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朱熹》译文及教案 观书有感 朱熹其二

《观书有感·朱熹》译文及教案

文/小儒丸子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观圣人之书,犹如观塘:一半云彩,一半阴影;同时在池塘中呈现,见塘水的映像,就在知道天上云影变幻之像。圣人句子,皆字符音符双借贷,字符盛音符,还是音符盛字符?犹如观塘中云影,见滴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人心总是一半显露,一半深藏。动静之辨,人心之察,得无异乎?

察人心变幻,犹如察自然天光云影,何来人心变幻莫测之说?愿望、怨气,是人的思维之源、人性辨析之源。我用‘源’统揽‘怨气、愿望’,于是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疑问句语义、肯定句语义合一的主从句诗句的析出。

【教材简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善辨诗意者,善于把修辞过的话、包装起来的话、全面甄别出来。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善于御音洗字者,瞬间能把说话者隐藏起来的动机、心机、心计,一网打尽。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易学、诗学大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察人心要心灵澄明,要练就举世无双的察心术,就得不断读圣人的书,并善于博古通今,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言由心生,子曰:“不读诗,无以言;不知人,无以立。”

【目标预设】

1、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句法知识,知道这首诗作中字里音间蕴藏的智慧,懂得“读圣人书,不断御音洗(新)知(识)”的重要性。

2、占心术,是不可说的东东。“面对不可说,怎么选择修辞术来说”,通过解构《观书有感》,我们看到:朱熹在面对不可说的心术甄别这点上,用物语隐语来说,还是颇有建树的。

通过解构诗句,可以构建一种极为高级的识人术。但是,识人术只是在句法研讨中顺便解决的小问题。我在乎的是国家军事集团之间的军争之道理论的诠释,我在乎的是谐音诗句的层次变化理论,我在乎的是破解军事强国计算机超级文本的核心理论的漏洞——二进制句法理论的漏洞。

3、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一划分为阴阳割分晓形成的美丽景色,明白十翼彖辞“乾元、坤元”理论,对于人性认知、音符统领字符、辞令组织法则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寤寐诗意音律美和字符意境美的统一之道。

2、难点:理解‘半亩方塘’与题目‘观书有感’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句法理论、人性把握理论。了解诗借‘观天光云影’之景喻‘鉴别人性’之理的隐语制作特点。

正文:解读诗旨 认知作者

当代英文文法,有一种叫“polyphonicprose”文法或造句法的。“polyphonicprose”造句手法或作文法,应用诗所有的一切声音,儒音节,自由长短句,辅音元音双声叠韵,语义回旋之类;他可以应用一切语义、音律、或其他有关句法语义、计算机句法等所谓抽象的一切节奏,但是,通常不把一种节奏用得很长时间。***韵可以摆在波动的行文语义波动的节奏终点,可以彼此紧密衔接,也可以把某个音节上的辅音或元音或双声谐音,用到很长的时间,但是却不容易察觉,以至于以为隔得很远。对于“polyphonic prose”作文法、造句法而言,压韵母韵如果称之为“显性押韵”,压声母韵就属于“隐性押韵”,这个概念很重要。

《观书有感》就属于这种造句法或文法,中国叫“首字之音出,诗经庶物”之句法,来自“首出庶物,万卦解铃(卦=国=gua,皆宁=解铃=jielin,这个三段论关系式,是音符统领字符的独特关系式)”。亚里斯多德、柏拉图在研究句子的时候,向来喜欢研究语音、字符、句型与句法之间的关系。要明白《观书有感》的诗旨,简单说,只要明白‘句法’与‘人性辨析’两种语义就可以了。

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作的题旨,在‘观感 ’这两个字,但是,‘观guan书shu有iu感gan’的主题音,却是‘观’字符的音标【guan】拆音之散。

《观书有感·朱熹》译文及教案 观书有感 朱熹其二

‘观书有感’的音标为‘ guan shu iu gan’,‘观书有感’四个方块字(‘方块字’简称‘方’),方块字上面的音标,简称‘塘’,这里有个‘字符盛音符’比喻“‘方’盛‘水’”合称‘塘’。如果‘观’的读音【guan】是‘一亩塘’,那么‘书/有/感’的音标【shu】【iu】【gan 】,与【guan】相比,都属于‘半亩塘’。

一上到半伴音类似的音律美辞令组织法的物语句子,五四文人,几乎找不到北。

朱熹是什么人?我们看的《彖传》《象传》分别镶嵌到周易每一卦辞、爻辞每一句这种形式,就是朱熹搞的。

朱熹的主要著作有《诗集注》、《周易本义》、《易学启蒙》《太极图说解》等,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被誉为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绍兴二十一年授任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二年到任。(朱熹任同安主簿前后5年,经常往来于泉属各地访友求贤,寻幽揽胜。同安至泉州相距百余里,安海地处泉同之间,为必经之地,因此,朱熹往返两地,常在安海歇息过夜。每次路过安海,则访问朱松遗迹遗事,招集镇中耆儒名士讲论经学,对安海文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任满后,请求为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淳熙二年(1175年),与陆九渊为首的另一学派在信州(今上饶)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间的哲学分歧展开辩论。

鹅湖论道之地,路转溪桥忽见。稻花香里,陆九渊‘心说’丰年,朱熹‘理说’丰年,引得听众,‘哇’声一片。

朱熹‘理说’,把《易经》“或跃在渊”与《诗经》“维鹊有巢”,勾连起来说,可谓“明月别枝惊鹊”,浅显易懂,语义自明。

陆九渊‘心说’,以道家“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禅说为骨,以诗经物语为风,其格物之道,亦有“清风半夜鸣蝉”佳境。

陆九渊‘心说’,从“七八个星天外”之心语,谈到“两三点雨山前”的针对现实。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理学是“路转溪桥忽见,旧时茅店社林边”,心学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所谓心学、理学,何必分家?我看合并为“心理学”,为好。就好比朱熹、陆九渊二位高人,忽见于鹅湖,都是为“挽狂澜于将倾”这一目的。就如这通往‘鹅湖’的道路,尽管曲折崎岖,不还是在“憧憧往来,殊路同归?”这一圣人语录的范畴学语义之下。

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是这样描述鹅湖辩论的。辛弃疾、朱熹、陆九渊,皆是读诗经、易经的高手。然而,南宋为什么会亡?

1、文武之道、生死博弈之道,是解读诗、易第一层次语义,辛弃疾、朱熹、陆九渊恐怕没有意识到。

2、宋王朝的皇帝,本身就是投降派。维特根斯坦说“真正的价值,在这个现实之外句法之中,现实社会,几乎没有真正的价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0470.html

更多阅读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译文赏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赏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译文赏析这是两年前的读后感,放在今天,我还会是这样写吗?无限判断的句式,常读常新。唐诗,皆以系辞传为理论依据,诠释的是人性认识,‘字符/音符’之间,形成函数关系,有无限语意,“

《老师,您辛苦了》主题班会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一年一班《老师,您辛苦了》主题班会教案班会目标:1、让学生了解教师节的来历,教师工作的辛苦。2、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学会体贴关心老师。3、培养学生尊师敬师爱师的好品质。班会重点:了解教师的辛苦,学会体贴关心老师,尊敬

声明:《《观书有感·朱熹》译文及教案 观书有感 朱熹其二》为网友二逼小青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