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手印 所有佛教手印

第二章 菩萨部的手印
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梵名Ksitigarbha),是悲愿特重的菩萨,因此佛教徒常称之为大愿地藏王菩萨,以显其特德。
  关于地藏菩萨名号的由来,在《地藏王菩萨十轮经》里面说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思密知秘藏”,所以名为“地藏”。
  安忍不动如大地,是说地藏菩萨的忍波罗蜜第一,犹如大地能够承载一切众生的种种罪业。而静虑思密知秘藏中的静虑,是彰显其智慧禅定的不可思议。
  另外也有说“地藏者,伏藏也。”就是说潜伏在大地的一切宝藏,都是地藏。“伏藏”另外有一个意思,就是代表众生的佛性,亦即如来藏,也就是众生本具的佛性,能够使我们成就圆满的佛果,所以是一切不可思议功德伏德。
  这功德伏藏,能满一切众生心愿,是能出生众生成佛的母胎。“地”在具体的现象意义上,具有生长、坚固、住持万物、不动、广大母性等等物质,因为能生成万物,所以具有藏持宝藏的能力与力量。因此用“地”这样具体的形物,来象征、比喻菩萨也具有如此的福德。
  地藏菩萨在中国,被视为地狱救度之王,在日本,则被视为儿童的守护者,受到普遍的崇仰。
  ⊙地藏根本印
 
  此为地藏菩萨在胎藏界地藏院之手印——旗印。双手内缚,两中指竖起相对,两中指象征福智之二庄严也,即双手生福智,授予一切众生之义。又两中指竖起如旗状故名为旗印也,此印为地藏根本印。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南(2) 诃(3) 诃(4) 诃(5) 微娑么曳(6) 莎诃(7)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ha(3) ha(4) ha(5) vismaye(6) svaha(7)
  ⊙六地藏
  一般人以为,地藏菩萨只在地狱道里救度地狱众生,其实他在整个六道中均有能力教化济度,这就是所谓的六地藏——渡化六道众生的地藏。六地藏之名,也是依娑婆世界有六道众生而说的,他方世界或七道或四道不等者,地藏亦依他方的因缘而一一示现应化。
  六道地藏的名称,各经轨所载不一,但是大体而言,皆源于《大日经疏》卷五,胎藏界地藏院九尊中之六上首,即:地藏、宝处、宝掌、持地、宝印手、坚固意。
  在《十王经》中,说明六地藏之手印如左:
  1、预天贺地藏——说法印
  2、放光王地藏——施无畏印
  3、金刚幢地藏——施无畏印
  4、金刚悲地藏——接引印
  5、金刚密地藏——甘露印
  6、金刚愿地藏——成办印
文殊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梵名Manjusri),梵名音译为文殊尸利、曼殊室利,又名文殊师利法王子(梵名Manjusrikumarahuta),或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在密教当中则有般若金刚、吉祥金刚、大慧金刚、辩法金刚等密号。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则称为“三世觉母妙吉祥”。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之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
  在密教中文殊菩萨形像的种类,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以五髻文殊为最主要。
  五字文殊(梵名Manjughosa),音译曼殊伽沙。即以“阿、罗、波、者、那”等五字为真言之文殊师利菩萨。“阿(a)”本寂无生之义(毗卢遮那说);“罗(ra)”本空离尘之义(阿閦佛说);“波(pa)”本真无染著离垢之义(宝生佛说);“左(ca)”本净妙行之义(观自在王如来说);“那(na)”本空无自性之义(不空成就如来说)。
  一字文殊,又称为一髻文殊,系指结一发髻之文殊菩萨,以其发髻为一髻,故称之。而在《大方广菩萨经》中及《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举出文殊菩萨真言为“唵齿(左口右臨)”,所以称为一字文殊。
  八字文殊,文殊师利菩萨在《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举出八字真言:“唵阿味囉(左合右牛)佉左洛”,故称八字文殊。因为其顶上有八髻,所以又称为八髻文殊菩萨。通常于息灾、去除恶梦等场合修此法。
  六字文殊,则以“唵缚鸡淡纳莫”六字为真言之文殊菩萨。此菩萨住于灭罪调伏之三昧,其真言有六字,故称六字文殊。如果行者为了往生极乐或求长寿,可修六字文殊法。
  ⊙文殊师利菩萨手印(一)
  两手虚心合掌,中指、无名指交结相持,以二食指置二大拇指上,如钩形。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系(3) 系(4) 俱摩囉迦(5) 微目吃底钵他悉体多(6) 萨么囉(7) 萨么囉(8) 钵囉底然(9) 莎诃(10)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he(3) he(4) kumaraka(5) vimukti-patha-sthita(6) smara(7) smara(8) pratijnam(9) svaha(10)
  ⊙文殊师利菩萨手印(二)
  

   此印出于《理趣经》。双手作金刚拳,左拳按左膝,如持梵箧一般,右拳立于右膝上,如持剑状。
  ⊙文殊师利菩萨手印(三)
  
  此印出于《理趣经》。左手作持花印,即拇指同食指相捻,其馀三指竖立,作持花状观之,后置于心;右手作剑印,即是以拇指倾压无名指、小指之指甲,其馀二指竖起,继之以右手剑印来斩左手花茎三次,此乃切断凡夫隔执之义。
  ⊙五字文殊金刚剑印
  
   双手外缚,两中指竖合,指上节弯曲如剑形,又名为文殊剑印,为金刚界三昧耶会之金刚利菩萨印。
  [真言]
  阿(1) 罗(2) 波(3) 左(4) 那(5)
  a(1) ra(2) pa(3) ca(4) na(5)
  ⊙五髻印
  右手无名指暨左手小指指端相合,继之把右手小指与左手无名指指端相合。而两中指、食指、拇指指端亦各自相合,此印形如五峯状,将其置之心、两肩、喉而至于顶。与《觉禅钞》中所说稍有不同,双的金刚合掌,以右小指面倾压左中指面,以右中指面倾压左食指面,而两拇指并立,此印文名为五字文殊师利印。
  [真言]
  唵(1)  耨佉(2) 那泚(3) 澹(4)
  om(1) duhkha(2) cheda(3) dham(4)
  ⊙八字文殊手印
  双手虚心合掌,将两中指依附于两无名指背,两拇指并竖,两食指弯曲合一,置于两拇指上。据大日经密印品所述,此乃胎藏文殊院之印。中指、无名指、小指表青莲花,拇指、食指为剑形,即表示三昧耶形。
  [真言]
  唵(1) 阿(2) 味(3) 囉(4) (左合右牛)(5) 佉(6) 左(7) 洛(8)
  om(1) ah(2) vi(3) ra(4) hum(5) kha(6) ca(7) rah(8)
  ⊙八字文殊大精进印
  双手内缚,两拇指竖起,微弯曲而倾压两食指,然而二拇指及两食指之间有启、闭二种说法;启时如狮口大张,(左口右敢)食一切众生烦恼不祥等,闭时如狮口(左口右敢)食已毕,故此印又称之为狮子口,或名之为大精进印、一切无畏印、狮子冠印、狮子首印、文殊狮子口印、宝珠印、妙吉祥破诸宿曜印、破宿曜障印、破七曜一切不祥印等,而与佛部心三昧耶同。
  [真言]
  唵(1) 阿(2) 味(3) 囉(4) (左合右牛)(5) 佉(6) 左(7) 洛(8)
  om(1) ah(2) vi(3) ra(4) hum(5) kha(6) ca(7) rah(8)
  ⊙六字文殊
  于掌中将两无名指以右压左而相勾结,两小指、中指直竖相拄,弯曲两食指而捻各中指之背上节。同时食指来去。
  [真言]
  唵缚鸡淡纳莫
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梵名Samantabhadra),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义译作遍吉,为具足无量行愿,普示现于一切佛刹的菩萨,所以佛教徒常尊称其为大行普贤菩萨,以彰显其特德。
  《大日经疏》卷一中说:普贤菩萨,普是遍一切处义,贤是最妙善义。是说普贤菩萨依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具备众德,所以名为普贤。
  密教普贤是以其表示菩提心,认为他与金刚手、金刚萨埵、一切义成就菩萨同体。
  普贤代表一切诸佛的理德与定德,与文殊的智德、证德相对,两者并为释迦牟尼佛的两大胁待。文殊贺狮、普贤乘象,表示理智相即、行证相应。
  普贤菩萨是大乘菩萨的代表,象征著究极的大乘精神。在《华严经》中明示一切佛法归于毗卢遮那如来及文殊、普贤二大士,三者并称“华严三圣”,其中普贤菩萨代表一切菩萨行德本体。
  ⊙普贤菩萨根本印
  
  双手外缚,两中指指端相合竖立,又名为三昧耶印、根本印
  [真言]
  三昧耶(1) 萨怛鑁(2)
  samaya(1) satvam(2)
  ⊙普贤菩萨手印
  
  此即为胎藏界中台八叶院普贤菩萨之手印。两掌相合,十指合拢,两掌内成空心圆状。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暗(3) 噁(4) 莎诃(5)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am(3) ah(4) svaha(5)
  ⊙普贤外五钴印
  双手外缚,两中指、拇指、小指各自并竖,两食指弯曲如钩形,置于两中指背侧,但不相附著。五钴杵竖起之形,即表五智金刚,而五钴印又名为大羯磨印、五峯印、五大印等。又外五钴印另有外缚五钴印、智塔印、大卒都婆印、十真如印等不同名称。
  [真言]
  唵(1) 缚日罗萨埵(2) 恶(3)
  om(1) vajra-sattva(2) ah(3)
  ⊙普贤一切支分生印
  双手作莲花合掌,两拇指并竖,指端稍为弯曲。此乃大日经秘密八印中的一切支分生印。如入佛三昧耶印,两大拇指成为小瓶之形相,用以观想灌注大悲智水,施予一切众生,但印图是合掌微张,两拇指弯曲各自分立,如掬水般。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暗(3) 噁(4) 莎诃(5)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am(3) ah(4) svaha(5)
普贤延命菩萨
  普贤菩萨有增益、延命的性德,当他住于增益延命三昧的境界之时,就成为普贤延命菩萨(Samanta-bhadrayuh)。
  依照密教经典的记载,若有众生能对此一菩萨如法修持与祈求,则“终不堕三恶道,定增寿命。终无夭死短命之怖,亦无恶梦魇魅咒祖恶形罗刹鬼神之怖。亦不为水火兵毒之所伤害。”
  ⊙普贤延命菩萨手印
  双手各作金刚拳,两食指伸展,以右食指压左食指,两相勾结,置于顶。左食指(风)是凡夫生灭的息风,右食指(风)指佛界金刚不坏的命风,两相勾结即表示众生分段的命风,和如来常住的第一命结合,进入本不生际,即是众生诸佛一如的金刚寿命,来成就延命。
  [真言]
  唵(1) 缚日罗喻晒(2) 吽吽(3) 尸弃(4) 莎诃(5)
  om(1) vajrayuse(2) hum hum(3) sikhi(4) svaha(5)
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梵名Maitreya),音译作弥帝礼、梅怛俪药,或梅任梨,意译作慈氏。是当来下生,继释尊之后成佛的菩萨,所以又称为一生补处菩萨,被处萨埵或弥勒如来。
  弥勒菩萨号为慈氏,这个名号的建立,最后根本是本自其本愿所行,在缘起上,他生生世世皆是修习慈心三昧、行慈行来救度众生。弥勒菩萨的特德,是在拔除众生痛苦之后,更进一步给予众生法乐。
  在《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中说,弥勒菩萨发心不食肉,以此因缘而名慈氏。《大日经疏》卷一则记载:慈氏菩萨以佛四无量中之慈心为首,此慈从如来种姓中生,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故称慈氏。
  弥勒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里是属于贤劫十六尊之一,安置于三昧耶会等的东方北端,有关其形象有种种说法,现图胎藏曼荼罗的图相是身肉色,头戴宝冠,冠中有卒都婆,左手施无畏,右手持莲花,花上有宝瓶。此外,尚有其他不同尊形传世,如三十臂弥勒等。而中国的“布袋和尚”,一向也被视为弥勒菩萨的化身。他大大的肚子,笑咪咪的面容,成为中国佛寺特有的景象。
  ⊙弥勒菩萨手印(一)——卒塔婆印
  

  此印表示弥勒菩萨持有一切法身塔之义。对一切爱见烦恼乃至二乘等不能胜之物也能胜,知一切众生知性,相应而起慈义也,又名为发生普遍大悲心三昧耶印。双手虚心合掌,两拇指合并竖立,而后缩至两中指之根部,两食指弯曲轻捻两拇指指端。
  ⊙弥勒菩萨手印(二)——莲华合掌
  此为弥勒菩萨在胎藏界中台八叶院之手印,为莲华合掌。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摩诃瑜伽瑜拟宁(3) 瑜诣说(左口右履)(4) 欠若唎计(5) 莎诃(6)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mahayogayogini(3) yogesvari(4) khanjalike(5) svaha(6)
  ⊙弥勒菩萨手印(三)
  
