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所写的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所故名。始于东汉,自创始至今,几千年来一直通行中国。它的创始人和确切年代说法很不一致,不过历代多数书法家认为其创始人是王次仲。东汉末年蔡瑁《劝学篇》中说:“上谷次仲,初变古形”。《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王愔《文字志》说:”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宋《宣和书谱》:”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东汉章帝建初(76-84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隶书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日之正书是也。“,”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据记载是王次仲,为东汉书法家(一说秦书法家)。东汉上谷郡沮阳县(今河北省怀来县大古城附近)人。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楷书特点:笔画省去雁尾,转折处亦用顿挫,结构渐趋方整,端庄方正,中规中矩,布白停匀、静中寓动。
正因为楷书规律性强,较容易掌握,易书写、易辨认,成为各种书体艺术中结合性最好的字体。也是最适宜于初学者学习进而进入书法殿堂的一种书体。
从年代和总体风格上看,楷书可分为四种:晋楷,魏晋时以钟繇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王羲之是晋代的大书法家,山东人,楷书代表作有《黄庭经》。魏楷,南北朝时期以摩崖石刻和碑刻为代表;唐楷,以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颜真卿是唐代的大书法家,山东人,楷书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柳公权也是唐代的大书法家,陕西人,出生于颜真卿之后。他的楷书构体严谨,刚劲有力。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人称”颜筋柳骨“。元楷,以赵孟頫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