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故乡鲁迅 鲁迅故乡原文

9故乡鲁迅

教学目的:

1、概括小说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感受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3、理解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突出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小说表现的主题。

2、感受人物形象。

3、理解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突出中心的作用。

教学难点:

最后两节关于“希望”的议论的哲理性。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熟悉小说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 初步体会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在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两件事: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2、读准下列词语的音。

    秕谷(bǐ)  鹁鸪(bó gū)  颧骨(quán)  折本(shé)

    潺潺(chán)  伶仃(líng dīng)  恣睢(zì suī)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9故乡鲁迅 鲁迅故乡原文

“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追问:这篇小说中的“我”就是作者鲁迅,这句话对吗?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小说中的人称为“人物形象”,是根据现实中的人塑造出来的。读一篇小说,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2、小说写的是“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请根据地点的不同,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找出各部分的起止,并用三个字分别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回故乡。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部分:在故乡。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第三部分:离故乡。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

3、这交回乡,“我”见到的人物中哪些人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他们都是干什么的?

   闰土:农民。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杨二嫂:小市民。自私、尖刻、贪婪、势利。

三、研读探讨。

1、抽学生读第一部分。思考:此次回乡,是为了把家里的东西卖了,搬到城里生活的。从后文看,“我”的生活也并不是很如意。回乡,第一眼看到的应该是故乡的景物,此次回乡,我看到的景物怎样?从中可看出“我”此次回乡的心情怎样?

急切:我冒着严寒,回到了相隔二千余里,阔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

  沉重、悲凉: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2、除了小说第一部分写到故乡的景物外,小说的第二、第三部分也写到了故乡的景物。将第二、第三部分描写故乡景物的词语或句子标出来,看看哪些是描写故乡的过去的,哪些是描写故乡的未来的,并说说所描写的各个时期的景物特点。

过去(印象中):五彩缤纷,美丽神异。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紫色的圆脸,明晃晃的银白的项圈,五色的贝壳,红的绿的都有,各种颜色的鸟类……

将来(理想的):美丽,充满生机。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四、小结。

故乡的景物变了,变得那么荒凉,变得让“我”吃惊,变得让“我”心情复杂。那么故乡的人又是怎样的呢?与“我”想象中的一样吗?我们下节课研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乡的景物让我心情沉重,那么故乡的乡亲们又怎么样呢?

二、分析闰土这个人物形象。

1、阅读课文,填写闰土形象对照表,看看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健康,温饱:十一二岁,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一个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憔悴,贫穷: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

轻快,灵活:扫、支、撒、看、拉、罩,捏、刺

麻木,迟钝,木偶人

语言

能言,见多识广

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对“我”的态度

热情,友好: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

真诚,热情,友好,建立纯真的友谊。

毕恭毕敬隔了一层厚障壁

对生活的态度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2、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犹如一个木偶人。

板书:少年闰土:小英雄中年闰土:木偶人

3、农民的生活是这样的,那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年轻美丽:“豆腐西施”

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动作

终日坐着

冷笑、怪叫、贪婪

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对“我”的态度

虚伪的吹捧,尖酸地嘲讽

贵人眼高 迅哥儿,你阔了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

对生活的态度

虽靠姿色招徕顾客,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豆腐西施”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老丑而瘦。细脚伶仃的圆规。

小结:用对比的手法,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4、闰土要的、杨二嫂连偷带拿的,是些什么样的东西?说明了当时农民生活处于一种什么状况?

长桌、椅子、烛台、抬秤,手套、狗气杀、破烂木器、碗碟……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人们的生活困苦,缺少基本的生活用品。

5、闰土变成了木偶人一般,杨二嫂成了一庸俗贪婪的泼妇,造成人物性格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阅读课文,找出能说明这种变化原因的句子。

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反动统治的剥削与压迫。

②“老爷”,“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一副香炉和烛台──封建思想的侵蚀。

6、作者写作本文时辛亥革命已经过了几年了,小说所说的二十几年前,应该还是清政府。一个疑问也随之而来,难道辛亥革命后,人民的生活还不如腐朽清政府?作者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

辛亥革命并没有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因为农村经济的破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小市民的生活也更加艰难。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俞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最后两节关于“希望”的议论的哲理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乡的景物变了,故乡的人也变了。变得让我都认不出来了。那么作者的心情除了沉重以外,就没别的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也真叫人压抑。在作者心中,故乡的人应该过上一种怎样的生活?课文的第三部分给我们讲了这个问题。

二、研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1、提问: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胳。

  (1)回故乡──急切(2)见故乡──悲凉(3)忆故乡──沉重、忧愤(4)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5)见杨二嫂──惊吓、困窘(6)见闰土──兴奋、惊异(7)离故乡──侗然、气闷、悲哀、希望

2、齐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思考:“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板书:“我” 知识分子形象

3、“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记忆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4、“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木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向中的“高墙”指什么?

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5、“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6、“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7、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8、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9、“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结尾充满了哲理。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逾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

三、结束语: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3846.html

更多阅读

从《友邦惊诧论》看鲁迅的抗战激情 友邦惊诧论原文

从《友邦惊诧论》看鲁迅的抗战激情大民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前夕,不少单位和个人都在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做一些纪念活动。我想起一个悬案——鲁迅究竟抗战没有呢?网上也早有人发贴,揭发鲁迅在日本侵华时期,没有做过多少抗战

绍兴鲁迅故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们前往绍兴去探访鲁迅故里。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巨匠,他文笔犀利辛辣,抨击时政,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毛主席曾评价他: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曾说,他的文章适合两种人读。一种人是在人生道路境遇中由一帆风顺突然遭遇打击挫折,当社会

在鲁迅故乡 故乡鲁迅ppt

在 鲁迅故乡徐宜发人们说到鲁迅先生自然就会想到绍兴。绍兴因鲁迅的作品而名扬天下,绍兴是鲁迅的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鲁迅笔下的绍兴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它早已成为我心中的向往。几天前,我专程

《随便翻翻》原文----鲁迅 鲁迅故乡原文

随便翻翻我想讲一点我的当作消闲的读书——随便翻翻。但如果弄得不好,会受害也说不定的。我最初去读书的地方是私塾,第一本读的是《鉴略》〔2〕,桌上除了这一本书和习字的描红格,对字(这是做诗的准备)的课本之外,不许有别的书。但后来竟也慢

声明:《9故乡鲁迅 鲁迅故乡原文》为网友洒落凡尘的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