   此为弥勒菩萨在金刚界成身会的手印。虚心合掌,二食指指甲背相合,二拇指押食提侧面。
  [真言]
  唵(1) 昧怛哩野(2) 阿(3) 娑嚩贺(4)
  om(1) maitreya(2) a(3) svaha(4)
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菩萨(梵名Maha-sthama-prapta),又译作摩诃那钵、得大势、大势志、大精进,或简称势至、势志。依《观无量寿经》说:此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远离三恶道,得无上力,所以称此菩萨为大势至。其与观世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胁侍,弥陀、观音、势至合称为“西方三圣”,分别象征弥陀之悲、智。
  依《楞严经》所载,大势至菩萨在因地所修的是念佛三昧,因此,他也以念佛法门教导众生。经中云:十方诸佛如来,怜念众生的心,就像母亲忆念儿女一样。如果众生之心,也如是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能见佛。
  因此,其所开示的法门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种法门,在后世也成为我国净土行者的重要准则。
  在密教的《七佛八菩萨神呪经》与《药师本愿经》,则将此菩萨列为八大菩萨之一,大日经系的经典,则将此尊列属为观音部,密号持轮金刚、持光金刚、转轮金刚、空生金刚等。
  ⊙大势至菩萨手印
  虚心合掌,十指内弯成圆的状态,如未开的莲花,继之把两中指微微的打开,即是未敷莲花印。虚心合掌乃于未敷莲花,宛如如来之宝箧,然开敷却如合。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2) 勃驮喃(3) 髯髯(4) 索(5) 莎诃(6)
  namah(1) samanta(2) buddhanam(3) jam-jam(4) sah(5) svaha(6)
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梵名Akasa-garbha),又译为虚空孕菩萨。以此菩萨所具有的福智二藏,无量无边,犹如虚空,因此乃有此名。在密教中,此菩萨为胎藏曼荼罗虚空藏院之主尊,及释迦院释迦之右方胁士,亦为金刚界贤劫十六尊之一。
  依《虚空藏菩萨神咒经》所载,世尊对此菩萨甚为赞叹,说其禅定如海,净戒如山,智如虚空,精进如风,忍如金刚,慧如恒沙。是诸佛法器,诸天眼目,人之正导,畜生所依、饿鬼所归,在地狱救护众生的法器,应受一切众生最胜供养。由此可见此菩萨功德之殊胜。
  ⊙虚空藏手印(一)——三昧耶印
  结金刚缚印,两手头指反蹙如宝形,大指并竖当心。在此金刚缚为外缚,在《白宝口钞》中则详述,为内缚之义,此为虚空藏菩之根本印。
  [真言]
  南牟(1) 阿迦舍(2) 揭婆耶(3) 唵(4) 摩哩(5) 迦么唎(6) 慕唎(7) 莎缚贺(8)
  nama(1) akasa(2) garbhaya(3) om(4) mali(5) kamali(6) mauli(7) svaha(8)
  ⊙虚空藏手印(二)
  虚心合掌,以两拇指并曲,插入掌内,此乃胎藏部之虚空藏,真言同前述。
  ⊙虚空藏手印(三)
  右手五指向上抑予以伸展,食指、拇指相捻,如捻香状,食指第二节弯曲,但第一节尽量伸直,或者右手作拳,食指、拇指相捻如宝形,真言同前述。
  ⊙虚空藏菩萨手印(四)——虚空藏印
  此为胎藏曼荼罗释迦院中虚空藏菩萨之手印,名虚空藏印。结法为虚心合掌,二食指屈在二中指下,拇指入掌中。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阿迦奢三么弩蘖多(3) 微质怛(左口右爾)嚩囉达囉(4) 莎诃(5)
  namah(1) samanata-buddhanam(2) akasa-samantanugata(3) vicitrambarad-hara(4) svaha(5)
  ⊙虚空藏菩萨手印(五)
  此为胎藏曼荼罗虚空藏院之虚空藏菩萨手印。结法为虚心合掌,二拇指屈入掌中,二食指屈附二拇指上。真言同前。
  ⊙虚空藏菩萨手印(六)
  此印出于《理趣经》五段,与前虚空藏三昧耶印同。双手外缚,两食指成宝形,两拇指并立,置于顶上。
五大虚空藏菩萨
  五大虚空藏菩萨、又作五大金刚虚空藏。是指法界虚空藏、金刚虚空藏、宝光虚空藏、莲华虚空藏、业用虚空藏等五菩萨。又称解脱虚空藏、福智虚空藏、能满虚空藏、施愿虚空藏、无垢虚空藏;或称智慧虚空藏、爱敬虚空藏、官位虚空藏、能满虚空藏、福德虚空藏。是大日、阿閦、宝生、弥陀、释迦五佛各住于如意宝珠三昧之义,五菩萨即五佛所变现,成就五智三昧而成立此五大菩萨。
  此五尊分别乘狮子、象、马、孔雀、迦楼罗鸟。总印之印相为外五钴印,二中指作宝形,并在其余四指之端观想宝形。
  五大虚空藏菩萨之形象,依《瑜伽瑜祇经》〈金刚吉祥大成就品〉所载,于一大圆满明中更画五圆,中圆画白色之法界虚空藏,左手执钩,右手持宝;前圆(东)画黄色之金刚虚空藏,左手执钩,右手持宝金刚;右圆(南)画青色之宝光虚空藏,左手执钩,右手持三瓣宝,放大光明;后圆(西)画赤色之莲华虚空藏,左手执钩,右手持大红莲华;左圆(北)画黑紫色之业用虚空藏,左手执钩,右手持宝金刚。
  ⊙五大虚空藏菩萨手印(一)——外五钴印
  同外五钴印,即双手外缚,两拇指、中指、小指直竖,指端相合,两食指弯曲如钩状,但两中指指端相合成宝形,作宝珠观想之,其余各指也作此观之。
  [真言]
  鑁(1) 吽(2) 落(3) 纥里(4) 恶(5)
  vam(1) hum(2) trah(3) hrih(4) ah(5)
  ⊙五大虚空藏菩萨手印(二)——内五钴印
  同内五钴印。双手内缚,两拇指、中指、小指直竖,指端相合,两食指弯曲如钩状。置于两中指背侧但不相附著,将两中指作为宝形,以观想五峯各有宝珠。
  [真言]
  鑁(1) 吽(2) 落(3) 纥里(4) 恶(5)
  vam(1) hum(2) trah(3) hrih(4) ah(5)
  ⊙法界虚空藏手印
  
  双手外缚,两中指竖起如宝形。
  [真言]
  鑁(1) 吽(2) 落(3) 纥里(4) 恶(5)
  vam(1) hum(2) trah(3) hrih(4) ah(5)
  ⊙金刚虚空藏手印
  
  双手外缚,二中指竖中宝形,二食指屈如三股。
  [真言]
  鑁(1) 吽(2) 落(3) 纥里(4) 恶(5)
  vam(1) hum(2) trah(3) hrih(4) ah(5)
  ⊙宝光虚空藏手印
  
  双手外缚,两中指、食指竖起如宝形。
  [真言]
  鑁(1) 吽(2) 落(3) 纥里(4) 恶(5)
  vam(1) hum(2) trah(3) hrih(4) ah(5)
  ⊙莲华虚空藏手印
  
   如法界虚空藏手印,但二食指屈如莲叶状,两中指竖起如宝形。
  [真言]
  鑁(1) 吽(2) 落(3) 纥里(4) 恶(5)
  vam(1) hum(2) trah(3) hrih(4) ah(5)
  ⊙业用虚空藏手印
  
  双手外缚,两中指伸竖相拄如宝形,将两无名指、食指竖起相交。
  [真言]
  鑁(1) 吽(2) 落(3) 纥里(4) 恶(5)
  vam(1) hum(2) trah(3) hrih(4) ah(5)
大随求菩萨
  大随求菩萨(梵名Maha-pratisara),音译为摩诃钵罗底萨落,简称为随求菩萨,密号与愿金刚。位列现图胎藏曼荼罗观音院内。此菩萨能随众生之祈求而为其除苦厄、灭恶趣,圆满众生所愿,因此,才有“随求”之名号。
  大随求菩萨的功德,主要表现在其咒语“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上。依《大随求陀罗尼经》所载,若人听闻此咒,即能消灭其罪障。若受持读诵,则火不能烧,刀不能害,毒不能侵,能得一切护法的守护。若书写此咒悬于臂上及颈下,则此人能获得一切如来的加持。
  此一菩萨之形像,其身黄色,有八臂,所戴宝冠中有化解。八臂各结印契,故有八印。于《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中,即载有“随求八印”。
  ⊙随求八印之一——五(左月右古)印
  双手内缚,两拇指、中指、小指直竖,指端相合,两食指弯曲如钩状。置于两中指背侧但不相附著,将两中指作为宝形,以观想一峰各有宝珠。
  [真言]
  (1)大随求大陀罗尼(因所占篇幅过多,请参阅《金刚顶瑜伽最胜秘密成佛随求即得神变加持成就陀罗尼仪轨》)(大正藏第二十册)。
  (2)短咒:唵(1) 嚩日罗(2) 娑缚贺(3)
  om(1) vajra(2) svaha(3)
  ⊙随求八印之二——钺斧印
  
   伸展双手各手指,左掌覆、右掌仰,两手背向相附著,十指相交勾如斧状,为钺斧也。
  [真言]
  (1)一切如来心真言
  (2)短语:唵(1) 跛囉戌(2) 娑缚贺(3)
  ⊙随求八印之三——索印
  
   双手内缚,两中提竖起相合成圆状,表索也。
  (1)一切如业心印真言
  (2)短咒:唵(1) 跛奢(2) 娑缚贺(3)
  ⊙随求八印之四——剑印
  
   即大慧刀印,表剑也。
  (1)一切如来金刚披甲真言。
  (2)短咒:唵(1) 渴誐(2) 娑缚贺(3)
  ⊙随求八印之五——轮印
  
   双手外缚,两无名指竖起,指端相合;两小指申竖相交,轮也。
  (1)一切如来灌顶真言
  (2)短咒:唵(1) 斫羯罗(2) 娑缚贺(3)
  ⊙随求八印之六——三戟印
  
   虚心合掌,以两拇指各捻两小指之甲,两食指、中指、无名指并立,指间相离如三戟叉状,表三股戟也。
  (1)一切如来结界真言
  (2)短咒:唵(1) 底里戌罗(2) 娑缚贺(3)
  ⊙随求八印之七——宝印
  

   双手外缚,两拇指并竖,两食指竖起微弯曲作宝形。
  (1)一切如来心中心真言
  (2)短咒:唵(1) 进多摩抳(2) 娑缚贺(3)
  ⊙随求八印之八——梵箧印
  双手舒掌,左手仰掌,右手覆于上,手掌稍微弯曲。于胎藏曼荼罗观音院中之大随求菩萨即用此印。此印同时也是大随求菩萨之随心印。
  (1)一切如来随心真言
  唵(1) 跋罗跋罗(2) 三跋罗三跋罗(3) 印捺哩野(4) 尾戌驮(左寧右頁)(5) 吽吽(6) 噜噜(7) 左黎(8) 娑缚贺(9)
  om(1) bhara bhara(2) sambharasambhara(3) indriya(4) vicuddhane(5) hum hum(6) ruru(7) cale(8) svaha(9)
  (2)短咒:唵(1) 摩诃尼你也(2) 驮罗抳(3) 娑缚贺(4)
金刚萨埵
  金刚萨埵(梵名Vajrasattva),为密教传法之第二祖。Vajra(嚩日囉)意为金刚,sattva(萨埵)意译作有情、勇猛等义。简称为金萨,或称为金刚手、金刚手秘密主、执金刚秘密主、持金刚具慧者、金刚上首、大药金刚、一切如来普贤、普贤萨埵、普贤金刚萨埵、金刚胜萨埵、金刚藏、执金刚、秘密主。密号真如金刚或大勇金刚。其以净菩提心坚固不动,勇于降伏一切外道有情,故谓大勇。而净菩提心为恒沙功德之根本所依体,故名真如。
  在金刚界曼荼罗中,此尊为东方阿閦如来四亲近菩萨之一,从一切如来菩提坚牢之体性所出生,乃金刚界十六菩萨之一。
  ⊙理趣经金刚萨埵手印(一)
  双手外缚,两中指竖立如针状,两小指、拇指各自竖立,此为三昧耶会之金刚萨埵印,参照五钴印。
  [真言]
  唵(1) 么贺苏佉(2) 嚩日囉娑哆嚩(3) 弱吽鑁谷(4) 苏囉多(5) 萨多鑁(6)
  om(1) mahasukha(2) vajra sattva(3) jah hum bamhoh(4) surata(5) sttvam(6)
  ⊙金刚萨埵手印(二)
  本印出于《理趣经》,双手各作金刚拳,右拳仰按于右胸上,左拳覆按于左腰际,此乃金刚萨埵铃智杵印。右拳上下挥动三次,或者将五指张开,上下挥动三次,如捣杵状;但右手有无抽掷,各家说法不同。
  [真言]
  吽
  hum
  段段印都是用此真言。
  ⊙金刚萨埵五秘密大独钴印
  出自《理趣经》十七段,即大独钴印、极喜三昧耶印也,同理趣经惣印。即双手外缚,两拇指、小指竖立,指端相抵,两中指交叉置于掌中,指头面向相合,如箭上弓之形,此乃表示两拇指、小指,是净菩提心独股之弓,而两中指则是定慧不二的智箭,或是同体大悲之箭。此印又称为喜悦三昧耶印、悦喜三昧耶印、大三昧耶真实耶、素罗多大誓真实印、大誓真实契、大乐金刚不空三昧耶随心印、一切诸佛如来安乐悦意欢喜三昧耶印、普贤菩萨三昧耶印、大欲印。
  [真言]
  吽
  hum
  ⊙金刚萨埵羯磨印
  
   与前理趣经段段印初段及金刚萨埵初集会印同。
  [真言]
  唵(1) 跋折罗萨怛嚩(2) 噁(3)
  om(1) vajra-satva(2) ah(3)
  ⊙金刚萨埵三昧耶印
  
