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印浅释元音老人 ③ 元音老人

第四讲 大手印之行

不离法身

一、认识“解脱体智”的重要性

“定,至行之要。如无解脱智之道力,唯住休息之行持,仍不能越色、无色界。因其未能克制贪嗔缘起及诸行业流。”

至行之要,意即至关重要的行持。“见、定、行”的“定”,就是至关重要的行持。解脱智,是指前面讲过的见宗与保护。解脱智之道力,是指从本体之见上起无量妙用的力量,这就是禅宗里讲的大机大用。在这里,“休息”指的是休心息念。休息之行持,就是压念不起——“搬石头压草”的功夫。唯住休息之行持,就是只停留在?% 8B念不起的阶段。我们前面提到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这里的“色界、无色界”就是指的“四禅天”(色界)和“四空天”(无色界)。这段话的意思是:虽然说修定,乃至闭关专修定力,是至关重要的行持,但如果只是休心息念,而没有证体起用的力量,那还是世间禅定,尽管超越了欲界,还没有超越色界和空界,还在六道的天道里。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未能克制贪嗔缘起及诸行业流”。他能休心息念,“贪、嗔”可以暂时伏住,但生起贪嗔的条件还在。缘,就是条件。“贪嗔缘起”,就是生起贪嗔的条件。为什么休心息念不能克制贪嗔缘起呢?因为他不认识本性,对境生心的习气还在。境界来了,就不得自由,被境所转了。譬如美女现前,你为了克制淫欲心,把她看成白骨骷髅、皮包脓血,也还是对治法。从根本说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相都是真心显现的影子。若真心朗然现前,觅男女相了不可得。真心朗然现前,对境不失,就是解脱智之道力。若无此道力,就要为境界所惑、随境界而转。因惑而造业,因业而受报,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六道轮回,无有出期,这就是“诸行业流”。住于休心息念之“定”,只能暂时伏住贪嗔,却不能克制贪嗔缘起,这在禅宗里叫做“冷水泡石头、死水不藏龙”。一旦定力消退,习气泛起,贪嗔更甚,如石压草,石去草生,当然不能克制诸行业流了。

“以未得决定心之道力故,于喜欲境顺缘生贪爱、逆境拂缘生嗔恨,如对病痛生苦受想等。”

未得决定心之道力,即不认识本性。如果你认识了本性,晓得事物都是假的,晓得事物都是真心的影子,绝对不疑,对境就不动心、不着相了。因此我们必须实证本性。大手印指示我们见性,教导我们勤于保护,在境界上锻炼,在锻炼中实证。我们就要在锻炼中,把身心世界都化空,真正见到本性,那才有“决定心之道力 ”。若不锻炼,就不会有力量。你在这儿听听讲,此时好象很有力量,一出门马上就忘掉了,那有什么用处呢?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做功夫。现介绍两种做功夫的方法:一种是听到开示,认识了本性后,时时刻刻保护它,“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时时刻刻保护它不动,才有念起就把它转过来,不跟它跑,长期坚持这样做。另一种是修个具体的法门,或念佛,或参禅,或修心中心法。不仅座上做功夫,座下也要做功夫,要时时观照,绵密保任,这样才会有效果。不然,看见美好的东西,你还是会动心的;碰到违逆的境遇,你还是会发怒怨恨的。这就是“于喜欲境顺缘生贪爱、逆境拂缘生嗔恨”。

“如对病痛生苦受想等。”现举几则病缘现前的例子,看看古德是怎样对待病缘的。马祖道一禅师是一位了不起的禅宗大祖师,世称“马大师”,他教导出百余位证成大道的弟子,分赴各地,教化天下。马大师晚年生病了,当家师去慰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马大师说:“日面佛,月面佛。”这是什么意思啊?日面是白天,比喻健康时;月面是晚上,比喻生病时。佛者,觉也。白天在觉里晚上也在觉里,健康时是这样生病时也是这样。语虽只有六字,却简捷明了地道出马大师那 “决定心之道力”。宋朝的慈明楚圆禅师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禅宗大祖师,他晚年突然中风,嘴都歪斜了。他的侍者急得跺脚:“当奈何!平生呵佛骂祖,今乃尔。” 这可怎么办哪!平时你呵佛骂祖,现在报应了。慈明禅师说:“无忧。为汝正之。”你不必发愁,我给你把它正过来就是了。说着,用手把嘴搬正,那歪了的嘴立即就正常了。病痛也是业障,“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业债在了道的大祖师身上,要受就受,要不受就不受。身体就象一所房子,总有坏的时候,能住就住,不能住舍掉它就是了。它若坏了,你还贪恋不舍,痛苦就来了,这痛苦是你自己找的。重云智晖禅师圆寂的时候,写了一首偈子给大家看:“我有一间舍,父母为修盖。住了八十年,近来觉损坏。早拟移别处,事涉有憎爱。待它摧毁时,彼此无妨碍。”写完,跏趺而逝。也不一定都是这样,再举一例:翠岩可真禅师行将涅槃的时候,示现极其痛苦的病相,在地下铺的席子上辗转反侧,不停地翻来复去。他的侍者哭着说:“平生呵佛骂祖,今何为乃尔?”要不是你平时呵佛骂祖,现在怎么会这样呢?翠岩禅师盯着侍者看了一会儿,呵斥他:“汝亦作此见解邪?”你也是这种见解吗!于是翠岩禅师跏趺而坐,令侍者烧香。香烟才起,禅师就圆寂了。诸位,既然翠岩禅师有坐脱立亡的把握,为什么还示现那么痛苦的病相呢?他是在以身说法:痛苦即解脱,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他何曾“对病痛生苦受想 ”啊!

你如果“对病痛生苦受想”,那就不得了了,病魔就起劲地折磨你。如果心不住在病痛上,“你痛你就痛好了,没关系,无所谓”,反而不觉得痛了。再如修心中心法,结手印手指很痛时,心不要想到手,注意力集中在咒上,忘记了手,就不觉得手痛了。但你一起欢喜心:“咦,手不痛了。”这么一想,马上手又痛起来了。所以,痛苦的感觉终归还是大脑接受不接受的问题。只要我们心空无住,有病也会好的,纵然痛也不觉得痛苦。净土宗是这样讲的:“临命终时,身无痛苦,心不颠倒,意不散乱”。身无痛苦,就是不为病所苦,不一定一点病也不生。能在生病时不想着病,只管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感觉不到痛苦,那就是身无病苦。如果你心乱了,想着病痛,“哎哟,哎哟!”那就痛得要死了。假如你平时很用功,有很深的功力,那就没有什么病不病、痛不痛了。“心能转物即如来”,若真的作到心空无住,病也能转,就象慈明禅师,用手一搬,那因中风而歪了的嘴立即就正常了。功夫稍浅点,也能不为病所苦。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令心空净。假如我们心不空净,临终为病所逼,痛苦、难过,心就不安了。我见过很多修净土的人,临命终时,嘱他说:“你现在要努力念佛,这是关键时刻,你就要生西方了。关键时刻到了,赶快念佛吧。”你猜他怎么说,他说:“哎哟!还念什么佛啊!我都快痛死了,难过得要命,念不出来了。” 他就是不念,因为他的心散乱了。我们现在用功念佛,是预备临命终时的一刹那时用的。能够在临命终时心不散乱,还这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绝对有把握了。大家好好用功吧!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所起一切,皆是自性功用显现。故认识于解脱体智为极要。”

前面刚刚讲过,不能“于喜境顺境生贪爱、逆境拂缘生嗔恨,如对病痛生苦受想”,为什么不能这样想呢?因为“所起一切,皆是自性功用显现。”不要认为喜境顺缘好、逆境拂缘不好,健康好、生病不好。这不好的逆境拂缘乃至病痛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这都是自性的显现,没有自性,哪里会有这些境缘呢?我们要凛然一觉,了知这些境缘乃至嗔恨心都是自性的显现,自然就不嗔恨了!自性本身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动不摇的。若无菩提自性,连烦恼也不会有,就象没有水就不会有波浪一样。正因为波浪本身就是水,所以说“烦恼即菩提”。我们修道,要时时凛觉,烦恼才起,就凛然一觉,一凛觉就回归到本位,自然朗然现前,烦恼立即了不可得,这就是解脱体智。

“故认识于解脱体智为极要。”所以,对于解脱体智的认识是极为重要的。认灵知之心,不认妄念;认空寂之体,不认色身。妄念才起,立即凛觉,灵知之心现前,妄念当下瓦解冰消。不能认色身为我,执着了这个色壳子就麻烦了。色身就象一所房子,它不是“我”,只是暂时住住而已。我们要时时刻刻这样做功夫。

二、消除妄念的方法:不离法身

“如未得起灭(念)之要,则所渗漏之妄念皆轮回业因。故无论粗细妄念,均须起灭随无而善护修。即是不纵之使炽,亦不以念治念。唯不离自然本体以观照之,使不连续,如在水中画图,随画随消。”

