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解读弟子规(25)

解读弟子规(25)作者:张建云2011-12-27     天津网-数字报刊

    25.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分明立场,与人和睦相处。事情要加到别人身上之前,先要反省问问自己:换作是我,喜欢不喜欢,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就要立刻停止。

  小的时候,妈妈曾经讲过“九两秤”的故事。有个卖馒头的人,一心想赚大钱,于是就找到一个星秤的人说:“师傅,您能不能给我星个九两的秤,我可以多出钱”。

  星秤的人一听心里就火了,心想我非要教训一下这个缺德的家伙,竟然想靠缺斤短两牟取利润。于是他便当面答应了,但是最后他星的秤不但不是九两秤,相反却是一个十一两的秤。两年后,这个卖馒头的人真的发财了,他带着厚礼来看望这个星秤的人:“多亏了您当初给我星的九两秤,我今天发财了,特来致谢。”

  星秤的人却茫然了,心想:我明明给他星的是十一两的秤啊!原来,由于他星的十一两秤比同行每斤多给一两,他卖的馒头都比别人的个大,所以他的顾客越来越多,人们争相要买他的馒头,于是他就发了。

  给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这里获取,是从事政治经济工作的法宝。这就是政治经济学中被现代人称为著名法则的《管子定律》。《管子定律》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国相管仲提出的,为了齐国的霸业有一次向桓公进谏的中心思想,它的核心是“为政之法,先予后取;予之有道,取之有度;民富国强,霸业可成”。

  人们都喜欢利润、荣誉、社会地位和成功之后的欢愉,于是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地去获得,却很少有人思考如何先让别人获得利润、荣誉、社会地位以及成功之后的欢愉。

  一位抱着柴禾的人坐在寒冷的夜里,冲着一只因缺柴而即将熄灭的大火炉叫道:你什么时候给我温暖,我什么时候才会给你添柴。显然,这个人是不会得到温暖的,因为他没有付出。这就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态度,甚至有时的表现还不如这个人。火炉不仅要给我温暖,而且要给我许多温暖,让我对它产生足够的信赖,确认它会恒久给予之后,才会添柴。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解读弟子规(25)

  孔子早已经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论,这句话道出了“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的真实意义。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能通达。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理解他人、对待他人是处世之道。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的道理是一样的。

  商道(天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理念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公司领导人把帮助别人看成自己的快乐,整个公司上上下下为社会公益着想、为自己和别人的父母着想,为同事、朋友着想,并秉承“修身、乐观、责任、利润、回报”独特经营氛围来创造更多的价值。经常友善地考虑到他人与客户的感受,因为他们懂得真正的“商道”是君子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

  “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反思:每天送出一个微笑和祝福、一个赞赏与鼓励的目光,坚持一周,你会发现自己变得快乐、豁达而且智慧。你不愿意做的事,请不要强加到别人的身上;如果你认为是好事,请与身边的人分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3451/419772090350.html

更多阅读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视频全集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pdf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1-22集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38

作者简介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

解读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全体同学大家好根据校党委的安排,从今天起,我们将在课间操一起来学习、解读弟子规。这是我校行为养成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去学习,用心去领悟,并把弟子规的具体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弟子规》是传承中国文化的

声明:《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解读弟子规(25)》为网友酷到没边儿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