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坚守,厚积而薄发——专访人文学院李无未教授 厚积而薄发的典型事例

【人物专访】

坚守,厚积而薄发

——专访人文学院李无未教授

本报记者 陈婧任众

【人物专访】坚守,厚积而薄发——专访人文学院李无未教授 厚积而薄发的典型事例

10月19日,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第三批重大项目立项结果公布,我校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无未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东亚珍藏明清汉语文献挖掘与研究》获得立项。这是我校中文学科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李无未,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珍藏明清汉语文献挖掘与研究》首席专家。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被称为“绝学”的汉语音韵学,并在汉语语音史与中外汉语音韵学史、日韩中国语教科书语言、中国先秦礼仪制度等诸多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是“文革”后我国恢复高考首批录取的著名的“77级”大学本科生;他师承名师,学习道路严格按照国学标准“由小学入经学,由经学入史学”行进;硕士期间研究“绝学”——音韵学,读博期间转攻另一门“绝学”,钻研先秦礼仪制度;五六岁就开始和线装古书打交道,大学时代钻研古文献,从一般古典文学作品到经史子集丛编,“枯燥无味”的古代文献对李教授而言,却具有无穷魅力。几十年来,他一直保持着对学术的热忱,坚守着自己的宁静天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成为我校中文学科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第一人。

学术研究,由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凌云报:请您介绍一下申请这个重大项目的缘由?

李无未:首先,能够申请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这么多年研究汉语史积累的成果。从1982年当大学老师起,我就开始研究汉语史,尤其以近代汉语语音为主,已经整整30年了。2000年1月,我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正是在那时,我意识到自己的研究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规划,由单线突破扩展到全线攻关,并且同我的学生们攻读学位的研究领域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大系统,以便充分挖掘珍藏传统汉语文献。在2003年3月,我前往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对日本研究汉语音韵学的历史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了解到了国外是如何利用西方的先进语言理念研究汉语,并且借此机会接触了大量的海外汉语文献。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语言研究”。如果再算上1999年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宋元吉安方言研究”,已经有两项国家级项目。这就为日后“竞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奠定了雄厚的研究基础。

在今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三批招标课题中,正好有和我多年的研究方向相契合的项目《东亚珍藏明清汉语文献挖掘与研究》,使我非常兴奋。经过一个多月的思考,我写下了6万字的论证材料,最终获得了专家们的认可。正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过来,35年的学术积累,使我能够有能力驾驭这样一个兼具国内外视野的重大项目。其次,选择这个课题,更是一种责任。中国在历史上曾有大量珍贵的汉语文献因为各种原因流失国外,尤其是在积贫积弱受人凌辱的“国难”当头之时。研究海外留存的珍贵中华汉语语言文献,是一种不可推卸的民族责任。如今,我们国家处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之中,学术氛围已经相对宽松。同时,目前国外对珍藏汉语文献大多持开放态度,学者们能够真正有机会接触这些珍贵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借着这样自由开放的国内外大环境,迎接 国际上形成的文化大开放态势,博观约取,如此,才能厚积而薄发。

凌云报:您在申请的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您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李无未:参加“入围”答辩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的专家们曾对我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仅凭你一个团队的力量能否实现完成这个课题的目标?我的回答是,对海外汉语文献的研究并不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就能够穷尽的,但我们会结合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实事求是,缩小题目研究范围,选取适合自己研究能力的部分,集中精力挖掘东亚范围内珍藏的明清汉语文献。

我心里很清楚,这一次能够“竞标”成功,光荣属于厦门大学中文系这个集体。是中文系这个集体给予我长期支持的结果。说起来,这几年,中文系学术发展十分迅速,出版了大量的高水平学术著作;每年都有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中国语文》、《文艺研究》上发表高水平论文。中文系的学科建设更是日臻完善,已经设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还有一个中文博士后流动站,真正站到了本学科国内外的学术前列。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师资队伍建设原则,给老师们提供大量机会出去进行学术交流、学习,同时也大量引进国内外优秀博士人才,比如去年,我们引进了美国、法国等国高水平大学的博士。我们一直在追求教师“学缘”多样化,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让我们的中文学科一步步走向国际化。我一直坚信一个理念,将走向国际化同我校中文学科优势结合起来,稳健发展,用国内外两只眼睛审视,更能顺应学术发展大趋势。为了尽快进入到和国内外学术界第一流学者平等对话的地位,我们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非常高的起点上,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今后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我相信,厦大中文学科成立100周年时,我们会发展得更好。

参加高考,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凌云报:据了解,您是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78年3月进入延边大学中文系学习,可以给我们讲讲这段经历吗?

