畀愚 畀愚罗曼史

畀愚 畀愚罗曼史

畀愚

张畀愚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是浙江嘉善人,出生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在2000年开始了小说创作。小说处女作《单五一的最后一天》发表在《清明》杂志上(2000年第5期),此后一发而不可收。《上海文学》在2001年第3期的“视点与叙述”专栏中推出了他的短篇小说《尿毒症患者的日常生活》之后,又在第4期上发表了他的另一篇小说《一个人的婚姻生活》,充分体现了《上海文学》对青年作者的支持。他的小说《在1984年的午后行走》在《小说界》2001年第2期的“写作的年代”专栏发出后,又有若干中、短篇小说在国内多家杂志通过了终审。目前作者正在撰写中篇小说。他是嘉兴地区又一个有望冲向中国文坛的年轻作家。
  对于年轻的张畀愚来说,他的心底似乎充满了叙述的欲望与快乐。
  从我读到的几篇小说中,我觉得畀愚的视点是着眼于人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往往借助于人物的描写来反映时代、折射现实生活,体现自己的一种感受、思考和理想。而且,畀愚的叙述,在平实中具跳跃感,他可以不厌其烦地叙述某个人物的日常生活,而在你不知不觉中,他的叙述方向突然改变,并且非常自如。读他的小说,因此而感到新鲜和快感。
  单五一(《单五一的最后一天》)是一个内退的粮管所职员,他的最后一天实际上是他内退后的第一天。应该说,这是平淡无奇的一天。这不是单五一一生的浓缩,而是在这一天中他体验了一生中从未经历过的生活。到供电所找当所长的侄子要做临时工、跟着一群年轻人到局里上访、糊里糊涂地被一个女人拖进了理发店洗头按摩、而且戒了二十年烟瘾的他居然重新抽上了烟……这一天的生活使他的心情发生了变化,或者说是他对生活已无所适从。当吃过晚饭,酒后的他竟像年轻时一样要和他老婆去看一场电影,遭到拒绝后又要他老婆早点关灯睡觉,被老婆斥责为发酒疯。苦闷和不安使单五一离家游荡,最后竟然闯到了环城公路上。小说的最后,作者这样写道:“几分钟后,一辆摇摇晃晃的卡车经过,单五一变幻着的影子在路灯下消失了。”
  这样的结尾,使我想起卡夫卡的《判决》,当格奥尔格投河自尽时,“这时候,正好有一长串车辆从桥上驶过。”车辆成为这两篇小说结尾中的共同道具,但意义是不同的,正如这两篇小说中两个人物的死亡一样。格奥尔格是屈服于父亲——权力者的残暴而死亡的,那么,单五一呢?他的死亡绝对不是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作者叙述这样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似乎在说纷纭的生活中充满了偶然性,或者说是揭示了一种人物性格的弱点。
  同样陷入人生困境的尤民光(《尿毒症患者的日常生活》),他在家养病的日常生活真是“一地鸡毛”。家庭琐事已让他不胜烦躁,整天操心的却是医药费的报销。可是厂长因为贪污进了看守所,工厂也倒闭了。老实人尤民光感到了生活的危机,然而当他回家看到自己的老父亲正在弄里与几个带小孩的年青女人聊天,手里哗哗地转着两颗北京买来的玉石弹子时,心想离死越近的人活得越无忧无虑,他沉寂忧虑的心开始振作起来。当我们看到“尤民光上前叫了声爹时”,我们相信他会快乐地生活下去。
  我觉得畀愚在处理这种极其普通的题材时,非常有耐心,并且努力把故事叙述得引人入胜,时有神来之笔,让人眼前一亮。事实上,作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来说,题材问题不是最重要的,他的才华往往是在化腐朽为神奇中体现出来的,决定小说品质的优劣,恰恰是叙述的艺术技巧和作品文本的丰厚内涵。如鲁迅的《阿Q正传》、博尔赫斯的《南方》等小说,就是小说创作的经典范例。
  而畀愚在小说创作上的努力与潜质,确实值得我们的关注和称道。他在《上海文学》上发表的第二篇小说《一个人的婚姻》,在叙述艺术上更趋成熟。舒安对于婚姻生活的困惑,实则上是折射了现代人的普遍心态。作为一个男人,以离家出走的方式来逃避婚姻的烦恼与责任,是无法解决这样的困惑的。而且,命运注定了他必须承受更大的人生悲剧。当他与妻子重归于好时,怀孕的妻子却因车祸致死。“舒安在这时听见嘭地一声撞击,在这间派出所明亮的办公室里,医院的景色栩栩如生地出现,舒安在那里看见了许齐无法辨认的脸。”
  在这里,作者是否在暗喻人生的无常以及婚姻的无奈?作者的叙述显然把读者带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作者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实际上暗藏机锋,在并不明确的叙述方向中,意义似乎被消解了,只有读到最后,作者才把他的思考交给你,让你一起思考。
  有人说,诗人的心灵是一只天生敏感丰富的容器。其实小说家也是如此。在畀愚的《在1984的午后行走》这篇小说中,我读到了青春、躁动、甚至诗意。它的诗意是内在的,从整齐排列的文本中律动着并透射出来。两个正值青春躁动期的少年,设法偷窥了女店主丰硕的胸脯、偶然撞见了一场乡村野合,在这有意无意之间,青春萌动的时代充满了诱惑、快感和不安。《小说界》编辑谓之“青春的纪念”。确实,这篇小说唤起了我们对于青春时代的记忆,伤感而又温情的记忆。我喜欢这篇小说,更是因为小说深含的一种意味深长的诗意。
  畀愚的叙述是有节制的,而他的语言又是精致的。在这样一篇简短的阅读随笔中,我只是如蜻蜓点水一般记下了我的一点感想。然而,我的阅读感觉告诉我一个非常清晰的事实,那就是:畀愚的小说创作起点高,而且冲剌力强。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以后的作品更精彩、更让人喜出望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63813.html

更多阅读

刘古愚兴平籍弟子冯光裕、张元际、张元勋 冯光裕

冯光裕(1867~1948),字孝伯,陕西省兴平县(南位乡)定周村人。幼时聪颖好学,因家贫无力供读,依靠母亲纺织,半耕半读,发奋苦读,知识渐长,稍有文声,后蒙咸阳刘古愚先生垂青,始从其读,学业大有长进。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中壬寅科举人,受

转载 孙大愚书画艺术初探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

读后热泪盈眶,“问路白云头,天道酬勤也”!孙大愚先生不愧为中国当代真正的书画大师!原文地址:孙大愚书画艺术初探作者:孙大愚问 路 白云 头——孙大愚书画艺术初探文/李雪晴大愚和我同乡同岁,但彼此初见时,却已人过不惑。虽同为中年,却

明 刘若愚《酌中志》 刘若愚

《酌中志》一(明)刘若愚 撰●自序累臣若愚,死罪死罪,叩首叩首。洪惟我太祖老爷,奋兴淮甸,混一华夏,圣德神功,超轶万古,创交结近侍官员之律禁,扶同奏启之条。立法垂统,亦严且密矣。迨宣庙老爷建内书堂,则内官不许识字之禁不得不开。然而累臣今日

好学若饥,谦卑若愚之一 求知若饥虚怀若愚出处

好学若饥,谦卑若愚(之一)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苹果总裁SteveJobs(史蒂夫•乔布斯)通过自身的三个人生故事:辍学、被苹果解聘、患有癌症,来阐述他的三个生活哲理。他认为,要始终相信时间会把生活中的点滴串连起来;人要遵循内

声明:《畀愚 畀愚罗曼史》为网友素妆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