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1995—2008)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 1995年第01期目录 文艺理论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体系及东方艺术之美 敏泽 回归与融合:文学的新状态 朱晶 文化断桥之畔的书写 王干 过渡性状态:后当代叙事倾向 陈晓明 陈涌《在新时期面前》座谈会在京举行 闻礼萍 卡西尔的神话与艺术哲学 李欣复 崇高·丑·荒诞 周来祥 绘制认知图 李淑言 文化视角文艺观与意识形态视角文艺观的三大差别 谭好哲 论作家创作意图的触发、受孕与萌生 蔡毅 “现实主义”问题商兑 袁良骏 论伊玛堪与英雄史诗 赵秀明 边缘乌托邦 徐德峰 论文学批评三种态度的鼎立 蔡桂林 推崇客观:茅盾批评思想的核心层面 刘锋杰 郁达夫文学批评探索 丁亚平 批评作为渡河之筏捕鱼之荃 温儒敏 论京派批评观 刘峰杰 跨世纪之交:文学的困惑与选择 沉风/志忠 “文学新时期”的意味 陈美兰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与现代性问题 韩毓海 反叛的沉沦:当代审美文化主体批判 肖鹰 从现代西方艺术看黑格尔对艺术未来的预言 何平/崔清明 论艺术的终结 倪进/刘伯高 世纪末文学: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兰爱国 论文学史研究中的原生态式的把握方式 王锺陵 审美·历史·逻辑 钱志熙
文艺理论 1995年第02期目录 文艺理论 论悲剧的理性意味 佴荣本 论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及其审美创造 蒋述卓 文艺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徐挥 走向一种对话理论 曹卫东 文学文化学研究的现状与对策 林兴宅/洪申我 言意之辨与现象学文论的语言论述兼文化探源 刘崇中 文学本性的语言学阐释 程钧 关于文学与精神生态的对话 鲁枢元/李佩甫 发散思维:文学写作的魔笛 吕立易 文学话语的维度 南帆 论文学里的“半”字体 钱仓水 诗意创造的曲线图式 邢海珍 论中国现代新诗艺术自觉的传统渊源 李怡 决裂与汇合 奥克塔维奥·帕斯.... 近年来小说创作与发展的文艺学思考二题 刘俐俐 主体性的衰落 蔡翔 “新写实”:现实主义的新天地 汤学智 新历史主义的崛起与承诺 吴戈 体验本体的作家转向和意义时空的再度找寻 李建盛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短篇小说 玛丽·罗尔伯杰 志人小说论纲 张锦池 在中国的结构主义批评 魏家骏 浪漫主义的批评意识 张政文 批评意义的重新认识 张杰 困惑与选择 沈奇 沼泽里的奔跑 王晓明 文学研究会与为人生的艺术 吴中杰
文艺理论 1995年第03期目录 文艺理论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市属艺术 迎接新的文艺繁荣 走出“直观的唯物主义” 畅广元 文学理论中内证与外证的再反思 李贵生 西文表情论:从浪漫主义到符号主义的嬗变 黄南珊 论文艺生产方式 叶向东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文艺 曾文渊 建设中国当代写作学的操作性理论体系 孙绍振 情欲描写的分寸 何西来 当代审美文化叙事模式的转变 潘知常 当前的文化困境与艺术家的角色认同危机 周宪 艺术是结构性存在 林兴宅 文艺家的生命体验论略 宋生贵 体验类型与创作取向 李咏吟 当代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情结” 殷国明 再论中国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情结” 殷国明 关于西方创作个性论诸范畴的诗学阐释 徐放鸣 区域文化: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视角 严家炎 象征形象的营构与透视 云杰 论节奏 钱谷融 论区域风俗在当代小说历史蕴涵形成中的功能 田中阳 论小说写实化建构中的寓言介入 王海燕 文本与接受 方卫平 文学价值结构及其功能系统 曲本陆 化象论 张国伟 阅读主体与文本阐释 朱刚 文学批评中的“二律背反”困窘 张荣翼 文学批评的精神层面 鲁枢元 关于艺术起源的哲学论析 饶惠椿 论中年评论家 冯立三
文艺理论 1995年第04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新三年 新机遇 李卉容/徐震寰/.... 困境与突围 陈丽 市场经济与文化艺术 陈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学价值论 敏泽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4届年会 乐黛云 符号泛滥:当代审美文化剖析 蒋原伦 文艺新潮和新潮理论(上篇) 山城客 文艺新潮和新潮理论(中篇) 山城客 文艺新潮和新潮理论(下篇) 山城客 思语诗 南 沪上思絮录 王蒙 意识形态和“症状阅读” 徐贲 “艺术形象”辨 林兴宅 论艺术成规 凌晨光 传统文人精神的当代意味 王晓明/费振钟 以宽阔的胸襟对待文学现象 李怀中 散文创作需要精品 冯牧 九○年代的文学价值和策略 李洁非/许明/钱.... 文学批评学何以成为可能 吴炫 晚生代与九十年代的文学流向 陈晓明 第三次浪潮:解构与拯救 王干/谢春池 应答与对话 丁亚平 中国文坛:在调适中寻求定位 朱向前 关于后现代思潮的一种哲学评论 徐友渔 传统与先锋现代与后现代 王宁 对艺术发生的心理学思考 李春青 ’94漳州文学史观与文学史学研讨会纪要 苏澄 文学史观念谈 陈伯海 文学史家的定位──关于文学史学的思考之一 董乃斌
文艺理论 1995年第05期目录 文艺理论 刘忠德在文化部处以上干部和直属单位领导干部大会上指出:文艺呼唤改革 改革势在必行 何谓艺术生产力 李中一 关于近年的反思答问 傅杰/王元化 “中西文艺理论体系的特征与文化精神”研讨会综述 王天权 欧美2500年文论发展概说 刘庆璋 穿行在真实与虚幻之间 严锋 艺术世界的特质:效应形态 苗启明 艺术非意识形态论 林兴宅 先锋的还原 吴义勤 文学:作为对话与交流 金元浦 文学创作中的心理定势论要 周国清 90年代小说现象和文学课题 吴秉杰 也谈“高雅文艺” 徐俊西 王蒙是否“转向” 余开伟 躲避崇高 王蒙 “大众文化”研究概述 宁逸 大众文化与文化大众 冯宪光 结构主义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转变 李建盛 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文学批评 丛郁 第三种批评 吴炫 “第三种批评”——新意识形态批评是广义的人文批评 许明 一种新批评的文化品格 张景超 1993~1994:文学步入“春秋战国” 李建军 “回到自身”与活力之源 雷达 关于振兴文学的几点思考 艾斐 文学期待与社会理想 董学文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民间和大地 郜元宝 民间的浮沉 陈思和 民间的还原 陈思和 文化转型中的中国文艺思潮 杨春时 现代主义说法种种 李淑言 商务印书馆与二十年代新文学中心的南移 杨扬 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 谢冕/王利芬/孟.... “57族”的命运 樊星 新生代的崛起 樊星
文艺理论 1995年第06期目录 文艺理论 对文艺学的性质和发民趋势的认识 马龙潜 文学还是艺术的中心吗? 李心峰 文学理论发展的十个问题 许明/汤学智 梳理百年文论寻求批评出路 朱桦/夏中义/杨.... 世纪之交感言 杜书瀛 文化四题 冯骥才 问与答:人文精神·文化基因·文学批评 南帆 现代诗学:三维架构的文本世界 张目 浮躁:当代诗坛的顽症 田志伟 重建个人的话语空间 王光明 小说文体意识的前觉醒期(1979-1982) 李洁非 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中的比较方法 张思涛 “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传统研究”笔谈 殷国明/黄修己/.... 西方科学思潮对五四文学创作方法的影响 刘为民 认同或抗拒 张清华 儿童文学的传统、嬗变和出新 周晓 转型期文学:对九十年代文学的一种概括 邹平 20世纪中国文艺纵横 唐晓渡 文化化价值:今日社会建构之基础 张鸣 文化价值:今日社会建构之基础 张鸣 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批判 王宁 寻求危机的消解 丁宁 论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早夭及其研究 冯光廉/谭桂林 九十年代:对当代文学史的挑战 於可训
文艺理论 1995年第07期目录 文艺理论 编者的话 市场化大潮中的人文科学走向 陈麟辉/姜义华/.... 关于市场经济下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理论观点综述 文理平 “分裂”与“转移” 张颐武 吃饭与文学 秦晋 “人文精神”讨论述略 董之林 “文学艺术与精神文明”学术研讨会纪要 杜书瀛 呼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一 张汝伦/王晓明/.... 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二 高瑞泉/袁进/张.... 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三 许纪霖/陈思和/.... 人文精神寻思录之四 吴炫/王干/费振.... 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五 张汝伦/季桂保/.... 当代文论与人文精神 樊星 人文精神问题偶感 王蒙 何谓“人文精神” 朱维铮 人文精神:最后的神话 张颐武 人文精神讨论之我见 郜元宝 “重建”、“构建”及其它 朱向前 关注与超越 秦晋 人文精神:反抗的功能 南帆 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批评论 葛红兵 虚无之海,精神之塔 李锐 愧对顾准 丁东 我看周作人 徐中玉 历史转折期知识分子的文化定位问题 南帆/王光明/俞.... 中心与边缘的位移 陶东风 话说王蒙 高增德/谢泳/丁.... 渴望堕落 王力雄 走出历史的影子 李辉 关于文化现状道德重建的对话(上) 李泽厚/王德胜 关于文化现状道德重建的对话(下) 李泽厚/王德胜 道德堕落是问题之所在吗? 文思 文学可以放弃理想吗?(一) 谢冕 文学可以放弃理想吗?(一) 洪子诚 文学可以放弃理想吗?(一) 张慧敏 文学可以放弃理想吗?(二) 臧棣 文学可以放弃理想吗?(二) 孟繁华 文学可以放弃理想吗(三) 王家新 文学可以放弃理想吗(三) 箫吟 文学可以放弃理想吗(三) 王彬彬 崇高是劳动所得 俞心焦 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 王彬彬 再谈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及其他 王彬彬 知人论世的聪明 曾镇南 想起了日丹诺夫 王蒙 全知全能的神话 王蒙 直面俗世 刘心武 关于“直面俗世”…… 兆亿 护林与“烧荒” 刘心武 清洁的精神 张承志 以笔为旗 张承志 张承志谈文坛堕落 邵燕君 张承志神话:后新时期的人间喜剧 张颐武 文学是生命的呼吸 张炜 “归来的”张炜 尹昌龙 张炜的愤激、退却和困境 郜元宝 恐惧与逃避 张颐武 时代内部的敌人 王彬彬 拒绝宽容 张炜 宽容与嫉恶如仇 王蒙 被涂改了的宽容 费振钟 内心恐惧:王蒙的思维特征 谢泳 宽容与批判 王彬彬 也说“不宽容” 张颐武
文艺理论 1995年第08期目录 文艺理论 精神文明建设与洋为中用 吴元迈 重建文化主体意识 朱高正 关于“精神”的对话 韩少功/鲁枢元 人文精神质疑 雷达 人文精神一辩 张志忠 走出虚幻的误区 温孝桥 “人文精神”话语场中的三极独白 马相武 无法回避的崇高 祁述裕 关于世纪末文学的对话 北村/谢有顺 人文精神:一种文化冒险主义 张颐武 现代化不等于物化: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李宗桂 新理性: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 许明 “20世纪中国新文学当代形态与新文学传统”研究笔谈(待续) 陈其光/王晋民/.... “20世纪中国新文学当代形态与新文学传统”研究笔谈(续完) 王福湘/殷国明/.... 人文精神与知识分子 钱念孙 知识·知识分子·文学话语 南帆 群体性精神逃亡: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纪病 贺奕 被拷问的中国人文精神 肖云儒 世俗形象与市民理想 任仲伦/张海翔/.... 道德理想主义:拯救当代社会的神话 陶东风 新理想主义与知识分子意识形态 孟繁华 从“王蒙现象”谈到文化价值的建构 陶东风 反抗妥协 熊元义 我看“二王之争” 张志忠 不争论的智慧 王蒙 中国当代文化反抗的流变:从北岛到崔健到王朔 张新颖 历史不再等待 许明 文化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历史过程 杨扬 道德理想主义:魅力与误区 陶东风 论世纪之交文学的嬗变与走向 陈传才 中国当代文学的多元格局 刘心武/邱华栋 再论中年评论家 冯立三 文学批评的动力 何西来 气感文化与生存智慧 王进 民间的意义及其限度 宋炳辉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的总体特征 黄曼君 90年代中国文艺研究 谢冕/洪子诚/张.... 突围表演 戴锦华 救赎与消费 戴锦华
文艺理论 1995年第09期目录 文艺理论 关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 黎辛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 蒋孔阳 当代文论建设的四大误区 熊元义 文艺理论:世纪之交的思考(七则) 王长俊/包忠文/.... 艺术的选择与选择的艺术 安裴智 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 叶舒宪 论文艺社会学及其现代形态 童庆炳 比较文学的未来 王宁 制约与超越:文学与文化关系的考察 黎跃进 本报特约访谈·钱谷融先生访谈录 杨扬/万燕/郑家.... 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综述(上) 文理平 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综述(下) 文理平 有感于王蒙的处世哲学 山城客 不赞同与不允许 刘心武 情、胆、识、文与文艺创作 丁玲 呼唤“浪漫” 黎风 经验和艺术的依附与超越 刘雨 意象:现代主义诗歌的核心之维 张目 真诚、自由、散淡 钱谷融 论文学价值的形式及体系 敏泽 现代批评的策略 孙文宪 话题纷纭:’94文坛新气象 潘凯雄/王必胜 “五四”·新儒学·道德重建 袁良骏 三心二意看文学 滕云 现代与后现代艺术专题讨论 王德胜/水天中/....
文艺理论 1995年第10期目录 文艺理论 适应时代要求 繁荣文学创作 翟泰丰 在多重空间里沉潜与运思 杨匡汉 文化视野与马克思主义阐释学 毛崇杰 易学与中国诗学 梁道礼 冯牧同志逝世 20世纪中国文艺纵横 吴炫 逃遁与入市:当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和命运 祁述裕 无标题 王蒙 新神学:对于今天的恐惧 张颐武 精神家园何妨共建 王蒙/陈建功/李.... 时代变化与感觉调整 陈建功/王蒙/李.... 道德乌托邦和价值标准 李辉/陈建功/王.... 面对民众 樊星 论文学创作中心理定势的积极效应 周国清 象征:现代主义诗歌的意义统摄 张目 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危机 王一川 关于“大陆的台湾诗学”的论争 向明 关于“大陆的台湾诗学”的论争 古远清 关于“大陆的台湾诗学”的论争 南乡子 关于“大陆的台湾诗学”的论争 古远清 关于“大陆的台湾诗学”的论争 葛乃福 关于“大陆的台湾诗学”的论争 依闻 寻根文学:更新的开始(1984-1985) 李洁非 关于散文本体性的思考 楼肇明 情感的生命 王安忆 文化语境与通俗文艺意义结构的变异 祁述裕 世纪末的审视 夏仲翼 新月派文学思想论 黄昌勇 中国现代表现主义文艺思潮的嬗变与消退 程金城
文艺理论 1995年第11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艺学: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 董学文 关于文艺中的“等高线”图景 刘文波 文艺研究与掷铜板 刘文波 文化艺术的多元态势 刘文波 东北亚文学关系研究中的几点思考   ——以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为中心 孟庆枢 文化经典在百年中国的命运 陶东风 20世纪前西方文论的意义理论 寒萍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与西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钟雪萍 美学化政治乌托邦的幻灭和启示 曾永成 川端康成——新感觉派的理论家 何乃英 托尔斯泰与德国古典美学 胡日佳 关于“文化工业”与现代主义的思考 陶水平 作为差异结构的符号 G.D.阿特克斯.... 解构主义的天使 M·H·阿布拉姆.... 作为文化批评家的诺思洛普·弗莱 A.C.汉密尔顿.... 诺思洛普·弗莱思想中的“神话性”和“社会性” 伊瓦·库希纳 纪实文学的品格 胡德培 主流还会再流吗 叶碧 “契合论”与中国现代诗歌 吴晓东 中国新诗的历史定位与两岸诗歌交流 沈奇 超越的期待 徐岱 从解构到建构——论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渊源 陈龙 批评活动的文化惯例 张荣翼 文学评论界活跃的1995 韩小慧 论七月派批评观 刘锋杰 中国文学的当代命运 王进 “后新时期”:一种理论描述 王宁 向二十一世纪文学期望什么 王晓明/铁舞 到民间去 兰爱国 现代主义艺术的终结 刘鑫
文艺理论 1995年第12期目录 文艺理论 略论党的文艺政策的孕育 育民 美学·艺术·大众文化 徐贲 “期待着真正的社会主义文艺复兴” 曾文渊 文学艺术与道德理想 杜书瀛 人文精神论纲 许苏民 当代台湾文学的人文主义脉流 朱双一 选择的挑战 张颐武 文学艺术价值、精神的重建 钱中文 我的第三种立场 王岳川 我们属于这个时代 何西来/林兴宅/.... 文艺批评要回到批评自身与何西来、林兴宅、白烨三位先生商榷 萧夏林/王彬彬/.... 知识分子的价值定位 吴炫/丁帆/范钦.... 错把“人文”作“神文” 季广茂 名家与批评 余开伟 走向庸常 曹文轩 反思与重构:从“五四”到“五四学” 肖同庆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 严家炎 “莫听穿林打叶声” 张恩和 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选择 王列生 从符号学看中国传统文化 李幼蒸 世纪之交的文学抉择与“九十年代新复古主义” 范钦林 南辕与北辙之间 季广茂 民族自尊的误区与现代文化的选择 范钦林 “后学”,新保守主义与文化批判 赵毅衡 何谓“大陆新保守主义”? 郑敏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 陶东风 形而上主题:先锋文学的一种总结和另一种终结意义 徐芳
文艺理论 1996年第01期目录 文艺理论 重建“人文” 邵建 1995:文化论争的检讨与回应笔谈(之一) 孟繁华/谢冕/洪.... 1995:文化论争的检讨与回应笔谈(之二) 孟繁华/谢冕/洪.... 天和·人和·国和·家和 知识分子与市民意识形态 中国文坛:世纪末的争论 自由论坛 假“费厄泼赖”必须缓行 闻哲 理想和英雄 艺术格局新变的理论启示 李心峰 个案与历史氛围 南帆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郭值京 新时期文学心理批评论 李继凯 从政治走向文学的探索与启示 刘锋杰 文艺批评家研究 现实主义理论和批评的新世代视域 朱双一 当代中国文学的新话题 王蒙 世纪之交的文学:反思与重建 李继凯 民间和现代都市文化 陈思和 当代都市文学创作中的民间形态之一:现代读物 陈思和 近代上海文化与市民意识 李天纲
文艺理论 1996年第02期目录 文艺理论 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 从终极关怀回到现实关怀 刘怀昭 重新发现理想——我们的精神处境与新理想主义 孟繁华 流亡者的家园——爱德华·萨伊德的世界主义 陆建德 艺术方法新论 徐行言 拓宽现实主义文学之路——现实主义重构论之缘起 李广鼐 现实精神·现代意识·叙述话语——现实主义重构论 王光东 一个通往文学新世纪不可逾越的话题 孔范今 现实主义无需重构 王干 告别现实主义 杨春时/宋剑华 意义:文学实现的方式 金元浦 记忆与遗忘——对文学中的“暴力”的思索 罗岗/摩罗 现代诗歌批评中的晦涩理论 臧棣 命名的“情结”——“新状态文学”论刍议 朱立元 中国“后现代”文化批评检视 王岳川 先锋文学、先锋批评在当代 杨扬 女权主义理论与中国当代女性先锋文学 王宁 日常生活的命运 薛毅 哪里是都市人安身立命的场所——关于新都市文学 葛红兵 “新都市文学”——开放的现代文学语境 宫瑞华 中国早期写实主义文学的起源、演变与近代日本的写实主义 王向远 王瑶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方法论断想 孙玉石 开放与创造:文学史研究的发散型思维 朱德发 对三十年代一次重大文艺论争的重新检视 陶长坤
文艺理论 1996年第03期目录 文艺理论 在解脱中警惕滑坡 扶桑日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必须协调发展 俞吾金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悖立与互补 陈传才 文艺中的人文精神和历史精神 陆贵山 焦点透视 “政治标准唯一”重视文坛 熊元义 世纪末之争 知识分子与人文精神大讨论 张英 摄影文学的理论曙光 西门弘一 历史转型与知识分子定位 邵燕祥 对话·融合·回顾·前瞻 文令 召唤艺术的新天地 孙幼兰 鲁迅文论的认识限度 陆葆泰 理论勇气和宽容精神 抒臆集/舒芜 论梁宗岱的诗学建构及批评方式 姜涛 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 德里达 文艺的本质特征与文艺的自律、他律关系 赖干坚 两种观点·两种趋向·两种效应 吴甸起 “文学主体论”批判 夏中义 创意文学集邮概论 马增悦 旋转在当代文学天空中的'雷达’ 朱向前 中国文学,世纪末的忧虑 陈耀明 90年代中国艺术的后现代倾向 史建 平民化与平俗化 周晓燕 艺术史的独特界面 丁宁 文学与绘画的不同“转型”之路 张法 “知青族”的旗帜 樊星 东西文化视野中的中亚艺术 仲高
文艺理论 1996年第04期目录 文艺理论 人文理性的展望 许明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生成的政治背景与文化传统 吴俊 走向多元综合的文艺学 李思孝 旧文艺学体系的哲学反思 林兴宅 20世纪初中日“人的文学”历史进程的比较 秦弓 文学研究与理论—文化研究:分裂还是融合? 周小仪 中西古代艺术类型差异之文化探源 朱立元 自然美:遮蔽乎?发现乎? 朱立元 二十世纪文学回顾 会当凌绝顶 钱中文 评“消解正统意识形态”论 谷方 艺术的实践本性 王元骧 论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意义 饶芃子/费勇 儿童文学创作规律论略 张锦贻 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向 朱自强 试论文艺的经济功能 方家良 谈消闲、娱乐的文化格调 何西来 批判与继承:一个有问题的思维方式 吴炫 全球化格局下的当代文化批评 刘康 近年来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理论讨论述评 张晶/白振奎 论文学史作为历史 王建
文艺理论 1996年第05期目录 文艺理论 人文精神的本质 王尔勃 人文精神:当代美学建设之魂 朱立元 文学丛林中的生态平衡 鲁枢元 人文精神、新启蒙与文学 张韧 近年来台湾文学中的新人文主义倾向 朱双一 状态·理想·过渡 谢冕/雷达 张承志接受电话采访 文学准则与批评的逆辩 刘介民 平和的论战 萧乾 论文艺学的人文价值 畅广元 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李衍柱 关于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董学文 文艺界也要讲政治 梁光弟 与其排斥 不如面对 何西来 通向审美的中介 何西来 作为理论支点的美善交叠 何西来 中国文化的三次转型与中国比较文学源流* 徐扬尚 说“文体” 陈伯海 对一种研究模式的置疑 王富仁 市民社会和文化批判 张汝伦 “中国”:一个被阐释着的“西方” 韩毓海 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基础 王致钦 生命本体论反思录 刘大枫 风格: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邱安昌 中国文学与“意识流”(待续) 殷国明 中国文学与“意识流”(续完) 殷国明 文学接受过程论 刘建军/段建军 本报等四家单位联合举行文艺评论座谈会 文艺批评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马也 启蒙的与浪漫的 赵海彦 关于编写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陈思和
文艺理论 1996年第06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 曹顺庆 “理论还有什么用?” 韩毓海 中国90年代文化批评试谈 刘康/王一川/张.... 人文精神讨论余墨 张韧 “人文精神”插话 陈冲 理性与启蒙——“北戴河对话录”之一 邵燕祥/何西来/.... 重说“五四”对话录——“北戴河对话录”之一 钱竞/邵燕祥/何.... “文学艺术消闲功能”笔谈 杜书瀛/童庆炳/.... 罗门先生访谈录 传统、现代与后现代 陈旭光 对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又一种理解 王达敏 抒情话语与抒情诗 南帆 小说界的新旗号与“人文现实主义” 於可训 共通与殊异 中国散文发展脉络漫谈 钟敬文 矫情泛滥大众得到了什么 老愚/楼肇明 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略论 张锦贻 论文学价值观念的基本规定性 党圣元 文学阅读的序次性与本文的非序次性 金元浦 真话难说 马也 东方国家形态与中国文学 王锺陵 论艺术史的作品观念 丁宁 世纪之交的文学史展望 蒋寅
文艺理论 1996年第07期目录 文艺理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形成过程的历史回顾 夏杏珍 江泽民视察八一厂时发表重要讲话 在1996年全国艺术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刘忠德 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新局面 翟泰丰 办好《文学评论》促进文学繁荣 对二十世纪中国文论叙述的反思 余虹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 曹顺庆/李思屈 重建一种诗性尺度(走向大文学理论的时代) 毛峰 走向“大文学理论”? 魏家川 1997:“大中国文学” 杨匡汉/孟繁华 试论文学发展过程的历史序列 裴树海 市场经济的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一) 杜书瀛/何西来/.... 市场经济的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二) 杜书瀛/何西来/.... 市场经济的文化效应与民间空间(三) 杜书瀛/何西来/.... 试论当代“人文精神”之内涵 朱立元 人文的走势 周民锋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家与艺术家 王蒙/陶东风 也谈“文化守成思潮” 彭放 绝对主义·相对主义·多元主义 安洛特·易布斯 试论学派和流派的生态平衡 徐传礼 钱中文出任主编 《文学评论》欲重塑形象 萧夏林 艺术形象的动态存在的描述 王汶成 解构与阐释 张向东 也谈现代诗的出路 陈圣生 童话 人类童年精神的永恒象征 王光东/刘海栖 对文学新思潮的某些理论思考 张炯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出现 陈辽 论文学史家 葛红兵
