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对联赏析



郑板桥不仅把竹子和兰草画得出神入化,而且在书法上大胆创新,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划时代的一代艺术宗师,更兼擅长诗与画,其时乃谓之“三绝”。他的书法风韵特异,大胆独创“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何谓“六分半书”?据说隶书字体又称“八分”,而板桥先生认为自己的字体非楷非隶大概只有“六分半”于是 就戏称“六分半书”,对此燮翁作如下解释:“板桥既无涪翁(黄庭坚)之劲拔,又鄙松雪(赵孟頫)之熟滑,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之以行草。”简言之,燮翁就是运用行楷的笔调,以楷、隶为主,写出似楷非楷、似隶非隶,而是融楷、草、篆、隶为一炉,而隶意较重的一种艺术风格。
在郑板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感悟到书画同源的幽趣,他的字用笔方法多样,线条类似他所画的竹子,随意赋形,另出机杼。在结体上,他意到笔到,肆意夸张,使长窄的字更加长窄,宽的更宽,斜的更斜;在谋篇布局上,则喜打破常规,推陈出新,使整幅作品大小错落,上下左右互相呼应,疏密相间,形成一种所谓“乱石铺街”的艺术效果,获得富有节奏的韵律感。郑板桥的书法创新出现在崇尚贴学的清代书坛,开创了书法历史革新之先河,那别具一格的六分半书的确振聋发聩,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说到书画同源,从郑板桥的书法作品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他以行草笔法写出的六分半书,其中就掺入了他画兰竹的笔法,清人蒋士铨在其《忠雅堂诗集》中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资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
表面上看,郑板桥书法的这种创新,是一种杂凑,而实际上这是以他对传统书法的深厚理解为基础的。他对于“二王”以及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书法,对篆隶和魏碑都有很深的研究,但他对古人法帖的学习,是取神遗貌,决不求形似。他说:“黄山谷云:‘世人只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可知骨不可凡面不足学也。况兰亭之面,失之已久乎!板桥道人以中郎(蔡邕)之体,运太傅(钟繇)之笔,为右军(王羲之)之书,而实出己意,并无所谓蔡、钟、王者。岂复有兰亭面貌乎?古人书法入神超妙,而石刻、木刻千翻万变,遗意荡然。若复依样葫芦,才子俱归恶道。”(《跋临兰亭序》)他对学书的这种独到见解,加上他对诗、画都有很高的造诣,生活中又饱经沧桑,所以,将思想的旷达与天性的幽默一齐融会与笔端,自然就形成了这种“奇而不诡正”的书法特征。 燮翁这种大胆的自我创新,整体上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打破上:一是打破篆、隶、正、行、草等各种书体的界限,而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随意安排,主要是楷书、隶书相互参用;二是打破书画的界限,将兰竹画法融于书写之法,看他的字,其点画或粗或细、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其结体或疏或密、或正或斜、都一任自然,并略做夸张地表现出来。形成一种随物赋形、随形就势的特点。这正是郑板桥书法别开生面、独具魅力的关键之所在。













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对联赏析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如作于乾隆二十七年的《行书论书》横幅,时已七十高龄,乃晚年佳作。大意是说苏东坡喜用宣城诸葛氏齐锋笔,写起来十分如意,后来改用别的笔,就手心不相应。板桥自己喜用泰州邓氏羊毫笔,写起来婉转飞动,无不如意。于是把泰州邓氏羊毫比作宣城诸葛齐锋,最后说:“予何敢妄拟东坡?而用笔作书皆爱肥不爱瘦,亦坡之意也。”整幅作品结字大大小小,笔划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点画、提按、使转如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在一种态情任意的节律中显露着骨力和神采:清人何绍基说他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有生趣”。从这件作品的章法、结体和笔画,不难看出他“波磔奇古形翩翩”的兰竹精神。


  对于郑板桥这种别具一格书风,有人称誉,也有人批评,清代袁枚曾说:板桥书法野孤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康有为也说:“乾隆之世,巳厌旧学。冬心(金农)、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今人启功却认为板桥的书法“结体精严,笔力凝重,而运笔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处处像是信手拈来的,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度”,认为远胜于乾隆时名书家刘墉的“疲惫骄蹇”和翁方纲的“浑头浑脑”,启功在《论书绝句》中这样写道:“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二百多年前的“板桥体”,至今仍能引起书家们见仁见智的激情和论争,仅此一点,也足见郑板桥书法的价值及其影响。















下图为郑板桥纪念馆。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世籍苏州,明洪武年间迁居兴化。少孤贫,天资奇纵,超越流辈。4岁丧母,由乳母、姑母抚育。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乾隆七年任山东范县,十一年调潍县,乾隆十七年底去官。为官期间,“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是一位加泽于民的清官。乾隆十八年初回到兴化,直到乾隆三十年去世,历13年,其间多在扬州卖画,与友游山玩水、诗酒唱和。晚年足迹以扬州为中心,同画家汪士慎、金农、高翔等人交游,形成著名的“扬州画派”,一生经历了“早初贫——中做官——晚年卖画为生”的曲折人生。



在当今国内艺术品拍卖场上,若论被造假最多、最滥的古代画家,恐怕非郑板桥莫属。之所以屡被造假,一则因为他是“扬州八怪”之首,家喻户晓、充满传奇色彩,广受民众喜爱;二则画价不菲不菲;三则历来追随学习者众,蔚然成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6633.html

更多阅读

灯下漫思 说说郑板桥的一首自嘲诗 自嘲诗选萃

说说郑板桥的一首自嘲诗郑板桥(1693—1765),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书画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早年家贫,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早期教过多年私塾,之后任过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但又因助农民胜讼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罢官

清-郑板桥书画作品欣赏 郑板桥书法作品欣赏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

郑板桥 --《难得糊涂》赏析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郑燮行书横幅《难得糊涂》郑燮行书横幅《吃亏是福》清代乾隆年间活动在扬州一带的郑燮(号板桥),金农等,被人称为“扬州八怪”。“扬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会于诗文书画之中,他们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内心的积愤和苦闷,绝不去趋炎附势

《竹石》——郑燮郑板桥 郑板桥竹石图赏析

竹 石      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注释】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3.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4.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

-《兰亭序》书法赏析 兰亭序书法视频

《兰亭序》书法赏析发布时间:2010-09-25 00:00:00   来源:中国骄傲书画网   编辑:荷叶   浏览次数:296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山东),因官至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

声明:《郑板桥书法赏析 郑板桥对联赏析》为网友十年汉晋十年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