谓相形见绌。根据历史记载,古印度瑜伽师可以变得比原子还小,比空气还轻,并且无需任何帮助就能漫游于宇宙各处。而根据圣帕布帕所说,人即使达到这样高超的成就,仍是“仅前进了一步”。真正的人类知觉的顶点——超知觉如何获得?关于这点,圣帕布帕在1967年所作的一次谈话中给予了揭示。

“奎师那知觉”是训练有素的奉爱瑜伽师所取得的最高瑜伽成就。主奎师那(Krishna)在《博伽梵歌》所给予的标准的瑜伽修习法门,以及帕谭佳里(Patanjali)瑜伽体系中所推荐的瑜伽体系,都不同于西方国家通常所了解的、当今人们所修习的哈他瑜伽(hathayoga,阴阳瑜伽)。

奎师那(Krishna )

真正的瑜伽修行意味着控制感官,并在达到这种控制后,将心意专注于至尊人格神奎师那的拿拉亚纳(Narayana)形象。主奎师那是原初的绝对人物,是神,而奎师那所有其祂的维施努(Vishnu)形象——以海螺、莲花、神锤和神碟装饰的四臂形象——都是奎师那的整体扩展。

《博伽梵歌》建议我们冥想主的形象。为了锻炼心意上的专注,修炼者应该坐在被圣洁的气氛所圣化了的僻静之地,而瑜伽师必须遵循禁欲独身的修炼规则——过着一种极为严格的克己自控的贞守生活。没人可以一边在闹市过着奢侈的生活,放纵地沉浸于性生活和舌头的满足,一边又去修习瑜伽。

我们已经说过瑜伽修习意味着控制感官,而控制感官始于控制舌头。你不能允许舌头攫取各种违禁食物和饮料,而同时又奢望能在瑜伽修习中取得进步。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旁门左道、未经授权的所谓瑜伽师来到了西方,利用人们对瑜伽的倾慕心理而占其便宜。这种未经授权的“瑜伽师”甚至敢于公开声称:可以一边酗酒,一边修习冥想。

五千年前,主奎师那在《博伽梵歌》的对话中曾向祂的门徒阿尔诸纳推荐瑜伽修习法,但阿尔诸纳却坦言道,他没有能力遵守瑜伽修炼中那些严格的法则、法规。人应该在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变得实际一些,而不应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以修习瑜伽为名义的体操表演上。真正的瑜伽意味着在内心寻找四臂的超灵形象,并在冥想中恒常观想祂。这种持续不断的冥想称为神定(samadhi,三摩地)。人若要冥想虚无和不具人格特征的事物,则需要很长时间的瑜伽修习才能达到目标。事实上,我们无法将心意专注于虚无及不具人格特征的事物上。真正的瑜伽修习是将心意固守在居于每一生物心中的四臂拿拉亚纳身上。

据说,有的时候,靠冥想就可以使人了解神总是坐在每个人的心中,尽管人们并不知道这一点。神坐在每一生物的心中,祂不仅坐在人的心中,也坐在猫和狗的心中。《博伽梵歌》证实说:伊士瓦尔(Isvara)——世界的至尊控制者,坐在每一生物心中;祂不仅处于每一生物心中,还处于每一原子中。没有一处地方是空白的,也没有一个地方,主不存在。

主那无处不在的特征称为“超灵(Paramatma)”。“Atma”的意思是个体灵魂,而“Paramatma(帕腊玛特玛)”的意思是个体超灵。个体灵魂和超灵都是个体,他们的区别是:灵魂仅在某个具体的地方出现,而超灵则遍存万有。

与此相关,太阳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一个人可能位于某处,但太阳尽管也是某一个体,却仍可照射在每个人的头上。《博伽梵歌》对这一点有精妙的解释。因此,包括神在内的所有生物在品质上虽然相同,但由于扩展的数量不同,超灵就有别于个体灵魂了。主或超灵,可以将自身扩展为千百万个不同的形象,而个体灵魂则做不到这一点。

处在每一生物心中的超灵,可以观察每一生物的行为,包括生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的一切行为。诸《奥义书》(Upanisad)说超灵就像朋友和证人一样,与个体灵魂坐在一起。作为朋友,超灵总是急着把个体灵魂带回家,带归神的身边;作为观察者,祂是众生活动结果的赐福者。超灵给个体灵魂以所有的便利去达到其所渴望的一切,但祂也指引祂的朋友,使这位朋友最终能够放弃一切其它活动,为了永恒的极乐、永恒的生命和完备的知识而仅去皈依神。这是《博伽梵歌》的最终教导。而《博伽梵歌》乃是各种形式的瑜伽修炼中最权威、最广为阅读的著作。

如上所述,《博伽梵歌》的结束语,也是完美瑜伽体系的结束语。《博伽梵歌》进一步解释这一点说:能永驻于奎师那知觉的人,是最高超的瑜伽师。这奎师那知觉是什么呢?

正如个体灵魂靠遍布于全身的知觉存在一样,超灵也通过自身的超知觉遍存于整个宇宙创造中。这种超知觉,个体灵魂以其有限的知觉是无法模仿的。我能够明白在我有限的身体内正在发生什么,但我不能察觉在另一个身体内正在发生什么。我凭着我的知觉存在于整个身体,但我无法凭我自身的知觉存在于另一个身体。而超灵则遍存万有,无处不在,能够察觉到一切的存在。认为“灵魂和超灵如一”这种理论不能被接受,因为个体灵魂的知觉无法像超知觉一样行事。只有当个体知觉与超知觉联结在一起,才能达到超知觉。这种连接的过程称为皈依,即奎师那知觉。

从《博伽梵歌》的教诲中我们明确知道,阿尔诸纳最初不愿与他的亲戚作战,但当他明白了《博伽梵歌》之后,他就使自己的知觉与奎师那的超知觉联系在一起。此时他所处的知觉就是奎师那知觉。一个全然处于奎师那知觉的人会按奎师那的指示行事,因此阿尔诸纳最后同意在库茹之野战场上作战。

在培养奎师那知觉的初期,主的这种指示是通过灵性导师这一透明媒介而获得的。一旦在真正的灵性导师的指导下,一个人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并表现出对奎师那怀有谦卑的信念和爱时,这连接过程就变得更加坚定和精确了。一旦达到这一层次,奎师那就会从内心指导这人。从外部,奉献者得到奎师那的真正代表——灵性导师的帮助;在其内心,主作为坐在每一生物心里的内在灵性导师(Caitya-guru)这一身份来帮助奉献者。仅知道神坐在每个生物心中这一点并不足够,必须从内到外去熟悉、了解神,并以此方式在奎师那知觉中行事。这是人体生命形式之最高、最完美境界,是所有瑜伽体系中最高级的阶段。

一位完美的瑜伽师具有八种超然的功夫:

1、小于原子;
2、大于山脉;
3、轻于空气;
4、重于任何金属;
5、心想事成,甚至可创造出星球来;
6、如主一样控制他人;
7、可随意在宇宙之内、外漫游;
8、可随意选择死亡的时间、地点,并随心所欲地在任何地方投生。

然而,人一旦提升至从主那里得到指示这一完美的阶段,便高于上述物质成就这种层次。人们通常所修炼的瑜伽体系中的调息方法,只是这个体系的初级阶段;冥想超灵也仅仅是向前迈了一步,而获得奇妙的物质成就同样只是向前跨了一步。然而,达到与超灵直接交往并从祂那儿获得指示才是最高的完美境界。

瑜伽呼吸法和冥想修习在这个年代是极难修炼的,它们甚至早在五千年前也难于修炼,否则阿尔诸纳就不会拒绝奎师那给他的建议了。当今这个喀历年代被称为堕落的年代,人们大体都非常短寿,对自我觉悟或灵性生活方面的理解非常迟钝。多数人都极为不幸,因此,如果有谁在了解自我觉悟方面有了一丁点兴趣,就又会被众多骗子所误导。觉悟瑜伽完美境界的唯一可行方法,就该像主采坦亚•玛哈帕布曾实践过的那样去遵循《博伽梵歌》的原则。这才是瑜伽修习中最简易、最崇高及最完美的境界。

主采坦亚仅通过唱颂奎师那的圣名便亲身示范了何为“奎师那知觉瑜伽”,恰如《终极韦达经》、《圣典博伽瓦谭》和许多重要的《往世书》(Purana,又译《宇宙古史》)中所提到的那样。在印度,绝大多数人都遵循这种瑜伽修习方法,而美国和其它国家的一些城市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修习。对于这个年代的人而言,这种瑜伽是简单可行的,尤其对那些认真想达到瑜伽完美境界的人来说更是如此。除此以外,这个年代再没有其它的方法可让人达到成功了。

在黄金年代(萨提亚-尤嘎),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去修习冥想法是可能之事,因为那时人们平均能活十万年。但在当今年代,如果你想在瑜伽修炼上达到成功,就该采用念诵“哈瑞奎师那,哈瑞奎师那,奎师那奎师那,哈瑞哈瑞/哈瑞茹阿玛,哈瑞茹阿玛,茹阿玛茹阿玛,哈瑞哈瑞”大曼陀罗这一方法,而后你就可以体会自己怎样取得进步了。我们应该亲身体会自己在瑜伽修习中究竟取得了多大进步。“奎师那知觉”在《博伽梵歌》中被描述为“raja-vidya(一切知识之王)”;“raja-guhyam(灵性觉悟最机密的体系)”;“pavitram(纯粹中之最纯粹者)”;“susukham(实践起来充满喜乐)及“avyayam(无穷无尽的)”。

那些修习这一最崇高的奉爱瑜伽体系,并怀着对奎师那超然之爱为祂做奉爱服务的人,可以证明自己是如何很好地享受这一令人愉快和简单易行的修行方式。瑜伽意味着控制感官,而奉爱(巴克提)瑜伽则意味着净化感官。感官被净化后,便自然受到控制了。靠人为的方法无法阻止感官的活动,但如果你的感官净化了,这些感官就不仅会避开无聊的活动,还会积极地从事于对主的超然服务。

奎师那知觉不是我们凭空杜撰出来的,《博伽梵歌》描述了这种知觉,指出:一旦我们在奎师那知觉中思想、唱颂、生活、吃饭、交谈、寄望、生存,我们就会毫无疑问的回归奎师那那里。而这就是奎师那知觉的实质所在。

瑜伽冥想

《瑜伽经》中曾对冥想下过这样的定义:“凝神就是将心集中在身体的灵性意识中枢内,或某种神圣形式上;入定是流向专注对象的连续的意识流;三昧(三摩地)是在冥想中,对象的真实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这就是三昧”。真正的瑜伽冥想,指的是“凝神、入定、三摩地”三个阶段。

凝神入定三昧冥想的境界冥想的“观”法展开

冥想是什么


  冥想是[1]比较难讲解的内容,涉及到很多不能够用话语表达的东西,很多书都说,冥想是不可以说,是不可以讲的。但我们古代的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不可说的东西还是可以说出来的,尽管说出来的东西不是原来的东西,还是要去体会,尽量去阐述他。在YOGA修行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字眼:DHYANA,冥想这个词就来源于梵文的DHYANA。在古代把这个词翻译成“禅”,现在练习sahajayoga 可以很快达到天人合一,在中国有很多地方已经有 SahajaYoga,在 1970年,锡吕•玛塔吉女士正式公开教授霎哈嘉瑜珈这种静坐法,能够大规模地提升人体内的能量。这个本是我们与生俱来,却沉睡的能量,古代通过达摩祖师传给中国,又由中国传给日本,在日本叫ZEN。

  在西方的语言里找不到DHYANA这样的词汇,只能翻译成MEDITATION(心灵的药物)来源于MEDICINE(药物)。现在的冥想来自于MEDITATION的翻译,也会把MEDITATION翻译成为静心、静修,基本上在网络上把奥修的东西翻译成静心。

  瑜伽冥想是一种对生命系统能量释放,重组、修复、优化的综合过程,经过冥想透彻洗礼之生命会更加平和与宁静,这对整个机体有着意义深远作用的宁静状态,是难以用一两篇文章可以说得清的。简而言之,在宁静中,也只有在宁静中,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瑜伽。

  为第四次医学革命的基因疗法最成功的成果是:用于治疗心脏病。在治疗基因性疾病、预防艾滋病和癌症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既然人类可以将基因用于治疗,那么基因的改变也可以影响人的智力、外貌、性别、体形等。冥想可以产生积极的思维方法,消除负面情绪,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起到自我修护基因的效果。

  著名瑜伽学者石鉴月先生论冥想:

  《瑜伽经》中曾对冥想下过这样的定义:“凝神就是将心集中在身体的灵性意识中枢内,或某种神圣形式上;入定是流向专注对象的连续的意识流;三昧(三摩地)是在冥想中,对象的真实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这就是三昧”。

