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厚淳讲述白居易与《琵琶行》 白居易的琵琶行









蔡厚淳名人名篇系列讲座之

白居易与《琵琶行》

各位朋友,上午好!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白居易与“琵琶行”》。

先讲第一个问题:简介白居易。由于讲座时间的限制,只能简介。

为了便于大家记忆,我列了六个条目,通过这六个条目,我想向各位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白居易。

我觉得过去我们有个不好的传统,一旦肯定某个人物,那么,这个人就什么方面都高尚,稍有一点不高尚的,都不能要。我们要摒弃这种风气。

第一个方面,他生于河南新郑,卒于洛阳,享年75虚岁,74周岁。对于古人来说,能活到这个份上不错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们前面所讲到的苏轼、周敦颐都没活到这个年龄。

第二个方面,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白居易生前曾自编其集《白氏文集》(初名《白氏长庆集》),收诗文三千八百多篇。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刻本,收诗文三千六百多篇。

第三个方面,他诗歌的语言特点是通俗易懂,广泛流传。

据说白居易写了诗歌,要先读给没有文化的老人、特别是老年妇女听,如果他们说不懂,那他还要再修改,也有人说,正因为他特别追求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诗歌就缺乏雅。

我不敢说我读了白居易所留下来的全部的诗歌,但也读了蛮多,凭心而论,雅俗共赏的还真不是很多,不知各位你们的感受如何?雅俗共赏是什么意思?就是文化水平高的、对作品文艺性特别追求的人喜欢你的作品,文化水平低的、鉴赏能力一般的人也喜欢你的作品。当然,要做到雅俗共赏真的是很难,白居易还算不错,还很有几篇这样的作品,我今天要讲的《琵琶行》就是一篇难得的雅俗共赏的佳作。它很通俗,我在九江市首届古典诗词吟颂音乐会上全文朗诵了这首诗,没有翻译,也没有解说,但从现场观众的反应来看,估计绝大部分人都听懂了。“今人尚能听懂,况古人乎?”我们今天差不多都听得懂,在古代就是大白话了。就是这种用古白话写的诗,千年以来,那些特别追求文艺性的人,也认为《琵琶行》写得好,而且广泛流传,这就不容易。

关于白居易诗歌的广泛流传,我举几个与他同时代的人,来作一个说明。

一个是文学史上盛传的他与顾况的故事。原文是这样说的:“居易弱冠名未振,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全唐诗话》)

按现代汉语大致意思是: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祖父白锽以文章传名于世。他五六岁时便学做诗,十几岁时在家乡已有名气。
十六岁时,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顾况是长安的一位名士,许多人都到他那里求教。白居易虽然诗才过人,但由于没有诗作传播,父亲又只是一个州县小吏,所以在长安只算一个无名小卒。白居易也早已听说顾况的大名,于是使拿着自己的诗集,去拜谒顾况。
顾况的门人把白居易领入府中,他呈上自己的诗作。顾况一见白居易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就已经不以为然了。接过诗集一看署名“白居易”,便取笑说:
蔡厚淳讲述白居易与《琵琶行》 白居易的琵琶行
“长安什么东西都贵,想居住在长安可是不容易哟!”
白居易听出话中的讥笑之意,但一言不发。
顾况掀开诗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刚读完前四句,顾况就不由得高声赞叹说:“好诗!”又想起刚才自己挖苦的话,于是又赞许地对白居易说:“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不要说是长安,就是整个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
从此,白居易便名噪京师。尤其他那首被顾况赞叹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更是千古传诵,全诗是这样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一个是他最好的朋友元稹。元稹有一段很有名的话,他说:“禁省、观寺、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夫之口无不道。”就是宫廷、道观,寺庙、驿站,这些地方墙壁上都挂有白居易的作品。上自王公,下至马夫,都在吟唱白居易的诗,真是不得了,历史上恐怕只有两个人的作品是流传到这个份上,还有一个人就是柳永,当时记载有一官员,从京城出使西夏,那个时候没有飞机,没有汽车,最多是骑骑马,很多时候是来靠步行,来回一年多将近两年,等他完成任务以后,下朝的时侯,那些同僚就围着问他:这一两年功夫,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这官员回答:“凡饮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意思就是,只要有人烟的地方,那些村村落落,我都听到有人在歌咏柳词,古代不像现在有电视,春节晚会的一首好歌,一下子就流传开了,古代没有条件,完全就靠慢慢传,一个柳永、一个白居易,一个写词的、一个写诗的,这两个人都是在世的时候,作品就广泛流传的。

“至于缮写模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白居易的诗,当时谁要是有了,还可以把它抄写出来拿着换酒、换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所以用“通俗易懂,流传很广”这八个字来评价白居易的诗是很准确的。

