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木构架的优缺点(为什么木构架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P2

木构建筑优点:

1) 取材方便、易于加工

2) 适应性强、内部空间灵活

3)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 施工速度快

5) 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

1)木材成才周期较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

2)木材易引发火灾,是比较大的缺点,历来比较重视消防,重视中用水中动植物作为装饰

3)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要

4)易腐朽、易遭受虫蚁等破坏

2.简述中国木构中穿斗式与抬梁式结构的区别,并画简图表示。(按照结构体系,木构建筑可以分为哪几种?)P3

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联系起来,形成一榀榀屋架,柱上直接放檩条,在沿檩条方向,用斗拱把柱子串起来形成框架,整体性好,空间小,用于江西等南方地区,徽居一般用抬梁与穿斗相混合。。优点: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较好,缺点: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敞

抬梁式:柱上搁梁,梁头搁檩条,梁上再用短柱支起较短的梁,柱上采用斗拱时,梁头搁斗拱上,梁可达3—5根,主要用于北方及宫殿、庙宇等大规模建筑。

井干式:最古老的形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承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以圆木或者矩形六边形木材平行层叠,接头用榫卯交叉咬合,主要用于东北林区、西南林区、用材量大,面阔和进深都受到木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比较厚重,一般用于盛产木材的林区。

3.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斗拱的演变:P4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所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古代的殿堂出檐可达3米左右。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拱犹如密布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

名称:宋代称为“铺作”清代称为“斗科”或者“斗拱”

宋: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阑额

清:柱头科、平身科)、角科额枋

4.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特点:P5

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

真实: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有机: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割,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的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

单体立面:造形趋于程式化:三段式:屋顶、屋身、台基

单体剖面:木结构艺术造型合理——线的动态感

装饰与结构构造统一

独具特色的第五立面:通过屋顶以及总平面的视觉感受

间:四柱之间的空间;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是中国木构建筑平面、空间和结构的基本单元。

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

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依次为“次间”、“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

侧脚:角柱向外倾斜使榫卯结合紧密,柱子的中心线与柱脚的中心线发生了位移

生起:在檐部和脊部有中间低两边高起的做法,是构造与艺术的结合,凹曲面是为了防水及通风。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均有收缩,略如梭形。

5.P6屋顶的等级排列,以及主要屋顶轴测、立面、平面图

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囤顶,

了解组合方式有:丁字脊、十字脊、勾连搭、重檐顶(用两种屋顶形式设计建筑)

6. 建筑群体的组合:P7-8

以院落组合,单体平庸而群体优势显著,一般沿纵深方向发展,主轴线旁有平行的次轴线

7. 庭院的围合方式P8

8.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建筑是穴居和巢居。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木骨泥墙、干阑式

9. 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10. 按照发展模式中国古代建筑分: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

11.工官制: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l 周—秦(司空):国家最高的工官,因为主管人居空间而得名

l 秦--汉(将作):将作少府,将作大将;

l 唐、宋(将作监):少将,少监;

l 隋设工部,掌管全国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仍设作监或少府;

l 明、清(工部):营缮司(所),营造司。

l 清康熙以后:内工部

大匠和监的副手称为少匠和少监

12. 有关建筑的著作和匠师

1) 鲁班: 春秋鲁国,公输班

2)伍子胥:春秋末,吴国(原为楚国)吴阖闾城(he,lv)(公元514年)设计者,后汉赵晔的《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的建成过程中,“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大城周四十七里,陆八门,天八风,水八门,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

3) 李冰父子:战国,都江堰排灌水利工程

4) 李春:隋,赵州安济桥

5) 宇文恺:隋大兴城的规划修建者《明窟图说》

6) 喻浩:五代,擅长造塔,《木经》已佚

7)李诫:北宋《营造法式》,北宋的官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

8)张择端:北宋《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汴梁(开封)的情景

9)米芾:北宋,将叠石之法用瘦、透、皴、漏四字加以概括

10) 刘秉忠:设计元大都,郭守敬,也黑迭尔(阿拉伯)

11)蒯祥:明代北京城规划及故宫建设。江苏苏州府吴县香山人,曾任工部营缮所丞、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主持长陵、献陵、裕陵、宫中三大殿、承天门(天安门)等建筑工程。

12) 计成:明代,《园冶》

13) 样式雷:清宫廷建筑世家,雷发达是第一代

14) 《鲁班经》(《营造正式》)(天一阁本)明代

15) 《工程做法则例》清,《营造法原》清,姚承祖

16)《考工记·匠人》(《周礼·考工记》)齐国官书,发现的第一部有关建筑的书籍,记载了西周之事(王城规划、城门、墙、宫殿内部尺度、工程测量等内容)记载周朝礼制,记述了西周的城邑等级。

第二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史前——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辽

金、南宋——元——明——清

原始社会:

1. 浙江余姚河姆渡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

2.仰韶文化: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村落遗址居住区住房共分为五组,中间有一个广场,每组以一大房子为核心,居住老弱病残,对偶制,其他小房则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活动情况。

3.龙山文化:家庭的私有,住屋形式:面积变小,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地面采用白灰面,防潮。材料出现土坯砖

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周:

1.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简图及各部分名称。p22

二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后室之间用廊子联结,门、堂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的空间,周围有檐廊环绕。

1)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外廊),石砌暗沟(卵石叠筑)房屋基址下面设有排水陶管

2)最早发现的两进院落,最早用瓦的建筑,第一次见到前堂后室的格局,第一次出现用“屏”建筑

3) 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式

4)布局为前堂后室,“内外有别,尊卑有序)制度,男左女右。

2.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3. 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平整光滑

4. 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那些发展?

1) 地面建筑的发展,并出现了两种基本结构形式

2) 城市有了一定发展

3) 建筑开始出现群的概念和院的空间形式

4) 技术上出现瓦、三合土抹面

春秋战国:

1. 城市建设高峰,高台建筑普及

2. 建筑技术发展:

1) 铁器:斧子、锯、凿,平榫该进成燕尾榫,不易脱落

2) 筒瓦、板瓦广泛使用(使雨水可以分流)

3) 砖的出现:主要用于地下

秦:

1.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

1) 规模庞大,

2) 建筑群体采用序列式,在平面上伸展的方式,平面伸展的空间意识。

3) 建筑是意识的象征,陪葬“兵马俑”是当时军队的状况,表现“入世”的观念。

4) 采用轴线

2.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P131图: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最早的建筑平面图。外绕两圈横长方形墙垣,内为横长方形封土台。上并列五座方形享堂,分别祭祀王、二位王后和二位夫人。封土后侧有四座小院。整组建筑规模宏伟,均齐对称,以中轴线上最高的王堂为构图中心,后堂及夫人堂依次降低,使得中心突出,主次更加分明。

汉:

1.明堂辟雍(图):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2. 建筑技术:

1)木构技术趋于成熟,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已经形成。斗拱普遍使用。

2)屋顶形式丰富(除硬山顶外,其他在汉代均已出现)

3)砖石结构类建筑兴盛:p29、p30,券拱、穹隆顶在西汉出现

4) 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阙:p31(图)

阙——门通道两边的附属建筑

3.一池三岛(山):汉代建造园林的一种模式,模仿东海中的三座仙山,以求“长生不老”,太液池。蓬莱、方丈、瀛洲。

4.东汉:佛教传入。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座佛教建筑

魏晋南北朝:佛教建筑兴盛,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

1. 陵墓:厚葬(汉代)——薄葬,享受现实

2. 佛教建筑兴起:佛寺、佛塔和石窟。

1)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塔,十二边形十五层密檐式砖塔

2) 佛塔的类型:(各自的代表及建造地点、年代)

密檐式塔:西安小雁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楼阁式塔:西安大雁塔、山西应县木塔,苏州虎丘云岩寺塔,苏州报恩寺塔,泉州开元寺塔,

单层塔:河南登封慧善寺净藏禅师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金刚宝座塔:北京大正觉寺塔