文艺理论 1996年第08期目录 文艺理论 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 倪鹤琴 批判激进主义,究竟在批判什么? 何成 为人文精神守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导论 尹鸿 知识分子何为 邵建 人文主义的历史维度和历史主义的人文维度 童庆炳 人文精神与世俗化 陶东风/金元浦 “红卫兵”这顶帽子 王彬彬 当代中国的精神处境 黎湘萍 休闲娱乐与审美文化 罗筠筠 “消闲娱乐与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纪要 何志慈 陈映真先生谈台湾后现代问题 陈映真/黎湘萍 论我国新文学中的现代主义 朱寿桐 精神蜕变的自我苦斗 孟繁华 传说与历史 邵振国 文化研究 文化对话与文学人类学的可能性 叶舒宪 与王彬彬散论文坛内外 瘦马 批评的道德与道德的批评 段钢/蔡翔/杨斌.... 学术讨论与政治文化情结 郑敏 “文学艺术消闲功能”笔谈 何西来 消闲与文化和审美 杜书瀛 世俗化时代文艺的消遣娱乐性 陶东风 偏见与误读 杨乃乔 文学传播的批评意义 张荣翼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十五年 胡有清 试论学派和流派的生态平衡(续) 徐传礼 谈文学语言问题 老舍
文艺理论 1996年第09期目录 文艺理论 加强文艺评论推动创作繁荣 新风 当前理论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种倾向 陆水 当代文学随想 徐中玉 艺术创造的文化通约 施旭升 试论中国文学原型系统 程金诚 文学艺术与生态学时代 鲁枢元 大众文化时代的批判意识 尹鸿 新保守主义与新理性主义 杨春时 何以“保守主义”,而又“新”? 金元浦 论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杨文虎 我往何处去 陈思和 关于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 金元浦/陶东风 “没有道德目的而有道德影响” 钱念孙 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王先霈 不同的思路 共同的心愿 李兆忠 华文文学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政治作用 今富正巳 小品文:独特的文体 谢楚发 就“超批评”答友人 夏中义 提倡说理的、健康的文艺批评 刘润为/朱铁志 茅盾与现代文学批评 温儒敏 原始艺术的发生与特点 刘锡诚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 王岳川
文艺理论 1996年第10期目录 文艺理论 论雅俗文学的概念区分 朱国华 论文学批评家的心理特征 凌晨光 “世界文学”的成因与现代意义 胡良桂 自由主义文学概观 刘川鄂 文学元极论 曲本陆 时代呼唤儿童文学精品 翟泰丰 新文学流派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朱德发 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 樊星 批评危机:亟待走出的六种缠绕 王列生 语言观念必须革新 郑敏 论文学鉴赏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何西来 全面正确地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于幼军 浅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 吴元迈 学术的尊严和学者的自尊 袁伟时 深化改革 促进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事业 刘忠德 西方现代文论在新时期的绍介与引进 白烨 走向完整的中国文学史研究 张炯 论文学史空间结构 葛红兵 论“文学史规律” 葛红兵 论艺术史的超学科格局 丁宁 艺术史哲学初探 李心峰
文艺理论 1996年第11期目录 文艺理论 世纪之交:中国当代文艺学的转型 林兴宅 走向一种主体论的文化诗学 李春青 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历史回顾(续) 曾华鹏 文艺批评:勿忘“尊师敬老”美德 潘凯雄 陈荒煤逝世 新华社 冲淡闲适、独抒性灵 李安东 传统与现代:从对立走向对话 陈顺馨 比较文学是横向沟通的形式 胡良桂 当代审美文化的哲学基础 姚文放 学衡派文学批评与新人文主义 陈厚诚 新时期文学存在主义循迹 毛崇杰 “重写文学史”:个人主体的焦虑 张颐武 论文学创作过程 颜纯钧 “创作方法”与世界观问题质疑与辨正 黄海澄 论文学形象的语言构成 赵炎秋 新文学与知识者及知识者话语 孙中田 超越历史主义与道德主义的二元对立 论对待大众文化的第三种立场 陶东风 20世纪中国文艺纵横 民粹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 孟繁华 百年中国:作家的情感方式与精神地位 孟繁华 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历史回顾 曾华鹏
文艺理论 1996年第12期目录 文艺理论 专家学者研讨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理性的批判与批判的理性 毛崇杰 从“后新时期”概念谈文学讨论的历史意识 徐贲 世纪末的文化漩流 樊星 当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与选择 张志忠 文学世俗化批判 余开伟 文学世俗化批判 余开伟 文学世俗化批判 萧元 文学世俗化批判 王开林 文学世俗化批判 雷池月 文学世俗化批判 谢泳 文学世俗化批判 梅疾愚 多元与沟通 王蒙/陶东风 论六十年代前半期文艺“批修”运动 彭礼贤 再说等高线图景 刘文波 当前文化阐释及其问题 韩毓海 文学艺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张炯 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后殖民主义现象及理论失语症 杨乃乔 文艺也要讲政治 古典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 周宪 从“后学”到“人文” 邵建 民粹 启蒙 世俗化 毛崇杰 一个沉重的话题 王彬彬 王蒙缺少什么? 栾保俊 直面文坛 王彬彬 直面文坛 丁帆 直面文坛 费振钟 直面文坛 王干 直面文坛 徐兆淮 直面文坛 吴炫 直面文坛 黄毓璜 直面文坛 邵建 直面文坛 王世诚 直面文坛 贺仲明
文艺理论 1997年第01期目录 文艺理论 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江泽民 亲切的关怀 光辉的指南 本报评论员 时代赋予文艺的崇高历史使命 高占祥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工作报告 翟泰丰在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工作报告 第六次文代会、第五次作代会代表听朱镕基作经济形势报告 在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代表大会上钱其琛作国际形势报告 魏赤娅/汪金福 进展与问题:1989—1995文艺学建设概观(上) 姚文放 进展与问题:1989—1995文艺学建设概观(中) 姚文放 进展与问题:1989—1995文艺学建设概观(下) 姚文放 漫谈文化研究中的现代性问题 李陀/戴锦华/宋.... 反“消闲娱乐”论 朱辉军 多元与兼容 何西来/杜书瀛/.... 作为一门新学科的世界华文文学 许翼心/陈实 世纪的检阅与沉思 王聿 1949——1966:中国民间文艺学(一)[*] 刘守华 1949——1966:中国民间文艺学(二) 刘守华 艺术趣味与社会心理 童庆炳 肇端既邃密 后来加深沉 汪春泓 疏离·缺失·寻求 周保欣 二十世纪现代、后现代文艺思潮反思 杨守森 文学史何以成为可能 葛红兵 共名和无名:百年中国文学发展管窥 陈思和 文学·文学史·中国文学史 戴燕 “文学史研究转型”笔谈 王钟陵/陶尔夫/....
文艺理论 1997年第02期目录 文艺理论 毛泽东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陈晋 毛泽东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续) 陈晋 繁荣文艺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王巨才 团结奋进 繁荣文艺 丁关根 危机与新生 林精华 现代艺术:由创作论向批评论的转型 张荣翼 立足反映论,超越反映论 王元骧 香港的比较文学研究 古远清 民间社会和文化问题 徐友渔 思想沙龙/南京大学研究生专版 王晓华/葛红兵/.... 新保守主义与新批判主义 周晓明/昌切/邓.... 孤独之必要 赵毅衡 阿尔都塞学派文学批评的视野及其局限 王杰 论文学创作中作家的价值认知过程 党圣元 九十年代:社会转型与现实主义衍变 张德祥 论文学革命时期的浪漫主义理论 朱丕智 世纪之交的文学:反思与重建 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片论 秦凯/李继凯/何....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论(下) 王富仁 解构批评的后现代特性 王岳川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论(上) 王富仁
文艺理论 1997年第03期目录 文艺理论 当代文学、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 朱立元 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正名 李心峰 文化大款:从文化资本的观点看 陶东风 略论中西人文精神 冯天瑜 门外中外文论絮语 季羡林 寻求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交汇点 劳承万 “政治”、“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 杰姆逊/张旭东 评新时期文学理论中的“审美论”倾向 杜卫 “形象思维”的两次大论争 刘欣大 文坛景观的缺席者 曲春景 由从势者到求道者的位移 摩罗 超越对立:交往型元话语论纲 王世城 散文发生与散文概念新论 杨庆存 论鉴赏共鸣 何西来 论文学接受度 金元浦 对文艺批评现状的反思 王纪人 论“文学进化” 葛红兵 “新文学”史断代上限前延的依据和意义 孔范今
文艺理论 1997年第04期目录 文艺理论 重温《祝词》寄托哀思 出席“两会”的文艺界代表和委员表示 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指导纲领 翟泰丰 20世纪文学命名的合法性及其功能 回到马克思 李思孝 探讨文学人类学 拓展研究新领域 傅道彬 探讨文学人类学 拓展研究新领域 叶舒宪 探讨文学人类学 拓展研究新领域 徐新建 探讨文学人类学 拓展研究新领域 刘毓庆 探讨文学人类学 拓展研究新领域 彭兆荣 探讨文学人类学 拓展研究新领域 萧兵 创立小说的形式批评框架 林岗 近年来国内对文化激进主义的批判综述 陈百明 就精神问题致摩罗先生 薛毅 面对传统:继承与超越 杜书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 钱中文 中西文论初次对话失败的历史经验 杨春时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 杨春时/宋剑华 九十年代:社会转型与现实主义衍变 张德祥 人化批评的民族特色与审美价值 张家梅 论可能性 夏写时 人的自由本质与文学的起源 李森   “世纪末果汁”:中西文学的精神遇合 萧同庆 思想线索: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议题 张荣翼 怎样写中国文学史 戴燕
文艺理论 1997年第05期目录 文艺理论 现代意境研究述评 古风 艺术否定论:缘起和内涵 吴炫 从历史进步论到历史不同论 吴炫 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的发展趋势展望 林兴宅 剩余意义的美学价值 张荣翼 文艺理论:世纪之交的思考(六则) 毛宣国/苏文菁/.... 文艺伦理学研究初探 乔福山 关于道德重建问题的对话 邵燕祥/杜书瀛/.... 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的风范 孙玉石 中宣部召开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提出 对传统的艺术本质特征论的重新审视 邓志远/蔡宗伟 艺术思维“闪现”和“暗示”的理性认识机制及其审美机制 蔡子谔 小品散文类别研究 云惟利 第三种批评及其方法 吴炫 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历史考察 孔范今 中国先锋艺术的当下困境 王岳川 讲述问题的意义 王光明 冬季的思考 韩素音 “五四情结”与当代思想 樊星 从比较看研究体系的演进 陈大康
文艺理论 1997年第06期目录 文艺理论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文艺工作的若干意见(1997年1月11日) 延安纪念毛泽东《讲话》发表五十五周年 关键是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文艺学范畴论纲 李衍柱 走历史发展必由之路 张少康 近十年文艺意象研究述评 金声 中华艺术的日神精神 苏国荣 当代中国文学与外来文学影响 张韧 拒绝古典的代价 刘锋杰 文学史研究的跨世纪构想 傅璇琮/董乃斌/.... 现代仿像对传统审美趣味的消解 周宪 一种新的艺术类型的提出 朱立元 陈思和学术思想的意义 王光东 文本批评:想象的精神飞地 陈晓明 “现实主义”问题三人谈 陈建功/何西来/.... 知音新论 张春林 艺术传达论纲 贾明 关于文学批评标准问题的一封信 吴炫 相对主义:批评的可能立场 葛红兵 批评的立场 葛红兵 在一个相对主义时代:批评何为? 张清华 也谈相对主义批评立场 崔苇 批评的普遍性原则不可丧失 王韬 艺术起源序说 郑元者 解构思维与文化传统 郑敏
文艺理论 1997年第07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学史上的第三个时代 刘介民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路向的几点思考 李春林 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 王岳川 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取向问题 钱中文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纯艺术思潮 胡有清 走向艺术否定论* 吴炫 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形式 姚文放 丁关根在多出优秀作品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近代性,还是现代性? 龙泉明 关于香港文学的源流 袁良骏 马克思主义读者理论的特点 谭好哲 不倦的探索与创造 秦晋/杨颖 现代性·近代性·现代主义 孙絜 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问题 陈辽 审美的冲突与适应 潘智彪 精神裂变与众神狂欢 孟繁华 文学史的时间座标与哲学性 张荣翼 从一个新的视角重述中国文学史 梅新林 论文学创作中心理定势与审美超越互动的力源与意义 周国清 论香港文学的发展道路 刘登翰 后殖民主义理论批判 王宁 关于殖民话语和后殖民理论的若干问题 罗钢
文艺理论 1997年第08期目录 文艺理论 人的认知关系和人的价值关系的统一和倾斜与文学 陆贵山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 刘忠德 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与王国维 殷国明 中国当代文学观局限分析(上) 吴炫 中国当代文学观局限分析(下) 吴炫 小说类型研究:理论与实践 郑家建 世纪之交:对“散文”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刘锡庆 对中国传统诗现代性的呼唤 孙玉石 论艺术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应必诚 中国20年代小说理论研究(之一) 郑家建 论神秘 徐岱 从“镜”到“灯” 潘知常 “多环形文化结构”论纲 梁江 “多环形文化结构”论纲(续) 梁江 当代审美文化批评视野中的“现代性”问题 王德胜 人学与人的文学:衡估文学现代化的最佳标尺 朱德发 实构论 王锡渭 中西创作个性理论思考 陈宪年 文化批判的批判 陶东风 “两个口号”论争中的重要理论问题评析 朱丕智
文艺理论 1997年第09期目录 文艺理论 诗歌意象的跨文化比较 张德明 回忆与思考 黎之 “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回顾·鉴衡·展望 耀亭 第三种批评:出路还是误区? 陈晓明 民间文艺生态学导论 潘定智 通俗文学批评及其价值取向 李勇 从百年文论史得到的启示 陈传才 诗意结构的比较研究 陈圣生 1990——1996: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与批评态势 王晖 历史的误置:关于中国后现代文化及其理论研究的再思考 陈晓明 知识分子文化 邵建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 李心峰 关于中国艺术学的建立问题 张道一 第三种批评:个体文化时代的批评策略 葛红兵 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20世纪文学 黄曼君 关于未来文艺理论走向的思考 庄锡华 重塑文学史:宏观性思考与批判性研究 张荣翼 回忆与思考 黎之
文艺理论 1997年第10期目录 文艺理论 学习辩证法念好“二字经” 高占祥 再论所谓黑格尔的“艺术解体”论 朱立元 文化相对主义与跨文化文学研究 乐黛云 回归传统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 陈晓明 再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 曹顺庆/李思屈 艺术起点问题新探 郑元者 历史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 冯牧/王又平 感情和文学的本质特征 嵇山 胡风对现实主义理论建设的贡献 陈思和 叔本华论疯癫与艺术创作 金惠敏 袁可嘉:40年代中国诗歌批评的一次现代主义总结 臧棣 文学应当对现实说些什么 王冠/杨颖 “自我”关怀与香港文学批评的发展[(1)] 王光明 通感考 褚孝泉 20世纪中国文学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程金城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日本浪漫主义 王向远 二十世纪上半期文学史上民族主义理论的语境还原和语义分析 耿传明 论新文学史观的发展之路 朱寿桐
文艺理论 1997年第11期目录 文艺理论 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 张炯 学习理论 深入生活 努力创作更多优秀作品 刘忠德 创造绚丽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 王黎 文艺问题新释 胡家祥/杨广生 论文学的主体间性 金元浦 再寻“金枝” 彭兆荣 艺术之原初意义上的人类学 纳日碧力戈 文化的分化与“去分化” 周宪 谈谈后现代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张法 “人文精神”讨论的新进展 张骏严 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 蒋述卓 “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岩泉 让我们面对文化的危机 蒋洪新 论荣格分析心理学派的文学观 王锺陵 高吉亚斯修辞学与柏拉图真修辞学 胡壮麟 文学的内向性 鲁枢元 “创作方法”风格说 刘大枫 现实主义话题再热评论界 任玖珊 批判精神和道德立场的确认 丁帆 论创造性批评 王诺 文学批评的守望意识 张荣翼 中国文学:由古典走向现代 朱德发 试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前现代性 杨春时 何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刘锋杰 文学史社会批评方法的梳理与整合 温潘亚
文艺理论 1997年第12期目录 文艺理论 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 王元骧 世纪之交: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发展的重新审视 童庆炳 世纪之交: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发展的重新审视 童庆炳 影响源文本论 张国安 类型学研究:定位与背景 周启超 近几年来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理论热点问题综述 查明建 九十年代审美文化的四种倾向 刘成纪 文艺理论阿基米德点的寻求 张荣翼 深入生活 求真求实 徐中玉 文学潜本文的论析 张荣翼 大陆学者拼贴的“台湾新诗理论批评图” 萧萧 偏颇·错置·不实? 张默 萧萧先生批评大陆学者的盲点 古远清 雨过山自绿,风过海自平 古继堂 “现代诗社”和“现代派”是两码子事 张默 再现一个历史阶段的诗歌形态 谢冕 散文传统的地域推移和文化变异 楼肇明/蒋晖 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 南帆 香港的文学批评:1950—1975(上) 王光明 香港的文学批评:1950—1975(下) 王光明 影响未来的历史性变革 汤学智 影响未来的历史性变革(续) 汤学智 文学史,文学经典化的历史 张荣翼 中国文学史学史编写刍议 陈伯海 科技传播与大众文艺 刘为民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某些提法 吴奔星
文艺理论 1998年第01期目录 文艺理论 马克思早期的艺术生产论的现代意义 童庆炳 从诗意启蒙到异趣沟通——90年代中国审美精神 王一川 论美感的生命形态 徐岱 1949——1978年:中国比较文学停滞的根源、标志与研究特征 徐扬尚 文史哲:中西叙事,理论的内在旨趣与知识眼界 余虹 化大众与大众化:逆向的孪生主题 贾植芳/玉同坤 关于中西文明“结婚论”的产生 殷国明 道与逻各斯: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的起点 曹顺庆 海派文学的现代性 许道明 试论中、西、印三大诗学体系的不同价值取向 李淳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文艺观 王锺陵 论“艺术掌握” 王世德 功能·尺度·方法:文学批评何为 李凤亮 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当代中国先锋文学思潮论 张清华 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上) 支克坚 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下) 支克坚 论草创期的《中国文学史》 董乃斌 论文学史热中的现代文学史观 朱寿桐
文艺理论 1998年第02期目录 文艺理论 贯彻十五大精神,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文艺的更大繁荣 走向比较诗学 张海明 知识分子:批判的立场、对象和方法 吴炫 当代知识分子的岗位——答《南方文坛》特约记者问 陈思和 关于我们这一代人 王宏图 六十年代人:共同经验与知识传统 包亚明 胡风的回答——1948年9月 钱理群 现实主义:永恒的话题 刘欣大 海外华文女作家及其文本的理论透视 饶芃子/陈丽虹 语言的魔力:塑造与囚禁 南帆 从亭子间到土窑洞——三、四十年代周扬的文艺思想 王培元 新诗的主体、载体与受体 章亚昕 中西传统诗学的入思方式及其历史性建构 余虹 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 形态学与文学批评 赖大仁 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J·希利斯·米勒.... 试论西方汉学界的“西论中用”现象 周发祥 中国新文艺发展史的重要转折——新文艺第三个十年的理论论争 徐迺翔 “革命文学”论争的理论内涵剖析 朱丕智 文学史学引论 葛红兵 论台港澳文学对大陆文学的互补价值 黄曼君/喻大翔
文艺理论 1998年第03期目录 文艺理论 周恩来文艺思想与实践研究述评 王凤胜 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艺学建设 蔡钟翔 人性、人道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 庄锡华 文化语境与艺术阐释 施旭升 审美文化的历史进程 姚文放 西方女性主义美学:发展与批评 文洁华 从工具论到目的论 孙绍振/夏中义 文学:在对话框架中呈现的状貌 张荣翼 为何丧失了对话与沟通的可能? 俞兆平 诗性智慧的生长 杨匡汉 大众文化理想的曲折之旅 陈晋 大众文化理想的曲折之旅 陈晋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心理分析方法 冯宪光 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对话与整合 童庆炳 “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征服” 罗钢 独创的贫困 殷国明 关于相对主义批评观的讨论 范钦林/王晓华/.... 论文革批评模式 胡有清 寻找新的文化支点 程文超 日常生活:喧嚣与拯救 兰爱国
文艺理论 1998年第04期目录 文艺理论 现代艺术学:对话、比较与学科体系 李心峰 文化转型、大众文化与“后现代” 王德胜 詹姆逊近年来的学术思想 王逢振 德勒滋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分裂结构 王宁 人的客体性和主体性的统一和倾斜与文学 陆贵山 中国新文学流派特性论 朱德发 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 刘思谦 多元共存,两翼发展 钟名诚 戴着镣铐跳舞 袁勇麟 论文学生产与消费关系中的作家、作品、读者二重性 黄书泉 再论“第三种批评”方法 吴炫 第三种批评:一种否定学批评 王杰 文学批评的学术转型 王光明 艺术起源学研究的新创获 蒋孔阳 与其“走向世界”,何妨“走在世界”? 王一川 现代主义在台湾地区 杨匡汉 落潮后的反思 张德林/敬文东/....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学之检讨 陈伯海 百年文学三次转型浅议 张法 探讨文学规律,促进学术繁荣 宋剑华/杨春时/....