第四,白居易仕途40载,官至二品。

有一点,我给各位说一下,我们在座的也有语文老师,我们的传统教材,几十年来,我发现指导思想有点问题,一说到《琵琶行》,就一定要说白居易在官场受打击,好像是坎坷得不得了,给人的印象就是白居易跟苏轼都差不多了。

我在这里比较负责地告诉大家,白居易跟苏轼完全两码事。苏轼是真坎坷,一直被贬到天涯海角。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被贬时间最长、被贬路程最远的一个文学家。白居易就只贬了这一次,就是贬到九江。而且他这一贬并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贬得好低好低,连降三级或四级,那是想当然。皇帝本来连半级都不想降,因为白居易在没贬之前任“左赞善大夫”。这是东宫太子的老师,陪太子读书的,什么级别,正五品。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正厅级,我喜欢类比,不一定对,但是大致差不多。

由于在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遇刺后,白居易越职上奏,触犯了官场的潜规则,遭到许多官员的非议。他们拼命地到皇帝那里去告白居易的状、找他的麻烦。皇帝最后也听进去了,为了平息这件事,就准备把白居易放在江南一带某一个州做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正厅级吧。按照皇帝的意思本来连半级都不贬,只是调出京城而已。因为皇帝很喜欢白居易。

谁知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他平时关系很好的朋友中书舍人王涯站出来跟皇帝说:他母亲是在赏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淹死的,他不但不悲哀,反而写了《新井》和《赏花》这样两首诗,一点都不避讳。这种人,“不宜治郡”。意思就是不管放到哪里,都不宜当一把手。

那个时候“以孝治天下”呀!这个口实是很压人的。皇帝最后说,好吧好吧,就降半级吧,所以他贬到九江的官职是“江州司马”,“从五品”。五品有“正五品”和“从五品”,“从五品”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副地级”。

白居易就是这一次受到一点挫折,他并不坚强,白居易弱不禁风。他哪有苏轼的胸怀哦,苏轼是一贬再贬,一直把他贬到广东的惠州,他还在高声吟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是不是呀?乐观得很。

白居易就受不了,降半级到了九江,就躺倒不干。据我所知,他到九江后基本上是不干事的,无政绩可言。他的顶头上司,那个江州崔刺史,(我查了很多资料,也请教了很多学者,就只知道他姓崔,名字实在没查到,如果有哪位朋友查到了,请您告诉我,因为我经常要到各地讲学,资料越详细越好)。实际上是不敢得罪他的。这也是人之常情,他是京官下来的,只降半级到九江,天晓得他哪会儿又翻上去了,何必的得罪他,所以根本就不管他的事,只是安排白居易吃好住好。

白居易在九江这几年基本上没上班,天天玩,而且玩到东林寺附近去了。还在那里搞了个“白居易草堂”,经常和几个朋友在草堂喝酒,平时根本就不回来。那个崔刺史有时真的有事,要找白居易商量,怎办呢?只得派人骑快马把他接回来,请他议事,这是有记载的。怎么说崔刺史对他很坏呢?没这事儿。

他从九江离开以后,最低的官也是五品,就是刺史,而且有的地方的刺史还不止五品。比如当时的杭州刺史就是四品,(当时的杭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直辖市)他先后做了杭州刺史、苏州刺史、中州刺史,然后做京官,最后他是“以刑部尚书而致仕”。用我们现在话来讲、他是在司法部部长的位子上退休的。致仕就是结束他的当官的生涯。“刑部尚书”的官阶是“正二品”,这个官是很大的。

第五,爱佛亦爱姬。

白居易早年性格较为激进强硬,耿介不屈,洋溢着兼济天下的热情。四十四岁贬官江州,三年的谪居生活,是他人生的大转折。虽不是从此甘于平淡,却也改变了他以后的人生方向和处世态度。明哲保身、知足随缘、安时顺命成为白居易中年以后的指导原则。在政坛上,他没有明显的党派倾向,不卷入政治核心,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在权限范围内,直接造福百姓;在内在的修持上,佛教思想开始敲击他的心窗,菩提种子逐渐发芽,茁壮,信仰的因缘已然具足。此后他便一直以儒释道三家思想,贯穿其一生。晚年自号香山居士。这是他人生的一面。

另一方面,白居易又特别爱女人,白居易一辈子离不开女人。他的诗歌里面有具体名字记载的、他很喜欢的美女,就有十几个,没有名字记载的你们自己去想。他最得意的有两个,一个嘴长得特别好,叫“樊素”;另外一个身材特别好、尤其是腰漂亮,叫“小蛮”。所以历史上留了两句话下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已老得不得动了,这两位美女还正值妙龄,是他晚年得到的,他认为这两个是他这一辈子再也得不到的、最好的美女。

所以白居易啊、一辈子最喜欢的是三件事——信佛、喝酒、女人。用我们当前干部的标准来衡量,不晓得算不算好干部。

第六、身后皇帝写悼诗。

有些人活着在的时候可怜得要命,死了好多年人们才突然发现这个人不错。比如说陶渊明。

白居易不是这样,他活着在的时侯,名气就很大。许多外国的元首就特别喜欢他的诗,不惜花重金购买。

他去世以后,皇帝亲自给他写悼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个唐宣宗的文采不错啊!这首诗就算不是皇帝写的,也写得很好啊!