   金刚萨埵在金刚界三昧耶会中之手印。结法为两手外缚,二中指申竖相合。
  [真言]
  唵(1) 三昧耶萨(2) 怛鑁(3)
  om(1) samayas(2) tvam(3)
无习意菩萨
  无尽意菩萨(梵名Aksaya-mati),又译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关于无尽意的名称,《大方等大集经》说:一切诸法之因缘果报名为无尽意。一切诸法不可尽,意即发菩提心不可尽乃至方便亦无尽。
  《观音义疏》卷上则说:凡八十无尽,八十无尽悉能含受一切佛法,由此得名无尽意也。
  另外,在《法华经玄赞》卷十〈观世音普门品〉中说:无尽意菩萨,行六度四摄等种种妙行,并誓度众生,等众生界尽菩萨之意才尽,众生未尽菩萨之意也无尽,所以就叫无尽意。
  在该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内,叙述此菩萨为使舍利弗见不眴世界的普贤如来,而入佛土三昧,合掌遥礼彼佛,洒微妙香华供养之。
  当香华散至普贤如来世界时,彼国诸菩萨见之,皆乐欲见娑婆世界释迦文佛及大众,普贤菩萨遂放大觉明照耀娑婆世界,令该国诸菩萨都能遥见此土。
  在密教中,此菩萨为贤劫十六尊之一,列在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之西端。此菩萨因发愿于娑婆世界,度无尽无馀之众生而有此名。
  ⊙无尽意菩萨手印——梵箧印
  此印为无尽意菩萨在金刚界成身会中之手印。
  [真言]
  唵(1) 阿乞叉摩底(2) 吉弥也(3) 娑嚩贺(4)
  om(1) aksayamati(2) jna(3) svaha(4)
日光菩萨
  日光菩萨(梵名surya-prabha),又称作日光遍照。是药师佛的左胁侍。与右胁侍月光菩萨在东方净琉璃国土中,并为药师佛的两大辅佐,也是药师佛国中,无量菩萨众的上首菩萨。
  日光菩萨的名号,是取自“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普破冥暗”的意思。此菩萨依其慈悲本愿,普施三昧,照耀法界俗尘,摧破生死闇冥,犹如日光之遍照世间,故取此名。
  日光菩萨与药师佛的关系很深远。在久远的过去世中,电光如来行化于世间。当时有一位梵士,养育二子。父子三人有感于世间的浊乱,于是发起菩提心,誓愿拯救病苦众生。
  电光如来对他们非常赞叹,即为梵士改名为医王,二子改名为日照、月照。这位蒙受电光如来咐嘱的梵士,成佛之后就是药师如来。二位儿子也就是日光、月光两大胁侍。而日照就是日光菩萨。
  ⊙日光菩萨手印
  两手食指尖及拇指尖相接,余三指张开,如日轮放光状。
  [真言]
  唵(1) 苏利耶波罗嚩耶(2) 娑嚩诃(3)
  om(1) suryaprabhaya(2) svaha(3)
月光菩萨
  月光菩萨(梵名Candra-prabha),又作月净菩萨、月光遍照菩萨。与日光菩萨同为药师佛的二大胁士之一。根据《药师如来本愿经》记载,月光菩萨与日光菩萨同为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次补佛处,受持药师如来之正法宝藏。
  在《觉禅钞》中说:过去世电光如来时,有一梵士医王,养育日照、月照二子,发心愿利乐众生,二子亦发愿供养。梵士医王即今之药师如来,二子即日光、月光二菩萨。此尊于胎藏界曼荼罗位文殊院中,亦为金刚界荼罗贤劫十六尊之一,密号清凉金刚、适悦金刚。
  ⊙月光菩萨手印
  右手竖掌,大拇指与食指相捻,名执莲华印。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多喃(2) 赞捺罗钵罗婆野(3) 娑缚贺(4)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candraprabhaya(3) svaha(4)
不空见菩萨
  不空见菩萨(梵名Amoghadarsin)又作不空眼菩萨、正流菩萨,为贤劫十六尊之一。
  在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微细、供养、降三世、降三世三昧耶等诸会中,位于第一重东方金刚钓菩萨之北。此菩萨以五眼普观法界众生之平等差别,能除一切恶趣,使其转趣正直善道,不灭涅槃,所以称为不空见菩萨。
  ⊙不空见菩萨手印——佛眼印
  双手虚空心合掌,两食指稍微弯曲,各捻两中指第二节之背侧。
  [真言]
  唵(1) 阿目佉娜(左口右栗)舍曩野(2) 噁(3) 娑嚩贺(4)
  om(1) amoghadrsanaya(2) ah(3) svaha(4)
灭恶趣菩萨
  灭恶趣菩萨(梵名Sarvapayajaha),又作破恶趣菩萨、舍恶道菩萨、除恶趣菩萨。为金刚界曼荼罗贤劫十六尊之一。
  ⊙灭恶趣菩萨手印
  
   右手伸五指上举,左手握拳当腰。
  [真言]
  唵(1) 萨嚩播野惹憾(2) 特懵(3) 娑嚩贺(4)
  om(1) sarvapaya-jaha(2) dhvam(3) svaha(4)
除忧闇菩萨
  除忧闇菩萨(梵名Sokatamonirghatana),音译萨嚩戌迦怛母你(左口右栗)伽多,又称乐摧一切黑闇忧恼、除一切暗、除忧、除忧恼、觉清净。为金刚界曼荼罗贤劫十六尊中,东面南端之尊。此尊以除一切众生之忧恼冥闇为本誓。
  ⊙除忧闇菩萨手印——梵箧印
  双手舒掌,左手仰掌,右手覆于上,手掌微弯曲。
  [真言]
  唵(1) 萨缚(2) 输迦多谟(3) 涅伽多曩(4) 摩多曳(5) 暗(6) 婆缚贺(7)
  om(1) sarva(2) sokatamo(3) nirghatana(4) mataye(5) am(6) svaha(7)
香象菩萨
  香象菩萨(梵名Gandhahastin),音译为乾陀诃提菩萨、健陀诃娑底菩萨;又作香惠菩萨、赤色菩萨、不可息菩萨。贤劫千佛之一。香为遍满无碍之义;象表行足大力之义。“香象”即表诸行果满。
  依据《诸尊便览》记载,香象菩萨身白绿色,左手作拳,右手举香象。在《金刚界七集》中则说,两手持钵。而《净诸恶趣经》说,身白绿色,光焰炽盛,右手举香象,左手安于腰侧。
  ⊙香象菩萨——钵印
  
   两手虚心合掌,姆指张开,如掬水状。
  [真言]
  唵(1) 巘驮贺悉底(2) 虐(3) 娑缚贺(4)
  om(1) gandhahastini(2) gah(3) svaha(4)
大精进菩萨
  大精进菩萨(梵名Sura,Suramgama)又称勇猛菩萨,为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荼罗三昧耶会、微细会、供养会、降三世羯磨会等各外院方坛南方四尊中的第二位菩萨。其尊形依据《诸尊便览》记载,为身白玻璃色,左手作拳当腰,右手持锵戟。
  ⊙大精进菩萨手印
  

   右手作拳,拇指竖立,举与头齐。
  [真言]
  唵(1) 戌囉野(2) 尾(3) 娑嚩贺(4)
  om(1) suraya(2) vi(3) svaha(4)
智幢菩萨
  智幢菩萨(梵名Jnanaketu),音译为枳娘计都,又称常恒菩萨、常利益菩萨,为贤劫十六尊之一。此菩萨本际之智光常住不灭,本性清净而能摧破戏论,遍照十方,故有此称。
  ⊙智幢菩萨手印——金刚幢羯磨印
  
   两手握金刚拳,左手拳心向上,右手屈臂竖于左拳上,如幢貌。
  [真言]
  唵(1) 誐惹 曩计妬(2) 怛蓝(3) 娑嚩贺(4)
  om(1) jnanaketu(2) tram(3) svaha(4)
无量光菩萨
  无量光菩萨(梵名Amitaprabha),贤劫千佛之一,以无量之慧光,普照十方而名之。在《净诸恶趣经》中,此菩萨又名甘露光(Amrtaprabha)。其尊形在《净诸恶趣经》中说,身呈月色,右手持甘露瓶,左手作拳安于腰侧。
  ⊙无量光菩萨手印——钵印
  
   两手虚心合掌,姆指分开,如掬水状。
  [真言]
  唵(1) 阿弭哆钵囉婆(2) 阿(3) 娑嚩贺(4)
  om(1) amitaprabha(2) a(3) svaha(4)
贤护菩萨
  贤护菩萨(梵名Bhadrapala),为贤劫十六尊之一。梵名音译为跋捺罗波罗菩萨、跋陀波罗菩萨等;又称为贤护长者、贤护胜上童具、善守菩萨或贤守菩萨。依日本·圆仁之《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卷二中所说:“为诸群生化导之主,能守护之,不过时处,说法相应,离烦恼垢,令得覩见本际清净法界曼荼罗身。故为主宰。称为功护,亦为利垢者即是贤护也。”
  其尊形为呈红色之女形,左手握拳安于膝上,右手捧持贤瓶坐于莲花上。女形表下德,红色表慈悲,贤瓶表护持众生清净之智水,故于此尊形历然自显大定、悲、智之三德。此尊因善护众生之佛知见,所以又名巧护金刚。
  ⊙贤护菩萨手印
  