3)河北定兴北齐石柱、萧景墓表p34(图),柱上刻经文——经幢,一种新的建筑类型

4) 石窟类型:

塔院式:在印度称为支提窟,即以塔为窟的中心(将窟的中心柱刻成佛塔的形象)

佛殿式:窟中一般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

僧院式:在印度称毘珂罗,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窟供一僧打坐。

5)最早的石窟:新疆库车克孜尔石窟(最早,公元3——4年)

甘肃敦煌莫高窟(公元366年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建于北魏,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麦积山石窟,栖霞山千佛岩

隋:

1.河北赵县安济桥p35(图):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空腹桥),李春。安济桥在建造上也有其独到的特点:桥身为单拱,跨度大,而弧形平缓,既节约石料,又便于行人和车辆行走;敞肩拱的运用,不仅增加了排水面积,减少了水流阻力,而且又节省石料,减轻了桥身重量,增加了桥的稳定性;采用拱纵向并列砌筑法,每道拱券可独立站稳,自成一体,既便于施工,节约木材,又便于单独修补;桥台基址没有特殊设置,采用天然地基

2.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3. 隋大兴城:宇文恺,发明比例尺、制作模型

唐:

1. 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都料:唐代出现的一种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的技术人员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

2. 南禅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3.佛光寺我国现存唐代最大的木结构建筑。金箱斗底槽。

五代:

基本处于停滞时期,材料上面有所发展,出现砖木混合结构,砖叠涩、砖斗拱相继出现

砖木结构:苏州虎丘塔、杭州保俶塔、

砖木结构: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灵隐寺双塔

铁塔:广州光孝寺塔、东西铁塔

北宋:

1.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宋朝建筑的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2.《营造法式》——李诫,是北宋政府为了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工程,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的,是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规范”。

3.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规定把“材”作为造房的尺度标准,“以材为祖,材分八等”。清代以“斗口”为模数,分为十一等。

4.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打破里坊制,所有的街道是向外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汴梁

5. 堆山叠石(在城市环境中人为建造山水)园林

6.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北宋皇祐四年,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殿基近方形,平面呈十字形,中央部分为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出两间歇山顶抱厦,均以山面向前

7.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

辽:承接唐末文化——唐风,

1.山西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我国现存的唯一木塔

2. 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分心槽)观音阁

金:沿袭辽代的传统,又受到宋朝建筑的影响,既有北宋的纤丽,又有辽代色彩和少数民族特色,辽宋结合的特点。佛光寺:文殊殿。大同善化寺

唐宋时期建筑特点比较

城市

规模庞大,规划严整

里放制瓦解,街巷自由布局

群体

成熟的群体

丰富变化的群体

单体

定型化、大体量的单体(佛光寺大殿)

规模化、模数化的单体

砖石建筑

砖石技术发展:塔

砖石技术进一步发展,白灰使用

工艺与艺术

工艺与艺术成熟

工艺与艺术的拓展、彩画

施工的水平较高(出现分工)

园林艺术:花石纲:十船为一纲,

都城

长安城、洛阳城、大明宫、

汴梁,平江图,清明上河图,

佛教建筑

佛光寺大殿、大小雁塔

料敌塔,佑国寺塔,开元寺塔

门窗

板门、直棂窗

格子门、格子窗、阑槛钩窗

色彩

色彩以暖调为主,红、白

“五彩遍装”青绿两色为主的“碾玉装”青绿迭晕棱间装

天花

平闇

平棊、藻井

家俱

家俱低矮,席地而坐

普遍采用垂足坐的高桌椅、室内空间相应提高

元:

1.元大都:刘秉忠,也黑迭儿(阿拉伯)及科学家郭守敬共同规划,是我国第一个按照《考工记》理想所设计的城市

2.木构建筑:木材缺乏,没有很好的继承宋,利用天然弯木,不规则。

减柱造:在祠庙殿宇中大胆抽去若干柱子,或取消内檐斗拱,梁直接落在大额上,使柱子与梁直接联结。

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

草栿:在天花板以上,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

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加工较精细。宋代明栿常作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月梁:天花板下面的明富,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

平闇: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格。

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叫平棊,后代应用较广。

明:

1.硬山出现: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砖:春秋战国出现,汉代砖主要用于墓室)

2. 琉璃得到了普及

3.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二者总体布局的形制是基本相同的,但孝陵结合地形,采用了弯曲的神道,陵墓周围数十里内有松柏包围。而十三陵则用较直的神道,山势环抱,气势更为宏伟。明代建成的天坛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建筑群处理的优秀实例。北京故宫的布局也是明代形成的,清代仅作重修与补充。它严格的对称布置、层层门阙宫宇和庭院空间相联结组成庞大建筑群。

明十三陵:①十三个帝王共用一个神道 ②建筑选址③布局方式沿用南京明孝陵

4. 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5.明代官式建筑形成一种与前不同的特色,形象较为严谨稳重,但不及唐宋的舒展开朗。强调柱子与梁直接交接,斗拱成为装饰。斗拱的作用减弱,昂成为装饰的构件,利用梁头向外挑出的作用来承托屋檐的重量。挑檐檩直接搁置在梁头屋顶出檐减小。简化施工,柱网规则严谨,柱子取消生起,也无减柱法,侧脚逐步取消,梭柱、月梁也被直柱、直梁所取代。

清:

1. 园林发展达到了极盛期

2. 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3. 住宅形式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4. 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饰水平

5. 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

中国建筑的类型:

祭祀——礼制建筑(坛庙)

城防

商业建筑

民居建筑宗教建筑

聚落住宅园林建筑

坟茔生产建筑

豪华住宅————宫殿建筑

墓葬:陵寝

︱————圣贤之士“墓”可称之为“陵”

第三章城市建设

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期:相当于原始社会和夏、商、周三代。夏都---斟鄩;商代城市: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安阳殷墟。

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崛起,促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的高潮。代表城市有:春秋淹城、曲阜鲁故都、燕下都故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

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这样,不仅各种功能要素划分明确,城内交通方便,而且城市面貌也更为壮观。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曹魏邺城、隋洛阳、唐长安。

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北宋都城汴梁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

2. 城廓之制

“内之为城,城外为之廓”子城、罗城;或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廓)

“瓮城”:为了增强防御,许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

敌台:城墙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人,称敌台或“马面”

3.《周礼。考工记》中都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含义: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左面为祖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朝廷宫室和市场占地一百亩。

意义:对后来城市规划有指导作用

1)提出以宫为主体进行规划

2)布局中体现了礼制秩序

3)正交道路网:当时的井田制

4)在规模上进行了计算,从整体规划上提供了便利

4.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新建城市:基本上是平地起城。这种情况主要在早期,如先秦时期许多诸侯城和王城。(二)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的都城较多采用这种方法,如西汉初年倚秦咸阳旧城,建造长安新城;以及隋大兴城、元大都等。

(三)是在旧城基础上扩建:如明初南京和北京,都属这一类型。其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旧城的基础,为新都服务,投入少而收效快。

5. 中国古代城市基本特点

1)君权至上:都城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建设程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城区外郭城;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自汉至清,历代都城莫不如此。

2)非独立性,既是行政体系中的一环,又是功能网络中的一环

3) 城乡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6. 汉长安的建设:

布局:城市外形不规则;中轴线偏西;先有宫,后有城,宫中有宫;官民混杂

道路系统:“八街”“九陌”

陵邑制:东南与北面设置七座城市

7. 三国时的曹魏邺城

曹魏都城---邺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又称“坊”)。城市有明确有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城市布局采用了中轴对称的布局方法,丁字形主干道,中轴线明确

特点:1)择中立宫,宫城居北2)实行里坊制度,齐整严谨3)市坊制

8. 南朝建康的建设:

选址:位于秦淮河入江口地带,西临长江,北枕后湖(玄武湖),东枕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地形属于丘陵区,多起伏。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的布局,城南的牛首山,作为天然的城阙,其它道路都是“纤余委曲,若为可测”。