  显然,真正的瑜伽冥想,指的是“凝神、入定、三摩地”三个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都是可以在静坐中完成的,所以也可说成“静坐冥想”。但在冥想阶段,静坐已不是十分重要,所谓行、立、坐、卧皆可入禅,不象在调息调心阶段,静坐(调身)是必要的配合手段。因此,笔者在此将静坐与冥想分开来叙述,只是表明冥想的前行调息、调心阶段与冥想阶段对静坐的要求是不同的,同时也表明静坐只是冥想的前行或辅助手段,而不是冥想本身。

  凝神、入定、三摩地是冥想的三个阶段。但通常,这三个阶段在冥想中是一气呵成的,其间不允许有阶段性的停顿。因此,习惯上人们将这三部分作为一个整体,统称为冥想。

  冥想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在《瑜伽经》中,曾对此作了阐述,指出“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与宇宙联合而产生真理、明辨、喜乐的知觉”,应该说,这也是瑜伽的最高目标。“真我与宇宙联合”,便是瑜伽内涵中的“相应”、“结合”、“连接”。由于这种联合,而产生了有关于真理、明辨、喜乐的知觉,这便是定中的觉受,依这些觉受的进一步变化与演进,则可以在三界九地中次第进升,直至达到三界之顶。  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瑜伽经》提出的八支行法就是一个完整的修证方法。对于冥想,则列举了五种方式或途径:

  一是由舍弃世俗和持久的锻炼达成,“不执是一种自我掌控,它摆脱了对所见所闻之物的欲望”。这是一种在生活与修炼中销磨劣根性的方式,直至心灵高度净化,达到清静无染的定境。这是一种渐修法,需要长期的坚持与进取。

  二是修证无分别心,“专注于不包含任何对象的意识只有潜意识的印迹,如同烧过的种子”。无分别心即是平等心,这可以通过长期的修行获得,也可以通过定中的思虑观察而悟成。

  三是次第修证法,“通过信、力、念、定、慧达到”。这种方式强调经久不息、严格按一定次第修行锻炼,是一种智慧解脱的方式。

 四是通过愿力来实现的修证法,强烈的愿望能形成愿力,这是一种强大的能量,“能量强盛的人会很快修成瑜伽”。

 五是对超然神力的崇敬达到,“通过虔信自在天也能达到专注……自在天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不受无明及其产物的污染,也不受业、潜在业力和行为结果的影响”。这是一种依靠全身心的信仰皈命而趋入宇宙本体的方法,《瑜伽经》指出神灵的象征“便是那神圣的声音(唵)”,认为此声应常念诵,便可达到成功,由它可达至宇宙的意识,并使一切毫无障碍。这是以语音冥想为主的修持方法。

  上述方式方法,在上一节关于静坐法中都已基本涉及。对于冥想的入门方法,上节所述静坐法中的具体方式都是可以运用的方法,冥想的方式,其实也就是静坐(调身、调息、调心)方法的延续与进一步深入展开。接下来对冥想三个阶段的具体论述,也是与静坐法一脉相承的。  在这里我们先将冥想的三个阶段(凝神、入定、三摩地)作个大致的了解与区分。

  《瑜伽经》关于凝神、入定、三摩地的定义,已经很明确地概括了它们的内涵与区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意识,已不再是静坐初始的意识,而已是“独头意识”状态;此时意识聚焦之处、之物,已不是体内、体外某一点或某一物了,而是心识想象或记忆之中的物象。凝神的过程是将独头意识再指向意识之内的某一事物影像,入定是持续于所缘对象上静虑伺察,静虑的结果,是导致“定中独头意识”的出现;三摩地则是定中独头意识的高级境界。

  一、凝神

  凝神,又译为“专注”,又称执持、内醒、摄念,是冥想的第一个阶段,这时要求心注于一处一物,但此处此物,已不是调息调心阶段的体外一物或体内某一点,而是意识之内的某一影像。

  《瑜伽经》对凝神的阐释为:“把心集中在身体的灵性意识中枢内,或体内、体外的某种神圣形式上”。

  《商积略奥义书》阐释为:“摄念(凝神)有三:摄持意念于‘自我’中;摄持外空与心空中;摄持地、水、火、风、空五中之元神形相”。这里的“自我”,指的是脱离了世俗相的“真我”,也就是宁静而无染的自我心相。而“外空”则指身外之虚空境相,以太空之空阔虚无可以引发自心之虚空止寂。而五大元素的元神形象,实际上也是脱离世间名相的“真实影相”,也可以说是自我的真实心相。总之,此处的三相,皆不离自我心中之相,应该指的是记忆或想象之相。

  将《瑜伽经》与《奥义书》的两种阐释对照起来,可知凝神的基本对象,一为庄严之形象(有相);二为虚空相“无相”。无论是有相还是无相,都是心相,也就是说只能是“记忆”中之形象。

  在调心阶段,运用意识与某一感官的结合,完成了多俱意识向独头意识的转变。此时的独头意识,既不是定中独头意识,也不是梦中独头意识,而是散乱独头意识。之所以说它是“散位”,是因为这种意识的凝注力尚弱,总还是倾向于从观想注意的对象上游离开去。在凝神阶段,则要控制散乱独头意识的这种倾向,全力使之指向观想的目标,导向“定中独头意识”。

  那么,凝神阶段观想对象,与调心阶段独头意识产生前夕的所指对象是否应该是同一物象呢?应该说不是。因为调心阶段是以某一根(感官)配合意识而心系一物的,此物必与所用的根(眼耳等)相对应,如与眼对应的是物、光等色相;与耳相应的是声响、音乐等。而在进入独头意识之后,五根不起,意识独行,意识则不必依靠五根来寻攀体外体内的一点,而是回到内心,将意识记忆影像中的某一点作为观照对象,这一对象的特征与前一段的对象相比,多出了“庄严”(神圣)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抽象意义”更强一些。

  再修持这一阶段时,首先要注意借助前一阶段(即调心)的境相,在心境止寂、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下,再进入凝神,如此效果更佳。其次要注意,观想的对象或为空、或为心中影像,不能是身外眼前之物、耳畔之声、鼻端之香、舌尖之味、肌肤之触觉,也不能是体内之息。因为,六根一动,便又倒退到了五俱意识或单俱意识状态,其时已远离凝神而去。

  二、入定

  入定又称静虑、冥想或禅那,为冥想的第二个阶段。入定是对于对象“周流不断的知觉”或曰“连续的意识流”。这里的知觉就是指凝神阶段开始时心系一处的那种意念,就是一直维持着这个境界,不弃不离,莫失莫忘。

  《商积略奥义书》论述静虑有“有功德者”与“无功德者”两种,“有功德者,谓之于神之形相而静虑也;无功德者,如自我之真性而静虑者也”。也就是说,有功德入定,观相对象带有“神圣”色彩;而无功德入定,则纯为观想“自我真实”。或者说,有功德定,是有赖于神圣的“他力”;而无功德定,纯依赖于“自力”。

  《奥义书》对入定的两种情形划分,还是从前一阶段“凝神”的不同关注对象延续引伸下来的。不光是在入定阶段,其实在凝神阶段也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对象——有相的神明与无相的空或“自我”。

  这里有一个问题:在调心阶段,强调“精神脱离知觉”,知觉与感觉的消淡,才使得注意力突出,而此处又突出“知觉”的作用,是否矛盾呢?应该说,此处的“知觉”,不同于认知过程中“知觉、感觉、记忆”的那个知觉,如果将此处的知觉说成“觉知”或“静虑”,可能更易让人理解。事实是,在入定阶段,不再是对观注对象的简单攀缘,而是细微的寻伺观察,此时记忆、思维、注意力,协同而用,使意识以所缘对象为契机,深细观察思虑其中的真相、真理,思虑的结果,便是使妄想杂念进一步消除,独头意识愈加澄清,达到极净时,便转向了“定中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的产生,精神主体便进入定中,行者就进入了三摩地的修行阶段。

  三、三昧

  三昧,又称三摩地、等至、等持、心一境性,为瑜伽冥想的第三个阶段。《商积略奥义书》称其为:“情命自我与超上自我合而为一,无有三端(知识、能知、所知),以无上阿难陀(真智)为自相,以纯粹灵明为自性者也”。这与《瑜伽经》中“对象的真实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的阐释是一致的。

  经过长时间专注的静虑,到了三昧时,意守的主体与意守的对象开始合而为一,意识主体对自身的知觉消失,也不再受记忆与自由联想的干扰,思维也趋向于无分别的状态,观注者成为被观注者;以自心观注自心本身而不是关注其他。正如《瑜伽经》所云:“当所有精神涣散得以消除并且心注一处时,便进入三昧状态”。

  三昧是修习瑜伽的最高境界,也是“梵我合一”而消泯了知识、能知、所知“三端”的境界。要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一心之中实现的,从静心到制感,再到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无不是对心的活动的控制;而控制此心者,也正是自己的心。所以有人说这叫“以幻心破妄心”。而在三昧时,身心无二、心境无二,此时,我、心、境已融合为一,这个合一体,便是“真我”,只有真我才能证得“真理”,并与明辩、喜乐的觉受相应,而真理、明辩、喜乐的结合,又使三摩地的境界由低至高,由欲界散地定到四禅、四空定、九次第定。

  按照印度原始禅定论的说法,三昧包含了很多种类,通常有等持与等至两大类,等持包括了欲界散地定与色界四禅在内。等至音译“三摩钵提”,涵盖了有心无心、有漏无漏一切定体,也包括了无色界四空定、无想定、灭尽定等,也有将“等至”代指四禅八定的,称为“八等至”,或者再加上灭尽定,称为“九等至”。

  四、冥想的境界

  冥想的境界,尤其是三摩地的境界是不能以一般的思维来测度的。因为定中独头意识,已不是普通的思维形式,以心入心,以心入境,已经没有了观者与被观者的对立,一切归于直观的明证。因此,在最后一节,随着冥想阶段的深入,我只能越来越少地使用文字了。事实上,从“凝神”开始,已没有多少技法与流程可言,越接近三昧,越是要求你不要用功、不要用力,也不要用“心”。三摩地的境界是靠一念契入的,而不是靠工夫“作”来的,因为三昧本身不是一种物象,它不是外在于心的一个实体,三昧只是你自已的心与心之间达成的一种突发式的默契、相印,那一瞬间,观照者、被观照者的界限消失了,观照的能力瞬间变得无限却又不必为观照者所用,因为已经没有了观照者与被观照者的对立,观照转换成了“亲证”(直接进入体证)。由此,观照者便会打破肉体凡心的局限,伴随那二元合一的定体,进入色界、无色界,真正实现梵我一如、天人合一的至高目标。

  五、冥想的“观”法

  前面关于冥想的论述,大都立足于意识通过凝于“一物或一事”而渐次进入凝神、入定、三昧。在冥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冥想由简单的“事”相上用功,逐步升华到“理体”上作观。而冥想,也渐渐演变为“定”与“禅”两个层面,定为“静”、为“止”为“寂”,靠的是遏止感官而独存“定中独头意识”;禅为定中之“虑”之“观”。无怪于唐玄藏译《瑜伽师地论时》,直接运用了“止观”的概念,而佛教密宗大师宗喀巴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则直接以“止观”代替禅定一词。对于冥想三阶段“凝神”、“入定”、“三昧”来说,虽仍有“止法”,但相对于瑜伽八支的前几支来说,“止”的作用渐微,而“观”的地位增胜。因此,在冥想讨论的最后,有必要重点讨论一下冥想的“观”法。

  对于理体上的“观”,最根本、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入空”的问题。因为“自我”的本质或真实的自我梵、梵我、神我,无不以“空”而居,观达“空”性之理,也就是证悟“梵我”根本,这既是深入三昧各层次——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的基础,也是瑜伽最终实现超然解脱的基础。因此,讨论瑜伽冥想的“观”法,首要讨论的就是“观空”的问题。

原理
  冥想字面上的解释:冥,就是泯灭。想,就是你的思维、思虑,冥想就是把你要想的念头、思虑给去掉,找到感知。

  冥想,大家都误认为只有坐在那里才是冥想,甚至还专门为冥想设立了一堂课程,实际上随时随地可以进入无思虑的这种状态。例如体位法、观察呼吸也可以进入DHYANA,做体式的时候通过呼吸移动身体,当用呼吸移动身体,当身体达到极限的时候已经处于一种DHYANA的状态,有人把体式运动叫做移动冥想。移动冥想从什么作为入口,通过一段时间来观察我们的身体,会发现在身体里有可控的部位和非可控制的部位。

