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赏析

文/小儒丸子

孟子为什么能成为梁惠王座上宾?儒学一直是魏国的执政文化。梁惠王爷爷是魏文侯,魏文侯的老师是子夏。子夏自孔子逝世后,就移居到了魏国的西河地区,成为魏国西河学派开创人及掌门人。子夏在西河的象征意义极其重大,不仅对秦国、楚国、赵国这些外族文化占上风的国家的怀化作用十分显著,而且使魏国俨然成为中原各国中的文化宗主国。西河学派为魏国吸引、培养了大批官员。子贡的学生田子方传授的不仅包括儒本身的六艺,还包括子贡对儒学的发展,纵横术与经商的本领。纵横术是士人成为官员后,从事外交所必须具备的才能,而经商致富则是一个官员富国富民所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子贡、田子方对传统六艺的发展是与当时的时代发展,各国对官员的要求相适应的。段干木是子夏看重的一个学生,他的教授中还可以看到子夏培养高级官员的精髓。魏文侯担心段干木培养的高级官员不为魏国所用,反而与魏国为敌,便让段干木主要教习魏国的公室贵族,并请子夏能够对自己的子弟能够指点。此外西河学派为魏文侯输送了李悝、吴起两位定乾坤的人物。

【原文写作背景】

《孟子·梁惠王上》通篇文章的大主题是‘仁政即赢政’,阐述的是内圣则王霸天下的道理,实行仁政的方法论是不与民争利、少搞似是而非的低级好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即魏惠王,为战国魏国第三代国君,在位五十年。最主要特点是执射不执御,执政主导思想是以强军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他终于象唐玄宗一样,先是让魏国达到鼎盛,接着使魏国一直处于积不善之家有余殃的状态,直至终于被强秦所灭。何故?搞乱了治国大方略后,一旦出现致命错误,想调整都调整不过来,毕竟是七国争雄的战国时代啊,大博弈时代,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孟子·梁惠王上》开篇句是“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请注意梁惠王说的这个‘利’字,梁惠王的意思是‘利器’,强国之术,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利益。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生死攸关的利害关系,真不是平时期争钱争利的勾当。好战思维下的梁惠王,不断要为筹集军费、征夫发愁,当然会陷入与民争利之中。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读寡人之于国也》这个片段才能正确解读、理解。

【原文、译文、剖析】

(一)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莫非有谋略使魏国无往而不利?”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子曰‘放利而行,堕渊’,只有仁义就够了,因为仁者无敌。大王说‘怎样让我的国家无往而不利?’大夫说‘怎样让我的封邑无往而不利?’士人平民说‘怎样让我自身无往而不利?’上下争锋,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武力,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无往而不利呢?”

【本段译文点评】

尽管我不认为孟子文学水平如何高,但孟子文章对培养辩论、即兴演讲是极有帮助的。孟子《粱惠王》这样的文章,就是依据主音来系辞的,粱惠王主音是‘国之利器’,隐含的是‘gua li 卦 利’两音,孟子的主音是‘仁义’,隐含的是‘yingyi仁《易》’两音。‘卦’乃《易》下之卦,对于都熟读《周易》的粱惠王、孟子,孟子以仁《易》压倒‘卦利’,当然在主音上胜了粱惠王,第一次交锋,孟子以胜利结束第一回合。

本文下面部分,粱惠王、孟子双方,依据各自组织主音的想象能力,极力驳斥对方的不可行来展开。有人会问,孟子这样写文章有意思吗?你这样解读《寡人之于国也》有意思吗?当然有意思,文武之道不在字器胡连上,而在形而上主持下的诸下之王的霸术上。诸下之王有易学、哲学、文学、诗学、数学、心理学、音乐乐理、语音学、文字学、捆绑学、名词解释学、思维方式学、鉴赏学、美学等无数王道,隐含其中,凡语音、文字所能致者,形而上诸王就能到达,子曰“一地字之君思,不如形而上诸下之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具体字器的解读并没有特别,只是‘利国’的解读不是不痒不疼的‘有利于国家’,梁惠王的智商远高于我们的想象,孟子的智商也高于当今任何一名‘国士’。谈谋略,我们都不是战国谋划高手的对手。不要以为你会看西方发明的电视,西方人告诉你做几道的集合、几何、代数题,你就人模狗样地智慧起来了。人家是血雨腥风中拼出来的勇气、智慧,其果敢、敏感、判断、诡异、察言观色、纵横术、飞钳术、演讲、演技,无不十倍于讲白话的你。

下面就可以看出梁惠王反驳孟子的反制之术了,寥寥数语,就攻守易势,梁惠王语言博弈能力之强,可谓出类拔萃。

(二)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的地方,其旁有沼池。王立于沼上之灵台上,观赏着鸿雁麋鹿以隐喻‘亨、鹿’在握,一面问道:“孔圣贤亦乐我之乐吗?”子曰:“礼崩源于乐坏”,故梁惠王抬出孔子这个祖师爷压制孟子。