“缀玉连珠六十年”,白居易创作了60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我看到一篇文章讲啊,中国文学史上真正称得上诗仙的是白居易,为什么呢?这首诗是白居易刚死不久写的,皇帝就封他“诗仙”了。李白是死了过后好几百年,人们才叫他诗仙的。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这两句对应得多好,把他的名和字全部镶进来了。“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就是写照。“文章已满行人耳”,当时吟诵他的诗文的声音不时地在人们耳朵里回响。“一度思卿一怆然。”皇帝思念他,为他的去世感到难过。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想像出白居易在当时的地位和形象。

第二个问题:白居易为什么贬官江州?

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冬,白居易守母丧期滿,回到長安,任“左赞善大夫”。这是一个专门陪伴太子读书,不可以過問朝政的闲职。

元和十年六月初三,长安发生了一件重大的案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狙击,武元衡当场斃命,裴度受伤,長安居民大大为震惊。这件案子轰动了整个长安城,这种大胆行刺宰相的事,是历史上很少见的,而且武元衡又是唐宪宗非常信任的大臣,唐宪宗把兵权都交在他手上,如今发生这种事,不但唐宪宗感到震惊,其他大臣既惊又怕,开始担心自己的安全,从此大臣上朝、出入,都特別带武装的侍卫。凡经过的街坊、城门,都要事先仔細搜查,看到稍为可疑的人,便严加盘问,弄得京城內人心惶惶,好像隨時隨地都会再有刺客出現一樣。

那个刺客逃走以后,不但不害怕被搜捕,反而送信給巡捕,威胁说:“人是我杀的,我跟你讲,算了!这件事就到此为止,你们也不要想抓我,你们胆敢派人抓我,我接着杀!”巡捕人员也吓得不敢认真追捕,任刺客逍遙法外。

那段时间搞得文武百官人人自危。结果当时京城出了个怪现象,就是一下子聘保镖还很难聘,因为官员们都要聘保镖。上朝的时候,围在轿子旁边,怕有刺客,你看成何体统。

这样的事情,在皇帝议政的时侯,官员却保持沉默。白居易当时任左赞善大夫,是陪太子读书的官。按照当时的规定,他是无权过问朝政的。他实在看不慣这种姑息养奸的态度,又見文武百官吓得“噤若寒蟬”,出于义愤,他给皇帝上了一个奏章。大意是:这样的事情属于国耻,丞相在上班的路上被人给杀了,文武百官每天上朝都要自己配备保镖,这成何体统,所以他请皇帝重视这件事,赶快缉拿凶手,破案!谁知道哇,这一下就得罪了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实际上这里面都有背景的,后来基本上搞清楚了。

事后查明,這案子幕后是平庐节度使李师道与宦官勾结,暗中派中嶽寺的和尚圓净去刺宰相。這內幕牽到朝庭派系的明争暗斗和武元衡主張出兵討平淮西事有关,加以宦官介入,难怪朝中發生這樣重大的事故,文武百官都保持沉默。

白居易的做法,本是出於一片忠诚,关心国事。但別有居心的人,便利用這机会打击白居易,说他是东宮的官员,不应该在谏官议政之前,抢先上疏,侵犯谏官职权。

同時,由于当年白居易任谏官時,指正別人的过失太多,损害了別人的权益,被人記恨。种种因素加在一起,使得众人纷纷在皇帝面前指责白居易的不是。

那么白居易的罪名是什么呢?

一个是“越职上书,侵犯谏官的职权”。

这里说一下,我们的中学教材选《琵琶行》,在说明白居易为什么贬官时,说他“身为谏官、直言上谏冒犯皇帝,所以贬官”。

我感觉到这是一个错误,因为白居易做谏官的时候是元和二年、三年、四年。这个时候他是任“左拾遗”。元和五年,白居易就调了另外一个职务。元和六年,白居易的母亲在赏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淹死了,白居易的母亲基本上是神经病,神志不太清楚。淹死了以后,白居易按照规定守孝三年。元和九年回来。皇帝让他做“左赞善大夫”。这个时候白居易早不是谏官了。

所以,这个时候他倒不是得罪了皇帝,比较客观地来说,他是触犯了当时官场上的潜规则,激发了这些人的愤怒。用九江话说,就是你这个人“充板六”,就是你能干,我们都不晓得说。白居易后来学聪明了可能也是这次打击给他的教训。

