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
lacquer
用漆在木、织物、金属、竹篾、皮革等材料做成的器物胎骨上涂饰,并装饰图案花纹的工艺品。
沿革 生漆取自于漆树的天然液汁,经炼制后,再调入各种颜料,配制出不同颜色的漆料。用它作涂料不仅光彩照人,而且具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性能。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一件木碗,造型美观 ,内外都涂以朱红色漆,色泽鲜艳。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古墓中出土的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约3400~3600年。在湖北黄陂盘龙城、河北藁城台西、河南安阳侯家庄等商代遗址中发现木雕涂朱漆的木椁板印痕,雕花或镶嵌松石、蚌壳、玉石的漆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西周漆器多描绘花纹或镶嵌蚌泡作为装饰,其中蚌组花纹是螺钿漆器的初制。山东临淄郎家庄发现的东周漆器残片绘有人物、屋宇、花鸟等,是现知较早的漆画。战国是漆器工艺史上一个重大发展时期,出土的品种很多,有棺椁、木俑 、耳杯 、奁 、盒 、乐器 、兵器附件 、皮甲胄 、弓箭等,在胎骨、造型及髹饰技法上均有创新。夹纻已经出现,它质薄体轻,外形灵巧多变,是脱胎漆器的前身。汉代漆器产地分布广,以四川、湖南为主。器物造型美观和多样化,并出现了直径超过70厘米的大盘、高度约60厘米的大钟。新技法有以针刻出花纹后填金的戗金以及用稠漆堆塑成凸起花纹的堆漆 。在器物的口沿 、顶 、四角 、双耳等处 ,镶金 、镀银,或镶嵌玉石、琉璃珠,并加金银箔花饰,以彩绘的云彩、山石等衬托,华美无比。唐代漆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有用贝壳裁切成物像,上施线雕,在漆面上镶嵌成花纹的螺钿漆器;有用金、银花片镶嵌而成的金银平脱器 ,并出现剔红漆器。唐代夹纻造像也有了发展,以适应社会尊崇佛教的需要。宋代,著名的漆器产地分布在浙江温州、杭州等地。剔红、描金、戗金、剔犀等漆器都很精致。元代,漆器品种繁多,其中最重要是螺钿漆器、戗金漆器和雕漆中的剔红漆器、剔犀漆器 。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雕漆,其特点是堆漆肥厚,用藏锋的刀法刻出丰腴圆润的花纹,构图饱满匀称,层次分明,并注重磨工。著名匠师有张成、杨茂。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张成的栀子花纹剔红圆盘,杨茂的观瀑图剔红八方盒。明代,漆器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宫廷内官监、御用监下设油漆作、漆作。在永乐至宣德年间设果园厂,专门制作漆器。民间漆器生产亦分布很广。浙江嘉兴以剔红漆器著称,继承了元代的传统,著名匠师有张成之子张德刚。扬州以薄螺钿漆器和百宝嵌漆器著称。前者有名匠江千里,后者有巧工周翥,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历史博物馆藏有他们的作品。据文献记载 ,云南大理也以雕漆著称 ,但在刀法上不讲究藏锋,也不注意磨工,与嘉兴的雕漆风格迥然不同。苏州、北京以描金漆器为主,著名匠师有蒋回回、杨埙。山西新绛以雕填漆器、剔犀漆器为主。安徽新安著名漆器匠师有黄成、方信川。黄成著有《髹饰录》,明天启二年(1622)刊行于世,是中国古代漆器的经典著作。清代,除宫廷设有漆器工场外,民间漆器也普遍发展。福州以脱胎漆器为主,著名匠师有沈绍安。广东以描金漆器、螺钿漆器为主;阳江漆器多实用器物,以牛皮作胎,质轻、耐潮、防水、坚固耐用。北京以雕漆为主。贵州大方漆器以马皮作胎,彩色填漆,独具风格。江苏扬州卢映之及卢葵生、王国琛等继承了明代百宝嵌漆器的传统。四川漆器以研磨彩绘著名。清代漆器的髹饰技法也丰富多彩,有罩漆、描漆、描金、堆漆、雕填、脱胎、螺钿、百宝嵌、戗金 、犀皮 、雕漆 、泥金(满涂金漆,或与彩漆结合)等 。中国的少数民族也善于制作漆器 、如彝族 、傣族、高山族制成高脚盘、木勺、酒具、皮甲、皮盾、弓箭壶、马鞍等,一般用黄、红、黑等几种色漆,描绘几何图案,色彩对比强烈,风格粗犷。

清乾隆海水游龙纹剔红盒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漆器"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