起灭之要,就是念起念灭的关键要点。那么这个要点是什么呢?“青山原不动,白云任去来”,青山比喻自性,白云比喻妄念,自性不动不摇,妄念有起有灭。尽管念有起灭“识得不为冤”啊!识得,就是得了起灭之要。若不识得,起了妄念你还不知道,那就是未得起灭之要。“如未得起灭之要,则所渗漏之妄念皆轮回业因。”我们修心中心法强调“观照是正行,打坐是助行”,就是为了突出观照的作用,妄念来了要看见它,立即凛然一觉,不睬念头。若看不见它,分明是跟着妄念跑了,这就是“渗漏”。这些渗漏的妄念都是六道轮回的业因。跟着念头跑,必然随境转。着境之后就造业,造业之后就受报,以致六道轮回无有出期。就象水桶有个漏洞,自性妙用之水全被漏光,便堕落成六道凡夫了。堕落是业果,渗漏就是业因。《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前半句就是教我们不渗漏,不放过妄念,凛然一觉使妄念不起。又恐我们错误理解,去做压念不起的“死定”功夫,立即接上后半句“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也别把妄念消灭光。为什么呢?为了起无边妙用,度无量众生啊!真心若能做主,言谈话语、举手投足、起心动念等,都是自性的妙用。五通仙人问佛:“如何是那一通?”他有五通,佛有六通,那一通是什么呀?佛喊他的名字:“五通仙人!”他答应了一声。佛说:“那一通,你问我。”一喊一应、一问一答,活脱脱地显示出自性的妙用。这就是 “那一通”——漏尽通。漏尽,就是一点也不渗漏,渗漏已经尽绝。所以,尽管真心像痴子,大智若愚,但若不起心动念,如何起无边妙用啊?若把波浪灭光,岂不成死水一潭了吗?是故“于诸妄心亦不息灭”。识得真心,真心做主,妄念就是妙用;不识真心,妄念做主,便是渗漏,便是轮回的业因。这就是“起灭之要”。仍借青山、白云为喻,颂一颂这“起灭之要”:“白云漫青山,青山依然在;青山自青山,岂受白云碍。”

“故无论粗细妄念,均须起灭随无而善护修。”妄念有粗有细,粗妄和细妄有什么不同呢?粗妄,就是对境生心。于顺境而喜,于逆境而忧,不知不觉地跟着境界跑。我们要把这个粗妄先斩断,晓得一切外境都是假的,如空花水月、了不可得。《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里 “应”有顺应、应付之义。对于顺、逆等一切外境,尽管去应付,同时还要作如是观照,还要把一切外境观成象做梦、幻相、水泡、影子、朝露、闪电那样了不可得。时时刻刻这样观照,久久就会不为外境所动,基本上把粗妄斩断了。在这之后,还有“串习”存在。串习是八识田里的习气种子,你不去想它,它也会自己跳出来,这叫“翻种子”。这种妄念比刚才说的“粗妄”细一些了,但还不是细妄。打坐的时候,更容易觉察到种子的翻腾,对此我们仍是不理不睬,这样就安然入定了。定中看见的才是细妄,像是潜水暗流,涌涌地动。不深入禅定是根本看不见细妄的。

不管妄念是粗的或是细的,“均须起灭随无而善护修。”妄念来了,你必须觉察到它,然后凛然一觉,不去理睬它、不跟着它跑,它自然就化于无形。这就叫“ 起灭随无”,随着你的觉醒而化空了念起念灭。如果你觉察不到或者不凛觉,妄念总是动个不停,念念相续,没有间断,那就成为轮回的业因了。“善护修”就是好好地保护修正。保护什么?修正什么?保护灵明无住的真心,修正迁流不止的妄念。觉察到妄念,要立即凛觉,立即“起灭随无”,不要跟着走一段路才去凛觉。有的人,妄念起了他也知道,但他舍不得停下,他说:让我再考虑考虑,先让我想想再凛觉。你既然已经晓得是妄念了,干嘛还想下去呢?这不是愚痴透顶吗?这分明是随着妄念迁流!不应该这样,要赶快凛然一觉,起灭随无。要时时地保护我们的真心,了了常知,无所住着,无所粘滞,这就是“善护修”。

“即是不纵之使炽,亦不以念治念。”纵是放纵,放野马,跟着念头跑。使炽,就是使念头炽然不停,由张三联想到李四,由李四联想到赵五……迁流不息。象大火燃烧,越烧越炽烈。放纵念头炽然不停地相续,就是“纵之使炽”。我们不能“纵之使炽”,要赶快转化它。怎样转?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心里想想看,“纵之使炽”有什么后果?那将是不堪设想的!那是六道轮回的业因,苦不堪言!赶快凛然一觉,使自性朗然现前。若妄念力强,凛觉也转化不了,就用第二个办法,赶快念佛或者赶快持咒,用佛念、正念代替妄念。这两个办法都是“不纵之使炽”,但切切不能“以念治念”。什么叫以念治念呢?起一个妄念来压原来的妄念:“噢,这个念头是妄念,不好不好,赶快别动。”这就叫以念治念。为什么以念治念不好呢?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压不住妄念,恰成“妄念迁流”;另一个是纵然你能够治得一时,把念头压死了,就象“搬石压草,石去草生”。念头被压死了之后,变得如土木金石一样,死掉了。这样的“死定”是有时间性的,纵饶你能定几百年,几千年……待定力消退,妄念又来了,而且来势更猛,六道轮回依旧,还是不究竟。因此,我们不以念治念,不压死念头,我们是转换,凛然一觉把它转过来。力量不够时,就持咒、念佛。

“唯不离自然本体以观照之,使不连续,如在水中画图,随画随消。”自然本体就是我们的天真佛性。佛性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增不减的。观照就是刚才讲的“凛然一觉”。只要凛然一觉,回归到自然本体就是了。我们要时时不离自然本体,妄念来了,就凛然一觉,使妄念不能连续。假如妄念来了,你还不知道,那就不行了。所以“观照”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妄念来了你要知道,一个就是凛然一觉。有一个比喻叫“如猫捕鼠”,就是把妄念比作老鼠。要有猫那样的警觉性,老鼠一露头,立即就发现了。这在禅宗里叫“照顾话头”,照顾就是看好它。这种“看好”之念是正念,做功夫正念不可失。正念就象衙门口的差人,挡住闲杂人等,不许进去。正念是佛性的妙用。如果失去正念,要么是觉察不到妄念纷飞,要么是做死定功夫,变成土木金石。这是做功夫时的两条岔路。因此,禅宗要提起疑情,净土宗要执持佛号,密宗要持咒结印,大手印要我们“不离自然本体以观照之”。

观照的目的是什么呢?“使不连续”。就是不令妄念相续,把妄念斩断。所以我们说念佛的作用就是斩断妄念,佛的圣号就是一柄慧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佛念现前,自然而然把妄念斩断于无形之中。假如一面念佛,一面妄念颠倒,那就不是念佛了。念佛的时候一定要有“止观”,一定要心念耳闻。心念佛号而妄念不起是止,耳闻佛号而了了分明是观。佛教里做任何功夫,目的都是令妄念不相连续。“如在水中画图,随画随消。”使妄念的起灭,就象在水面上画图一样,一边画一边随之消失,丝毫痕迹也不保留,起灭随无。

“但妄念虽自灭,尚未为清净。以仅仅了知妄念,而尚不能断惑乱业流。”

妄念纵然不起来,自然灭掉了,但还不算清净。有人迷惑了:妄念灭了应该是清净了吧?为什么说还不算清净呢?因为“仅仅了知妄念,而尚不能断惑乱业流”。仅仅了知妄念的境界,晓得这是妄念,而没有认识真心,那还不行。认识真心之后,才能断惑乱业流。惑乱,就是对境之后就迷惑了,心就乱了。看到金元宝,心乱动了,要发财呀;见到美色,心乱动了,淫欲之火烧身……这些都是惑乱。你明明知道这些都是影子、都是假的、都不可得,你就是不能断。为什么?因为你只是知道妄念的境界,而不认识真心。真心是什么,你不知道,所以没有力量,遇到境界还是要动心,故不能断惑乱的业流。我等凡夫,迷失本性,认物为己,追逐物境,造业受报,象流水一样不断。过去的业,就象种子种在八识田里面,怎样断它?只有证到真心,把根本斩断,才能断掉。所以,欲断惑乱业流,必须证到真心,仅仅了知妄念自灭是不够的。

“必须在了知妄念自灭之同时,即识知显见自识之智性,则自然而住。”

“自识之智性”就是根本识,就是第八意识由迷而回归觉悟,转过来了。第八识一转,便是“庵摩罗识”,又称白净识。此即所谓“转识成智”,把第八意识转成大圆镜智。“显见”自识之智性,即明显地见到大圆镜智,也就是自性朗然现前,也就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灵知真心朗然现前。这样,才能断惑乱的业流。“显见自识之智性”并不难,难在你不了解不认识它,即难在不“识知”它。“识知显见自识之智性”,在禅宗叫做“一把擒来”,在净土宗叫做“花开见佛悟无生”,在密宗叫作“证入悉地”。