  可控:比如移动身体、眨眼、吸气、闭气,是你可以控制的。  非可控:比如指甲、头发的生长是你无法指挥他的,是你不能够控制的。

  冥想是从我们身体的可控部分为入口的。例如:把手做一个高度的弯曲,当你弯曲伸展,伸展到极限的时候,思维在这个时候就停止了,瑜伽很多体式要求尽量做到身体的极限,到达身体的极限后意识进入到了感知的状态,进入DHYANA的状态。PRANAYAMA中的YAM具有另外一层意思:无限扩充,无限伸展的意思,做一个体式达到无限伸展的时候,就进入了DHYANA这种状态,练体式是使用了身体的极限,身体的运动后很多老师会设一些烛光冥想、OM声冥想、观照呼吸的冥想等等,原理都是相同的。烛光冥想是用眼睛,眼睛张开,不要眨眼,其实只要掌握了原理不使用蜡烛也可以掌握冥想,不使用蜡烛,把眼睛睁开,尽量不眨眼,可控系统达到非可控的时候,眼睛睁开了一会,疲劳了需要眨眼来保护眼睛,但是你控制他,不眨,这时头脑的思维就停止了,这时候没有了任何思维。冥想的锻炼实际上是利用身体可控的部分切断思维,呼吸也一样,很多老师会教呼气、吸气、屏气。我们来实验一下,深吸一口气后屏息,在屏息这一瞬间头脑进入真空状态,无法进行思维。就进入了DHYANA。

  当思维切断的时候,有一种能量自动流淌,进入感知,感知和思维是很难同时存在的,当思维存在太厉害的时候感知就会消失。  DHYANA这种状态是处于一种感知,这种感知是智慧的。不是小孩或疯子没有思维的感知。小孩和疯子的思维是低级的尚未启动的,其感知是无知的和无智慧的。DHYANA是知觉和智慧高度的统一。

“十二原则”
  选择一个专门的地方来练习,这样可以帮助你找到安宁感,易于进入瑜珈冥想状态。

  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清晨和傍晚比较理想。

  利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让精神更快地放松和平静下来。

  坐下来后,让背部、颈部和头部保持在同一条直接上,面向北面或者东面。

  在冥想的过程中,保持身体温暖(天凉时你可以给身体围上毯子),引导你的意识保持平静。

  让你的呼吸有规律的进行——先做5分钟的深呼吸,然后让呼吸平稳下来。

  建立一个有节奏的呼吸结构——吸气3秒,然后呼气3秒。

  当你的意识开始游离不定,不要太在意,也不要强迫自己安定下来。

  安静下来以后,让意识停留在一个固定的目标上面,可以在眉心或者心脏的位置。

  利用你选择的冥想技巧进入冥想状态。

  在非常纯净的冥想状态到来之前,不要强迫、让游离的状态继续自然地存在。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游离的思想状态会慢慢消息,最终进入纯净三摩地(最高意识的知觉状态)。

  在进入正式冥想阶段前,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一个你感觉很舒服、放松的姿势来练习,如果可以的话,用莲花坐的姿势;但如果你不能做这样的姿势,你可以选择简易坐来练习。正确、稳定的坐姿是冥想成功的关键,因为不稳定的姿势会使思想、意识也变得不稳定。

  尽量不在冥想前进食,因为这会影响你集中精神状态。

  开始时试着每天做一次冥想,以后可以增加到每天两次。冥想的时间由5分钟慢慢地增加到20分钟或者更长,但不要强迫自己长时间地静坐。

  如果你利用一种冥想方式练习几次都感觉不舒服,那么你可以放弃这种方式而选择另外一种更合适自己的方式。

  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预期的效果。

常用瑜伽冥想坐姿



单莲花+祈祷手印

功效:

单莲花坐有着和双莲花坐相同[de]效果,但程度较差一点。

注意:

凡是患有坐骨神经痛和骶骨毛病[de]人不宜做这个练习。


双莲花+大祈祷手印

功效:

1、盘着[de]两腿放慢下半身[de]血液循环,增加上半身、特别是胸膛区域[de]血液循环。

2、这个姿势有利于直身端坐,使呼吸系统毫不受阻,极为有利引发畅顺[de]呼吸。

3、莲花坐对患哮喘和支气管炎[de]人有益处。

4、使神经系统充满活力,强壮脊柱和腹部器脏。莲花坐兴奋消化系统,放松两踝、两膝,使大腿结实,使两髋、两腿变柔软。

5、 有助于预防及治疗风湿症。

6、重要[de]一点是:尽管流向下半身[de]血流减少了,却和普通坐在椅子上[de]坐姿不同,不会发生充血现象。

7、有助于使人[de]身体稳定而安宁,心灵和平、活跃而警觉。

8、对患有神经和情绪问题[de]人们有益。

9、从瑜伽角度看,这个姿势极为适宜于做呼吸练习和冥想。它导致生命之气普拉那从脊根气轮延中经上升[de]结果。它之所以产生一种更为和平宁静而警醒[de]心灵状态,就是这个原因。它之所以对控制性冲动和维持禁欲修行有用,也就是这个道理。

注意:

每次打坐之后,要按摩两膝和两踝。一旦两膝或两腿开始感到难受,最好立即解除这个姿势。在你间歇[de]试做了一个月之后,还不能感到这样[de]疼痛感、辛苦感已经消失,那就不要再试它了。


至善坐+智慧手印

功效:

1、至善坐具有镇定安神[de]效果,有助于做好冥想[de]准备,宜于用来做呼吸练习和冥想练习。

2、在生理上,至善坐对脊柱下半段和腹部器官有补养、增强[de]作用。帮助防止和消除两膝和两踝[de]僵硬、强直。

3、至善坐和莲花坐有相同[de]功效,但是在某个意义上它比莲花坐更胜一筹,因为它对会阴施加了压力,就更为有利[de]把性冲力引导向上。它在提升生命之气[de]练习以及在坚持禁欲修行中都有积极作用。

注意:

患有坐骨神经痛或骶骨感染[de]人不应做这个姿势。


悉达斯瓦卢普坐+随意手印

功效:

这个姿势有时为修炼昆达里尼瑜伽[de]练习者所使用,因为它把生命之气向上提升。至善坐[de]大部分益处,它也兼而有之,对于防痔疮[de]发生及控制其症状特别有效。


金刚坐(雷电坐)+随意手印

功效:

1、雷电坐是一个极优良[de]冥想姿势,特别对于患有坐骨神经痛、骶骨感染或类似病患而感到难以做到或不可能做到其他冥想姿势[de]人。

2、有助于使心灵和平宁静。特别是在饭后5或10分钟,促进整个消化系统功能。

3、能治好胃溃疡、胃酸过多和其他胃部不适毛病。

4、它按摩连通生殖器[de]神经纤维,对睾丸因血流过盛而胀大[de]男人有益。

5、有助于防止疝气发作。而且由于它对骨盆肌肉有伸张作用,是一种非常有帮助[de]产前练习。

6、它有助于把生命之气普拉那和性能量向上调动,但效果逊于至善坐或莲花坐。

坐姿
  瑜伽冥想的目的在于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安宁。真正的瑜伽冥想的姿势都是打坐式的。打坐又再细分为七种:即,简易坐,半莲花坐,莲花坐,至善坐,吉祥坐,悉达斯瓦鲁普坐,雷电坐。

  通过瑜伽的这些坐姿我们还能获得身体的受益,加强了两髋,两膝,两踝,补养和加强了神经系统,减轻和消除风湿和关节炎。

  简易坐

  简易坐是一种舒适安逸的坐姿。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整坐姿,比如可以两腿盘坐在垫子上。如果膝部有疾病,可以单腿或双腿向前伸直。

  坐在地上,两腿向前伸直

  弯右小腿,把右腿放在左大腿跟处

  弯左小腿,把左腿放在右大腿之下

  可以把双手结个手印,放在两个膝盖上,最好两手相叠,拇指相对放在腿上

  以此姿势坐着,可以10分钟,20分钟递增

  单莲花坐

  坐在地上,垫一个小垫,便于稳定,两腿向前伸直

  弯右小腿,把右脚紧顶在放在左大腿内侧

  弯左小腿,把左腿放在你的右大腿上面

  肩背正直,下颌内收,两手相叠,拇指相对放在腿上

  以此姿势坐着,可以10分钟,20分钟递增

  患坐骨神经痛的和骶骨毛病的不适合做这个练习

  双莲花坐

  坐在地上,垫一个小垫,便于稳定,两腿向前伸直

  弯右小腿,把右脚放在左大腿上,脚底朝上

  弯左小腿,把左腿放在右大腿上面.脚底朝上

  肩背正直,下颌内收,两手相叠,拇指相对放在腿上

  以此姿势坐着,可以10分钟,20分钟递增

  每次打坐完后,按摩两膝,大腿,两踝和两小腿腿肚

  益处:(1)盘着的双腿减少并放慢下半身的血液循环,从而加强上半身,特别是胸膛和脑部的区域的血液循环;(2)有利于直身端坐,使呼吸系统毫不受阻,极为有利引发畅顺的呼吸;(3)对患哮喘和支气管炎的人有益处;(4)使神经系统充满活力,强壮脊柱和腹部器脏。莲花坐兴奋消化系统,放松两踝、两膝,使大腿结实,使两髋、两腿变柔软;(5)有助于预防及治疗风湿症;(6)尽管流向下半身的血流减少了,却和普通坐在椅子上的坐姿不同,不会发生充血现象;(7)有助于使人的身体稳定而安宁,心灵和平、活跃而警觉;(8)对患有神经和情绪问题的人们有益;(9)从瑜伽角度看,这个姿势极为适宜于做呼吸练习和冥想。它导致生命之气普拉那从脊根气轮延中经上升的结果。它之所以产生一种更为和平宁静而警醒的心灵状态,就是这个原因。它之所以对控制性冲动和维持禁欲修行有用,也就是这个道理。

  注意:每次打坐之后,要按摩两膝和两踝。一旦两膝或两腿开始感到难受,最好立即解除这个姿势。在你间歇的试做了一个月之后,还不能感到这样的疼痛感、辛苦感已经消失,那就不要再试它了。

  至善坐

  至善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种姿势,瑜伽哲学中讲人身上有七万二千条经络,而我们的生命之气就在这些经络里流通,所以至善坐有助于清理这些经络,使之畅通无阻。

  坐在地上,两腿拼拢并同时向前伸展。

  弯曲左小腿,用双手抓住左脚,用左脚的脚跟紧紧顶住会阴部位。(就是阴道和肛门之间)

  然后弯曲右小腿,把右脚放在左脚踝之上。

  把右脚跟靠近耻骨,右脚底板则放在左腿的大腿与小腿之间。  背、颈、头保持直立。

  现在闭上你的眼睛,开始内视。内视其实就是在闭上眼睛之后用你的心眼来看闭眼之后的一切。我最强的时候看到过光团。一般练气功的人都会看的到的,并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一般人会不知道该看什么,能看到什么,所以,当你闭眼内视的时候,就先让双眼凝视你的鼻尖部位。有了一个目标后就会舒服很多。  保持这个闭目内视的姿势尽可能长的时间。视个人情况而定。有些人刚开始可能就只能坚持几分钟。当可以慢慢的静下心时,就可以坚持很长的时间了。

  睁开眼睛后,放开双脚,休息几分钟,换另一条腿再做一次。  温馨提示:随意一点坐下也可以,但一定要背、颈、头保持直立。  功效:镇定安详,并且对脊柱下半段和腹部器官有补养增强的作用。提升生命之气,并且有控制性欲的效果。

  雷电坐

  两个膝盖跪在地上,两个小腿和脚背贴在地面上。

  两膝靠拢,两个大脚趾相互交叉,这样便使两个脚跟向外指了。  伸直背部,将臀部放落到两个分离的脚跟之间。

  温馨提示:动作非常简单易做,初次练习时会觉得两个脚趾相互交叉有点困难,多练习几次就可以了。

  功效:可以在饭后5-10钟后做不仅能够非常好的促进我们的消化系统,同时还可以治疗胃酸过多,胃溃疡等胃部疾病。有助于按摩生殖器的神经纤维,对盆骨肌肉有伸张的作用,所以也适合产前练习。

  吉祥坐

  坐于地面,两腿向前伸直;

  弯曲左小腿,左脚板顶住右大腿;

  弯曲右小腿,右脚放在左大腿和左小腿腿肚之间;

  两脚的脚趾应该楔入另一腿的大腿和小腿腿肚之间;

  两手放于两腿之间的空位处或放在两膝之上,头、颈和躯干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姿势除了会阴不被顶住之外,其他各方面完全和至善坐一样。  医疗效果:这一姿势效果和至善坐大致相同,只是程度稍逊。由于会阴并不被顶住,就不会自动地把性冲力引导向上、沿脊柱上升。这就意味着它不仅对性的控制没有至善坐的相同效果,而且象镇定安神、警醒机敏等益处也多少有些减弱。

  注意:患有坐骨神经痛或骶骨感染的人不应做这个姿势。

五个步骤调整
  静坐又称是瑜伽冥想修行的第一方法,对于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印度文献记载:“修者静坐,可减少身痛、心乱、麻痹等疾;修者静坐久,可减少妄念,禅之静定生智,减少烦恼或愚昧。

