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逃离亲密关系中的 “死亡陷阱”

    

  本书一方面记录了作者与妻子30年婚姻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作者也运用知见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前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客户和工作坊参与者的故事为素材,汇集了婚姻成功者的生命智慧,引导读者去经营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或许,你会因此对爱情、婚姻、亲密、依恋、激情、外遇、理解、沟通以及承诺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所有的结果
  都与你的童年有关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儿童心理学理论是,当父母关系陷入困境时,孩子们开始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例如,如果父母很不堪地离婚了,那么其中一种情况是孩子很可能会以某种方式牺牲自己,也许是生病或发生意外。另一种情况则可能是孩子会突然惹是生非或在校成绩一落千丈。这一切都是孩子的本能和选择反应,试图帮助或分散父母的注意力,希望借此父母能将注意力放在家庭中更迫切的问题上。孩子们上演一幕幕的戏,希望能阻止父母争斗,让家庭至少可以有一段时间重聚在一起。
  我们不难发现,在破碎或不和谐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生活上也是跌跌撞撞。他们会认为父母的痛苦都是他们的错,并且会采取相应的行为。当然,我们比较容易从别人的家庭中看出这股动能,但是,假设父母之间的关系够恶劣,那么孩子的反应就会变得很极端,退缩、尿床、大哭以求注意力或表现得像个超级乖宝宝。许多“超级乖宝宝”长大后都会说他们有一个完美的童年,其实这意味着他们仍然活在逃避之中。

  伴侣是你的镜子,你越靠近,
  越能清晰地看到自己

  佛家中有句谚语:虽然我们能看到其他人,但我们却看不到自己。而“关系的魔镜”就是迫使这些潜意识的需求、动力和复杂的情绪浮上台面。
  说实在的,我们对自己的潜意识驱动力浑然不知。我们随着他人的行为“起舞”,责怪他人害我们有这种感觉。然而,在承诺的亲密关系中,无可避免我们会原形毕露。所有潜意识的驱动力和冰封已久的痛楚都会浮现,目的是让你有机会疗愈,你绝对是逃不掉的。
  许多婚姻或亲密关系都是败在忽略这个原则:我们的伴侣是我们的一面镜子。除非我们愿意探讨这个动能,不然我们会与我们最近且最亲密的伴侣保持距离。唯有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踏上美满幸福的道路(就算一次只是维持几分钟都好)。

  依赖与独立的拉锯

  并不是所有的关系在早期就会遇到心魔陷阱。有时候我们会从蜜月期直接跳到所有关系最大的课题:依赖与独立之间的拉锯。
  我们原本对伴侣感到兴致勃勃的一切,突然间我们却感到厌烦,我们感到无力且失望透顶,甚至有造化弄人的感觉。毕竟,我们一开始就以为这个人会永远珍惜且爱护我们。然而,相反地,他们似乎无视我们的需求。于是,我们陷入了争吵的陷阱,目的是想尽办法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及硬要我们的伴侣改变行为,好让我们快乐。
  通常这种情况先发制人的是女人,情节大都是因为男人们的神经过于大条,让她们无法忍受而生闷气。此时,男人们却对为何她们的心情那么差摸不着头脑。“怎么了?”他问。“没事。”她随便回答,双手交叉搭在胸前。这就是一个典型生气的例子,她气为什么她的伴侣无法和她心灵相通,不知道她的需求是什么。让人不明白的是,我们往往需要教导人们如何对待我们。如果这位生闷气的妻子可以接受她的老公未必永远都会知道她的需求,那么,她就可以直接温和、清楚地告诉他她自己的需求。“需要我写出来吗?”她可能还会挖苦他。嗯,事实上这是需要的,有时候我们就是要把话详细地说清楚,不管我们是男人还是女人。