文艺理论 1998年第05期目录 文艺理论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大力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 李铁映 艺术辩证法的经验性描述 姜耕玉 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研讨会综述 彭兆荣 作为比较文学语境的文化诸观念 张弘 比较文学与21世纪人文精神 乐黛云 世纪末回眸: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思考 张志忠 大众文化与大众文化批评 吴炫/葛红兵/汪.... 现代性:跨世纪中国文学展望的一个文化视角 伍方斐 中西比较诗学的历史与发展[*] 张海明 现代中国文论建设过程中的高尔基典型论 邱运华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学 张昌祥 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与方法论问题 饶芃子 世界华文文学的精神魅力 胡经之 文艺问题随想 钱谷融 “那飘逝的是永恒的” 张旭春 二十世纪中国诗学研究的五个传统 胡晓明 文学批评中的主体观问题 赖大仁 无“根”之累——中国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精神关系试论 贺仲明 文化夹缝中缪斯家园的定位与守望 陈丽贞 追询当下的文学品格 倪鹤琴 建构“新市民批判主义”的思考 柏定国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诗学 曾艳兵 后殖民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响 丰林
文艺理论 1998年第06期目录 文艺理论 江总书记致信参加“万里采风”活动文艺家们指出 江泽民 到生活第一线去 本报评论员 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 高建平 马克思主义和新人本主义 陆贵山 文学人类学走向新世纪 乐黛云/李亦园/.... 辉煌的20年 汤学智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进程思考 董学文 《文艺报》关于“现实主义”的讨论 李子木 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范型 童庆炳 中国新文学流派结构论* 朱德发 我的批评观 陈晓明 英姿勃发的文化挑战 孟繁华 跨接传统与现代的民族文学精神寻求 王列生 论民族文学的理想选择形态 王列生 论世界文学格局的单向牵引模式 王列生 从虚构到仿真:审美能动性的历史转换 陈晓明 从虚构到仿真:审美能动性的历史转换 陈晓明 20世纪中国启蒙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郑波光 特定历史结构效应中的新传统主义思潮 孔范今 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流变论 陈晓明 后殖民主义批评:从西方到中国 刘康/金衡山 “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杂议 杜书瀛 文学史中的述史机制 张荣翼 20世纪文学史编写的三种对象和三个层面 陈思和
文艺理论 1998年第07期目录 文艺理论 中国小说的历史空白 刘明琪 民族艺术学再谈 李心峰 中国比较艺术研究与展望 顾森/彭吉象/李.... 为宇宙的艺术 肖鹰 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 张海明 意境理论的现代化与世界化 古风 论巴赫金的交往美学及其人文科学方法论 钱中文 人道和“天”道 杜书瀛 艺术和科学 李政道 ’97比较艺术研讨会综述 钱岗南 论叙事的整体性 张柠 厨川白村与中国现代文艺理论 王向远 文学史研究随谈 陈伯海/王立 理论与批评的一体化 王达敏 艺术实践本性论纲 王元骧 中宣部召集的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强调 绍俊 20世纪中国诗歌的反思 荒林 诗魂三魄论——对诗学本质的综合思考 顾祖钊 “启蒙”与“批判的理性” 毛崇杰
文艺理论 1998年第08期目录 文艺理论 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 梁衡 人道主义的魅力 殷国明 建国后文艺领域人道主义争论反思 胡义成 文学研究与民俗学方法 钟敬文 文学与治疗 叶舒宪 艺术起源学研究与当代人类学美学的学科建设 廖明君 重新认识文学和研究文学 智圆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 乐黛云 论中西诗学之比较——《比较文艺学》导论 饶芃子 先锋派对艺术自律性的否定 彼得·比格尔 超越文化论战——反思90年代文化的新视点 张颐武 后现代性、后殖民性与民族性 杨乃乔 文化研究:西方话语与中国语境 陶东风 文学理论建设刍议 王元骧 九十年代文论状况及修辞论批评 王一川 20世纪中国文论笔谈 饶芃子 20世纪中国文论笔谈 蒋述卓 20世纪中国文论笔谈 程文超 20世纪中国文论笔谈 林岗 20世纪中国文论笔谈 余虹 20世纪中国文论笔谈 胡经之 20世纪中国文论笔谈 金岱 20世纪中国文论笔谈 费勇 俞平伯文学理论的优越点 钟敬文 论生产性批评实践 凯瑟琳·比尔希 论葛兰西的实践理论及其文艺观 马驰 文学生命谫话 汤学智 实践:艺术活动的本体之维 苏宏斌 20世纪中国作家心态概观 杨守森 创作方法意识的觉醒 张冠华 世界华文文学的展望 陈映真 回归古典 陈剑晖
文艺理论 1998年第09期目录 文艺理论 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主席团第五次会议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实事求是 王朝闻 新时期文艺学二十年 高建平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理论探讨与批评实践 李凤亮 “话语重建”与传统选择 王志耕 紧扣时代脉搏更新文艺观念 云德 追踪创作实际促进文艺繁荣 云德 强化自主意识 不断走向自觉 云德 着眼学科进步 努力实现全方位突破 云德 杂文的美学机制 何满子 在批判理论的道路上 周宪 文学体制与现代化 彼得·比格尔 20世纪西方文论思潮的反思 王岳川 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和日本文艺理论 王向远 基于差异的互补 陶东风/金元浦 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郑敏 世纪批评断想 贺兴安 神话——原型批评之我见 王钟陵 新时期文学批评的转型与探索 赖大仁 九十年代中国文学思潮流变管窥 杨洪承 文学作品观与文学史观 张冰红 文学史:文学本体的发展史 嵇山 20世纪中国文艺运动简论 严昭柱 忏悔和越界 坂井洋史 关于学术史编写原则的思考 樊骏
文艺理论 1998年第10期目录 文艺理论 反映论文艺观崛起的文化反思 朱立元 20世纪学术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杨扬 交往理性与诗学话语 曹卫东 符号学规则及实用 A.J.格雷马斯.... 人文性与文化性 张向东 论灵气:关于中国的文学本体论 殷国明 主体性的神话与死亡 邹定宾 长篇小说与现代主义 朱寨 对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思考 杜寒风 世纪回眸: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文学审美论 杜卫 “意象思维”的五大特性 邹建军 叔本华的想象论及其可能的价值 金惠敏 网路诗学:21世纪汉诗展望 杜国清 中国新诗的本体反思 王光明 文学鉴赏类型分析 吴俊忠 无标题 张岩冰 文学批评的文化视界及其方法论意义 王耀辉 试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语言意识 孙文宪 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 王列生 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性质与特征 宋剑华 严家炎现代文学研究述略 朱晓进
文艺理论 1998年第11期目录 文艺理论 毛泽东文艺思想及内部结构 孟繁华 毛泽东文艺思想及内部结构(续) 孟繁华 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繁荣文艺 张炯 新时期文艺学反思录 杜书瀛 从反映论到审美反映论的发展和意义 杜卫 道德意识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两次转型(上) 施战军 道德意识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两次转型(下) 施战军 把一个什么样的文艺学带入二十一世纪 周平远 拓展文化研究的思维空间 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概览 万奇 意义形态与意识形态 邵建 关于90年代文化思潮的一点想法 陈思和 三个层面、三条途径、三种结果 段怀清 后殖民主义的历史语境与当代问题 王岳川 战争文化背景下的文论 庄锡华 批评的转向:从语言学走向话语学 张杰 拉康的无意识与语言理论 王岳川 语言革命与当代西方本文理论 丰林 德里达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解构 张旭春 严肃时代的自觉 陈旭光 相对主义批评的逻辑悖论 赖大仁 数字化时代的文学 阿正/毛祥东/南.... 五四时期的“立人”思考及其文学表现和嬗变 逄增玉
文艺理论 1998年第12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谈两则:“正本清源”,“殊途同归” 徐中玉 报告文学创作的若干理论问题 周政保 “文史互通”与“诗史互证” 向天渊 本世纪中国杂文之我见 朱健国 魅力、困惑与深层解读 俞兆平 关于“新故事”的理论思考 钱文亮 新批评派诗学理论研究 王锺陵 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与自由主义文学 刘川鄂 全球化和民族主义 王逢振 后现代主义的矛盾 特里·伊格尔顿 中国文学史:一个历史主义的神话 戴燕 文学史模式论 葛红兵 文学史与经典 南帆 没有经典的时代 张柠 世纪交替与文学史断限 吴中杰 苦难时代的蚀刻 萧乾 略谈走向新世纪的当代文学 张德林
文艺理论 1999年第01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艺社会学:结合部与生长点 周平远 比较诗学研究需要一种国际性学术视野 童庆炳 比较的文学研究 胡适 胡适与比较的文学研究观 任生名 当下生存境遇中文艺消费实现的内在成因 倪鹤琴 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世纪回眸 王元骧 论赫希解释学的有效性理论 王岳川 论性情 殷国明 1994年后的中国心理批评 梁永安 西方文学批评形态演变轨迹探析 赖大仁 后现代批评的历史定位与理论质疑 谭桂林 日内瓦学派的文学批评 王岳川 文学思潮理论研究的意义 卢铁澎 文学史中创作水准退化的积极意义 张荣翼 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批评 张婷婷 民间文学的人类学研究 李亦园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史理论述论 佴荣本 20世纪中国文学民间化走向的反思 李新宇 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李怡
文艺理论 1999年第02期目录 文艺理论 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纲 萧君和 论中国艺术的哲学精神 肖鹰 略谈“典型现象”的理论与运用 钱理群 文学人类学:民间文学的“场域” 黄向春 文学与文化语境 张荣翼 全球化及其对文艺的影响 黄鸣奋 文学理论:从“中心”到“边缘”的运动 童庆炳 推进理论建设提高创作水平 吴敏 生存与对话主义 周宪 巴赫金研究在中国 晓河 拉法格批评思想新论 李益荪 试论形象思维五种学术含义 赵维东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中国革命文学(上) 张大明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中国革命文学(下) 张大明 论二十年来文艺健康发展的历史经验 陈辽 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缺失 童庆炳/陶东风 关于现实主义的一些思考 陈冲 “女性文学”的内涵和视野 王侃 第三种批评及其数字化背景 邵建 中国文学观念的起源 张应斌 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之争 蒋国忠 表现主义,一种时代思潮 张黎
文艺理论 1999年第03期目录 文艺理论 邓小平理论与新时期文学艺术 张炯 改革、发展、繁荣:新时期文化事业的主旋律 孙家正 在精神生活语境中观照艺术 李心峰 中国比较文学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 王宁 郭沫若关于“文艺的科学”的构想及其对美学理论建设的当代意义 曾永成 知识分子的文化守护 刘斯奋/金岱/刘.... 面对变迁:文学提升与现代人文性 马相武 对话主义的历史性出场 金元浦 想象的都市和经济话语的都市 叶中强 “西马”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冯宪光 面对现实、融汇中西 徐新建/阎嘉 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评价问题 朱寨 关于无边的人道主义 钱谷融/殷国明 关于华文创作在非华文世界的现状、地位和前景 徐家祯 新时期引进西方当代文学批评概观 陈厚诚 “积累·批判·创造”的统一 程昕明 没有知识的时代 谭运长 当代文学批评中的“现代性终结”话语质疑 涂险峰 变革时代的文学批评 秦晋 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 吴萍 中国文学观念的符号学探原 王齐洲 十八世纪前中西文学关系述略 鲁刚 现代性的张力 周宪 文学思潮概念的理论性质 卢铁澎
文艺理论 1999年第04期目录 文艺理论 内转与外突 杜书瀛 古代文论范畴溶入当代文艺学的探索 杨星映 从“终极关怀”到“存在关怀” 吴炫 世纪之交:文艺心理学的窘境与前瞻 李珺平 重评五四时代保守主义文化思潮 朱寿桐 文化的现代性 对抗启蒙的现代性 周宪 文化本真性的幻觉与迷误 陶东风 中国文艺学的转换之根及其话语现实 高楠 搭起两代比较文学研究之桥 程麻 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16届年会综述 杨晓明 文艺界真理标准大讨论 刘锡诚 法农与后殖民主义 刘象愚 论民族文化 弗朗兹·法农 终极缘光:西方诗学本体论的“向日式隐喻” 杨乃乔 繁荣诗歌创作 迎接诗坛新世纪 翟泰丰 作家的边缘立场与文学的批判功能 童庆炳/陶东风 艺术批评的性质、标准和基本模式 胡家祥/刘赞爱 哲学与文学批评(论纲) 周国平 神话—原型批评在中国的传播 叶舒宪 '98文学批评述要 白烨 传统与现代:中国新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笔谈) 陆耀东/刘纳/蓝.... 打开一九九九文学第一页 赵为民 不应存在的鸿沟 章培恒 建国后第一次文艺调整述评 于风政
文艺理论 1999年第05期目录 文艺理论 论艺术学的学科体系 易中天 文化多元化和人类话语寻求 乐黛云 人文关怀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王晓华 当代审美文化批判论纲 姚文放 再论后殖民问题 阿里夫·德里克 后殖民主义还是新殖民主义? 杨乃乔 文化滑向凡庸的忧思 郑元者 信息科技进步与艺术变革 黄鸣奋 我们是谁?人在哪里? 江明 大师之风山高水长 刘梦溪/张向东/.... 文艺理论不是X 张荣翼 困惑与选择:比较文论视野中的中国文论 代迅 德里达诗学理论解构的终极标靶 杨乃乔 文学是人学:一个辉煌的命题 张婷婷 中国新诗流派与西方现代诗学 许霆 世纪之交中国文艺价值观的回顾 王钦韶 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要拉开距离 孙绍振 文学批评的角色定位与价值定位 赖大仁 批评与伦理 张颐武 批评空间的开创? 旷新年 论文学评论的社会人生参照 权海帆 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 赵勇 文学发展动力分析 许建平 科玄论争与浪漫主义的“中国化” 俞兆平 反思白话文运动 钱谷融 现代自由主义作家与新文学人文合法性 马俊山 “中国当代文学” 洪子诚 世纪之交中国文艺的三大新变 陈辽 九十年代台湾文学思潮概要 朱双一 文学史的述史秩序:原型、经典和进化 张荣翼 重建中国“现代文学”的合法性 倪文尖/罗岗 文学史 兹·托多罗夫
文艺理论 1999年第06期目录 文艺理论 电脑时代的文艺变革 黄鸣奋 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问题与展望 王向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纲 王能宪 现代性的溃败 王世城 文化工业: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姚文放 大众文化挑战下的世纪末文学 王宁 文化场内游戏规则的“去魅”分析 周宪 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 钱中文 一切都为了学术良心 李世涛 我们需要明快有力的批评哲学 曾镇南 面向廿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傅腾霄 理论研究的未来:主体的失语和拯救 陈太胜 20世纪中国理论批评学发展概述 吴炫 文学本体论 李文秀 推进文学史研究的开拓和深入 关于《论“文学是人学”》(之一) 殷国明 关于《论“文学是人学”》(之二) 殷国明 关于《论“文学是人学”》(之三) 殷国明 “人的文学”的发生研究刍议 刘锋杰 “环境文学”谈 张韧 焕发儿童文学的独特魅力 刘绍本 大众传播与新公共性的建构 陶东风 创作与接受:摄影文学论纲 马相武 中国现代散文的当代复兴 朱立元 呼唤批评的学术性 杨剑龙/赖大仁 “五四”文学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李希凡 回望八十年:五四精神不老 五四精神常新 杨少波/王辟长 围绕“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的学术论争 王富仁 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向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退却 杨乃乔 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向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退却 杨乃乔 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史料建设的圆满终结 张泉
文艺理论 1999年第07期目录 文艺理论 当代科技革命与艺术格局变革 严昭柱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世纪性潮流 叶舒宪 文艺心理学:内向视野的开拓 张婷婷 迈向新世纪 乐黛云/陈惇 民间的意义 南帆 文化的驿站 杨匡汉 胡风和厨川白村 王向远 当代文艺学中“理性—非理性”问题的讨论及概念清理 徐亮 论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的现代主义诗学思想 陈旭光 体验式批评:一种亟待重建的文学批评观 张奎志 关于21世纪中华文论的构想 姚朝文 论文学批评的功能 南帆 上海批评五十年 杨扬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性质与意义的质疑 谭桂林 从呼唤现代化到反思现代性 陶东风 中国百年文学思潮研究的反观与拓展 朱德发 后现代思维与比较艺术研究 钱岗南 近年中国大陆文学史学鸟瞰 蒋寅 “从未标榜过这个名称” 卢康华
文艺理论 1999年第08期目录 文艺理论 关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回忆及观感 蔡若虹 社会转型与文艺学建设 李衍柱 80年代中国文艺学主流话语的反思 陶东风 文明的转变与否定观念的转变 吴炫 铁肩担道义 陆贵山 在文学本体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 傅莹 本质追寻和根基失落 汪正龙 百年中国文学理论发展之省思 童庆炳/陈雪虎 文学作品学的学科性质 阮幸生 《王朝闻集》出版暨王朝闻从事学术活动7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尤恩 “民间的”还是“知识分子的”? 如何看待网络小说及其前景 本报记者 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研究述评 顾建美 “五四”精神与文学革命 叶振忠 “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人文建设 杨义 “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创造 李继凯 解构与重建 文贵良 新批判主义对五四的超越 邓晓芒 上海五十年文学思潮 王纪人 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述评 徐改平/贾海生 中国文化:是否需要“第四次觉醒”? 张光芒 成仿吾的“客观”与创造社的“自我” 俞兆平 当代文学史的逻辑建构 於可训 论文学史的文体分类及其流变 佴荣本 理论批评家也应重视自身的人格建设 何西来
文艺理论 1999年第09期目录 文艺理论 论聂荣臻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 曾敏 文学关系学论纲 孙铭有 研究方法优化论 吕景云 理解“美的规律”应从马克思的原文出发 黄赞梅 “说真话”:萧功秦、王小波、王朔 何迈珂 文学的意义:回归“文化人”本体 李彦宏/张亚斌 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文化分延 一韦/刘宏九 我的学术总结(之一) 季羡林 我的学术总结(之二) 季羡林 再谈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之一) 钱中文 再谈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之二) 钱中文 艺术形象:文艺之为文艺的第一生命 嵇山 执著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 贺敬之 20世纪中国文坛的“现实主义”流变 高波 科学主义与文学的写实主义 俞兆平 九十年代现实主义:“命名”的尴尬 陈伟军 文学转型中的三个“主义”及其基本流变 吴秀明 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的历史嬗变 李庆本 文学语言论 童庆炳 “历史题材”文艺创作漫议 张德祥 我国后殖民批评中的几个理论迷误 李夫生 中介媒介 董晓萍 多维批评论纲 栗原小荻 论二十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宋剑华 关于建立中国艺术史学的构想(代序) 王琪森 从《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看文学史的重写 钱谷融
文艺理论 1999年第10期目录 文艺理论 由一元至多元,从多元到综合 谭好哲 论“苏联模式”的文艺学 冯宪光 试论百年中国美学 聂振斌 比较文学与文化现代性 曹卫东 综合创造论与我国文化与美学及文论的未来走向问题 敏泽 文学作品与文化的关系 阮幸生 中国九十年代话语转型的深层问题 王岳川 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几点思考 刘洪涛 论文学的第三种价值 黄书泉 文学鉴赏中的地域文化因素 何西来 文学批评的审美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评析 赖力行 批评在何处陷入困境 黄毓璜 移动的地平线 李陀 中国艺术批评模式初探 蒲震元 小说与电影中的中国与中国人 王蒙 文学思潮的系统构成 卢铁澎 中国当代文学:新的视角与描述 陈思和 现代性:检视20世纪中国文论的一种思路 吴兴明 走出迷雾:从“后现代”到“现代” 王世城 现代性反思的反思 陶东风 矛盾与困惑中的写作 钱理群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批判 全炯俊 二手资料怎成信史 史承钧
文艺理论 1999年第11期目录 文艺理论 国外艺术学:前史、诞生与发展 李心峰 诗学何为? 徐岱 文学的文化建构初论 林继中 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 孙家正 90年代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语境 王岳川 当代文化研究中的激进与保守之维 王岳川 替换中的失落 曹顺庆/吴兴明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七次年会活动报导 文学理论:留给二十一世纪的话题 郦因素 费舍的新现实主义美学 朱立元 文学本质新论 杨春时 中国现代文学中浪漫主义的历史反思 俞兆平 谈澳门文学的“特” 陈辽 近五十年文学语言研究札记 王一川 论当代“大散文”的特征与分类 李运抟 五四与新时期:一个百年文学的不解纠葛 朱水涌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教训 杨春时 新中国文学民族性的回顾与思考 王庆生/樊星 关于纯文学命运的思考 王臻中 “简单批评”的意义 黄浩 文学史中的三种价值评判 张荣翼
文艺理论 1999年第12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学审美论:他律本质论向自律本体论的转移 张婷婷 文艺美学的反思 胡经之 艺术哲学的新方向 张世英 从理念到经验:美学研究的继往开来 徐岱 批判与创造的统一 吴炫 未来世界与文学定位 张炯 论历史转折中的文学与道德(上) 何西来 历史转折中的文学与道德(下) 何西来 人类学与艺术 艾伦·P·梅里亚.... 审美人类学:价值取向与方法抉择 覃德清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李欧梵 文艺研究新思维:从社会文化心态的角度看文艺 李林 中西文学交流中的“理论距离” 殷国明 “人学”求索五十年 张韧 整体观中的艺术及艺术生产 孙冰 新流行状态:位置批评与商业批评 王列生 五四文学文体新论 朱德发/张光芒 从内转到外突,还是从外突到内转 金岱 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作家的缺席(之一) 刘再复 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作家的缺席(之二) 刘再复 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作家的缺席(之三) 刘再复
文艺理论 2000年第01期目录 文艺理论 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理论 杜卫 文化诗学是可能的 童庆炳 高高举起社会主义文学的旗帜 胡乔木 第三种批评的力量 王宁 话语复古主义的语言学迷误 高玉 世纪之交文论研究的思考 饶芃子 往来无穷,交流创新 殷国明 西方文论的引进和我国文学经典的解读 孙绍振 文艺创作规律论要 嵇山 理性与非理性问题 王纪人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问题 钱中文 在历史中寻求地位的形式主义小说 徐肖楠 关于文学批评形态学研究 赖大仁 《中国戏曲志》出齐 宁静 钟敬文及其民间文艺学思想 杨利慧 论文学时间的独特性 马大康 主义批评的式微 蒋原伦 文学科学的大踏步前进 张炯 从一个学术团体看一门新学科的成长 文波 文学思潮特性论 卢铁澎 二十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之反省 宋剑华 艰难的启蒙 宋剑华 文学的纪念(1949—1999) 谢冕 21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黄修己
文艺理论 2000年第02期目录 文艺理论 借异而识同 籍无而得有 饶芃子 审美与政治 孙绍振/毛丹武 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艺学 孟繁华 召唤-应答: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论表述 张开焱 2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彭立勋 文学与人性 裴毅然 新时期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几点经验 殷越 激发法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李清良 新启蒙:理性精神下的文论话语 杜书瀛/张婷婷 关于文学主题学研究的一些思考 王立 症结与出路:文学语言研究的新视野 王元骧 诗与国家神化 南帆 风格学研究的重要突破 黄泽新 国家的文学 路文彬 纪念游国恩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盲区 王岳川 批评,有话好好说 文学的精神追求 孟繁华 “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研究 葛红兵 文学革命:进化文学史观 旷新年 文学史编写问题随想 罗宗强