   右金刚拳,大指如宝瓶,左拳安腰。
  [真言]
  唵(1) 婆捺囉播囉(2) 钵哩(3) 娑嚩贺(4)
  om(1) bhadrapala(2) pr(3) svaha(4)
 第三章 观音部的手印
圣观音
  圣观音(梵名Avalokitesvara),梵名音译为阿缚卢枳多湿伐罗,又称作正观音、大圣观自在、大悲圣者、大精进观世自在等名。即是一般所说的观自在菩萨。在与救度六道配合时,就是救度饿鬼道众生的主尊。
  《法华经》〈普门品〉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可见其法门的广大,与悲愿的弘深。
  观世音菩萨以大悲救度为主要的德行,但是蕴藏于大悲之后的,乃是无边的大智,所以在中国佛教界广为流行的《般若心经》,即是由观世音菩萨所宣说,所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即可略窥其深般若妙行。
  总之,观世音菩萨是无限的慈悲心与般若正智,圆融无二的具体表现,他无刹不应的示现,也使其成为与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最为相契的菩萨。俗语说:“家家阿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正是这种现象的最佳写照。
  在胎藏、金刚界二界中,圣观音分属在不同地方:在胎藏界曼荼罗里分别位在中台八叶院、莲华部院(观音院)、释迦院、文殊院等四院,都名为观自在菩萨。金刚界中则称为金刚法菩萨。他们具有各自的形象、印相及三昧耶形。
  ⊙圣观音手印(一)——莲花部心印
  双手内缚,右手拇指伸直,称之为莲花部心印。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2) 勃驮喃(3) 萨婆怛蘖多(4) 阿缚路吉多(5) 羯噜儜(6) 末耶(7) 囉囉囉(8) 吽(9) 阇(10)
  namah(1) samanta(2) buddhanam(3) sarva-tathagata(4) avalo-kita(5) karuna(6) maya(7) ra-ra-ra(8) hum(9) jah(10) 
  ⊙圣观音手印(二)
  双手外缚,两拇指并竖,两食指竖起稍微弯曲如莲叶状,此乃金刚宝菩萨之三昧耶会印。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2) 勃驮喃(3) 萨婆怛蘖多(4) 阿缚路吉多(5) 羯噜儜(6) 末耶(7) 囉囉囉(8) 吽(9) 阇(10)
  namah(1) samanta(2) buddhanam(3) sarva-tathagata(4) avalo-kita(5) karuna(6) maya(7) ra-ra-ra(8) hum(9) jah(10)
  ⊙观自在菩萨手印
  出自理趣经四段,即双手各作金刚拳,左拳仰按于左乳附近,右拳覆,伸出小指,以指端把左手五指,从小指开始逐一打开,继之在左掌中用右小指抓三次,先是中指,而后无名指,最后是小指。左手表示众生界,手指逐一开启,即有打开众生心莲之意。
  ⊙金刚法菩萨手印(成身会)
  观世音菩萨在金刚界中,即为金刚法菩萨。此为金刚界曼荼罗成身会中金刚法菩萨手印,即左手持莲华,右手持一瓣作开敷势。
  唵(1) 缚日囉达摩(2) 纥哩(3)
  om(1) vajradharma(2) hrlh(3)
  ⊙金刚法菩萨手印(三昧耶会)
  此为金刚法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中之手印,结法为外缚,二拇指并立,二食指屈如莲华。
  [真言]
  萨嚩(1) 迦哩(2)
  ⊙金刚法菩萨手印(四印会)
  此为金刚界曼荼罗四印会中金刚法菩萨之手印。结法为双手外缚,中指伸如莲华形。
  [真言]
  弥瑟钵囉半左缚吉悉地(1) 婆嚩覩(2) 萨嚩怛他蘖多三满达喻(3) 铭阿惹野担(4) 
  nisprapanca-vaksiddhir(1) bhavatu(2) sarva-tathagata-samadhayo(3) meajayantam(4)
准提观音
  准提观音即准提菩萨(梵名Cundi),准提意译作清净,是护持佛法,并能为众生廷寿护命的菩萨。又作准提观音、准提佛母、佛母准提、尊那佛母、七俱胝佛母等。以其为莲华部之母,司莲华部诸尊功德之德,故称佛母尊。
  日本台密以准提为佛部之尊,东密则以准提为六观音之一,以救度人间众生为主,在天台宗又被称为天人丈夫观音。但不管是属于何部,在中日两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极大,对崇拜者无限关怀的伟大菩萨。
  以此尊为本尊之修法,称为准提法、准提独部法,能为除灾、祈求聪明、治病等所修的法门。依据《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等所记载,诵持准提陀罗尼,能得诸佛菩萨庇护,生生世世离诸恶趣,速证无上菩提。
  ⊙准提菩萨根本印(一)
  两手小指、无名指向内交叉,二中指申竖,指端相抵,将两食指端依附在两中指之上节侧面,而把两拇指各依附于两食指指侧,此印又名为三股印,三股即面上的三目,以表示佛、莲、金等三部,或者是将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配做法界体性,与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智的五智配之。
  [真言]
  南无(1) 飒哆喃三藐三勃陀俱胝南(2) 怛姪他(3) 唵(4) 折隶(5) 主隶(6) 准提(7) 莎诃(8)
  namah(1) saptanam-samyaksambuddha-kotlnam(2) tadyata(3) om(4) cale(5) cule(6) sundhe(7) svaha(8)
  ⊙准提菩萨根本印(二)——甲胄印
  双手内缚,两拇指及两食指并立,此印又名为甲胄印。
  [真言]
  唵(1) 迦么黎(2) 尾么黎(3) 准泥(4) 娑嚩贺(5)
  om(1) kamale(2) vlmale(3) sundhe(4) svaha(5)
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梵名Avalokitesvara-sahasrabhuja-lo-cana),是指具有千手、千眼,每一手掌各有一眼的观音菩萨,又称千手千眼观自在、千手圣观自在、千光观自在,或称千眼千首千足千舌千臂观自在。在六观音中,是主救度地狱道一切众生的怙主。
  在《千光眼观处在菩萨秘密法经》中说:“大悲观自在,具足百千手,其眼亦复然,作世音父母,能施众生愿。”这里的“千”,是代表无量、圆满之义。也就是“千手”象征此观音大悲利他的方便无量广大,“千眼”象征他应物化导时,观察机根的智慧圆满无碍。
  此尊是莲华部(或称观音部,为密教金刚界五部之一,或胎藏界三部之一)果德之尊,故称莲华王。莲华部皆以大悲为本誓,但以此尊为莲华王,故特以大悲金刚为密号。位列于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内,表莲华部之德。
  ⊙千手观音千印——八叶印
  虚心合掌,两手拇指、中指、无名指各自打开,让指间留有空隙,彼此不相依附,意表绽开的莲华。
  ⊙千手观音根本印——莲花五股印
  二手金刚合掌,手背稍微弯曲而相离,两中指指端相对,伸展两拇指、小指,此印又称为莲花五股印、九山八海印、补陀落九峰印。
  [真言]
  唵(1) 缚日罗(2) 达磨(3) 纥哩(4)(胎藏界)
  om(1) vajra(2) dharma(3) hrlh(4)
如意轮观音
  如意轮观音(梵名Cintamani-cakra),梵名音译为振多摩尼。其尊名中的Cinta是思惟、所望、愿望的意思,mani为宝珠之义,cakra可译作圆或轮。因此意译为所愿宝珠轮或如意珠轮,而自古以来多译作如意轮、如意轮王。以此菩萨安住“如意宝珠三昧”,可如意出生无数珍宝,常转法轮,摄化有情,如愿授与富贵、财产、智慧、势力、威德等而名之。全称为如意轮观世音菩萨,又称作如意轮菩萨、如意轮王菩萨。密号持宝金刚或与愿金刚。
  如意轮观音一手持如意宝珠,象征能生世间与出世间的二种财宝,以布施众生;一手持金轮,象征能转动无上妙法以度众生。
  ⊙如意轮根本印
  双手虚心合掌,两拇指弯曲如宝形,两中指亦弯曲如莲叶状,其余各指指端相合如幢。至此,幢上有莲,莲上有宝珠,又因中指为火,火大为赤色,故以此表示红莲花,而两拇指成宝形,是因如意轮为莲花部之宝菩萨,故以此形表示本尊如意轮;此外,如意轮置于幢上,则表示自证化他之德。
  [真言]
  唵(1) 跛娜么(2) 振多么抳(3) 入嚩攞(4) 吽(5)
  om(1) padma(2) cinta-mani(3) jvala(4) hum(5)
  ⊙如意轮心中心印
  同前述根本印,中指外相叉,小指横竖。此印有莲花宝珠轮,为最深秘之印。
  [真言]
  唵(1) 缚罗娜(2) 跛纳铭(3) 吽(4)
  om(1) varana(2) padme(3) hum(4)
  ⊙如意轮随心印
  同前述之根本印之结法,两中指外缚,两小指横相交;或是双手外缚,两食指竖起,指端相合如宝形,两拇指、无名指各自竖起成为幢状,两小指相交叉。此即从自证(心印)而生化他之心(心中心印)之义,亦是顺应众生之心益之义(随心印)。
佛教手印 所有佛教手印
  [真言]
  唵(1) 缚罗娜(2) 跛纳铭(3) 吽(4)
  om(1) varana(2) padme(3) hum(4)
  ⊙如意轮塔印
  双手虚心合掌,两拇指并竖,而后缩至两中指之根部,两食指弯曲轻捻两拇指端。此印有未敷莲花合掌、金刚合掌为印母的说法,又两拇指之开闭,有开塔印及闭塔印之别。
十一面观音
  十一面观音(梵名Ekadasa-mukba),六观音之一,在六道中主救度阿修罗道的一切众生,全称为十一面观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其梵名的意译为十一最胜,或十一首,有时又称为大光普照观音。由于形像具有十一头面,所以通称为十一面观音。
  十一面观音菩萨的名号,是由其神咒而来。该神咒为“十一面观世音神咒”,为十一亿佛陀所说,威力甚大。
  根据《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记载:“时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我有心咒,名十一面。此心咒十一亿诸佛所说,我今说之,为一切众生故,欲令一切众生念善法故,欲令一切众生无忧恼故,欲除一切众生病故,为一切障难灾怪恶梦欲除灭故,欲除一切横病故,欲除一切诸恶心者令调柔故,欲除一切诸魔鬼障难不起故。”由此可知此神咒之广大功德势力。
  ⊙十一面观音根本印
 金刚合掌,十指相交,举至顶上,观想十提为十面合自己的一面,共为十一面,乃行者成为十一面观音之义。
  [真言]
  唵(1) 噜鸡(2) 入嚩囉(3) 纥哩(4)
  om(1) loke(2) jvala(3) hrlh(4)
马头观音
  马头观音(梵名Hayagrlva),梵名音译作贺野纥哩缚、阿耶揭唎婆、何耶揭唎婆,意译为大力持明王。此尊为八大明王之一,是密教胎藏界三部明王中,莲华部的忿怒持明王。位于胎藏现图曼荼罗观音院内,又称为马头大士、马头明王、马头金刚明王、俗称马头尊。密号为(左口右敢)食金刚、迅速金刚,与《摩诃止观》中所说六观音的师子无畏观音相配,在六道中畜生道的救护王。
  马头明王如观音菩萨为自性身,示现大忿怒形,置马头于顶,为观世音菩萨的变化身之一。因为慈悲心重,所以摧灭一切魔障,以大威日轮照破众生的暗冥,(左口右敢)食众生的无明烦恼。
  以此菩萨为本尊,为祈祷调伏恶人、众病息除、怨敌退散、议论得胜而修之法,称马头法。其三昧耶形为白马头,印相为马头印。
  ⊙马头观音最胜根本印——马头印
  双手虚心合掌(或为莲花合掌),两食提弯曲合甲,置于两拇指之下,两拇指伸竖并立稍仰其甲。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佉娜也(3) 畔若(4) 娑破吒也(5) 莎诃(6)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khadaya(3) bhanja(4) sphataya(5) svaha(6)
  ⊙马头观音手印(二)
  双手虚心合掌(莲花合掌),两食指、无名指弯曲指甲相合,曲入掌中,两拇指稍微弯曲,同前述马头印仅无名指稍有差异。此印表示三昧耶形,两小指是耳,两无名指是眼,两中指为鼻,此外两食指、拇指之间表示马口。又莲花合掌是观音之大悲三昧,无名指为大悲甘露水,食指即是大愿之风洒以甘露法水,有洗涤众生藏识中杂染种子之义,拇指为大空三昧,有(左口右敢)尽杂染种之义。
  [真言]
  (1)唵(1) 阿蜜哩都纳婆嚩(2) (左合右牛)发吒(3) 娑嚩诃(4)
  om(1) amrtodbhava(2) hum-phat(3) svaha(4)
  (2)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佉娜也(3) 畔若(4) 娑破吒也(5) 莎诃(6)(胎藏观音院)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khadaya(3) bhanja(4) sphataya(5)svaha(6)
  ⊙马头观音手印(三)——摄毒印一
  两手内缚,两拇指并竖,倾压两食指之中节。又双手内缚,将两拇指竖起,上节稍微弯A曲,又名为摄一切诸毒印。真言同前(1)。
  ⊙马头观音手印(四)——摄毒印二
  金刚合掌,两中指竖立,指端相合,两食指各钩无名指,再以食指倾压中指上节,两小指并竖置于掌中,而将两拇指并竖起来与小指聚拢,以观想(左口右敢)食恶业烦恼不祥之厄难,用拇指来(左口右敢)食三次,此印又名为恶难(左口右敢)食印。真言同前。
不空羂索观音
  不空羂索观音(梵名Amogha-pasa),全称为不空羂索观世音菩萨;又称不空王观世音菩萨、不空广大明王观世音菩萨、不空悉地王观世音菩萨、不空羂索菩萨。密号为等引金刚。以“不空羂索”为名,是象征观世音菩萨以慈悲的羂索,救度化导众生,其心愿不会落空的意思。
  依《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所传,在过去第九十一劫最后劫,观世音菩萨曾经接受世间自在王如来的传授,而学得不空羂索心王母陀罗尼。并于初得此陀罗尼时,即证得十百千不空无惑智庄严首三摩地门,由此真言之力,现见十方无量无数种种刹土诸佛如来所有会众,而皆供养听闻深法,辗转教化无量有情,皆得发趣无上菩提。此后,观世音菩萨即常以该真言教法,化导无量百千众生。因此,当观世音菩萨示现化身,以此法救度众生时,便称为不空羂索观音。
  ⊙不空羂索观音手印
  双手莲花合掌,两食指、拇指外缚,右拇指伸至左拇指、食指之间(虎口),又名为莲花羂索印。莲花合掌表示莲花部之本,为本有自性的莲花。而拇指、食指四指外缚,则作索端莲花观之,索即表示本誓与四种索,如世间渔夫钩鱼一般,济度极恶的众生。
  [真言]
  唵(1) 阿慕伽(2) 毗阇耶(3) (左合右牛)泮吒(4)
  om(1) amogha(2) vijaya(3) phat(4)
青颈观音
  青颈观音(梵名Nilakantha),梵名音译为抳罗健詑、你攞建制。又称为青颈观自在菩萨。是观音菩萨化身之一,属三十三观音之一。
  有说法认为青颈(Nila-kantha)一词,应与湿婆神的传说有关,相传有诸天神搅动乳海欲求甘露,在海中发现了毒壶,这时湿婆神惟恐此毒壶会毒害众生,所以发起大悲心,自己吞下了毒壶,因为毒害发作的缘故,所以颈项变为青色。
  经中说如果有众生忆念此观音,则能远离怖畏厄难,得以解脱众苦。以此尊为本尊,作祈愿除病、灭罪、廷命等,而修持的秘法,称为青颈观音法。据《青颈大悲念诵仪轨》记载,其身色为红白,颈为青色,代表烦恼即菩提之义。
  ⊙青颈观音手印(一)
  虚心合掌,两拇指并立置于掌内,弯曲两食指而各握拇指之指上节,两中指、无名指、小指指端立合如圆。其两中指表莲叶,两食指各纹拇指是为螺,而两无名指竖立即为杖,两小指相交则是轮,如是一印具足四种。
  [真言]
  唵(1) 钵头米(2) 你攞建制(3) 湿缚囉(4) 步噜步噜(5) 吽(6)
  om(1) padme(2) n1la-kanthe(3) svara(4) bhru-bhru(5) hum(6)
  ⊙青颈观音手印(二)——大悲心印
  虚心合掌,两食指弯曲各纹两拇指之第二节,两中指竖起,指端相合,两无名指竖立,而双手小指直立相合。如此两中指为莲叶,而以两食指纹拇指是为螺,两无名指作圆即表为轮,此外两小指直立即为杖,如是一印足具四种。
叶衣观音
  叶衣观音(梵名Parnasavari),梵名为披叶衣的意思。又称为叶衣观自在菩萨、被叶衣观音、叶衣菩萨。是观音的变化身之一,三十三观音之一。因全身裹于莲叶中,所以称叶衣观音。在胎藏曼荼罗中位列观音院,密号异行金刚。
  依据《叶衣观自在菩萨经》中所述,叶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陀罗尼乃观自在菩萨在极乐世界的法会中,应金刚手菩萨的请求而宣说的。经中并说此陀罗尼不但能除诸有情之疫疾饥俭、劫贼刀兵、水旱不调、宿曜失序等一切灾祸,并有增长福德、国界丰盛、人民安乐等殊胜功德。
  ⊙叶衣八叶印
  虚心合掌,双手拇指、中指、无名指各自打开,让指间留有空隙,彼此不相依附,表示绽开的莲。
  [真言]
  唵(1) 跛哩娜舍嚩哩(2) 吽发吒(3)
  om(1) Parnasvari(2) hum phat(3)
白衣观音
  白衣观音(梵名Pandaravasini),为三十三观音之一。梵名音译作半拏囉嚩悉宁。意译为白处、白住处,以此尊常住白莲华中而名之。又称为白处尊菩萨、大白衣观音、服白衣观音、白衣观自在母。在《大日经疏》卷十则说:“白者即是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处也。此菩提心从佛境界生,常住此能生诸佛也。此是观音母,即莲花部主也。”
  以白衣观音为本尊,而祈请息灾延命的修法,称为白衣观音法或白处尊法。
  ⊙白衣观音手印
  双手内缚,两食指申竖,指端相对成圆,两拇指并竖。两食指即是莲花叶,两拇指显菩萨身而处于莲花中。
  ⊙白处尊印
  两手虚心合掌,二无名指屈入掌中,二拇指并竖触二无名指。表此尊为莲华部部母,能生莲华部诸尊。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怛他蘖多微洒也(3) 三婆吠(4) 钵昙摩摩履你(5) 莎诃(6)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tathagata-visaya(3) sambhave(4) padma-malini(5) svaha(6)
 第四章 明王部的手印
不动明王
  不动明王(梵名Acalanatha),五大明五之一或八大明王之一,又称不动金刚明王、无动尊,密号为常住金刚。
  依《大日经疏》卷五所叙,不动尊虽久已成佛,但以三昧耶本誓愿故,示现奴仆三昧,为如来僮仆,执作众务,所以又名不动使者、无动使者,受行者的残食供养,昼夜拥护行者,令其成就圆满菩提。其通常被视为是大日中来的应化身,受如来的教命,示现忿怒相,常住火生三昧,焚烧内外障难及诸秽垢,摧灭一切魔军冤敌。
  在《胜军不动轨》中记载,本尊的誓愿为“见我身者,得菩提心;闻我名者,断惑修善;闻我说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即身成佛。”由此可见不动明王的广大悲愿一斑。
  ⊙不动根本印——独钴印
  双手内缚,两食指竖合,以两拇指压无名指之甲,亦称为针印。两食指为剑,两拇指、两无名指为索之义,或是把两无名指、中指为四魔,而以两拇指倾压为降伏四魔之义。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囉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一——独钴
  不动明王的手印,在《不动立印轨》、《不动使者法》、《底哩三昧耶经》等另举出根本秘密乃至三钴金刚印等十四根本印。第一根本印为独钴印。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囉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二——宝山印
  双手内缚,两拇指置于掌内。为磐石座,表不动转之义;于《底哩经》则作内缚,不言将两拇指置于掌中。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囉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三——头印
  双手作金刚拳,右拳仰,左拳覆其上;此外,仪轨有言,以右或者是左手四指握拇指,而置于头上,此乃结发之形。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囉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四——眼印
  双手内缚,两拇指置于掌中,两食指竖合,印于眼及眉间;表示三部智,或是两部及不二之智眼。《底哩经》、《底哩法》是言发髻印,翻转此印旁于额即为眼印。诸仪轨各有所异同。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囉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五——口印
  两小指内挟,两无名指压于小指之上,两中指并伸,两拇指加于各异名指之甲,亦把两食指加于各中指之甲,将此印置于口。两拇指是表下唇,两中指、食指即为上唇,二者之间是为口形。此乃大空三昧之口,伸出之两小指端则是二牙之形。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囉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六——心印