  瑜伽冥想或修禅坐在此前需要经历五个步骤的调整:
调饮食
  人身与饮食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活动,饮食若调整不好,容易影响身安心静;当我们进食时,通过食物咀嚼,进入胃中调和消化,并转入为对身体的滋养,各类营养精华化于血液,以供全身使用,因此说饮食与生命之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然而食物不可过多,即不要吃的过饱,饱食者令胃肠不宜消化,往往增加了肠胃功能的机能疲劳,不易吸收精华,反而排泄于体外,此类人叫身贪,见饮食无法自制,饮食美味令感官细胞兴奋过度,往往在饱食后身体懒散,松懈;这正是增加胃肠加倍工作所产生的疲劳,这种疲劳的结果是气机虚满身体,气满浮躁上行,造成身体火大,令静坐不得安宁;但饮食太少,营养不够,则造成体弱力衰,静坐难以有成效。因此,我们说调整饮食结构时,饮食适度最为佳.
调睡眠
  人生活与工作,行做身心体力,离不开休息时间,睡眠的目的是为了恢复人体的体力与精神,因此休息好亦至关重要。平常睡眠我们都知道,以八小时为适度,古人说:"久卧伤神,少卧神伤",睡的过多则精神困昧,不利于静坐;睡过少则体力不能恢复,精神恍惚,也不宜静坐。因此睡眠要保持节制有度,当我们神志清明,精神气爽时,安身静坐,效果丰厚。
调身
  静坐前,在我们的行住坐卧四仪规中,要常保持宁静安详的心态,时刻牢记瑜伽八支分法的第一条:道德尊范.不可有粗暴与不安的举动,粗暴与不安的举动对自己不利外,与环境也不相应,境相气粗,心意轻浮,必难人定。人静坐时,须宽衣解带,(坐垫须后高一二寸)从容人坐,腿或双盘、或单盘,自行选择,然后安置两手,把右掌的背叠在左掌上面{男士,女士相反},贴近腹部,轻放腿根上;然后把腿左右摇动四五次,以做放松调和,然后端正身形,脊骨勿挺勿曲,轻盈自然、颈正端庄、不低不昂;鼻子与脐轮{腹部}如垂直线相对;开始呼吸吐纳腹中积气三到七次,把舌头抵上额,由鼻徐徐吸人清气,轻闭两眼,坐久或觉身有俯仰斜曲,随时矫正之(坐之时间根据自身的能力)。
调息
  鼻中气体出入名为呼吸,一呼一吸完成名为调息。静坐人手最重要工夫在调息。呼吸有四种:1,喉轮呼吸:即侯头呼吸,此呼吸最浅短,仅在喉头出入,不能尽肺叶张缩的力量,因此达不到吸氧吐碳{二氧化碳}功用,血液循环不能优良,如此呼吸是属于不良作用,因此要改变。2,胸式呼吸:此较喉轮稍好,气体能达胸部,充满肺部,通常广播体操的呼吸活动,女性也常采用此呼吸,能做此呼吸,仍不算调息。3,腹式呼吸:一呼一吸,气体能到达腹部{脐轮部位},在吸气时空气人肺充满遍体,肺底舒畅扩张,把膈肌压下,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又呼气时腹部紧缩,膈肌被推而上,紧抵肺部,使肺中浊气尽量外散,这方算是静坐的调息,此调息能有效调整身体的放松。学修者还要注意:呼吸丝毫不可刻意或用力,鼻息轻细深长,自然达到腹部,连自己的耳朵也不闻出入息声,方是调息相;呼吸经历由粗到细,细到微细,微细到悬吸最终入体息阶段。4,体呼吸:此呼吸为静坐功深者能够作到,呼吸细微的无法再细致,出入不知,如无呼吸,虽有器官作用,但无觉用,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至此既是达到调息之极至,可人深定.
调心
  心有真心与妄心,真心是心的本体,妄心是心的虚妄作用。我们自有生以来,迷昧真心,都在妄心用事,念念不停,眼,耳,鼻,舌,身,意,组成妄心身用,犹如意马心猿,难调难伏。我们静坐,可有两种心象:一是心中散乱,支持不定;二是心中昏昧,容易瞌睡。治散乱病,要把心中一切放下,看透身体也是外物,置之不睬,专心一念嗡字音轮于小腹间,自可人定。治昏沉病,要把心提起,注意鼻端,使精神振作;或起而径行再坐;或修数息观,从一到十,数到不乱,心息相依,绵绵密密,昏散两除。  通常来说心经历的由染而净要经五个层次:第一、散乱心,随着外境心念纷飞。第二、昏沈心,痴钝朦胧,陷于昏睡。第三、不定心,散乱多于安定。第四、一心,心能凝住于一境。第五、定心,心状澄静。后二者便是修行瑜伽所得的现象。  以上五种境地调整好了,就安身静气的进入你的专一冥想或者禅修事态中.
语音冥想
  在所有的瑜伽冥想体系中,没有哪一种比得上瑜伽语音冥想的功效那么直接、久经时间考验或广为人们使用。如前所述,瑜伽语音冥想可以和提升生命之气的功法一起配合着练中,也可以中身单项地练习。  瑜伽语音冥想又称曼特拉(Mantra)冥想。梵语词“曼特拉”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曼”( man)和“特拉”(tra)。“曼”的意思是“心灵”。“特拉”的意思是“引开去”。因此,“曼特拉”的意思是能把人的心灵从其种种世俗的思想、忧虑、欲念、精神负担等等引离开去的一组特殊语音。一个人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瑜伽语音上,就能逐渐超越愚昧无知和激情等品质,而处身在善良品质的高度上。从这一步,瑜伽冥想更往深处发展,逐渐演变为完美的禅,而最终地进人人定状态。

  试图凭借注意力使心灵保持专注在某一对象事物上,是违反心灵的能力的。这样做是困难而徒然的。这实际上也是违反瑜伽冥想术的原则的。在瑜伽冥想术中,人要轻柔地设法把他的心灵集中在某一对象事物上,如果心灵要离开这事物,他就设法逮住它,把它带回来。但这是做得极为柔和的。

  瑜伽语音冥想练习极为简便易行。没有什么硬性的严格的规定。有时候是心与口同时反复诵念,有时候只是默念而已。出声念诵时,有时是低声悄语似地反复念,有时用普通语音响度念,有时又是用有节奏的歌唱方式来诵念。有时诵念与呼吸保持同步节奏,有时又不必如此。有时是坐着念,有时站着念,有时走着念,等等。练习者双眼有时是闭合的,有时是部分地闭合的,有时是完全张开的。  瑜伽冥想词1:想象自己躺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软软的,绵绵的,阵阵清香扑面而来。蓝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潺潺的小溪,从身边缓缓流过,叫不出名的野花,争相开放。远处一只母牛带着它的崽崽在散步,身边孩子们尽情地嬉戏玩耍着。一只蛐蛐在地里蹦来蹦去,还有那树上的鸟儿不停地在歌唱。

  瑜伽冥想词2:你,用心去听,远处有瀑布泻下的声音;你,深吸一口气,手中有玫瑰散发的幽香;你,认真地去体会,自己忽而飘浮在安静得湖面上,忽而又深入到葱郁的山谷中。你,要用心去感觉,你的身体变的很轻很轻,轻的几乎能在空中漂浮着,你的身体又变的很重很重,重的就要陷进地下。  优美,舒缓的音乐,犹如股股清泉涌入心田,顿时,心情变得豁然开朗,身体也得到了最大、最好的放松。  经常用这种方法调节身心,你会发现,你变的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漂亮,也越来越自信,充满阳光。

  冥想,是用你的想象力来调节心身,缓解压力。对绝大多数人来讲,视觉的想象远比听觉的想象要生动的多,有力的多。而听觉想象则需要诱导。所以通常情况下冥想时都要有相适应的音乐伴随始终。  想象,主要是为了激发某种记忆,尤其是身体的记忆,这个记忆就是体验,躯体的体验。其实,人的大部分记忆都是储存在身体的皮肤、肌肉、内脏器官里,而不是大脑里。

  瑜伽冥想词3:实际上,冥想一个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情景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一个虽然到过、体验过,却没有深刻的躯体或心理记忆,如舒适,惊诧,激动的情景,也没有多大意义的。

  所以说,冥想,也可以叫做唤醒,一种记忆体验的唤醒。增加对大自然的兴趣,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培养对音乐的爱好,有助于冥想的效果。同时,也会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得开阔,对未来更加的充满信心。从而使自己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健康。

音乐
  瑜伽冥想音乐的特点是抒情、自然、休闲,再没有别的什么冥想功法能像瑜伽语音冥想音乐一样,在经受过如此悠久历史的考验后还这般广受欢迎并被普遍使用。瑜伽语音冥想音乐使人获得内心的和平安宁与快乐幸福,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安泰的效果。

  使用这个音乐节目进行瑜伽语音冥想的方法是:首先,要细心听这些瑜伽语音音乐,然后,跟着唱诵的人一起唱这些瑜伽语音音乐。过一段时间,等大家比较熟悉这些瑜伽语音的发音(例如“玛丹那。牟汉那”)之后,也可以不用瑜伽音乐伴奏来做瑜伽语音冥想音乐。比如说,可以配合着呼吸来做。大家还可以随着比较轻松的瑜伽旋律,一边拍掌跳舞,一边聆听瑜伽语音音乐,并且跟着唱诵。

入门方法
  瑜伽之祖帕坦伽利的《瑜伽经》提出的八支行法就是一个完整的修证方法。对于冥想,则列举了五种方式或途径:
由舍弃世俗和持久的锻炼
  达成,“不执是一种自我掌控,它摆脱了对所见所闻之物的欲望”。这是一种在生活与修炼中销磨劣根性的方式,直至心灵高度净化,达到清静无染的定境。这是一种渐修法,需要长期的坚持与进取。
修证无分别心
  专注于不包含任何对象的意识只有潜意识的印迹,如同烧过的种子”。无分别心即是平等心,这可以通过长期的修行获得,也可以通过定中的思虑观察而悟成。


次第修证法
  通过信、力、念、定、慧达到”。这种方式强调经久不息、严格按一定次第修行锻炼,是一种智慧解脱的方式。
通过愿力来实现的修证法
  强烈的愿望能形成愿力,这是一种强大的能量,“能量强盛的人会很快修成瑜伽”。
对超然神力的崇敬达到
  通过虔信自在天也能达到专注……自在天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不受无明及其产物的污染,也不受业、潜在业力和行为结果的影响”。这是一种依靠全身心的信仰皈命而趋入宇宙本体的方法,《瑜伽经》指出神灵的象征“便是那神圣的声音(唵)”,认为此声应常念诵,便可达到成功,由它可达至宇宙的意识,并使一切毫无障碍。这是以语音冥想为主的修持方法。

  上述方式方法,在上一节关于静坐法中都已基本涉及。对于冥想的入门方法,上节所述静坐法中的具体方式都是可以运用的方法,冥想的方式,其实也就是静坐(调身、调息、调心)方法的延续与进一步深入展开。接下来对冥想三个阶段的具体论述,也是与静坐法一脉相承的。

阶段
凝神
  凝神,又译为“专注”,又称执持、内醒、摄念,是冥想的第一个阶段,这时要求心注于一处一物,但此处此物,已不是调息调心阶段的体外一物或体内某一点,而是意识之内的某一影像。

  《瑜伽经》对凝神的阐释为:“把心集中在身体的灵性意识中枢内,或体内、体外的某种神圣形式上”。

  《商积略奥义书》阐释为:“摄念(凝神)有三:摄持意念于‘自我’中;摄持外空与心空中;摄持地、水、火、风、空五中之元神形相”。这里的“自我”,指的是脱离了世俗相的“真我”,也就是宁静而无染的自我心相。而“外空”则指身外之虚空境相,以太空之空阔虚无可以引发自心之虚空止寂。而五大元素的元神形象,实际上也是脱离世间名相的“真实影相”,也可以说是自我的真实心相。总之,此处的三相,皆不离自我心中之相,应该指的是记忆或想象之相。

  将《瑜伽经》与《奥义书》的两种阐释对照起来,可知凝神的基本对象,一为庄严之形象(有相);二为虚空相“无相”。无论是有相还是无相,都是心相,也就是说只能是“记忆”中之形象。

  在调心阶段,运用意识与某一感官的结合,完成了多俱意识向独头意识的转变。此时的独头意识,既不是定中独头意识,也不是梦中独头意识,而是散乱独头意识。之所以说它是“散位”,是因为这种意识的凝注力尚弱,总还是倾向于从观想注意的对象上游离开去。在凝神阶段,则要控制散乱独头意识的这种倾向,全力使之指向观想的目标,导向“定中独头意识”。

