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山川颂》 刘白羽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如此多娇的江山),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故名曰“变奏”(恨铁不成钢的爱)

因此,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

《祖国山川颂》:

一、 题解

题目也可换个说法:颂祖国山川,即歌颂祖国的山川。不过,此“颂”非彼“颂”也,原题目中的颂是一种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诗经》(风、雅、颂),是一种诗歌形式,主要用于王室、宗庙祭祀的乐歌,舞歌,以颂扬功业仁德为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强调颂的写作应“敬慎”“典雅”,描写虽近似赋,但不流于过分华靡之境。《艺文类聚》中也说道:“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艺文类聚》是唐代开国初年由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欧阳询主编)

颂的文体特征在内容上多为赞美歌颂,写法上多用铺叙。“颂”作为文体,后世界定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为

一、 黄药眠(补充)

黄药眠(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家。广东梅县人。早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奉命派到莫斯科担任青年共产国际英文翻译;他曾带着共产国际建立抗日统一民族战线的指示回国,却遭到怀疑与误解;他曾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出狱后又受到审查与猜疑……此后,他一直以民主人士的身份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黄药眠先生是诗人、教授和文艺理论家,他临终前完成了《黄药眠口述自传》,向我们展示了他生命的另一面——追求与投身革命的经历。此书由黄药眠口述,夫人蔡彻整理。书中详细记录了先生坎坷、传奇的一生,尤其是他鲜为人知的追求与参加革命的经历。

作为现代作家,黄药眠不是一流的,不能和鲁迅等人比肩。作为文艺理论家(北师大文艺学学科的奠基人),黄药眠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在学术上有一定的地位。2003年,黄药眠诞生100周年,北师大专门举办了黄药眠学术研讨会。

三、背景

1、黄药眠先生出生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他汲取了这块土地提供的种种滋养,深深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富饶和这块土地对我们这个民族滋养的大恩。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外夷的铁蹄践踏与旧政府的黑暗昏朽,他也亲身参与了民族解放和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去,他有过新中国建设的欣喜也尝尽了祖国建设中十年浩劫的失望(本文发表于1980年。文革刚结束。),当祖国历经波劫,重焕青春光彩,有什么比这更让他激动呢?不惟如此,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同样也滋养了我们每一个人,想想看,这块被野火烧过春风吹过的土地,这块洒过我们祖先血汗也同样洒过你我血汗的土地,难道不也能让我们感动吗?

2、黄药眠的一生,经历了封建王朝没落、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八年抗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等一些大事,他的一生,跟着时局的变化,个人的命运也随之起起伏伏,这就使他对祖国的理解比别人更加深刻。

一、课文解读

文章采用片段式的结构形式,空行比较多,一个空行既是一个思路的转换。阅读时可从行文思路入手,把握写作对象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感情。

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体现,它更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

1.思路结构: 共36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
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开篇点题)——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4),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
第3—5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及她在历史的变迁中巍然屹立不可动摇的形象。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6——7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作者一动情的笔墨,说明了祖国与我们、我们与祖国的关系,说明山水有情人,人亦有情。在这里,山水被人格化了,人与山水融为一体。

第8—10段是第三层。这里是对祖国语言的赞美。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人爱祖国就不得不爱自己民族的文化,也不能不对他的母语情有独钟。对汉语的细致入微的体味,就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的赞美。

第11—23段是第四层。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是为了突出祖国的美丽可爱,激发起我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第24—34段是第五层。作者以自己的经历,诉说了自己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想,梦中所思。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扬子江边、登山远眺、临海观景、黄果树的瀑布、家乡的小溪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反复渲染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5-36段),是对主题的升华。这是一段如诗一般的深情描写,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故乡令我们魂牵梦绕,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精彩赏析:(可与后面教学步骤第二块中的赏析结合看)

①第五段说祖国“尽管受了这些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存在着”,这“磨难”可分为哪几类?文中表现出祖国土地的一种什么精神?
明确:磨难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两类。文章表现出祖国大地历尽沧桑苦难,仍然顽强奋斗,充满对胜利的信念,并最终迎来光明前程的精神。
②谈谈最后两小节的寓意。
提示:两小节内容应从两个方面思考,一为祖国对个体,二为个体对祖国。表现出个体与祖国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③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文化”“语言”。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3.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
四、教学步骤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字词积累 ;精彩语段积累;了解“颂”的文体特点