  双手虚心合掌,两食指、拇指各为弹指状。与大慧刀印之说同,心印是不动尊之乾栗驮心,表示心中之万德。又有说,中指为佛部不动,两食指是莲金花部、金刚部二部的二使者。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囉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七——甲印
  双手虚心合掌,两中指竖立如幢状。两食指支拄中指之初节,两无名指成宝形,两小指、拇指各自散立。印于心、两肩、喉四处,至于顶上而散印。以此印加持于身四处,成为不动身,亦称为四处加持印。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囉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八——师子奋迅印
  结法同前印,但把左食指竖立相离而摇动,右食指开立是为狮子奋迅之形。狮子乃表勇猛之菩提心。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囉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九——火焰印
  右手拇指压于中指、无名指之甲上,食指竖起抵于左掌上,以右食指压在中指根,即表示以佛大悲之风,发众生之智。《底哩经》是以右拇指捻三指背,食指伸展指于左掌,右手五指伸展相离如火焰状。
  南么(1) 三曼多伐折囉报(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十——火焰轮止印
  又名制火印、遮火印。握拳名拇指置于食指、中指之间,二拳背相合。拇指置于中指、食指之间,火则自灭,象征以大空之智,灭除众业烦恼之火。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囉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十一——商佉印
  商佉即法螺,将左右各拇指压于无名指、小指之上,两中指竖合,右食指附于中指上节,而左食指竖立与中指相离。法螺表说法之义。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囉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十二——渴誐印(剑印)
  左手食指、中指各自伸展,而以拇指倾压小指、无名指之指甲为刀鞘,右手同样作刀状,继之将右手之刀置于左手鞘中。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囉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十三——羂索印
  以右拇指加于无名指、中指及小指三指之甲上,右食指竖指置于左掌,以左掌之中指、无名指、上指握住,左手姆指相捻如环状,此乃表明王所持之索。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囉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十四——三钴金刚印
  右姆指加于食指之甲上,共余三指各自伸展如三钴,《使者法》中称为“无畏清净印”。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伐折囉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爱染明王
  爱染明王(梵名Raga-raja),密教本尊之一。汉译有罗誐罗阇、爱染王等名。raga一词,原义是彩色、情欲的意思。所以在密教里,此尊为“爱欲贪染即净菩提心”的象征,故名爱染明王。而raja又含有赤色的意义,因此,此尊多以全身赤色来象征其怀爱的特德。
  爱染明王象征众生的染爱情欲无非是清净体性,染净不二,而依此修习净菩提心,此即烦恼即菩提之义。
  修习爱染明王之法,主要是以调伏、敬爱与祈福为主,尤以敬爱法为甚。此法本是台密的秘法,后来东密、台密都共同修习。
  ⊙爱染王根本印
  双手为金刚拳内缚,两中指竖起相交成染,印于心额喉顶,双手拳是金刚界,内缚即胎藏界也。双手相交定慧合符之义,为自身即本尊,此印为染印。
  [真言]
  唵(1) 摩贺罗誐(2) 缚日路瑟抳洒(3) 缚日罗萨埵缚(4) 弱(5) 吽(6) 鑁(7) 谷(8)
  om(1) maharaga(2) vajrosn1sa(3) vajrasattva(4) jah(5) hum(6) ban(7) hoh(8)
大威德明王
  大威德明王(梵名Yamantaka),音译为阎曼德迦,意为摧杀阎魔者,故别号降阎摩尊;密号为威德金刚。又称作大威德尊、六足尊。为五大明王或八大明王之一。若拟配五佛,则为无量寿佛的教令轮身,亦可视为文殊菩萨的化现。
  在现图曼荼中,此尊位于胎藏界持明院,般若菩萨的左侧。
  在西藏密教中,大威德金刚则是无上密最高的本尊之一。与此尊相关的修法很多,其主要的作用大都是降伏、除魔与对治阎罗死魔等,是无上瑜伽部中,即身成就的主尊。在日本密教中以大威德明王为本尊的修法,为数亦不少。通常都用于战争时祈求胜利,及调伏恶人等。
  ⊙大威德根本印——棒印
  双手内相挟作拳,两中指竖立,指端相合,槊形即表示为根本印,亦将此印命为棒印。
  ⊙大威德一心印
  如前述之根本印,伸展两食指,弯曲如三戟叉。
  [真言]
  唵(1) 纥哩(2) 瑟置哩(3) 尾讫哩多娜曩(4) 吽(5) 萨缚(6) 设咄论(7) 曩舍野(8) 塞担婆野塞婆野(9) 娑颇吒娑颇吒(10) 娑嚩贺(11)
  om(1) hrih(2) sthri(3) vikrtanana(4) hum(5) sarva(6) satrum(7) nasaya(8) stambhaya-stambhaya(9) sphat-sphat(10) svaha(11)
  ⊙大威德心中心印
  如前述之心印,两食指直竖。
  [真言]
  唵(1) 瑟置哩(2) 迦攞(3) 噜跛(4) 吽(5) 欠(6) 娑缚贺(7)
  om(1) stri(2) hala(3) rupa(4) hum(5) kham(6) svaha(7)
降三世明王
  降三世明王(梵名Trailokya-vijaya),汉译有胜三世、圣三世、月黡尊、金刚摧破者,忿怒持明王尊等名。是密教五大明王之一,拟配五方佛,则为东方阿閦佛的教令轮身(忿怒身)。由于他能降伏众生三世的贪瞋痴,及三界之主——大自在天,所以名为降三世。
  在金刚界曼荼罗中,呈金刚萨埵之忿怒形,为大日如来所化现,居降三世会及降三世三昧耶会之东方月轮中。又,于胎藏界曼荼罗则居持明院中。
  依密教所传,修习降三世明王法的主要功能是调伏,尤其是降伏天魔,如果持诵此一明王的真言,则无量无边魔界立刻会苦恼热恼。凡有意干扰修行者的诸魔眷属,听到此一明王的真言时,不但无法继续作障,甚至成为修行的仆从。修习此一明王法,亦能以此获得打胜仗、除病、得人敬爱等功德。
  ⊙降三世(大印)
  双手作忿怒拳,左手为下,右手为上,手背相向,此时两小指背向勾结,两食指亦是背向竖立,左转为辟除,右旋即为结界。
  [真言]
  唵(1) 苏婆(2) 你苏婆(3) 吽(4) 蘖哩诃拏(5) 蘖哩诃拏(6) 吽(7) 蘖哩诃拏(8) 播野(9) 吽(10) 阿曩野(11) 斛(12) 婆誐鑁(13) 缚日罗(14) 吽发吒(15)
  om(1) sumbha(2) nisumbha(3) hum(4) grihna(5) grihna(6) hum(7) grihna(8) paya(9) hum(10) anaya(11) ho(12) bhagavam(13) vajra(14) hum-phat(15)
鸟枢沙摩明王(秽迹金刚)
  鸟枢沙摩明王(梵名Ucchusma),又作鸟刍沙摩明王、鸟枢瑟摩明王、鸟素沙摩明王;亦称秽迹金刚、火头金刚、不净金刚、受触金刚、秽积金刚、不坏金刚、除秽忿怒尊等。是密教及禅宗所奉祀的忿怒尊之一,为北方羯磨部的教令输身。
  据《慧琳音义》卷三十六所载,此明王的本愿是(左口右敢)尽一切的不净,具深净大悲,不避秽触,为救护众生,以如猛火般的大威光,烧除烦恼妄见、分别垢净生灭之心。由于具有转不净为清净之特德,故常置于不净处供奉。
  以此明王为本尊的修法称为乌刍沙摩法,多用于祈求生产平安或袪除生产时的不净,或是想要驱逐毒蛇、恶鬼等,亦可修此法。凡持诵此明王之神咒者,可得大功德,不但可得到除病、敬爱、避难、受福、敌伏等大利益,更可防御枯木精、恶鬼、毒蛇等诸障碍。此外,有所谓鸟萱沙摩明王变成男子法,可使女胎变为男胎。
  ⊙乌枢沙摩身印
  右手之无名指、小指从左手无名指背后插入至中指、无名指中间,以大拇指倾压右手无名手、小指指甲,而握住左手无名指、小指。其次,左无名指、小指弯曲,左拇指倾压左无名指、小指指甲作环状两相勾结,且把双手食指、中指竖起指端相拄,食指弯曲来去,又称为普焰印。
  [真言]
  唵(1) 吽(2) 发吒发吒发吒(3) 邬仡罗(4) 戌攞播宁(5) 吽吽吽发吒发吒发吒(6) 唵(7) 扰羝(8) 宁囉曩娜(9) 吽吽吽发吒发吒发吒唵唵唵(10) 摩诃么攞(11) 娑缚诃(12)
  om(1) hum(2) phat pha phat(3) ugra(4) sulapani(5) hum hum humphat phaphat(6) om(7) duti(8) nimada(9) hum hum hum phat pha phatom om om(10) mahahabala(11) svaha(12)
  ⊙乌枢沙摩手印(一)——薄伽梵根本印
  双手内缚,两小指、拇指竖合,此印名为薄伽梵根本印。两拇指、小指为独钴之二头;召请时,将两拇指立拢,召二次;奉送时,向外弹。
  唵(1) 缚日罗(2) 俱噜驮(3) 摩诃么攞(4) 诃曩娜诃跛者(5) 尾驮望(6) 乌枢瑟么(7) 俱噜驮吽哔吒(8)
  om(1) vajra(2) krodha(3) mahabala(4) hanadahapaca(5) vidvan(6) Ucchusmah(7) krodha humphat(8)
  ⊙乌枢沙摩手印(二)
  虚心合掌,两小指弯曲置于掌中,以两拇指倾压两小指之甲,两无名指、中指、食指各自竖起,指端相合,各指微微的相去。
  ⊙乌枢沙摩手印(三)
  双手内缚,两中指竖合,两食指弯曲如钩形,各附著于中指背,如三钴杵之形。
  ⊙乌枢沙摩手印(四)
  右手握拳,拇指竖起压食指侧,加持五处。
军荼利明王
  军荼利明王(梵名Kundah),音译为军荼利,意译为瓶。在密教里,瓶是甘露的象征,所以以译作甘露军荼利。位列胎藏曼荼罗苏悉地院。是密教五大明王之一,为南方宝生佛的教令轮身(忿怒身)。
  军荼利明王是以慈悲方便,成证大威日轮以照耀修行者。并流注甘露水,以洗涤众生的心地,因此又称为甘露军荼利明王(Amriti-Kundli,阿密利帝明王)。此外,因为示现忿怒像,形貌又似夜叉身,所以也称为军荼利夜叉明王(Kundali-yaksas)。另外,也有说其为“大笑明王”的异称。
  军荼利明王法多用在调伏,或息灾、增益方面。如果修行者每天在食时、未食前,供出少分食物,然后念诵军荼利明王心咒七遍,则不论在任何地方,都会得到明王的加护。此外,军荼利真言也往往用来作为修持其他密法的辅助,或作加持供物之用。
  ⊙军荼利手印
  此印为以两手各拇指压小指指甲,其余三指为三钴形,以右压左后交臂。
  [真言]
  唵(1) 婀密哩帝(2) 吽(3) 颇吒(4)
  om(1) amrte(2) hum(3) phat(4)
  ⊙军荼利三昧耶印
  两小指内挟,两无名指并曲压其间,两中指并伸,而两食指弯曲,拄于中指初节之后,如三钴杵;两拇指并伸,于中指间压无名指背。
  [真言]
  曩谟(1) 罗怛曩怛罗夜也(2) 曩么(3) 室战拏(4) 摩诃缚日囉俱路驮也(5) 唵(6) 户噜(7) 户噜(8) 底瑟吒(9) 底瑟吒(10) 满驮(11) 满驮(12) 贺曩(13) 贺曩(14) 阿蜜哩帝(15) 吽(16) 发吒(17) 娑缚诃(18)
  namo(1) ratna-trayaya(2) nama(3) ascanda(4) maha-vajra-krodhaya(5) om(6) huru(7) huru(8) tistha(9) tistha(10) bandha(11) bandha(12) hana(13) hana(14) amrte(15) hum(16) phat(17) svaha(18)
孔雀明王
  孔雀明王(梵名Maha-mayura-vidy-rajni)汉译有摩诃摩瑜利罗阎、佛母大孔雀明王等名。此尊相传为毗卢遮那佛或释迦牟尼佛的等流化身。密号为佛母金刚、护世金刚。在密教修法中,以孔雀明王为本尊而修者,称为孔雀明王经法,又称孔雀经法。为密教四大法之一。
  孔雀明王出现的初始因缘,据《孔雀明王经》所载,是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比丘遭到毒蛇所螫,痛苦难当。阿难尊者向释尊禀告之后,佛陀就宣说了一种可供袪除鬼魅、毒害、恶疾的陀罗尼真言。此陀罗尼就是孔雀明王咒,这也是孔雀明王及陀罗尼为世人所知的开始。
  由孔雀尊形像中所显露的意义,可知此尊具有敬爱、调伏、增益及息灾四种妙德,能满足一切的愿望。而其以能(左口右敢)食诸毒蠢的孔雀为座骑,更象征了此尊能(左口右敢)尽众生一切五毒烦恼。
  在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中,将此尊安置于苏悉地院,形像呈肉色,二臂,右手持孔雀尾,左手持莲华,坐赤莲华。三昧耶形是孔雀羽。西藏流传的形像则呈三面八臂,坐莲华座,不乘孔雀。
  孔雀明王的法门,对于护国、息灾、祈雨、除病延寿 安产等世间利益,都极有效验。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以此尊作为出世间修行的依怙,袪除我们心中贪、瞋、痴、慢、疑等各种烦恼毒害,使我们能圆满智慧、慈悲的菩提,速成无上佛果。
  ⊙孔雀明王印
  两手内缚,左右拇指、小指直竖各相拄。
  [真言]
  唵(1) 摩庚攞迦兰帝(2) 娑嚩贺(3)
  om(1) mayura-krame(2) svaha(3)
               第五章 其他护世圣众的手印
大梵天
  大梵天(梵名Brahma),梵名音译为婆罗贺摩,意译作清净、离欲。为婆罗门教、印度教之创造神。佛教将其列为色界之初禅天。
  大梵天以处太独存,认为自己是宇宙的创造者,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已经尽知一切经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
  梵天又分为三天,即梵众天(梵名Brahma-parisadya)、梵辅天(Brahma-purohita)与大梵天(梵名Maha-brahman),总称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统御梵众之人民、梵辅之辅弼臣。密教将其列为十二天之一,守护上方。为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
  通常所谓“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又称梵王、尸弃(梵名Sikhin)或世主。印度古传说中,为劫初时从光音天下生,造作万物。在佛教中则视之与帝释天同为佛教的护法神。
  ⊙梵天印
  左手五指伸展稍微弯曲,半莲花之印。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钵罗阇(3) 钵多曳(4) 娑缚诃(5)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praja(3) pataye(4) svaha(5)
大自在天(伊舍那天)
  大自在天,(梵名isana),意译为伊舍那天,又作伊遮那天或伊沙天,意译为自在、众生主,乃司配者之义。为护世八方之一、十二天之一、或十方护法神之一,守护东北方。有说其即旧称之摩醯首罗天。在胎藏曼荼罗中位列外金刚部院。
  大自在天身呈青黑色,现忿怒相,诃叱贪、瞋、痴之三毒。面上有三目,表降伏粗、细、极细这三妄执。身上以髑髅为璎珞,髑髅表根本无明,以其为璎珞,表示烦恼好菩提之义。左手之器,盛驮马血,代表烦恼,而歃之。右手执三钴戟,代表以三平等之鉾,杀害烦恼、所知二障,空人执、法执之义。
  ⊙大自在天印
  右手作拳按于腰部,左手将无名指、小指弯曲,其余三指稍离竖立,此乃三钴形。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囉捺囉也(3) 莎诃(4)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rudraya(3) svaha(4)
帝释天
  帝释天(梵名Sakra,Devanam-indra),又称为释迦提恒因陀罗,略称作释提恒因、释迦提娑。又有天帝释、天主、因陀罗、憍尸迦、婆娑婆、千眼等种种异称。依据经论记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是佛教的重要护法神之一,也是四大天王及地居的天、龙夜叉们的统摄者,密教则列为十二天之一。镇护东方,居于须弥山顶的忉利天的善域。
  帝释天一向非常护持佛教,他不只常向佛陀请示佛法,而且也经常用种种胜妙物品供养释尊与僧众。在经典中也常常可见到帝释天请佛说法、闻佛说法或护持正法行人的种种故事。
  ⊙帝释天手印(一)
  左无名指、小指曲向掌中。食指弯曲附于中指背侧,拇指稍微弯曲,此乃十二天轨所言之印相。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铄吃囉也(3) 莎诃(4)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sakraya(3) svaha(4)
  ⊙帝释天手印(二)
  双手内缚,两食指竖立如针状,两拇指并立,此乃出自胎藏四部轨之说。
  [真言]
  唵(1) 嚩日罗庾驮(2) 娑嚩贺(3)
  om(1) vajrayudha(2) svaha(3)
摩利支天
  摩利支(梵名Marici),也译作末利天或摩里支天,意译为威光天、阳焰天;或称作末利支提婆、摩利支天菩萨。具有大神通自在力,擅于隐身,修学此尊能消除障难,增进利益。
  修习摩利支天法成就,不但能消灾去厄,最特别的是还能隐身。依《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所载,此尊“能令有情在道路中隐身、众人中隐身。水、火、盗贼一切诸难皆能隐身。”如能虔诚依法修持,则一切天魔恶鬼外道,都无法觅得修法者的行踪,而“诸持诵阿阇梨,若依摩里支成就法行,精进修习,勇猛不退。无缺犯,如是众生,令得菩萨清净大智。”
  依佛典所载,此菩萨有种种消灾解厄之法,如经典记载:凡依法诵摩里支菩萨根本及心真言,不限遍数,但虔诚至心,必获菩萨威神加护,一切怨家、恶人悉不能见,一切灾难皆得解脱。
  此外,摩利支天尚有消除病苦、旱灾时祈雨、水灾时止雨等等息灾祈福之法,若能如法虔敬修习,均有不可思议的效验。
  ⊙摩利支天根本印——大金刚轮印
  如大金刚轮印。两手小指、无名指向内相合,两食指、拇指并立,指端相抵,以两中指缠绕两食指,印于身之五处,此为八辐轮,具有能破之德,可减除一切障难。
  [真言]
  唵(1) 阿你底也(2) 摩利支(3) 娑嚩诃(4)
  om(1) aditya(2) marici(3) svaha(4)
  ⊙摩利支天隐形印(安怛祖那印)
  又名为宝瓶印、摩效印、甲胄印、金刚城之印。
  左手虚掌,以右掌横于左手之上成覆盖状,此印是摩利支天菩萨身,右手掌即是摩利支身,真言同前。
吉禅天女
  吉祥天(梵名Sri-maha-devi),为佛教的护法神,主施福德。
  此天的异名甚多,在《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列出有吉庆、吉祥莲花、严饰、具财、白色、大名称、莲华眼、大光曜、施食者、施饮者、宝光、大吉祥等十二种名称;在《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则列举了一O八种名称。此外还有宝藏天女或第一威德成就众事大功德天等名。
  另外,或有称之为功德天,但也有认为功德天与吉祥天实为不同尊的说法,如《大佛顶经》卷七中,即并有功德天女与吉祥天女二尊,可见二者并非同一尊。
  相传此天为毗沙门之妻,其父为德叉迦、母为鬼子母神。在婆罗门教则视之为毗纽天之妃。而在密教中,则视此天女为胎藏界大日如来所变,亦为金刚界大日如来所变之毗沙门天王的妃子;于阿阇梨所传的曼荼罗中,位列于北方毗沙门天之侧。
  依《金光明经》〈功德天品〉所载,吉祥天在过去世的宝华功德海琉璃金山宝照明如来时,已种下诸种善根。所以,她现在能够随所念、所视、所至之处,而使无量百千众生受诸快乐,乃至所须资生之具及种种珍宝等悉令充足。并说,如果行者能够持诵《金光明经》,供养诸佛,用香花、好香、美味来供养吉祥天,并且持念她的名号,如法供养这后,则此信徒当能获得资财宝物等福报。
  经中又说,得天女护佑之后,必须以此福德行于布施、供养、周济、贫乏等事。
  若人至心修持此尊,如法祈求天女护佑,所获福德不可思议。
  ⊙吉祥天女手印(一)——大三股印
  此印出于《陀罗尼集经》卷十。左右手无名指、小指反叉在掌,竖立二中指,指头相拄,以二食指头各捻中指上节背,关竖二大拇指。
  [真言]
  怛你也他(1) 室哩抳 室哩抳(2) 萨嚩(3) 婆驮(左寧右頁)(4) 悉(左寧右頁) 悉(左寧右頁)(5) (左寧右頁)(左寧右頁)(左寧右頁)(左寧右頁)(6) 阿落乞史茗(7) 曩舍野(8) 娑嚩贺(9)
  tadyatha(1) crini crini(2) karya(3) sadne(4) sine sine(5) ne nene ne(6) alaksme(7) nacaya(8) svaha(9)
  ⊙吉祥天女手印(二)——八叶印
  此印出于《毗沙门经》。
  [真言]
  唵(1) 摩诃室利曳(2) 婆嚩贺(3)
  om(1) mahacriye(2) svaha(3)