布局:宫城部分按规划布置比较方正。宫城三套城,外层利用天然地形形成,以山为阙

居住区:“里”为自由街巷,坊、市部分比较凌乱,不规则,有明显的自发性。

9. 隋唐长安规划的特点:

l 继承古代建城传统:对称严谨、分区明确;街道严正。

1) 宫城居中,对称布置 2)旁三门3)城郭制度:三套方城 4)封闭里坊制,独立设市

l总结我国建筑群体及城市布局的经验,明显加强城市中轴线的作用,突出城市的主体建筑,使城市布局完整统一。

l 宫外加筑皇城,建立皇城制度,使官府、民居分开。

缺点:土路(下雨泥泞);街景单调;城市供水和漕运不便利

10. 北宋东京(汴梁)的建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l 布局特点:

(1)宫城在皇城偏北,三重城墙。宫城——金水桥——千步廊——朱雀门

(2)交通以水路为主,洛河水系(五丈河、汴河、蔡河)城市主要有四条水系,与护城河相连。

(3)里坊、市解体:街巷系统形成

(4)城市管理上的创新:消防制度建立,惠民药局

l 规划特点及影响:

1) 由旧城改建而成,城市平面不十分规则,道路系统有自发性

2) 是一个商业都会,军事、政治的中心地位下降

3) 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宫城居中的布局

4) 打破了传统封闭的里坊制度,街巷系统形成

5) 打破了传统的市肆制度

6) 服务业、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商业一条街,并出现了夜市、瓦子、旅店、饭店等服务行业,商业分散全城。

7)完善的防火制度,为后代都城规划影响很大。东京城建筑密度很大,土地利用率高,防火问题也特别突出,北宋时就设立了专门的消防队和了望台,街道也不象长安那样砥直,反映出改建旧城的特色

北宋开封城是我国都城建设的一种类型,是一个转折点,反映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开放、商业发展的结果。

11. 元大都

布局:方整规则,旁三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突出的成就:水系设计。不规则的水系与规则的道路网对比。城市布局严谨,道路整齐方正,井然有序

元大都特点:

1) 保留金中都旧城,在其北边建新城

2) 形成大城、皇城、都城三重相套的城

3) 对河湖水系特别关注

4) 规整的街巷布局

5) 开发了两个系统的河湖水系

6) 突出都城的壮观景象。

12. 明清北京特点:

1)皇城布局集成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一贯传统,礼制上较为规整。其规划布局完全符合“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之传统

2)在城市布局方面主次分明,运用中轴线的规划方法,中轴线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了宏伟壮丽的景象。

3)明北京的商业区分布与元大都不同,除鼓楼外,又向南有所发展,其他如内城的街道、水系都基本沿袭元大都的规划系统。

13. 明清北京城的特点与成就:

特点:1)继承了三套城2)规正了旁三门,面朝后市3)城市道路呈方格网4)强调了中轴线,突出皇权

布局:1)以宫城为点进行选址2)正交道路网形成城市的线3)里坊形成城市的面4)山环水抱,水源充足5)建有城墙,保护其生存发展

成就:

1)科学的水系设计,将金水河引入城壕,解决排水,惠通河与皇城连接起来,解决了南粮北运的问题

2)山水城市,大片水面与宫苑结合的水面组织工程设计

3)城市立体空间塑造,以及和形心的办法将宗教建筑、公共建筑建在街道端部,形成对景。

14. 明南京的建设:它以独特的不规划城市布局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史是占有重要的地位。

选址:优越的地理环境,新建宫殿避开原有的旧城,功能分区明确,宫城偏于城市东侧,未利用旧宫

(1)依据当时地理、经济、军事需要,结合复杂多变的地形,自由而有机的布置城市中各个要素。注重城墙建设,四重城墙,外城墙围合城及其自然的形态,大量采用砖建造。

(2)分区明确:皇城区:城东;居民和商业区,城南;军事区:城西北

(3)新宫采用标准的“左祖右社”的布局

15.地方城市的基础设施:

(一) 防御工程:即城濠、城墙及其附属设施。

(二) 水利工程:

(三) 道路与下水道:

(四) 邮驿设施:

绘图:

P50曹魏邺城平面图, P54汉长安城遗址平面,P58南朝健康平面,P64北宋东京城平面,P66元大都平面,

第四章 住宅与聚落

春秋:根据《仪礼》记载,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由庭院组成,入口有屋3间,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院,上方为堂,既为生活起居之用,又是会见宾客、举行仪式的地方;堂左右为厢;堂后为寝。

汉代住宅形制:一种是继承庭院式,另一种是创建新制---坞壁,村落周围用来防御的围子。

北魏和东魏:从北魏时期,贵族住宅的大门,用庑殿式顶和鸱尾,围墙上有成排的直棂窗,内侧建有围绕着庭院的走廊。

隋唐五代:住宅仍常用直棂窗绕成庭院。宅第大门有些采用乌头门形式,有些仍用庑殿顶。庭院有对称的,也有非对称的。从隋到晚唐,有一个从廊院式到合院式的交叉过渡期。

宋:到宋代,城市的里坊制解体,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城市住宅形制亦成多样化。平面十分自由。宋代院落周围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屋代替回廊。前大门进入后以影壁相隔,形成标准的四合院。南宋江南住宅庭院园林化,依山就水建宅筑院。对后世江南城市住宅和私家园林的建造有很大影响。

元代:北京后英房元代住宅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元代住宅还有用工字形平面构成主屋的。

明清两代: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江南地区的住宅,则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沿轴线布置,但方向并非一定的正南北。

1.北京四合院:图

1)平面及建筑组成:

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大门在倒座以东,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作门房或男仆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院内设厕所。前院属对外接待区。内院是家庭和主要活动场所。外院和内院之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内院正北是正房,也称上房、北房或主房,是全院地位和规模最大者,为长辈起居处;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为晚辈起居处;正房两侧较为低矮的房屋叫耳房,由耳房、厢房山墙所组成的窄小空间称为“露地”,常被作为杂物院使用,也有于此布置假山、花木的;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和正房的为抄手游廊,雨、雪天可方便行走。内庭院面积大,院内栽植花木,陈设鱼缸盆景,家人纳凉或劳作,形成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整体来说,比较朴素淡雅。后院的后罩房居宅院的最北部,布置厨、厕、贮藏、仆役住房等;如住宅有后门,后门的位置在后罩房西北角的一间;院内有井。后院是家庭服务用区。

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宛如京城规制缩影。其中,门是分界内外、引导秩序、身份地位的体现。无论多少进,主房(正房、厅)、垂花门必在中轴线上。

大门:偏在一侧;风水、私密性

影壁:运用影壁组织门面空间,避邪祛刹

垂花门:按主人的级别分,是身份的象征

倒座:用作门房、客房、客厅

正房:全宅地位和规模最大者,长辈起居之处

厢房:晚辈起居之处

耳房:两边都有,正房旁低矮处,主要用作卧室书房

抄手游廊:雨雪天方便行走。由垂花门入内,左右包绕庭院与正房的走廊称为——抄手游廊(超手廊),廊深一步(单步)或两步

后罩房:女仆、杂物间、厨房

露地:用作杂物院,可以堆放假山、花木。指正房两侧较低矮的房屋(耳房)厢房山墙和院墙所组成的窄小空间,常作为杂院使用,也有与此布置假山。

前院:非请勿进,对外接待处

内院:家庭主要活动场所

后院:家庭服务区

2)特点:

布局的特点是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住宅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自有天地。北京四合院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建筑的空间等级秩序反映了封建伦理秩序并能满足安居功能;表现了严整、端庄、凝重、和谐之美。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礼制思想。