李无未:我知道恢复高考的消息时,离高考只剩下二十来天时间了。当时我正在东北一个偏远农村当知青,只有17岁。当时我和大多数知青一样,怀抱一腔热血,做好了扎根农村的准备。可是,在1977年11月初的一天,我接到父亲强逼我回城参加高考的长途电话后,从前的“豪情壮志”一下子改变了。我只好请了假回到城里。当时,没有现在这样的红红火火的“高考补习班”,距高考又只有20多天时间,我只好凭着“文革”时冒风险偷看“封资修”书籍,写点“豆腐块儿”那点底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复习历史、地理科,就翻箱倒柜地找出来两本书皮变了黄颜色的“文革”旧课本看看;复习语文科,就自己拟了几个作文题,和父亲商量一下,先写起来,再由父亲讲评;政治,就按父亲不知从哪里搞来的油印的几页复习大纲先背着;数学,基本属于小学水平,连指数、对数都没有学过,更不用说三角函数之类“难题”了,所以很犯愁。

后来回到集体户后,白天照常干农活,累得一身臭汗,浑身筋骨疼,只是到了晚上强逼着自己利用一点临睡觉前的时间看看书,我知道,生产队是不会因为你参加高考而特殊照顾你给你时间复习功课的。就这样,我参加了第一届高考,别的几科,我是自我感觉良好。可数学就惨了,自己觉得打不了几分。但想不到的是,一走出考场,一位总在我旁边转悠的监考老师追上我,随口就丢给我一句话:“整个考点就属你答得最好,你肯定能考上!”英雄所见略同,我也显得自信心十足,回了一句:“我也这么认为!”过了春节,成绩出来了,本来是早已超过国家重点大学的分数线,但是因为家庭成分是“地主”,犯了录取“忌讳”,我没有被国家重点大学录取,最终来到了省属重点延边大学中文系读本科。我常常在想,假如没有30年前邓小平的恢复高考“不拘一格降人材”的决策,假如没有他掀起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或者假如当初没有父亲一个急切地“逼”我参加高考的长途电话,我现在在做什么呢?我会在哪里呢?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呢?至少是不会在这样一座山海环抱的海上花园学府里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如此,实在不敢再设想下去。

师承名师,醉心“绝学”,走学术正路

凌云报:我们知道,您于1978年至1988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专修被称为“绝学”的汉语音韵学,师承王力先生的助手、著名汉语音韵学家唐作藩教授。您认为唐先生给您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作为学生我们该如何与导师进行交流?

李无未:我的导师唐作藩教授,在汉语音韵学的普及和研究方面成就颇丰。我非常庆幸在我的学术道路刚刚开始迈步的时候,就得以在唐作藩教授的带领下走上了“正路”。我当时其实并未打算研究汉语音韵学,因为我觉得汉语音韵学作为“绝学”,实在是太难了,人的本性里都是有惰性成份的,不自觉地喜欢避重就轻。但是,当时唐老师对我循循善诱,晓之以理。还记得唐老师曾对我说过,北大语言学的课程里只有两门是不能“自学”的,一个是汉语方言学,另一个就是汉语音韵学。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我从学习音韵学基础知识开始,接受最严格的基本训练,这才使我具备了扎实的语言本体素养,为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学术就应该从难处着手,就应该先难后易,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地往上走。这是唐先生给我最深刻的教诲。其次,就是先生对学术严谨的态度。当时唐老师阅读我们的文章,像标点符号这样的错误都会一个一个地圈点出来,加以改正。导师的这种严格作风,也影响到我后来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就应该严厉一些,这才是真正负责任的导师。1996年,我进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著名文献学家、易学家吕绍纲教授。当时吕先生每周都会和我们见面,交流交流最近看的书,有时也和我们喝点小酒,酒兴之下聊聊天,十分轻松自然。后来,我自己做了硕导和博导,也是一直提醒自己一定要关心学生,对他们负责,定期与他们交流。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应该更主动地和老师联系,若遇到难以解决的学习问题,一定要不怕麻烦找老师讨论,甚至争论,在不断地交流中从老师身上学到更多知识,在不断地交流中充实自己的思想,凝成自己的学术意识。

潜心不移,坚守自己的天地,必有后福

凌云报:做学术研究也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我们如何才能静下心来潜心做研究?能不能就您的学习经验给同学们提一些建议?