  那么,凝神阶段观想对象,与调心阶段独头意识产生前夕的所指对象是否应该是同一物象呢?应该说不是。因为调心阶段是以某一根(感官)配合意识而心系一物的,此物必与所用的根(眼耳等)相对应,如与眼对应的是物、光等色相;与耳相应的是声响、音乐等。而在进入独头意识之后,五根不起,意识独行,意识则不必依靠五根来寻攀体外体内的一点,而是回到内心,将意识记忆影像中的某一点作为观照对象,这一对象的特征与前一段的对象相比,多出了“庄严”(神圣)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抽象意义”更强一些。

  再修持这一阶段时,首先要注意借助前一阶段(即调心)的境相,在心境止寂、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下,再进入凝神,如此效果更佳。其次要注意,观想的对象或为空、或为心中影像,不能是身外眼前之物、耳畔之声、鼻端之香、舌尖之味、肌肤之触觉,也不能是体内之息。因为,六根一动,便又倒退到了五俱意识或单俱意识状态,其时已远离凝神而去。
入定
  入定又称静虑、冥想或禅那,为冥想的第二个阶段。入定是对于对象“周流不断的知觉”或曰“连续的意识流”。这里的知觉就是指凝神阶段开始时心系一处的那种意念,就是一直维持着这个境界,不弃不离,莫失莫忘。

  《商积略奥义书》论述静虑有“有功德者”与“无功德者”两种,“有功德者,谓之于神之形相而静虑也;无功德者,如自我之真性而静虑者也”。也就是说,有功德入定,观相对象带有“神圣”色彩;而无功德入定,则纯为观想“自我真实”。或者说,有功德定,是有赖于神圣的“他力”;而无功德定,纯依赖于“自力”。

  《奥义书》对入定的两种情形划分,还是从前一阶段“凝神”的不同关注对象延续引伸下来的。不光是在入定阶段,其实在凝神阶段也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对象——有相的神明与无相的空或“自我”。

  这里有一个问题:在调心阶段,强调“精神脱离知觉”,知觉与感觉的消淡,才使得注意力突出,而此处又突出“知觉”的作用,是否矛盾呢?应该说,此处的“知觉”,不同于认知过程中“知觉、感觉、记忆”的那个知觉,如果将此处的知觉说成“觉知”或“静虑”,可能更易让人理解。事实是,在入定阶段,不再是对观注对象的简单攀缘,而是细微的寻伺观察,此时记忆、思维、注意力,协同而用,使意识以所缘对象为契机,深细观察思虑其中的真相、真理,思虑的结果,便是使妄想杂念进一步消除,独头意识愈加澄清,达到极净时,便转向了“定中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的产生,精神主体便进入定中,行者就进入了三摩地的修行阶段。
三昧
  三昧,又称三摩地、等至、等持、心一境性,为瑜伽冥想的第三个阶段。《商积略奥义书》称其为:“情命自我与超上自我合而为一,无有三端(知识、能知、所知),以无上阿难陀(真智)为自相,以纯粹灵明为自性者也”。这与《瑜伽经》中“对象的真实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的阐释是一致的。

  经过长时间专注的静虑,到了三昧时,意守的主体与意守的对象开始合而为一,意识主体对自身的知觉消失,也不再受记忆与自由联想的干扰,思维也趋向于无分别的状态,观注者成为被观注者;以自心观注自心本身而不是关注其他。正如《瑜伽经》所云:“当所有精神涣散得以消除并且心注一处时,便进入三昧状态”。

  三昧是修习瑜伽的最高境界,也是“梵我合一”而消泯了知识、能知、所知“三端”的境界。要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一心之中实现的,从静心到制感,再到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无不是对心的活动的控制;而控制此心者,也正是自己的心。所以有人说这叫“以幻心破妄心”。而在三昧时,身心无二、心境无二,此时,我、心、境已融合为一,这个合一体,便是“真我”,只有真我才能证得“真理”,并与明辩、喜乐的觉受相应,而真理、明辩、喜乐的结合,又使三摩地的境界由低至高,由欲界散地定到四禅、四空定、九次第定。  按照印度原始禅定论的说法,三昧包含了很多种类,通常有等持与等至两大类,等持包括了欲界散地定与色界四禅在内。等至音译“三摩钵提”,涵盖了有心无心、有漏无漏一切定体,也包括了无色界四空定、无想定、灭尽定等,也有将“等至”代指四禅八定的,称为“八等至”,或者再加上灭尽定,称为“九等至”。

冥想的境界
  冥想的境界,尤其是三摩地的境界是不能以一般的思维来测度的。因为定中独头意识,已不是普通的思维形式,以心入心,以心入境,已经没有了观者与被观者的对立,一切归于直观的明证。因此,在最后一节,随着冥想阶段的深入,我只能越来越少地使用文字了。事实上,从“凝神”开始,已没有多少技法与流程可言,越接近三昧,越是要求你不要用功、不要用力,也不要用“心”。三摩地的境界是靠一念契入的,而不是靠工夫“作”来的,因为三昧本身不是一种物象,它不是外在于心的一个实体,三昧只是你自已的心与心之间达成的一种突发式的默契、相印,那一瞬间,观照者、被观照者的界限消失了,观照的能力瞬间变得无限却又不必为观照者所用,因为已经没有了观照者与被观照者的对立,观照转换成了“亲证”(直接进入体证)。由此,观照者便会打破肉体凡心的局限,伴随那二元合一的定体,进入色界、无色界,真正实现梵我一如、天人合一的至高目标。


冥想的“观”法
  前面关于冥想的论述,大都立足于意识通过凝于“一物或一事”而渐次进入凝神、入定、三昧。在冥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冥想由简单的“事”相上用功,逐步升华到“理体”上作观。而冥想,也渐渐演变为“定”与“禅”两个层面,定为“静”、为“止”为“寂”,靠的是遏止感官而独存“定中独头意识”;禅为定中之“虑”之“观”。无怪于唐玄藏译《瑜伽师地论时》,直接运用了“止观”的概念,而佛教密宗大师宗喀巴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则直接以“止观”代替禅定一词。对于冥想三阶段“凝神”、“入定”、“三昧”来说,虽仍有“止法”,但相对于瑜伽八支的前几支来说,“止”的作用渐微,而“观”的地位增胜。因此,在冥想讨论的最后,有必要重点讨论一下冥想的“观”法。

  对于理体上的“观”,最根本、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入空”的问题。因为“自我”的本质或真实的自我梵、梵我、神我,无不以“空”而居,观达“空”性之理,也就是证悟“梵我”根本,这既是深入三昧各层次——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的基础,也是瑜伽最终实现超然解脱的基础。因此,讨论瑜伽冥想的“观”法,首要讨论的就是“观空”的问题。[2]

八种瑜伽神通——昆达利尼.瑜伽(Kundalini)灵蛇能量的苏醒

八种瑜伽神通——昆达利尼.瑜伽(Kundalini)灵蛇能量的苏醒

我们经常会听到关于昆达利尼Kundalini瑜伽、昆达尼利能量、灵蛇能量及瑜伽神秘力量等说法。但是对一个初入瑜伽之门的爱好者或瑜伽习练者来说,如何正确地分辨的瑜伽来源与教授者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以免在灵修上误入歧途,在物质上损失金钱、浪费时间。这里,我们就来介绍关于昆达利尼Kundalini的瑜伽知识。

我们知道,位于中脉Susumna上有七个人体的能量中心——七轮Cakra,分别主导着生命的不同能量。依据瑜伽灵性文化,在中脉最底部的海底轮MuladharaCakra盘踞着人体生命巨大的能量,其他部位的所有能量都来源于这里。这个巨大的能量源被称为昆达利尼Kundalini,总是处于盘绕状态。因此很多不明真相的瑜伽习练者或瑜伽机构就称之为灵蛇的能量,理由是这股能量盘绕着像蛇一样而得名。然而,真正的瑜伽灵性传统中,这股昆达利尼能量不是因为像蛇,而事实上它就是灵蛇Ananta的能量。

前面讲述过,至尊性格神首奎师那Krishna在这个物质世界三重主宰扩展中的第二个——孕诞之洋.维施努Garbhodaksayi-Visnu,进入这个宇宙中,由他的身体流衍出超然的海水灌满半个宇宙,称之为孕诞之洋Garbhodaksayi。而这位至尊的控制者就躺在浮在孕诞之洋中一条名为阿南塔.蛇沙AnantaSesha的巨大眼镜蛇床上。而这条由无数头蓬组成的巨大灵蛇阿南塔Ananta,就是支撑整个宇宙的力量;以推动宇宙中无数星球有规律运转的力量而著称整个宇宙的。

(阿南塔.蛇沙Ananta.sesha,也是在灵性世界最高的星宿-高珞伽.温达文中至尊性格神首奎师那Krishna的哥哥巴拉腊玛Balarama在这个物质世界的扩展)

这种力量在这个宇宙中维系着从低等、中等、到高等星系的所有运转;在人类躯体中也有,因为我们这个身体就像一个小的宇宙展示一样,同样的阿南塔Ananta灵蛇(昆达利尼Kundalini)力量也盘踞在我们身体的最底部。由于我们受到物质的沾染,这股巨大的昆达利尼Kundalini力量一直以来处于潜伏和休眠的状态。对于神秘主义者、阿施唐嘎.瑜伽师来说,他们经历严酷的苦修冥想就是为了激活这休眠已久的灵蛇的力量,通过这股不可思议的力量帮助受条件限制的灵魂Atma冲破种种物质束缚的障碍,离开这个物质躯体,前往他们想要去的高等星宿去。

在激活这一昆达利尼kundalini能量的瑜伽修习中,当沉睡休眠的灵蛇Ananta能量苏醒的时候,瑜伽师就能获得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Sidhis——八种瑜伽神通。这八种瑜伽神通分别是:

瑜伽神通之一:Anima,能够使身体变得无限小,如原子般小;

瑜伽神通之二:Mahima,能够使身体变得无限大;

瑜伽神通之三:Laghama,能够使身体变得很轻;

瑜伽神通之四:Garima,能够使身体变得很重,如泰山;

瑜伽神通之五:Prapti,能够让身体可以去任何地方,穿过任何障碍;

瑜伽神通之六:Prakamya,能够成就所有物质愿望;

瑜伽神通之七:Isatva,能够可以创造和毁灭任何物质的东西;

瑜伽神通之八:Vasitva,能够控制所有物质事物;

听起来非常有诱惑力的瑜伽神秘能力,一个人如果能达到上述的任何一种神通能力,看起来就一定会获得巨大的物质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也是数千年以来,那些怀着物质动机的瑜伽师们所追求的。即使我们通过瑜伽的神秘修行程序获得了这样的超然能力,也和我们练习瑜伽最终的目标——与至尊性格神首恢复爱的联系(Yoga),没有丝毫关系。相反,这些作为副产品的瑜伽神通却会带给我们真正灵修觉悟上的障碍。

“这些物质的瑜伽神通会分散瑜伽师Yogi对至尊性格神首的专注冥想,成为灵性觉悟中的障碍。”

——《瑜伽经》(3.37)

因为,一个怀着物质动机、被这些瑜伽神通所吸引的瑜伽师Yogi,会因为拥有这样的瑜伽神通而洋洋自得,甚至认为自己就是控制者、就是神。因为这种骄傲将会导致其最终走向毁灭的境地。

这些物质神通无论再怎样伟大、不可思议,也只不过是至尊主赐予我们的物质回报而已,也不能够让我们停止生老病死的困境。面对这样的诱惑,别说我们这些微不足道的人类,就连这个宇宙的第一个生、这个宇宙的工程师物婆罗贺摩Brahma(梵天),在其诞生后藉着神秘瑜伽程序的修习和对至尊性格神首的冥想祈祷,而获的授权拥有这些巨大的物质创造能力去创建这个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可是,我们这位伟大的祖先由于自己拥有这一切神赋予的能力,也会不知不觉变得骄傲起来。

在5000多年前,当至尊性格神首奎师那Krishna亲自显现在这个地球的时候,他以一个牧牛童的身份展示他那迷人的甜美逍遥时光给予他的纯粹奉献者。有一次,婆罗贺摩Brahma被假象Maya所迷惑,认为奎师那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试图向奎师那发出挑战试图偷走奎师那Krishna的牛群和那些永恒的玩伴牧牛童们,最后却被这位手持笛子的至尊性格神首严重地挫败,深深地拜倒在奎师那Krishna的莲花足下,流下悔恨的眼泪。

当婆罗贺摩的假我去除后,清醒过来,随即向至尊主做出了优美的赞歌和祷文,这就是著名的《婆罗贺摩赞颂歌》BrahmaSamita(又称《梵天赞》):

“Govindamadi-purusam tam aham bhajami ……我崇拜原始的主高文达,他超然的形体全知、极乐、实在,流放炫目的光芒。他超然身体的任何部份都能交替使用,有着所有其他感官的功能,永恒地观望、维系、展示无垠的灵性和物质宇宙。”

五千年来,直到今天,在印度及世界各地的传统瑜伽中心或庙宇里,每天清晨人们在第一次看奎师那Krishna神像的时候,都会在唱颂着这首著名的美妙祷文,凝视着这位手持笛子的瑜伽师始终冥想的至尊性格神首。