A.中轴对称,等级分明,以空间的等级区分了人群的等级。 正房:家族身份的象征;院落:内外有别

B.反映了封建社会家长制家庭的生活方式。大家庭聚居、小家庭相对独立

C.以建筑的秩序展示了伦理的秩序,尊卑有序、贵贱有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秩序通过门来体现,垂花门的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

D. 院落内向,墙垣厚重,院内噪声低,风沙少

E. 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积较大,重视生态环境

2.云南一颗印: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

3.碉楼:主要分布地区: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厚石墙、木梁柱、小跨、密肋、低层高、平屋顶、梯形窗套。碉楼外墙为厚实高大的收分石墙楼层。内为密梁木楼层的楼房。楼层用土面层。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4.土楼:主要分布地区:福建、广东、赣南。平、剖面图及布局

客家土楼技术特点:

首先,出于防卫需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

其次,地处南方,注意防晒,在内墙、天井、走廊、窗口处及屋顶部分,将檐口伸出,利用建筑物的阴影,减少太阳辐射热。

第三,在建筑物内部,采用活动式屏门、隔扇、空间开敞、通透,有利于空气流通。

第四、外环楼层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既利防卫,又宜人用。

第五,选址注重风水,并保留北方住宅坐北朝南的习惯。。

布局特点:

一、土楼以祀堂为中心,是客家聚族而居的必需内容,供奉祖先的中堂位于建筑正中央;

二、无论是圆楼、方楼、弧形楼,均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

三、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5.窑洞:

l 三种形式:特点、图

(1)开敞式靠崖窑:直接依山靠崖挖掘横洞成窑,有天然崖面

(2)下沉式窑:在没有天然崖面的情况下,于平地下竖穴成院,再由院内四壁开挖窑洞的方式。

(3)砖砌的锢窑:实质上是在地面上用土坯、砖石所砌筑的拱顶房屋,券顶上覆以土层。

l 窑洞的特点:

优点:经济、节能(冬暖夏凉);生态平衡;以向土层方向求得空间,少占农田。

缺点:通风不好(空气不流通);潮湿(采光不好,毛细管);排水不好;抗震不好(无人为加固,横纵向位移);施工周期长(5-6年)

6.阿以旺:新疆南部。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供起居、会客之用

绘图:

P91-93,P 93北京四合院平面图、名称、特点;P96客家土楼;P99窑洞平面

第五章 宫殿、坛庙、陵墓

1. 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

(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遗址等。二里头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西周早期宫殿遗址出土了瓦,但可能还只用于檐部和脊部,春秋战国时瓦才广泛用于宫殿。

(三)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秦统一中国后,在咸阳建造了规模空前的宫殿。西汉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

(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自汉以来,天子宫室都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后又在正殿两侧设东西厢或东西堂,三者横列。

“三朝五门”

外朝(大朝):大朝,宫城门(唐代成为承天门)冬至、元旦举行大朝会

中朝(日朝):皇宫在望朔之日(初一、十五)听政场所

内朝(常朝):皇帝日常听政(两仪殿、常朝)

2. 历代各朝宫殿发展趋势

(一)规模渐小:

(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3. 古代宫殿形制演变:

早期:前朝后市

春秋战国:高台建筑,观

西汉:宫殿分为几区,主殿中央用于大朝,两侧用于常朝,开创东西堂制

东汉:南北二宫,以阁道相通,高台之风渐衰

晋南北朝:东西堂制,三朝:大朝、常朝、日朝

隋:继承北周,三朝五门,东西堂制到隋结束

唐:三朝五门,强化中轴线,宫阙制,大花园

宋:御街、千步廊制度,工字殿,广场

元:都城筑25年,最符合周制思想。千步廊,金水桥,工字殿,石桥,棂星门

明清:千步廊,金水桥,三朝二宫,中轴线

4. 宫前序列

从外城南门到宫城南门之间的一段空间序列

隋大兴(唐长安):宫城门——T形广场——皇城门——朱雀大街——外城门

北宋东京:宫城门——御廊,御道,杈子,绿化——桥——内城门——桥——外城门

金中都:宫城门——广场——御街千步廊——桥、华表、亭——外城门

元大都:宫城门——金水桥——棂星门——广场——千步廊——外城门

两汉宫室特点:

A。数宫并置;

B。官署与权贵府第与宫室错落交杂;

C。宫室占据城中主要面积,

D。宫内主殿体量位置突出,但与次要殿宇之间的关系不规整。

内朝:两仪殿路门:甘露门

应门:两仪门

中朝:太极殿库门:朱阴门

外朝:承天门雉门:太极门

皋门:承天门

唐代:

1. 太极宫:附会“三朝五门“

2. 大明宫:布局延续太极殿特点

1)建筑群的处理:

a.突出主体建筑,强调纵轴

b.长安宫殿中利用地形最成功的实例

2)布局:前朝后寝,三朝南北相重

特点1: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正殿,内朝:紫宸殿

特点2:三大朝后面建园林,池——影响到北京故宫,紫宸殿后建太液池

特点3:含元殿布局形式:门阙合一,利用龙首高地建含元殿,地势高

宋:

特点:

1) 工字殿:没有延续唐代规模形制,由于地形原因,其中轴线不在同一直线

2)为弥补单体小的劣势,加修御街(对陈御街、千步廊),通往宫殿的道路,狭长封闭。有效的延长了宫殿序列,加强威严感,对明清产生影响

3) 宫前设广场

明代初年(在南京建都)

朱元璋复古“三朝五门”体现更为明显。三朝: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

五门:奉天门、午门、端门、承天门、洪武门,

后两宫:乾清宫、坤宁宫

清北京:P114,P115图

1. 特点:

1) 功能齐全,结构严谨

集中布置3外朝(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和内庭(乾清、交泰、坤宁、御花园),且分区名明确,以乾清门为界

2) 形制:承袭南京、继续发展,加建园林和宗教方面(喇嘛教佛堂)内容

3) 艺术成就:

2. 北京故宫布局:

千步廊——衬托主体;

工字殿;三朝五门二宫;

后花园;午门——门阙合一;

中轴线与北京中轴线合二为一

l中轴线:与北京中轴线合而为一(故宫居于北京中间位置)南端始于南门——永定门,经过正阳门,建故宫轴线,达景山,钟鼓楼将京城一分为二。表达强有力的崇高的气氛,有利于体现故宫建筑群的秩序,皇帝至上无上——由平面体现。P9,P115

永定门入城——正阳门(两城大门)——大清门(一层,庑殿顶,大面积实墙)——御街千步廊

跨过金水桥进入狭长空间

——天安门前广场—————天安门(二层高)————————————端门—————午门第一个高潮(皇城门、没进入宫殿)第二个高潮

汉白玉华表、石桥、动用了古代宫殿(宫城正门,古代帝王进行大典宣旨)

可以动用的一切手段门阙合一,宣扬肃杀,采用方形门洞,北侧门为圆洞

————太和门(皇极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

最高潮(登基大典)屋顶重檐庑殿四角攒尖重檐歇山 区分三大殿和二宫的分界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3.空间:空间的有序转换,设置几个中介(媒介)

1) 以门为中介,贯穿于整个秩序之中

起转换作用:前一个空间结束,后一个开始

渗透作用:两个空间的连接

限定作用:限定空间

体现等级制度:门的形制不同

2)以廊庑为中介:功能划分,交通引导,衬托主体,自身较矮小,平淡,衬托中轴线高大,丰富群体造型

3)以屋顶为中介:古建单体平面类似,通过屋顶对比显示尊卑,强化等级

4)两极渗透原理:通过正反两个意义上的空间对比,竖向空间和横向空间对比(总平面)形成强烈的节奏感

通过以上手法体现整体序列,显现出太和殿的高大

4.局部强化处理:封建专制,皇权至高无上

1)四个角建形体复杂,体量高大的角楼

2)三大殿建在三层汉白玉台阶之上,突出其重要地位

3)装饰,色彩,屋顶全部为黄色琉璃瓦(阁楼群外)红柱;图案为龙凤

4)数字上加以强调“9,3”在建筑群中反复出现

(明)太和殿,9开间,上檐斗拱八跳,三层台阶——创造至高无上的范围,与明长陵棱恩殿并列,为我国最大的木构建筑

5)小品,陈设:院子中,陵星:天子制定的规定,日晷:天子授时,仙鹤:长生不老

6)文字:皇帝:乾清宫(天)皇后:坤宁宫(地)