必须在了知“妄念自灭”的同时,“即识知显见自识之智性”。在没有妄念的时候,要认取真心,要认取我们真正的佛性。佛性是智性——智慧之性,因为一切功夫,一切神通,一切妙用都是由它生起的,故称“智性”。只了知妄念起灭随无,不认取真心,还不能断惑乱业流。必须认取真心,进一步了知妄心从真心而起。妄心一断时,这一念不生而了了常知的是什么?这正是真心,正是“大圆镜智”。要在妄念断处,认识真心,体验真心。若不能一把擒来,就是“当面错过”,那就不能见性了。所谓“见性”者,明白也。明白妄心不可得,明白妄心是真心的妙用。于妄心息处,当下就“抓住”真心。不是用手去抓个什么东西,真心无形无相,“说似一物即不中”,并不是存在一个有相的东西等你去抓,而是要你体验它,认取它,肯定它。在妄心歇下来的时候,认取真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曾再三提醒大家:在“前后际断”时,即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时,这是什么?应在此时猛着精彩,认识真心、肯定真心,深信不疑,承当下来。认取真心之后,就不着相了,一切妄念都化为妙用。

真心是没有形相的,凡有形相的都是假象、都是影子、都了不可得。既知如此,我们就不会去执著有相的东西了。这样才有力量,才能放舍有相、抛弃有相、不住著有相。若不认识真的,总被假的所迷惑。“假做真时真亦假”,因不认识真的,不免认取假的,那就“认贼做父”,埋没了真心。这是个最最重要问题。必须认识妄念从何而来?妄念是什么?妄念并不是坏东西,妄念是我们真心所起的妙用。不要怕妄念,只要不跟它跑,认清它的本来面目,不粘境,不住境,不着相,时时刻刻念起就觉,念起就断,一念断处,“自识之智性”就会朗然现前。所谓“无念”,未必是一个念头也不起。假如一个念头也不起,那就变成土木金石了,那是断灭、是无记,不是无念。无念者,念起不住也。僧问赵州:“初生孩子还具六识也无?”刚刚出生的婴儿,什么都不知道,总不会对境生心,妄想纷飞吧!婴儿是不是具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呢?这实际上是以婴儿作喻,问什么是“无念”?赵州答:“急水上打球子。”僧又问投子:“急水上打球子,意旨如何?”投子答:“念念不停留”。在很急的流水上打球,球能停得住吗?一下子就被冲跑了。“不停留”就是无住。可见念起无住就是无念,而不是一个念头也没有才叫无念。我们再三提示,一念断处,这了了分明的,就是我们的灵知之心,这就是真心、就是真如佛性。念佛,就是念这个佛。佛者,觉也。念佛,就是念念在觉,这是念佛的真谛。不明白这个真谛,迷迷糊糊地念佛,那等于没有念佛。我的师父(王骧陆上师)从前讲过,假如念佛的人很多年不得妙用、不得力量,那就赶快改修密宗,待修密得了相应、得了三昧之后,再回过头来念佛,就知道念佛的落处了。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识得妄念的来处,于妄念歇处认取真心,这最重要。

认取真心之后,“则自然而住”。无住之住,叫自然而住。自自然然、平平稳稳,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不再被境界所动摇,不再为妄念所困扰。这样学佛,才是真正得力。不然的话,都是错用功。有的人说:我已经念了多少多少经,还要再念多少多少,我要还愿呀!做这些事正是大梦不醒,不是真用功,不是真学佛!真学佛就要认识本来无住的妙明真心,时时觉醒,处处无住,这才有成佛的希望。念了多少句佛,念了多少部经,点点红点子,烧一烧,还还愿,有什么用处啊?如此着相,能成佛吗?不能的。

“妄念灭处清净随得,更为重要(仅识妄念,不能断惑)。”

在那妄念灭掉之处,本来清净的真心随即现前了。波浪歇下来不就是清净的水了吗?识取这个真心,更为重要。(仅仅识得妄念。不认取真心,不能断惑乱业流)。我们刚才已经讲了很多了。

“念之起灭同时,如水上绘图,即绘即消,本皆清净。自起自灭,绵绵密密,相续不休,得任运矣。”

念头才生起,不梗在心头,即时便自灭,不留痕迹,叫做“念之起灭同时”。这与在水上画图很相似,念头才起,等于我们在水(心水)上一笔画过去了;念头自灭,等于水上画的图,痕迹没有了。所以说“即绘即消,本皆清净”。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这就是随画随消,说完了等于没有说。禅宗说:“ 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年穿衣,未尝挂着一根纱。”他不是不吃饭、不是不穿衣,吃过、穿过就完了,不去分别计较。心要这样空净才能成道。

“自起自灭,绵绵密密,相续不休,得任运矣”。妄念才起,就自然消灭掉了,这就是前边讲过的“青山原不动,白云任去来”。我这青山(真心)不动,任你这白云(妄念)来来去去。尽管来去,来过去过就没有了,这就叫“自起自灭”。

“绵绵密密,相续不休”是讲做功夫。做功夫难,就难在这一点上。绵,就是绵长,绵绵,就是长久坚持;密,就是不疏,密密,就是没有间断。绵绵密密,就是长时间不间断地如此行去。相续不休,就是连续不休止。做功夫要这样才行。我们果能这样做功夫,三年五年一定成功。我说三年五年,已经长了。从前我师父(王骧陆上师)讲过:一年半保证成就,不成就来问我。这是真的!我们假如能够“绵绵密密,相续不休”,怎么会不成就?决定能成就!坏就坏在不能“绵绵密密,相续不休”,都是修修停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一段讲的很重要,我再重复一遍:在妄念停下来的时候,清清净净,了了分明的就是真如自性,除了这个之外,别的都不是。不要在那里怀疑:“这个不是吧?假如这个是,我怎么不发神通呢?”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坏了,那就着了神通这个魔了。你不是想见神通吗?现在就显给你看:我在这儿讲话,不是神通吗?你在这儿听讲,不是神通吗?你走路到这里来,不是神通吗?这些都是神通,都是真如自性的妙用。真如自性就是神,没有隔碍就是通。心无所住,自然就通。不过我们现在的神通是小神通。只要我们“绵绵密密,相续不休”地保护真如自性,久久即发大神通。将来大神通发现,就靠今天这一点,就靠“识取真心”这一点。现在我们识取真心,就象小毛头(婴儿)刚生下来一样,还不能象大人那样起作用,所以要保护他。长大以后就能象大人一样地起作用了。大人等于是佛,我们现在等于是小孩子,我们求佛菩萨保护,也自己保护,他力自力一起来修,这就叫“长养圣胎”,长期养护它成长,长大后就能象佛一样起妙用了。如果你不保护,会怎样呢?这小孩了就会夭折,小毛头没有长成人就死掉了。如果你们听了之后不相信:“哎哟,恐怕这个不是吧。”不相信,另外去求,那就夭折、死掉了。你没有保护它,它就不能长大,不能成佛,不能发大神通。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啊!我师父(王骧陆上师)常常说:“大鹏金翅鸟,一翅千万里,全靠脚下一点劲。”大鹏金翅鸟的脚不点一点地,它就飞不起来。你们见过乡里人抓老鹰吗?刨一条窄窄的沟,比老鹰的身子还窄,沟里放几只刚出壳不久的小鸡,小鸡叽叽地叫,老鹰眼睛很尖,在天上盘旋,嘿!下面有鸡了,就下来抓。身体不能进去,被卡在沟上,把爪子伸进去,爪子碰不到地,落空了,翅膀在两边“啪、啪”地拍,就是飞不起来,乡下人就把老鹰抓去了。它为什么飞不起来?因为它“脚跟不点地”。我们现在识取真心,就是脚跟点地。若不然,也飞不起来,不能起无边妙用了。

我们果真能够绵绵密密,相续不休,那就“得任运矣”。随缘任运,自在逍遥。我们人有烦恼,就在于不得任运,这样那样的要求太多了。要发财、要升官、要儿女有出息……没完没了的要求。但是,你以前没有布施,怎么能发财呢?你以前没有为大众服务,怎么能升官呢?求之不得,就烦恼无穷。若是识取真心,知道一切事物都不可得,便随缘任运,自在逍遥了。要那些东西干什么?慢说得不到,即使能得到,也还是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两手空空生、两手空空死!而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所造的种种业,却跟随着你,赶也赶不去,终究是要报应的。赶快觉醒吧!好好做功夫吧!只有这样,才能任运、自在、逍遥。

三、依于妄念,调修法身

“故于妄念起者任其起(《圆觉经》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应知其所起者,皆为本元清净性中之道行。功夫至此,毫无粘滞,妄念皆妙用恒沙之道行。以无念即有念、有念即无念,念而不念、不念而念。”

妄念要起,那就任它起,不压制它,这并不是放纵它,放纵是攀缘不息。“任其起”则毫无攀缘。括号里引了《圆觉经》的话“于诸妄心亦不息灭”,这句话前面已经讲过了。《圆觉经》是一连讲了四句话:“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这四句话是粗、细、微细、极微细四步功夫。粗,就是第一句话,“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在任何时候都不起妄念,不攀缘外境,这是粗粗地讲,是初步用功。细,就是第二步,“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为什么不息灭呀?前面我们讲过,是为了要起妙用,不能把妄念压死了。但要不跟它跑、不放纵它,这就要掌握好分寸,比较细了。

