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审美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李清照《声声慢》审美赏析
LIQINGZHAO《SHENGSHENGMAN》SHENMEISHANGXI
《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篇代表作。在靖康二年,由于金人的铁骑南下,打破了词人平静、舒适的闺房生活。特别是夫死家衰、颠沛流离的生活使李清照悲愁无限。因而,积郁于心而行于言,用自己的血和泪写下了《声声慢》一词。在词中,词人李清照真切地表达了自己晚年凄凉孤寂的处境和悲苦的心境。全词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开始的三句描写词人公愁苦心情。而这样的愁苦心情是怎样来表现的?在词中,词人连用了七对叠字,表现出在流离失所、生活飘零中心神不定的精神状态和愁苦的心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第一句写动作。一开始写词人不停地寻找,似乎失去了什么,在词中也没有说出。这样,词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余地,营造了词的审美境界,从而吸引着读者去“寻寻觅觅”,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第二句描写的是环境。然而这“冷冷清清”的环境不正是词人苦苦寻找而无所获时产生的心境的表现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句直接写了此时此刻内心的凄凉与悲戚。从整首词来说,这三句不但具有总起的作用,而且表明词人的内心的悲戚,为全词奠定了情感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暖还(xuán)寒”即乍暖乍寒,也就是“忽冷忽热”的意义。表明此词写的是秋日清晨,正是“晓寒犹重,秋风砭骨。”这里是环境的描写,接着的“最难将息”说明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自己年老体弱很难调养身体。其实这是表层意义。如果联系李清照生活处境及其当时的社会环境,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里李清照是通过自己身体不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来暗示自己很难对付的政治环境的多变。真是在“凄凄惨惨戚戚”中“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因而只好借酒消愁了。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晚上,心情悲戚的词人无法入睡,只好借酒消愁。然而,这三杯两盏淡酒,也无法抵挡傍晚时分秋风的寒气。“晚来风急”也是明写自然环境,实则暗示恶劣的政治气候。这里也许是说词人到了晚年还遇到这样的政治环境,多年的颠沛流离,生活的艰辛,精神的痛苦,这一切都积郁于心。真有那“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辛酸与不幸。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是指南来的秋雁。词人正在伤心时,天上一群大雁,正向南方飞去,这群大雁啊,不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联系李清照的一生来看,这三句具有多重意蕴。首先,李清照在词中借助大雁这一传书的意象,把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表明昔日生活的幸福美好,今日却苦闷悲凉。比如,她在《一剪梅》中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而今“正伤心,雁过也”,即使“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这样更加突出了丈夫去世后的李清照的孤苦无依。其次,此时的李清照因国破家亡而南下,大雁因寒冷而南飞,由此而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触景伤情,寄情于物。再次,如今颠沛流离,无家可归,词人借助于南来北往的大雁,以寄托自己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园中开满了菊花,真是秋意浓浓之时。“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这里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如今有谁堪摘”这是一句反诘句,这里不但表明了由于自己忧愁之多之深,即使菊花已经开得堆满地,却也没有心情去欣赏,而且李清照通过这一细 节描写,以花喻人,女人如花啊!可词人运用了反喻,用菊花的繁盛,反衬自己的衰老与不幸。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守”字和“独自”一词,活画出一个年老体弱、发愣发呆的人物形象。这里暗示出了李清照老来形影相吊,孤苦无依的悲凉处境。“怎生”即怎样。“生”即语助词。“独自怎生得黑”即怎样才能挨到天黑。这一句李清照借此感受暗示了自己度日如年及其苦闷忧郁的心情。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里,词人化用了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词意。词人李清照好不容易挨到黄昏,却听到的又是使人忧伤的雨声。词人从声音的角度来写,融声于心,“气之所动,物使之然也。”更何况词人内心本身就充满着忧伤与悲戚,而这雨滴打在梧桐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不是更加使词人心碎,使词人倍增忧愁吗?
所以,词人在最后,把情感推向了极高之处,发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呼喊。“次第”指光景、情景。“这次第”是对上面的总结。“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用一个“愁”字作结,首先,集中地把上面的一切做了概括,并归结出其内在意蕴,点明词的主旨。其次,词人在“愁”字前加了一个“怎”字,其后加了“了得”一词,其意义就是“了不得”,概括不完的,同时构成反诘句。词人运用反诘句,不但揭示了词人李清照内心的愁之多,而且具有“欲说还休”的审美效果,不但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吸引读者去“寻寻觅觅”,而且更加感受到词人李清照晚年无限的痛苦与悲凉,认识到国破家亡给人民带来的不幸。
李清照《声声慢》审美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38135.html

更多阅读

杜甫《新婚别》审美赏析 杜甫新婚别赏析

杜甫《新婚别》审美赏析 新 婚 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

杨巨源《城东早春》审美赏析 城东早春阅读答案

杨巨源《城东早春》审美赏析杨巨源(755--?),字景山,唐代诗人,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德宗贞元五年(789)进士。历官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晚年以河中少尹退归乡里。一生吟咏不辍,善于律体。这

声明:《李清照《声声慢》审美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为网友盲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