后门的门取吉祥、对仗的文字:东庑:日精门,龙光,景和,永祥,基化

西庑:月华门,凤彩,隆福,增瑞,瑞泽

5.建筑技术:

供水:河道长12000余米,供西侧山上绿化

排水:院落有坡度

防火:大水缸、护城河沟渠、廊庑中砖砌防火墙

采暖:地坑(相当于地热)——在地下挖坑,通过火采暖

故宫的艺术成就

1.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与城市的中轴线相重合

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基本采用沿轴线南北纵深发展,对称布置的布局方式,北京故宫亦然。对称的纵深发展则形成轴线,各组建筑串联在同一轴线上,形成统一而有主次的整体,世界各国,唯独我国对此最强调,成就也最突出,故宫是一个典范。

2.院落的运用与空间变化

以建筑围绕成院——一个闭合空间作为单元,若干院组成建筑群,各个院的空间尺度加以变化对比来产生出不同气氛,这些是中国古代建筑布局又一特色。

1)北京故宫从大明(清)门至太和殿,先后通过五座门,六个闭合空间(庭、院、广场)总长约1700米,其间有三处高潮:天安门、午门、太和殿

2)进入大明门,是狭长逼仄的千步廊空间,冗长的狭长空间之后,出现一处横向展开的广场,迎面矗立着高大的天安门城楼,对比效果强烈,天安门前汉白玉金水河桥和华表、石狮等,鲜明的衬托出暗色的门楼基座,形成第一个强烈感人的高潮

3)进入天安门,与端门之间形成一个较小的空间,顿为收敛。

3.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

4.富丽的色彩与装饰

5.技术设施(材料、供水、排水、防卫)

明清故宫的布局特点及艺术成就
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

A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

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

C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坛庙

1. 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三种类型:

1.祭祀自然神: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明堂”:其用途是皇帝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P21图

(二)祭祀祖先:

(三)先贤祠庙:

2.天坛:图,布局P123

l 建筑组成:坛墙;圜丘组群;祈年殿组群;丹陛桥;斋宫;神乐署、牺牲所

l 天坛圜丘·露天的圆形祭台。坛三层

l 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

1. 采用宏大的用地规模

2. 中轴线偏东

3. 建筑形象的表现:

以建筑形象来表现天

1) 以圆象天: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祈谷坛及外壝墙

2) 扩大建筑形象:尽量用矮墙来扩大形象;通过高台基、重檐屋顶来扩大建筑形象

4. 通过使用纯净的色彩来表现天:用蓝色象征天

5.创造崇天的境界:两点一线——圜丘、祈年殿、丹陛桥:用台基抬高

6. 运用一系列象征手法来表现天

1)数字的象征:如祈年殿建筑构件中,就运用数来体现大宇运行的现象。祈年殿中用四根龙井柱象征天穹运转所形成的一年四季;室内周围的12根金柱象征一年中的12个月;外圈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二层柱子相加为24,象征一年中的24个节气

2) 几何图形的象征:天圆地方

3) 方位的象征:坐北朝南——最高等级;坐西朝东——次之;坐南朝北——再次之

4) 色彩的象征:祈年殿的三重檐原为上檐:蓝瓦——天;中檐:黄瓦——地;下檐:绿瓦——万物

7. 体现“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

1)不使用过多的建筑和超级的建筑体量,而采用超大规模的占地和超级的绿化

2)主轴线偏东,拉长了主入口到轴线的距离

3)运用虚扩的手法,强化建筑的高崇、宏大的形象

4)以境界取胜

l 天坛群体建筑设计特色

A。中轴线布局

B。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相得益彰

◆体量对比,祈年殿崇高突兀◆地位上对比,附属建筑远离主体

C。主建筑与环境

◆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有超凡脱俗与天接近之感

◆除建筑外,遍植柏林,使建筑溶于绿色之中。

D。景观构图完美,建筑单体精美

3. 社稷坛

社稷是土地之神。社为五土之神:东方青土(青龙)、南方红土(朱雀)、西方白土(白虎)、北方黑土(玄武)、中央黄土

4.太原晋祠: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鱼沼飞梁、圣母殿,建于北宋

陵墓

1.黄肠题凑:用短方木垒成的墓。黄肠—柏木芯;题—头;凑—聚

2.陵墓形制发展:

早期:墓而不坟,不封不树

春秋战国:坟丘式墓葬,后来演化为三种形式:

1)方上:以人工夯筑的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形成的陵体;

2)依山为陵:汉文帝灞陵,最早依山为陵,唐代普遍运用

3)明清以后:宝城宝顶。

宝城: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城内填土,砖城称为宝城

宝顶:地宫上起圆形坟称宝顶,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润墓穴。

方城明楼:位于宝城前方,下部用砖石砌筑的方形墩台即时方城,其上用砖砌重檐歇山顶碑楼即明楼。

至此,地面陵体完成由方形土台、土山向圆形人工构筑物之技术和形象上的转变。

3.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P131

4.秦汉厚葬,魏晋南北朝薄葬

5.唐乾陵:P137

1)李治与武则天合葬

2)依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

3)继承六朝的神道并加长,门阙、石像生、树木增多

4)以梁山主体为陵体,四周为方形神墙、陵门四出

5)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

6)遍植松柏

7)上下宫分别建造:唐代因山为陵,供食不便,将献殿建于陵园南门内,相当于庙,称上宫;而在山下设下宫——寝以便供食,从而形成上下宫制。

6.北宋是保持古代方上陵制的最后时期

7.明十三陵:

明朝迁都北京后,在其北郊昌平天寿山麓形成了集中的陵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陵寝建筑群,埋葬着明代十六位皇帝中的十三位,故称“十三陵”。十三陵以长陵为中心

十三陵总体布局特色:

A.陵区东西北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各据冈峦,面向中心—长陵;

B.陵区入口起点石牌坊遥对天寿主峰;

C.使用共同神道,各陵不再单独设置石象生碑亭之类;

D.为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神道略向体量小的山峦而距大者稍远;

E.轴线长而富于变化,各单独陵墓的空间变化也很丰富

8.明长陵:P140

1)陵体由方形改为圆形,称为“宝顶”。

2)取消寝宫,扩大祭殿。

3)陵园的围墙从方形改为长方形,在南北轴线上布置三个院落。更接近于宫殿建筑。

第六章 宗教建筑

1.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即已正式传入我国,三国至南北朝发展并趋于昌盛

2.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汉明帝创建

3.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

4.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P146-148

1)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

2)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内外柱同高

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见佛光寺大殿
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两个区域。(山西晋祠圣母殿)
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
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

3)圆直柱,上端有卷杀,檐柱有侧脚生起,斗拱作用发挥最完善

卷杀:木构件外轮廓端部采用转折的弧形艺术处理手法。

侧脚:平面上各檐柱柱头向内倾斜

生起:立面上,檐柱自中央明间向两侧逐渐升高

4) 脊槫下不施侏儒柱而仅施叉手,上平槫下用托脚;天花用平棋;

叉手: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

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

5)屋面平缓,斗拱宏大,出檐深远;

6)木板门,直棂窗

7)色彩简单

斗拱: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

栌斗:斗拱的最下层,重量集中处最大的拱。.