2、能力目标:整体把握基础上赏析、诵读语段语句中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感情

3、德育目标:在诵读中,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并以此激发学生爱祖国山水、文化、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对精彩语段语段语句的赏析。

教学方法:诵读研讨式

教学时数:

一课时(不包括预习时间)

教学过程:

导入——整体把握——局部赏析——小结——练习

预习要求:

熟读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1、将文章划为三大部分;2、以小组为单位选出喜欢的段落语句诵读或赏析3、标出需要记的字词
词语积累:
字音:湖泊  广阔无垠 烧灼 盎然 铿锵  汲水 涟漪 澄澈龙湫   
字形:层峦叠嶂 翠锦斑斓 林阴道 蹒跚  冈峦 万卉争荣 
词义:云蒸霞蔚 震耳欲聋(辨析:振聋发聩)叹为观止

导入;

1、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的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爱国是无地域限制的,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祖国都有着深深地眷恋之情,就象一支风筝,无论身在何处,无论飞多远,总有一根线紧紧的攥在手中,祖国永远是人们心灵的归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黄药眠,他又是如何在《祖国山川颂》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吧。

2、爱祖国:爱祖国的什么?祖国的什么值得爱?联想到《听听那冷雨》度祖国大陆的感情——雨……文字……文化;联想到“月是故乡明”;无论身在何方,都不忘对祖国故乡的一份情感;“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对故乡祖国的情感亦是如此,有个成语叫历久弥新,此乃历远弥深(明)”——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3 、提问:如果让你介绍祖国,你会写祖国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
生存方式,生存环境,文化背景
二、课文解析

1、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珠峰 高原 西双版纳 平原 黄河……
四季晨昏 家乡小溪 扬子江 黄果树瀑布
2、提问:除了写祖国的山川风物,作者还写了什么?人民文化 语言

3、把握文章的脉络(答案见前面:课文解读)

①文章是否一开始就直接歌颂这些?从第三段开始。

②到哪一段结束?③那一二段写什么?④最后两段又写什么

4、诵读训练

①自己后小组再读一遍自己选定的,然后我们边诵读边赏析。

②可能会赏析的内容:(可从修辞美,结构美,意韵美等三方面中任选一方面鉴赏。)

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莽苍)的黄土高原——“莽苍”准确地表现了高原的迷茫的特点
(茂密) 的西双版纳——“茂密”写出了草木生长的茂盛,
(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一望无际”写出了华北平原的辽阔,
( 一泻千里) 的黄河——“一泻千里”则写出了黄河流势的迅急,
(浩浩荡荡) 的扬子江——“浩浩荡荡”强调了扬子江气势非凡,
( 广阔无垠 )的牧场——“广阔无垠”则表现了牧场的广大无边。

四季如何改变,这样描写有何好处?

色彩的改变春,红 夏 青 秋 黄 冬 白

可重点分析四季景色,如朗读,读完请大家用四字短语概括,作者所选四季之景,看出其匠心。他所选之景是很精心的。如:

春:虫鸣草色;夏:清晨汲水;秋:红果斑叶;冬:冰下雪莲。
分析黄果树瀑布的描写,体会妙处
第32——33段写的是黄果树瀑布,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而且长短句交错,对瀑布的雄壮宏伟的气势,奔腾冲激的力量,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描写,既绘声又绘形且绘色,既有修辞美,又有结构美。

分析第35——36段:

小溪流“冲击着涯岸奔向大海”,象征了祖国的儿女在成长过程中追逐理想的过程;群山目送水波远去,写出了祖国对儿女的期待与美好祝愿;流水化作羽云了望故乡,则写出了祖国儿女对祖国的依恋。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是对主题的升华。这段话体现了文章的意韵美。
本文的特点:(题见课本第十七页,答案见教参第二十三页)

铺陈,多角度全景式的描写。

在铺陈的过程中,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大家可以更真切的体会到作者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款款深情;时而面带微笑,时而表情凝重。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第一人称的口吻。
三、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能理解“祖国”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祖国,不仅代表着这个地域的自然特点、气候特征,还有着人的生存环境与文化背景。作为祖国的一分子,不仅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而且还有着传承这种文化的责任和使命。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祖国,不是一个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森林是她的长发,湖泊是她的眼睛,高山是她的乳房,河流是她的甘甜的乳汁。我们受到了她的哺育、滋养,明天,我们要回报我们的母亲——祖国!