文艺理论 2000年第03期目录 文艺理论 略论文学研究的层次 郭志刚 文学与道德:一个重在建设的理论课题 王巨才 比较禅意在中日文化中的影响 金丹元 迈向新世纪:多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 姜源/刘荣 人文知识分子如何说话、该说什么话 王世诚 现代性与全球文化四方面 张法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周宪 论文艺活动的都市化 高小康 90年代台湾文学思潮新动向 朱双一 文艺理论:面向新世纪的发展趋势 陈传才 论艺术活动的特殊本质—形式表现 林兴宅 文学写作的心理冲突 金道行 论创作心态的构成与表现 蔡毅 中国当代文学艺术风格的传承、变异与时代特色 熊忠武 20世纪中国艺术形式问题研究得失辨 林木 中国散文创作的8个问题(上) 韩小蕙 中国散文创作的8个问题(下) 韩小蕙 零度的批评 张奎志 角色化与对话式 戚廷贵 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之一) 吴宏一 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之二) 吴宏一 学术语境中的香港文学研究 杨匡汉 价值观念与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 王志刚 20世纪中国文艺观念演进描述 庄锡华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陈思和/张新颖
文艺理论 2000年第04期目录 文艺理论 论文艺的人文精神 陆贵山 历史——人文之间的张力 童庆炳 历史与人文之辩 刘润为 从现代性的视角谈文艺的精神价值取向 陶东风 通过审美方式实现文艺的精神价值 张永清 历史语境与文学性质 孟繁华 人文关怀与人文惰性 包晓光 如何看待新时期的改革文学 孙丹 只重审美无视现实的新困顿 刘乾 当代人文情怀 朱辉军 从人学基点看文艺精神价值取向 赖大仁 文艺精神价值取向讨论的背景剖析 张良村 钱谷融与殷国明谈真诚 世纪之交的新时期文艺理论 王汶成 用理论批评的新发展迎接新世纪 周玉宁 文学本质:从本质论回到存在论的思考 王毅 转型社会中的意识形态与文学 许明 关于“文革文学”的释义与研究 王尧 文学的社会需求与教育功能 董学文 热效应及其泡沫化 丁晓原 90年代中国先锋艺术的拓展与困境(之一) 王岳川 90年代中国先锋艺术的拓展与困境(之二) 王岳川 西方古典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殷国明 论文艺批评的魅力 钱谷融/殷国明 守正出新及其他 袁行霈 拐弯道上的思考 黄修己 对《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的商榷 徐珂 试论当代文学史(1949—1976)的“潜在写作” 陈思和 关于“当代”文学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葛红兵 关于沦陷区文学评价中的几个问题 陈辽 “言”与“不言”之间 钱理群 “文艺美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在穗举行 李凤亮
文艺理论 2000年第05期目录 文艺理论 对当前文艺学研究的几点浅见 李春青/王修华 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 童庆炳 人学:中国文论的选择 李鸿祥 学术人格与20世纪中国文艺学 杨守森 从“认识文论”走向“审美文论” 杜书赢/张婷婷 文学理论批评建设的“全球化”和“中国化” 陈骏涛 曲折与巨变 钱中文 双百方针 洪子城 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 陈思和/何清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探索者——陈望道 陈望衡 文艺美学的反思 刘绍瑾/李凤亮 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 饶芃子 世纪之交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周正兵/姚爱斌 跨学科视域中的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 贺桂梅 现代化之路: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反思 张福贵/孔朝蓬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面临的挑战 从再现到存在 肖鹰 中国艺术思维形成之文化背景 金丹元 艺术风格与文学流派的比较观 吴奔星 论文学形象的形成过程 赵炎秋 对“文革”前诗歌讨论的检视 古远清 后现代主义思想范式与话语汰变问题 王岳川 关于建国初期两场文化问题大讨论的是与非 本刊记者 文学史研究的前瞻 袁行霈
文艺理论 2000年第06期目录 文艺理论 陆定一与“双百方针”的由来 陈清泉/宋广渭 生态文艺学:现代性与前瞻性 王克俭 试论艺术的数学性和审美意向性 安达甄 当前文艺的精神价值取向问题 熊元义 献疑四记 王蒙 “必须有心的光明” 钱钢/钱文忠/盛.... “文学批评理论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国际研讨会将在北京举行 且看王元化的思想“转型” 钱海源 经验、体验与文学 童庆炳 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 饶芃子 形式与内容 钱谷融 钱钟书的“理趣”论 牛月明 走进西部,装点西部,展现西部,服务西部,中国文联参与西部大开发文艺系列工程启动 新诗的现状与功能 南帆/王光明/孙.... 从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的交流看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张锦贻 “林庚先生新诗创作与新诗理论研讨会”在京举行 敬 对于五四的再认识答客问 王元化 五四新文学理论的双重现代性追求(之一) 余虹 五四新文学理论的双重现代性追求(之二) 余虹 现代意识与中国主体 张新颖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的基本情形 张新颖 我国现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反思与浪漫主义理论价值的重估 王元骧 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 卢铁澎 19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比较论 朱寿桐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纪事(上) 陈平原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纪事(下) 洪子诚 沦陷区文学运动与文学理论批评初论 高玉 文学史与文献学 孙中田
文艺理论 2000年第07期目录 文艺理论 江泽民对中国文联“万里采风”活动五周年作重要批示 陈卫平/沈路涛 作为科学的文艺学是否可能? 许明 从主体性到另类性 G.施瓦布(Ga.... 重申文学性 谢天振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辩证观念 方汉文 我与比较文学 贾植芳 “热”学与“冷”建 江守义 梅光迪的人文思想与人文批评 段怀清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赵小雷 艺术创作是一种“有情思维” 殷国明 “仪式化”:大众传媒制度化时代的文学创作 王德胜 论休闲文学 魏饴 中国文学理论在文化研究中的寻求新转变 关于“休闲文学”的讨论 张炯 休闲功能文学作品的二重性 童庆炳 走向为愉悦与自由的休闲文学 陆贵山/包晓光 社会理论视野中的休闲文化与休闲文学 陶东风 论文艺鉴赏学的构建及其他 魏饴 中国近现代文学与读者 王丽丽 90年代文学批评的回顾与检讨 孟繁华/李洁非/.... 原创:第三种批评的核心 吴炫 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 罗钢/裴亚莉 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 高楠 文学评论与价值取向 张炯 转型与亲缘 姜学贞 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汉语文学诉求的悖论 昌切 反思的历史 历史的反思 贾植芳 90年代中国文学关系的新变动 杨扬
文艺理论 2000年第08期目录 文艺理论 切实加强和改进文联的思想政治工作 高占祥 文化研究文艺学研究的挑战和机遇 陈太胜 论文艺的历史精神 陆贵山 放松:对克利和逐利的双重超越 吴炫 文艺美学:定位的困难及其问题 王德胜 谈世纪之交的中西文化和艺术 李泽厚 风雨历程五十载 陈骏涛 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危机! 古远清 对中国文艺学学术史的百年回顾与反思 杜书瀛 追寻“大象无形”的美学理想 殷国明 专家学者研讨全国乡土文学 全国“现代性与文艺理论”研讨会综述 耿占春 全国文学院联席会议在京召开 鲁 干预生活 於可训 全球化与想象的可能 南帆 中国作家人格形象的大争论 桂宁 世纪符咒:做人还是做女人? 姜云飞 皇城根下的现代叙述 於可训/付晓静 透视“新新人类文学” 王大路 传统艺术思维与“意念” 金丹元 引起学术界关注的文学主题学研究 吴相洲 从复仇文学主题看复仇动机的传奇质素 王立 文化诗学的诗学新意 刘庆璋 人文学术薪火的百年明灭 夏中义/蕴梅 多元分流中的差异和生成 陈仲义 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当代民族文学问题思考 刘俐俐 现代性论争中的民间文学 吕微 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理论之变迁 王锺陵 歧义的读者 南帆 谁来进行文学批评? 王世诚/姚新勇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文学史著作逾千部 王
文艺理论 2000年第09期目录 文艺理论 历史·时代·文学 翟泰丰 孙家正在全国艺术创作会上指出,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赵春强 学习“三个代表” 曾镇南 西方现代文艺中的巴罗克基因 叶廷芳 论巴罗克艺术的时空结构 耿幼壮 论“断裂的一代” 吴炫 市场经济与市场文艺 吴中杰 文艺的社会心理分析法 张怀久 赛伯空间中当代文学艺术的命运 陈定家 眼睛所遇到的…… 阿列西·艾尔雅维.... “新时期文艺学建设丛书”在京首发 宁逸 比较文学的学科依据 张敏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 王宁 重建文学理论学科是时候了 孙绍振/陈良运/.... 走自己的路 朱立元 文学批评的文化视野 王光明 科幻文学:第三次高潮的收获与迷惘 王泉根/焦华丽 热闹的批评和静悄悄的批评 贺绍俊 缺失与重建 杨守森 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全球化与自我认同 肖鹰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选择 樊星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霸权 孟繁华 文学备忘录:质疑“全球化” 戴锦华 关于90年代文学转型 赖大仁
文艺理论 2000年第10期目录 文艺理论 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笔谈) 文学研究走进二十一世纪 杨义 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建构问题 赖大仁 9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走向考察(待续) 汤学智 9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走向考察(续完) 汤学智 现代文学观的发生与形成 旷新年 论中国新文学的负性背景及其影响 朱寿桐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三大痼疾 杨守森 文学与批评的精神 黑白 为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写一份悼词 葛红兵 一个基本评价标准和一个重要参照系 刘川鄂 试析刘少奇1956年的文艺思想 马昭 瞿秋白与文艺大众化 宋致新/吴永平 胡风文艺思想的源脉与特色 范际燕 路翎的文论轨迹 李槟 略论孙犁的作家人格论 周永涛 论闻一多的文化阐释批评 邱紫华/阎伟 茅盾文学批评新论 卜召林/王玲玲 执拗的文化守灵人 张蕴艳 周扬文艺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 支克坚 走进陈平原 李新宇
文艺理论 2000年第11期目录 文艺理论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 童庆炳 试论中西艺术中的“自然” 郭锦玲 憧憬传记的“黄金时代” 审美惊奇论 张晶 俄苏历史比较文艺学的特征 吴泽霖 论可比性 陈惇 当代大众审美文化与受众的理想幻景 张荣翼 “非知识分子写作”:“文革文学”的一种潮流与倾向 王尧 后殖民语境与侨居者身份意识 王岳川 韦勒克文论与结构主义语言学 支宇 宗白华中西空间意识比较论述评 张慧 “百年中国文学”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 逻辑思辨,实证分析,从一维到多维 李衍柱 生命之流:艺术情感的运动生成 蔡毅 整齐:语言传统的形式之美 朱堂锦 “现实主义复归”与当代现实 黄力之 再谈休闲文学 魏饴 地域文化美质:“文学湘军”兴盛的根本优势 刘起林 河东风土与文思培育 杨扬 文学的文化阐释功能 罗守让 审美意识:超越有限 张世英 文学传统与个人才能 姚文放 文学传统与科学传统 姚文放 文学研究的自在、他在、实在 张政文 论传记文学的人学意蕴 於贤德 台湾新文学史上一场不该遗忘的文学论争 赵遐秋
文艺理论 2000年第12期目录 文艺理论 江泽民文艺论述的理论价值 董学文 略论何其芳的文学理论遗产 蓝棣之 女娲、维纳斯,抑或魔鬼终结者? 黄鸣奋 论文学史研究的学术方法 王齐洲 语言革新与新学统的产生 殷国明 文学史观的建构与对话 温儒敏 寻找文学的尊严 摩罗 沈从文对文学市场化的忧虑 中国后殖民批评的岐途 赵稀方 从“学以致用”走向“分析整理” 黄修己 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精神流变 金秋 卢卡契论审美效果的丧失与发挥 刘秀兰 新世纪文艺与审美前瞻 吴绍全 文学思潮分类的原则 卢铁彭 论小说修辞的理论基源及定义 李建军 批评一本书和批评一种倾向 何满子 冲突与意境 何辉斌 社会文化秩序与文学活动的价值 畅广元 文化冲突与文学的“喧哗” 高小康 全球视野中的本土化选择:近百年西方文论在中国 代迅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与中国社会(之一) 宁宗一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与中国社会(之二) 宁宗一 解构主义在今天 郑敏 脚踏实地的探索与建构 王巨才
文艺理论 2001年第01期目录 文艺理论 审美现代性: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方式与当代文学实践 王杰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人学思想论纲 陆贵山 论环境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向玉乔 走进生态学领域的文学艺术 鲁枢元 《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读后 曹家治 文化生态与文学艺术 网络时代的许诺:“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 黄鸣奋 全球化趋势中纪实文学的文化承担与网络前景 龚举善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 赵抗卫 文学生产的麦当劳化和网络化 宋晖/赖大仁 绝望的诗歌 洪治纲 从“裸体的诗”到构造“诗的躯壳” 杨萌芽 也说诗歌为何『暗淡无光』 冯世则 重视对五十年代文学的研究 谢冕 五十年回眸与前瞻:实践派美学与中国当代文论的逻辑发展 代迅 《文学改良刍议》考 植田渥雄 对王实味问题的再认识 廖超慧 “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国际研讨会综述 斯义宁 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与世界 希利斯·米勒 文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 钱中文 全球代进程中中国文学理论的国际化 王宁 文学主体性新论 西蒙·杜林 “江泽民文艺理论理论研讨会”综述 张燕鹰 清华大学将举办《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资本神话时代的无产者写作 孟繁华 招魂的尴尬 李新宇 寻找失去的时间 龙迪勇 中国艺术创造“三圆”论 姜耕玉 非洲中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袁霁 论艺术知觉的超越性 张建永 文化分析 雷蒙·威廉斯 原型批评的整体性文化批评倾向 程爱民 20世纪文论的历史呼唤 吴元迈 文学与发现 B.博伊德 中宣部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强调
文艺理论 2001年第02期目录 文艺理论 论当代中国诗学的话语空间 徐岱 中西诗学从对立走向融合 陈旭光 肉身化的思与诗 段建军 中国诗歌:世纪末论争与反思 沈奇 马利坦文艺观念中的诗性直觉 克冰 Giles的草创与郑振铎的批评 李为民/桑农 艺术生产关系论 王少青 文化批评向何处去? 陶东风 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关系 王逢振 文化研究的新领域 周宪 文化研究的视野:大众传播与接受 金元浦 第九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第五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揭晓 文艺理论:新世纪的瞩望 赵宪章/姚文放/.... 追索中国文艺学学术研究的百年行程 杜书瀛 理论生态与归属困惑 庄锡华 柏拉图与孔子文体形态比较研究 邹广胜 形式的隐匿与扩张 吴晓东 文学思潮与文学风格 卢铁澎 “休闲文学”争鸣(三篇) 陈果安 “休闲文学”争鸣(三篇) 江正云 “休闲文学”争鸣(三篇) 宋剑华/戴莉 休闲文学:左右为难的尴尬处境 李孝弟 努力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 傅腾霄 论文艺对道德的涵载与升华 艾斐 论艺术思维 金道行 社会转型与文论的轨迹 张婷婷 关于当下文学写作与研究的若干问题 魏饴 审美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学科意义 王杰/海力波 深层修辞 佐佐木健一
文艺理论 2001年第03期目录 文艺理论 论文学的文化透视 张炯 话语分析:文学言说中的文化选择 孙文宪 雅俗界限趋于模糊 朱立元 文艺雅俗之辨 刘峰 新时期雅俗文学的消解运动 孙丹 市场语境下文学艺术的雅俗分化与融合 陈定家 自然审美、艺术制作与环境保护 成穷 网络对文学本体的挑战及对策 李夫生 数字化时代构架起科学与艺术的立交桥 刘英杰 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应当相互结合 陈廷槐 诗与通感 黄钢 通感论 陈宪年/陈育德 论审美通感 覃光文 向“创新”泼一瓢冷水 傅谨 后现代社会中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 胡亚敏 大众文学的畸形消费现象批判 吴秀明/田至华 价值再判断: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新潮小说 黄秋平 百年文论的启示 杜书瀛 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有言与无言 张世英 建构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接受诗学 邓新华 没有消失的幽灵 傅腾霄/陈文 文学思潮学理难题的拓荒性突破 陆贵山 新辩证观念:中国比较文学与多元文化对话 方汉文 有底的游戏 陈晓明 试论人口文艺 萧君和 论“成人童话”的艺术精神 徐岱 文学原理到艺术学的逻辑构思 李树榕
文艺理论 2001年第04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学科建构的民族性、世界性和当代性 陆贵山 关于“文学理论”学科界属问题的思考 李凯 21世纪文艺学的现代性建设 蒋述卓/李自红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困境和复在之路 徐珂 文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 钱中文 从西方文论的独白到中西文论对话 孙绍振 无物之词 马克·波斯特尔/.... 对“暴力”的迷恋,或曰撒旦主义 李洁非 审美权力假设与理解的合法性问题 杨小清 走向“文化”的文学话语权 杨小清 90年代审美观念的变异及其价值取向 杨经建 评所谓“情感的零度” 孙喜睦 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 J·希利斯·米勒....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问题 彭放 时代的双重奏 梁振华 叙事方式中的创作主体姿态 张永刚 世情时序 文律运周 李凤亮 消费时代的文化记忆 刘士林 当代文艺论坛首届年会召开 走出困惑的历史理解力 解志熙 论20世纪中国的革命文学 雷世文 文学理论学科的科学化 宋伟 百年梁祝文化的发展与研究 周静书 论中国新诗八十年来诗思路子的拓展与调控 骆寒超 20世纪中国诗歌民族化历程的回眸 王泽龙 世纪之交中国文论的回顾与展望 李耿晖 略论中西文化审美取向的差异及其哲学背景 邹丹 历史文化语境下的文学民族性探寻 陈金枝/王丽娟
文艺理论 2001年第05期目录 文艺理论 关于文化研究的对话 约翰·罗/王逢振.... 理论旅行:对话录 笔谈——对话 李泽厚/周宪/吴.... 后现代的诸种理论 弗雷德里克·詹姆.... 亚里士多德的俄狄浦斯情结 希利斯·米勒 希利斯·米勒和他的解构批评 王宁 后殖民主义播撒与当代中国思想回应 王岳川 现代散文“理论建设”的回顾与反思 刘锡庆 “左联”的报告文学观念及其创作实践 龚举善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检讨 王齐洲 迎向21世纪的文学理论批评 张炯 对90年代文学批评的一种描述 陈骏涛 文学阅读与历史维度 张荣翼 构建中国学派的文艺鉴赏美学 魏饴 民俗学对文艺学发展的作用 钟敬文 关于艺术的具体性 钱谷融/殷国明 文学思潮的基本类型 卢铁澎 略论新理学的文艺观 单纯 转型期文艺广播的后审美结构 耿文婷 文学精神向度探要 董学文/张永刚 生态文艺学的原则 鲁枢元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危机与文学的价值取向 畅广元 “天道”与“人文” 杜贵晨 影视艺术冲击下文学的困境及其生存策略 封孝伦
文艺理论 2001年第06期目录 文艺理论 多元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文学可能作出的贡献 乐黛云 专家研讨当代文论新趋势 “价值重建与21世纪文学”研讨会 21世纪与文学理论研究笔谈【六篇】 董学文 文学理论美学化是否可能 马驰 对当代文学理论体系哲学基础的认识 马龙潜 文学理论:视点、形态、问题 冯宪光 高科技对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挑战 欧阳友权 规范“文艺理论”界定的思考 李树榕 期望超越 文学主体性新论 西蒙·杜林 文学主体论的超越和局限 杜书瀛/张婷婷 永远的修辞性阅读 J.希利斯·米勒....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现代意义 李衍柱 俄苏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樊星 日本近代化与艺术的变迁 青木孝夫 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观念笔谈 文艺论争杂议 陈漱渝 “文学现代性”讨论没有意义吗? 杨春时 思辨逻辑与史实语境 俞兆平 新世纪与青年学子论学 钱谷融 社会批评方法与文学史的现实型态 平啸 语言转换模式和网络文学的发展 徐珂 当代女性诗学的理论建构及其流变 赵树勤 《艺术哲学》研究补白 张恩科 90年代文学危机原因透视 汤学智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综述 李平 雅俗变易:文学价值转换的一种方式 张永刚 知识经济时代文学革命的三个主张 魏饴 专家学者云集扬州 文艺批评与价值重建 杨义 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缺什么 王晓华
文艺理论 2001年第07期目录 文艺理论 全球化语境与文学理论的前景 钱中文 学话与对话:新时期文论的双重回应与展望 杨小清 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文艺问题反思 王岳川 理论原创: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 吴炫/李小山/潘.... 论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创造的辩证法 薛永武 我的几点意见 郑敏 寻找文学理论生长根基 金永兵 诗必须适应它所属的世纪 姚文放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文艺批评机制的转换 张利群 新意识形态批评 当前作家文艺思想的五层次 论文学读解 王汶成 论读者接受的趋真心理对文学真实的建构作用 李莉 文化之战 特里·伊格尔顿 没有“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何来“新时期文学” 特里·伊格尔顿和他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 王宁 读《西方美学论稿》 晓雨 速食店和它划分的消费文化视野 陈大为 文学研究会与中国传统文化 刘保昌 中国的平民文学传统和贵族文学传统 杨春时 论中国人原初的审美意识 王齐洲 中国早期小说源流 赛珍珠 消费历史 南帆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审美现代性的一点思考 林宝全 从现实主义到真实 罗伯-格里耶 艺术起源“游戏说”检讨 高玉 渴望创造的主体论者 李继凯 介入: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学信念 葛红兵 文学艺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曾庆元 自然主义:观念与方法的悖谬 鲁枢元 文学,总是在矛盾中寻求着与生态相协调的发展趋势 龙泉明 王蒙点评当今诸作家 常江 文学与新时代的自然观 王先霈 生态文艺:21世纪的诗学话题 张皓 启蒙:一个滥用的文论术语 张光芒
文艺理论 2001年第08期目录 文艺理论 论毛泽东诗学理论 朱学东 东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问题与理论 王杰 比较视野中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品格论 高玉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指路明灯 申维辰 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 王岳川 无奈的后现代主义 戚吟 论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写作原则 陈世丹 在审美与技术之间 曾军 超语言学:走向诗学研究的最深处 丰林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危机与文学的价值取向 畅广元 泛思潮化现象探源 卢铁澎 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 姚文放 形式美的基本特点 张玉能 话题与民族文学言说方式 王列生 批评的理论化 王一川 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学视野 鲁枢元 意味深长的“沉默” 陈定家 两种大师与“第三种批评” 傅金祥 比较文学:百年问题回顾 曹顺庆/姜飞 模式化: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阴影 陈辽 形式本体论:新时期文艺的价值取向 张婷婷 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现代性进程的影响 徐肖南 台湾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扫描 古远清 文学价值取向上的两种误区 熊元义 当代文学缺少鲜活的贪官典型 余三定 “拯救”与“逍遥”:中国文论的话语权力 赵海 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 欧阳友权 网络文学原生态 莫云 网络作为文艺传播手段的思考 何艳红 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研讨会综述 郁龙余 世纪之交文学的收获与缺失 殷睿/黄茵