还有一段历史:

在更久远的年代中,一位伟大的恶魔黑冉亚卡西普Hiranyakasipu在经过数万年的瑜伽严酷苦行和冥想后,获得了无人能比的瑜伽超能力和神通。因此他骄傲地在这个宇宙中四处征战,就连天堂星宿的半神人们Devas也被他的强大力量所震撼。但是这位恶魔还是不满足他所获得的瑜伽神通,因为这些超能力并不能让他的物质生命永生,最终难免一死。因此他从婆罗贺摩那里要到了一个祝福:“无论在白天、黑夜;无论在屋里、屋外;无论在天上、地上,还是水里;无论任何武器;无论任何人或动物,都不能杀死他。”这位头脑愚蠢的物质主义者心想:哈哈!我把所有能够导致我被杀死因素都想到了,这样我就可以不死,获得永生了,我现在是这个宇宙的主宰了。

但是,因着至尊性格神首的超然愿望,他总是保护纯粹奉献者和善良之人,维护宇宙的秩序。最后,神显现为一个半人半狮形象的化身尼星哈Narasimha,用他尖利的爪子杀死了这位藐视至尊主、骄傲自大的恶魔。我们在看看这位所有瑜伽师和超然主义者心中冥想的目标——至尊性格神首,他既确保了婆罗贺摩Brahma给予的物质祝福,又惩罚了恶徒,即:黑冉亚卡西普Hiranyakasipu,既不是在白天也,不是在黑夜被杀,而是在白天和黑夜之间的黄昏被杀的;既不是在屋里,也不是在屋外,而是在屋里和屋外之间的门槛上被杀的;既不是被任何人,也不是被任何动物所杀,而是被至尊主化身为半人半狮的形象所杀死;既不是在天上、地上,也不是在水中被杀,而是被放在主尼星哈的腿上被杀死的;也不是被任何武器所杀,而是被尼星哈尖利的爪子所撕裂的。

昆达利尼Kundalini练习的警告

因此,通过我们对昆达利尼Kundalini能量的了解,我们也认识了绝对真理维系、支撑整个创造的力量——阿南塔.蛇沙Ananta-sesha,并且了解到瑜伽昆达利尼修习的真正目标。如果,当我们来到印度瑜伽圣地,还是在你们自己的国度,遇到任何怀着物质动机、有偏差的修习目标的所谓“昆达利尼灵蛇能量”训练,我们就要擦亮自己的眼睛。特别要注意的是,就算是真正的昆达利尼瑜伽能量提升练习,也不是任何人随便可以学习的,因为丝毫的偏差会给习练者巨大的打击,甚至走火入魔。这样的方法并不适合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除非是冠以“昆达利尼”名称的其他方法。

道教老子与印度教瑜伽

老子与瑜伽-身心灵的平衡人与自然和谐中国古代老子的思想无私,无我,无为达到天人合一和古印度瑜伽思想身心灵的平衡,活在当下达到梵我合一是相同的,

在 1970 年,锡吕•玛塔吉女士正式公开教授Sahaja Yoga这种静坐冥想瑜伽法,能够大规模地提升人体内的能量。这个本是我们与生俱来,却沉睡的能量,在梵文中称为 Kundalini,中文译为“灵量”。当“灵量”提升起来,会通过身体上的几个“能量中心”,到达大脑顶部的神经丛,这时我们便进入了真正的静坐状态,即进入了自觉的境界.

跟老子学瑜伽

老子的瑜伽教學
瑜伽是梵文「Yoga」的音譯,意思是與上天連結。中國人的「道」,意思和瑜伽一樣,只是我們講天人合一、通天。是的,老子五千言全是在講瑜伽,也就是:「如何與天結合」。唯有通過靜坐,我們才可能處在無思慮的平靜狀態,進入道之中,甚至可以說無思慮就是道。

《老子》是天書?
《老子》是一本無法以理性思維去理解的書。書裡的話來自宇宙本源,萬事萬物萬的根本源頭都在這裡,因此它就是能打中人心。人們即使看不懂,卻無法不崇敬有加且有所感動,受到觸動後,內心也隱約感覺到了某種信任……
老子的上天
宇宙意識允許我們去選擇;你想進地獄,祂不會攔你,這就是天地不仁真正的意思。宇宙的「不仁」就是如此,祂願意拉你一把,但不會為你的遲疑多停留一秒鐘。宇宙意識有自己的計畫與步調,祂很樂意讓你知道祂的計畫,但不會求你一定要知道。當祂將計畫告訴了你,你適時跟上,就能躲掉災難。

《精彩書摘》
大地長什麼就種什麼,不要有多餘的欲望,欲望一多,本來一石穀子就夠生活了,卻要兩石,為了這多出的一石,人心便亂了,便離開本源走入末端了。會把人從本源誘出、進入末端的,就是人的欲望。

──摘自〈失落的正道〉
 

老子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依天心天意而做,不以人心己欲而做。物質看起來很真實、可以掌握,然而沒有人看出其實物質是最脆弱、最容易變動(無常)的。在物質無常的流動中,我們恐懼地做決定,每個決定都渴望去抓住一個穩定可靠的什麼,然而抓到的將只是恐懼,因為你一直在恐懼之海中,不知世界上還有陸地這種東西。
 

道的本源就是這樣的東西,連因陀羅(心神)都看不見祂,祂給的保證沒人敢貿然接受。所以我們只好繼續受物質幻象驅趕,繼續抓住懸崖邊那脆弱而不得休息的保命枝條。

──摘自〈一不小心變成了強盜〉
 

只要我們想脫離浸淫已久的物質與世俗經驗,這股世俗力量就會反撲,它會傾全力讓我們猶疑不定,讓我們走不出它的世界;它本身就是一種侷限經驗,接受它的指導,就是接受侷限。

──摘自〈讓靈量清淨我〉
 

你要認出祂來,並且進入那樣的安心之中。這就是修行。瑜伽、道、修行就是這麼簡單。但我們必須有耐心,跟道的本源力量一樣有耐心。

──摘自〈讓靈量清淨我〉

中国瑜伽与佛教[de]关系

受<金刚经>“无为法”[de]启迪,中国瑜伽创始人黄标打破所谓[de]“印度瑜伽”[de]框框,主动放弃已有数年[de]教学套路,甘愿坐冷板凳,运用自己长期修学[de]中医经络、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知识潜心研究,经过一段时间[de]苦心研究,终于整理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de]瑜伽修习术。之后黄老师将这套修习术,运用于实践中,在深圳多年[de]教学中取得了极为明显[de]效果,前来学习[de]人,不论老中少,都从中受益。这套修习术,即是现在深受大众欢迎[de]“中国瑜伽”。

公元7世纪释迦牟尼诞生[de]时候,其诞生地古印度北部正是印度[de]瑜伽教派兴盛[de]时期。据佛教有关释伽牟尼生平[de]记叙,释迦牟尼出家之初,就跟随瑜伽行者修炼瑜伽,学习禅定,以此为达到解脱[de]途径。他学修“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都获得了成就。但他发现这两种定都不是究竟之道。

  释迦牟尼是在古印度传统[de]瑜伽禅思[de]基础上,创立了佛教思想,佛教采用瑜伽始于释迦牟尼,但是释迦牟尼不以瑜伽为达到解脱[de]惟一方法,他为须要配合戒和慧,要有正见,光有瑜伽修行是不彻底[de]。由于佛教经论中关于瑜伽[de]理论、方法[de]阐述比著名[de]有关瑜伽学[de]系统著作<瑜伽经>要早得多,佛教定学又加入了空性浊慧[de]成分。所以,佛教定学已经成为印度瑜伽诸派中最系统、最精深[de]一大家。

  释迦牟尼正是在瑜伽禅定达到顶峰时才发现了瑜伽本身[de]不足。他读过[de]吠陀书(VEDA,<韦达经典>,婆罗门经典=不能解决他[de]问题。所习瑜伽以及瑜伽经典<奥义书>、<瑜伽经>也不能让他最后开悟。因而在此基础上破掉我执,法执,悟到般若空              性,从而成为大觉悟[de]人。所以,中国瑜伽将瑜伽与佛学结合,不仅以戒定慧来除障证悟,也要以实修“拙火(类似昆达尼灵蛇)”来打开全身脉结,开发本来具有[de]如来智慧藏,即了达本具[de]般若智慧。

  世上习练者多数心驰于外,而不知于内,不为真正修行之道,甚为扼腕叹息!中国瑜伽以内为根,调心安神,悲智兼修,博学广涉,继承大乘佛法之慧命,是为究竟。

  释迦牟尼佛说尽真语:“一切众生皆具如来佛性。”“本来面目何用找,狂心歇处识家珍。贫困只因不识货,坐失故乡奔西方。”这就是佛说:“拿着金饭碗讨口!”自性之名,是为托词,人之自性,无可言说,却无处不用。唯有心平,进而无心,自然得见。故上师择徒,要其供养,无非是断其贪嗔痴。没有极至[de]悲心、恭敬心、无我无求完全利他之心,怎起无上智慧?世人自生无明,妄以为师父贪图,实不知师之用心良苦,岂不该打!

  佛家讲戒定慧三学,以戒为师更是首当其冲,重中之重,为何?当今社会环境复杂,人心难以古朴、纯净尔!心逐外物,无以自拔,沉醉贪嗔痴而不醒,定力更不具足,以至灰尘掩盖,慧眼难开!众生根机不同,而本性无二。持戒,正是要先以强制毅力来狠绝贪嗔痴,后而乃自觉无求,最终方是觉而不知,当下即现本来面目,瓜熟蒂落尔!但若心里不然,根本不参,勉强为之,终不长久,终究戒而再犯,犯而又戒,甚至中途放弃,颓靡沉沦,生死轮回。真正持戒者,无戒可持!戒定慧已然融为一体。无三毒可空,即得真如,所谓本来自净,无谓有毒无毒。换言之,人之身体,本来天然正常,不去打扰他,肌体自然发展他[de]机能,已是最美最佳状态。奈何年岁渐长,杂念纷扰,诱惑难拒,心神无一刻是安息[de],使得肌体时时失去正常,岂能不病?病久又岂能不死?故,中国瑜伽,名为瑜伽,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其根本之道,仍不离心也!望学习习练者悟其根本,勿流连忘返其皮毛乎!

  中国瑜伽从本师释迦牟尼习瑜伽[de]过程深[de]启发,深知仅仅是学习传统[de]瑜伽不能解决生命[de]归宿问题,也不能带来最后[de]了悟,只有将佛法融会贯通,方可究竟圆满。而中国瑜伽运用最多[de]便是被称为“佛经之首”[de]<金刚经>,将<金刚经>[de]智慧用于瑜伽学习过程中,取得了极好[de]效果。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de]一部,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们研究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de]范围,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中国瑜伽将“无为法”运用于瑜伽修习之中。

  起初[de]中国瑜伽也是奉传统瑜伽为神圣,但具体到练习中,发现其减肥治病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动作枯燥、单一,缺乏内涵,里面动作[de]名字如“眼镜蛇”“摊尸法”等很难听,给学员带来不良[de]信息。许多学员对此提出疑问,为什么不能把传统瑜伽结合中国[de]文化精粹,科学[de]把中国传统文化--那些散落[de]珍珠串起来,研究出更适合中国人[de]瑜伽修习术,同时又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因为受<金刚经>“无为法”[de]启迪,中国瑜伽创始人黄标打破所谓[de]“印度瑜伽”[de]框框,主动放弃已有数年[de]教学套路,甘愿坐冷板凳,运用自己长期修学[de]中医经络、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知识潜心研究,经过一段时间[de]苦心研究,终于整理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de]瑜伽修习术。之后黄老师将这套修习术,运用于实践中,在深圳多年[de]教学中取得了极为明显[de]效果,前来学习[de]人,不论老中少,都从中受益。这套修习术,即是现在深受大众欢迎[de]“中国瑜伽”。

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

  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卷上

  三藏善无畏

  尊胜真言序品第一

  稽首一切薄伽梵  及以东方金刚部
  雄猛阿閦金刚藏  宝生如来虚空宝
  达磨句攞无量寿  观自在王莲华眼
  毗首羯磨大牟尼  不空成就萨埵尊
  四波罗蜜四供养  八大佛顶转轮王
  为利一切修瑜祇  速成尊胜大悉地
  乐修无相说瑜伽  为求有相兼说相
  有无一体真大空  是故我今修瑜伽
  文字观照实相智  三种般若无一体
  身口意业三密门  应化法身即三密
  五轮即是五智轮  五智便成五分身
  五轮尽摄法界轮  三密即是三身故
  是故我今礼瑜伽  瑜伽即是大日尊
  是故我今修瑜伽  为利法界诸含识

  我今略说尊胜陀罗尼法。即是除一切障灭一切地狱傍生等身。故号尊胜佛顶之义。是故如来为善住天子。说除七遍畜生之身。即此修瑜伽者不同事法。若于一念顷证无生。转五智成五分法身。悟三密即三身。初发心时便越百六十种心。度三无数劫行。证普现色身三昧耶。即是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是故我今为求有相者。为说有相。若求无相者兼说无相念诵之法。虽说多种。我今略说两种尽摄一切。一者为求世间除灾增益等故。略说有相之法。二者为求无上菩提修瑜伽者。即说无生顿入普现色身之法。其世间念诵者略有四种。所谓除灾增益降伏摄召即是。方圆三角半月曼荼罗等。及护摩炉法即是。四种念诵。若增益念诵时。每真言上下。加na 娜ma? 莫二字。若除灾念诵时。真言初后加以svā 娑嚩(二合)hā 贺二字。若降伏念诵时。加以hū? 吽pha ? 泮吒(二合)三字。若摄召念诵时。每真言前后加以hrī? 诃哩(二合)ha? 贺(入)二字即是。除灾增益降伏摄召增加句。并称所为者名字。其色相者黄白赤青是。或以面上及遍身衣服皆想本色。所有供养香华涂末香。并诸饮食黄白赤青香美淡辛等。各依本法相应作之。护摩等法各有殊异所有焚烧柴木等。亦须临时看取本法相应作之。

  尊胜真言持诵法则品第二

  复次若欲作法念诵时。先须入净法界三摩地。于顶上想有ra? 蓝字。三角智火形。色如日初出时。遍身为智火焚烧四大五蕴。唯有空寂其法界真言曰。

  娜摩三曼多勃驮喃?ra? 

