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的前世今生 杨丽萍前世今生的轮回

一、概论:竹刻的源流
竹刻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品种之一,竹刻制品是在竹制的器物(如扇骨、笔筒、文具、对联等)上雕刻文字和图硒的精美工艺品。我圈入民历来爱竹,在文人学士中更是以竹为美好品行的象征,所谓“居不可无竹”,正表明了爱传的程度。由于爱竹,自然就产生用竹制作各种器物的竹制品,一这些竹制品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物品,其二是用于摆设欣赏的装饰工艺品。这两类竹制品都可进布艺术加工,所以其区分也就没有绝对的界线了。比如竹笔筒,本来是用于装毛笔的实用物,然而由于竹刻艺术家在上面雕出各种文字和图西,所以它也就成了一件艺术装饰品了。竹刻就是对竹制品进行的艺术加工,而竹刻制品由于其竹料的高洁,雕刻的精美丽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是古玩收藏和鉴赏的一项重要品类。
我国竹刻起源很早,据〈礼记》记载,秦汉前的士大夫们在典礼的仪式上就要使用竹制品,这类竹制品具有很强的文饰作用。竹刻在汉朝已有相当的发展,然而,由于历史实物不多,我们现在不可能很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竹刻工艺。现在,我们从很少的一些出土文物中还是可以对那时的情况进行一些想象和推断。比如,在西汉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的一件漆竹勺柄,就表明当时的竹刻工艺的水平已是相当高的,本来这是一件实用的生活用品,然后其上刻有很精美细致的宠纹,加以髹漆,便成为一件竹刻工艺品了。
以后,专门制作的竹刻工艺品也出现了,相传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就有一只非常精美的斑竹笔筒,他非常喜爱它,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裘钟”古而六朝时,齐高宗赐给明僧一件竹根如意,这表明当时己有一竹根雕的竹刻工艺和品种了。
到了唐宋时期,竹刻工艺更为成熟地发展起来了。比如,据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唐王倚家藏有ˉ支毛笔管,“刻《从军行》,人马毛发,亭台谣水,无不精绝。”元代陶宗伏在《辍耕录》中也记载,宋人成刻制的竹鸟笼,“四面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乌,纤悉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显然,这时的竹刻技术的确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
明、清两代是竹刻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全围形成了金陵(今南京)、嘉定(今属上海市)两大竹刻中心,而且行成了各种竹刻流派,名家辈出,基前繁荣。竹刻艺术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产竹地区,比如浙江、江苏、上海、四川!湖南和广东等地。