第二个罪名,这就是文字狱了。正好就是他母亲死后不久,白居易写了两首诗,一首叫《赏花》、一首叫《新井》。这些人就说:你看,他母亲就是赏花时掉到井里淹死的,他还写诗以表庆贺,所以说他“行为浮燥,甚伤名教,有亏孝道”。像这样的人,怎么可以让他陪侍在太子的身边呢!应该把他贬出朝廷。

这些理由一搞,皇帝一看:唉、算了,白居易你就不要在京城,到外面去做官吧。所以,皇帝最初并不想贬他,就是放到外面去做官,级别不降。开始准备让他做江表刺史。这个时候,白居易平时很要好的朋友王涯,谁都没有想到,这个时候他来奏白居易一本。他说:白居易“所犯过失太大,不宜治郡”。就是不应该在郡里面做一把手。皇帝觉得也有道理,就改贬为“江州司马”。

下面我想有几个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江州司马”究竟是几品官?

有些教材上说是八品,有的说是九品,那差一点贬到科长了。还有人举了例子说,白居易《琵琶行》最后一句自己都说:“江州司马青衫湿”。认为证据确凿,因为唐代官员的官服是有颜色的,八品跟九品官正好穿的是青衫。白居易既然穿的是“青衫”,那就足以证明他当时确实是八九品官员了。

我告诉你,白居易这首诗里不只这一句话,还有好多话,都不足引用。他故意贬损自己,故意把自己生活的环境说得很恶劣,故意把九江贬得一塌糊涂,九江在他笔下几乎成了蛮夷不化之地。“终岁不闻丝竹声”,整年这里一点音乐听不到,那纯属瞎说。江州在唐代已是很繁华的商业码头,不可能像白居易所描绘的那样荒凉与落后。

我查资料,明明白白记载:“州司马,从五品”。另外白居易自己后来也老实交代他是几品。他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与元九书》。里面有这样的话:“今虽谪佐远郡”,就是,我现在虽然贬到离京城很远的江州,“而官品至第五”,他自己说他五品,“月俸四五万,寒有衣,饥有食,给身之外,施及家人”。就是,我除了满足自身所用以外,还多了好多。这倒是老实话,所以这种话你倒要好好听听。

第二,白居易在江州的居住环境是不是真的很恶劣?

他自己把他说得一塌糊涂,“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按照他的描述,他住的房子又低洼又潮湿、衣服都发霉啊,周围都是野芦苇、野竹子,早早晚晚都听到猴子叫,你说这是什么鬼地方。被他写的一塌糊涂。那位姓崔的刺史他敢把白居易安排在这样的地方住吗?你别看他这个时候好像比白居易高半级,只要皇上一声令下,白居易转眼比他高,他不敢的,他也没必要得罪白居易。

事实也并非如此,白居易在他的一首《北亭》诗里是这样写他在江州的住宅的:“宅北倚高岗,迢迢数千尺。上有青青竹(不是野芦苇野竹子),竹间多白石”。你看,这是一个清幽所在啊,但为什么白居易在世人面前要那样写呢?因为他的心在京城,其他的一切跟他心目中的京城比起来都不行。所以在《琵琶行》中,江州的形象也被他对京都的深切眷念之情扭曲了。

第三,《琵琶行》是揭露了封建社会黑暗之作吗?

我们的中小学教材老要我们的老师去告诉孩子们,《琵琶行》它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我觉得有的事情不要去附会。琵琶女和白居易都是才艺出众、在长安各领风骚,当时在江州同吟悲苦,琵琶女的叙述和白居易的自述都说明了这一点。白居易在此乃借他人之事道自己之情,所表现的是一种惺惺相惜的弃妇之怨。所以,那种认为《琵琶行》是“揭露封建社会黑暗”之作的观点,应该是将可爱的“革命”意识强行侵入作品。没有那个必要!这是我的看法。

第四,讲讲九江的琵琶亭。

首先我想告诉各位,琵琶亭并不是后代的人为了纪念这篇《琵琶行》而建的,而是白居易活着在的时候,就是他调离江州不久,江州父老就帮他建了这么一个亭。所以琵琶亭它始建于唐代,原在九江城西的长江之滨(离抗洪广场不远的地方),也就是白居易送客之处。但历代屡经兴废,多次移址。清咸丰年间最终毁于兵燹。

1988年3月,重新选址建琵琶亭。它位于九江长江大桥东侧,占地3300平方。一进去,大门的照壁上是毛泽东墨迹《琵琶行》巨幅贴金大理石碑刻,背面是“白居易琵琶行诗意图”大型瓷砖壁画,亭子下面台基正面镶嵌有大型“浔阳宴别”瓷壁画。

22年后,此亭又拆除,在附近再建新琵琶亭景区。新景区为滨江生态公园的组成部分,占地约45亩。景区采取围合与开敞相结合的结构。由南至北规划为入口集散广场,琵琶亭诗词碑刻,白居易塑像,琵琶亭主体建筑。四周碑刻环廊将琵琶亭环抱其中。主体建筑琵琶亭在原址上抬高基础平台,亭高27米,采用唐代斗拱出檐、古朴雄厚的风格。