华拱:垂直于立面的拱叫华拱

下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泥道拱:栌斗口内与华拱相交者,最下方的横拱(宋称)

令拱:每一跳的跳头,单层横拱。

出一跳―四铺作,出两跳―五铺作,出三跳―六铺作,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

计心造:在一跳上置横拱的做法

偷心造:在一跳上不置横拱的做法

副阶周匝:塔身或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的做法。

5.河北正定北宋隆兴寺:宋

l 摩尼殿

A.面阔七间,进深七间,重檐歇山,四面出龟头屋(抱厦),平面呈十字形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正定隆兴寺)

B.内外两圈柱,有侧脚和生起,阑额上用普拍枋

l 转轮藏殿

A.两层楼阁式,平面方形,每面3间

B.底层移柱,檐柱有侧脚生起

C.殿内梁架用彻上明造,曲梁,大斜撑

彻上明造:屋内不用平棊(天花),梁架斗拱结构全部显露可见的做法

D:叉柱造,缠柱造

叉柱造:上层柱之下端施十字开口,插入下层柱上之斗拱内

6.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辽代P150-151

l 山门

A.面阔三间,进深2架4椽,单檐四阿顶

B.分心槽,叉手,托脚梁架

分心槽:屋身用檐柱一周,内部纵向中线上列中柱一排,将平面划分为前后两个相等空间得柱网布置形式。

C.出挑深远,斗拱宏大,台基较矮

l 观音阁

A.面阔五间,进深四架八椽

B.外观二层,腰檐平坐,内部三层

C.上下层柱的交接用叉柱造

D.在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坐楼板以下的夹层施以斜撑

7.山西大同善化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寺院

8.藏传佛教博物馆——雍和宫

9.塔按形式和结构类型分:

1)楼阁式塔基本特征:内设楼梯,可供登临。每层有门窗,平坐。平面,唐以前都是方形,五代起八角为多,六角形为数较少。

l 陕西西安大雁塔(唐,652)方形平面,土心砖表,收分显著

l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1056)P166

中国现存唯一木构楼阁式塔,平面八角形,副阶周匝;明五暗四,共九层;桁架筒体木结构,金厢斗底槽;平坐暗层增加柱梁间斜向支撑;各层递收

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跳台。

l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五代)P168最早的双层塔壁砖塔,平面八角形,双套筒结构

l 江苏苏州报恩寺塔(南宋)

l 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南宋;东塔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

2)密檐塔:盛于辽金时期,底层高,二层起层高骤减,多数不能登临,砖石结构。平面除嵩岳寺塔为12边形,隋、唐多为正方形,辽、金多为八角形。

l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我国现存最早的塔(砖塔,密檐塔),十二边形P170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唐);北京房山云居寺(辽);天宁寺塔北京;圆觉寺塔山西浑源(金)

河南登封裕公禅师塔(元)

3)单层塔:大多用作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P172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隋)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唐)最早的八角形塔

4)喇嘛塔:分布地区以西藏,内蒙一带为多。多作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也有以塔门(或称过街塔)形式出现的。内地喇嘛塔始见于元代,明代起塔身变高瘦。北京妙应寺白塔(元)阿尼哥(尼泊尔)设计

5)金刚宝座塔:在高台上建塔5座(中央一座较大,四隅各一较低小),仅见于明、清二代,为数很少,台上塔多为密檐或喇嘛塔。北京大正觉寺塔(明)P175

10.石窟类型:

1)中心塔柱型(支提窟、塔院式):以塔为窟的中心,北朝

2)佛殿型:以佛像为主,隋唐

3)僧院型:供僧众打坐修行用

11.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为: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托;

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其在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第七章园林

l 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主要阶段

1.原始社会末期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园林发展的雏形。利用自然到人造假山

2.造园大发展:秦汉时期开创了自然山水园林

秦:人筑假山,上林苑,挖池筑蓬莱岛

汉武帝:挖太液池,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山“开山筑池,一池三岛”成为皇家园林模式

特点:追求仙境

先秦、两汉园林小结:

1) 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2)园林的功能由最早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力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息与观赏为主

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与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尚保持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3.多元化时期:私家园林,郊色园林、寺院园林兴起。魏晋南北朝是自然山水园的奠定期

魏晋南北朝园林小结:

此时期园林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其特点是:

1) 再现自然——表现自然;模仿自然——提炼自然

2) 游赏活动开始成为主导甚至唯一的功能

3) 私家园林出现

4) 皇家园林的建设纳入都城的总体规划之中

5) 建筑与其它自然诸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协调关系

4.宫苑竞奢、诗画园林崛起:隋唐是园林全面发展的阶段

唐代是风景园林全面发展时期:

1)城市和近郊风景点有所发展

2)各地私家园林的兴建(园林小型化——小庭院——宅院)

3)山居别墅(白居易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王维“辋川别业”文人参与,不事雕琢,选址讲究,以山土为主,表达了文人气息

4)帝室苑囿和离宫

隋唐园林小结:

1) 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总体布局与局部设计达到一定水平

2) 私家园林艺术水平有所提高,重视局部与小品

3) 宗教世俗化导致寺观园林的普及

4) 山水画、山水诗文与山水园林相互渗透

5.堆山叠石艺术高超(宋、辽、金、元):两宋时期,造园活动更为普遍

艮岳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的而较少皇家气魄的人工山水园,它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6.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园林的兴盛期

l 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1.本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和自然美的融合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蕴涵

中国园林因其建筑风格与特点,一般分为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北方园林又称皇家园林,以帝王宫苑为代表,南方园林又称私家园林,以江南宅园为代表。中国最早出现的园林是北方的皇家园林,它是宫殿和苑囿相结合的帝王宫苑,皇帝除在园内游乐外,还可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等,是一个多功能的处所;大多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平面布局较为严整;建筑壮丽豪华,色彩鲜艳强烈,风格上显得雍容华贵;博采众家之长,荟萃天下美景于一地。

南方园林(江南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风格迥然不同,是私人住宅和花园的结合,面积较小,但布局灵活紧凑,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游览者不管站在何处,看到的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建筑精巧秀丽,色调素雅,一般是灰色屋瓦,白色墙壁,褐色的门窗,不施彩绘,常有精致的砖木雕刻作装饰,显得朴素清雅,玲珑精致;有独特的叠石造山手法,园林中往往用奇形怪状的石头堆叠众多假山,给人峰峦回抱、洞壑幽深的感觉;富有江南水乡特色,"以水取胜",明媚秀丽。

l 皇家园林:皇帝个人和皇室私有。

特点:

① 规模很大:大的宫苑可达300公顷:颐和园290公顷,承德避暑山庄540公顷

② 多元功能类型:

a) 大内御苑:皇帝日常临行游憩。——建于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

b) 行宫御苑: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

c)离宫御苑: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建于都城近郊、远郊或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③ 表现皇家气派:大多格调雍容华贵,也有追求淡雅的

④ 构成形态分类:

a)人工山水园:修建在平坦地段上,以城镇的居多。

b)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水景园等。

⑤ 景观构成:除宫以外还有:海岛仙山;林泉丘壑;佛道寺观;街市酒肆;田园村舍

⑥ 集锦式造园格局:在一个园内分别设置多个景区,每个景区可通过人工建筑形成其独特的主题。

l 明清皇家园林设计原则与手法:

1.造景的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风景点。如:静明园有三十二景,圆明园四十景,中国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是清代苑囿造景的制作源泉。

2.清代帝苑的布置一般都分为两部分:一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宫室部分占据前面位置,以便交通使用);二是供游乐的园林(处于后侧)

3.苑囿建筑除了宫室那一部分外,其他多较活泼,随宜布置,使人有亲切轻松感,建筑式样变化多,与地形结合紧密,和山石、花木、池水打成一片,常不用斗拱,装修简洁轻巧,彩画不用或较素雅,但和私家园林相比,皇家园林又显得堂皇而壮丽,体量尺度较大

4.在苑囿中也运用传统的叠石手法,多用于园中之园,而在大苑囿内,主要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点缀山石,就是山中叠石,假山与真山相结合的方法。