二、竹刻技法和种类
我国竹刻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摸索和创造出了各种刻竹雕竹的技法,如浅雕(浮雕)、深刻、镂空雕、阴刻、阳刻等,职对其主要技法作一简介。阳文刻,这是一种剔除其余胸部分,以保留的部分作为文字、圈画的线、面的竹刻技法!比如其中的“秒地湘文刻”,即是剔除胸部分刻成砂粒状,其砂粒地又有细砂地、粗妙地、核桃地、桔皮地数种。再如明著名竹刻家吴鲁珍所创的“薄地阳文”,这是一种浅浮雕刻法,即将花纹图案以外全部竹地,或邻近花纹边周的竹地剔除,使画面高起。
竹刻★的前世今生 杨丽萍前世今生的轮回
清代前期还产生了一种“陷地深刻”法。这种深刻比下收深刻还要深,以致子所刻图像深陷竹地之中数层,最深有五到六层。这一技法很适合表现层次丰富的山水和人物等。致于“剔地”的技法是竹雕中很关键的,剔地的要领是:把刀稳、用力均、刀势顺、轮廓清。而剔跑以后,还要抽刻“地纹”,一般两言,竹刻的地纹有四种:其一是平地,地上不加纹饰;其二为砂地,地纹粗糙,形似秒地,故名;其三是空地,这是镂每而成的透雕,图纹以外的地被全部剔除,所以成了空地;其四为图案纹地,有云纹、波纹、雷纹、鳞纹、锦纹等多种。
谈到竹刻的种类,我何把竹刻品大体分为两类,其一为“留青竹刻”,其二为“翻簧竹刻”。现介绍如下。
留青竹刻这是一种在江南广为盛行的刻竹类型,因用“铲簧留筠々为基本技法'故名“留青竹刻”。留青又称留青皮刻,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文字图案,剔铲多余部分,露出皮下竹肌作底。青皮干后,其色泽的原先的白转为轻黄而竹肌午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最终还可转为红紫。留青利用上述竹皮和竹肌色泽变化的差异,雕出浓潍晕退、绚烂多彩,明晦浓淡、因景而施,有热水墨或设色的图画,正所谓以竹当纸,以刀代笔。竹刻留青皮雕,至明末竹雕名家张希黄时,已是很完美精妙了,李葆恂《旧学庵笔记》赞誉张希黄皮刻山水臂搁说:“凡云气、夕阳、炊姻,皆就竹皮之役为之。造妙自然,不类刻画尸道曲张氏度雕运用竹绳之美妙。青皮雕的作品大体有两大类:一类为刻以书、画的插屏、鞋屏等欣赏艺术品:一类古为以书、画、花饰的烟茶盒、扇背、笔筒、花瓶、臂搁等实用工艺品。
留青竹雕在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在江南一带达到鼎盛时期,形成嘉定、金陵两中心,名家辈出,各为流派。清末,两中心逐渐衰落,受其影响的上海竹刻渐渐兴起,名家有支慈庵,他工书画、长金石,不同于一般匠师,仅能仿刻他人画本,而是鸟已构图,点溺连缀,捉刀代笔,镏铭自如。与他齐名的是徐素白。两人的技艺已蓥化境,其作品成为人们宝爱的艺术精品。除上海而外,常州的留青竹刻也非常出名,其特点首先是选材要求甚高,需选数年生的腊月毛竹。竹龄过短,质地未竖,容易疏松变形;竹龄过长,则作肌纹理粗方古林 子明竹刻家。取材讲究,刻工精巧,能利用不同竹料的形质特点来雕刻。
朱鹤明隆庆、万历年间嘉定(今属上海)人,为明代竹雕著名流派嘉定派创始人。王诗善画,艺术修养极高,粤丽他能在很小一的竹面上刻出美妙传神的山水、人物、花鸟、楼阁,他常以余技雕竹筒,由于雕刻精巧,世人极为宝爱,得到他的作品的人,往往直呼他所雕的器物为“朱松邻”,他的号为松邻。北京故官博物院藏有他的浮雕“海棠花”笔筒一只。特别是南京江苏省博物馆所藏竹刻“松鹤”笔筒,是用竹筒表现一段松干,上面曲折生出小枝,校间站立一只仙鹤,构图和谐,西面雅静,刀法极熟炼'充分体现出朱氏竹烈的杰出技艺。
朱绥字清父,号小松,嘉定人。朱松邻之子。他能制作古朴而秀美的盆景。因此,嘉定的盆景和竹刻一同名扬天下。小松继承家法,精书善画。不轻易出刀刻竹,所以其作品极为难得,甚为珍贵。1966年,上海宝山县明墓中出土一件朱缨阳刻镂雕“刘阮人天台图抒香筒一件,极为难得,现藏上海博物馆。