亭的东侧为全开放的琵琶园景区,中心位置设琵琶池,琵琶池北侧为落玉轩,提供陈列展示功能。琵琶池中的西舫与东船厅相呼应。池南侧设街面景观一处,由三幢唐代建筑构成,可为游客提供饮食、品茶、文化交流等,将城市的喧嚣隔离在外,形成一处安静的休闲空间。

下面讲《琵琶行》。

诗前白居易专门写了个小序,共138字。扼要的交代了時間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

小序的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船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於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实际应是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这个小序的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嫁给一个商人当老婆。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为了使大家对这篇千古佳作有一个比较好的整体感,我先全文背诵一遍。

诗云: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首诗,总的来讲还是比较通俗的。所以下面串讲的时候,比较好懂的我就讲快点。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两句是点明季节,是一个晚秋的时候,送客到湓浦口,。“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这句话也很通俗,主人下了马,客人已经在船上。举起践行的酒欲饮,却没有音乐伴奏。白居易是很讲究的,在喝酒的过程中要有音乐给他伴奏,大家知道古时候是没有什么mp3、mp4,也没有什么“随身听”之类的东西,完全是要现场演奏的。直到今天,最高档次的还是现场演奏。所以你们看到,人民大会堂专门有一支乐队,我们的领导人在那里举行宴会,欢迎其他国家元首时都是由乐团现场演奏。

公元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领袖以战略家的眼光合力开启了中美紧闭了25年之久的外交大门。2月21日晚上,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欢迎尼克松总统。宴会进行中,总统先生惊喜地听到军乐团演奏的《美丽的阿美利坚》、《牧场上的家》和《火鸡在堆草里》等乐曲,他高兴极了,因为这些作品都是自己家乡的音乐,也是他竞选胜利时使用过的乐曲。他为中国方面的精心安排而感动,同时他和他的随员们都没想到中国音乐家会有如此精湛的演奏技艺,如此细腻、准确的艺术处理,美国代表团成员们切身感受了中国人的友好与真诚。几天之后,尼克松总统举行答谢宴会,致祝酒辞时,这位总统先生出人意料地先说了一段“题外话”,他说,“我们不但要感谢那些为我们准备了如此丰盛晚宴的人,我还要特别赞扬那些给我们演奏了如此美妙音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演奏家们。我在国外从来没听到演奏的这么好的美国音乐”。
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国际通信卫星现场直播了尼克松访华的情况。据当时的《参考消息》报道:《牧场上的家》的作者听到军乐团的演奏,激动地从床上掉了下来,他兴奋的喊到,“我丢失了20多年的作品在遥远的东方找到啦!”(这里是指乐曲的古典风格)

说实在话,我很喜欢国外政要的一些即兴发言,他们能够根据当时场上的气氛,不失时机地、恰到好处地马上加点内容进去,这很好!由于平时对此有些感触,所以多说了几句。

我们接着看,“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就是这样的酒哇,喝醉了都不高兴,眼前是,茫茫江面上,一轮孤月浸在江水中。在这个时候分别更是一种非常凄凉的感觉。“茫茫江浸月”同时又是个铺垫,是为了引出琵琶女。

“忽闻水上琵琶声”,突然听到江面上传来弹琵琶的声音,“主人忘归客不发”。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叫开船了。

“寻声暗问弹者谁?”各位,“暗问”,这个词用得好。怎么样,轻轻地问,很文雅,“请问,是谁在弹琵琶呀”?不像有些人,没教养的,“哎,哪个弹琵琶,站出来”!(九江方言,听众笑)。“琵琶声停欲语迟”。对方一听,琵琶声音就停了,但迟迟没有回答。

白居易这边采取动作了:“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这是表述呀,就是告诉她,我们把船靠过来了,请你过来。我们刚才喝得不痛快,把刚才那酒撤掉,重新摆酒,重新喝过!这是古人的一种习惯,就是如果开始不痛快,遇到一种转机了,怎么办呢,刚才不算,撤掉!连酒杯都洗过,重新摆好!把灯烛挑亮,那个时候只能挑亮,不像现在说“换大灯泡”。苏东坡写《前赤壁赋》,最后当主说服客以后不也是这样嘛,“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主人一番话,把客人说服了。客人高兴地笑了,刚才喝过的不算,“洗盏更酌”。连酒杯都重新洗过。这下喝得痛快,所带到船上的菜肴和果品,全部吃光!酒杯和菜盘杂乱的扔到一边,大家互相枕着、靠着、醉醺醺的休息了,不知不觉地东方已经发白。白居易也是一样,刚才不算,现在重新喝过。