四、 拓展训练
1、仿写:
仿照 “祖国的大自然经常改变它的装束”的形式,为“祖国的大自然经常改变它的容颜”续写后面的话

2.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果然不久,红光满面的太阳出来了,它愉快地抱吻着每一个树梢,发出金色的笑。

①这小段文字最典型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拟人

②请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以“夏日的风”为写作对象写一段话。

夏日的风像一个淘气的小孩,一会儿神清气爽,送来凉风习习,轻抚着我们的脸,一会儿满脸杀气腾腾,掀翻了瓦房的顶,拔起了大树的根,一会儿又扭着腰肢和杨柳冒跳起了伦巴

夏日的风耍起了野,见谁不顺眼就与谁作对,这不,它跟王大叔结仇,寻找时机,狠狠在年报复了一番,把王大叔辛辛苦苦搭起的大棚撞翻了身


附:说课稿

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这是一篇散文,是抒情散文。《直谏中学语文教学》的作者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说,抒情散文不好写,最容易滥抒情,空抒情。

这篇《祖国山川颂》在抒情上走了一步险棋,因为他是全面全景式来描写祖国山川的,容易走上空抒情、滥抒情的路上去,实际上已经有人在网上评价说,这篇“有佳句而无佳篇”,这篇文章在选入课本时也是“有改动”,课下注释说明了。

我反复读了后,我认为这篇文章还是很有自己的特点的:

特点1、它是全景式铺陈描写祖国山川。这种用散文来写很是创新的,你看下面的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只写了长江;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那是用诗形式来写的。这种写法也有一定的大胆性。没有一定的能力和资格是无法写的,也写不出来。而作者黄药眠是作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在祖国各处做过新闻,宣传工作,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将近80高龄了。还是有这个资格和能力的。

特点2、它的写景控制的很好。不是毫无方向和毫无控制的。

语言美是不要多说的,谁读都会看出来的,但是写景要控制而且要控制的到位不是那么简单那么容易做到的了。

写景要有特点,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但是景物的特点有很多,不能都写,总得有选择吧,所以写景应该由作者的感情来控制和指挥。这篇文章的写景就是有选择的,特点也是有选择的。

这篇文章是热爱祖国的,但作者的热爱的感情角度是与众不同的,它主要是通过描写景物的新生和景物已经呈现的勃勃生机来抒发爱国的。所以作者在描写景物的时候要围绕这个感情特点来写。比如写四季的景和扬子江的景都是围绕新生来描写的。

特点3、它的抒情带有一种理性,有广度和深度。所以不是空抒情和滥抒情。

作者经历新旧社会(1903——1987)。写这篇文章时是1980年左右,当时文革刚刚结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作者黄药眠以深邃的历史学家眼光看到了祖国的大好前景。所以黄药眠老人看到的祖国的一切都是新生的,都是有着蓬勃的生命力的。文中处处透露出对祖国新生的赞美。比如对四季的描写;对扬子江的描写。

所以它的抒情带有一种理性,有广度和深度。孙绍振教授说审美和审智结合的散文才是高水平的。我觉着在这一点上黄药眠和孙绍振是相通的,因为这两人都是美学家。

所以他以美学家的语言,用理性来控制,用片段式的结构来抒发自己对祖国热爱的感情。

这篇文章也有缺点的:主题有些游离,不够集中比如8910的对祖国语言的描写。有些段落经不起文学性的推敲。比如45节的描写顺序上不够严谨和合理。片段式的结构是不是最好的结构。

二、自己对课文的设计

(一)预设学生水平.