菜雅狂号三松,小松的次子。继承家法,并发扬光大。朱氏竹刻,传到三松,己有三代,技艺也达到了高峰。他性情淡泊,善画远出淡石,瘦竹枯木。竹刻也不轻易下刀,必等有创作的兴致和得到好倚料时才制作。创作态度也极为认真,每雕一件,往牛经年之久。土松所刻笔筒、臂搁以及小动物,在当时已很宝贵,到了后世,更是声名远扬,价比金贵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他所雕的“谗翁”一件,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他的竹雕“松阴高士”笔筒下件。
秦一爵 嘉定人。学嘉定派技法'又能自己立意创新,不轻易下刀,传世作品绝少。北京故寓搏物院藏有秦氏竹雕“张果豫”一件,极为珍贵。‘
沈大生 嘉定人,明代遗民。王诗善画,多才多艺,叉工嘉定派朱氏的雕竹技艺。上海博物馆藏有沈大生浮雕“庭园读书图”笔筒一件。
周乃始 清代嘉定人。王诗善画,颇有才气,也喜竹刻,擅刻芭蕉丛竹。上路博物馆藏有其浅刻芭蕉人物笔筒一件。
王永芳 清代嘉定人。工刻竹,所刻字体多学苏东坡,清劲风骨存。上海博物馆藏有王永芳浅刻苏字千论书”行体笔筒一件。
吴三藩清代嘉定人,字鲁珍,号东海道人。初学嘉定派朱珉技法。后自刨嘉定派中一支脉。即薄地阳文竹雕。流传于世的作品多为人物、花鸟笔筒及行草书法臂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吴氏木雕人物笔筒一件。上海博物馆藏其薄地阳文浮雕“松下老人”竹臂搁一件;减地高浮雕“二乔”竹笔筒一件,一面雕“二乔图”,一面刻七绝一首,款为“吴三蹯”三字,极为珍贵;又藏“松荫迎鸿图”竹笔筒上件,属“磋溪吴三蹯制”款,亦极为稀珍。
朱文右 臭鲁珍之婿,得吴氏指教,颇能传其技法。传世佳作有“合鞋瓣”竹笔筒一件。
封锡爵清代嘉定人。专工刻竹,人品高洁、技艺超绝,因而声名远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封氏竹雕“白菜”笔筒一只,整个笔筒雕成白菜形状,造形自然别致,底有“封锡爵”三字篆夹园杉阳文印款。
封锡禄 清代嘉定人。性情落拓不羁,精于竹刻,于康熙年间被招人宫廷,成了御用刻竹艺人。他尤其擅长用竹根雕刻人物像。他还擅刻核桃、橄榄核等工艺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竹雕人物山水笔筒下件,有“壬寅三月”和“封锡禄”名款;叉,上海博物馆藏其竹根雕“罗汉”及“狮子戏球”立雕各一件。.
封锡璋 清嘉定人。锡禄之弟,也精竹刻,也是御用竹刻艺人。丈海博物馆藏其浅浮雕打抚松图”竹笔筒一件。
顾珏清嘉定人。他的刻竹,一反朱氏等人传统的平淡天然的风格,转向精雕细刻。他呻作品都要经过一二午时间才能完成。独立门庭,自创一派。上海博物馆藏有其竹根雕“群仙祝寿图”一件,制作精细,用刀细密,是其代表作。
施天章清嘉定人。竹刻妙若神工;技艺超群,曾师从于封锣禄,擅长竹根人物雕,人物神情态度极为生动逼真,风格古朴苍老。上掩博物馆藏有其竹根雕佛手形盆盒及竹根雕童戏各一件。
周颢清嘉定人。多才多艺,性情豪放。精于刻竹,无论竹筒或根雕,皆能既合法度,叉有创新。他的刀法极为精怪,以刀代笔,作画工皴法,后人仿刻者极少,所刻文房清玩,200年来,首屈一指,一时成为绝品。创作极为谨严认真。上海博物馆藏其竹刻山水笔筒和“石竹图”笔筒各一件,精好佳妙。
张希黄清江苏江阴人。精于刻竹,创造了去地阳文留青竹雕,风格独特。善于运用竹筠色泽的对比变化,表现邛面的晕染浓.淡,极有意趣。上海市博物馆藏有其留青“审窗遐观图”诗笔筒一件”另有“归去来辞”山水笔筒一件,雕刻得细致工妙。
潘西风清浙汪人,精于刻竹。郑板桥称他的技艺为濮仲谦以后,金陵派竹刻的第一人。时人有诗赞誉道:“老桐与竹结知音,苦竹雕镂苦费心。十载竹西歌夜吹,几回烧去竹为琴”。“老桐,即人们对他的戏称。上海博物馆藏其浅地刻临恽寿平梅花笔筒一件。
清代竹刻名家还多,如马国珍、应绶伦、封氏、杨谦、方絮、尚勋、普世模、杨湘、张辛、王素、周之札、王素川、岳鸿庆、龚爵武等数十人。近代的竹刻艺人也颇多,如时沉,他也是嘉定人,竹刻名家时大经的儿子,一门数代一都以刻竹出名,传到他已是时氏家门最后一个刻竹艺人了。再如张楫如,早年去苏州书坊学雕版,后客居上海以刻竹名世,尤善于临刻古人书法,形神兼备。再如安徽合肥人谭维德,刻竹擅作小字,能缩摹钟鼎艾细阳文在扇骨上,不失精神。并能在扇骨上摹刻古钱币,尤为精绝。另外诸如王杰人、金绍堂、傅少英、张志鱼、马凤昌、章水泉、龚玉璋、金绍坊、支慈庵,以及嘉定派竹刻最后一人潘行庸,以后就绝响了。