文艺理论 2001年第09期目录 文艺理论 多元文化发展中的两种危险和文化可能作出的贡献 乐黛云 各具特色的对话 交往哲学与诗学 钱中文 论文学的权威性 希利斯·米勒 论反抗和坚持自己的立场 爱德华·赛义德 爱德华·赛义德和他的后殖民批评理论 王宁 论文艺的美学精神 陆贵山 中国文艺学本体生命的未来流向 彭会资 艰难时世的文学抉择 张俊才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逻辑进程(上) 黄曼君 “后新时期”城市小说情感模式研究 张生 独立的,说理的 从形式、节奏到节律形式 曾永成 从形式、节奏到节律形式 曾永成 论钱锺书与比较文学 季进 钱锺书关于史传文学理论问题的若干阐释 李洲良 青年钱钟书与西方哲学 徐庆年 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王志彬 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开发研究 赵立/史云谋 关于传记文学的讨论 “后学”话语与中国思想拓展 王岳川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同步渗透中的文学 丁帆 试论爱情的文学表现形态 胡秦葆 由评论的评论所想到的创作和阅读中的深层机制 残雪 文艺学正名说 毛庆耆 当下文人的神圣话语 张耀杰 汉语的异质性与传统诗学话语 张小元 历史的同情及其它 孔德 走向新世纪的文艺之思 陈定家 在困惑与探索中 张志忠 文化审美: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走向 黄健
文艺理论 2001年第10期目录 文艺理论 价值重建与二十一世纪文学笔谈 杨义/黄修己/陈.... 世界文学背景中的中国文学选择 胡良桂 构建文学的现代价值 金元浦 走向平等的建设性双边学术对话 斯义宁 答客问 王蒙 文化的转向:当代传媒与视觉文化 周宪/舒也/于德.... 台湾后现代后殖民文化研究格局 王岳川 论小说中的反讽修辞 李建军 中国小说观的文化坐标系 刘登阁 世纪末小说观念矛盾研究综述 阎奇男 文学思潮正名 卢铁澎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悖论性处境 张进 当代文学前瞻 许志英 新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张炯 21世纪中国文学前瞻笔谈【五篇】 龙泉明/赵学勇/.... 离诺贝尔奖有多远 昌切 近年来文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值得注意的动向 马自力 文艺美学:文艺科学新的增长点 钱中文 形式美的生成 张玉能 通向中国现代性诗学 王一川 诗话学论要 陈良运 论创作方法——创作的方法 周忠厚 汉语批评:从失语到重建(笔谈) 曹顺庆/李天道/.... 已然的后现代主义及其未然性 金惠敏 文学创作:应当重视农村题材 张克明 评《文艺理论的世纪风标》 陈龙
文艺理论 2001年第11期目录 文艺理论 百花齐放,多出精品 丁关根 江泽民同志“多出注重社会效果的精品”的文艺思想浅析 郭泉 风风雨雨,是是非非 郑伯农 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 南帆 走出文艺理论的困境 杨春时 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学科有机性的探讨 张永刚 文学理论本位话语的建构 刘建国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与文论笔谈 童庆炳/王一川/.... 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何乃英 “心理距离”研究纲要 高建平 有别于“审美思想史”和“审美物态史”的“审美文化史” 陈炎 “文艺美学”之我见 王元骧 偏枯:五四小说家的审美方向 李涌泉 散文与结构 黄维梁 当下小说的幻奇色彩 南翔 叙事的裂变 袁苏宁 论影响读者文学消费自由的因素 符有明 参古定法,望今制奇 万奇 科学真理与艺术真实 魏家川 以反载道始,以新载道终 林虹/刘凤山 诗歌意象的符号质、系统质、功能质 吴晓 艺术思维形成、分袂与独行 张建永 怪异文化现象试说 荒鸦 虚无:泛先锋文学的底色 蔡世连 论文艺美学的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 谭好哲 文学人物形象:世纪之初的文学关怀 张恒学 文化诗学学理特色初探 刘庆璋
文艺理论 2001年第12期目录 文艺理论 中国新文艺与中国共产党 张炯 论主流价值观对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 宋剑华 宏观文艺学的基本特征 陆贵山 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产生及其发展 曾繁仁 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陶东风 关于文学理论的话语权问题 姚文放 世纪风标:文论新构与学术传统 庄锡华 “非客观性”艺术形态学的理解与分类问题 杨小清 论中华文艺复兴 萧君和 中华学与中华新理性主义 戢斗勇 中国三代艺术的意义 李心峰 唐代文艺创作心理的变迁 方然 古典式的主情主义写作 刘保昌 梁启超小说思想的建构与启迪 金雅 “人文精神与大众文化”笔谈 童庆炳/赵勇/于.... 论文学批评机制的建立和建设 张利群 好一个文学滑头主义 李万武 赛义德后殖民理论对福柯和德里达理论的借鉴 王家传 梦的编织 孙周年 文学的孤独和理想环境对孤独的消解 龚伯禄 比较视野中的中西方文学释义理论 邓新华 不言之言 非美之美 王先霈 开创艺术思维研究的哲学境界 吴炫/汤拥华 新文学研究的独特拓进 罗惠缙 德勒兹与思想重构 张法 “对立统一”:文艺批评的标准模式? 袁凌 中国近现代悲剧理论的三种抉择 时晓丽 对文学理论学科性的反思 李春青
文艺理论 2002年第01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学与先进文化 陆贵山 从“外部研究”到“文化批评” 易晓明 加强文艺现状研究 促进文艺健康繁荣 无根的苦难:超越非历史化的困境 陈晓明 通俗小说的概念误区 孔庆东 媚俗化与传统背叛 韩春萌 断裂·传媒·商业化叙事 杜素娟 灵魂的裂变:社会变迁中的人格姿态 管宁 当前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的缺失 张克明 论“新诗形式的两个来源” 陈本益 试论民粹思想与20世纪中国文学 苗四妞 “左联”时期的文学生产与编辑出版行为 万莲子 “中国文学批评史”称谓的多重指涉及相互关系 彭玉平/杨金文 当代文论创新建构中的几个问题 赖大仁 回归古典 陈剑晖 当行规遭遇挑战时 吴俊 新诗会消亡吗? 代迅 人文理想消融在民间中 禹建湘 论文化传播中的文学误读及意义 张利群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二十世纪文学 朱晓进 恢复历史本真 童庆炳
文艺理论 2002年第02期目录 文艺理论 建构多维视野的文学批评 陈传才 流派研究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杨义 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建设的艰难和困惑 殷国明 企图冲击新诗的几股思潮 郑敏 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学科史价值 温儒敏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 陈立文 “认祖”与“审父”:新写实小说的文化发生学检视 龚举善 语言的虚构 马原 大众文学的历史涵义 南帆 性爱意识与我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创作 邝金丽 文学的经济品格 曹路 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学 何二元 艺术生产商品化新论 何志钧 阿多诺对当代美学的意义 陈刚 前苏联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代迅 比较美学:“本质主义”崩溃后的路向 岩城见一/王琢 在全球化浪潮面前 杜书瀛 全球化语境中东方文化与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前瞻 麦永雄 文学思潮功能论 卢铁澎 论艺术标准 易中天 怀着知识的记忆创新 陈晓明 面向文化:文艺理论的新转变 陈定家 二十年文艺研究的一面镜子 任先大 首届菲律宾华文文学研讨会综述
文艺理论 2002年第03期目录 文艺理论 “全球性”境遇中的中国文学 王一川 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学理论的国际化 王宁 一体·多样·主导 陆贵山 中西两套文论话语的龃龉与磨合 代迅 主体的浮沉与我们的后现代性 金惠敏 面向21世纪的文艺基础理论 欧阳友权 文艺鉴赏主体论 张文刚 论悲剧人物 刘志友 论文学意义的存在方式 汪正龙 在“文化诗学”与“历史诗学”之间 张进 关于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新体系 周忠厚 大众文学与文学生命链 汤学智 话语刀客与“流氓批评学”的崛起 李建军 近10年来文艺界三次论争的回顾与反思 俞樟华/熊元义 文艺美学、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的学科分野 陈炎 钱钟书、王朝闻文艺美学研究的比较 於贤德 论二十世纪民间权威的审美特征 赵德利 21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前景笔谈 后结构主义与超文本理论 黄鸣奋 文学自由的乌托邦:对网络文学的美学批评 蔡焱 摄影文学:大有作为的学术研究处女地 余三定 简论文学话语的虚指性 王汶成
文艺理论 2002年第04期目录 文艺理论 “全球化”与我国文化及文论的发展问题 敏泽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笔谈) 王晓明/罗岗/王.... “全球化与生态批评”专题研讨会综述 赵冬梅 艺术活动论评析 王元骧 后现代主义与美学的范式转换 彭立勋 论西方现代艺术和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莫其逊 “文学批评的意义阐释与价值论”笔谈 刘思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思路 白春超 文学史观念与价值立场 汪振军 解构批评与否定性立场 阎开振 “前理解”之于狭邪小说阐释 侯运华 文艺起源新说 刘奉光 形态差别与文化渊源:中西诗歌爱情主题探究 代迅 文学思潮发展论 卢铁澎 文艺鉴赏本质论 张文刚 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价值取向 童庆炳 新理性:回应时代的挑战 汤学智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张直心 文学性与现代性 杨春时 文学里的文化什么样 柳万 历史空白者的历史书写 路文彬 禅与先锋写作 朱斌 文学身体学 谢有顺 何谓“新的人文精神”? 钱中文 文艺学的生命价值在于实践性和开放性 许明 重建知识分子身份 王岳川 关怀人的本来存在境遇 陈晓明 人论与文论的深度自觉和交互建构 张进
文艺理论 2002年第05期目录 文艺理论 作为全球区域化的文学研究 H·米勒 文化、文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 钱中文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 童庆炳 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文化发展 乐黛云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传统 姚文放 个性与传统:建立一种博大的美学胸怀 殷国明 文学中的文化身份问题(笔谈) 刘俐俐 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 王宁 断零体验、乡愁与现代中国的身份认同 王一川 文学中身份印痕的复杂与魅力 刘俐俐 女性写作与文化生存 乔以钢 “形象描写逝去时代的性质”:文学理论和历史书写 海登·怀特 论百年中国文学集体主义精神理念的展现形式 宋剑华 世界第一部中国文学史的发现 李明滨 文学理论:面对信息时代的幽灵 李衍柱 从悲壮的坚守到主动的放弃 龚伯禄 靠什么构建文艺学当代形态 欧阳友权 新世纪文学批评断想 张德礼 文论建设不积跬步难致千里 王科/熊元义 学术自由的内在向度 夏中义 新批判主义述评 朱平珍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杨春时 论辨味批评中的言意关系 张利群 论20世纪文学意义观念的转变 汪正龙 文学价值的文化时空结构 傅腾霄 关于精神分析美学的评价问题 王杰 论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批评的宗教背景 杨乃乔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21世纪中国文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李怡/曾利君/任....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21世纪中国文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李怡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21世纪中国文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曾利君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21世纪中国文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任小娟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21世纪中国文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李本东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21世纪中国文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邹琰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21世纪中国文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范庆伟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21世纪中国文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胡昌平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21世纪中国文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陈刚 “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研究方法论”学术研讨会综述 印晓红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生长点研讨会”综述
文艺理论 2002年第06期目录 文艺理论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 陶东风 再谈文艺学的“呈现”性 王南 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悖论 贾奋然 面向高新科技时代 促进文学艺术发展 张晧 面向高新科技时代 促进文学艺术发展 张荣翼 面向高新科技时代 促进文学艺术发展 董学文 面向高新科技时代 促进文学艺术发展 张杰 面向高新科技时代 促进文学艺术发展 聂运伟 面向高新科技时代 促进文学艺术发展 冯黎明 论网络写作及其对传统写作的挑战 赵宪章 科技腾飞与艺术终结 毛崇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华文艺复兴 萧君和 从20世纪初的文学启蒙到21世纪初的“文艺复兴” 杨鼎川 “中华文艺复兴”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 陈宪年 时代呼唤环境文学 张克明 孙子的美学思想 傅朝 文学理论的“自性”问题 李春青 书写:作为文学理论范畴 周志强/邴波 文艺学学科定位与文学理论教改 魏家川 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的学术拓展 王岳川 文艺之美与天地之心 袁济喜 文艺美学的人学方向 庄锡华 21世纪中国美学研究二题 王德胜 近期文坛争鸣述要 白烨 表现情感:艺术的根本特性 王朝元 艺术的原生性、可塑性与无限性刍议 唐玉宏 艺术创造中情感的流动、阻遏与控制 曹苇舫 “怨而不怒”的诗学精神及其内涵 李凯 时尚杂志的叙述品格与消费文化的虚拟走向 周均东 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学科发展的思考 何国瑞 勘探“人民文学”的“现代人学内涵” 朱德发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 傅莹
文艺理论 2002年第07期目录 文艺理论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学 金炳华 马克思《手稿》美学论纲 王向峰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现代性建设的思考 罗中起 表现主义,马克思主义水平的试金石 张黎 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朱立元 一种超越二元思维的经验方法 刘士林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的构成 萧君和 论詹姆逊的意识形态叙事理论 胡亚敏 中国现代诗学历史发展论 龙泉明 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论争及其局限 叶虎 历史的延伸 张景超 语言的痛苦:文学言说的双重困境 孙文宪 论审美不等于肯定 吴炫 比较的悖谬 吴兴明 当前古文论研究中的困惑及可能的对策 李春青 从中西比较的层面看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 邓新华 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原创意义 高楠 当代文艺学的“文化的转向” 金元浦 现代逻辑对文学的渗透 王阳 新世纪写作学的研究原则 尉天骄 对“修正主义文艺”批判运动的思想基础再认识 柏定国 来源于对人生境况的深层关怀 邢建昌 大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概说 饶芃子 第三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述评 王宁
文艺理论 2002年第08期目录 文艺理论 论中国新诗 谢冕 当代文艺学理论研究之难题及其发展之契机 劳承万 “由人复天”、“艺与道合”及其他 蒲震元 古代文论中的“自娱”说 欧明俊 文学批评中的结构、解构与话语 陈永国 文化语境与文学阐释 王晓路 格里耶的写物理论 张唯嘉 观察文学场域 雷丹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的学科性质及方法论意义 刘铁梁 历史民俗学与钟敬文的学术贡献 萧放 钟敬文民间故事研究论析 万建中 文学传统流变的机制与形态 姚文放 论处于全球化外围的文学与文学研究 王钦峰 论创作个体与社会群体的自觉融会 申家仁 当代小说线性叙事的类型分析 罗小东 历史小说创作基本功刍议 马振方 再论中华文艺复兴 萧君和 “先锋小说”及其文本阅读的主体性 李江山 新时期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问题 姚鹤鸣 答张直心先生 杨守森
文艺理论 2002年第09期目录 文艺理论 纪念《讲话》发表60周年 陈晋 纪念《讲话》发表60周年 董学文 纪念《讲话》发表60周年 龚举善 纪念《讲话》发表60周年 李志宏 纪念《讲话》发表60周年 周进祥 文学研究与新理性精神 主持人的话 杨春时 文学研究与新理性精神 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理论 钱中文 文学研究与新理性精神 新理性精神与文化诗学 童庆炳 文学研究与新理性精神 王元骧 文学研究与新理性精神 徐岱 文学理论批评在前进 张炯 当前文艺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劳承万 西方批评:从读者中心论到文化的转向 金元浦 回到“文学”史系统 易晓明 对二十世纪文学研究中盲目西化现象的反思 高旭东 论文学意图 汪正龙 应正确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规律性 周忠厚 试论马、恩对“历史的观点”批评方法的不同理解 张中锋 20世纪新诗理论的发展途径 吴思敬 生态学化:文艺理论建设的当代课题 曾永成 批评家的立场与理性精神 彭公亮 在虚构与想像中越界 金惠敏 论中西文论融合的四种基本模式 顾祖钊 “故事与话语”解构之“解构” 申丹 试论艾特玛托夫的使命文学观 史锦秀 精神分析学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性爱文学批评历程 毛正天 异国情调与本土意识形态 张跃军 叙述:词与事 龙迪勇
文艺理论 2002年第10期目录 文艺理论 论全球化和文化 弗雷德里克·詹姆.... 全球化与文化研究 刘锡诚 天人合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应对 龚举善/张晓莉 人类学与文学 叶舒宪 狂欢在秋雨中的身体 徐旭 波鞋与流行文化中的权力关系 程文超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批评模式”笔谈【四篇】 王宁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批评模式”笔谈【四篇】 陶东风 文化批评:理论与方法 张荣翼 文学逾越与文化形态模式 方汉文 学者散文批评文化学方法论 喻大翔 六洲歌头·当代文化批评丛书 金元浦 六洲歌头·当代文化批评丛书 王岳川 六洲歌头·当代文化批评丛书 陈晓明 六洲歌头·当代文化批评丛书 程光炜 六洲歌头·当代文化批评丛书 周宪 什么是视觉文化? 尼古拉·米尔佐夫.... 文化研究:开启新的视域 南帆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杨洪承 “失语症”与文化研究中的问题 高小康 流行文化的价值学诠释 李欣复 利维斯主义与文化批判 陆扬 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 王岳川 论中国元典文化的再生性与持续性 肖向东 当代中国文化形态的划分和嬗变 隋岩 美国文化是不是“压路机”? 李怀亮 论入世后的中国文化建设 欧阳友权
文艺理论 2002年第11期目录 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创新问题(笔谈) 董学文 方法论意识和问题化意识 马龙潜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艺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曾庆元 批判地吸收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成果 冯宪光 创新的路径依赖:术语革命 金永兵 诗歌的平易美及其语言策略 吴晓/曹苇舫 文学中的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 姚鹤鸣 文艺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翼 艾斐 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 张光芒 道德可以拯救文学吗? 陈晓明 口承文艺在民俗学研究中的位置 钟敬文 大众文艺与戏说历史 吴中杰 文学的政治论与公文的艺术化 刘明华 20世纪中国文论与人道主义情结 庄锡华 笔谈: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 赵敏俐 笔谈: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 朝戈金 笔谈: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 崔宪 笔谈: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 康保成 笔谈: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 洛地 笔谈: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 许志刚 三论中华文艺复兴 萧君和 中国主流文学与“弘扬主旋律”文学问题论略 魏饴 中国现代文论的历史过程与语言逻辑 高玉 文化的解读 郑海凌 追求新的民族艺术个性 宋生贵 穿越时空与生死的心灵对话 单元 关仁山迷失了吗 杨立元 直面现实精神寻根 熊元义 现实主义ABC 子干 海德格尔“人”之“思”对文艺学创新的意义 范玉刚 不能在人民的痛苦面前转开眼睛 陈奇佳 建设文学理论新体系 蒋孔阳 全球性与民族性的悖立与共生 陈雪虎 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黄良 学理的探讨 思想的交锋 王晓芳 积极推进写作学研究和教学的发展 陈妙云 “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徐华 文学研究中的跨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 包兆会
文艺理论 2002年第12期目录 文艺理论 名家眼中的摄影文学 摄影文学的春天 成东方 展示●凝聚●激励是摄影文学的使命 陆贵山 摄影文学的建设与发展 王岳川 体验的图文双释 王一川 摄影文学的先锋性 陈晓明 影像时代的摄影文学 金元浦 作为间性文本存在的摄影文学 冯宪光 摄影文学的诗性语言创造 王向峰 摄影文学:从新的真实出发 谢有顺 摄影文学的审美空间 赖大仁 摄影文学的话语权 黄力之 摄影文学:在多元辐射与互动审美中创新 艾斐 摄影文学的历史机遇与审美价值 张晶 与时俱进的摄影文学及其理论 马相武 建立摄影文学学的思考 余三定 关于摄影文学基本特征的反思 傅腾霄 摄影文学还是文学摄影 陈润兰 关于摄影文学的通信 刘纲纪/成东方 关于摄影文学的通信 刘纲纪/成东方 与时俱进的摄影文学 成东方/徐珂 2001年中国摄影文学理论回眸 王彦霞 摄影文学理论的飞跃 柏定国 摄影文学的经典化取向 盖生 摄影文学: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刘建淑 摄影文学的背后 何志钧 摄影文学:徜徉于图像与文字之间的边缘文体 庄伟杰 摄影文学:好看好读好味道 欧阳国仁 摄影文学:对“诗与画”审美复合的追求 陈定家 摄影文学文本内在构成及意义境域的发生 彭公亮 摄影文学的互文性与阐释空间 刘俐俐 文字导引下的图像阅读 张晓平 摄影文学促进人们成为艺术创造的主人 成昕/熊元义 视觉新景与文化焦虑 金元浦/陶东风 读图,老照片,身体 周宪 图腾·图像·仿像 朱存明 “高科技时代中的文艺学”笔谈 方汉文 “高科技时代中的文艺学”笔谈 张荣翼 “高科技时代中的文艺学”笔谈 吴兴明 “高科技时代中的文艺学”笔谈 冯黎明 “高科技时代中的文艺学”笔谈 彭修银/郑博超 符号仿真:超现实文化话语的艺术本质 李江山
文艺理论 2003年第01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艺的人文精神和文艺的历史精神 陆贵山 “人的发展论”与当代文艺思潮 周忠厚 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高明霞 “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一段问题史 汪正龙 二元对立思维的困境及当代思维的转型 冯毓云 存在的超越:审美无限性时间意识的生成 彭公亮 比较诗学视野中的“五四”表现论 伍世昭 文学思维活动的修辞化探寻:“文学命名”初论 席扬/翁强 文学思潮史:对象与方法 王又平 现代性与近代性的多元对抗 张光芒/马航飞 现代性与文学的历史性 陈晓明 思想先知 学术后觉 夏中义 审美教育现代性初论 曾繁仁 文学理论:从教学形态到理论本体探讨 张永刚 文艺鉴赏过程论 张文刚 中华文艺复兴的美学内涵 萧君和 中西方大众文化辨析 隋岩 多样性·批评性·学术性 朱平珍 网络文学的动势与反思 欧阳友权 网络文学的动势与反思 黄鸣奋 网络文学的动势与反思 陈定家 论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多维视角的确立 张利群 20世纪社会批评的理论趋向及范式转换 段吉方
文艺理论 2003年第02期目录 文艺理论 论文艺意识形态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谭好哲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 黄裳裳 论毛泽东的文学批评 胡亚敏 文本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傅修延 当代文论建设与创新的一点思考 赖大仁 阐释学研究与文学理论的建设和创新 陶水平 德里达的文学论与耶鲁学派的解构批评 萧莎 马尔库塞文艺思想研究 金永兵 “审美乌托邦”:马尔库塞的文艺政治学 赵仁伟 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天赋论 袁济喜 中国古代文论体系问题的本然追问 彭玉平/杨金文 向善与求真 张卫中 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 栾栋 现代中国:我们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与文学 李怡 全球化背景与文学、文艺学本土化策略笔谈 杨匡汉 全球化背景与文学、文艺学本土化策略笔谈 孟繁华 全球化背景与文学、文艺学本土化策略笔谈 金惠敏 全球化背景与文学、文艺学本土化策略笔谈 李珺平 中国文学批评的“全球化”情结与焦虑 张利群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质疑 袁国兴 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 王宁 比较文学概念的语言分析及五种相关学科概念的界分 杨乃乔 后殖民理论:谁是“他者”? 宋明炜 华文文学研究的理论突围 刘登翰 华文文学研究的理论突围 刘登翰/朱立立