“千呼万唤始出来”,叫了好久,为了打消她的顾虑呀。告诉她,我们不是坏人,这是白司马大人的船啊……这个时候,对方船上的舱门才“咯吱---”一声,慢慢地拉开了,你看,这琵琶女出场的动作就是那种受过教养的,你不要看徐娘半老,可风韵犹存呢!年纪虽然大了,动作还是娇滴滴的——“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弹琵琶以前的一段。

下面一段是弹琵琶了。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从她的船上搬到这条船上,移动了,这个琵琶女要求很严的,她怕搬动的过程中稍微有点振动影响了音准,于是转轴先调两下,“咚咚、咚咚”,三两声,调好了!“未成曲调先有情”还没有弹曲子,行家的韵味就出来了。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弹得很压抑!音乐在告诉你:她这辈子不怎么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用音乐的语言倾诉人生。这是高手!人搞一个东西呀,就要搞到这个份上。就要达到“如同己出”!也就是哲学语言所说的: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到了那个份上,就自由了,你就是“家”了!为什么我们要看“大家”的演奏呢?大家的演奏不是背曲子,现在有些人演奏完全是背曲子,弹了上句想下句,有的人朗诵也是,说了这句想下句,老在想。要达到什么程度呢?要达到“如同己出”,就是说我朗诵这首诗,这首诗根本就不是别人写的,这首诗就是我的!我朗诵的时侯,我整个的身心就完全沉浸在它里面,每句话本身就是我内心掏出来的,你要到这种程度,你的东西才能感动人!

“轻拢慢捻抹复挑”,这是弹琵琶的指法。“初为《霓裳》后《六幺》。她弹了二支大曲。第一支弹了《霓裳羽衣曲》,这是唐玄宗最喜欢的曲,杨贵妃就是伴着《霓裳羽衣曲》起舞,而使皇帝十分欣赏。所以《长恨歌》里有两句“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看了还要看,怎么都看不足。然后弹了一支《六幺》曲,也是当时的一支大曲。

下面是描写弹琵琶的声音的,历来受到极高评价。

“大弦嘈嘈如急雨”,大弦弹出的声音就像暴风骤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弹小弦呢,就好象对着你的耳朵轻轻地诉说。“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跟小弦交错弹,这个声音是什么样的呢?白居易比喻得好:“大珠小珠落玉盘”。就像捧起一把珍珠,底下用一个玉盘接着,手一松开,那个珍珠打在盘子上,“叮叮咚咚、叮叮咚咚”,这声音是多么地清脆悦耳啊!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声音就像黄鹂鸟在花丛的下面歌唱,这声音就像潺潺的流水在冰层的下面流淌!哗,写得真好!

“冰泉冷涩弦凝绝”,好像温度越来越低,水流在冰层下面慢慢地、慢慢地……流不动了!“凝绝不通声渐歇”。音乐声渐渐地停下来了。这在许多音乐会的演奏过程中都会有的。场中有一个短暂的“静”场,目的是让欣赏音乐者在思想上去回味一下……这个短暂的停留期间的感觉是什么呢?两句名句:“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短暂的时间,看起来是没有声音,可往往效果胜过有声!

停了一会以后,突然启动,白居易描述得很好:“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他说这就像一个大瓷瓶装满水,高高举起,突然手一放开,“啪----”摔在青石板上,水浆四溅!这声音还像什么呢,像两军对阵,刀对刀,枪对枪“叮叮咚叮叮咚咚”!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弹完一阵快的以后,琵琶女把手中那个弹片对着四根弦一下划过去,这声音就像撕裂丝帛。白居易用文字硬是把音乐的声音惟妙惟肖地写出来了!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不但这条船安静,其他船上的人也都很安静地在听,只有江面上那一轮孤月映在江水中。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弹完后不说话,把弹片插进琵琶中,这是惯用动作,把琵琶摆一边,整顿衣裳,因为刚刚弹的时候很激动,衣服乱了,所以弹完了把衣服整理一下,很有修养。

下面开始作自我介绍: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这个地方就是当时长安教坊所在地。

“十三学得琵琶行,名属教坊第一部”。十三岁,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毕业了,在当时的教坊里她是第一名。她当时不但弹琵琶弹得好,人也长得特别好。

他说,“曲罢曾教善才服”,她每弹完一曲,连当时的琵琶高手都表示佩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她画完妆出来,美得连当时京城名妓杜秋娘也嫉妒!

杜秋娘,姓杜名秋。是一名才貌双全的名妓。她还给我们留了一首诗下来。现在学术界有人怀疑这首诗可能不是杜秋娘本人写的。我是这么想,时代久远,宁可信其有,我宁愿相信是她写的,还有点意思。这首诗一共四句,你们看看怎么样?