第三步,“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住妄想境是什么意思啊?就是在这个既不压死、又不放纵的境界当中。其实,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人我众生、花鸟鱼虫等等境界,都是“妄想境”,都是妄想所蕴积的。不是妄想蕴积,就没有这些人人我我的境界。因为我们不识得真如自性,无明妄动,追取境相,结果动出来这些境相。我们却继续认假作真,妄执妄取,这是多么迷惑啊!因惑而造业,因业而受报,从无六道处动出六道轮回,从无痛苦处动出无边苦海。你可能会说:“我觉得这些挺真实的,怎么没有觉出这是妄想境啊?”这就微细了。你的心粗,觉不到微细的境界,要作微细的功夫才行。微细的功夫怎么作呀?“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在既不压死妄想,又不放纵妄想的境界当中,不加了知。为什么不加了知呢?因为一切有相的东西都是妄想境,也都是真心所显现的。妄想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妄想境。若无真心,哪来妄想境呢?就象无水便无波、无镜便无影一样。因此,就不要对这个妄想境分别取舍了,这就是“不加了知”。

第四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我们的心总是处在有与无、真与假等等相对之中,其实,这都是分别心在作怪。什么有无真假等等,统统是戏论。说有是“增益谤”,它就是这样,你再说个“有”,分明是“头上安头”,无端地“增益”它,那就等于是诽谤它。说无是“减损谤”,它本来就了不可得,何用减损?你再说个 “无”,岂不是“减损谤”吗?说即有即无是“相违谤”——自相矛盾。说非有非无是“戏论谤”。有、无、即有即无、非有非无,四句全是谤法!真假等相对法,亦复如是——也都是这样。只有证得真如自性,才能离开种种相对。稍一走作,便落有无、真假等相对之中,这就极其微细了。“不辨真实”,不要去分别这个是真,那个是假了。真就是假,假就是真,即真即假,即假即真,非真非假,非假非真,亦真亦假,亦假亦真。比如我们修净土,如果说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假,那就错误了。若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我们这里也真;若娑婆世界是假,西方极乐世界也假。怎么这样讲呢?因为一切事物都是一真法界所流出,都是真如自性的派生物,都是大圆觉海里的浪花。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此法界,就是大圆觉海。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因为它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和诸大菩萨的净心所感得;我们娑婆世界是秽土,因为它是我等众生着境造业所显现。着境造业也是真心的妙用啊!就真心来讲,全是真的;就影子来讲,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真心的影子啊!识得真心妙体之后,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绝对有把握了。“心即是土,土即是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所谓“生净土”其实是生我心中之净土,当然不费吹灰之力,不用来来去去。所以大祖师有言:“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

“应知其所起者,皆为本元清净性中之道行。”应该知道,我们所起的一切作用,所起的一切念头,所认识的一切事物,都是“本元清净性”中的“道行”。本元清净性就是真如自性。道行就是修道的行为,这正是真如自性的妙用啊!应该知道,所起的一切,都是真如自性的妙用。

“功夫至此,毫无粘滞,妄念皆妙用恒沙之道行。”功夫至此,就是功夫到这种地步。什么地步啊?即清醒地了知其所起者,皆为本元清净性中之道行。若功夫至此,就毫无粘滞了。执着于妄心妄境不舍,谓之“粘”;于无上道停止不前,谓之“滞”。无粘,就不再住相,不再分别取舍,心里面自然空空荡荡。无粘必然无滞,必然在修行的大道上快速前进。那么,所起的念头便都是“妙用恒沙之道行”。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河中的沙土很细,可以想象恒河中沙粒的数目多到何种程度。佛经里常用“恒河沙”比喻数量之多。妙用恒沙,意即无穷多的妙用。刚才讲过,道行就是修道的行为。俗云:某某大法师道行很深。是说他修行功底深厚。所以,道行也指修行的功底。到了这一地步,一丝一毫的粘滞都没有了,妄念就成了道行,能起无量无边的妙用。

“以无念即有念、有念即无念,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没有妄念不是很好么?刚才为什么说“妄念皆妙用恒沙之道行”呢?因为无念就是有念、有念就是无念,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我们在前面讲《圆觉经》里四句话的时候,对于有无、真假等已经分析得够多了,在这里不再对“无念即有念……不念而念”作过多重复的解释。相信大家一定能够举一反三,正确理解。简言之:无念即有念,有什么念?有正念,正念就是“了了分明”。有念即无念,是无邪念,邪念就是“粘滞”之念。念而不念,就是“急水上打球子”——“念念不停留”。不念而念,就是“妄念灭处清净随得”。对照《圆觉经》的四句话:无念即有念——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有一个“不起妄念”之念),有念即无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念而不念——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不念而念——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不辨别取舍,即清净正念)。

唐朝的庞居士作了个偈子:“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合家团栾头,共说无生话。”宋朝的杨杰居士,不让先贤,和了一首“男大须婚,女长须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海印信禅师见此两偈,也和了一首:“我无男婚,也无女嫁,困来便打眠,管甚无生话。”见他三位古人如此,我也和了一首:“有男就婚,有女就嫁,子子复孙孙,是说无生话。”诸位,从这四首偈子,你能看出一丝一毫的“粘滞”吗?你如果问:“四偈读来,主张不同,到底该婚不该婚、该嫁不该嫁呀?” 那是你自己粘滞于文词。“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我等也只好“将口挂壁”。

“正起念时,亦不见有念可起,是名无念。非如一般人所想象者,一念不生名无念也。”

所谓无念,并不是一个念头也不起,而是尽管念起却无所住着、不滞停留。一般人所想象的“一念不生”的无念,那是压念不起。他们以为一个念头也没有,就是好功夫。其实死在那里,非但不能成道,成个土木金石倒有份在!不见当年六祖大师救卧轮禅师的公案吗?卧轮初以为压念不起是好功夫,故有偈子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见他走入死胡同,故救他云:“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起心就是不起心,动念就是不动念,六祖无住啊!“对境心数起”就是起妙用,假如不起心动念,就是死在那里了,还能起什么妙用啊?还能给人说法吗?不能了。菩提即为本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在凡夫不减,即使在地狱也不少;在贤圣不增,即使成佛时也不多。古时候有人问一位大禅师:开悟之后怎样?大师答:也不增一分。又问:未开悟前呢?答:也不减一分。所以卧轮说:“菩提日日长”就错误了。

“依于妄念,调修法身,则所现之妄念皆调现为自性之妙受用,即五毒妄念所现之粗者,皆能令具自性解脱之光力,明空成受用也。”

依妄念起灭,调修法身,就是说妄念起了,赶快觉醒,认识它,不跟它跑,而不是把妄念压死不动。就是要时时觉醒,时时观照,不要跟妄念跑。跟妄念跑了,着在境界上,那就不行了。所以,净土宗强调时时刻刻念佛,不是让你贪多,贪功德相,而是让你觉醒,认识法身,保护法身。我们做功夫,就要在妄念上修,没有第二个办法。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目的都是调理这个妄念。所以,依于妄念调修法身,就是在妄念上做功夫,将妄念斩断,不让它相续不停。一切佛法都是调修法身,都是在妄念上做功夫。不要将念佛当做有相功德来做,那是错误的。所以,莲池大师说:“声声唤醒主人公。”念佛就是把主人公唤醒,让你觉悟的。

若晓得在妄念上做功夫,依于妄念调修法身,“则所现之妄念皆调现为自性之妙受用,即五毒妄念所现之粗者,皆能令具自性解脱之光力,明空成受用也。”那么,所起之妄念,都调整为显现自性的微妙受用,即使是“色受想行识”五毒所现的粗妄念,也都能令它们具有自性解脱之道力和光明,入于光明空灵之境。也就是说能化“五蕴”之毒,为自性之妙受用,使之成为我们修证之工具、成佛之资粮。

把我们的自心调理好,不住相、不住境、不烦恼,就得大受用了。妙受用者,就是微妙的感受,很受用。得受用很好,但贪享受就坏了,受用和享受,就相差一个字,却大有差别,而且是天壤之别。如果讲究吃得好、穿得好,交异性朋友、跳舞、看电影,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一旦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作奸犯科以达到享受的目的,那就坏了,这就是贪享受。若一切时都是心空无住,安然自在,不去追逐外境,今天只有粥吃也很好,只有破草房住也无所谓,胸襟豁达,心安理得,知足常乐,随缘自在,这就是妙受用。晓得在妄念上做功夫,把我们的自性调理好,自然能得妙受用,“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也!平怀,就是心里没有丝毫的弯曲,平直坦率。泯然自尽,就是心里空荡荡的,没有半点烦恼。这是多么美好啊!所以学佛是得大受用、开大智慧的。学佛不是求什么东西,有所希求就坏了。求福报、求神通,那不是学佛;求财、求官,更不是学佛。一切都是假的,如空花水月,到头一场空啊!所以,我们要时时认识真心,要依于妄念调修法身,不要让妄念遮盖真心。识得妄念是真心所起的妙用,从而不住相,就会得真实受用,不起烦恼。反过来呢?若不知道依于妄念调修法身,那就烦恼无穷,欲壑难填了。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万,有了一万想千万、亿万,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烦恼痛苦也就无有了期了。

“一切妄念,皆由自性通彻境中所起之妙用。”

这是进一步解说妄念的缘起。妄念固然是由真心所生起的,但若无境缘也无由生起。境缘就是“自性通彻境”。我们在前面反复讲过,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人我众生、花鸟虫鱼,都是自性所显现。但同是凡夫的境缘,为什么会有种种不同呢?那是因为业性使然。凡夫不识自性,故而迷惑。因惑而造业,因业而受报。由共业感现山河大地,复由别业感现十二类生。随其善恶之因不同,感现的境缘也不同。种种不同的境缘,都是在自性中感通、在自性中了彻的,无有实体,虚妄不实。就自性来说,因也在其中,果也在其中。自性是超越因果的,种种不同的境缘都是“自性通彻境”,此即所谓“第八识的相分”。而“第八识的见分”又对“相分”分别取舍,这种分别取舍即所谓的“妄念”。同是一个第八识——阿赖耶识,在迷即第八识,在悟即“如来藏心”。故而,若能“依于妄念,调修法身”——返迷归悟,则“一切妄念,皆由自性通彻境中所起之妙用”。妄念是真心所起的妙用啊!