  心念口诵想顶及遍体为三角智火 形如上图。次即入五轮三摩地。便入金刚轮三摩地。观己身脐已下方形紫金色。为金刚轮。便诵真言曰。

  娜么三曼多勃驮喃阿a 

  每字想时。口诵并归命。心想本体字。其形如图。阿字金刚轮黄色。次观脐中va 嚩字。为大悲水轮色如商佉或如乳色。形如满月。如图在下。鑁字水轮真言曰。

  娜摩三曼多勃驮南鑁va? 

  次说火轮真言曰。

  那摩三曼多勃驮南?ra? 

  当心上观三角火轮。色如日初出时。光焰猛利如劫火形。其形如三角曼荼罗。

  次想ha 诃字。大空点形如仰月黑色。名ha? 含字。即是天风轮。安置于眉上叆叇如劫风。

  次观于顶上kha? 欠字。大空轮具一切色种种众形。号为大空轮。此名为五智轮。谓地水火风空。即以普通印加持五支。即成真实智。即说普通真言曰。

  唵(一)萨婆他欠(二)嗢那檗谛(三)萨叵啰醯?(四)伽伽那剑(五)莎嚩(二合引)贺(引六)

  次以定慧二手叉十轮。顶戴及以加五支。即成金刚不坏身。即入三昧耶故。即同一切诸佛菩萨三昧耶身。作三昧耶身施作佛事。先入三昧耶。真言曰。

  唵(一)嚩日谰(二合二)惹里(三)三么野(四)

  每加印处。并诵真言而加持之。其手印相智定相叉。齐轮合掌以智押禅。此名一切佛心三昧耶印。因作此印生一切印。是故先作此印从三昧耶起。即同从三昧加持五处。顶及咽喉即名五支。其五轮图如左。

  大空点具种种色。名为欠字唅字风大蓝字火大鑁字水大阿字地大。金刚轮腰下。大空轮顶上。风轮眉上。火轮心上。水轮脐中。

  (一本无此图也)

  既去有为五蕴四大立无为金刚不坏五蕴。即名无漏智身即无为。曼荼罗地亦然。其曼荼罗五轮加持。名为地水火风空。去有为五大立无为五大。故先观曼荼罗地相(上)时。先从空起上观风等如左(图)。

  a? va? ra? ha? kha? 

  

  以净法界心。先烧曼荼罗地中秽恶触等。然后依次第安立五大轮。即以结界护身辟除。光显净除三业坚固菩提心等。是故复入金刚三昧耶真言及印。真言曰。

  唵(一)嚩日啰(二合)满驮(二)怛啰(二合)吒(三)

  其手印相。作前金刚掌印。便合作拳置系心上。当系心时散其合拳双下三系。此名结金刚界印。三系心已。由是真言及印力故。能净三业坚菩提心。

  次于持诵处遣除秽浊及为障者。凡献香华涂香末香并诸供养。辟除去垢发光增威。作金刚界结诸方界。护身及伴护居止处。如上所说及有未详。临事要须一一皆诵此真言作印护持。能使成就无诸障难。当以降三世真言及手印而加持。各能成办诸事等。

  次诵降三世真言曰。

  唵(一)宁(上)三婆(二)嚩日啰(二合三)??(四)

  此名降三世尊言及手印。名成办诸事者。其印相智定各为拳。竖其风幢。屈二大空轮入掌内。以地水火三轮押之即成。其印以定手印置在心上。以智印用触诸物。及结地界四方乃至上下等界。右转三遍上下即成结界。

  尊胜佛顶真言召请本尊等品第三

  复次应警觉诸佛及八大佛顶轮王或本部尊等。从三昧耶起观瞻。愍念真言者故。降赴道场。所谓发生真言曰。

  唵嚩日啰(二合二)底瑟吒(二合三)

  其手印相。智定二手。地轮钩锁相连。其大空令入掌中。以水轮及以火轮双押空轮。风幢向前相着。以掌向上便诵真言。以印从下发起诸尊。是名发生之印。

  次请本尊等。真言手印发请真言曰。


  o?  va  jra  sa  ma?  ja  ja? 
  唵(一) 嚩 日啰(二合) 三 芒(二) 惹 惹(重急呼)(三)

  其手印相以智定相叉作金刚拳。不解此拳。以智风轮拨智大空。定手亦然。如是三弹即成发请诸尊之法。心想本尊所在之处建竖楼阁。想其楼阁内有宝莲华。上观大圆明。内有九轮。金刚界道每轮中本尊令坐。图如左。

    其大圆明内分为九圆。八宝瓶。十二金刚杵。四宝轮。从八宝瓶口竖八金刚杵。承四金刚轮。从轮四面横拄四金刚。每瓶及金刚皆继彩带。叆叇垂布大圆明内。各坐九圣者。中心大毗卢遮那如来。头戴五智宝冠。坐七师子座上。结跏趺坐结法界印。自余诸尊。下曼荼罗品具明。

  迎请真言曰。

  唵(一)嚩日谰(二合引)俱舍(二)惹(急重呼三)ja? 

  其手印相。用降三世印。以二风轮举作钩形。而动其钩便成奉请。

  既蒙来赴。次应请入念诵道场请入真言曰。

  唵(一)嚩日啰(二合)跛舍(二)吽(三)hū? 

  其手印相。以金刚拳竖二地轮。二空轮交结入掌。右押左。既奉请入作三昧耶。依请而住。请住真言曰。

  唵(一)嚩日啰(二合)建吒(二)阿(短急呼三)a? 

  其手印相。作金刚拳竖二地轮。二空轮交结入掌右押左。请召乃至欢喜。令其坚固故。而诵真言。坚固真言曰。

  唵(一)萨啰嚩(二合)怛他檗多(二引)毗三菩地(三)捺?(二合)荼(四)嚩日啰(二合)底瑟姹(二合五)

  其手印相。智定相拍便成坚固。

  次应灌沐本尊及己身。灌顶真言曰。

  唵(一)嚩日啰(二合二)诺迦咤(去)

  其手印相。以其智手水轮空轮相捻。余轮并竖按诵水器。想沐浴本尊。洒印己身顶上。奉献阏伽。想灌尊顶。亦用此印拜诵真言七遍。

  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奉献香华品第四

  次献香华饮食灯火等。以本真言诵持而用奉献。

  先奉烧香真言曰。

  唵(一)嚩日罗(二合二)度弊(三)

  其手印相。作金刚拳按其香上。持诵真言经一七遍。即成真实宝香遍满十方虚空法界。

  次奉献华真言曰。

  唵(一)嚩日啰(二合二)扶瑟(二合)弊(三)

  其手印相。合金刚掌用印加持。诵真言经一七遍。即成真实宝华等。

  次奉献宝灯真言印。真言曰。

  唵(一)嚩日啰(二合二)地币(三)

  其手印相。作金刚拳。竖二大空置于心上。持诵真言经七遍。便成宝灯遍虚空界。

  次奉涂香真言曰。

  唵(一)嚩日啰(二合二)誐度(三)

  其手印相。智定覆掌散舒其轮。以智大空押定空轮。持诵真言经一七遍。

  次当归依三宝出罪忏悔随喜功德劝请功德。常住发菩提心赞叹佛德发胜上愿。其归命三宝者。愿从今身乃至当坐菩提道场。归依如来无上三身。归依方广大乘法藏。归依一切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僧。应当如是归命三宝。次应出罪忏悔者。自从无始乃至今时。烦恼覆源久流生死。三种业障造罪无边。今日诚心发露忏悔。惟当广忏悔令使罪除。次应发菩提心者。始从今日乃至当坐菩提道场。誓发无上大菩提道心。誓度无量诸有情类愿皆令离生死大苦。今所发心复当远离我法二相。我法平等无自性故。应当如是发菩提心。以真言加持。令菩提心坚固不退。真言曰。

  唵(一)菩提质多(二)牟怛跛(二合)陀夜弭(三)

  其手印相。合金刚掌发菩提心。持诵真言经一七遍。随喜功德者。三世如来及诸菩萨。为众生故备无量功德。所有功德我当随喜。劝请常住者。唯愿诸佛久住于世。依瑜伽理趣无住涅槃。复请转大法轮遍十方界。发胜上愿者。愿诸众生多饶财宝。常当勇施具足智慧。常怀大忍乐作善缘。得宿命智悲念有情。愿诸众生所生之处。常获如是种种胜事。

  次运心供养。以心运想。水陆诸华无主所摄。遍满虚空尽十方界。及以人天上妙涂香云海烧香灯明幢幡种种鼓乐歌舞妓唱真珠罗网悬诸宝铃。华鬘白拂微妙。磬铎宝绳罗网如意宝树衣服之云天。诸厨膳上妙香羹宫殿楼阁宝柱庄严天。诸严身头冠璎珞如是等。瑜祇运心遍满虚空。以至诚心如是供养最为胜上。是故行者以决定心。而行此法运心供养。诵持真言及作手印。如上所想悉皆成就。运心真言曰。

  唵(一)萨婆他(二)欠(三)嗢怛檗帝(四)萨叵(二合)啰醯么暗(二合五)誐誐娜(六)剑(七)婆嚩(二合引)贺(引八)

  诵真言七遍。即成普通供养。

  其手印相。作合金刚掌置于顶上。诵此真言经七遍。即成就诸供养具。次以真言及印护身五处。真言曰。

  唵(一)质多(二)钵啰(二合)底(三)吠能(四)迦路弭(五)

  诵此真言令住一切如来具足三昧耶。能办一切诸佛事业。速得成就。

  尊胜真言修瑜伽五智品第五

  复次修瑜伽瑜祇者。自住妙菩提心故。速入观菩提心智。观菩提心真言曰。

  唵(一)菩地质多(二)牟怛簸(二合)那夜弭(三)

  此名发菩提心真言。亦名大圆镜智。速令发菩提心。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即是法身之义。

  次说平等性智真言曰。

  唵(一)底瑟姹(二合二)缚折啰(二合三)

  诵此真言。速令心住不令散乱。即是应身之义。

  次说成所作智真言曰。

  唵(一)拽他(二)萨啰嚩(二合)怛他檗多(三)娑多(二合)他痕(四)

  次说妙观察智真言曰。

  唵(一)娑嚩(二合)婆嚩(二)戍(入)度痕(三)

  此名妙观察智。是应身之义。亦是后得智法身之义。

  次说方便究竟智真言曰。

  唵(一)萨啰嚩(二合二)三谟痕(三)

  此名方便究竟智。化身之义。或进修门中以方便为究竟。即是后得智法身之义。此明中胎五方安之。其五智真言。印相以智定二羽外叉。合掌为拳。直竖二火轮。以二地轮亦合。二风轮屈各在二火轮背上节。去二三分许。二大空并竖。形如五股金刚。以此一印通用五智。后乃用大日法界印加持五处。即成具足五分法身万德之身。其法界印相。以权智各作金刚拳。智手执权风幢加持五处。便住当心上。己身为毗卢遮那如来之身。头上五智佛宝冠。即是五顶轮王。具五智义。便以一切佛顶轮王心印真言加持五处。

  其一切佛顶轮王心真言曰。

  唵(一)度噜??(二合二)??(三)泮吒(四)