孟子答道:“贤人先忧后乐,圣人只是把这些花鸟之用名来隐喻仁义之乐,子曰“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不贤的人却以拥有珍禽异兽为乐,这样是根本无法感受到孔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之乐的。《诗经》云:‘文王规划筑周易之灵台,那是经营民心之台的隐喻,民心工程、惠民工程,百姓踊跃来建造礼仪仁义之邦,民心很快就凝聚起来了。文王劝说不要急,还要考虑佩玉将将,要考虑长治久安,百姓为国效力的干劲更大了。文王成为老百姓心目中无所不能的精神领袖,母鹿自在乐悠悠,母鹿肥美光泽好,白鸟熠熠振羽毛。文王游观到灵沼,鱼儿满池喜跳跃。其光泽被及西岐全境,包括禽兽(禽兽家丁兴旺,繁衍得非常多,寓意民富且安康)在内,这才是圣人之乐。’文王依靠民心造起的高台深池,远比肉眼看得见的高台深池坚固可靠,孔子把有仁义之心的《周易》,叫做灵台,把灵台之下的池沼叫做精神之照耀,精神上的麋鹿鱼鳖是可以共赏的,所以圣人与老百姓有同样的价值观而高兴。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汤誓》中说:‘只有太阳,没有月亮,‘日月’并而为‘明’,没有老百姓这个‘月乐’,政治谓之失‘明’,这就阴阳失调了,老百姓会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要跟你同归于尽!’人民要跟他同归于尽,(他)纵然拥有实实在在的台池鸟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到快乐吗?”

【本段译文点评】

本段可以见粱惠王语音思维体系之功力,“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昭示的是圣人之象,你孟子这个老头,还敢说我没有孔子之乐、孔子之仁?话里立圣人之话,这种隐喻能力,深得“君王待臣以礼之道”,也深得“攻,近于礼也,言,可复也;因之为亲,可以为礼之宗也。”儒家讲究内外有别,对君侯讲仁义,可以明说,要想君王纳己谏,指责君王就要用隐语了。

至于弟子违背道义,孔子说:“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意思是老师讨伐学生,可以‘明骂’,即用白话、口语来骂,不要以为古人没有事做,霸蛮要制作什么文言来搞假高雅,文言是语音思维体系下内含易理的特殊书面语言,谓之春秋笔法。文言是依据易理,用字音两套思维体系才能求解的独特语言,这种语言叫‘含章’。

孟子的雄辩之才,立刻显露了出来,先用《系辞》“子曰‘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指责粱惠王犹如《载馳》诗语所云“载馳载驱,归唁好鹤的卫候”,接着引用《诗经·灵台》,用文王作《周易》聚民心,继续攻击粱惠王不学无术,搞起性起,干脆把粱惠王比喻为暴君夏王桀。孟子辞锋之犀利,比当今犀利哥厉害得太多。

孟子认为自己与粱惠王的雄辩之争,再得宝贵的一分。粱惠王甘心于俯首称臣吗?再看下文,粱惠王可谓学富五车。粱惠王的绝地反击,从出乎意料的思维方位开始了。

这段译文,因《诗经》解读的缘故,用语音思维体系填补文字思维体系不足部分,比较多。从这段译文可以看出,当今所谓专家,只是字器之思的专家,说道‘语音之王’,我是汉语语音思维体系这个美人当世最美的、唯一的情郎。

备注:《汤誓》这一篇,记载商汤讨伐暴君夏王桀的誓词。传说,夏桀曾自比太阳,说太阳灭亡他才灭亡。此章所引是百姓诅咒夏桀的话。

(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①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②,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③,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仁义之心的了。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

【本段译文点评】

这段译文,一定要把对‘仁义尽心’翻译进去,这是梁惠王用事实来驳斥孟子把他比喻为暴君夏王桀是胡说。进而向孟子提出“怎么使魏国增加人口,让老百姓人丁繁盛的仁义’策问,辩论赛进行到这里,梁惠王竟然一句话就扭转前面的辩论失分,转而咄咄逼人于孟子,我仁至义尽,请献出你孟子的谋国大计吧!言下之意,拿不出有关增加人口的好计谋,魏国就请你走人了,辩论赛以你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结论走人,可谓名声扫地、斯文扫地、颜面扫地。即兴辩论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之道,原来如此玄妙。梁惠王至少在语音思维学问上,尽得“君密不失臣,臣密不失身”的‘君道密思’之精髓。

孟子当然知道这个严重后果,于是直接抛出‘王好战’,直接了当指出,梁惠王增加人口的目的是要增加军队兵丁人数,修筑军事工程的壮丁,孟子看来也不是省油的灯。有备而战,看来是战国学者文思如泉涌的原因之一,依据易理、语音思维体系来系辞,看来成为辩论赛能进行下去的唯一基础。

接着孟子犯了致命的错误,一个王者,要听的是切实可行的国策,四面虎视眈眈之下,你跟他谈理论、谈慢功夫,毛泽东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好在梁惠王看在孟子的名气,还是尽量耐着性子把《粱惠王上下》听完、答完,把孟子与子夏派的李悝、吴起比,高下立判,梁惠王终于非常失望地弃用了孟子。后面的译文,我也没有兴趣补充了,就按教科书翻译的吧。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