“以无取舍心护持之,因其生灭未能超越法身妙用王之境也。”

顾名思义,“妄念”是虚妄不实之念。因其对虚妄不实的外境分别取舍,故其“分别取舍”也是虚妄不实的。妄念虽“妄”,却是真心的妙用。一旦识取真心,就要好好地“护持之”。护是保护,持是维持,好好地保护它,维持其“作主”的地位,所以真心又称“主人翁”。怎样护持它呀?“以无取舍心护持之”,要以对外境不取不舍的方法护持真心。对一切外境,都不要起心分别:这个东西好,要取到它;那个东西不好,要舍弃它。不要有爱憎取舍之心,把这爱憎取舍之心拿掉,就是保护真心。我们之所以不得解脱,坏就坏在“爱、憎、取、舍”上。哎呀!这金子多好,要取到手!这地方不好,赶快远离。

讲到这里,想起一则现代公案。杭州有个法师,他说:“讲《金刚经》的人虽然不少,但一句话就能把他们问倒。《金刚经》说无人相、无我相、无净相、无垢相,那么,这里有一泡大粪,你无相,把它吃掉吧!”这哪里是诘难讲《金刚经》者,这是在诘难《金刚经》的经义啊!其实他这问话很容易答。答他:“请你衔将来。”你不是让我吃掉它吗?那就请你用嘴把它衔过来吧!这是客气的答法,如果不客气,就震喝他:“嘿!你这法师竟然被一泡大粪埋掉了。”他看见这泡大粪,着相了,就等于被大粪埋掉了。这都是爱憎取舍分别之心在作怪啊!因此,我们不能对外境起爱憎取舍之心,这就是护持真心。

为何要这样护持真心呢?“因其生灭未能超越法身妙用王之境也”。因妄念生灭没有能够超越“法身妙用王”的境界啊!法身的妙用是包容一切的,故而称“王 ”。妄念的生灭当然也在“法身妙用王”的境界之内,不出真心妙用的范围。所以,妄念尽管有生有灭,只要我不跟你跑,不为你所牵,不为你所动,那就是护持真心了。

“妄念虽具无明色相,而其自性未出智慧法身之清净中。”

《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又称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蕴属色法,色法有相。男女老少、山河大地、草木丛林都是色相。受、想、行、识是心法,心法无相。妄想属于心法,可是,为什么说妄念“具无明色相”呢?起妄念就是有住着、有执取。执取什么?执取色法虚妄的形象——执取色相。妄念一起,头脑中就有色相的影子,所以说妄念“具无明色相”。其实,心法就是色法,色法就是心法。离开真心哪有二法?但因无明之故,心法一动,就是色法的影子,故称“无明色相”。无明色相同样是虚妄的、不可得。假如你能“依于妄念,调修法身”,则“所现之妄念皆调现为自性之妙受用”。为什么妄念能够翻成妙受用呢?因“其自性未出智慧法身之清净中”。

这里讲的“自性”,是“自身性质”的意思。妄念的自身性质是虚妄不实的,也可以说,妄念无自性,犹如“空中华”——就好象看到虚空中有花朵。那是眼睛有毛病了,眼睛里长了翳,才会看到空中有花,其实空中是没有花的。眼里有翳,比喻自心的妄想执着;见空中花,比喻认虚作实,妄执妄取。这不但迷惑于虚空 ——不见真如实性,而且也不见实华生处——也不能了知妄念与妄境都是真心的妙用。无明、妄念皆如“空中华”(古时华、花二字通用),均无有实体,都是虚妄的。可是它为什么能生起来呢?就是因为我们具有灵明真心啊!真心如大海,妄念似浪花。无大海便无海浪,无真心何来妄念?真心就是智慧法身,真心本来就是清净的。所以,妄念的自身性质并没有超出“智慧法身之清净中”。证道歌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无明的真实性质,就是真如佛性;如幻如化的 “本来空”之身,就是智慧法身。因为虚妄的身心并没有超出清净智慧法身的范围。这就是实相、就是一真法界。

“故于广大不断之光明所照中,妄念自性原空也。”

“广大不断之光明”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智慧法身。法身是广大无比、永远不断、光明无量的。《佛说阿弥陀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阿弥陀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空间之“广大”,无量寿就是时间之“不断”,阿弥陀就是“广大不断之光明”。我们修行,无论念佛、参禅、修密,都是修心。心空净了,就会光明大放。现在为什么不放光明?因为有无明遮盖,就象珍珠被污泥包裹,光明不见了。但是,虽不见还是有啊!其实,光明并没有离开我们,日常生活中,工作、作文章、创造发明等等,这些仍然是光明,仍然是法身的妙用,只是没有全部发挥出来罢了。在这个“广大不断之光明”的朗照之中,所有一切妄念的自身性质,原本都是空寂的。

不要怕妄念,妄念息下去就是真心。妄念若起,要象水上画图一样随画随灭,不要有停留,不要有执着,立即凛然一觉,起灭随无。净土宗提佛号,禅宗起疑情,密宗持印咒,都是为了转化妄念、保护真心。如此绵密行去,不过几年功夫一定成就。怕的是我们不肯这样做,不肯绵绵密密地保护,而是任由妄念纷飞,并且纵之任之,让它象大火烧起来一样——纵之使炽,那就不能成就了。所以,只要认识妄念自性原空,不要怕它,它就是真心的妙用,就是道行。念佛、参禅、修密,其目的都是为了将妄念斩断,不随之流浪。若无“渗漏之妄念”,就断了“轮回业因”。

“如是长久串习行持,则妄念自起调治,动静无分,得无坏住。”

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时时刻刻做功夫,在在处处不妄记,就叫“长久串习”。行就是实行,实际去做;持是坚持,长恒如是。如果这样“长久串习行持”,则“妄念自起调治,动静无分,得无坏住”。自起调治,即不用你降服它,它自己就降服了。我们做功夫就象牧牛,一开始要时时刻刻地管教,待调伏它了,不用管,它也服从你。到那时要起念就起念,要不起念就不起念。起念是派用场,若不用它,便不起念,那就修成功了。凡夫作不得念头的主,不要它起还是要起,念头自己从心里跳出来,故称“妄念”。如果修行人也如此,那是功夫没做好,那就需要端正认识,好好用功。“动静无分”,即动也好,静也好,打坐也好,劳动也好,都没有分别,都是如此。我让你动念头,你就动;不让你动念头,你就不动,动静一如。正起念时,也不见有念从何而起,这就是时时刻刻无念可起,而不是死水一潭,一个念也没有,只是不住着。到这个地步,就“得无坏住”,就不会坏了。我们这个色身要坏的、要死的,缘尽便会四大分离,而法身是不会坏的。得无坏住,就成道了。大手印叫我们在心地上做功夫,不需要修什么别的法门,直接在心地上用功就行。时时观照,如水上画图,毫无住着。这样做功夫,久久妄念就自然调伏,那就结成道果,“得无坏住”了。所以,密宗的无上部修法和禅宗是一样的,禅宗也是叫你无修而修。故心地法门非常重要。

“极其功用,虽现喜忧疑虑之妄念与凡夫同,然不似其成坏之实执,而集诸行业,随贪欲力成转移。”

极其功用,就是我们这样观照用功到了极点。这时候,“虽现喜忧疑虑之妄念与凡夫同”,遇坏事忧虑,遇好事欢喜,做事情还有疑虑(但绝非疑师、疑法,绝非疑及根本),这些喜欢、忧愁、疑虑都是妄念,与凡夫的喜欢、忧愁、疑虑一个样。“然不似其成坏之实执”,然而,却不象凡夫那样,把所喜欢的、所忧愁的、所疑虑的境界执为实有。虽然也动一动“喜忧疑虑之妄念”,但他不死执,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认为有什么实体可成,有什么实体可坏。凡夫把妄想境界执以为实,心里一直不安,耿耿于怀,朝朝暮暮都在心里盘算。烦恼啊、烦恼啊!凡夫的一生是在妄想和烦恼中度过的,这是多么苦啊!这就是迷惑。因惑而造业,因业而受报,就是“集诸行业,随贪欲力成转移”。凡夫自己作不得主,而是随着贪欲之力转移。真用功修行,“极其功用”的人,虽然也有“喜忧疑虑之妄念”,但是一转就过去了,不随着贪欲力转移,不是耿耿于怀,不是朝朝暮暮地盘算个不停;所以不同啊!他遇到悲伤的事情,也不是不哭泣;遇到喜欢的事情,也不是不欢笑。但呜呜一哭、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心里还是平坦坦的。“极其功用”的人,并不是喜也不会笑,悲也不会哭,不是死人、木头人。功夫到了那个时候,喜笑怒骂都是佛法,都是道行!