“劝君莫惜金缕衣”,金缕衣就是名牌时装。她说我劝年轻人不要一味的追求时髦的服装。

“劝君惜取少年时”。我劝年轻人啊,要珍惜青春年华。这两句诗我觉得挺好的。后两句啊,就跟我们号召年轻人要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好像不太符合,她珍惜大好年华干什么呢?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就是花开了,有花折你快点折,不要等到花落了,光拿着空枝有什么意思啊!这两句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叫“及时行乐”。

我上次在武汉讲学时,说这两句不怎么好,一位武汉的朋友说:“怎么不好啊,就是这样的嘛!人的生命很短,就是要抓紧时间享受生活”。也是一家之言。

正因为这位琵琶女艺伎与容貌双绝,所以呀,“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这大概是她的鼎盛时期了。“五陵”这个地方我也查了一下,是历史上有五个帝王的陵墓在这一带,唐代的时候是达官贵人居住的地方。所以“五陵年少”实际上就是高干子弟。这些衙内们就争着给她塞红包。“一曲红绡不知数”每当她弹完一曲,礼物不断的往她面前抛!

正因为如此,她更起劲,起劲到什么程度呢?你看,“钿头云箆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钿头”、“云箆”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因为她弹琵琶的时候太投入了、太激动了,头随着音乐的节拍而急速地摆动,以至于头上的装饰物都给撞碎了。可见她这种忘我的演奏。演奏完了之后,演出服都来不及换,就被这些高干子弟邀着去喝酒去了。所以,她的大红色的演出服上经常沾满了酒痕——“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人就怕这句话,年复一年,经不起老哦。

“弟走从军阿姨死”,这句是争议最多的,有的望文生义,说她弟弟走了(参军去了)阿姨死了,说她从小就父母双亡跟着阿姨。有的说这个弟弟并不是她的亲弟弟,而是她阿姨的儿子……反正是众说纷纭。我查了下资料,实际上这个“弟”也是女的,当时在教坊的艺妓,她们之间以兄弟相称,实际上她开始走下坡路。她所在的妓院,肯定不行了,接到官府的命令,其中一部分人去做慰安妇去了,古代也有慰安妇。唐代就曾派艺伎劳军。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开放的。这些是不是事实,我不敢肯定,我只是看了些资料。这个“弟”很可能就是妓院的姐妹。至于“阿姨”嘛,比较多的都认为是妓院的老鸨子。

“暮去朝来颜色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人老啦。

年龄一大就“门前冷落车马稀”,那些衙内们不来了。为什么呢?他们要去捧别的“新星”了。现在文艺界不是隔几年就要捧一个“新星”出来吗?古今差不多呀!所以把这些人叫做吃青春饭,年龄大了人家就不来捧你了。

她只好嫁给一个商人作老婆。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使自己晚年生活上有个依靠。讲到这里,曾经有人向我提出过疑问:商人又不是普通农民,经济上应该还可以,怎么要娶一个年龄“老大”的老女人为妻呢?在此,我解释一下,古代妇女的“年龄大”和现代妇女的“年龄大”可不是同一个概念。现在我们讲一个女人年龄大了,起码是40岁以上了,而古代可不是这个概念啊。

大家都记得自古以来流传的一句话吧,“男到三十一支花,女到三十老妈妈”。

不要说古代,就是我年轻的时候,看到的也是这种景象啊。所以,我们的女同胞要特别感谢现代科技,是科学大大延缓了现代女士的衰老。今天的女士,别说“三十”,就是“四十”甚至“五十”都能依然“青春依旧、光彩照人”!而在古代,可没有这个条件啊。那时候对女子讲究的是“二八佳人”——十六岁啊。所以,我估计这位琵琶女此时的年龄不会超过三十岁。

可是,“商人重利轻别离”,商人讲究赚钱发财,对于夫妻之间的这种别离不太在乎。“前月浮梁买茶去”。上个月到浮梁贩茶叶去了。你们知道,浮梁就在景德镇旁边,现在还有一个浮梁古县衙。

“去来江口守空船”,这位琵琶女倒蛮痴情的,经常把自己打扮一番,搞了条小船到鄱阳湖口去接自己的丈夫,为什么我说都打扮一番呢,等下你就会看到。可经常是接不到。“绕船月明江水寒”。孤零零的一个人,独守空船。围绕她的只有那冰冷的江水和浸在江水中的一轮孤月。正因为如此,更引起她心中的悲伤……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好不易睡着了,做梦,梦到年轻时那么多人给她捧场。醒来时发现眼泪把脸上的脂粉都冲出了一道一道的沟痕啦,大家看到她是不是画了妆呀?古代女的可怜,年纪大了没有办法,只有把脂粉加厚,不然怎么冲出来一道道沟痕呢?这是琵琶女的自我介绍。

下面是白居易的感叹了。

白居易说:“我闻琵琶已叹息”,我听到她弹琵琶已经很感叹了。“又闻此语重唧唧”。白居易这两个象声词用得好,再听到她这番自我介绍更受不了!反复摇头,“啧啧啧”、“啧啧啧”……然后,一下迸出两句千古名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哎,同是漂泊天涯的游子哦,今天晚上能在这里相逢不就很好吗?为什么一定要原来就认识呢?今天晚上认识也不错啊!