  死亡期陷阱:和最亲近的人
  较劲,没有谁是赢家

  我们处在一个以竞争激励人心的社会,但是,如果关系也如法炮制的话,很可能关系就会无疾而终。我们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然而重点是我们要穿越这个阶段,而不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
  亲密关系其中一个目的是学习付出和接受,进而找到幸福快乐与成功,幸福快乐和成功是相辅相成。
  老实说,没有人想和一个一成不变的人生活在一起。如果每天起床你看到的都是相同的人,很快你就没兴趣与对方生活在一起。那我们该怎么办呢?答案就是尽己所能地付出(但不是牺牲),因为每当我们付出时,对方就会有所转变。当我们为他们付出时,他们会心花怒放,而我们也是那个受惠者。所以,当我们的伴侣开始走下坡,或者看起来闷闷不乐时,这可能意味着你开始与他竞争,停止付出给他,很可能在潜意识层面,你和他在玩一个输赢的游戏,而不是双赢。
  竞争对关系具有破坏力,因为竞争是基于一个输赢动能的信念,我们赢则对方输,关系不平等,而且竞争是出于匮乏,觉得一切似乎总是不够。我们从儿时起就有“匮乏”的感觉,当时我们学会与最亲近的家人竞争,以获得渴望的关注和爱。即使来到今天,如果在工作场合中你有竞争的动能,那么你一定会将这样的动能带回家,与你的家人竞争。
  大多数的人会隐藏我们竞争的本性,不过,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它对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的影响。请牢记,如果亲朋好友过得不是很顺利,即便我们在这场比赛中获胜了,但是别忘了,我们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看似我们赢了,但我们仍然要以某些方式付出代价,也许是照顾他们、支付他们生活所需,也许是收拾他们生活的残局。在这样的输赢竞争中,没有人是赢家。
  生命怎么可能是与他人竞争呢?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永远都无法透视他人的全貌。重点是展现自己的光芒,无论我们看起来如何,成就最好的自己,并且全力支持他人,成就最好的他们。

  死亡期陷阱:
  害怕改变,害怕向前

  我们内心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心理,那就是人都会犯错,所以我们害怕改变,害怕迈入人生的下一步。我们一直重复“老掉牙”的行为,这让我们卡在死亡期,并且对伴侣不再具有吸引力,同时,我们对伴侣也不再感兴趣。
  通常我们的生命历程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不过,有些时候,我们开始担心改变,害怕向前发展,于是故意让自己停滞不前,创造一个问题让自己卡住,仿佛再也没有其他问题比让自己困在死亡期更安全了。
  害怕未知、害怕进入难以预计的领域是很自然的。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我们相信的是与“真爱”在一起就代表从此会幸福快乐的神话。我们总认为从此我们会幸福,不需要做任何事,只要坐享其成就行了。但是生命与关系的运作并非如此,幸福快乐的伴侣是双方共同成长与转化,生命唯一不变的原则就是改变,然而改变可能会让人胆怯。
  不过,从最根本的层面来看,所有的恐惧其实都是源自我们害怕会失去,而这个阶段表面上也看似如此。事实上,我们唯一会失去的是我们的控制。放下控制所得到的回报,远比让自己卡在某个阶段来得更有价值。但是,这意味着我们要面对来自下一步,跨出习惯范围后的那份不安全感。
  放下控制,我们会赢得伙伴关系,这会为我们生活所有的领域带来更亲密的关系与成功。放弃控制必然的结果就是找到相互依靠的关系和伙伴关系。现在看看,这些代价真有那么可怕吗?难道这些不正是我们真心渴望的吗?放弃控制不仅可以让关系更亲密,获得更多世俗的成功,同时我们也开始赢回自己的心,我们开始对生活中的事物感到有意义、容易被感动,而且更加关心身边的人。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逃离亲密关系中的 “死亡陷阱”
  在这个时候,许多人都会对我们说:“好啦!让我看看下一步是什么,这样我才要去做。”但是,事情的运作并不是这样。就算我们告诉你下一步好,你还是不会去做。你可能要想很久,甚至可能觉得下一步听起来还不错,但是,就你目前控制的程度,你根本就不会动。若要穿越死亡期,我们就要学习最可怕的课题,特别是对独立的那方而言,这个课题就是臣服(投降)。这不是意味着我们要示弱,任人摆布,那样是牺牲。相反地,真正的臣服(投降)是放下一味坚持自己,放下自以为是。换言之,我们要回归到一个好学生的位置,不断反复学习,因为,当我们自以为是时,我们就什么都学不到了。

  死亡期陷阱:恋父恋母情结

  死亡期性关系其中一个最大的陷阱是恋父恋母情结。这是我们将早期对异性父母感到有性的吸引力,但深感内疚,因而将这个未竟事宜投射在我们的伴侣身上。
  弗洛伊德学派主要是在于了解恋父恋母情结对我们生命全面的影响。在多年研究深层心灵工作后,恰克·史匹桑诺发现,这种情结对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情结源自于我们早期的童年,当时可能处在一个匮乏或争吵没有联结的家庭,因此我们会从对自己最具有吸引力的那位家人身上寻找爱或呵护。最糟的情况是在家庭中发生乱伦事件,不过,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够避免这种恋父恋母情结的影响。这个心理学众所皆知的陷阱通常会一直隐藏到我们进入死亡期后才浮现。
  大多数的人在表意识几乎都已忘记这种早期对异性父母的性吸引力,不过心理上却深受影响。从以下关系的表意识层面你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没有亲密关系。●关系沉闷无趣。●为小事或无故争吵。●三角关系(重建原生家庭的三角关系)。●对自己或伴侣的身体感到厌恶,尤其是在做爱的时候。●事业上,眼看就要成功,但突然间却功亏一篑失去一切。随后又东山再起,然而就在即将成功之际,又再一次彻底失败,而且一次又一次重复同样的模式。
  这些都是恋父恋母情结的征兆,来自于我们的潜意识。正如在我们的原生家庭中,我们逃避任何未化解的性吸引力议题,于是现在,我们就改为拒绝我们的伴侣,并且将这些沉闷的情绪和性能量带进我们的关系。当你一想到有绝大部分的关系失败是因为这些动能时,你就更不能低估这股动能对我们每日生活的影响。