辩才天
  辩才天(梵名SarasvatiSarasvati-devi),梵名音译作萨囉萨伐底、萨囉娑嚩底、□罗莎缚底、苏罗娑缚带。音译为妙音天、妙音乐天、美音天、大辩才天、大辩才天女、大辩才天神、大辩才天王、大圣辩才天神。略称辩天,俗称辩财天。此天主掌学问辩才、音乐与福德。相传梵语及天城体字母即为其所创。原本为印度人所信仰的河神,后来辗转成为佛教的护法神之一。
  有关辩才天护持佛法的事迹,由《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大辩才天女品〉中,可略窥一二。依该经所载,凡是宣讲《金光明经》者,都能得到她的护持而智慧增长、具足言说辩才。凡忘失经文句义者,也能得到她的帮助而忆持开悟。一般众生如果听闻此经,则可受到辩才天的加持,而获得不可思议的捷利辩才,与无尽的大智慧,甚至能善解众论及诸技术;能出生死,速趣无上正等菩提。而于现世中,增益寿命,资身之具悉皆圆满充足。
  修习此一天女法,除了增益、息灾等作用之外,还可以使人成为大声乐家,或大雄辩家。日本密教对此尊颇为崇拜,也有不少异于印度佛典的说法,譬如“辩才天十五童子”,与“日本本邦五辩才天”之说,皆是日本所特有的传说。
  ⊙辩才天手印——妙音天印
  左手仰掌,右手覆掌,食指、大拇指相捻。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萨囉萨伐底曳(3) 莎贺(4)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sarasvatiye(3) svaha(4)
焰摩天
  焰摩天(梵名Yama),为护世八方天之一、十方护法神之一及十二天之一。于密教中,特别将阎魔王称为焰摩天,列于天部,但焰摩天之形象与阎魔王不同。在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中,居于外金刚部院之南方。又因焰魔为鬼界之王,故于此西方列诸饿鬼众。
  以此天为本尊之修法称焰魔天法,修此法门可廷寿除灾,若为祈冥福时则称为冥道供。
  ⊙焰魔天手印——坛荼印
  双手虚心合掌,两食指、小指弯曲置于掌中。
  [真言]
  唵(1) 阎魔囉阇(2) 乌揭囉毗梨耶(3) 阿揭军(4) 莎诃(5)(《陀罗尼集经》十一)
  om(1) yamaraja(2) ugra-virya(3) agaccha(4) svaha(5)
毗沙门天
  毗沙门天(梵名Vaisravana),又称作多闻天。为四大天王、八方天或十二天之一,率领夜叉、罗刹等二神众,是阎浮提北方的守护神,护持佛法,守护世间。居于须弥山第四层北面。
  由于此天王时常守护道场、听闻佛法,故称多闻,有时亦被视为战胜之神而受到尊崇。在藏密中更被视为财神本尊,能赐予无尽资财。在印度、西域、中国与日本等地,毗沙门天王都普遍受到供奉,为著名的财神、福神。
  毗沙门天王不只特别是诸天神中,最为热心护持佛法,与佛教徒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且对于佛法的修证,更是深入。因此,有人认为毗沙门天王是大菩萨化现天王身,来拥护教化众生的。
  毗沙门天王除了以财神性格著称之外,同时也守护众生利益安乐、远离诸厄难、能满诸胜愿、获得大智慧、乃至天眼通、寿命俱胝岁(长寿)……等。
  行者如果想要得到毗沙门天王的护持,最重要的原则,是要行善行、合于正法。
  ⊙毗沙门手印(一)——伽驮棒印
  虚心合掌,两小指交叉置于掌中,两拇指并竖,而两中指、无名指竖起,指端相合。再来,将两食指侧向弯曲离中指背的一寸许,并不相依附。
  此为胎藏界毗沙门天之印,名为伽驮棒印。
  [真言]
  曩莫(1) 三满多没驮喃(2) 吠室囉缚拏野(3) 莎贺(4)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Vaisravanaya(3) svaha(4)
  ⊙毗沙门手印(二)
  内缚,两无名指立合,两食指弯曲如钩状,不相附著。
  [真言]
  曩莫(1) 三满多没驮喃(2) 吠室囉缚拏野(3) 莎贺(4)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Vaisravanaya(3) svaha(4)
  ⊙毗沙门印(三)——塔宝棒印
  ⊙毗沙门印(三)——塔宝棒印
  内缚,两中指竖合,名为塔宝棒印,中指如宝形。
增长天
  增长天(梵名Virudhaka),梵名音译作毗噜陀迦,又称作毗留多天、毗楼勒天、毗相勒叉天。为四大天王及十二天之一,同时也是十六善神之一,又称为南方天。
  增长天王率领鸠槃荼、薜荔多等鬼神为眷属,能折伏邪恶,增长善根,在南方承担护持正法的使命,为护法之善神,由于守护于南方,所以又称为南方天。由于他能令众生善根增长,所以名叫增长天。又在东、西、南、北方中,南方象征增益的特性,能增长万宝,所以也称为增长天。
  其居处在须弥山的琉璃埵的善见城中,其地纵广六千由旬,有七种栏楯、罗网、行树及七宝等装饰,而且众鸟和鸣,景色殊丽。
  增长天王不但守护人民远离灾障、烦恼,更能护佑众生财宝充盈,受用无尽,增长智慧、寿命。
  ⊙增长天手印石
  左腕侧向,右腕附著于左腕上,手背相合,两中指相勾结如锁状,两小指、食指、拇指弯曲,两无名指竖起。
  [真言]
  唵(1) 毗噜陀迦(2) 药叉(3) 地波跢曳(4) 莎贺(5)
  om(1) virudhaka(2) yaksa(3) dhipataye(4) svaha(5)
广目天
  广目天(梵名Virupaksa),梵名音译作鼻溜波阿叉、毗楼婆叉、毗噜博叉。又称作丑目天、杂语主天,或非好报天。为四大天王及十六善神之一。
  此天住于须弥山西面半腹,乃守护西方之护法善神,及诸龙之王,又称西方天。其常以净天眼观察阎浮提之众生,司掌处罚恶人,令起道心。
  广目天王常以清净天眼观察护持阎浮提众生,守护一切众生远离种种恶事,财宝充盈,寿命增长,一切自在,所作成就。
  此一天王率领无量天龙及富单那诸神等眷属,守护佛法。
  ⊙广目天印
  左腕侧向,右腕附著于左腕上,手背相合,两中指、无名指、小指向掌中弯曲,以两拇指指端倾压两中指之指甲,此时两食指相勾结如锁状。
  [真言]
  唵(1) 毗噜博叉(2) 那伽(3) 地波跢曳(4) 莎诃(5)
  om(1) virupaksa(2) naga(3) dhipataye(4) svaha(5)
持国天
  持国天(梵名Dhrta-Rastra,藏名Yul-hkhor-bsrun)音译为提头赖吒、提多罗吒、持梨哆阿罗哆、多罗吒。又称为治国天、安民天、顺怨天。
  由于此天王护持国土、保护安抚众生,所以称为持国天,又称为东方天。为四大天王之一,及十六善神之一。
  持国天住于须弥山东面半腹的由乾陀山,其所住地为贤上城,有七重栏楯、铃网、行树及七宝等瑰丽装饰,景色殊胜。
  东方持国天王能护持人民无诸病苦,无诸魔障、烦恼,增长智慧,延年益寿,财宝丰盈,受用无尽,一切自在,所作成就。
  ⊙持国天印
  两手握拳交叉,食指直竖。
  [真言]
  唵(1) 地梨致囉瑟吒罗(2) 罗罗(3) 钵罗末驮那(4) 莎诃(5)
  om(1) drtirastra(2) rara(3) pramadana(4) svaha(5)
地天(坚牢地神)
  地天(梵名Prthivi),又称用地神、坚牢地神、坚牢地天、持地神,即主掌大地之神,为十二天之一。地的体性是坚固不动,能止住万物,有能持万物的作用。
  此神原为古代印度所崇仰的神祇,在《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均赞叹其为具备伟大、坚固、不灭性、养育群生、繁生土地等美德的女神。
  在佛教中,此尊被视之为菩萨或护法神,在经典中常可见到其尊名及功德势力。
  此外,新译《华严经》卷一举有普德净华主地神、坚福德庄严主地神、妙华严树主地神、普散众宝主地神、净目观树主地神、妙色胜眼主地神等名。并说彼等皆于往昔发深重愿:愿常亲近诸佛如来,同修福业。
  另于《方广大庄严经》卷九〈降魔品〉中记载,佛陀初成道,此地神为作证明,从地涌出,曲躬恭敬,捧著盛满香花之七宝瓶供养世尊。
  在《坚牢地天仪轨》中述及,此尊与大功德天曾一起禀白佛陀,如果有众生礼拜恭敬供养及念诵其真言,他会恒常出地味资润彼入,令其身中增益寿命,是地精气充溢,行者身中得色力、得念、得喜、得精进、得大智慧、得辩财、得三明六通,人天爱敬,得无比无尽大福德云云。
  此外,为求福、国土丰饶或镇护土地而修的供养法,称地天供或土公供。
  ⊙地天手印——钵印
  拇指除外之八指,指端相合作圆形,两拇指如盖状。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钵(左口右栗)体毗曳(3) 莎贺(4)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prthiviye(3) svaha(4)
水天
  水天(梵名Varuna),梵名音译作缚噜拏、缚楼那、婆楼那、伐楼拿。为密教十二天之一,护世八方天之一。守护西方,为龙族之王,属五类天中地居天之一。
  本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空之神,河川之主,主管祭祀,维持道德。
  ⊙水天手印(一)
  左手作拳,拇指不附著于掌内,食指竖立稍微弯曲,此为《十二天轨》所说。
  [真言]
  (1)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阿半钵多也(3) 娑缚贺(4)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apanpataya(3) svaha(4)
  (2)缚噜拏(1) 耶(2) 莎贺(3)
  varuna(1) ya(2) svaha(3)
  ⊙水天手印(二)
  双手内缚,两食指竖合如圆状,此为龙索之印,为水天于胎藏界外金刚界之印。
  [真言]
  唵(1) 没陀(2) 室利(3) 娑嚩贺(4)
  om(1) budha(2) sri(3) svaha(4)
火天
  火天(梵名Agni),梵名音译为阿耆尼或阿哦那。又称作火仙、火神、火光尊。表诸佛行菩萨道时,以智火焚烧一切心垢,燃起正法光明。
  此天原为古印度神祇之一,为火的神格化。火的体性是暖性,有成熟万物的作用,其性质有成熟义,同时有烧尽万物而使其清净的作用。自《吠陀》时代即广受崇拜,在《吠陀》的偈颂中,火神获赞咏的次数仅次于帝释天,并且被视为地上诸神之首。在《梨俱吠陀》中更以此天为诸神中之最年轻者。与帝释天(或风天Vayu)、日天(Suya)合称吠陀三尊。
  此尊以多种形态显现于不同的场所,象征破除黑暗的光明、烧毁不净的净化力。有时他是神、人之间的使者、仲介者;有时是家庭神,带来繁荣与富足;有时是守护神,保障居家平安。
  依据火焰腾空可达天界的信仰,古代印度认为火天为神人之间的使者,因此在行供养仪时,也常招请火神;尔后演变为将物品投入火中以供养诸神,这就是护摩(火供)的来由。
  在密教中,此天为护世八天之一、十方护法神王之一,及十二天之一。在胎藏界曼荼罗中,位列外金刚部东南隅。
  ⊙火天印
  左手按于腰,右掌展开,将拇指弯曲附著于掌内,食指中节微弯。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恶揭娜曳(3) 莎诃(4)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agnaye(3) svaha(4)
风天
  风天(梵名Vayu),音译作缚臾、婆庾、婆牖、伐由。又称作风神、风大神。
  风神的起源甚为古老,早在《梨俱吠陀》中就已见到其名;与日天(Surya)、火天(Agni)合称为吠陀三神,是给予人们名誉、福满、子孙或长生的神祇。
  密教奉为十二天一八方天之一,位列胎、金两部曼荼罗中。在胎藏界曼荼罗,位于外金刚部院的西北隅。在金刚界曼荼罗,则属外金刚部二十天之一,位于西方。
  ⊙风天手印(一)
  左手直竖,将小指、无名指弯曲附著于掌内,此为《大日经疏》之说。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皤也吠(3) 莎贺(4)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vayave(3) svaha(4)
  ⊙风天手印(二)——风幢印
  右手作拳,将小指、无名指竖立,此印称为风幢印,即表示有风天三昧耶形之风幢印,此为《四部仪轨》之说。
  [真言]
  唵(1) 缚日罗(2) 你罗(3) 莎贺(4)
  om(1) vajra(2) nila(3) svaha(4)
日天
  日天(梵名Aditya),音译作阿泥底耶,又称作日天子、日神。在印度,将太阳神格化,称为日天。后为太阳神(梵Surya,音译苏利耶)之别称。传入密教后,成为十二天之一,由于大日如来为利益众生住于佛日三昧,随缘出现于世,破除诸暗时,自然开显菩提心,犹如太阳光遍照众生,故称为日天。
  ⊙日天手印——福智显现印
  作钵印,两拇指并置于掌中,倾压两无名指之根部,名为福智显现印,此乃菩提心开发之义。
  [真言]
  (1)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阿你怛夜耶(3) 莎诃(4)(胎藏界)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adityaya(3) svaha(4)
  (2)唵(1) 缚日罗(2) 矩吒利(3)(金刚界《贤劫十六尊轨》)
  om(1) vajra(2) kundari(3)
月天
  月天(梵名Candra),又称作月天子、宝吉祥天子。音译作旃陀罗、战达罗或战捺罗。印度婆罗门教将月神格化,称为月天。在密教中为十二天之一,属金刚界曼荼罗外部二十天之一,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一尊。为拥护佛法之天部之一。
  ⊙月天印
  如梵天印,左手五指伸展稍微弯曲,取掌中日月观之。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战捺罗也(3) 莎贺(4)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candraya(3) svaha(4)
大黑天
  大黑天(梵名Mahakala),梵名音译作摩诃迦罗或嘛哈噶拉。又称作大黑神、大黑天神或摩诃迦罗天。
  印度教以此神为湿婆神(Siva)的别名,或为湿婆之后究迦的化身(或侍者),主破坏、战斗;佛教则视之为大自在天的化身,或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等,诸说不一,其中有以大黑天为福神来供奉者,各家说法不一。
  日本更以大黑天为七福神之一,认为大黑天乃授与世间富贵官位之福神,广受民间崇信。东密相传,此尊系大日如来为降伏恶魔所示现的忿怒药叉形天神,藏密则传为观世音菩萨所显化的大护法。东密与藏密均相当重视在黑天的本尊修法。
  由于此尊统领无量鬼神眷属,且长于隐形飞行之药术,因此能在战争时,加护向其祈求的众生。更能使食物经常丰足,因此印度寺院与我国江南民间,常有人在厨房祀奉。同时此神也是佛教徒在坟场中祀奉的神祇之一。又相传此神及其眷属七母女天,能予贫困者以大福德。因此大黑天兼具有战斗神、厨房神、冢间神与福德神四种性格,相当受到崇仰。
  ⊙大黑天手印
  双手内缚,与两小指、无名指开立,三度来去,此为召请鬼神,有降伏之义。
  [真言]
  唵(1) 摩诃迦罗耶(2) 娑缚贺(3)
  om(1) maha-kalaya(2) svaha(3)
欢喜天
  欢喜天(梵名Nandikesvara),乃欢喜自在之义,全名为大圣欢喜自在天(梵名Maharya-nandikesvara)。又作欢喜自在天、难提自在天;略称作圣天、天尊。
  欢喜天为印度教湿婆神与婆罗和底(或称作乌摩)之子,尊形为象头人身。与其兄弟塞犍陀共统辖其父大自在天之眷属,所以在佛教又称之为俄那钵底(梵名Gana-pati),意译为军队,也就是大自在天眷属之将的意思。俄那钵底,其意又有障碍他之事业或排除诸种障碍之力用,所以又名毗那夜迦(梵名Vighnayaka),乃障碍或排碍之义。
  ⊙欢喜天手印
  两小指、无名指作钩,向内与竖立之两中指相交叉,两风各附著于中指,两拇指靠近食指侧,加持五处。
  [真言]
  唵(1) 似哩(2) 虐(3) 娑缚贺(4)
  om(1) hrih(2) gah(3) svaha(4)
诃利帝母(鬼子母)
  诃利帝母(梵名Hariti),夜叉女之一。诃利帝母为梵名的音译,意译则作欢喜母、鬼子母、爱子母。
  依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一所记载,鬼子母神有五百子,常(左口右敢)食王舍城中幼儿,后为佛所度化,皈佛后受佛“拥护诸伽蓝及僧尼住处令得安乐”的咐嘱。于《法华经》〈陀罗尼品〉中,此女神与十罗刹女共誓守护法华行者。其乃四天王之眷属,有大势力,若有疾病、无儿息者,虔敬供养,皆可满愿。
  佛陀为免此鬼子母及其诸子,不食人子后无食可食,也慈悲地允诺鬼子母,“于赡部洲所有我声闻弟子,每于食次出众生食,并于行末设食一盘,呼汝名字,并诸儿子,皆令饱食永无饥苦。”
  以鬼子母神为本尊,所修的法为诃利帝母法,主祈求生产平安之修法,此外于其经轨中尚有许多消灾除病法。
  ⊙诃利帝母请召印
  以右手指挟左手背,抓住左手掌,向左手身召三次。
  [真言]
  唵(1) 弩弩摩哩迦呬谛(2) 娑嚩贺(3)
  om(1) dundumalikahite(2) svaha(3)
  ⊙诃利帝母爱子印
  双手合掌,两拇指共曲置于掌中。真言同前。
  龙(梵名Naga),梵名音译为那伽、曩誐。龙族居住在水中,能呼云兴雨,为蛇形鬼类,亦为守护佛法的八部众之一。愚痴瞋恚特重的众生,因业报的缘故,而投生于龙族,出生于戏乐城。
  依据《翻译名义集》卷二中所记载:“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满,不间屋上作龙像之尔;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守转轮王大福人藏也。”
  龙族的领袖称为龙王(nagaraja),他们具足强大的威力,常为佛的守护者。如善住龙王、难陀、婆难陀龙王、阿耨达龙王等,都是行大乘佛法、精进修行的龙王。
  他们的眷属也都瞋心淡薄,而且忆念福德,能随顺法行,属于法行龙王,不受热沙之苦,而且以善心依照时序降雨,使世间五谷成熟。
  相对于法行龙王,另外有一类“非法行龙王”,如波罗摩梯、毗谌林婆、迦罗、睺楼睺楼等龙王,他们不顺法行,行不善法,不敬沙门及婆罗门,所以常受到热沙烧身的苦果,这些恶龙常在阎浮提现起大恶身,兴起残恶云雨,使世间一切五谷损害。
  ⊙龙印
  以右手指挟左手背,抓住左手掌,向左手身召三次。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迷伽(3) 设泞曳(4) 娑嚩诃(5)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megha(3) asaniye(4) svaha(5)
难陀、跋难陀龙王
  难陀龙王(梵名Nanda),又称难途龙王、难头龙王。意译为喜龙王、欢喜龙王。以其善能顺应人心,调御风雨,深得世人欢喜,故有喜龙王等名称。是八大龙王之一,为护法龙神之上首。
  依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及《大宝积经》卷十四所载,此一龙有七龙头,性颇凶恶,后为佛陀弟子目犍连所降伏。
  乌波难陀龙王(梵名Upananda),为难陀龙王之弟,与难陀龙王同为佛教大护法龙王。
  ⊙难陀、跋难陀二龙王印
  双手十指各自伸展,两拇指相交。右拇指压于左拇指上即为难陀龙王印,左拇指置于大拇指上即为拔难陀龙王印,此印又名为九头龙印、一切龙印等。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难徒钵难捺瑜(3) 娑诃(4)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nandopanandaya(3) svaha(4)
罗刹
  罗刹(梵名raksasa)指食人肉之恶鬼。又作罗刹娑、罗叉娑、罗乞察娑、阿落刹娑。意译作可畏、护者、速疾鬼。女性之罗刹称为罗刹斯(raksasi),又作罗叉私。《慧琳意义》卷二十五中记载:“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同书卷七又说:“罗刹娑,梵语也,古云罗刹,讹也(中略)乃暴恶鬼名也。男即极丑,女即甚姝美,并皆食啖于人。”
  此外,另有一说指罗刹乃地狱中的狱卒,职司惩罚罪人。然而于佛典中,罗刹誓愿守护佛法及正法行人,往往成为佛教的守护神,而常常参与法会,随佛闻法欢喜喜行。
  ⊙罗刹天手印
  左手作剑印、亦即刀印。
  [真言]
  南莫(1) 三曼多没驮喃(2) 乃哩底曳(3) 娑嚩诃(4)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nirrtye(3) svaha(4)
迦楼罗
  迦楼罗(梵名Garuda),汉译有迦留罗、伽楼罗、迦娄罗、金翅鸟、妙翅鸟、食吐悲苦声等名。
  迦楼罗是印度神话中一种性格猛烈的大鸟,传为毗湿奴天的乘骑。或说其出生时,身光赫奕,诸天误认为火天而礼拜之。在佛教里,则是天龙八部众之一。
  依佛典所载,迦楼罗的翅膀是由众宝交织而成,所以又称为金翅鸟或妙翅鸟。这种鸟的躯体极大,两翅一张开,有数千余里,甚至于数百万里之大。《经律异相》卷四十八中说,此鸟所扇之风,若入人眼,其人则失明。《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七有载,金翅鸟王身长八千由旬、左右翅各长四千由旬。以龙为食。
  ⊙金翅鸟(迦楼罗)印
  又名金翅鸟王印。两拇指交绕,双手开展中翅之势。结金翅鸟之形,动三次,如飞状。
  [真言]
  唵(1) 枳悉波(2) 娑缚贺(3)
  om(1) ksipa(2) svaha(3)
                                       