  其手印相。两手内相叉为拳。竖直二中轮即是。此印真言通一切用辨事。召请发遣结界护身一切处通用。复次说本尊真言曰其印相者两手外叉。合掌为拳曲钩右风幢。即加持五处。增益时用。或一手作摄召时用又经中所说以两手合掌。以右手大指押左大指上。除灾时用。若降伏念诵时。以左押右即是。便执数珠合掌顶戴。当心上执数珠念诵。当一一与本法相应念诵。速得成就所求之愿。除不至心及以恶事。却被自损。

  尊胜佛顶修瑜伽本尊真言品第六

  复次我今略说修本尊真言法。每月十五日自诵。或遣人诵满一千八遍。能除一切灾殃长寿增福。或每日三时。观本尊心上圆明中。或观己身为本尊。于心上圆明中。旋转安布尊胜真言。如字轮形。一一字随本法。临时本色相应放光。皆变成为曼荼罗圣众。即是己身为尊胜佛顶法界曼荼罗体。其本尊尊胜佛顶真言曰。


  na  mo  bha  ga  va  te  ta  dya  thā 
  勃 驮 耶(四) 薄 伽 婆 帝(五) 怛 侄 佗(去)(六)
  o?  vi  ?u  ddha  ya  va  bhā  sa  sva  bha  va  vi  ?u  ddhe  su  ga 
  阿 毗 诜 者 睹 摩暗(二合)(十三) 苏 檗
  ta  va  ra  va  ca  nā  ?o  ddha  ya 
  阿 瑜 散 陀 罗 尼(十七) 输 驮 耶
[转载]细说印度教瑜伽冥想救世+湿婆瑜伽经+蕙兰瑜伽全集 巴坦加里的瑜伽经
  ?o ddha ya  ga  ga  na  vi  ?u  ddhe  sa 
  瑟尼(二合) 沙 微 社 耶 微 秫 提(二十) 娑
  hā  srā  ra  ?mi  sa?  su  di  te  va  rū  ka  ni 
  萨 婆 怛 他 檗 多(引) 嚩 卢 羯 你(二十二)
  ?a  ?pa  ra  mi  ta  pa  ri  pū  ra 
  沙 吒波(二合) 啰 蜜 多(引) 波 唎 布 啰
  ?i  pra  ti  ni  va 
  底 波 唎 秫 提(二十九) 钵啰(二合) 底 你 嚩
  rtta  ya  a  yu?  ?u  ddhe  ma  ?i  ma ?i 
  耶(去) 地 瑟耻(二合) 谛(三十二) 摩 你 摩你
  ma  hā  ma  ?i 
  摩 诃 摩 你(三十三) 怛 闼 多(去引) 部(引) 多(三十四)
  ko  ?i  pa  ri  ?u  ddhe  vi  spho  ?a 
  句(引) 知 跛 哩 秫 弟 微 萨普(二合) 吒
  bo  dhi  ?u  ddhe  ja  ya  ja ya  vi  ja 
  勃 地 秫 提(三十五) 若 耶 若耶(三十六) 微 若
  ya  vi ja ya  sma  ra  sma   
  耶 微若耶(三十七) 萨摩(二合) 啰 萨么(二合) 啰(三十八)
  sa  rva  bu  ddhā sa  rva  bu  ddhā  dhi  ??i  ta  ?u 萨 婆 勃 驮(引)(三十九) 地 瑟耻(二合) 多 秫
  ddhe  va  jrī  va  jra  ga  rbhe  sa  rva  ga  ti  sa 
  提(四十五) 萨 婆 檗 底 波 唎 秫 提(四十六) 萨
  rva  ta  thā  ga  tā  ?ca  me  sa  ma 
  婆 怛 他 檗 多 室者(二合) 谜 三 摩
  ?va  sa  ya?  to  sa  rva  ta  thā  ga 
  湿嚩(二合) 娑 琰 都 萨 嚩(二合) 怛 他 檗
  ta  sa  ma  ?va  sā  dhi  ??i 
  多(四十七) 三 摩 湿嚩(二合) 娑(引) 地 瑟耻(二合)
  te  bu  ddhya  bu ddhya  vi  bu  dha  ya 
  帝(四十八) 勃 侄(地耶反) 勃侄(四十九) 微 部 驮 耶
  vi bu dha ya  sa  ma  nta  pa  ri  ?u  ddhe sa ma ā yu sandhā ra ?i ?o ddha ya vi ja ya vi bu ddhya vi bo dha ya vi bo dhaya sa ma nta pa ri ?u ddhe sa rva ta thā ga ta h? da yā dhi ??anā dhi ??i ta ma hā mu dre svā hā 
  大正藏 第 19 册 No。 0973 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


  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轨仪卷下

  善无畏三藏

  大灌顶曼荼罗品第八

  我今复说修瑜祇者观曼荼罗并画诸圣众样者。净与不净。但发菩提心为净。内外缘合不择时日。若择清净者。内外净。一一依如上说。日月时节及清净胜地佛堂殿宇兰若伽蓝山林树下。一依四种曼荼罗法。方圆三角半月等形。及以青黄赤白。各依本方而作曼荼罗。今略金刚顶大毗卢遮那经。并释义十卷。苏悉地。苏摩呼。如意轮。七俱胝。瞿醯且怛罗。不空罥索等经。撰集坛仪举一法现其三种。唯形色等异。图如左。

  

  如上所说。图曼荼罗时。先观如前所说五轮及净界讫。然后作之。若画曼荼罗。及画尊像等。结界召请供养时。要须先用一切佛顶轮王心真言及手印。难胜忿怒王真言手印。辟除护身。然后起首作诸事业。和彩色。但所用物。皆须此二明王真言印等。其一切佛顶轮王真言曰。


  o?  trū?  hu?  pha ? 
  唵(一) 度噜??(二) ??(三) 泮吒(四)

  其手印相者。以两手勾内叉十指合掌。直竖二中指合头。加持五处为护身。加持所用器物彩色。及指地为清净光显护净等事。若召请时。二中指合屈来去三召。若奉送本尊等时。向外拨之三遍。结界护身辟除等。以难胜忿怒王真言及手印。便成办事。一切处用。难胜忿怒王。真言曰。


  o?  vi  kra  nda  dhū  na  dhū  na  hū? 
  唵 微 枳啰(二合) 娜 度 那 度 那 ??

  若不得此二明王及印。作一切佛顶法。法则不成。要须作前件一切法等真言印契了。仍须加此二法。宁不得上件所说诸契真言等。但用此一切佛顶印真言难胜忿怒王真言印。即得办诸事业无不成就者。一切召请结界光显。辟除护净自护护他。护道场界。奉送诸尊等。皆同用此二明王真言印契无不成办。其持诵结印功德。唯佛乃能说之。余一切菩萨声闻所不能知。何以故。一切佛顶心最为胜故。一切佛顶中尊胜佛顶能除一切烦恼业障故。号为尊胜佛顶心。亦名除障佛顶。难胜忿怒王真言印者。准一切佛顶心印。唯改右中指上节屈。拄左中指上节即是。其所画方曼荼罗法则者。方八肘或十二肘或三十八肘。若自为众生造。四肘或七八肘等亦得。若大作者。或官府上下为国者。上至一百八肘。下至三十者任意大造。其八肘者四肘者为中心。大圆更分为五圆。四隅半月轮。每圆画九尊。其半月轮画六足尊。大圆四面画八瓶四轮。十六嚩日啰(二合)为柱。等皆讲什K闹夥至皆焊鞫肘。其二肘分别为两院。又两院各分三道。第二院外缘画三道。白黄赤表三佛顶之义。亦是戒定慧三学义也。第三院外缘画五道。白黄赤青黑。此表五佛顶五智之义。其两院中各分三道。从外第一院诸圣众座位向内。第二道布列诸宝瓶香炉灯明阏伽饮食果盘诸浆等处内。第三道是办事侍者。行食来往之道。第二院亦准此。其中台画大圆明。中又分为九圆。每轮中更分为九圆。其圆画九圣者等。中心圆中画毗卢遮那如来。四面尊胜等四顶轮王。四隅四波罗蜜菩萨。四隅半月中心各画四大顶轮王。各画四供养波罗蜜等。一依瑜伽具有法则。不能一一载名字。其第二院直东。释迦牟尼如来结跏趺坐作说法相。座下左右天帝释。并善住天子。合掌恭敬两膝着地。瞻仰如来请问。世尊云何除灾。云何延寿。云何去七返畜生之身。如是请已。尔时世尊慈悲愍念。便入除障三摩地。从如来顶上发生惹耶三摩地。状若轮王之像。白色首戴五佛宝冠。手执金刚钩。项背圆光。通身如车轮状。晖曜赫奕。现此三摩地时。十方世界六种震动。十方世界一切地狱六趣众生应堕恶道者。皆悉灭除一切恶业不复受。若便得生天及十方清净国土。为此善住天子七返恶道之身一时消灭。是故号为除障佛顶轮王。即是五佛顶轮王之一数。并通三佛顶八大顶轮王也。如来左右弥勒菩萨。手执法界印。曼殊室利菩萨。手持青莲华。各执本契。一手把拂。皆侧向如来立。其如来左右。如来毫相。如来心。如来舌相。如来眼。如来鼻。如来牙。如来耳。如来脐。如来腰。如来槊。如来无畏。如来力。如来马阴藏。如来眉。如来口。如来无能胜明王。如来无能胜明妃。院四角。香波罗蜜三昧耶。宝波罗蜜三昧耶。华波罗蜜三昧耶。涂香波罗蜜三昧耶。相对各在圆明中。其余如来毫相等。各执本契。种种庄严。结跏趺坐。四面各画十方佛并二仕菩萨等。又四大阿罗汉四辟支佛等分布四面。其北面中心画观自在王菩萨。左右画莲华部内眷属得大势至观自在菩萨。二白处尊观自在菩萨。苾俱胝观自在菩萨。不空罥索观自在菩萨。多罗观自在菩萨。如意轮观自在菩萨。乔哩观自在菩萨。吉祥观自在菩萨。大吉祥观自在菩萨。佛吉祥观自在菩萨。水吉祥观自在菩萨。马头明王观自在菩萨。莲华军荼利明王观自在菩萨。一髻明王观自在菩萨。如上诸圣者等。皆执本契种种庄严。于莲华座上半跏趺坐。次南面中心画执金刚王秘密主菩萨。手持嚩日啰(二合)结跏趺坐。于菩萨左右金刚部内诸圣众次第安置。金刚母菩萨。金刚拳菩萨。金刚锁菩萨。金刚眼菩萨。金刚忿怒菩萨。金刚索菩萨。金刚军荼利菩萨。金刚槊菩萨。金刚火菩萨。金刚铎菩萨。金刚喜菩萨。金刚棒菩萨。金刚心菩萨。金刚苏波呼菩萨。金刚童子菩萨。金刚赤身菩萨。金刚青面菩萨等。如上诸金刚菩萨等。各执嚩日啰(二合)轮索棒槊等本印契次第而坐。光焰璎珞等庄严之具。皆如法状之。其西门左右安置八大菩萨等。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慈氏菩萨。曼殊室利童子菩萨。持地菩萨。莲华手菩萨。秘密主等。次第门左右安置之。各执本契种种庄严。其外院各安十方护法神王等。各领眷属。左右画四个侍者。如东北角伊舍那。手执怛利首罗。左右各二侍者。随执本方印契。东门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622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上江洲 :《开悟的最快途径就是法玉明想》附冥想音频

原文地址:【上江洲】:《开悟的最快途径就是法玉明想》(附冥想音频)作者:华容道上江洲老师提升宇宙意识课程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光话、法玉明想、问答和个案治疗。而其中法玉明想占用了最长的时间,当然对老师而言,最多的时间是用在了个案治疗(

瑜伽语音冥想——张蕙兰 蕙兰瑜伽语音冥想音乐

瑜伽语音冥想(汇集)(在线收听)瑜伽语音冥想:梵文Mantra 可分为两部分,即 man 意思是心灵。tra意思是引开去。Mantrad的意思是能把人的心灵从其种种世俗的思想、忧虑、欲念、精神负担等等引离开去的一组特殊语音。一个人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

浅析四元素牌阵的冥想和实战运用 太极拳技击实战运用

在读《塔罗和魔法》不同形式和顺序的塔罗意象章节时,偶然间发现文中某一浅略带过的阵型结构唤醒了之前自己对四元素牌阵的理解。于是便总结于文。塔罗占卜实战的牌阵往往就是来源于魔法的仪式阵型,这种排列的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启迪性

冥想术转载 简单冥想术 pdf下载

据印度传说,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瑜伽术流传于喜玛拉雅山区。而瑜伽这个词源于梵语(Yoga),意为连结、联系之意,是为了达到冥想而集中意识的方法。《石氏奥义书》认为,瑜伽是“坚定地控制心和各种器官的活动”。《瑜伽经》也说:“瑜伽是控制

声明:《转载 细说印度教瑜伽冥想救世+湿婆瑜伽经+蕙兰瑜伽全集 巴坦加里的瑜伽经》为网友心中有梦闯天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