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由微粒构成—分子》教案设计 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物质由微粒构成分子》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是华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空气这一章的内容,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凭着生活经验,能确信氧气的存在。这节内容所接触的是抽象的分子,正如学生对空气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便于学生对抽象知识及概念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也为将来化学学习垫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

(1)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 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

(3) 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4) 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

2、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归纳

五、教学器材

仪器: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小型喷雾器

药品:水、酒精、方糖、氨水、高锰酸钾晶体

其他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与内容

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启动与引入

展开

一、探索物质的结构

二、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1、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

2、分子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

2、 分子之间有间隔

小结

课堂练习

作业布置

读古诗,品自然:《吟桂花》
《物质由微粒构成—分子》教案设计 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风多桂花香,
微雨最撩人。
欲求尘外物,
独望白衣影。

【老师提问】1、同学们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

2、学校里有种着很多桂花,桂花哪一点能吸引你们呢?

3、那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我们没有接触到花为什么能闻到香味

这个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讲的内容《物质有微粒组成》,这堂课后我们能很容易的回答这个问题了。

ppt展示建筑物的图片

【教师提问】1、这高大的建筑物

是由什么堆砌起来的

2、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是不是也像大厦一样由无数块“砖块”堆砌而成的呢

【教师讲解】我们现在手上有一块方糖,把它分成两块,接着再一分为二,一直不断分,直至分到保持糖的性质的最小微粒,我们把它称为分子

因此我们说方糖是由方糖分子构成的。

根据方糖,同学们回答一下水、CO2是由什么构成的?

过渡:下面我们就有请分子出场,大家一起来认识认识它

【教师讲 述】一滴水里含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假如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面的水分子,如果每人每分钟数100个则需要9000年。

【教师总结】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很小,3×10-26kg

教师拟人引入: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

【实验】高锰酸钾晶体在水中的溶解

将一小粒高锰酸钾晶体放入水中,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师拟人引入:它们坐在教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

【实验】水和酒精混合

取一根玻璃管,一端封口,在观众注入约五分之二容积的水,然后再小心的注入等体积染成红色的酒精。在液面最高处做上标记。接着,堵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竖直后再观察,看液面的变化。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0ml黄豆+10ml芝麻是20ml吗?

为什么没有达到20ml呢

根据这个,同学们能解释刚才的实验现象了吗?

【教师提问】请同学总结一下这堂课我们学到了那些知识?

思考:

1、联系生活实际,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分子存在?

2、打足气的球,为什么会渐渐瘪了?

3、有一滴体积为10-9 m³ 的油滴在水面上,形成一个10㎡ 的油层,则该油分子的直径为多少 ?

4、分子是最小的微粒吗?分子还能能再分吗?无限的分下去吗?大胆猜想,查阅资料

作业本《物质由微粒构成1》

查阅资料 分子还能继续分吗?

欣赏诗句

【学生可能回答】

1、桂花

2、 桂花很香

桂花的颜色很漂亮

3、等待老师解答

学生讨论

学生由生活中的经验很容易得出时候由一块块砖堆砌起来

学生讨论回答:水由水分子构成。CO2由CO2分子构成。

学生惊叹:一滴水竟然有那么多的水分子

得出结论:一滴水那么小,那水分子就非常非常小了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讨论并得出实验结论:分子是在运动的

学生观察、得出实验结果:V水+V酒精不等于2V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和对日常生活现象的理解,讨论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回答】:

1分子是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分子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

4、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引发学生兴趣

进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探究物质结构的愿望

方糖这个粒子接近生活,学生容易理解分子这个概念

检验学生对分子这个概念的理解程度

使学生对1.5万亿亿这个数字有形象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把微观现象转化为宏观现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及时巩固较深印象

检测与调整

第四题为下一节课的内容最铺垫

板书设计:

物质由微粒构成

一、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方糖—方糖分子水—水分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

二、分子的特性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

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6763.html

更多阅读

《隐形的翅膀》教案设计 隐形的翅膀歌词

《隐形的翅膀 》教案设计城关街道纸坊中学张璇设计理念: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如何在逆境中、挫折中锻炼成长,是很重要的事情;挫折与人生相伴,而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呢?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翅膀是坚定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教学设计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教案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教学设计【教学依据】(一)教材解读新课标对本课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要理解地球上生命的丰富多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学会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这是本课题内容教学的依据。因此,本节内容是围绕以下三方面来展开:一是

《我多想去看看》教案 多想去看看教案

11、《我多想去看看》教案刘伯荣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北京、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会写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北京、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声明:《《物质由微粒构成—分子》教案设计 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为网友丶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