四、修习大手印的要点及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歧路

“当念生时,初识其妄念之相,其相随灭,如遇旧识之人;次则妄念必自灭,如蛇结自解,最后妄念无利无害而隐灭,如盗入空室,是为解法之最要妙。”

当妄念起来的时候,初初做功夫,只认识妄念的各种相貌,妄念之相随即消灭,就象遇到从前认得的人一样。但是,这个熟人离开之后,心里头还有影子。妄念虽然消灭了,影子还是有的。其次,功夫较前做得好了些,妄念必定自起自灭,象蛇打了个结自己也能解开——执着心松动了。功夫做到最后“妄念无利无害而隐灭 ”,既不是妄念生了有坏处,也不是妄念灭了有好处,而是无利无害,自然隐灭。妄念尽管起,我知道这是真心的妙用,因而不住,它自然就消灭了,不在妄念上起分别了。有的修行人喜欢分别:哎呀!我妄念不起了,有好处啊,功夫进步了;唉呀!我妄念又起了,有害有害,又退步了。其实妄念本无自性,并无好坏,只要我们认真地做功夫,最后就不会起“有利、有害”的分别心,妄念就会随时隐灭。“如盗入空室”,就像盗贼进入空房间一样,没有东西可偷。“是为解法之最要妙 ”,这是解脱妄念最重要、最妙的方法。

由于这是“解法之最要妙”,所以下面再将这三个修行层次讲一遍。妄念起来了,首先识得它,不跟它跑,妄念随之而灭。但最初认识妄念的力量不够,妄念虽然灭了,我们心中不无它的影相,还是有的。象遇到从前的熟人一样,他虽然已离去,但是我们心中却翻腾起来:这人多年不见了,他过去怎样、现在如何。人虽离开,影子却在。妄念虽灭,影相犹存也。此为力量不充之故!

其次,进一步认识妄念,晓得妄念必然自灭,力量较前充足了。但是,妄念的虚幻之相还在,而且停留一段时间才灭去,这如同“蛇结自解”一样。蛇是不会自己打结的,你若给它打一个结,经过一段时间,它会自己解开。功夫到此,“旧识之人”离去,也不会心起翻腾了,比较以前,又进一步了。

再其次,认识到妄念无利无害,妄念起灭与我不相干。因为真心是不动不摇的,我的真心不因妄念起而损一分,不因妄念灭而增一分,真心无增无减,所以,妄念无利无害,任它随起随灭。认识到这一点最重要,做到这一点最好、最妙。假如我们起了妄念之后,还在心里盘旋,还丢不掉,还要再盘算盘算看,这是力量不充之故。很多人都是这样,晚上做了个梦,醒过来还要再想想,这梦怎么、怎么样,还要讲给别人听听。假如我们能做到:知道这是个梦,不去管它,心里一点影子也不留,这就有力量了。如遇旧识、蛇结自解、盗入空室,这是我们对妄念的看法和消灭妄念之力量的不同层次。诸位能把妄念消灭在哪一层上,自己去考察考察看。

“知修不知解,与禅天同。”

知道修行,知道不跟妄念跑,但不知道“一切妄念,皆自性通彻境中所起之妙用”,这就叫“知修不知解”。只知道修道,不知道真心是怎么一回事,不认得真心,就“与禅天同”。你这样勤做功夫,即使做到极点,定功颇深,而不识真心,也不过生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而已,还是不出色界。慢说解脱,连无色界也没有到达。

“若不具如是解法妙要之修习,虽心能坚住禅定,亦落于上界之禅定。”

如果不具如是解法妙要之修习,就是“知修不知解”。虽心能坚住禅定,就是心能够不动,入定很深,经一年、两年、三年,乃至一劫、两劫、千百万劫的时间而不动。“亦落于上界之禅定”,也不过落在四禅天或者四空天的禅定里。这还是色界、无色界的禅定,还在三界里,并非解脱。不认取真心,就不可能出三界,就与外道相同。外道为何不能出三界?因为他不知道真心是怎么一回事。外道执着阳神,认为阳神是真实不坏的。阳神就是佛教讲的“意生身”,就是第七意识(意根)所生之身,还是虚假的影子。《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相的东西全是假的,阳神也是假的,不出三界,并不究竟。只有认取真如自性,努力保护它,这样修行,才能成大道。我们再三地讲:大家要保护好真如法体啊!要了了常知,时时无住,绵绵密密地保护它,久久自然证成大道,决定能成就。认取真心,就好象得到了米,再用火来烧,就能成饭。所谓用火来烧,就是时时保护它,处处不让妄念侵扰,不随妄念跑,心空无住,那么,结果一定成佛,这非常重要。若不这样修,纵然定功很深,入禅定的时间很久,也不能证成大道。现在很多人喜欢定功:哎哟,这个法师功夫很好,入定一星期了。噢,不、不!那个法师功夫更好,入定三个月了。我们在此要向他大喝一声:不行!那是死定,绝对不能证成大道!真正的禅定,是对境不迷惑,一切时无住。坐在那里就定,下座就不定了,那能行吗?不行的。所以,不认取真如法体,盲修瞎练,决定不能成道。一定要认取真心,做功夫保护它,才能成就大道。这是我们学佛的人必须知道的、至关重要的原则问题。

“如以了知妄念起住为足者,是与下劣狂惑无别。”

有些人做功夫,知道了妄念的起住之处,就满足了。他说:“噢,我晓得了。妄念起处、住处我都知道了。妄念从什么地方起呢?妄念从境界起,妄念是境界的反映。妄念住在什么地方?就住在境界上。”妄念确是从境界起来的,没有境界,就没有妄念。“心本无生因境有”这是毗舍浮佛讲的。可是,境界从何而有呢?假若只知道妄念起住就满足了,“是与下劣狂惑无别”,那就和下劣狂惑没有差别。佛法是上妙之法,定而不狂,慧而不惑,下劣狂惑不是佛法。“以了知妄念起住为足者”是最下乘根器。你只知道妄念起住,有什么用?一定要认取真如法体,在法体上用功,时时处处观照保护,才能成道。只知道妄念起住而幻想成道,就象是以沙煮饭,千万劫也不能成饭的。

“或偏于空性求法身印契等等思量,然遇恶缘时,则所修持不能解除境缚,而反自现过失。”

以了知妄念起住为足者,当然是下等根性的人,因为他着境,以为境是实有。但是“偏于空性”也不行啊!著有当然不对,落空也不对。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法身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是空也不是有,说有不对,说空也不对。“求法身印契”,印是印证,契是契合。求法身印契,就是要求与法身印证契合。你偏空了,与法身不相应,怎么能印证契合法身呢?所以,只能说这是“思量”。法身不落思量,一落思量,便违法身。着空、著有的种种思量,都与法身不相应。

“然遇恶缘时,则所修持不能解除境缚,而反自现过失”。这些偏空的人,遇到恶缘、逆缘的时候,他所做的功夫,不能解除这些境界的束缚,就被这些境界捆住了。他的“空”只是思量,遇到事情就空不了啦!他的“空”是有个空在,这岂不成“有”了吗?从前,上海浦东有一位大老,他说:“你们说空、空,怎么还有山河大地、男女老少?”他把“空”理解为“什么都没有”了,这和我们理解的空不相同。我们讲空,是空其相,不要住在相上,以不可得为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是不要着相,相还是有的,没有相怎么起妙用啊?这房子没有,我们怎么避风雨?这凳子没有,我们怎么安坐?“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无自体、无自性为空,并不是没有相。

思量“空”不顶用,遇到境界就空不了了。我们的自性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有就是空,空就是有。“有”之当体就不可得,这才是真空。执着偏空,而不认自性,就没有力量,就透不过境界。若认识自性,种种境界不过是自性的妙用。就象镜中之影、水上之波。认得镜子识得水,就不会被影子和波浪所迷惑,一切境界自然很容易空掉。若不识自性,那就空不掉了。我们第一要认识真如法体,这是最最重要的。所以,明心见性是根本,不论你修什么宗,都以明心见性为本,不明心见性是不行的。

只是理解妄念起住,或者偏空,而不认识自性,遇到恶缘时,则所修持的功力解除不了境界的束缚,“而反自现过失”。凡夫不认识什么是真空,在恶逆境界显现而受阻碍时,就疑虑重重,因而毁谤佛法。他说:“这个应该是空的嘛!怎么空不了?还是有啊!那么,佛法说空是说错了。”四空天的天人就是这样,他修到了空定,空定的劫数一到,他就出定了,见到外面的境界就起了怀疑:“咦,说是空的,怎么还是有啊!佛说法骗人,是骗子、骗子。”他还是着相,着相就造业,造业就受报。反过来毁谤佛法,就下地狱了。这就是“而反自现过失”。所以,我们要认识佛法的真谛,晓得佛性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最重要的。佛性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亦空亦有。你要是着空落空,不认识本性去修,是修不成功的。其结果是造恶业,反而自己出现过失。

