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渴望了解全世界。
作者:吴瑶,美国密歇根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研究生,长期关注环境与气候变化、国际关系等领域。曾任《南方都市报》驻京记者,翻书党,冷知识爱好者,在《单读》、《东方历史评论》、“政见”网等开设有书情专栏。
假日书单:
01 《创造个体:西方自由主义的起源》
02 《政治思维的隐秘议程: 私利如何塑造意见但为何我们不承认》
03 《互联网不是答案》
04 《年轻的艾略特:从圣路易斯<荒原>》
05 《约翰列侬与小野洋子:双重幻想》
06 《儿童十字军》
0 1
《创造个体》
西方自由主义的起源
作者:Larry Siedentop
出版社:Belknap Press
作为最基本的社会角色的“个体”是如何被定义和发展的?回溯“个体”的概念在西方社会中的发展,牛津大学政治学教授拉里·西登托普(Larry Siedentop)在本书中指出,它的出现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早——人们常认为民主自由和现代科学一样,源自 18 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尤其是反抗宗教压迫。实际上,自由主义的根源——信仰个体自由、个人的基本道德平等、基于平等的法律体系和代表制的政府,都是源自关注道德革命的中世纪基督教思想。
西登托普首先比较了古代文明中的家庭和宇宙观与早期基督教思想的观念,他认为,古代文明中并没有“个体”的存在,每个人身处不同的阶层,但核心组织单位是由“家长”管理的家庭。而类似的,在罗马法中也是根据每个人的身份和阶层赋予他应有的责任:作为家庭管理者的父亲、作为国家和臣民管理者的君王,以及服从所有者意志的奴隶等等。对于旧时的自然不平等的颠覆首先出现在基督教发展过程中,当时君王倚重教会,教会人士既承担了启蒙的责任,又鼓励帝皇阶层将世俗的统治与“治愈灵魂”相结合,而“治愈灵魂”实际上是对个人道德境界的尊重和关顾。
对于自然不平等的颠覆的第二阶段出现在 10 世纪到 11 世纪教会改革期间,旨在确保罗马教皇的独立性,当时统治者声称拥有任命教皇的权力,以达到控制教会财产和法律决定的目的,但教宗格里高利七世认为教皇不属于统治者管辖,并且有权罢免君王、颁布普通法。这一举动,在西登托普看来宣告了普遍管辖权,厘清了国家管辖权与对自由个体的管辖权的关系。
西登托普指出基督教的核心论有二:道德平等和人类能动性,他在书中也探索了这两个思想在基督教中的起源和发展,基督教传统认为“经验”本质上是个人的经验,一些基本权利应该保护个人能动性,由此奠定自由主义的基础。
0 2
《政治思维的隐秘议程》
私利如何塑造意见但为何我们不承认
作者:Jason Weeden, RobertKurzban
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
政治信仰从何而来?宾夕法尼亚实验进化心理学实验室的两位研究者指出,利己主义是政治信仰的主要来源,政治和生活一样,在其中“社会动物为获得优势而竞争”,是为钱、为权的零和博弈。这听起来颇为犬儒,而且人们并不自知,但两个作者的研究案例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相信你所愿意相信的——这不是什么人生格言,两位作者的研究显示人们更愿意接受那些支持了原有偏见或来自自己的政治集团的新信息,研究调查了人们对于堕胎、大麻合法化、移民、平权运动和收入再分配等话题的态度,结论没有太出人意料之处。此外,他们将研究拓展到生活当中:定期去教会的美国人更反对堕胎,但这不是出于宗教信仰,而是因为它符合坚持传统生活方式的人们的利益——反对堕胎或许可以阻吓离婚和出轨的发生,从而保有他们的生活方式。
两位作者认为,政治立场的左右并不一定能反映内在一致的世界观,比如反对堕胎的人对税收不一定抱有某种强烈倾向。归根到底,政党只是个人利益而非道德共同体的联盟。
0 3
《互联网不是答案》
作者:Andrew Keen
出版社:Atlantic MonthlyPress
互联网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有人从中获得知识,有人从中获取财富,但互联网批评者也大有人在,比如安德鲁·基恩(Andrew Keen),早在 2005 年他就批评“互联网 2.0 ”只是一场宏大的乌托邦式的运动,就如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一样。十年过去,他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在《互联网不是答案》一书中,他从互联网发明讲到互联网巨头的崛起,分析互联网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影响,警示互联网改写世界所付出的代价。
他认为当下对互联网打破固有权力结构的颂扬是一种误解:“(互联网的)布道者们所犯下的错误是,他们认为互联网是开放的,去中心化的技术自然会带来阶层或不平等消解的社会。但与更开放和消除阶层差异相反,不受管制的网络社会正在破坏旧时包含了经济和文化不平等的中心,创造了一个人人皆可做主人的数字时代。这种新的权力也许根植于无疆界的网络,但仍然会变成广大的财富和权力被一小部分公司和个人所拥有。”
当 Airbnb、Uber 等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产品让人眼前一亮时,基恩却在书中给“共享经济”泼了一盆冷水,他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成立,只是一种新的数码超载——它破坏了稳定的工作岗位并且规避实际的管制。硅谷的机会主义者们声称要将一个产业“民主化”,实际上真正想做的是出于自身优势考虑削减现有订单。电商界的标杆亚马逊也成了基恩抨击的对象,虽然表面上看亚马逊为用户提供了更多获取内容和产品的渠道,但对于更宽范畴的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比如导致零售业的工作机会减少,亚马逊所需要的人手远低于传统零售业。基恩甚至用了“创造性的毁坏”来形容互联网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