文艺理论 2003年第03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 余虹 走近人道精神的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 刘俐俐 巴赫金的时间哲学 夏之放/和磊 走向本土化和现代化的狂欢化研究 杨立民 艺术创新与消费文化(座谈) 金元浦/章建刚/.... 嬉戏:数码时代的艺术走向 黄鸣奋 艺术理论的观念史还原 邵宏 文学思潮研究的新收获 李世涛 死亡意识与艺术活动 王卫东/赵兰芳 审美复合是摄影文学的生命和灵魂 成东方 哲学诠释学的“反美学”与人文科学的审美真理立场 李建盛 伽达默尔的审美意识批判及其启示 陈吉猛 真理:追寻与拒绝 钱翰 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及元——泛比较文学论 辜正坤 现代性、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构 王宁 论比较文学的“传播研究” 王向远 当前文化批评的五大问题 吴炫 质疑反“本质主义”并商榷“文学理论的批评化” 盖生 迷失与偏离 卢政 再论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 童庆炳 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伦理与逻辑起点 胡明 文学传统的价值与意义 郭英德 当前文艺学前沿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朱宁嘉 新世纪之初比较文学界的一次盛会 黎力 精心呵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罗斌
文艺理论 2003年第04期目录 文艺理论 走向文化的多元化生 王一川 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当代文论话题 陈传才 怀疑论与文学批评 颜翔林 口传文学:作为元叙事的符号权力 朱国华 中华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胡经之 互文性 陈永国 契合与分歧:女性主义文论与后现代文化 杨莉馨 民俗学者与文艺学者的田野作业 董晓萍 诗歌中的自我和他者 马绍玺 对现代童话语言的叙事学分析 金莉莉 对现代性的重新反思 弗雷德里克·詹姆.... 重视塑造国家文化形象 李怀亮 “万里长城建造时”:卡夫卡的中国神话 周宁 解构理论“自由游戏”论辨伪 肖锦龙 技术与文艺 程惠哲 被颠覆的倒错 黄晞耘 弗洛伊德笑论批判 孙占奎 接受的复调 曾军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质疑 单小曦 “文学民间源头论”的形成及其失误 王锺陵 批评的符号经济学 吴雪杉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第二届年会综述 李康化/王一侬 中国当代学者对世界学术的贡献 陈定家 生态批评的多种声音 张皓/宋雄华
文艺理论 2003年第05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叙事理论 谭君强 论文学话语与语境的关系 冯黎明 在中国语境中阐释诗性智慧 刘士林 凝视与倾听 路文彬 性属理论与文学研究 王晓路 “丑角地形学” 秦勇 民间文学本土化研究的限度问题 户晓辉 生态批评与文化生态 张皓 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核心 姚建斌 文学传统与文化传统(节选) 姚文放 文化误读中的证同审美效应 杨健平 “以意逆志”论 邓新华 论艺术传达的构成与发生 曹苇舫 美感文艺与快感文艺 耿文婷 诠释学与比较文学的发展 乐黛云 东方文艺创作的他者化 林丰民 论马尔罗的艺术形式理论 王淑艳/徐真华 文学:乌托邦的守护神 范玉刚 走向“审美乌托邦”:现代中国的纯文学思潮 马睿 现代性 赵一凡 重复 殷企平 新思想拒绝文化属性:一个文学的教训 钟良明 论文艺学的越界 郑惠生 如何理解“审美意识形态论” 陈雪虎
文艺理论 2003年第06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化、文学理论创新的前景 钱中文 在“五四”文艺理论新传统基础上“接着说” 童庆炳 当代艺术创新是一个复合工程 金元浦 审美话语的现代表意实践 周宪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一个伪问题?抑或必须直面的现实? 杜悦 国外叙事学研究范式的转移 唐伟胜 走向峰巅的西方近代美育思想 罗中起 论童话的本质及其当代意义 李利芳 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王向远 现代意识观照下的可比性问题 张弘 质疑“文化普遍主义” 李怀亮 文化全球化及其民族基础 王向峰 全球性问题中的两个关键词:现代性与意识形态性 姚文放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孙长初 艺术商品论 庞彦强 阅读理论与当代批评 徐岱 试析文学批评历史方法的涵义问题 马理 中国文论的“异质性”与“同构性”问题 赖大仁 “第七天的批评”:试论作家批评 邵滢 论二十世纪末期对话体批评 侯文宜 谈当前文学批评的规范与标准 田建民 詹姆逊的文化转向与批评实践 胡亚敏 论贝克的布鲁斯本土理论 习传进 席勒论艺术的人类学根源 张玉能 文学要把握时代的表情 刘颋 学者呼唤人文学科的现实活力 朱宁嘉/龚小凡
文艺理论 2003年第07期目录 文艺理论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论建设 陆贵山 开放中有所恪守 对话中有所建构 周启超 全球化浪潮与现代中国文艺美学的拓展空间 殷国明 我们需要坚强的文学精神 邢建昌 人与自然对话的基本范式 张强 论政治美学 骆冬青 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行为之嬗变 赵维森 文学的意义和“意义剩余” 杨春时 取消“前在性” 杨向荣/熊沐清 当代文艺批评写作的虚拟化迷失 罗宏 学术与批评的推演 熊元义/余三定 两岸三地文论 另一道风景线 古远清 何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陈引驰 从“五四”到“文革”: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终结 张宝明 道德实用主义的陷阱 张光芒 改写名著的 三条原则 童庆炳/赵勇 诗歌美学传统与创新 洛夫 论作为意象符号系统的诗歌存在形态 吴晓/曹苇舫 论十七年诗对结构的放逐 赵金钟 文化批评和比较文学定义 陈惇 世界文学:学科整合与历史承担 刘洪涛 网络文学的现状与思考 邱峰 网络艺术的后审美范式 欧阳友权 新世纪西方文论展望:文化研究与生态批评 陈茂林 生态文艺学:崛起与困境 蔡同庆
文艺理论 2003年第08期目录 文艺理论 当代审美实践与文学本体论的构建 陈传才 文学理论还能做什么? 李春青 中国文论重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张荣翼 现状·生长·期待 季广茂 文学的“看法”与“见识” 徐岱 关于中国阐释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陶水平 文学语言:杂语性与文学性之间的张力 陈学广 再论20世纪西方思想的“东方转向” 叶舒宪 商业、政治与文化的混合 易晓明 丑学的体性 栾栋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成人艺术比较 朱平珍 论马利坦诗学理论中诗和艺术的关系 任晓燕 中国小说的文化空间和文化格局 刘登阁 论当代小说的情境反讽与意象反讽 黄擎 第二人称——边缘叙述者 许辉 源于怪的力和美 林继富 放逐与回归:论新时期作家“复乐园”后的变异心态 宋剑华 “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学科史意义 曾令存 20年来中国文学思潮 杨扬 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笔谈 李衍柱 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笔谈 孙盛涛 高新技术时代经典艺术的命运 张杰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 俞兆平 作家呼吁:做地球的朋友 王诺 王元化:从理性到有限理性 周新 思想深处的美丽烛光 李世涛/戴阿宝
文艺理论 2003年第09期目录 文艺理论 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转型的标志与维度 童庆炳 新世纪中国后现代文化美学踪迹 王岳川 正在消失的乌托邦 曹顺庆/吴兴明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 邹广胜/高公荣 双性同体的重新认识:批评·理论·方法 吕洪灵 现代派文学的感性学评析 王洪岳 史诗研究的第三只眼 周爱明 论巴赫金的“镜像”理论 秦勇 论巴赫金的参与性美学文论范畴 梅兰 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 刘思谦 影响与互动:解构理论与女性主义 杨莉馨 当代女性文学与精神分析学 赵树勤 “道”与伊湛纳希的文艺哲学思想 满全 论蒙古族神话《天女之惠》的多彩组合美 贺·宝音巴图 迦达默尔与钱钟书解释学思想比较研究 刘洋 比较文学的新一轮身份“漩涡” 孙景尧 文学理论研究的文化战略 董学文/盖生 经典叙事学究竟是否已经过时? 申丹 试析“新理性精神”文论的内在结构 朱立元 多元对话时代的中国文艺学建设 何群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众文化及生产 孟繁华 “文化诗学”视界中的屈原与《楚辞》 藏策 中国古典诗学“言意之辨”的美学生成 陈小妹/龚举善
文艺理论 2003年第10期目录 文艺理论 现代性的问题史 周宪 文学场的逻辑:布迪厄的文学观 朱国华 文艺美学是一门“间性”学科 冯宪光 历史观: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与方法 刘俐俐 文学研究:“后批评”时代的实践转向 王德胜 论文学的权威性 J.希利斯·米勒.... “原始思维”说及其现代批判 叶舒宪 民间讲述者 安尼基·卡尔沃拉.... 德里达拒绝历史吗? 陈晓明 维柯与当代文化诗学 刘成纪 巴赫金接受与中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 曾军 语境与文学语言的诗意创造 马大康 文学语言的惯性新论 赵奎英 文学语言还有标准吗? 石一宁 叙事学 申丹 论“理性”概念的五大基本范式 仪平策/王卓斐 跨文化研究中一些表示“艺术”概念的词汇分析 王玲 意识流小说关键词审理:意识流 吴锡民 政治批评:风平浪不静 姚楠 当下文学的虚构危机 周冰心 现存冲突与文学批判 熊元义
文艺理论 2003年第11期目录 文艺理论 转向:处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金元浦 后期现代主义 弗雷德里克·詹姆.... 质疑“大文化批评” 曹文轩 文艺美学产生的时代必然性 杜书瀛 论中国文艺理论建构的“合法程序” 董馨 互文性和文学增值现象 魏家骏 从一种科学观看新时期文艺理论的两个命题 唐德胜 关于恶魔性因素的对话 陈思和/周立民 本雅明:经验与故事 万书辉 论民间文艺的民俗文化学意义 李凤亮 人类学诗论 周泓 仪式抵抗:青年亚文化与“新人类文学”品格 (无正文) 陈龙/曾一果 《老照片》:一种大众化的历史叙述 何群 村上春树的文学世界与中国都市青年的精神世界 林少华 消费社会的文学现象 张永清 小康社会需要怎样的文艺精神 路侃 电子游戏,艺术的终结者? 汪代明 怎样批评朱光潜? 肖鹰 新诗果真“没有传统”吗? 野曼 张光芒启蒙新论批评 陈明 如何拯救学术本身 刘士林 想像的匮乏意味着什么 洪治纲 市场控制下的新世纪报告文学 丁晓原 文学性 周小仪 套语(doxa)的意识形态内涵与文学解读 王勇
文艺理论 2003年第12期目录 文艺理论 当代文论创新、拓展的必由之路 陈传才 文学分期中的知识谱系学问题 李杨 随目迷五色的文艺思潮潜入当下历史 钱中文 批判理论的再兴 金元浦 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 彭亚非 地域文化视角与现代文学研究 段从学 东北现代文论发生期的成就与特征 薛勤 新时期内蒙古文学批评与理论建设 高明霞 “文艺学”如何成为新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谢泳 谈文学与文化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批评 汪正龙 文艺与意识形态交错纠缠的开始 王丽丽 中国叙事学的文化阐释 杨义 范式与层面:国外叙事学研究综述 唐伟胜 比较文学的(语言)危机 J.希利斯·米勒.... 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 杨乃乔 比较文学的问题和选择 戴维·达姆罗施 福柯与法兰克福学派审美功能观比较 李晓林 何谓“补充”? 周荣胜 究竟有没有艺术这种东西 潘必新 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文学 方伟 文学与国民教育 傅修延 怎样作学术批评? 王攸欣
文艺理论 2004年第01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艺学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转向 金元浦 同质化危机与传统艺术的再生成 高小康 文学隐性与消费社会中的“个性特征话语” 欧阳可惺 论知识经济条件下当代良性文学生态环境的营造 吴秀明/尹凡 艺术解释的向度 张清民 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看文学中人类信仰的发展 张培英 评我国新时期的“文艺本体论”研究 王元骧 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几点思考 周忠厚 尺度的差异 价值的分歧 潘天强 文学制度与文学的现代性 王本朝 现代文学·教育体制·知识生产 罗岗 日常生活审美化:一个讨论 陶东风 社会学方法在文本研究中转换的广阔空间 刘俐俐 乡愁如流水 王一川 论小诗:一个批评的范例 陈均 文学史无限论 董乃斌 为什么关注文学史 李杨 关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学史编写若干思考 梁庭望 讽寓 张隆溪 后结构主义 马海良 克里斯特瓦的理论背景与诗学思想 罗婷 论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阶段和主题内容 程爱民 不是冤家也碰头 吴义勤 批评家是寄生虫吗? 黄发有 观念与物质 翟泰丰
文艺理论 2004年第02期目录 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拓展与创新 陆贵山 民粹主义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 代迅 “生态文艺学”的理论之路 刘锋杰 文学传播中的当代问题 张荣翼 大众文化语境中的书评研究 马元龙 高科技时代对传统美学与艺术观念的颠覆与消解 邱紫华 文学史:作为想象的话语实践 刘震 比较文学及跨学科的可能性(笔谈) 孙歌 比较文学及跨学科的可能性(笔谈) 贺照田 比较文学及跨学科的可能性(笔谈) 陈燕谷 比较文学及跨学科的可能性(笔谈) 叶舒宪 比较文学及跨学科的可能性(笔谈) 董炳月 后现代“文学性”消解的当代症候 王岳川 叙事中的时序变形 江守义 语言对现实的反叛和颠覆 罗朗 艺术作品哲学解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江业国 还原意识形态的运作过程 李世涛 略谈理论创新与实证学风之关系 朱立元 学术规范、实证精神与数字时代 赵宪章 微观分析、理论独创和教条主义 孙绍振 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人类学(上) 周泓/黄剑波 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人类学(下) 周泓/黄剑波 关于文学人类学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户晓辉 20世纪民间文学本体的理论探索及其局限 孙正国 神话中的崇高原型及其嬗变 申扶民 “原型”概念新释 杨丽娟 “随笔”文类内涵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黄科安 西方文论中的自我 邓程 论播撒:作为解构的意义模式 周荣胜 把文学当作文学来评论 王先霈 诗歌失去理想将剩下什么 张中宇
文艺理论 2004年第03期目录 文艺理论 正确评价和深入研究东方文学 季羡林 现代性与后现代的缠绕及其出路 陈晓明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黄华 从情感主义到后情感主义 王一川 论美学与文艺学的内在主体间性 巫汉祥 媒介变革与语言诗意危机 马大康 论文学场对文化存在的基本功能 卢政 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在当下的命运 刘晗 纯文学:一个值得质疑的策略上的概念 马跃敏 文学理念:知识还是方法? 董学文/李龙 散文批评的理论问题 单正平 陌生人:布迪厄的生活轨迹与学术性情的发生 朱国华 德曼与布鲁姆解构阅读法之比较 罗杰鹦 现代艺术与符号拜物教 仰海峰 关于现代性问题的再思考 朱立元 想象力·大众文化·文化批评 白烨 民间文艺学史上的社会—民族学派 刘锡诚 别了,蛋糕上的酥皮 金元浦 城市化进程与文学审美方式的变化 杨扬 谁的“日常生活”?怎样的“审美化”? 姜文振 道德形而上主义?! 徐仲佳 人民文学 重新出发 欧阳友权 就“人民文学”问题与欧阳友权先生商榷 黄浩 叙事形式与性别政治 申丹 对本雅明文艺批评中“Aura”概念的梳理 朱洪举 诠释学:方法论与本体论 潘德荣 基歇尔笔下的中国形象 张西平 巴赫金接受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以钱中文为个案 曾军
文艺理论 2004年第04期目录 文艺理论 当代文艺学学科反思 陶东风 当代文艺学学科反思 曹卫东 文艺理论死了? 高建平 文艺理论死了? 金惠敏 重释文学性 曹顺庆/支宇 新历史主义与解释学 张进/高红霞 文学理论的限度 雷丹 批评理论的未来 “语-图”互文之中叙述主体的生成及其特征 于德山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麦当劳化 王钦峰 论文化批评的批判性 涂昊 片面的深刻与整体的偏狭 潘天强 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 劳伦斯·布依尔/.... 简论生态批评文本视域的扩展 刘蓓 抛弃主体性 埃里克·托德·史.... 关于比较文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再思考 刘象愚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解构主义和文学批评 叶华年 纨绔主义与审美现代性 陈瑞红 从夏志清到李欧梵和王德威 郑闯琦 90年代以来“京派”文学民族性研究述评 郭雅洁 地域文化立场的书写与言说 孙德喜 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 杨勇胜 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 陈吉猛 当前文艺批评界存在“新左派”吗 熊元义 文学理论科学化:有效性与有限性 何志钧 交往理性 章国锋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孟登迎 何谓“身体话语”? 石国庆
文艺理论 2004年第05期目录 文艺理论 《共产党宣言》中的文艺思想 陆贵山 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李思孝 趋零距离与文学的当前危机 金惠敏 在消费文化面前文艺学何为? 李春青 从文化批判回到学术研究 高小康 论后现代主义的华严趋归 桑大鹏 论历史散文的文体创造 王向峰 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者散文的体式革命 范培松 断裂中的痛苦与困惑 陈剑晖 文体学与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研究 王晖 转型期生态报告文学的理性审视 龚举善 语言问题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理论转型 张法 “陛下,臣民们饿了!”“叫他们吃符号!” 伊娃·库什纳 能指盛宴年代的汉语文学 王一川 口承-书写等式:一个现代心智的程式 埃里克·哈夫洛克.... 经典 刘意青 误读 张中载 告别与执守:有关文学理论的论争 汤拥华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赖振寅 学者的命运:坦诚面对学术批评——给王攸欣一个提示 肖鹰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与建构”述略 王先霈 中德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 莫光华 不平静之中的平实收获 白烨 从多元文化激荡到本土化甚嚣尘上 古远清
文艺理论 2004年第06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艺美学:外运与内因 杜书瀛 大众媒介与审美现代性的生成 王一川 文化的转向 李欧梵/季进 法兰克福学派文艺技术化批判的批判 姚鹤鸣 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 陈思和 “再解读”:文本分析和历史解构 贺桂梅 “文本社会学”的批评与方法 耿占春 德里达:解构哲学化的文学批评 余虹 解释学与解构论的相遇 H.-G.伽达默.... 艺术习俗:一种界定艺术的理论框架 胡健 艺术与政治语言 弗朗西斯·哈斯克.... 身份认同导论 陶家俊 含混 殷企平 新俄国文论的走向概评 吴晓都 生态批评研究考评 刘蓓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生产状况 张清民 关于“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历史考察与反思 崔志远 历史断裂与接轨之后:对当代文艺学的反思 陈晓明 略论文艺学的跨学科研究 鲁枢元 对《解读叙事》的另一种解读 申屠云峰 评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中有关文学学科设置的不合理性 王泉根 通俗小说的认识判断与价值判断 郑惠生
文艺理论 2004年第07期目录 文艺理论 笔谈:关于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的思考 钱中文 笔谈:关于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的思考 童庆炳 被困惑的理性与人文研究的方法探索(上) 许明 被困惑的理性与人文研究的方法探索(下) 许明 当代神学对文论研究的潜在价值 杨慧林 中国语境中的文艺美学 张法 重建文艺社会学是必要的 周平远 现代性的先锋主义颜面 王一川 我们依然必须研究文学吗? 陆扬 “流观”的艺术结构意味 赵建军 视角主体的声音、眼光与聚焦 王阳 德里克的学术思想探幽 王宁 “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及其诗学意义 钟华 “影响”研究与“互文性”之比较 李玉平 胡适与美国意象派:被叙述出来的影响 文雁/莫海斌 试论汉语文本的独特性 傅修延 延安的形式变革 李洁非/杨劼 假设命题式批评与“难以解释的符号” 刘俐俐 京派文学的守成与式微 佘爱春/蒋电波 文学“大众化”的虚假性 李运抟 拾西人之唾余,唱“哲学”之高调,谈何创新 王向远 也谈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创新问题 张弘 近三年叙事学在中国的研究述评 唐伟胜 普通文体学:回顾与评述 吴显友/沙菽
文艺理论 2004年第08期目录 文艺理论 卷首寄语 躯体的表现、描写与消费主义 钱中文 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 赵宪章 美学与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 陈炎 文学研究中的图文互文法 陈伟华 网络间性:蕴含创新契机的学术范畴 黄鸣奋 反恐——一个新的阅读视角 隋旭升 马恩生态观在生态文艺批评中的学理意义 彭松乔 人文视野下的“大文学”观讨论(笔谈) 贾植芳 人文视野下的“大文学”观讨论(笔谈) 李波 当今文学审美趋向辨析(上) 雷达 当今文学审美趋向辨析(下) 雷达 “我对文学的未来是有安全感的” 周玉宁 向历史题材文艺要求什么 王先霈 “悲”从何来? 黄克剑 从民族主义到后殖民主义 石海军 现代民族国家与中国新古典主义 杨春时 “文革”主流文学的现代性根源 武善增 话语流变中的“工人文学”(一) 藏策 话语流变中的“工人文学”(二) 藏策 相对主义文学批评的主体观问题 詹艾斌 文化相对主义的“情怀”阐释 温朝霞 从文本到生活世界 王峰 新左派 赵国新 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 金惠敏 新诗已形成自身传统 吴思敬 关于诗歌传统 郑敏 文学会被市场弄“脏”吗? 李洁非 纯文学果真丧失了社会担当的可能么? 金理 在普及中湮没 李萌萌 麦当劳:一个文学故事 龚小凡
文艺理论 2004年第09期目录 文艺理论 卷首寄语 金元浦 文学理论的“越界”问题(专题讨论) 金元浦 文学理论的“越界”问题(专题讨论) 童庆炳 全球化与赛博朋克 弗雷德里克·詹姆.... 理论死了之后? W.J.T.米切.... 文学不是常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吗? 陆扬 现代文艺学几个关键词的翻译和接受 高建平 自传叙事学 许德金 解构主义 王泉/朱岩岩 “文化诗学”的术语诠释和汉语语境下的话语建构问题 邱运华 论黑格尔“艺术的和解” 周计武 关于“文学的自觉”二三题 俞灏敏 论文学反讽的艺术形式与属性 马可云 “文艺”概念的传统文论依据 王南 “二元论”与“后批评” 徐岱 网络叙事的指涉方式 欧阳友权 文艺意识形态性的实践论人类学审视 曾永成 塑料骑士·网络图腾·狂欢年代 霍俊明 论当代中美女性诗歌兴起时期的黑暗意识 凌建娥 互文视野中的“女性诗歌” 张晓红 网络诗歌的文学史意义 王本朝 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空洞化”现象 温儒敏 《解读叙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申丹 想象催生的神话 阎真 反科学倾向不利于文学理论的学科建设 郑惠生 2003年文学理论批评一瞥 张炯 全球化语境与文学研究的转向 赖大仁 技术理性时代汉语文学的命运 李建中/肖慧君
文艺理论 2004年第10期目录 文艺理论 卷首寄语 金元浦 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文艺创作 吉炳轩 邓小平文艺思想的美学内涵 马琳 “五四”前我国文学观念的论争和现代化之首演 钱中文 后现代:生活与艺术合一了吗 杜书瀛 文学的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 马龙潜/高迎刚 全球化语境下的流散及汉语写作 王宁 关于艺术形而上学性的思考 王元骧 聚焦于文本的愉悦 刘俐俐 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关联与界限 陈太胜 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比较的理论基点 李凤亮 文学史体制的现代生成 吴秀明/陈林侠 重谈“重写中国文学史” 曹顺庆/童真 “文学事件”: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的另一种聚焦方式 赵卫东 浅论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学科建设 姚楠 视角 申丹 多元系统 廖七一 延异 胡继华 从传说到信仰:一个蒙古村落民间叙事传统的文化运行 纳钦 形式美学之文本调查 赵宪章 不断走向现代形态的文学社会学 蒋述卓/涂昊 中国文学接受20世纪俄国文论的回望与思考 汪介之 论民间文学艺术的版权保护 刘华/雷群安 论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法律规定 宋才发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合法性质疑 路文彬
文艺理论 2004年第11期目录 文艺理论 卷首寄语 金元浦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陶东风 文艺批评价值论:共鸣的低落与震惊的兴起 张荣翼 恐怖文学类型特征论 张家恕 艺术编码的社会条件 朱国华 “命运”的属意与“境界”的失落 范玉刚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 张德明 生态批评视阈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 陈旋波 政治哲学与文学:施特劳斯学派的文学研究 郑鹏 论非对象化 邹元江 文学与哲学的比较研究概观 高旭东 从意识形态到群落意象 高小康 穿越意识形态的幻象 王茜 身体与写作 徐岱 虚拟身体:现象学与数码艺术的会聚 黄鸣奋 文学与副文学研究探 孙景尧 中西悲剧在悲剧冲突选择上的差异 熊元义/余三定 跨类还是在分类系统中言说 吴兴明 德勒兹思想要略 陈永国 通俗文学视野中的大众文化 赵勇 从“高上意志及卑下意志之对峙”到“以理制欲” 张源 从康德的“理性批判”到卡西尔的“文化寻根” 李社教