长处: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基本上适应了长课文的学习,初中课文比较短。

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也有了一定的能力。思维能力较强

朗读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懂得轻重缓急的技巧

短处:

估计在对审美上的理解上还欠缺。不懂什么是美,如何审美。而高中的语文审美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目标。

(二)、设计学习目标

1、掌握写景要根据作者的感情去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情如何控制景物、景如何符合情)

根据:这一点在上面已经讲了

2、会通过朗读来欣赏美景的描写来体会作者饱满的爱国感情。

根据:朗读需要技巧,但朗读更不需要技巧。以情来带动语言,也就是说最好的朗读是用情的自言自语。

高一的学生除了个别的有朗读水平外,大部分还是需要训练的。特别是遇到写景的好的散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来训练学生的朗读。

3、设计学习方法

还原法,替换法,诵读法,分层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还原法:还原法既是一种欣赏艺术的理论也是一种实用的操作方法。就是根据作者塑造的文学形象来想象还原形象的生活原型是什么。就是把现实生活情况还原出来,说白了就是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还原回来之后,找出生活原生态和艺术形象之间的矛盾和统一性,然后看作者是如何从原生态塑造成艺术形象的。用了什么方法,有没有作者自己的独创之处。如果生活和艺术之间矛盾大,差别大更好,更能看出作者的塑造水平之高。

替换法:就是把原来的作者用的词语或句式用他们的同义词或不同的句式来替换,看看那种写的好,有比较才有鉴别。

还原法和替换法不一定只是欣赏作者写的如何好,有时还能检验作者写的败笔之处。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这样能锻炼学生的鉴赏、批评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合作的能力也都锻炼了。所以还原法替换法这两种方法运用的很广泛,锻炼学生的能力很广泛。

分层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这个好理解,不再多说,关键是在教学中如何实施。

自学辅导法:既是一种教学原则和理论,也是一种具体操作方法。

这个方法我正在参加子课题研究教学。

诵读法前面讲过。

(三)、设计学习课时:两课时

(四)、设计学习过程。

1、课前预习

字词整理学习。

内容理解和主题推测。

(1)至少读3遍,知道写什么内容,有什么感情。当然不同的文体要求侧重不同。

这点全部都做。

(2)找出疑问。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不同的疑问

总体的要求就是:三读一查一疑问。

2、新课导入:

学生看到黄药眠的名字会联想到黄药师,老师顺势可以从这里进入课文。

黄药师居住的天地是桃花岛,桃花岛是美丽的,令人神往的,但那是武侠小说中虚构的地方。而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祖国山川都是和桃花岛一样美丽,令人神往的。就让我们走进现实中的桃花岛,现实中的祖国山川。去感受祖国山川的美和作者饱满的爱国之情。

2、整体感知。

结合课前的预习,对课文做一个整体的理解从内容上和感情上。可以通过问题的方式,比如写了祖国的那些景物?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在课前读的时候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

师生总结。不过多追究,不啰唆。

3、局部探究和欣赏。

这是第一课时的重点。老师找出文中关键的段落,带领学生重锤敲打,运用教学方法,落实本课的学习目标。

老师一定要发挥老师本人的研究文本的能力,不人云亦云,不依赖教参。不唯书不唯上。切实找出能体现本文特点的段落。

比如本文,我认为能体现作者感情特点的重点部分是对四季及晨昏的描写,还有对扬子江的描写。这两大部分占据了课文的2/3以上的篇幅。

这两部分再比较,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特点的是对扬子江的描写。

所以这节课研究这些段落就是第段。

这个段落的教学过程是:

一、学生自读三遍以上。

二、老师范读或朗读水平较好的两位或多位学生读,比较谁朗读的好。最好老师范读,把学生带入一种情景中,引起下面学习的兴趣。

找出读的好和不好的地方,引出要想读的好,就要深入去体会作者描写的内容和感情,引出下一步的理解教学。

三、理解作者感情的特点

问:原文可否用下面的句子替换?

投影老师还原改写后的内容:

最先是小泉,逐渐才变成细流,最后是溪涧,他在成长,在变幻。一时它是清溪,一时它又是瀑布,一时它是湖泊,一时它又是险滩。最后它容纳了支流,形成了大江。

师:原文和改后的替换文都是写了扬子江的成长壮大的过程的内容。为什么不可以替换呢?也就是改写好后的内容少了什么?

