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

1.关于作者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 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宋史》卷三百十九有传。

2.关于历史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为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当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3.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系燕父子(系jì,捆绑。)

仇雠已灭(雠chóu,同“仇”。)

乱者四应(应yìng,应和(hé))

盛衰之理(盛shèng,兴盛。)

盛以锦囊(盛chéng,装。)

4.词类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函:木匣→用木匣封装。名词作状语)

一夫夜呼(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亡:使国兴,使身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智勇:(智勇:有“智”与“勇”的人。形容词动用)

5.难词句解析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理:道理,此处可理解为原因。

事:做。人事:可理解为“人为”。

岂……哉:难道不是……吗?此处是用反语问句的形式来抒发感叹。

译作: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造成的吗!

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推究。

“之所以……”,“之所以……者”,都是“……的原因”的意思,“所以”前的“之”字是结构助词,用于“所”字短语之前,强调“所”字短语。

之:代上一句讲的道理。

译作:推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③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庙:宗庙,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是下文的“太庙”。

从事:一般的官员。

一少牢:用一只羊、一头猪作祭礼。

译作:庄宗接受了剑,把剑收藏在宗庙里,从那以后,每当用兵的时候,就派遣手下的官员用一只羊、一只猪的祭礼向祖庙祷告,又请出那三枝箭,用锦囊装了,背着(剑)一马为先,等到得胜回来时,再把箭放回原处。

④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连词,还是。

本:推究……根源。

“得之”,“失之”中的“之”都是代词,代“天下”。两个“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

自于:由于。

译作:难道是得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容易呢?还是推究那导致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为造成的呢?

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教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

忽微:极细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极小的计量单位。

智勇:有“智”与“勇”的人。所溺:溺爱的人或事。岂独……也哉!难道仅仅(单单)……吗?也哉:语气助词连用。

译作: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往往被所溺爱的事儿困扰,难道仅仅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

6.讨论

(1)本文的用意何在?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欧阳修写这篇传记小序,意在发表议论,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当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当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从文章结尾“岂非人事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这一用意。

(2)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

(3)本文结构层次有何特点?

第1段立论,2、3段论证,第4段承上小结,引出教训。(详见“重点图解”)

全文用一个“矢”字作线索。晋王以三矢赐庄宗——庄宗藏之于庙——用兵前:请其矢——负(矢)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一个“矢”字,把关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许多史实联贯起来。

(4)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明事理的?

全文通过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

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

第3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

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两处“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

(5)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6)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本文语言感情充沛,富于变化。

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叹句(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非人事哉!等等)。

多用偶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

短句与长句交错,陈述句与反诘句交错(岂……欤?抑……欤?)

又恰当运用虚词(虽……岂非……;方其……及……;岂……抑……;夫……岂……,等等)。

文字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

(7)对《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

分析: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戒,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还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深入研讨:

(1)课文第2段称李克用为“晋王”,称李存勖为“庄宗”,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李克用以“晋王”爵位告终;李存勖后来做了皇帝,谥为“庄宗”。这种称呼的方式是史家惯例,读史应注意这个问题。)

(2)晋王临终告庄宗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梁、晋之间仇恨极深。)作者特意提到晋王的这些话有什么目的?(要说明庄宗的前半期不忘乃父之志,所以大有作为,终于灭梁。)

(二)了解课文。

1.默读课文一至二遍,着重领会第2、3段的叙事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参考答案如下:

第2段写庄宗不负先人遗愿,每用兵必请其矢,负而前驱。

第3段对比叙述庄宗的胜利和失败的情况。

2.问:这段史实说明了什么?(庄宗“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本文重点是说“盛”还是说“衰”?读后作答。

齐读全文后进行讨论。

结论是:重点说“衰”。

【内容主旨】

全文共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

2~4自然段以唐庄宗为例,边摆事实,边讲道理,展开讨论。唐庄宗李存勖接受父命,报仇雪耻,系燕父子、函梁君臣,这是他成功的时候。但天下平定后,却一夫作乱,仓皇东出,伶人困之,身死国灭“,这是他惨败的时候。庄宗成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庄宗败时: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在叙述史实中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从而进一步推出:祸患常积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写作特点】

1.本文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运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论证其有极强的说服力。用于推理的事例无可辨驳的史实,使人感到真切而信服。

2.本文感情充沛,语言寓于变化,长句短句错落得体,多用短句,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加上陈述句与反语句反复出现,语气词多处运用,使议论中透出情韵。文章结尾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既是全文的归结,又是格言式的警句,给人以启示。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反诸河,(孟明等)则在舟中矣。

4.郑穆公使(之)视客馆,(杞子等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5.若从君惠而免之,(吾等)三年将拜君赐。

三.这样行文,使句式对称,读起来琅琅上口。特别是一些正反对比的对称句子,不仅有音节美,而且在细细咀嚼中,我们可深刻地领略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体味到作者鲜明的思想感情。

【资料窗】

作业

(1)解释写列句中加点的词。

【原】

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当“泉”讲,用的是本义。《祭妹文》)

武夫力而拘诸原(原野。《殽之战》)

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原来。《治平篇》)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推究,探求。)

【微】

微行入古寺(隐蔽身份,这是本义。《左忠毅公逸事》)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极小的。《采草药》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

其文约,其辞微(微妙,深奥《屈原列传》)

恨晨光之熹微(微弱。《归去来兮辞》)

微指左公处(暗暗地《左忠毅公逸事》)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如果没有。《荆轲刺秦王》)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不是。《岳阳楼记》)

【告】

迁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上报,报告)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陈述《鸿门宴》)

自告奋勇(表示,表明)

【盛】读shèng

盛衰之理(强盛、兴盛)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丰盛。《滕王阁序》)

其意气之盛(盛大,雄壮)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职位高。《师说》)

读chéng

盛以锦囊(装。)

(2)将下列句中省略发成分补上。

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之)而前驱。

(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3)翻译下面的文言短文:

庄宗好田猎,猎于中牟。中牟县令但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岁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3733.html

更多阅读

《岱砚馀墨》全文发布之三 一带一路发布全文

书林杂俎史蕴诗心我喜欢读史研史,也爱好诵诗敲诗;史家自是以求真为鹄的,而诗人则是以寻美为其指归,看似迥不相谋,然我却常从严谨的班班史册中,时时咀嚼出一股股浓郁的诗情。一部《太史公书》,不啻是一曲悲剧英雄的凄怆挽歌,迅翁称为“无

天命是什么? 天命之年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天命?天命,指上天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人们的命运。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中,天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因果报应。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别强求,乐天知命,一丝毫强求都没有,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果。宋·欧阳修《新五代史

罗贯中 罗贯中是哪个朝代的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罗贯中雕像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

声明:《伶官传序>教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为网友男人不狠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