李无未:我的学术生涯以“难”字开头,研究了两门“绝学”,分别是汉语音韵学和先秦礼仪制度。所谓“绝学”,可想而知,绝非易事,入门难、坚守更难,而我则努力坚守了几十年。你们今天所看到的,我取得了那些所谓的成就,都是这坚守带来的果实。我觉得这种坚守不仅仅是孜孜以求的学术境界,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在清贫中寻找自己精神的净土,给自己的灵魂以一片静谧的天地。我们现在很多学生读研的功利性很强,就是为了将来找工作能增加砝码,所以平时的学习都是马马虎虎不认真的,对于各种社会工作却十分热衷。但是我想要告诉你们,回归学术主体,坚守自己的学术追求,排除各种干扰和诱惑,你同样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命运。

凌云报:那么在潜下心来之后,应该如何学习呢?

李无未:首先要打好基础,广泛阅读。不能只读课堂上规定的教材,更要广泛涉猎课本之外的各门学科经典性著作、本领域的著名期刊杂志,及时了解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其次,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么是不会思考,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要么是懒得思考,不但是对学术,对于人生也缺乏自己的思考。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应当对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就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勤于思考,切忌人云亦云。第三是要不畏艰难。我们不能做简单容易懂的学问,其实,简单容易懂的学术领域是不存在的。很多学术领域看似容易,其实更难。我们一定要从基础知识抓起,而基础往往是最难的。最后还是回归到前面提到过的一点:坚守。于喧嚣之中找到自己的净土,不能被社会的浮华所淹没。做学问很苦,有时感到前途很渺茫,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清贫。那么,就要做到既来之则安之。通过坚守来提升自己的学术境界、人生境界,寻找到心理上的平衡点。现在看起来是苦了一点儿,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将来也是如此苦,将来会“苦尽甘来”。35年来,我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学术理念不动摇,靠的是一种精神动力。在研究生阶段,一定要把目光放远大一点儿,不会得“近视病”,将来你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很多有成就的人都这么说,我相信这是真理,永远不会错的,更不会过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3666.html

更多阅读

哇咔咔,好激动,先锋898念我发的短信拉 哇咔咔福利

这件事情居然忘了给媛媛妹妹汇报。事情是这样的,每天下午只要有时间都会听先锋898的广播,小妹肖志两个活宝可以让我打发下午上班的第一个小时。今天突然聊到世界杯,小妹是个正中球迷,说她的偶像是巴蒂,唯一的偶像。当时那个激动呐,想着遇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谦虚的古文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第十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真谛《道德经》中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就是说,虽然只有“道”能使万物产生、繁殖、成长、但

乐创模型新品预告:星座物语人物第二弹,暗黑双子座EX

乐创模型新品预告:星座物语人物第二弹,暗黑双子座EX图中为快速成型样品,精度较低,请无视表面处理和接缝。由于颜色和材料原因,部分花纹和细节可能比较模糊。暗黑双子座EX重新设计了之前令人诟病的肩膀连接结构、胸部外甲和脚部结构。大

爱情,触手可及而又那么的遥不可及精美图文 微信精美图文

爱情,触手可及而又那么的遥不可及hnnycyx整理【1】失而复得的永远是二手货,如果真的深爱,当初又怎么会舍得分开。【2】命运要我忘记你,我同意,可是我泪如雨下。很多人闯进你的生活,只是为了给你上一课,然后转身离开。放下放不下的,都是命。

声明:《人物专访 坚守,厚积而薄发——专访人文学院李无未教授 厚积而薄发的典型事例》为网友夏末凉城空余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