五、随妄本净

“起灭、自灭、定灭,皆是妄念自灭,随妄本净。”

妄念能生起,就能灭掉。灭掉的形式有三种:“起灭、自灭、定灭”。起灭:后一个妄念生起,就灭掉了前一个妄念;自灭:妄念自己灭掉了;定灭:做功夫入定,将妄念消灭。

这几种妄念消灭的方式,有快慢之不同,有力量大小之差别。不论用什么办法消灭它,都是妄念自己消灭了,所以“皆是妄念自灭”。其实,妄念本身是虚妄不可得的,也没有什么灭不灭,不住着它,便视之为灭。妄念灭后,就“随妄本净”了,随着妄念的消灭,就是本来清净的真如法身了。经云:“息下狂心,即是菩提 ”。妄心是怎么起的?“心本无生因境有”(毗舍浮佛明言),妄心是因境而有的,没有外境就没有妄心。但是,境同心一样虚幻不可得,“心不自心,因境故心;境不自境,因心故境。”心与境相对而生,离一即无。所以先师骧陆公云:“境亦不有,同属幻影”。只要你了知一切外境,都如梦幻空花,无有实体,不去攀缘,不生妄念,那就神宁智清,灵光独耀,真心明净,如镜照物,无取无舍,无爱无憎,了了分明而一念不生,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当下就亲证真如法身,无需于息心之外更做什么笨拙的功夫了。你若真正认识真如法身,妄念就是真如法身的妙用,妄也就是净了。就象认识到波浪本身就是水,不着波浪相,那就不必等波浪平息,波浪当体就是水了。这是“随妄本净”的深刻含义。

这里所讲的中心,就是要认识妄念,不要怕妄念。妄念就是真心的妙用。只要不跟它跑,就能把它斩断,随妄本净。随着妄念的起灭,就是根本清净的真如法身。真如法身本自清净,不因为有妄念,真如法身就不清净了。只要不跟妄念跑,不被它所左右,时时照顾真如法身,绵绵密密地保护,久久必然能够证成大道,证成佛果。

“此灭解相,即自解脱现量唯一之要。”

前面讲过随妄本净。妄从何而起?妄是随境而有的。假若没有境界,就不会有妄念。虽然跟着妄境起妄念,但是我们的真心,并不被污染,还是清净的。我们曾以珍珠为喻,比如珍珠被污泥包裹了,珍珠本身还是清净光明的,并不因为被污泥包裹,珍珠就变污黑了。把污泥去掉之后,珍珠还是光明依旧。所以,只须认取真心,不必害怕妄念。息灭了对妄念的不正确认识,解开了怕妄念的心结,从而认取真心,谓之灭解相。“此灭解相,即自解脱现量唯一之要。”现量就是和盘托出,不加分别,如镜照物。照到圆物,就现圆相;照到方物,就现方相;照万两黄金,镜子不喜;照一泡大粪,镜子不恼。这就是现量。现量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形象而显现,一点也不加妄心分别。如果分别这个好、那个坏;这个长,那个短;这个美,那个丑。便是比量。

我们修解脱道,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朗照十方,森罗万象都在我们真心里显现,丝毫不加爱憎取舍,这就是“解脱现量”。虽以镜子作喻,但也并不全似镜子。根据客观情况显形,这象镜子。然而,镜子没有分辨力,没有知觉性。我们有知觉性,知道是非、长短、得失,只是没有爱憎、取舍。恰如经所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虽分别而不到心里去,即是现量而比量。假如只有现量,那我们就成痴子、呆子了,连是非、好坏、长短也不知道,那怎么行啊?作功夫要活泼泼的,就是我们时时以现量真心,作比量之用。比量就是所谓妄念了,因此我们要懂得佛在《圆觉经》里说的“于诸妄心亦不息灭”这个道理。用着它时就用它,能用它便是妙用。这就是“灭解相”的深刻含义。此灭解相,就是解脱现量,就是“唯一之要”,这是唯一重要的。

认取真心,最为重要。真心在哪里?真心就在每个人面前放光。光明在哪里?东西我看到,声音我听到,香臭我闻到,种种境界我知道,这就是光明啊!有的人一味消灭妄念,但在妄念灭了之后,真心朗然现前时,他却不认取真心,而是继续作息念的功夫。这样作功夫,久久就死掉了,不得活泼泼的妙用,因为他不认取真心。我们前面讲过,只息妄念而不知本体,是没有用处的。要在妄念息处,识得本体,这才是唯一重要的事。

“亦即自性大圆满殊胜法门不共之要妙。”

大圆满有具体的法可修,但这里说的是“自性大圆满”,自性本来就是圆满无缺的,本来就满虚空遍法界,虚空有多大,它就有多大,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在自性中圆。无论是净土宗、密宗、禅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等等,都离不开这个妙明真心。“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此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妙明真心。恒河大手印是直入“自性大圆满”的“殊胜法门”,殊者特别,胜者优胜,这是特别优胜的法,别的法不能比,与别的法“不共”。共者共同,不共就是不相同。这是密宗最高一乘的法,密宗里其他乘都不这样讲。最高的密法和禅宗是一个鼻孔出气。净土宗就不这样讲,净土宗强调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在佛菩萨身边继续修行,证到不退转地——阿鞞跋致,这里面自有妙处,最后仍是会归一真法界,在这里就不多讲了。任何法门都有自己的妙处,都有自己的应化之机,最后都要会归一真法界。而恒河大手印则是真接契入,不绕弯子,与其他修法都不相同,也就是“自性大圆满殊胜法门不共之要妙”。要就是要点,妙就是微妙。不共之要妙,就是不同于其他法门的、独具的要点,独具的妙处。

“具此要妙,无论所生是何烦恼妄念,皆显为法身。”

大手印浅释【元音老人】③ 元音老人
具此要妙,就是认识真心的妙用。具此要妙之后,“无论所生是何烦恼妄念,皆显为法身。”随便什么烦恼,如病痛、失恋、事业失败等等,也就是烦恼丛生、妄念纷扰时,全都显现为法身。因为“妄念与烦恼,皆法身本觉智慧相。”就象没有水就没有波浪一样,若无真心,哪有烦恼妄念呢?烦恼妄念兴起的时候,也就是法身的显现。大家要晓得,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在烦恼丛生、妄念纷扰的时候,马上认识到这是法身的妙用,烦恼妄念当下就会瓦解冰消。认识法身之后,就不跟妄念跑了;不认识法身,就会跟着妄念跑,烦恼无穷,乃至要自杀了。现在有些失恋的人,烦恼痛苦得不得了,要自杀,活不下去了。他不认识法身,不晓得烦恼妄念都是真心的妙用啊!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不管你烦恼之火有多大,妄念之浪有多高,只要一回光返照,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噢!原来这是真心的妙用啊!那些烦恼、妄念马上就息下来了,这就是诀窍,最重要的诀窍。有不少人学佛多年就是不知道这个诀窍,他不认识真心,不知道真心在哪里。他找不到,怎么办?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找,那何止万里之遥啊!其实真心就在你面前放光。大手印就是好,直接了当地告诉我们真心是什么。诸位有福报,机缘成熟,才能听到这个大法。我们听了这个大法之后,不要辜负自己,要时时保护真心,晓得妄念起处就是真心的妙用,从妄念上认取真心。这样做功夫,一年,两年,三、五年,还不成道吗?绝对成功。上次讲过,我师父(王骧陆上师)说:“做功夫不要二三年,一年半就成功,若不成功,你来问我。”我们总是不肯做功夫,老是跟着习气跑,那怎么能成功呢?

“妄念尽为智慧,逆缘成为助伴,烦恼成为道行。”

若具此“自性大圆满殊胜法门不共之要妙”,则“妄念尽为智慧”,正当妄念纷飞、烦恼丛生之时,凛然一转:噢!这是法身的妙用!能这么一转,就是大智慧。对境现量而比量,不着境、不粘境、不住境,并非不知好丑、不知是非,这就是智慧。如果分别之后就要取舍,住境粘心,跟着境界跑,难过得要死,被困住了,这就是妄念。其实妄念就是智慧,关键在于你知不知道。所以“于诸妄心也不息灭。”若真如法身作主,妄念就成为仆人、佣人。主人指挥佣人做事,便是“成所作智 ”。真心作主,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就转化为成所作智。真心指挥它们,你给我看看是什么东西,你给我听听是什么声音,你给我闻闻是香是臭,你给我尝尝是酸是甜……,见闻觉知都化为真心的妙用——妄念尽为智慧。

“逆缘成为助伴”。大家都喜欢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处处是顺缘,没有不如人意处。黄金为地、七宝池、八功德水、水鸟树林、风声鸟语,皆是法音宣流,都是好的,没有冤家对头。不象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烦恼冤家多得不得了。比如工作中有很多不如意处,这个人踩你一脚,那个人踢你一腿;家庭里也颇不顺心,你这样想她偏那样想,你这样做她偏那样做,家庭也充满吵闹纠纷!但是,你要晓得,这些逆缘是帮助你成道的伴侣,叫你警惕,不要住境。你晓得这些逆缘是苦,就产生出离心:唉呀!这个世界这么苦啊,赶快出苦吧!怎么出苦呢?认识真心,不跟境界跑,不然,你粘在这个世界上舍不得走,认为这个世界真适意、真舒服,就不学佛,不修法,那你不能成道了。我从前遇到一个法国华侨,他钞票很多,他家的仓库与铁路连接着,火车可以开进去。他也信佛法大做好事,回国探亲时总是到庙里布施。我对他讲:“你信佛法,又肯布施,自己要是修持佛法就更好了。光做好事、布施,是修善、修福,不能成道。你还要修慧,要福慧双修才能成道。所以你还须要修学佛法。”他说:“不要、不要,我太舒服太快乐了,我不需要吃苦修行。”他沉溺于福报,满足于现状,不想修行了。人尚如此,况天人乎?