5. 花木配植多做群植或成林布置,不同于私家园林的单株欣赏为主。

l 北京北海P186

1.组成:琼华岛、团城、北岸建筑(乾隆)东岸建筑,70公顷水面

2.手法:建筑——轴线平行与主轴线错位关系,利用表达皇家气氛,与宫殿有邻近性

水——拓扑关系和界面围合,视野的收与放

主体——琼华岛,有丰富的轮廓线,起到统领构图的作用

3.在体量上,竖向高度上占统治地位(白塔)既是被观,又是观景地点

4.多层次,多境界的追求,补充空旷的不足,采用园中园的形式,手法精致

l 颐和园(清漪园)P190

1.组成:

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朝廷宫室部分; 万寿山前部分; 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 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园总面积四千多亩,水面占四分之三

东宫门区原为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朝会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玉澜堂是光绪皇帝的寝宫,后来又成为囚禁他的地方

中间高耸的万寿山前山景区,建筑最多,也最华丽。整个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就是著名的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等。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周围建筑对称分布其间,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最北部的后山后湖景区,尽管建筑较少,但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的风格和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

山:入口,一组轴线平行的建筑

前山:排云殿、佛香阁为全园主体建筑。

后山:藏传佛教寺庙

大小水面主次分明:大水面:面向视野开阔,小水面:幽深,宁静

“疏可走马,密可插针”

2.主体建筑:几何轴线对位关系

从水面划分:主次分明,曲折有致

成景与观景:多层次,多境界,园中园,借景,对景,前山后水,交界处的长廊,不足之处:西侧堤岸部分过于平直

l 皇家园林主要特点:

帝王苑囿(皇家园林)

1.规模大,选址在天然条件好的风景区(同私家园林对比)一般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因此都巧于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的特色。集仿各地明园胜迹于园中

2.几个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

3.山之眉目,开间之处,主体建筑在入口处设置

4.平面构图:主体建筑关系是几何构图,界面围合是拓扑关系,既有皇室之势又轻松。整体布局较为严正,很难摆脱对称轴线的布置方法。

5.空间构图:都有主体建筑,视野收拢正对大水面,主体背后为幽深水面,面对大水面有观景设施,有对景的对象或呼应关系,整个空间设计中有园中园。叠石手法一般用于园中之园,大范围内,主要依靠堆土成山,真山与假山相结合的手法。植物多做群植或成林布置花木

6.建筑形成与色彩:中心建筑为了与宏伟的山水空间相衬,体量与尺度都很高大,立面造型端庄,轴线关系,有皇家之气势,建筑色彩堂皇而壮丽,色彩凝重,不像南方清单,内容上都含宗教建筑。

7.序列组织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l私家园林的设计手法:掩映:障景、对景、点景、借景;途径:直接联系着园林与游者的游园途径,包括园路和停点

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

私家园林常是住宅的一部分,规模不大,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较多的景物,因而在划分景区和造景方面,有很多曲折细腻的手法。私家园林一般因其面积太小,而带来了幽曲有余而开朗不足以及建筑过于稠密的缺点。私家园林色彩清新淡雅,空间迂回曲幽,往往达到以少见多,以小见大的效果

1.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每区有自己的特点,形成对比,但又互相贯通,连为整体

1) 分区虚实并重,有主有从

2) 景区的划分手段是多样化的

3) 每个景区的要素关系:拓扑关系

2.景区中的景观是多层次的

1) 园中空间与景物的布置,宜主次分明,而不宜平均分布

2) 对景是园林造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3.多层次的组织,通过游览路线组织起来:各园都有若干条观赏线路,线路上的景物不断变化

1) 环形2)串联3)辐射形

4.要素分析:

1.)堆山叠石:假山是园林景色中的重要因素,主要是人工叠石手法

“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可看、可游、可行、可居

假山为土筑,迭石成为池岸蹬道,整体看去,山石嶙峋,大意甚佳,迭石用萤石为佳,大块文章,气势泽厚。

堆山叠石一般土山为主,石山——厅山——特置(冠云峰)

土石结合应用最多

2.)理水:

以聚为主,水面划分,主从有别,

水面处理

a.池有大小主次之别,水面处理也有聚分不同

b.池岸处理不宜僵直,也不能太高。驳岸(山石作为)曲折有致,来龙(水的源头)藏而不露,池岸与水面相平,建筑与水接近

c.池面桥梁通常以梁式桥为多,平面曲折

3.)建筑营构:

a. 厅、堂、轩、馆:园林内主建筑

b. 榭、台、舫:多位临水建筑

c.楼阁:一般设于厅堂之后,可立于半山半水之间

d.亭:休憩眺望之处,也是园景的点缀,白墙,有漏窗

e.廊:在园林中主要是风景的导游线,又是建筑间相互联系的脉络

f.墙:主要功能是分隔空间,或者对景物起衬托与遮蔽作用

4)花木配置:西方:几何形,中国:阴柔之美,讲究姿态,季节性搭配(丛配)

花木在私家园林中以单株欣赏为主,较大空间也成丛或成林栽植

l 园林中的花木:

1) 通过感官刺激(花木)

例:借助于听觉——听雨轩——雨打芭蕉;强调嗅觉

2) 通过花木寓意

3) 通过花木谐音:榉树(中举),月桂(贵)

单株:点种,一般以高大乔木为主,选择时树形要美

丛植:以灌木为主,配以少量乔木,做到四季有景,有主次对比

5.)室内装修:

l 园中、林中家俱和陈设:罩、挂落

a.装饰美化,分隔内外空间

b.对屋架结构的补充,承重结构——木隔断作用

l 园林中道路和铺地:曲径通幽,步移景异,道路+观赏

道路坡地:石砌、规整,两旁散装山石

皇家和大私家园林:彩石、碎瓷片,组合图案

l 园林中景观渗透:

墙上洞门和洞窗,分隔内外,装饰作用,空气流通,景观画框

漏窗:窗洞之内用材料镶嵌塑造各种图案,几何形:薄砖片、瓦片;各种动植物

常见圆洞形:月亮门

6)楹联、匾额——门楣或建筑物檐木

在文字上讲究对偶,对仗(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加深景区主题,强化意境

l 寄畅园:P195

1) 选址成功:

西靠惠山,东南有锡山,自然环境代表,很好的利用周围环境组织借景,将园外景色引入园内,在园内可以看到锡山上的龙光塔哈惠山景色。引惠山泉水入园形成池水,利用本地黄石作假山。借景均运用成功,惠山作为园内假山的衬托,锡山龙光塔,使得景观层次丰富。

2) 园内主要部分是水池及其四周所构成的景色,

l 假山南北纵隔于园内,周围种植高大树木,使水池部分自成一环境,显得幽静

l 水池东北侧临水的知鱼槛亭,涵碧亭和走廊与树木茂盛的假山形成自然和人工的对比

l 西边以山为主,将山水引入——八音涧,东边以水为主

3) 水的处理:

水池南北狭长是不规则形,西岸中部突出鹤步滩,上植大树一株,与鹤步滩相对处突出知鱼槛亭,将水池一分为二,若断若续,池北有桥将水面分为大小两处,使水面曲折而多层次

八音涧处有泉水蜿蜒流转,取得木动、水响的效果十分成功,

4)假山石处理:假山轮廓有起伏,有主次,中部较高,以土为主,二侧较低,以石为主,山绵延至园的西北部又复高起,似与惠山连成一片

5) 园路的处理

园内的道路幽远曲折,穿行于山间,行或曲折的小路,谷道和涧道,园路两侧不断变换的空间,景色所造成的对比效果使人感受到园内景色的生动和丰富多彩,从而不觉园之狭小。

6) 建筑处理:

建筑物在总体布局上所占的比重很少,而以山水为主,再加上树木茂盛,布置得益,因此显得开朗,自然风光浓郁。

大体量建筑远离水池,小型景观建筑临水而筑,使得园内景色有张有弛

园东南角失之单调,园内建筑不够精致。

l 留园:P196

留园中部分东西两区,西区以山池为主,东区以建筑庭院为主

景区划分

东区:东区有几个庭院组成;主厅五峰仙馆宏敞精丽,庭院内迭湖石峰和花台;五峰仙馆东有揖峰轩和还读我书两处小庭院

西区:

大体西北两面为山,中央为池,东南为建筑,山池主景置于受阳一面,是大型园林常用的手法。

北山以可亭为构图中心,西山正中为闻木樨香轩,掩映于林木之间,造型尺度较适宜。土山上有云墙起伏,墙外枫林茂密,层次丰富

中央池水东南成湾,池岸规整平直,稍嫌呆滞。池东以小蓬莱岛和平桥划出一小水面,以东侧的濠濮亭、清风池馆组成一个小景区。环境幽僻封闭,与大水面形成对比。

2、景区中形成多层次景观:近景、中景、远景

1)建筑处理

可亭,闻木樨香轩,掩映于林木之间,造型与尺度都较适宜

池东曲路一带重楼叠出,池南有涵碧山房,明瑟楼,绿荫轩等。建筑高低错落,虚实相间,造型富有变化,白墙灰瓦配以栗色门窗装修,色调温和雅致,构图优美。

东区各院空间大小、明暗、开合、高低、参差对比,形成有节奏的空间联系,衬托出各庭院的特色。

2)园内古树林立,形成了园内山林森郁气氛

3、多层次是通过游览路线组织起来的序列

4、不足之处:

池南岸规整平直,稍嫌呆滞

绿荫轩距水面嫌高

小蓬莱逼近池心,使池水取法弥漫开旷之感,岛上花架形象与周围环境不协调

l 拙政园:P199

1、特点:

1)池水约占三分之一,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临水建有不同形体、高低错落的建筑物

2)建筑较集中的分布在园南,靠近住宅一侧

3)远香堂是中部主体建筑,居于中心位置,宅的四周环绕着几组建筑庭院

2、院内各景点的布置,以及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水体、环境间的关系体现了拓扑关系

l向心关系:主要的经典和建筑的轴线朝向某一区域,(模糊的心)

l互否关系:旱与水、山与水,建筑本体之间、空间、序列之间,进一步相应的地方退一步,景观要素之间平衡、互否

l 互含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景观要素之间互相包含

第八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细部和详部演变

(一)台基:

1、台明:台基的主体:P248

须弥座:很隆重的做法,主要用于重要组群的重要殿座。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

宋式和清式须弥座二者相比较:

象眼: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2、台阶:台基的踏步

踏道分类:

阶级形踏道: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象眼,副子(垂带石)

如意踏步: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

礓蹉(慢道):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挂侧砌,可以防滑,用于室外

御路(辇道或斜道):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3、栏杆:台基的栏杆—台基较高时设勾栏P249

栏杆(勾阑)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4、月台:台明的延伸—高等级的建筑才有

(二)大木作:P251

1、柱:

檐柱:前后檐处除了角柱以外的柱子

中柱:处于脊下的柱

金柱:其余的称金柱

童柱(瓜柱):没有落地的柱子

1、梁: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或其他梁枋上.依部位有大梁、抱头梁等

2、 檩(桁)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3、枋: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

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 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雀替:位于梁枋下与柱相 交处连接体之间的短木, 减少梁枋净跨。

4、 斗栱:P260

1) 斗栱的作用:增加挤压面的作用;支承挑檐檩;联结柱网;

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抗震;装饰作用;等级标志;模数作用

2)斗拱的组成:斗、拱、昂

坐斗:最大的又称大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

 十八斗:除了大斗以外的斗全是十八斗

槽升子:正心栱两端的升.外侧有槽,以固定栱垫板.

三才升:除了槽升子,其余的升都是三才升

交互斗:为于横拱与华拱相交处,承托横拱和华拱传来的双向合力的拱。华拱头上的斗

齐心斗:在华拱或横拱正中承托上一层拱正中的斗。在令拱上方中心,承托枋传来的力的斗,在横拱中心。对宋来说,除了齐心斗,其余的"升"都是散斗

翘:垂直于立面的栱

横栱:平行于立面的栱称横栱

瓜拱(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短的。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长的。

厢栱(令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 下的 。最里、最外的

正心瓜栱(泥道栱) :出坐斗左右的 第一层横栱。位于柱头上平行于立面

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二层横栱。

最外一跳华拱头上的横拱称令拱,,用以承托外檐的拱檐方(即枋)和承托内檐天花的算拱方。在柱心泥道拱和外跳令拱之间各跳跳头(即华拱头)上的横拱都称瓜子拱。

瓜子拱、泥道拱上可直接承托方木,也可再加一层横拱,称慢拱。

瓜子拱、慢拱上的方木称罗汉方

6、枋

耍头:最上一层拱或昂之上,与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蚂蚱头状者。

柱头枋:在各跳横拱上均施横枋,在柱心中心上的枋,在柱轴线上,承檐檩。(正心枋)

撩檐枋:在令拱上的枋,最外部,承挑檐檩。(挑檐枋)

平棊枋:最内部令拱上的枋,承井口式天花板。(井口枋)

罗汉枋:在内外跳慢拱上者。(拽枋)

7、宋称铺作,出跳与铺作的对应关系:

出一跳—四铺作,出二跳—五铺作,出三跳—六铺作,

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

清称跴(踩),跴与出跳的对应关系:

出一跳—三跴,出两跳—五跴,出三跳—七跴

8、模数:宋:“以材为祖,材分八等”,足材拱高21“分”

清:以斗口为单位,分为11等

(三)屋顶P268

1、举折:宋代屋顶确定屋架高度和屋面坡度的技术作法。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2、举架:清代屋顶确定屋架高度和屋面坡度的技术作法。举架的作法是将房屋的椽子,从檐部开始自上而下逐渐增加斜度。通常规定,第一条椽子的斜度为50%,然后依次为70%、80%、90%对比,简称为五举、七举、八举、九举。


推山:在庑殿顶上,把各个檩条向山面推出,以形成更加陡峻的山面坡面的做法
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P280

(四)彩画:

和玺彩画:清代的最高等级彩画,主要用于宫殿、坛庙、陵寝的主体建筑

箍头、藻头—枋心—藻头、箍头

箍头:箍头是梁枋左右两段的外极端,“箍”在枋的两“头”称箍头。
中建史复习资料
藻头:箍头与枋心之间为藻头。箍头与藻头一边的总和占全长三分之一。藻头虽在两头,但两头共和的总面积比枋心要大,所以藻头的图案与色彩不可轻蔑。

枋心:将梁枋大略分为等分的三段,中段称枋心。

盒子:如梁枋太长,可在箍头与藻头之间做盒子,图案内容以龙、凤、吉祥草为主。

旋子彩画:P296

苏式彩画 :原为江南苏州地区流行的一种彩画形式,后流传到官式建筑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84831.html

更多阅读

怎样有效的选择考研英语复习资料书

怎样有效的选择考研英语复习资料书——简介如今考研成了很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然而对于刚刚接触考研的同学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复习资料确实件头痛的事,本文基于此现状,为广大考研的学子们提供些许经验,希望能为提供帮助。考研英语主要体型

初级急救证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初级急救证理论考试复习资料一、选择题示例及知识点引导1.心肺复苏指南中单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率为A.30:2B.15:2C.30:1D.15:12.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部位为A.双乳头之间胸骨正中部B.心尖部C.胸骨中段D.胸骨左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资料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K J.cOm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资料姓名________第一单元 方程知识点:等式: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练习:1、下面的式子中,是等式的在后面( )里画“√”。X+18=36 ( ) x+2﹥10 ( ) 72-x ( ) x=3 ( )知识点:方程:含有未

摘录: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复习资料1、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2、大小相同的物体,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轻重相同

《口技》复习资料

《口技》复习资料《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清代顺治年间进士。原文译文对照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一天,正赶上一家大宴宾客,在客厅东北角设置

声明:《中建史复习资料》为网友金牌凯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