基恩也触及了个人发展的部分。他说,我们的后代如同身处“前哥白尼”时代,世界绕着“我们”转,社交网络让人们“活在当下”,却容易忽略与历史的关联,虽然本意是用来沟通,却往往变成自恋的工具,为自己做广告。不过,基恩的书不大可能影响 Facebook 的股价,也不可能让亚马逊良心发现为传统零售业让步,更没法阻挡年轻人在 Instagram 晒一切,但他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还是能给读者们提个醒。
0 4
《年轻的艾略特》
从圣路易斯到《荒原》
作者:Robert Crawford
出版社: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诗人 T·S·艾略特去世五十年后,他的第一本官方传记终于出版,这本传记记录了从幼年到创作《荒原》时期的艾略特。官方传记曾经不在艾略特家人的计划范围内,他留下的书信等文字资料也不曾对外公开,不过他的遗产继承人、第二任妻子瓦莱丽·艾略特(Valerie Eliot)于 2012 年去世后,事情有了转机,长期研究艾略特的学者罗伯特·克劳福德(Robert Crawford)接触到了这些资料,撰写了官方传记。
即使有一手资料的“通行证”,诗人还是给克劳福德留下了难题,艾略特在世时就对传记不感冒,没有留下过多信息,也不允许别人引用他的文字。他与父母、朋友和第一任妻子的通信几乎全都销毁, 1905 年到 1910 年也只剩下一张幸存的明信片。但是,依靠有限的信件、回忆录和学生时代写的文章,克劳福德决意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严肃苍白的诗人形象。
过去的非官方传记对艾略特的青少年生活几乎是一笔带过,而克劳福德反其道而行之,从艾略特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度过的孩提时代,写到 22 岁创作《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of J Alfred Prufock),到后来 1922 年出版《荒原》。克劳福德想从诗人年轻时开始寻找他身处的世界与诗歌之间的关联,比如他在哈佛读书期间读到了杰西·L·维斯顿关于仪式的研究,深深地影响了《荒原》的创作——从标题、结构到象征手法。从哈佛毕业后,艾略特游历欧洲,后来到牛津读博士,在那里他遇见了第一任妻子薇薇安·海伍德。艾略特为她放弃了回到哈佛教书的机会,但这段婚姻并不令人愉快,《荒原》的创作也被认为源自他失败的婚姻,“这持续的呐喊,为深埋于灵魂之中的黑暗发声”。
0 5
《约翰列侬与小野洋子:双重幻想》
作者:筱山纪信
出版社:Taschen
日本摄影师筱山纪信(KishinShinoyama)以擅长拍摄情欲色彩浓厚的作品而闻名,这成为他的标志,也引起不少争议。他为名人拍摄的肖像颇受认可,尤其是捕捉到公众人物私下不易察觉的瞬间和罕见的表情——大胆的或是脆弱的,并不是所有摄影师都有让拍摄对象放松的能力,更不要说毫无负担地展现出亲密的一面,筱山纪信的这种特质在他为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展露无遗。筱山纪信受小野洋子之邀为1980年的专辑《双重幻想》拍摄了封面和宣传照,这也是列侬生前的最后一张唱片。
30年后,东京举办了一场纪念专辑发行 30 周年的展览,主要的展出作品就是筱山纪信拍摄的照片,当中有许多照片连小野洋子都不曾见过,她随即提议可以将照片集结出版。这本书最终由德国的艺术设计出版商Taschen出版发行,只印了 1980 本,由小野洋子和筱山纪信签名,售价高达700美元。时至今日,那 800 张照片记录了一个个转瞬即逝的时刻,仍然流淌着甜蜜和生命力,一段亲密关系因此而不朽。
这本书出版之际,筱山纪信对媒体回忆了当时拍摄的情景:一开始他还为拍摄这位前披头士成员感到紧张,不过他说,自己并不尝试干预他们的私人生活,只希望静静地捕捉列侬温柔绅士的一面,因此采用了较为自然的手法。他在两天内花了七八个小时,在列侬家中拍摄日常生活、在工作室拍摄专辑录音,至于纽约中央公园的湖边这对爱侣拥吻的瞬间,变成了后来的专辑封面。
0 6
《儿童十字军》
作者:Ann Pecker
出版社:Scribner
这是一个加州家庭故事,关于五十年间他们的秘密、渴望、残殇和闪光。主人公在旧金山南部乡野找到一块林地,那是1954年,还没有人称那为硅谷。买地、盖房、娶妻、生子。家庭中有诸多纷扰:妻子善变,不满于约束女性的条条框框,她找到艺术作为人生出口,但代价高昂。三个孩子一直住在家中相安无事,三十年后却因最小的儿子归来打破了宁静,那些再熟悉不过的争吵迫使孩子们思考他们是谁,如何计划家庭的将来。
小说既追溯了在圣人一般的外科医生父亲与善变的艺术家母亲抚育下,四兄妹的焦躁童年,也跳跃到孩子们不起眼的中年生活。他们依旧不快乐,但是更复杂的不快乐,其中一些来自于与母亲的对抗。他们轮番讲述家庭的故事,在五十年间的重要时刻,这些叙事与家庭画像交织在一起。小说充斥了各种判断与重新打量,作者试图思考这些问题: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童年,如何避免过去对未来的影响,先天抑或后天的争论有多重要?

妈妈爱读什么书?我们帮你送给她
明天就是母亲节,有没有什么书特别想送妈妈?
后台直接回复“书名+理由”
单读将会从书店里挑出其中三本帮你送给妈妈
我们也邀请大家
拍摄妈妈的枕边书照片发送至后台
让我们看到,妈妈都爱读什么?
(下图来自单向街书店主页娘她娘,你们发来的枕边书明天也可能出现在那里)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单向空间为母亲准备的礼包。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