若遇到种种逆缘,吃尽了苦头,觉得很痛苦,那就要发大心出苦了。要出苦,怎么办?赶快修学佛法,所以说“逆缘成为助伴”。逆缘帮助你在境上磨练,看你的心还住境不住境?你若真的心空,就无所谓顺逆,无所谓跟着跑不跑。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就有“恒顺众生”这一愿。恒顺众生,就是常常跟着众生跑。你喜欢吃辣的,好!我跟着你吃辣的;你喜欢吃甜的,好!我跟着你吃甜的;你想打球,好!我陪着你打球;你想跳舞,好!我陪着你跳舞;你要信耶稣教,好!我随着你信耶稣教。一切都无所谓。为什么?磨练真心嘛!我空无所得,一切都是真心的妙用。我跟你跑也是妙用,以便摄受你,这叫做“同事摄”。菩萨行四摄法,其中就有 “同事摄”。有很多修道人不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呢?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顺缘,成道所需的时间太长。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天,等于我们这里一个大劫。一个大劫多少天?多得难以算计。一个大劫有四个中劫,一个中劫有二十个小劫,每个小劫有多长时间呢?假如人的寿命有八万四千岁,过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寿命十岁时,过一百年又增加一岁,再增加到八万四千岁。这一增一减,就是一个小劫的时间。八十个这样的小劫是一个大劫。这是多少天?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天等于我们这里这么长的时间。再加上那边是顺缘,事事都随你的心,你要怎么就怎么,你要住什么样的房子就有什么样的房子,穿什么衣服都有,用什么东西都有,所以习气不容易断尽,成道所需的时间就长。因此,很多发大心的菩萨说,你们去西方极乐世界,我就在娑婆世界磨练真心,在逆缘当中磨。这是大心菩萨精神,难能可贵啊!“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梵天净土行。”不到大梵天和净土去,这才是大丈夫气慨。如果你真具大丈夫气慨,就要经得起磨练。若经不起磨练,被魔王摄了去,做了魔子魔孙,那就完了。你如果经不起磨练的话,那还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那里比这里安稳得多。所以,法无定法,要看各人的气魄和各人的根基,没有一成不变的。我们现在修法作功夫,遇到逆境时,不要灰心,这是帮助你成道的助伴。

我有个师兄弟,其妻信耶稣教,拉他到耶稣教堂。他说:“好、好,我陪你去。”听牧师讲完道之后,他对她说:“我陪你听牧师讲道,你也陪我去寺里,听听佛教大善知识讲佛法吧。”她说:“不去、不去,那是魔王。你也不许去,咱们回家。”他也就随着回家了。看起来这是逆缘,但是,他不怕。你磨不倒我,我随顺你,我心空空的,逍遥自在得很。所以,他们夫妻关系很好。她问:“你说我是魔王吗?”他答:“不,我说你很好,你是大菩萨。”她说:“我不是大菩萨,我是天主、上帝。”他马上回答:“好、好!是天主、上帝。”这都是助伴,磨练你心空啊!有一首诗说得好:“空、空、空,空里得成功。根本栽培固,哪怕雪和风。 ”根本坚固了,不怕大雪和狂风,一切逆境来了都不怕,要知道这是我们的助道伴侣啊!逆缘也是好事,不要怕。

“烦恼成为道行”。说到道行,有人说:白娘娘只有五百年道行,法海有一千年道行。其实那都是神话,根本没有什么白娘娘。如果我们会利用烦恼,在烦恼上醒悟:这是我真心的妙用!能够这样做,烦恼就帮助你成道,烦恼就成为道行了。越是烦恼大,越是道行高。你经得起烦恼的磨练,心空了,力量就大,就能在烦恼的烈火中锻炼成长,这就是“火中生莲终不坏”,这是了不得的功夫。水中莲花经不起火烧,火一烤就完结了,火中莲花生命力才强。

“不舍轮回而住清净。”

轮回,即“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轮回。真要彻了生死,未必是离开六道轮回。为什么?因为你如果只是住在界外净土——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外的净土,那只是小乘阿罗汉。如果要成佛,就要有大心菩萨的行为,在六道里度生,不舍轮回。下面讲一个公案,有一位禅师圆寂后,有人问他的弟子:“你师父生了什么净土?是西方极乐世界,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还是兜率内院?”答:“我师父东方也不去、西方也不去。”问“东、西方都不去,那他到哪里去了?”答:“东家做牛,西家做马。”问者道:“你在骂你师父啊!”答者笑道:“哈哈,苍天、苍天!冤枉、冤枉!”其意思是:我在赞叹我的师父,你却说我在骂他,真是冤枉啊!我师父道行深、有把握,敢于“东家做牛,西家做马”,向异类中行,“不舍轮回而住清净”。你们有这个把握吗?我这是赞叹,而你却不知道。所以,这“苍天、苍天”大有妙处。

赵州禅师,人称“赵州古佛”,说起话来妙得很,软绵绵的象团棉花,但是你捏不得。为什么?棉里藏针,一捏就扎手。有一次,他要到天台山去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谁?丰干禅师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丰干禅师座下有寒山子、拾得子,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化身。赵州禅师走到天台山,刚刚下过雨,地下明显地印着很多牛蹄印。他看见一个童子,骑在牛背上吹笛子,这童子就是寒山子。童子问赵州:“上座还识牛么?”上座,是对僧人的尊称。他问赵州禅师:你还认得牛吗?要是答“认得”就上当了,那就证明你还没超出着境粘心的凡夫境界。另一位禅师丹霞天然就曾问来僧:“甚处来?”僧云:“山下来。”霞云:“吃饭了也未?”僧云:“吃饭了。”霞云:“将饭来与汝吃的人,还具眼么?”给你饭吃的那个人,长了眼睛没有?意思是,他看错了人,供养了你这个着境粘心的俗汉。赵州禅师是大手笔的宗师,不会上这个当。寒山子问:“上座还识牛么?”赵州答:“不识。”这就象达摩祖师回答梁武帝一样。梁武帝问:“对朕者谁?”摩曰:“ 不识。”达摩祖师连自己也不认识吗?赵州禅师连牛也不认识吗?不是这个意思!在认识、不认识上着眼都错。达摩祖师答“不识”是针对问话中的那个“谁”,赵州禅师答“不识”是针对问话中的那个“牛”,二答同出一辙,都是扫荡一切粘滞、超越一切能所相对,不着在“谁”上、不着在“牛”上,将赤裸裸净洒洒的灵明真心和盘托出。寒山子听到赵州禅师答“不识”,就指着牛蹄印说:“此是五百罗汉游山。”赵州问:“既是罗汉,为甚么却作牛去?”寒山子说:“苍天、苍天!”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说,你这个人分别心炽盛。一切众生都是佛,都具如来智慧德相,你还从脚印上分别罗汉、牛啊!“苍天、苍天!”就把赵州禅师罩住了。赵州毕竟是大手笔宗师,善于在无法转身处转身,就象太极推手一样,四两拨千斤,于是他哈哈大笑。寒山子问:“作甚么?”你笑什么?赵州说:“苍天、苍天!”意思是,你问“作甚么”,还是有个东西在啊!寒山子赞叹道:“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8422.html

更多阅读

《极圣解脱大手印》之部分内容(一 解脱大手印baidu

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第十四號公告)《極聖解脫大手印》第三世多杰羌佛自降世以來,因緣所至,分別在藏地、漢地及西方世界傳授了不同派別、不同程度的眾多佛法,但是,對於第三世多杰羌佛這一世所傳的最頂聖佛法《極聖解脫大手印》(簡稱《

《恒河大手印》---行是什么呢? 恒河大手印

行是什么呢?就是一切行持,就是我们的修行,也就是我们的行为和造作。见定行三者对我们修行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是恒河大手印的三要素。上面讲的见,就是我们初用功时,应当先把知见摆正,方不至走弯路,知道怎样做,怎样用功,用什么东西来修行,所

《恒河大手印释》 恒河大手印原文

《 恒 河 大 手 印释》贡噶上师传讲于江陵张妙定居士整理记录胡之真 译  大手印就是无手印,梵文嘛哈母渣(Mahamudra),也可译作“大象征““大印”。

大手印浅释元音老人 ③ 元音老人

第四讲 大手印之行不离法身一、认识“解脱体智”的重要性“定,至行之要。如无解脱智之道力,唯住休息之行持,仍不能越色、无色界。因其未能克制贪嗔缘起及诸行业流。”至行之要,意即至关重要的行持。“见、定、行”的“定”,就是至关重要

声明:《大手印浅释元音老人 ③ 元音老人》为网友手心裏啲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