          第三篇 东密基础修法手印——十八道契印
  十八道契印是指东密修持四加行的基本手印,同时它也是通用于各种修法的十八种印。由于这是修东密四加行中的十八道法时所用的手印,因此又称为十八道契印,或单称十八道、十八契印。
  据说其中进行的方式,是依据印度人招待最尊敬的宾客所用的规矩演化而来的。通常依序分为下列六类:
  六法 十八道(十八契印)
  (1)护身法:又称作行者庄严法,为除秽净身之法。首先结净三业印,清净三业。次结佛部三昧耶印、莲华部三昧耶印、金刚部三昧耶印,以得佛、莲华、金刚三部之加被,清净身、口、意三业。再结被甲护身印,被中来之甲胄以庄严行者之身。
  (2)结界法:即先结地结印,坚固所住地。次结金刚墙印,四方设栅以防他人侵入。
  (3)道场法:谓于所结界处,建立道场并庄严之。有二印,即:道场观、大虚空藏印。
  (4)劝请法:谓迎请本尊入道场。即结宝车辂印,送七宝庄严的车辂迎请本尊。次结请车辂印,请本尊乘车至道场。再结迎请本尊印,迎请本尊至坛上。
  (5)结护法:即本尊既临道场,故结部主印以驱除常随魔。次吉虚空网印,以坚固之金刚网覆场上空。再结火院印,令金刚墙外有火焰绕之,使外魔不得入侵。
  (6)供养法:即结阏伽印,以水供本尊。次结华座印,为圣众设莲华座。再结普供养印,作种种供养,使本尊随意受用之。
  这六种修法所包含的十八道契印,其印相及真言如下所列:
  (1)净三业 莲华合掌
  净三业印,即莲华合掌,此手印;十指并齐指端相合,两手手掌相离,隆起结合。唸三次真言时,稍许闭启二中指尖。
  在各五处加持(额、右肩、左肩、心、喉)处,各唸一次真言,观想身口意三业清净无垢。
  [真言]
  唵(1) 娑嚩婆嚩秫驮(2) 萨嚩达磨(3) 娑嚩婆嚩秫(4) 度憾(5)
  om(1) svabhava-suddhah(2) sarva-dharmah(3) svabhava-suddho(4) ham(5)
  (2)佛部三昧耶 佛部三昧耶印
  佛部三昧耶印即双手作虚心合掌(十指并齐,掌中稍虚),打开合掌,微曲二食指靠在二中指之上节,分开二大指,各在二食指的下节捻文(用大指腹压食指内侧)。
  结佛部三昧耶印,口诵真言,观想佛部诸尊加持行者,速得身业清净,罪障清除,福慧增长。
  [真言]
  唵(1) 怛他蘖都纳婆嚩也(2) 婆嚩诃(3)
  om(1) tathagatodbhavaya(2) svaha(3)
  (3)莲华部三昧耶 莲华部三昧耶印
  莲华部三昧耶印,即结八叶印。双手虚心合掌,将二大拇指、二小指的指头相接,中间六指稍许弯曲(如绽放莲华的花形)。
  手结莲华部三昧耶印,口诵真言,观想观自在菩萨及莲华部诸尊加持行者,得语业清净,辩才无碍。
  [真言]
  唵(1) 跛娜谟纳婆嚩也(2) 娑嚩诃(3)
  om(1) padmodbhavaya(2) svaha(3)
  (4)金刚部三昧耶 金刚部三昧耶印
  双手左覆右仰,手背相合。以右大指与左小指相交(交叉),以左大指与右小指相交,中间的六指分开贴在手背上(如三钴杵之形)。
  口诵真言,观想金刚藏菩萨及金刚部诸尊加持行者,得意业清净,证菩提心,速得解脱。
  [真言]
  唵(1) 嚩日卢纳婆嚩也(2) 娑嚩订(3)
  om(1) vajrodbhavaya(2) svaha(3)
  (5)被甲护身 被甲护身印
  被甲护身印又称为被甲印、护身三昧耶印,即以二小指、二无名指之右压左,在内(掌中)相交(结印之初内缚,竖起二中指),二中指竖起,指尖相接;将二食指立在二中指后,做成钩形(不与中指背相接),二大指并排,压二无名指边侧。
  口诵真言,观想身被如来大慈大悲之甲胄,一切天魔皆起慈心,不能障碍。
  [真言]
  唵(1) 嚩日罗银你钵囉捻跛跢也(2) 娑嚩诃(3)
  om(1) vajragni-pradiptaya(2) svaha(3)
  (6)金刚橛 金刚橛印
  金刚橛印又称为地结印,乃以右中指放入左食指与中指之间,以右无名指放入左无名指与小指之间(头部皆出)。次以左中指自右中指背放入右食指与中指之间,以左无名指自右无名指背放入右无名指与小指之间,二小指与二食指的指头均互相支撑;二大指向下,指尖相接。唸真言一遍,同时以向下压大地的要领下降(三次)。
  口诵真言,观想下至水际金刚不坏界,大力诸魔不能动,施少功力即成就在果,由加持力故,地中所有秽物皆清净。
  [真言]
  唵(1) 枳里(2) 枳里(3) 嚩日囉嚩日哩(4) 步囉(5) 满驮(6) 满驮(7) 吽(8) 发吒(9)
  om(1) kili(2) kili(3) vajra-vajri(4) bhur(5) bandha(6) bandha(7) hum(8) phat(9)
  (7)金刚墙 金刚墙印
  金刚墙印,又称为四方结印。先结地结印(前印)的状态,双手掌分开,竖立二大指(做成墙形),依序旋转三次。
  口诵真言,观想由手印流出炽焰,与前之地结相应,道场变成金刚坚固城,诸魔、恶人、虎狼、毒蠢等皆不能接近。
  [真言]
  唵(1) 萨罗萨罗(2) 嚩日罗钵罗迦罗(3) 吽(4) 发吒(5)
  om(1) sara-sara(2) vajra-prakara(3) hum(4) phat(5)
  (8)道场观 如来拳
  如来拳印是左手作莲华拳,即握食指以下的四指,以大指压食指中节。右手作金刚拳,以中指、无名指、小指握大指,以食指压大指甲。竖起左手莲华拳的大指,以右拳小指浅握左拳大指。
  口诵真言,观想心前“可”字变为七宝宫殿,坛中央“纥利”字变为八叶莲华,率都婆(塔)变为大日如来。
  [真言]
  唵(1) 部(2) 亢(3)
  (9)大虚空藏 大虚空藏印
  双手虚心合掌,外缚二中指,弯曲二头指成宝形,并排二大指。
  口诵真言,观想由手印出现诸供养资具等。
  [真言]
  唵(1) 誐誐曩三婆嚩嚩日囉(2) 斛(3)
  om(1) gagana-sambhava-vajra(2) hoh(3)
  (10)宝车辂 宝车辂印
  宝车辂印,又称作送车辂印,即双手内缚仰起,二食指伸直指的下纹,唸诵真言,外缚二大指。
  [真言]
  唵(1) 覩噜覩噜(2) 吽(3)
  om(1) turu turu(2) hum(3)
  (11)请车辂 请车辂印
  结宝车辂印(前印),诵真言以二大指压二中指指尖三次(召请的动作)。
  [真言]
  景莫悉底哩耶地尾迦南(1) 怛他蘖跢南(2) 唵(3) 嚩日朗似娘迦囉洒耶(4) 娑嚩贺(5)
  namas(1) try-adhvikanam(2) tathagatanam(3) om(4) vajraguy(5) akarsaya(4) svaha(5)
  (12) 召请 莲华部召请印
  双手内缚,竖立右大指做三度来去(竖立三次)。
  口诵真言,观想本尊不舍悲愿,来此三摩地所成之净土。
  [真言]
  唵(1) 阿嚧力迦(2) □醯呬(3) 娑嚩贺(4)
  om(1) alolik(2) ehyehi(3) svaha(4)
  (13)马头明王 马头明王印
  马头明王印,又称部主结界印、辟除结界印。双手虚心合掌,弯曲二食指、二无名指的第二节,二小指并立。并立二大指,从二食指离开,做如马口形。
  口诵真言,观想辟除一切诸魔,成坚固火界。
  [真言]
  唵(1) 阿蜜里都纳皤嚩(2) 吽(3) 发吒(4) 娑嚩诃(5)
  om(1) amrtodbhava(2) hum(3) phat(4) svaha(5)
  (14)金刚网 金刚网印
  金刚网印,又称虚空网印。准地结印,以二大指捻二头指之下的纹,向右三转。
  口诵真言,观想由此加持协和,他化自在诸天亦不能障难,行者身心安乐,成就三摩地。
  [真言]
  唵(1) 尾娑普罗捺(2) 落乞叉(3) 嚩日罗半惹罗(4) 吽(5) 发吒(6)
  om(1) visphurad(2) raksa(3) vajra-panjara(4) hum(5) phat(6)
  (15)金刚炎 金刚炎印
  金刚炎印,又称金刚火院印,或火院印。即以左掌靠右手背上,二大指的面相对,直立成三角形,其他八指散开。
  [真言]
  唵(1) 阿三莽拟你(2) 吽(3) 发吒(4)
  om(1) asamagne(2) hum(3) phat(4)
  (16)阏伽印
  以二手捧阏伽器,口诵真言。观想献此阏伽水,行者三业得清净。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伽伽娜三摩三摩(3) 莎诃(4)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gagana-samasama(3) svaha(4)
  (17)莲华座 八叶莲华印
  此印虽与莲华部三昧耶印相同,但稍微弯曲指尖。
  口诵真言,观想由此印流出无量金刚莲华,一切圣众坐莲华上。
  [真言]
  唵(1) 迦么攞(2) 娑嚩贺(3)
  om(1) kamala(2) svaha(3)
  (18)普供养 普供养印
  金刚合掌,二食指指尖相触如宝形,二拇指并立。
  口诵真言,观想无量无边的涂香、华鬘、烧香、饮食、灯明等皆清净,广多普供养。
  [真言]
  唵(1) 阿谟迦(2) 布惹(3) 摩尼(4) 跛纳摩(5) 缚日隶(6) 怛他蘖多(7) 尾路枳帝(8) 三满多(9) 钵罗萨罗(10) 吽(11)
  om(1) amogha(2) puja(3) mani(4) padma(5) vajre(6) tathagata(7) vilokite(8) samanta(9) prasara(10) hum(11)
                                          