(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不好’,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呢。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赏析】

易云“黄裳元吉”,方法论与道德相互依存。如果面对今日之生存,只有方法论能扭转乾坤,子曰“当仁即敢当赢,当仁不让于师”,为仁之赢,敢于用虎狼之师来捍卫生存的权利,这就是文武之道不坠于地的底线。都生死之博了,怎不把《系辞》、《诗经》、《易经》、《论语》全部转化为军事谋略、方法论?这就是春秋笔法的诡异之道。子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谋其出入以度外内,使敌知惧。”是可以变化主语‘易’为‘兵’的,故有《君不密,则失争;针不觅,则失身》的博文,此博文标题来自“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的类音爻变,其意境、蕴含的方法论高出《孙子兵法》太多。孟子看来极少研究兵法,失去文武之道的儒家,是伪儒家。失去‘性相近’的人性研究成果,更是伪儒家。不要以为语音思维体系那么好掌握,绝不是孟子“御,我所欲;人性之掌控,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御’而取‘人性之掌’”,‘性本善’已经偏离‘性相近’太多了。关于今日成功之重要,主要在于小人总以成败论英雄,“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的人还被称之为君子,国家就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险出现。国士不敢碰《易经》,语文不敢碰《易经》,子曰“见《易》不为,无勇也。”思维都衰败到一无所有了,还怕你个吊。

《诗经》的翻译,‘灵台’为什么翻译为‘周易、仁义、精神之台’?在《孔子家语》里,孔子非常崇尚“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那是精神、情亲、仁义、方法论、客观规律等隐形的东西,所以以有形之物名之音,来借喻无体之哲语语音,实在是隐语存在的基本依托,也是文字存在的基本意义之一。

读《孟子·梁惠王上》这样的文章,最要把握的是学习孟子:怎么快速构筑自己的博弈思路,以钳制对方的思路;以自己的思维节奏,来控制、打乱对方的思维节奏。所谓知己识人,不是泛泛而谈的,需要方法论来支撑。历来读《孟子》文章之人,能识透孟子文章此精髓者,寥寥无几。

孟子的文章,细辩之下,还属于以语音思维体系为纲的:面对梁惠王“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这个主题,孟子旗帜鲜明地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但接下来的论述并没有打动梁惠王,所以梁惠王就引出了‘寡人之于国也’这段文字。强势而误入歧途的梁惠王,没有太大兴趣听孟子讲仁义这样长远的东西,举例关心人口增长一语双关,梁惠王是有仁义的,你看我“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倒是四周邻国国君都没有我这么仁义,人口也没有减少,你对增加魏国人口有什么好措施?梁惠王并不是草包,其博弈思维能力之强,比我们当代许多自诩为国士的人,强得多!!

孟子面对梁惠王这样的政论高手,只有接下梁惠王这个认为最需要解决的国家根本问题,孟子如果抓不住或顾左右而言他,梁惠王就会结束谈话了。既要坚持自己的仁义主张,又能紧扣对手最关心的问题,还要知道对手最关心问题下更关心的问题,这才是博弈高手。孟子开始围绕‘仁义’两字器及上面的‘yin/yingyi’俩音来组织思路了:

赢yin得战争才能自保、称霸,才是梁惠王最关心的问题。冷兵器时代,人口持续增加是战争机器持续强大的源泉。孟子充分认识到梁惠王增加人口的最终目的,就是战争需要增加人口。为此,孟子主动举战争的例子了,随口创制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两败俱伤例子。巧妙回击‘梁惠王’并不仁,邻国也并不仁,谐隐两者都没有赢(仁),要知道‘仁、赢’在雅语中是同音字‘yin/ying’,这种替代法的思路演绎方法,最适宜于论辩高手之间的语言博弈。我们要学会这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高级思维方法,这对高考作文扣题组织材料,有极大帮助,对日后即兴演讲水平提高,也有极大帮助。

后记

本文原为论孟子学问之三而准备,既然独立成章了,我又不是国学大师,何必搞那些虚东西,还是紧扣课文要紧,谈点语文必须讲授的文武之道,搞点谋略、演讲、辩论赛的学问感性认识,学为今用,这样还靠得住得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6651.html

更多阅读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译文赏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赏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译文赏析这是两年前的读后感,放在今天,我还会是这样写吗?无限判断的句式,常读常新。唐诗,皆以系辞传为理论依据,诠释的是人性认识,‘字符/音符’之间,形成函数关系,有无限语意,“

《诗经·蒹葭》注释及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注释及赏析(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3。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4。蒹葭萋萋,白露未晞5。所谓伊人,在水之湄6。溯洄从之,道阻且跻7。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8.蒹葭采采,白露未已9。

《荀子•劝学》译文 荀子 劝学

《荀子•劝学》译文校译/韦步峰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君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及翻译 苏轼明月几时有原文

标签:教育苏轼山水之乐身世之悲分类: 古文金典一、原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

声明:《《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为网友智者不谈感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