文艺理论 2004年第12期目录 文艺理论 卷首寄语 金元浦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孙家正 走向多重资源整合 季水河 构建以审美为中介的文学价值系统 陈传才 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 金惠敏 全球化语境下汉语疆界的模糊与文学史的重写 王宁 “后”时代的文学理论何以可能 宋一苇 匆忙与耽溺 尤西林 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 陆扬 经济资本与文学:文学场的符号斗争 朱国华 叙事伦理:伦理批评新道路 伍茂国 文本·话语·主体:文学传统与交互世界 姚文放 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 秦海鹰 论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 杨春时 试论文学间性与文学活动诸要素的相互关系 赵毅/邹国红 狂欢化雅努斯 曾耀农/文浩 文化资本 张怡 星座表征 郭军 关于“俄罗斯当代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论研究”的对话 塔马尔钦科/金元.... 文学评论及其话语的腐败 孙绍振 文艺学问题及其学科建设 刘淮南 也谈延安文艺座谈会 史建国 清末京华报界对北京下层社会的文化启蒙 赵继红
文艺理论 2005年第01期目录 文艺理论 科学与艺术 周光召 无望的怀旧 重写的凯旋 杜威·佛克马 小说家是个骗子 聂华苓 艺术的黄昏与黎明 李衍柱 批评的历史维度 弗雷德里克·詹姆.... “文学理论学”构建刍议 董学文 神话与意识形态 叶舒宪 文化政治与文化批评 王晓路 女性主义文论与解构批评 林树明 世俗批评家和流亡知识分子 戴从容 现代东方参与了自身的东方化 张其学 后殖民主义的“流亡诗学” 生安锋 一种主义,三种命运 赵稀方 欲望机器 于奇智 生态女权主义 金莉 论怪诞 曾耀农/肖莉 双重性 周卫忠 《文艺报》“编者按”简论 程光炜 德勒兹:生成论的魅力 麦永雄 现代生存的越境与个体的自我救赎 杨向荣/曾莹 多元化时代理论的危机与出路 朱宁嘉 探索新的理论批评形式 清衣 消费主义视域里的文学与文化研究 唐小林 美学与文艺学的互补、交融与创新 吴世永 居住在多维世界中 李战子 “文学观念与文学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阎福玲 首届“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全国研讨会综述 阎真 走入高校的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理论 李东晓/阎华 技术化社会与汉语文学的文学性研讨会综述 铁惠 批评既是泛滥的也是缺失的理论既是丰富的也是匮乏的 张振胜
文艺理论 2005年第02期目录 文艺理论 从古代文论的“气感说”看文艺的生命激活 袁济喜 古代文论原创性的还原和虚静研究 杨文虎 关于“文章学”与“文学批评”的思考 汪春泓 “文学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笔谈 陈晓明 “文学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笔谈 孟繁华 文艺理论的现状与未来之我见 王元骧 中国化:泥泞的坦途 董学文 话语平权的新民间文化 欧阳友权 论叙事作品中“视点”的意识形态层面 谭君强 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 申丹 符号的空洞性与充实性 屠友祥 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 聂珍钊 百年中国新文学的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争鸣(续二) 张光芒 百年中国新文学的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争鸣(续二) 文学的道德诉求 邢建昌 飞散 童明 女性主义视野中的“身体写作” 吴子林 作为偶缘性的游戏 王峰 一个“撒谎”故事的流布、变异与改写 张宁 文学民主与个人才能 张业松 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怎样做“文化研究”? 赵勇 研究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 陶东风 酷评:一类反调的文学批评时尚 姚楠 中国文论的焦虑与选择 戴冠青
文艺理论 2005年第03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学理论反思与“前苏联体系”问题 钱中文 文艺学边界三题 童庆炳 文化研究:学科大联合的事业 金元浦 试论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的关系 陶东风 文化研究:转折的依据 南帆 从文化研究到文学研究 黄卓越 文学理论的中介性与合法性 李春青 文化研究的得失与文学理论的知识重建 汪正龙 如何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沃尔夫冈·韦尔施.... 文本学视野中的超文本研究 傅修延 解释学诗学与当代批评理论 徐岱 自由间接话语与叙事声音 王勇 文学理论的客观性与主体间性 金永兵 “网络三客”艺术论 黄鸣奋 互联网对文学性的技术祛魅 欧阳友权 短信文学的文化意义 马相武 “e”时代的文学艺术:理论与实践(上) 张爱华/鲍玉珩 “e”时代的文学艺术:理论与实践(下) 张爱华/鲍玉珩 艺术世俗化的意义 孙文宪 “本原就是目标” 郭军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与文论:何往与何为 赖大仁
文艺理论 2005年第04期目录 文艺理论 强化和优化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研究 陆贵山 语言与文类中的意识形态指涉 易晓明 后现代语境中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阎嘉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对我国文论建设的启迪 马驰 作为认知、想像及情感的隐喻过程 保罗·利科 技术化社会与文学的意义 冯黎明 多元主义立场旨趣辨微 陈奇佳 能力主体与时间本位:新主体性的两重断定 张文初 迎合与拒斥:后殖民写作中的身份与身位 杨俊蕾 “历史流传物”的意义生成与经典化 郭持华 论德里达的“补充”概念 陈晓明 代码 陈世丹 陌生化 杨向荣 狼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汤奇云 故事传播实验的报告与分析 施爱东 走向“一体化”的文学史生产 詹勇 族群、文化身份与华人文学 黎湘萍 从“本土”到“离散” 饶芃子/蒲若茜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 童庆炳 也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 陶东风 “德赛”风流去,“秘逻”争芳来? 叶隽 从“公共领域”到中国的“批评空间” 夏光武/詹春花 文艺怎么能是这样? 蔡运桂
文艺理论 2005年第05期目录 文艺理论 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 乐黛云 图像与叙事 杨乃乔 比较文学学科“永恒危机”的逾越 方汉文 比较诗学的名与实 郁龙余/刘朝华 刘若愚及其比较诗学体系 詹杭伦 后现代死了·现代性反思·当代性诉求 曾军 起源性的缺乏 陈晓明 在历史中思索前行 金元浦 “批评工程论” 张进 知识·权力·文学史 程光炜 关于中国现代趣味主义文学思潮 解志熙 文学中的拟实型动物形象探讨之一 朱宝荣 文学中的拟实型动物形象探讨之二 朱宝荣 文学中的拟实型动物形象探讨之三 朱宝荣 反思“跨文体” 赵勇 论肤觉经验与审美创造性 赵之昂 论反讽概念的历史流变与阐释维度 闫玉刚 报告文学:作为“世纪文体”的价值与品格(笔谈) 丁晓原 报告文学:作为“世纪文体”的价值与品格(笔谈) 范培松 论问题报告文学 章罗生 论报告文学的叙事视角 姜小凌 学院批评缺席的背后 唐小林 身体缺席的精神盛宴? 陈定家 “文学伦理学批评”之管见 乔国强 “汉话胡说” 彭松乔 对第三世界文学(文化)理论及其在中国接受的反思 李世涛
文艺理论 2005年第06期目录 文艺理论 试论文艺美学学科建设 曾繁仁 论文学与科技的联系和渗透 胡亚敏 怪诞美学与小说诗学 纳·达·塔马尔钦.... 现代文体转型下的历史空间化写作 王姝 通过记忆和文本的幽灵存活 陈晓明 理论的批评化 王一川 能力主体与时间本位:新主体性的两重断定 张文初 “语言说我”与“我说语言” 陈学广 论中西文化语境下对“比较诗学”产生误读的可能性 杨乃乔 从媒介文化角度看美华文学的生成 许燕/王馗 性属/社会性别 王晓路 阐释/诠释 李砾 “媚俗”正义 耿涛 论极端艺术情境 刘志 潘光旦《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的文学批评学意义 赖力行 从《宝马》看经典重读的必要性与可能牲 秦弓 现象学与中国文艺理论沟通的可能性 阎月珍 文学批评:在文学之内还是文学之外 赵慧平 学院批评的力量何在 刘朝谦 复杂现实中的文化选择 颜敏 “马赛克主义”:21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走向 阎嘉 人本文学发展笔谈 欧阳友权 人本文学发展笔谈 宋剑华 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的“内”与“外”(笔谈) 杨剑龙 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的“内”与“外”(笔谈) 席扬/温左琴 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的“内”与“外”(笔谈) 筱嘉 建构“和谐社会”批评家要有社会承担 周玉宁 百年中国文学研究回顾与反思研讨会综述 黄菊/饶馥婷
文艺理论 2005年第07期目录 文艺理论 艺术的精神价值之维 王岳川 别一种真实 高楠 当代西方艺术的日常化:祛魅乎?赋魅乎? 万书元 光:从哲学史到艺术史 刘毅青 用理性把握的艺术史 李宁 放浪的美学:酒吧空间与后现代艺术 宋一苇 城市文化与文学功能 陈思和 论现象学的主体间性文艺思想 苏宏斌 文艺学美学视域中的视觉文化(笔谈) 周宪 文艺学美学视域中的视觉文化(笔谈) 张晶 文艺学美学视域中的视觉文化(笔谈) 张永清 语言的陷阱 肖锦龙 克里斯特瓦的自恋新诠释及文学隐喻 罗婷 试论文学形象的分层评价标准 赵炎秋 略论叙事文学作品的改编 王毅 文艺理论中的“文化主义”与“审美主义” 王元骧 关于“文学天敌和精神沙化” 徐俊西 呼唤有胆有识有良知的批评家 刘川鄂 评雅克·德里达去世所引发的争论 王晓群 德里达与解构批评的启示:重新思考 王宁 论雅克·德里达 朱迪思·巴特勒 店铺、工作室和学校: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作坊 刘君 中苏二国建国初期文学组织制度的比较分析 吴遐 中日现代诗歌“树”意象的比较研究 田原 论休闲文学 马永利 复义 支宇 乌托邦与审美乌拖邦 邹强
文艺理论 2005年第08期目录 文艺理论 “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思潮的走向 王宁 中国的“文学第三世界” 孟繁华 批评制度与批评观念 贺绍俊 艺术符号的特点和功能 胡家祥 口头、书面与后现代心理 埃伦·迪萨纳亚克.... 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 童庆炳 大话文学与消费文化语境中经典的命运 陶东风 文学经典主义批判 黄浩/张春城 当代经典问题与多元视角 陈雪虎 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 方忠 论“红色经典”的经典气质 焦垣生/胡友笋 新时期以来红色经典“冷”“热”原因探析 焦垣生/胡友笋 论艺术媒介决定论思想 黄琳 现代传媒与现代散文辨体 周海波 “后批评时代”与传媒符码 张邦卫/李文平 消解还是重构? 李明德/张英芳 中国文学史百年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严家炎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现在进行时” 范伯群 解构文学史的学术霸权 朱寿桐 文学史中的主流、非主流与“文学史”建构 李昌集 学术史和文学史比较略论 陈伟华 面向文学史“说话”的福柯 郭洪雷 启蒙现代性 汪民安
文艺理论 2005年第09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 童庆炳 文学研究:终结还是再生? 赖大仁 人类纪的文学使命:修补精神圈 鲁枢元 米勒的言论与中国学者的反应 邢建昌/秦志敏 终结,还是复活 刘旭光 文艺创作中的历史观 陆贵山 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笔谈 胡明/李西建 阐释的历史与历史的阐释 於可训 对文艺活动体制化的三重批判 张荣翼 叙事作品中的叙述者干预与意识形态 谭君强 形式美学与文学形式研究 赵宪章 对文学意义的追寻 金元浦/郭持华 虚拟主体:间性、艺术与哲学 黄鸣奋 一个有价值的逻辑起点 刘俐俐 “边界写作”与“第三空间”的构建:扎西达娃和拉什迪的跨文化“对话” 史安斌 历史与文学的辩证 林晓云/张仲民 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相似性 胡泽刚 后现代语境下的历史消费 王雪/王姝 中国时尚文学与杜拉斯、村上春树、日本动漫 黄忠顺 对当代中国文论有效性的质疑与分析 王纪人 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化的创见 夏忠宪 论胡秋原的文艺自由观 徐元绍 罗伯·格里耶物本主义辨析 张唯嘉 生态批评:一种以旧翻新的批评游戏 李夫生 重绘儿童文学地图 谭旭东 儿童文学的概念是一个模糊集 马力 与童年对话 李利芳
文艺理论 2005年第10期目录 文艺理论 强化文艺理论研究中的独立自主的意识 王元骧 诗与逻辑 苗东升 席勒美学思想的时代感与现代性 陈炎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艺学话语与民族根性 高楠 文学想象与文化群落的身份冲突 高小康 对文艺学“文化研究转向”论的反思 朱立元/王文英 谈谈文学理论知识论模式的转型问题 李春青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 贺绍俊 文学的困境及文化研究的批判性本质 陈占彪/熊梅 日常生活审美化:一个意识形态问题 汤拥华 中国现代性的景观与品格 王一川 日记的私语言说与解构 赵宪章 “视点”与思想: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叙述者 谭君强 从原始隐喻到诗性隐喻 马大康/胡勇 论文学的知识分子间性 金岱 对于“文学性扩张”的质疑 吴子林 新现代性崛起与乡土美学建构 简德彬 新都市文学理论及其可行性操作 杨勇 拿什么救赎文艺批评家 朱庆华 论布达佩斯学派对艺术制度理论的批判 傅其林 论文艺制度的构成要素 张利群 博弈时代中国文艺学的勃勃生机 金元浦 探求时代新话题,建设本土文艺学 王先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神话原型批评述评 刘伟 我国生态文艺学研究述评 覃新菊
文艺理论 2005年第11期目录 文艺理论 重构一种陈述 金元浦 20世纪西马文论本体论的主要形态 冯宪光 20世纪中国“文艺大众化”思潮的现代性嬗变 尤西林 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九个命题和三条建议 杜威·佛克马 走向后经典批评 李松 在“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之间 刘悦笛 “正读”、误读与曲解 汪正龙 “无体裁写作”与文体狂欢 吕周聚 暴力叙事的合法性 海力洪 “学院批评”与“作家批评” 高玉 文学的环境伦理学:生态批评的意义 王宁 生态批评的视野与尺度 鲁枢元 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研究 胡志红 生态危机与中国文学 王诺/陈初 美国当代生态批评述评 李晓明 文艺学的身份认同与知识形态的重构 李西建 对“文学”作为学科能指的反思 牛月明 “文学理论”学科命名与学科位置 金永兵 从“原理”到“问题”:文学教育的一种开放姿态 阎景娟 当代文艺学建设的主要资源在哪里? 陈良运 在学术论文的大生产运动中想起李健吾 刘纳 发展论的文学史观梳理与质疑 梅向东 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对话还是对立 胡海 中美自白诗:一个跨文化互文性个案 张晓红 索洛维约夫美学文艺学思想及其影响 张冰 文学理论的迁徙:俄国文论与中国建构的俄苏文论 林精华 “交叉与融通:文艺学学科建设2005高峰论坛”记略 张晶
文艺理论 2005年第12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解析 陆贵山 新的文学史可能吗 孙康宜 中国民间文学及其记录整理的若干问题 傅玛瑞 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虚构理论及其意义 汪正龙 “表意的猴子”:论盖茨的修辞性批评理论 习传进 迟到的反驳 王志敏 论艺术类型的划分 胡家祥 艺术的理由 徐岱 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乐黛云 “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 葛桂录 德国文学中的《庄子》因素 张爱民 类像 支宇 解释 王丽亚 小说关键词新解 路文彬 荒诞:文学进化的现代成果 张介明 批评家的精神气质与责任伦理 李建军 批评何为? 吴义勤 批评五嗌 郜元宝 文艺学“边界”论争之我见 张婷婷 磨砺文艺批评的锋芒 蒋晓丽 中国语言学批评:热潮退却后的冷思 肖翠云
文艺理论 2006年第01期目录 文艺理论 黑夜意识和女性的(自我)毁灭 沃尔夫冈·顾彬 中国语境中的审美文化与意识形态 高小康 文学类别的历史性和中国现代文论产生的条件 童庆生/周小仪 现代主义:本土的话语 南帆 文学经典与文化研究的身份政治 陈太胜 论“文学性”的意识形态功能 董馨 超越的美学体系 徐岱/谢雪梅 空间形式: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 龙迪勇 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创作情绪”论 陈子谦 论大众文化与艺术(之一) 洛文塔尔 论大众文化与艺术(之二) 洛文塔尔 爱默生与东方主义 杨金才 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 段吉方 身体叙事:前先锋、先锋、后先锋 陶东风/罗靖 “身体”的凸显:美学转向的哲学缘起 张晶 再说全球化 杜书瀛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论的主体性 高楠 文学理论的“他国化”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 曹顺庆 欧美生态女权主义述评 苗福光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研讨会”综述 黄勇 全国首届叙事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胡明贵
文艺理论 2006年第02期目录 文艺理论 中国文论的正名 胡晓明 中国文论的正名 胡晓明 再谈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诗学的不可通约性 余虹 人民文学论 冯宪光 文艺理论:与荒凉和冷落对话 董学文 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 赖大仁 关于“经典文化”的思考 刘文斌 乌托邦文学的三个维度:从乌托邦、恶托邦到伊托邦(笔谈) 麦永雄/欧阳灿灿.... 冷战思维的形成、瓦解及全球主义理念的出现 小森阳一 文学与社会 洛文塔尔 艺术:从独创性写作到创意产业 金元浦 视觉文化,艺术及视觉研究(之一) 阿莱斯·艾尔雅维.... 视觉文化,艺术及视觉研究(之二) 阿莱斯·艾尔雅维.... 关于艺术理论的理论反思 (无正文) 张一伟 西方艺术丑的历史流变及其基本特征 朱鹏飞 艺术价值结构新探 刘艳芬 艺术产业域技术问题的理论探析 张冬梅 蓝色批评:生态批评的新视野 钟燕 文学研究的绿化现象 劳伦斯·布依尔 生态主义的理性基础 赵白生 托马斯·品钦的后现代叙事——《秘密融合》 J·希利斯·米勒.... 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 孙妮 总体 郭军 “互文性”理论的后现代文化语境 郝永华
文艺理论 2006年第03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新新中国”的展现 张颐武 消费时代文学的意义 蒋述卓 市场经济下的文学嬗变 张岩冰 电子边疆艺术:想像与现实的会聚 黄鸣奋 网络时代的写作伦理 张清华 网络文化时代电脑写作思维方式研究 王璞 后现代小说标题艺术论 陈明彬 当代文学媒体化生存论略 田皓 文学的乡愁 钱中文 “身体”的大写,什么东西正在到来? 余虹 人民文学:未完成的历史建构 旷新年 经典的黄昏与庶民的戏谑 季广茂 互渗与回环: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文学与政治关系 余晓明 文学与图像的对立与共生 高建平 “理论过剩”说质疑 王逢振 主体间性与文学批评 张玉能 诗的本质与格式、声韵、记忆、脑力的关系 林中明 海德格尔与尼采在艺术审美问题上的“争辩”及其当代启示 张弘 建立文学批评的立交桥 肖丽君 在政治与想像之间 吴琼 为了一种新小说 韦华 “新感受力”的当下意义 黄文达 试论“故事”与“话语”关系的两个层面 申屠云峰/曹艳 文学研究中母题概念的界定 朱迪光 作为动词的“大话” 石天强
文艺理论 2006年第04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艺学研究的核心价值问题”笔谈 钱中文/童庆炳/.... 试论文学的系统本质 陆贵山 多元共生,和而不同 李衍柱 中国文学理论的世纪转折与建构 曹顺庆 关于文学性以及文学研究问题 南帆 理论过剩与经验匮乏 高小康 应该终结的“文学终结论” 高磊 文学的祛魅(之一) 陶东风 文学的祛魅(之二) 陶东风 会通的核心与“现代的苦恼”中的新会通 杨义 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艺术特征 张立群 让·斯塔罗宾斯基:目光的隐喻(之一) 郭宏安 让·斯塔罗宾斯基:目光的隐喻(之二) 郭宏安 琳达·哈琴后现代诗学初探 林元富 文化无意识:弗莱的批评理论视域 易晓明 从消费关系座架看文学经典的商业扩张 吴兴明 消费文化浸润下的文化趣味与意义商品化 杨效宏 文学健忘症 黄发有 沉溺于消费时代的文化速写 肖鹰 从“余秋雨现象”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隐忧及其建设 唐冬琳/赖大仁 由“余秋雨现象”看当代文学批评的缺失 唐大光/柯银焕
文艺理论 2006年第05期目录 文艺理论 无标题 南帆/刘小新/腾.... 笔谈:在中国发现文论 自我作对的文学理论 吴子林 开放的循环圈 陆贵山 “文化诗学”作为文学理论的新构想 童庆炳 文学理论:“跨文化”抑或“跨文学”? 周启超 文学研究与理论革命 奚密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献疑 董学文/马建辉 癸卯学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品格的形成 李昕揆 文学信念与作家的知识分子承担 洪治纲 广义移民与文化离散 钱超英 笑的力量 陈奇佳 观看的诗学问题 曾军 “妙悟”、“直觉”的互释性问题 刘绍瑾/邓莉 文学文本互文类型分析 董希文 新世纪文学人民性的溯源与重申 张丽军 人民性的两个维度与文学的方向 王晓华 关于文艺人民性的思考 严昭柱 资本运作时代的人民和人民性思考 方维保 叙事聚焦的演变及原因 江守义 当代小说叙述者的五种形态 刘绍信 东西方叙述学 亨利克·夏弗
文艺理论 2006年第06期目录 文艺理论 反思学术历程,清理核心范畴,整合文论资源 周启超 文明诗学:中华民族的理论创新 方汉文 作为独立学科的现代文艺学的产生和形成 谭好哲/程翠玉 论文艺起源研究的考古学知识方式 王列生 文学形式研究笔谈 申丹/王一川/赵.... 神话如何重述 叶舒宪 中国文论:说什么与怎么说 李建中 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 朱国华 文学理论与言说者的身份认同 李春青 活力与障力 王兆胜 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美学思考 当代生活与艺术之死:第二、第三和第一世界 阿列西·艾尔雅维.... 小说:城市的文体 季红真 “从头写起”与“从中间写起”的审美文化差异 刘志友 论中国现代小说学之成因 何永康/高永年 历史小说的三种表现形态 高继海 城市与诗 洪子诚等 汉语诗歌节奏的特点 陈本益 个案抽样:当代诗学前沿的钻探 陈仲义
文艺理论 2006年第07期目录 文艺理论 对文艺学学科反思的几点思考 朱立元 试论当代美学、文艺学的人文学科回归问题 曾繁仁 论中国文艺学的创新 杨守森 文学:一种奇怪建制? 陈晓明 文学制度·文学体制·文学机制 彭玉斌 文学理论的未来 J.希利斯·米勒.... 娱乐性的“越界”与当代文艺学 马大康 “纯文学”反思与“政治的回归” 张慧瑜 中日“文言一致”运动试比较 刘金举 多维度视角下的文艺民俗学研究 韩雷 武侠文学的文化史意义及外来参照 王立 无厘头文化中喜剧的笑与中国式后现代 包兆会 西方幽默精神的现代转捩 闫广林 文学批评断想 郭宏安 评论的尺度 梁晓声 文学的意义;交互构建的第三生成物 金元浦 现代主义文本的文体特征 肖丽君 “以意逆志”与文本阐释 郭持华 虚拟现实小说 林亚斐/裘伟廷 小说的故事情怀 何也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确定性管窥 尚必武/胡全生 “主旋律”小说的叙事策略分析 唐欣 讽喻诗学的辩证结构 朱国华 “物”与“意符诗法” 徐平
文艺理论 2006年第08期目录 文艺理论 越界与转向 陈晓明 中国批评家堕落的八大形式 傅翔 提倡“唱反调”的文学批评 高玉 理论、文学及当今的文学研究 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决策过程考辨 高浦棠 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李凤亮 古今融汇出兴辞 王一川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 聂珍钊 文学阐释的问题意识 张荣翼 母题的产生、识别、命名和定位① 爱的礼物 舒伟 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未来 李清 何谓“本体”? 苏宏斌 新闻话语与文学变迁 袁瑾 传媒趣味与文学症候 黄发有 论消费主义时代的精神生产 施惟达/樊华 文学创作和阅读中的语言问题 昂智慧 俄罗斯文艺学的历史主义传统与创新 程正民 浪漫主义诗学的三种倾向 杨冬 审美现代性之“新奇”观的蜕变 付立峰 寂寞·怀念·神秘 韩雷 美术概念的形成 邢莉/常宁生
文艺理论 2006年第09期目录 文艺理论 构建当代中国文艺学(专题讨论之一) 张晶/韩经太/林.... 当前文艺批评发展的症结 熊元义/余三定 生态批评三人谈 王诺/宋丽丽/韦.... 媒体批评软暴力与学院批评的立场 曹万生 再思考:语言转向背景下的中国文学语言研究 谭学纯 审美者与游戏人 徐岱 文学作品的易读性要素分析 文然/魏海岩 目前作家的文学处境 吕晓英 当代寓言叙事的伦理视点 冯尚 文学叙事中的身体伦理 谢有顺 互文性新论 李玉平 论电子图像时代文学的独特审美场域 孙志璞 赛博空间与文艺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麦永雄 网络文学的虚拟真实 欧阳友权 互文性与网络文学 董希文 从叙事的到超媒体的同一性 约斯·德·穆尔 通向博尔赫斯式的“第二文本” 朱寿桐 论“后革命时代”下的小说与历史 王春云 影视时代的小说生产 申载春 后殖民批评的政治伦理选择:以斯皮瓦克为例 曹莉 弗吉尼亚·沃尔夫文学批评观摭论 黄涛梅 论雅各布森“诗歌语法”批评 李广仓
文艺理论 2006年第10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艺学知识的重建思路 陶东风 价值多元时代的批评 葛红兵 日常生活平庸性的回应 张颐武 近百年中国“大文学”研究及其理论反思 刘怀荣 梁启超文论创构与当代文论建设 金雅 文学批评理论的主体间性转向 杨春时 文本的边界 冯黎明 关于文本意义生成因素的试验分析报告 白寅/张萌/王晓.... 文学消失了? 黄应全 论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语境中的“体制” 史冬冬 坚守与拓展 陈传才 混乱时代的文学选择 曹文轩 两组诗学价值的中西比较 史忠义 一九八四——二○○四先锋诗歌整体观 罗振亚 论汉语诗歌的内在音乐境界 沈亚丹 剑桥批评传统的形成和衍变 曹莉 百年俄苏文论在中国的历史回望与文化思考 汪介之 文学解构研究的调整与坚守 张青岭 论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科学化努力 刘万勇 “Paralogism”由谁推断,如何展开? 杨俊蕾
文艺理论(1995—2008)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 2006年第11期目录 文艺理论 毛泽东文艺理论在日本的接受 王志松 “文学”与“大东亚战争” 罗岗 消费文化与生存美学 周小仪 太空文明时代的中国文化身份 王岳川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 秦宣 文艺十大关系:邓小平文艺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福运 “物质”的文学及理论的产生方式 蓝爱国 文学批评的“命名情结”及其理论价值 饶先来 从学术立场重新认识形式主义 汪正龙 生命意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理论生长点 郭力 文艺学本体论的建构与解构 张婷婷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俞兆平 体验:中国文学批评古今贯通的民族特点 赖力行 论中西学术语境下对“poetics”与“诗学”产生误读的诸种原因 杨乃乔 论中国共产党文艺制度的起源 何平/朱晓进 “十七年”文艺稿酬制度研究 郝富强 民间文艺制度的构成及其建构 张利群 “形式化”·“语义化”·“意向化” 周启超 神话的解读:走近大众的文学批评 邵珊 在意识形态与文学形式之间 黄茂文 由诗学到修辞学再走回来:文学与话语 道格拉斯·基尔 语词的庇佑:全球化危机时代文学的变革功能 盖布里埃乐·施瓦.... 后殖民主义:差异辨析与儿童文学 罗德诺克·麦吉里....