白居易下面也作了一番自我介绍:“我从去年辞帝京”,我从去年离开京城,“谪居卧病浔阳城”。贬官又生病住在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浔阳这个地方呀,很偏僻,没有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我整年都没听到音乐声了!九江就给他说成这个样子了。不但没有音乐,而且住的地方还很糟糕。“住近湓江地低湿”,我的住地靠近湓江,地势低洼又潮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尽是一些野芦苇、野竹子长在房子四周。

“其间旦暮闻何物”?住在这里早早晚晚听到什么叫呢?“杜鹃啼血猿哀鸣”。听到杜鹃鸟叫,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杜鹃鸟叫得最凄惨,还听到猴子叫,那可不是动物园的、是野猴子!你看,被他一描述,九江成了如此荒凉的地方。

“春江花朝秋月夜”,良辰美景的好时光,怎么办呢?“往往取酒还独倾”。只好一个人喝闷酒哦。

“岂无山歌与村笛”?这里难道没有唱山歌的和骑在牛背上吹笛子的吗?有啊,可那哪是音乐呢?那是噪音啊!“呕哑嘲哳难为听”。“吉拉呱啦”,那个声音太难听呀!

“今夜闻君琵琶语”,今天晚上听到您弹琵琶呀,“如听仙乐耳暂明”。就像听到仙乐,我这耳朵痛快了!

“莫辞更坐弹一曲”,你不要就走啊!请您再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了表示感谢,我写首诗送给您!就命名为《琵琶行》吧。

“感我此言良久立”,这个琵琶女也被白居易这一番真诚的话打动了,站了那么久后,“却坐促弦弦转急”。这个“却”字用得好。这个琵琶女真的是很有教养,站起来,很有礼貌地退了半步、再坐下,这是一种很有教养的礼节。又开始弹。

“凄凄不似向前声”,这次弹得比前面更凄凉,以至于“满座重闻皆掩泣”。所有在座的人都流泪了。估计跟白居易在一起的这几个人,音乐水平都不错。如果现在把2009年中国琵琶大奖赛的金牌得主请到我们今天的现场来弹一曲,哪怕弹得再悲哀,我不晓得能把几个人搞哭。如果真有人流泪,其他人恐怕会笑他“你神经病,还真哭啊”(九江话,观众笑)所以呀,人与人之间,对艺术理解的差距是很大的……

“座中泣下谁最多”?虽然大家都哭了,可是哪个哭得最厉害呢?“江州司马青衫湿”!我白居易哦,我胸口都哭湿一片啦。

我就不去再像语文老师那样分析它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我写了一段最后的评说语:

《琵琶行》这千古诗句是诗人心泉的自然流泻,素昧平生,心有灵犀;这是一种人生经历的彻悟,这是一种抽象而经典的人生感触。它穿越时空,弥漫着人性的温情,闪烁着动人的光辉,蕴涵着深厚的美学情致。

人生得意之时,每天浑浑噩噩地度过。而当失意之时,方能感受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所以,失意也未必都是坏事,经历失意的人会成熟起来,会领悟到以前不能了解的东西,没有失意,就不会有《琵琶行》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没有失意,白居易也就很难获得这种由深心体验出的情感和智慧。

这就是《琵琶行》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激起广泛共鸣的原因。因为它所描绘的,正是人生普遍而永恒的境遇。让人回顾踌躇,茫然若失,百感交集。

这就是真正的艺术!

谢谢大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2552.html

更多阅读

《灯下酒纸上醉》之李百药与《北齐书》 李百药

灯下酒纸上醉——汾酒文化漫谈23、李百药与《北齐书》“汾清”一名出自《北齐书》,《北齐书》的修撰者为李百药。李百药生来体弱多病,是个药罐子,否则,他的祖母赵氏也不会给他起这样一个名字。人生百味,“百药”之

陈海鹰:我与《黑海潮》

纪念品介绍:牛田洋——历史的丰碑(DVD)两位广西同乡大学生当年在劳动锻炼之余写的词陈海鹰:我与《黑海潮》七二八反思 2009-07-10 23:53 阅读25评论2字号: 大大 中中 小〖按〗 30年前一篇有关牛田洋七·二八台风的文学作品轰动了潮汕乃至

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及其思想研究与《道德经》现代文翻译(学术理论版)《道德经》无疑是一本奇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笔者作为一个爱好学哲学的人对她简直是爱不释手。其作者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在本文将谈一谈笔者对老子思想的认识、小小的

声明:《蔡厚淳讲述白居易与《琵琶行》 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网友岁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