                 附录 藏密献八供手印
  在藏传佛教的修法中,最常使用献八供的手印。透过八供的手印,出现无量珍奇的供养,来献供给所有十方诸佛菩萨及本尊。
  供养一般是指以饮食、卧具、汤药,或是花、香、璎珞、涂香、伎乐等庄严物品,供养佛菩萨及圣众,而在普贤十大行愿中,亦有“广修供养”一项。在密宗亦是七支行愿中的一支。
  我们以眼、耳、鼻、舌、身、意所愉悦之物来供养诸佛菩萨,虽然诸佛圣众并不需要这些供养,但是,为了增长众生的福德,故接受供养。
  供养除了上供诸佛外,并且也下施六道众生。
  在东密中,净水、涂香、花、烧香、饮食、灯明为最常见之六种供品,而在藏密中,而以水(圣众洗足水)、饮水(阏伽水),花、香、灯、涂香、果、乐等八供来献供。
  八供表义:1、事——结手印。
       2、理——八功德水。
       3、智——八风不动。
  亦解释作:二水——功德文。花——布施。香——持戒。灯——忍辱。涂香——勤——精进。食——禅定。乐——慧——般若。
  此八供在了义上,分别代表以下的意义:
  水:自性三昧水,远离一切杂染清净。
  食水:八功德水,具足一切功德。
  花:自心所流露的真华,心华开发,心光徧显。
  香:自性真香,时时以三昧火燃正法之香。
  灯:正觉心灯,以智慧火燃体性灯,念念返闻,心灯常明照。
  涂香:本净之香,由裹溢表,芬芳浸于法界。
  果:表无上佛果,发广大菩提心自觉觉他,成证圆满佛果。
  乐:以上妙音乐供养圣众,发愿成就佛陀的清净微妙离垢妙音,为众生演说妙法,乐说无尽。
  ⊙藏密献八供法之手印
  1、献八供
  在献八供之时,首先双手交加结弹指印
  2、转莲花印
  于念嗡字时第一种可观自心中有一莲花,莲花之上有日月轮,日月之上有□啥字,发出八道白光,每一道白光之顶端,皆有天女手持八供,进而观想无量天女,手持无量无边之八供。
  第二种方法,当念嗡字时可将身观成光明,将自身心中之□字,刹那上下前后左右,从十方发出无量无边之白色光,每一道白光之顶羰亦都有一位天女,而每一天女手中皆持八供,供养上师、历代祖师、三宝、金刚、诸护法等。(有时在此接著念本尊名)。
  念诵:嗡 班杂 □□
  3、献净水
  握两拳头相紧靠,竖两中指使成三角形。
  念诵:阿(尔)甘 □
  4、供水
  握两拳相紧靠。
  念诵:巴湛 □
  5、供花
  左右手各展五指相同,而大拇指与小指相抵,形如莲开八叶状。
  念诵:布别 □
  6、供熏香
  两手各将食指按抵大拇指成圈形,展余各三指略开直伸。
  念诵:嘟比 □
  7、供灯
  两手握拳,互相紧靠,竖大拇指直伸。
  念诵:阿洛给 □
  8、供涂香
  两手合掌平行向前,而食指抵大拇指成圈形,作涂抹状。
  念诵:根嗲 □
  9、供果
  两手掌向上平伸,屈无名指向上。
  念诵:内威爹 □
  10、供乐
  两手大拇指各按压无名指及小指,将食指与中指并行伸直成剑诀,并作敲打状。
  念诵:夏打 □
  11、献供印
  “不囉的叉亚”;义为全部献供,请接纳或请用之义。梭哈;是把刚才所放出去的光全部收回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6545.html

更多阅读

适合孕妇听的佛教歌曲 李娜佛教歌曲

妻子怀孕了,在家闲着没事,就让她多听听佛教音乐。在佛教视频网,看到很多自己喜欢的佛教歌曲大全:http://vod.fjdh.com/fjdh-va,也很适合怀孕的妻子听,可以舒缓神经,也为将来的宝宝培植福德因缘,好的佛教网同大家一起分享。阿弥陀佛佛教歌曲-

佛教七宝之——红珊瑚 佛教七宝之一

珊瑚,佛教七宝之一,通常指红珊瑚,因其不但色美,具辟邪和尊贵的特性,亦有吉祥富贵之寓意,是平安,幸福的象征。在清朝,红珊瑚朝珠是一二品官员才能享用的身份标志,因而身价倍增。除中原外,西藏许多有地位的高僧喇嘛的念珠,多采用珊瑚制造。中国

声明:《佛教手印 所有佛教手印》为网友鹿家女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