  我们的故事:一场“负责任小
  姐”与“自在先生”的较量

  苏珊:我家里有四个小孩,我排行老大,经常被要求要照顾弟弟妹妹。我记得在星期天早上,我独自带着他们,花好几小时逗他们开心,好让我的父母可以睡个懒觉。每当我扛起责任时,我就会得到许多表扬,这就好像是一种得到爱和认可的必胜方法。我父亲是一个忠实的贵格会教徒与公务员,典型的“负责任先生”。为了持续得到他的认可,我绝对不可能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事实上,家里任何成员若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就会被惩罚,大多数是沉默式的不认同、宵禁或扣零用钱。因此,负责任这个议题造成家人之间有许多竞争和明显的家庭模式,而我就成为那个专制霸道的人。当我在青少年后期,“负责任小姐”已成为我的化身。并且成为日后生命中的一股驱动力。
  杰夫:我家里有三个男孩,分别在三年内陆续出生,我排行老二,而我们的小妹妹八年后才出生。我的不负责任行为已成为家中的传奇,现在我们会笑看这一切,并且试图算出我曾经报废过几辆车、错过多少次纪念日等。我在非洲一个农场长大,当初家人来到这个殖民地是为了逃避他们原本家庭动能失调的问题,然而,所有的动能依然重现。我大哥长大后是孩子中负责任的那个人,所以,对我来说,我的选择不是做一个比他更负责任的人就是做一个不受约束的人。因此在这个情况下,我成了一个狂放不羁的人,并将身边人的生活闹得不得安宁。虽然有时候我会顺从,不过底层的模式是抽离与不负责任。
  十三岁那一年,母亲、兄弟和妹妹离开我去了澳大利亚,我对母亲和身在非洲的父亲而言,实在是太难管教了。所以,大部分时间,我不是安然地待在内罗毕的寄宿学校打混,就是独自待在肯尼亚西部的农场家里。寄宿学校的管教方法严格苛刻,所以为了生存,我在情绪上非常抽离。我不太关心其他人的感受,毕竟,我连自己的感受都觉得很疏远。我相信自己已经武装成了一个坚强、无惧、独立的人,而我就将这个模式带进了我和苏珊之间的关系。

  大家看得出问题出在哪里了吗?早在多年前已露出端倪,就在我们最初的吸引力上,这个负责任与不负责任的议题就是我们争吵的整个动能,我们各自都将矛头指向对方。当初苏珊被杰夫崇尚自由的冒险精神所吸引,现在却被他的随意所激怒;而杰夫第一眼就爱上苏珊的稳重有条理,然而现在却受不了苏珊的吹毛求疵。

  杰夫·艾伦
  知见心理学大师,现居英国英格兰威尔特郡。1990年,杰夫成为英国知见心理学的推动者,1998年,他成为一位全职的训练师。除了在英国建立工作坊外,杰夫也在德国、西班牙、巴西、肯尼亚、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等地设立工作坊,引导数十万家庭走出情感困境,重获幸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6151/201784798318.html

更多阅读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情感暴力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有时候远在天边的爱就是近在眼前的恨。”形容的是这样的一种人,他们对陌生人能够表现出爱心,在亲密关系中体现的反而是暴力。 为何如此?在很多人的小时候都会被教育在外面应该遵守规则,在公共环境中,我

论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台湾 中美关系

摘要:台湾成为牵动中美关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美国现在不断强调两岸问题的“和平解决”,这同样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而不是出于“爱好和平”的原因。中国任何一届政府都不会放弃和

和谐劳动关系 企业工会在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工作重点

     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企业工会工作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具有角色优势,应积极作为,大力推动,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积极发挥企业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就是要通过沟通的方

声明:《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逃离亲密关系中的 “死亡陷阱”》为网友让悲伤风里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