让学生分别读这两部分内容,会发现少了作者的感情。少了感情就不是抒情文了。课题是“颂”。是是一种老文体了,是讴歌是赞颂,明显是抒情的。没了修饰语就没有“颂”了。

那么再朗读的时候,感情就应放在这些修饰的词语上。那么这些词语如何更好的体现作者的感情的呢?老师要引导学生分别分析。

1、滴沥用什么语调读?细?跳跃着喜悦的白色浪花,读出什么语气语调?为什么溪涧前面的修饰语多去掉影响感情的抒发吗?(跳跃是动态,喜悦是情感,白色是颜色浪花是形状四个角度来修饰感情饱满)

自己感情的读读,

2、它在成长,它在变幻。在结构上的作用?(总结上文,承上启下)语序能否调换?换成“它在变幻,它在成长”。

3、一时后面的修饰语如何读出各自的语气语调?

萦回澄澈,要读出曲折,明亮的特点;沸腾咆哮素气云浮,要读出咆哮气势美,云浮迷蒙的感觉;波平如镜的波平要拖腔读,静静要轻读;飞流急湍要读出急,奔腾要读出不怕艰难的气势。

一时后面的四句话能否变换顺序?(一静一动,清溪对瀑布,湖泊对险滩)

4、“不知经历了多少曲折和起伏”这句话如何有感情地读?带有自豪感

清的和浊的说明有大度,能容纳。

茫若无涯和浩浩荡荡说明扬子江的气势终于修成正果,成为大江了

5、如果配乐朗诵:你选哪一首为什么?(如果学生没听过这些音乐可以先放出来听再选)你认为还有没有合适的音乐来配。学生配乐朗诵。

《我们的大中国》 《黄河大合唱》 《我的中国心》 《我爱你,中国》

问: 我曾躺在扬子江边的大堤上,静听江涛拍岸的声音。

仿写:我曾————————————————————

问:为什么作者写扬子江的生长和生机勃勃的气势的特点呢?不写扬子江其他的特点呢?这就涉及到背景。

介绍背景:作者介绍,写作年代介绍。(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2、3.)

过度下一节和的内容问:下节课让学生分组按照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来学习自选的内容,体会写景的特点和作者饱满的爱国之情。

第二课时。

学生自己分组理解欣赏,老师指导。

总结:读美的散文就是一次寻找美,欣赏美,探究美的过程。我们要逐步掌握审美的方法。预习下一美课《长江三峡》。继续我们的审美之旅。


附:

我的祖国(乔羽、刘炽)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灿烂的阳光

我的中国心(词 黄 沾 曲王福龄)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

  在我胸中重千斤。

  不论何时,不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故乡的云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踏著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麽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吹来故乡泥土的芳香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我已厌倦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祖国山川颂》 刘白羽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啊......

汪峰——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 心爱的母亲
我为你流泪 也为你自豪

中国人刘德华

《故乡的云》是一首表达浪迹天涯的游子对故乡的无限思念的乡情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9088.html

更多阅读

禅宗珍稀牧牛图——附南怀瑾《牧牛图颂》讲解 禅宗的牧牛图

牧牛图著者:普明禅师(生卒年不详),一说为北宋禅师,住持于龙泉寺。怎么来认识我们这些烦恼呢?过去禅宗的祖师把我们的烦恼比喻成牛——牧牛、放牛,所以有《牧牛图》的十个颂。小童子放牛这个境界,就犹如我们认识烦恼的境界。赏析:禅宗很

明 刘若愚《酌中志》 刘若愚

《酌中志》一(明)刘若愚 撰●自序累臣若愚,死罪死罪,叩首叩首。洪惟我太祖老爷,奋兴淮甸,混一华夏,圣德神功,超轶万古,创交结近侍官员之律禁,扶同奏启之条。立法垂统,亦严且密矣。迨宣庙老爷建内书堂,则内官不许识字之禁不得不开。然而累臣今日

《牧牛图颂》与《十牛图颂》 郭俺 十牛图

宋·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与宋·廓庵禅师的《十牛图颂》道成编辑2013年10月12日一、宋·普明禅师《牧牛图颂》禅门十牛图,喻示禅宗修心的十个阶段。熟悉佛教禅修者都知道,唐代的禅师——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很喜欢用“牧牛”比

刘心武:《红楼解梦》

《红楼解梦》刘心武“画梁春尽落香尘”,这是《红楼梦》第五回里,概括金陵十二钗中排名十二的秦可卿命运《好事终》曲的头一句。秦可卿到《红楼梦》第十三回就死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种版本里,按情节描述,她似乎都死于疾病。但在第五回

声明:《《祖国山川颂》 刘白羽》为网友大爷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