文艺理论 2006年第12期目录 文艺理论 美学与文学理论 肖鹰 文艺学扩容的美学视野 邹华 理解文学的三大路径 余虹 重审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 陶东风 文学理论知识建构的三个维度 颜翔林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价值批判意义 张晶 “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 姚文放 话语与权力 张清民 象征的衰落:修辞批评与社会批评 耿占春 汉语诗性:事实、概念与问题 张卫东 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根据 童庆炳 十年回眸:再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代迅 “人化”批评与“泛宇宙生命化”批评 蒲震元 网络写作的主体间性 欧阳友权 互联网艺术中的艺术批判 黄鸣奋 媒体时代、道德失序、话语重构? 邵建 “狂欢”与“孤独” 王卓斐 德理达解构思想对文学理论的不洽适性 徐亮 解构主义与后形而上诗学 徐岱 文学,在法的前面 陈晓明 释德里达的“原初书写”概念 陈本益 诗·语言·神圣 苏宏斌
文艺理论 2007年第01期目录 文艺理论 纯文学的当代境遇 张炜 读图时代的文学处境 郭春林 发展中的中国文学解释学 邓新华 “合法化”论争与认同焦虑 周宪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 阎嘉 艺术境界论 杨守森 诗可以售 徐岱 读者之死 欧震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 童庆炳 人的提升与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价值指向 李西建 论中国文论的“理论性” 张卫东 从“旧形式”到“民族形式” 石凤珍 底层与纯文学:两个不相关事物的相关性 张宁 底层叙事与批评伦理 单正平 文化评论:底层与文学叙事 南帆/刘小新/蔡.... 20世纪的俄罗斯文艺学 刘文飞 经济全球化历程中的俄国现实主义文论 吴晓都 自我指涉性:从雅各布森到罗兰·巴特 步朝霞 批评·真理·救赎 李菡 向这一切说再见 戴维·洛奇
文艺理论 2007年第02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学研究中的未来意识 张荣翼 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学再现世界”命题 方克强 反思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和“话语霸权” 王建疆 “读者已死”所指为何? 刘朝谦 社会能量叙事与生态美学方法论 张进 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发展回望与补遗 张法 如何重探“小说现代性” 关诗珮 新文学现代主义思想理论解读 赵凌河 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坚实的基点 吴子林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意识形态与文艺 赖大仁 语境叙事学与形式叙事学缘何相互依存 申丹 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龙迪勇 凯南和柯里的“叙述者”理论比较 李秀立 女性主义叙事学及其中国本土化推进 凌逾 意识流小说的叙事美学 李常磊 “反形式”:“后”结构思潮对传统形式观念的消解 张旭曙 回归抑或转向:后现代语境下的美国文学伦理学批评 刘英 “语义多重”与“符号自指” 支宇 互文性视野下“历史诗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马晓辉/邱运华 历史编纂元小说 杨春
文艺理论 2007年第03期目录 文艺理论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论何处去? 代迅 消费意识形态与当代文艺消费 何志钧 数字艺术创作论 马立新 “图文”体中图像的叙述与功用 包兆会 从月亮神话看性别本质主义 杨慧 文学边缘化之我见 曹志明 当代文化中文学的“再民间化” 高小康 谁的读者 何种阅读 唐小林 “新世纪文学”的八大趋向 龚举善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问题”笔谈 朱立元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问题”笔谈 刘阳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问题”笔谈 任华东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问题”笔谈 程镇海 艺术何以源于生活,如何高于生活 艾秀梅 文学史体系的三元结构与多维形态。 陈文忠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反懂”的讨论及其理论反思 高玉 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述评 洪颖 学术范式的转换与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构 何明 小说体裁的历史诗学 陈浩 在事实与价值之间 余虹 文学理论知识建构中的经验事实和价值规范 陶东风 文学语言与文学本质 曹卫东 艺术理路与艺术精神 张晓红/佛克马/.... 文化史的虚构 阎真 文学史:历史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温潘亚 中外学者共同关心的当下问题 马驰
文艺理论 2007年第04期目录 文艺理论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三个缺失 吴炫 批评的愉悦、解构者的责任与学术自由 生安锋 文艺生态与文艺理论的非经典转向 高小康 20世纪文学日常生活话语中的性别政治 王宇 中国文学的后发现代性语境 张荣翼 回到想象 黄海澄 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 李春青 突破理论与审美阅读经验为敌的困境 孙绍振 文学史研究视野中的先锋小说 重申散文的写作伦理 谢有顺 诗性智慧与诗意创造 段建军 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 欧阳友权 中国文学在电子媒介主潮中已成的新貌和可能的特色 张法 泛媒介互动路径与文学转变 王一川 媒介扩张与文学批评 肖鹰 重绘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谱系 李怡 “意识形态”(Ideology)的流转 冯宪光 “民族性”的阐释和中国文学的发展 傅学敏 “写真实”:一个口号的历史考察 何锡章/鲁红霞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时代精神”批评话语考订 黄群英 西方悲剧理论搬入的反思和我国“悲”、“愤”理论体系的继承 毛庆 分化与缝合 葛红兵/宋红岭 意识形态·知识·底层 余虹/马元龙
文艺理论 2007年第05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艺学的知识状况与问题(专题讨论) 王先霈/杨春时/.... 学术该如何表征自身 张辉/张永刚/朱.... 百年疏漏 鲁枢元 论历史流传物的语言性 金元浦 “拟声达意”与“姿势语” 陆正兰 论当代文学语言及其观念的迷失与救治 王中 “纯文学”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 贺桂梅 文学虚构的人类学根据 贺晓武 “理论热”的消退与文学理论研究的出路 盛宁 21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走向与问题 阎嘉 民族主义与想象 佳亚特里·斯皮瓦.... 何为“不可靠叙述”? 申丹 小说研究:从叙事学到修辞学 郭洪雷 语言学转向背景下的小说语言变异研究综论 肖莉 感悟诗学现代转型之可能性及其意义 欧阳文风/周秋良.... 文论讲疏的现代奠基之作 董学文/戴晓华
文艺理论 2007年第06期目录 文艺理论 综合思维与文艺学宏观研究 陆贵山 非物质遗产与文学中的文化认同 高小康 文化整体性与艺术命运 时胜勋 民间叙事界定 柯玲 流动的文学性 蔡志诚 图像时代文学经典的命运与美育意义 凌建英/宗志平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的现实意义 邓文华 《中国文学编年史》与文学史的重新建构 鲁小俊 关于上海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制”的断想 贾艳艳 “处女作现象”解读 洪申我 文本社会学比较三题 喻琴 后现代多维空间与文学间性 麦永雄 论比较诗学及其他者视域的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 杨乃乔 批评范式的嬗变与文化研究的意义 张大为 常识的危机 汤拥华 两种叙事范型的式微及现代性叙事的价值选择 方锡球 新闻的扩张和小说的衰微 田萱 写在小说边上 石华鹏 小说的影像阐释及其意义解读 李红秀 情节的构成 刘为钦/周晶 互联网时代的欲望呈现与意识形态生产 张宁 非精英主义的胜利 谢永祥 网络文学特性分析 杨剑虹 身体的叙事逻辑 何林军 我们的身体就是社会的肉身 李梅 身体的想象与想象的身体 匡代军
文艺理论 2007年第07期目录 文艺理论 政治化—学术化—学科化—流派化 童庆炳 重写文学概论 曹顺庆 时代、世界与文学的内与外(笔谈) 耿占春/萧开愚/.... 时间性叙事媒介的空间表现 龙迪勇 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 王确 小说、述梦与时间 刘楚华 隐喻功能的现代性研究 齐效斌 政治文艺论的权力与暴力 王列生 文化利用与“国民意识”的文化重构 杜心源 试析朱光潜和钱锺书对于莱辛“诗画异质说”的比较 范方俊 林语堂论东西方艺术 王兆胜 古典境界的现代生长 张大为 钱钟书“阐释循环”论辨析 李清良 艺术与城市文明笔谈 刘士林/张黔/严.... 论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特殊内容与方法 许鹏 迷离的理论,浮夸的文风 阎嘉 现在“是一个不需要经典的时代”吗 郑惠生
文艺理论 2007年第08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新时期西方文论影响下的中国文艺学发展历程 曾繁仁 文艺学和美学在中国的传统与发展(专题讨论) 朱立元 文艺学和美学在中国的传统与发展(专题讨论) 高建平 文学研究:正在越来越远离文学吗? 金健人 艺术终结:一个现代性问题 周计武 什么是真正的好作品? 吴炫 诗歌·意象·无意识:“深层意象”阐释 区鉷/肖小军 论文学语言的媒介性 李茂叶 论诗的不可能性 张荣翼 发展与共存: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 谭君强 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的莎学研究实践 王丽莉 荒诞的悲喜性质辨 苏晖 批评意识与意识批评 张方 德里达与乔伊斯 李永毅 “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 陈定家 数字媒介时代与文艺学的转型(专题讨论) 欧阳友权 数字媒介时代与文艺学的转型(专题讨论) 黄鸣奋 网络文学的民间性 蓝爱国 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与时尚 王纪人 开放的学术视野 清洁的生态聚会 王惠/李勇 近30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述评 李小兰
文艺理论 2007年第09期目录 文艺理论 对文学不是意识形态的“考论”的考论 钱中文 文学本质界定与唯物史观 董学文 文学:面对重构人类精神世界的重任 乐黛云 文艺理论的现实属性 高楠 对反思性社会学诗学的反思 朱国华 几种探讨情节结构的维度和方法 刘为钦/杨家英 文学言语的私有性 潘华琴 历史与逻辑统一:文学史研究的伪命题 田义勇 都市叙述的发端 袁进 超越外部与内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转换与互动 王本朝 西方公共领域的发展与审美经验的变迁 陈炎/王彦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的三大焦点 王焱 艺术的商品化 保罗·伍德 论消费时代的艺术人文特征 尚辉 瞿秋白文学、美学思想及其理论探源 周小红 瞿秋白在马列文论“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 叶楠 周作人、茅盾、鲁迅与早期乡土文学理论的形成 余荣虎 隐含作者的复活 韦恩·C·布思 “历史诗学”的两套理路与文论研究中的历史意识问题 邱运华 论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 陈奇佳 文学批评与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 赵国新
文艺理论 2007年第10期目录 文艺理论 论媒介及其对审美—艺术的意义 杜书瀛 文学理论的学理性与寄生性 余虹 文学研究中的“汉学心态” 温儒敏 “元阅读”:消费年代的文学担当 夏中义 文学与社会关系的重建 王光明 艺术终结论的三阶段反思 陆扬 艺术终结与现代性的终结 刘悦笛 艺术的终结与重生 彭锋 日记何以成为小说 刘俐俐 叙事学研究 万建中/王成军/.... 古代文论现代化研究(三篇) 党圣元/刘方喜/.... 20世纪西方文论嬗变趋向探微 黄克剑 东方文学学科的东方学渊源初探 杨建 自然与女性之隐喻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 龙娟 比较文学形象学 狄泽林克 文化批评与西方游记研究 王小伦 “文艺学的知识状况与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廖恒
文艺理论 2007年第11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 南帆 媒介革命与文学生产链的建构 李衍柱 创作自由与文艺家的道德意识 党圣元 不可倚靠的语言:中国后现代文学叙事的美学危机 张春梅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知识状况 孙文宪 笔谈:文艺本体论新论 朱立元 笔谈:文艺本体论新论 王岳川 笔谈:文艺本体论新论 彭富春 笔谈:文艺本体论新论 苏宏斌 笔谈:文艺本体论新论 王元骧 从“文学史”到“文艺学” 谢泳 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 乔国强 论引诗 林岗 中国古代评点中的“结构”与西方结构主义的“结构”之比较 宁一中 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发展的五大阶段 仪平策 阿诺德对消费文化的回应 殷企平 “我恐惧故我在” 韩振江 殖民(主义)文学的主体性建构 罗世平 从文学理论到游戏学、艺术哲学 吴玲玲 文学叙事研究的修辞美学及其它论题 詹姆斯·费伦 德里达与解构策略 陈永国
文艺理论 2007年第12期目录 文艺理论 反思社会学视野中的文艺学知识建构 陶东风 文化转向与文艺学知识形态的构建 李西建 文学“知识场”的理论、方法与实践⑥ 初清华 反本质主义思维与文学理论知识的生产 章辉 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 贺昌盛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历史考察与反思 崔志远 图像叙事:空间的时间化 龙迪勇 完全的艺术真理观:艺术人类学的核心理念 郑元者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潘天强 论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① 季水河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教材评估 聂运伟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教材评估 张军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教材评估 陈瑜 文学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困境与超越 陈金刚/刘文良 论生态文学的价值系统 王为群/刘青汉 生态批评:生态伦理的想象性建构 温越 生态美学视野中的身体现象学及其艺术观 王茜 托马斯·阿奎那与西方20 世纪美学思想 张志庆 艺术:灵魂的“诗” 周丹 对后现代艺术的反思 阿格妮丝·赫勒 梁实秋:现代文学史上的“反主题”批评家① 温儒敏 李健吾小说批评审美风格论 黄晖
文艺理论 2008年第01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新世纪文学批评的建构笔谈 毕光明/摩罗/黄.... 历史与语言:文学形式的四个层面 南帆 文学生产资料与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 王本朝 文体的意识形态 叶美芬 语体文的欧化与大众化之辩 李永东 西方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与中国后现代小说批评 支宇 中西解释学意义观和理解观之比较 李有光 对文学理论教科书的理性反思 刘广新/胡友峰 西方文论的知识型及其转向 王一川 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 杜吉刚 艺术与真理 张静静 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和谐美 杨向荣 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 杜瑞华 文学:从文化研究到都市文化研究 刘士林 都市文明与女性文学关系论析 艾尤 对文学史反思中“客观化”追求的反思 周维东 文学史的哲学思考 文学理论30年:成就、格局与问题 钱中文 回顾与反思——文艺美学30年 曾繁仁 三十年来文艺学家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王先霈 2006年文艺学热点透视 汪正龙
文艺理论 2008年第02期目录 文艺理论 接受史视野中的经典细读* 陈文忠 两种经典更新与符号双轴位移 赵毅衡 性别批评的构建及其基本特征 乔以钢/张磊 过剩与枯竭:文学向死而生 陈晓明 意境全息说 向春 论巴特的文本的愉悦理论及其他 王洪岳 西方“形象社会”理论的实质:颠倒的柏拉图主义 黄应全 重新研究和评价托洛茨基的文艺思想 孙国林 “主义”本土言说的困境与规避 汤奇云 日本作为输入西方文艺思想的“中间人”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的影响 彭修银/李颖 “探其本”与“第一义”:王国维美学之本及其现代性转型研究 戚真赫 小说漫谈 王蒙 走近“成长小说” 买琳燕 论恐怖小说的渊源、演化及基本叙事语法 张家恕 文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视阈 张毅/王园 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研究十年述要 孙大军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反思 凌继尧
文艺理论 2008年第03期目录 文艺理论 走向前卫的文学理论的时空位置 张法 消费社会与文学理论的新挑战 杜书瀛 自主性文学场形成的传媒学考察 单小曦 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有效性讨论的理据分析 刘阳 双轴运作的另一种可能性 徐亮 文化研究的兴起和文学救赎功能的变迁 陆扬 开放的民族主义 胡亚敏 为建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而努力奋斗 吴元迈 在实践中铸就中国当代文论的风格 董学文 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 冯宪光 思维方式变革与文艺理论创新 陆贵山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艰难探索 马驰/朱印海 论文学达尔文主义 王丽莉/王晓群 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之比较 黄光伟 卡勒为何关注“作为妇女的阅读” 林树明 论追问艺术本质的方式之误 钟华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 程锡麟等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 刘进 论小说环境构成中的时间艺术 龙钢华
文艺理论 2008年第04期目录 文艺理论 论人、文学、文学理论的内在张力 王元骧 意义的放逐 何林军 工业化建制与现代主义文学①思潮的兴起 易晓明 文学张力论纲 孙书文 文学理论体系观的先行审视与确立 田义勇 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变迁及其价值功能再认识 金雅 关系性思维·历史主义·场域理论 单小曦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文艺发展 赖大仁 关于“读者之死”的几点思考 梁晓萍 文本分层理论与多重解读 李兵 西方左翼知识界的危机 刘康 跨文化视野中的西方经典 曾艳兵 论戈德曼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文学社会学 汤建萍 形式的革命与革命的形式 杨建刚 20世纪西方先锋派理论研究述评 周韵 新时期文艺批评若干问题之省思 童庆炳 终结 错位 原创 许玉庆 当下文学批评中的热点、难点及反思 李长中 文化的界定与文艺研究 王晓路
文艺理论 2008年第05期目录 文艺理论 社会主义与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 王钦峰 重建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 陶东风 艺术生产的历史形态与人的历史发展 罗中起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专题讨论) 朱立元/张永清/....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理论对我国当代美学与文论的影响 马驰 弗朗茨·梅林对社会主义文艺的思考 冯宪光 文学研究: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起点 杨东篱 论赫施的现代形式的传统阐释学观点 陈本益 重论德里达的后现代意义及其转向 陈晓明 中国文论话语及中西文论对话 曹顺庆 返本与开新:本体性阐释与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生成问题 党圣元 古典批评文体的现代复活 李建中 记忆、历史、文学 张隆溪 志与事:中国诗学与叙事学比较论 罗书华 历史叙事中的“真实”与“虚构”问题 赵志义
文艺理论 2008年第06期目录 文艺理论 论文学的精神价值诉求 陈传才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之本质真实论批判 朱丕智 阿垅对现实主义理论的坚守与探索 王丽丽 比较视野中的文学理论教材编写 曾军 经典与文艺学学科生机的反思 王坤/蓝国桥 认识与智识:跨语境视阈下的艺术终结论 朱国华 数字媒介与人文价值(笔谈) 张晶/陈曼冬 数字媒介与人文价值(笔谈) 欧阳友权 数字媒介与人文价值(笔谈) 傅守祥 学院批评的历史问题与现实困境 赵勇 批评和介入的有效性 张柠 批评:让作品存在 徐岱 从“自律”、“他律”看“文学是意识形态”及其他 刘淮南 “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观点之质疑 刘锋杰 从波斯彼洛夫的“意识发展”看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薛雯 近三十年文艺意识形态论争与反思 董学文/陈诚 文学理论知识创新的焦虑与新媒介文化的冲击 章辉 延续过渡与总结提升 葛红兵/赵牧
文艺理论 2008年第07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工具性的还是反思性的? 王元骧 文学理论发展与学术认同机制 李健 重新审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李育红 文学体制与新时期文学思潮 张永清 批评的理论视角变迁 方国武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早期历程 张宝贵 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光辉历程 宋建林 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中国化特征 余曲/李俊 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交融化合 朱朝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与文艺的意识形态性 李志宏 是“历史的美学的”还是“美学的历史的”? 米学军 20世纪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逆境和顺境 赵传敏/徐文培 文学经典的命运与文学的前景 贺仲明 对“文学经典”问题的诊治 王峰 文学经典的批评与文学批评的经典化 李松 论后经典叙事学的排他性与互补性 尚必武 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 龙迪勇 交叉游移:中国后现代叙事的身份危机 张春梅
文艺理论 2008年第08期目录 文艺理论 当今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王元骧 当下文学理论的两个向度 张大为 论艺术的对象 杜书瀛 关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梳理和反思 邢建昌/徐剑 作为社会存在的艺术作品 刘旭光 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人 范玉刚/丁国旗 “术归于学” 彭松乔 心灵与形式的统一 高继海 文化批评和美学研究中的领导权理论 李永新 现代斯拉夫文论 周启超 话语理论与文学研究 王晓路 跨越中西与双向反观 韩军 20世纪文学理论:中国与西方 黄维樑 “感兴”:情感唤起与审美表现 张晶 从孔子《论语》对话风采看文艺批评 袁济喜 从文学性到文学生活 李勇 “文学性”:理论“预演”与实践“命名”之间 周维东 “文学性蔓延”争论之检讨 陈军
文艺理论 2008年第09期目录 文艺理论 诗是用词语写的 徐岱 转智成识:论文艺学的逻辑出发点 朱国华 经典文学作品文本分析的性质、地位、路径和意义 刘俐俐 生态文学的发展生态论析 温越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胡亚敏/袁英 “现实”的诞生 杨慧 科学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兴起 张清民 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目的论建构 赵小琪 采集·狩猎·农耕与中国文论的诗性思维 吴中胜 自然与理想:叔本华还是席勒? 肖鹰 现当代西方文论的魅力与局限 陆贵山 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现代解读 朱立元/袁晓琳 欧美身体研究述评 欧阳灿灿 让巴赫金给巴赫金定位 胡壮麟
文艺理论 2008年第10期目录 文艺理论 文学意识形态与不是意识形态论引起的论争 钱中文 艺术定义与艺术史新论 徐子方 从“美术”到“艺术” 王琢 普罗提诺的神秘主义艺术论 李弢&n.... 文学与公共空间 南帆 文学情感与“讲述” 曹诣珍 “漫长的革命” 韩毓海 “漫长的革命” 韩毓海 论民间书信及其对话艺术 赵宪章 “隐含作者”新解 乔国强 “元小说”与“元叙述”之差异及其对阐释的影响 王丽亚 当前文艺学论争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吴炫
文艺理论 2008年第11期目录 文艺理论 (本期无正文) 形式论四题 傅修延 电子书写与文学的变迁 赵勇 文艺学:反本质主义之后 方克强 关于文学“如何”的文学理论 刘俐俐 艺术终结:生活美学与文学理论 刘悦笛 论文学叙述与性别建构 刘传霞&.... 冯雪峰、胡风与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流派问题 支克坚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对话的可能性 汪正龙 萨特存在论三阶段与文学介入说 王岳川 布拉格学派研究 王锺陵&.... 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理论 张瑜 文学形象形式的当代阐释 刘恪 基于交流语境的艺术形象论 吴予敏 2005-2006年中国文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赵宪章&....
文艺理论 2008年第12期目录 文艺理论 (本期无正文) 审美论—语言论—文化论:新时期30年文论发展轨迹 童庆炳 新时期三十年文论研究 赖大仁 近三十年我国文学理论的“转型”问题 董学文 论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开放性特征 谭好哲 文学理论、理论与后理论 周宪 论文学理论的知识学属性 冯黎明 大众传播语境下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 邢建昌 对话与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之生成 党圣元 小说类型理论与批评实践 葛红兵/肖青峰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立场 杨俊蕾 论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实践化问题 莫其逊 激进主义思潮与现当代文论的新视域 庄锡华 中国现代主义文论中的读者接受观 王洪岳 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确立中的日本因素 彭修银 中国文论对现实主义的文化过滤 荆云波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张万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6337.html

更多阅读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2016考研经济学热点

古典经济学 凯恩斯:把他以前的西方经济学称作“古典经济学”,把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阿瑟·庇古等西方正统经济学家称作“古典学派”。教科书: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到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西方当代行为艺术之母 玛丽娜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玛丽娜 ? 阿布拉莫维奇和她行为艺术作品段英梅 / 马莉“我怀孕了,坐在转椅上,靠着壁炉前,勾着毛衣。我的丈夫是一个矿工。傍晚,他回家了,打开门,站在那里,身上布满了煤尘,泥土和汗水。我慢慢地站了起来,走向柜子,拿出一件烫过的衣服给他。又走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读书报告(一) 苏珊朗格 艺术问题

内容摘要:《情感与形式》分为三个部分,艺术符号、符号的创造、符号的力量,这三个部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全书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符号论美学思想,核心观点是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但是作者的符号论美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

弗洛姆《爱的艺术》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爱的艺术弗洛姆赵正国译前言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第二章 爱的理论第三章 当代西方社会中的爱及其蜕变附录 弗罗姆生平及思想简短结语前言阅读本书一定会让那些想在爱的艺术中得到简单诀窍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

通俗文学 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

我们还应该以人文精神的尺度来审视通俗文学的积极面。文学本身除了人们常说的陶冶情操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等,还有娱乐功能。古代中国和西方的文学理论都有“寓教于乐”的文艺思想,即使是当代西方最先锋的文艺理论家也将审美愉悦

声明:《文艺理论(1995—2008)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为网友尐晴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