四、竹刻鉴赏
竹刻自从明代成为专门的艺术后,各地的竹雕刻工艺广为兴起,流派和名家非常多。鉴赏一件明清竹刻制品,要有一些基本知识。比如,要对明清的竹刻流派及流派的演逆变化和著名竹刻匠师的基本状况有所了解,对某下著名的竹刻家的技法,构图风格等等的掌握虽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不易把握的功夫,然面,我们只要多看,多熟悉,也还是能有所收获的。
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朱三松的竹雕笔筒,这件笔筒在鉴赏时首先就要看有无制作者的名款,得知图案下方有一“三松”二字款后,就应了解“三松”何许人也。“三松”姓朱,是嘉定派竹刻创始人朱松邻之孙,朱小松之子,祖孙三代被誉为“嘉定二朱”,可见,此笔简出自名家之手,价值定是不同凡响。如果又如道古入对朱三松的评价,如《嘉定朱氏竹刻记》中说:“小松出而名掩松邻,三松盐而名掩小松。”那么就进一步了解到朱三松这件笔筒的珍贵。进而,我们得知,朱三松刻竹继承家法,以刀代笔,构图讲究绘画的章法、意境,而且知道他性情高远,态度认真,平时不轻易下刀,每成一器,往往一丝不苟,经年之久,成品必然为上乘佳作。所以他的作品在当时就价与金同,传世作品更为稀有。了解这些情况庸,就要认真细看这件笔筒的技法和构图,周围外壁运用浮雕、透雕的手法。图案是花卉仕女,其四个仕女的布局安排恰到好处,有疏有密,有动有静,有分有合,的确是绘画构图的风格。再看人物举止表情,则刻画得神形兼备。用刀熟练,对衣饰线条的处理更见功力,每一刃都干净、利落,无一不是恰到好处。从以上多方面综合看来,这的确是一件雕刻精美的艺术品。
再如,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属“希黄子”名款的笔筒。我们知道,“希黄”即是张希黄,他是明嘉定派竹雕中的饺俊者,而且首创留青皮雕技法,而这件山水楼阁笔筒就是留青皮雕而成。张希黄刻竹,用刀精细严整,一丝不苟,而此笔筒的图案线条的确精细谨严。再有,张氏刻竹,能屈尽画理,讲究绘画胸章法布局,而此件作品的确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树木的夹叶、柳条的柔丝、山石的折皴、楼台的严谨、山峰的重叠等等,都表明作者具有极强的绘画基本功力。由此看来,这的确是张希黄留青皮雕的代表之作,其价值也自然珍贵。
只要对名家名作注意赏玩,留心观察乒是不难辨别仿制品的,仿制品没有原作的刀法功能,构图也远逊原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05909.html

更多阅读

杨丽萍《艺术人生》访谈录 艺术人生杨丽萍

杨丽萍,云南洱源白族人,生于1958年11月10日。她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家庭,和两个妹妹一个弟弟跟母亲过。在杨丽萍的童年记忆里,大都与贫穷与歧视有关,但她有一份大多数人少有的快乐态度,从小酷爱舞蹈的她,没有进过任何舞蹈学校,然而她凭借着惊人

50岁美女杨丽萍的养生之道(收集) 收集美女灵异者说明书

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杨丽萍,中国著名的孔雀公主,印象中的杨丽萍,简直就是仙女的代名词。小时候就知道她,但是到现在,我没觉得她和20年前的容貌有什么大的改变!而且如今她已经是50岁了,但是看上去还是那么的美丽动人,一如20岁的年轻姑娘。一

声明:《竹刻★的前世今生 杨丽萍前世今生的轮回》为网友夏熬成一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