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来万户捣衣声 郭小川秋歌

何来万户捣衣声 郭小川秋歌

(81回原文)话说自从香菱跟随宝钗,把那边的路径一心断绝,住在他那里,日气怒伤感,形容羸瘦,气血两枯,不思饮食,身上作烧,日重一日。宝钗叫了小舍儿陪他,见他神气昏沉,气息微细,也陪着流了不少泪。香菱自觉将不久人世,这日夜里挣扎着起来,到院子里解闷,听得见远有人家捣衣敲砧声。抬头遥望天上,却见月色如莹,寒气侵人,想起自己正如那广寒宫的嫦娥一般凄凉孤寂,年幼被人拐卖这里,连父母故乡都记不得了。如今病入膏肓,却少人问津,不禁望月长叹。越想越心酸,早已是泪流满面。

何来万户捣衣声

在第八十一回里诸多散乱的故事情节中忽然插入了香菱的结局,让人感觉很突然,本回各个情节中的转换有点象电影里的镜头切换,让人目不暇接。不过香菱的故事在前面几回早有描写,她的死也不出人意料,也与她在第五回判词里的描写非常符合,所以除了后四十回续书以外,现代人的续书中对她结局的描写大多与《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八九不离十。而对于香菱所影射的历史原型其实也不难猜,只要好好想想都可以找到,但一般人往往只能找到其中的一个,实际上香菱身上有两层影射,影射着不同的历史人物,这一点也很有意思。然而我对香菱这个角色的设计感觉并不是特别出彩,我一直在前面夸奖作者的构思巧妙,但对香菱的设置感觉有些勉强,至少可以说不如其他人物设计得好,感觉与史实合得不是很到位。对于香菱的原型我有专门的文章进行介绍,相信大家以后会看到的,我也就不在这里过多地剧透了,因为江湖险恶,我现在对君子和小人都要防。

而这里描写香菱自觉不久将死去,还挣扎着出来走走,感觉算是一种回光返照,而她居然听到“远远有人家捣衣敲砧声”,这一点很有意思,为什么不是她听到别的声音呢?为什么不听到风志、雨声、读书声之类的呢?所以说不应该简单地小看这个描写,这不得不让人想到在第六十二回里黛玉说的酒底:

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有一个常识大家一定要知道,过去洗衣服都要把洗一半的衣服放在石头上,然后用棒子砸,或者放在木盆中用棍子一下一下地砸,据说这样可以洗得更干净,这样的场景我小的时候在农村还见到过,算起来不过是几十年前的事,也让我感慨中国变化太大了,估计现在这样的洗衣技术已经失传了。而黛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万户的妇女们为了要去边疆远征的丈夫洗衣时的情景,并把夫妻分手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来烘托,渲染了这种由于战争使无数家庭离散的痛苦气氛。实际上这种手法是出自李白《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月光照明,长安城里的妇女们都忙着为家里的男人洗衣服,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让人充分感到到家里妻子对丈夫的爱以及忧心,为什么呢?因为第二天要送自己的丈夫去边关打仗,打的什么仗呢?最后两句说得明白: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里说的是什么时候才能灭掉胡人呢?这样丈夫就可以回到家跟妻子团聚!于是我们发现这首诗是在暗指战事,暗指与胡人的战争,是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撕杀,但作者并不是直接写打仗的情景,而是用长安城里女人洗衣服发出的声音这个角度来体现出来,应该说别有一番意境。

黛玉说的这个酒底应该也是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但不仅是这些,应该至少有两层含意,一方面自然就是指当时大明与满清之间的战争,要知道书中所描写的第六十二回的故事同时影射着天启年间和崇祯年间,是两个时间的双重影射,所以分析起来非常复杂,这一点我有专门的文章。也就是说黛玉的诗暗示大明正在与与清人的战争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另一方面黛玉的酒底也是在暗示在八十回以后黛玉与宝玉有夫妻分离的情节,所以黛玉简单的两句酒底居然包含着如此丰富的意思!估计我们现代人根本不会想象得到。

而没想到的是香菱在死前听到了同样的“有人家捣衣敲砧声”,那是不是巧了呢?其实这里指的就是李白的这首诗中的意思,是指战事,是指香菱所影射的历史原型死时的大环境是在战争的中,而且是与胡人,也就是满清的交战。要知道作者不但是个很好的小说家,也同样是个诗人,至少对这些有名的古诗相当了解,他在书中用了大量这些著名的古诗中的意境来描写小说的情节,也就是说把古诗的描写的内容用故事情节来写实了,成为书中的故事,所以我们就需要有丰富的国学功底,才能尽可能地领悟到其中的秘密,在这方面我在努力地学习之中,也希望有学问的朋友能够多给我一些提示。

而这里还写到“寒气侵人”,这也是第八十一回中多次提到的这个寒、冷、风、凉的又一次体现,自然是指满清的大环境,而香菱在这个氛围之中悲惨地死去。而这里香菱自比月亮上广寒宫的嫦娥,孤单寂寞,也是为了突出广寒宫的“寒”字,也就是说作者为了告诉大家寒、冷、凉象征满清可以说费尽心思。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2606.html

更多阅读

甘蔗林与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 甘蔗林一眼望不到边

湛江遂溪螺岗岭下的甘蔗林……(广丰糖厂-前进农场,我老家,嘿嘿)《甘蔗林——青纱帐》郭小川看见了甘蔗林,我怎能不想去青纱帐!北方的青纱帐啊,你至今还这样令人神往;想起了青纱帐,我怎能不迷恋甘蔗林的风光!南方的甘蔗林哪,你竟如此翻动战士

古代关于秋天的诗词? 关于秋天的诗词名句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唐】

转:万户捣衣声 的“捣衣”解 万户捣衣声的前一句

“国学大师”乱“捣衣”·方舟子·李敖自诩“文化大师”、“国学大师”,对自己的国学修为颇为自信,近日发微博称:“「唐诗三百首」,念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老师说捣衣是洗衣服用木杵搥干净。你会嘀咕:

老歌推荐之郭小霖的《梦中见》和《从不知》 梦中见 郭小霖

郭小霖的这首梦中见曾经是我最喜欢的华语歌曲前十名之一,90年代初出品。但是这首歌虽然优美动听,但是却不象张国荣谭咏麟的歌那么流行。一直想寻觅这首歌的CD却遍寻无着。不过在99年的时候,和同事何英炯聊天,他居然有张精选CD中有郭小霖

万户飞天十二5 中华飞天梦万户

5窃客还是不说话,难道是泡沫把他弄困了,那就再来些泡沫。我想起泡病号期间磁带不能卖了,改卖服装的时候,有一次,一位漂亮的姑娘来看衣服,我突然改用普通话给人家介绍起来。我平时没有说过普通话,可那天却非常自信。事后同伴问我,多时练的,不

声明:《何来万户捣衣声 郭小川秋歌》为网友帶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