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猎手 最后的沉默猎手

沉默猎手 最后的沉默猎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当之无愧的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的顶峰,在这场钢铁和烈焰洗礼过后,坦克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陆战战场上毫无争议的王者。不过,其称王之路凶险异常,在各类轻、中、重型坦克在沙场上捉对厮杀的同时,有一种特殊的装甲车辆在战场静静地伺机而动,等待机会来临时给予坦克致命一击,这就是各类坦克歼击车。比起坦克那张扬的王者之风,这类貌不起眼的战斗车俩更像是猎手与刺客。
二战中,美苏德三国均在自己的坦克底盘上发展出了各类坦克歼击车,除去天性活泼的美国人制造的各种炮塔版,苏德的坦克歼击车反而都坚定而执着地在无炮塔/固定炮塔战斗室这条路上前行。由此,各类坦克歼击车发展出了数量繁多、种类各异的型号,一些在战场上书写了传奇和经典的型号直到今天还在被军事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不过,随着二战的硝烟散尽,坦克歼击车这一经典武器在发展迅猛的同时也迅速地被战后的各国打入冷宫,它正如一篇乐章一样,高潮刚至,便迅速地画上了休止符。
红色铁流的阻击者
严格地说,德国在二战中的无炮塔坦克歼击车刚开始时并不是专职反坦克出身,从德军对其的正式称呼——突击炮/强击火炮也能看出些许端倪。这些突击炮/强击火炮一开始承担的并不是反坦克任务,而是在作战中为突进的步兵提供伴随火力支援。虽然坦克一样可以出色地完成这种伴随火力支援任务,但是作为闪电战中的装甲突击力量,坦克需要大规模集中使用,并且必须由步兵来协同以便保护,这种围绕坦克中心的步坦搭配决定了在步兵进攻作战时,坦克的使用和定位会受到限制。突击炮/强击火炮就是基于这一点才被德军提出并发扬光大的。
所以在早期的德军突击炮/强击火炮中,大部分采用了无炮塔设计和较薄的装甲,因为无论如何,突击炮/强击火炮首先是一种自行火炮,它的目标不是法军的坦克,而是各种碉堡火力点和混凝土工事。从德军的Ⅲ号突击炮最初装备的武器,就能够看到这一思路的实际应用。Ⅲ号突击炮1940年第一次参加入侵法国作战时,其主武器系统仅仅是1门Stuk37型75毫米L/24火炮,这种短身管24倍口径的75毫米火炮,对于支援步兵足够了。
如果这一思路一直保持的话,突击炮也可以看做是火炮机械化的一个有趣注脚,但一切都在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后彻底改变了。面对苏联红军的各种装甲怪物——T-34坦克,还有巨兽一般的KV—1、KV-2重型坦克,德国人不得不承认自己手中缺乏两张王牌——能够与其相抗衡的坦克,以及能将这些怪物一般的红色铁流彻底摧毁的专用反坦克炮。
此时的德军,终于想起了Ⅲ号突击炮。于是,将其任务范围加上反坦克这一属性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将火炮由Stuk37型75毫米L/24换成Stuk40型75毫米L/43型火炮后,Ⅲ号突击炮(F型)_开始扮演起坦克歼击车这一角色。1942年9月,Ⅲ号突击炮首次参战便表现出了不俗的战绩,击毁了20余辆T-34坦克,而自己无一损失。这大概要归功于其低矮的外形——无炮塔设计使得Ⅲ号突击炮在设伏中很难被发现,狭小的正面投影也使得击毁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尝到甜头的德国人,开始考虑为Ⅲ号突击炮换装口径更大和反坦克效果更好的火炮。而且,随着战事的发展,德军手中的坦克数量比起苏联人来说相对较少,于是各类突击炮/强击火炮大规模进入德军服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装甲力量不足的燃眉之急,随着德军东线主力战车Panzer Ⅵ号坦克的入役,以Ⅵ号坦克为底盘的Ⅵ号坦克歼击车更是紧随其后。二战后期,更是有“斐迪南”、“猎虎”、“猎豹”等一大批无炮塔型歼击车生产并入役,不过虽然同样采用了无炮塔设计,大口径火炮使得各类底盘上的战斗室越发变得庞大,这个时期德军坦克歼击车的正面投影,已经和有炮塔的重型坦克没什么区别了。由于车体/战斗室前部装甲厚重,加上有大口径反坦克火炮的存在,敢于正面挑战这种巨兽级别坦克歼击车的装甲兵们,仍然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心理素质,可能还有更多的幸运值。
随着冷战的开幕,西方集团发现,自己不得不重新武装德国,以面对铁幕彼端虎视眈眈的苏军坦克集群。而不管当时两德的那一方,在这次世界性的选边站队中都十分无力:民主德国驻扎着苏军的精锐西部集群,而联邦德国同样有来自美利坚的重兵把守。不过西德总算能继续书写日耳曼战车的辉煌了,边境上巨大的军事压力迫使西方集团在法德和解的前提下允许德国人重操旧业。但很难说这是幸运还是不幸,因为当时德国的首要国防任务,是在苏联坦克突破柏林墙之后拼命将其尽可能地阻滞。仅凭德国自身的装甲实力,是无法同苏联与华约集团相抗衡的,这就注定了联邦德国不仅仅要发展自己的坦克,反坦克武器也同样是发展的重点。好在第三帝国的末日来临之时,德国就积累起了相当可观的反坦克技术储备。从反坦克导弹到反坦克身管火炮,从工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思路看,沿革旧有的发展体系循序渐进是自然而然的事,这一发展思路直接催生了JPZ-4/5坦克歼击车(“猎豹”的直系后裔)。
这种反坦克歼击车被称为JPZ-4/5似乎有点不大确切,因为它真正的名字颇为绕口:Kanonen Jagdpanzer-4/5,其中Kanonen为德语“火炮”之意,而Jagdpanzer则是指坦克歼击车。所以JPZ-4/5的真正名字应该是“火炮坦克歼击车4/5”,作为同时代“导弹坦克歼击车-1/2”的补充。考虑到成本、技术可行性和综合效能,完全把宝押在出生没多久的反坦克导弹上似乎是不明智的举动,所以身管火炮型坦克歼击车依然赢得了一席之地。这种导弹不够火炮来凑的高低搭配,使得西德武装力量多多少少心里踏实了一些,也为冷战一旦升级成为热战,手里有牌可打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JPZ-4/5的出现,实际上是按照“欧洲防务”的思路而定的,加上德国研制的“豹”1坦克,能够自行研发战后坦克与反坦克歼击车,无疑给北约的盟友吃了“定心丸”,以显示德国在欧洲战略上的重要性以及对欧洲集体安全的贡献,以便在战后欧洲的防务体系上争取更大的发言权。对二战坦克歼击车有所了解的人,都会觉得JPZ-4/5型坦克歼击车的外观有太多的似曾相识。厚实的防盾,风格化的炮口制退器,以及无炮塔设计和紧凑的车体,都在印证着这辆坦克歼击车上那浓郁的日耳曼血统。截止其退役之时,已经生产了近700辆之多。虽然日后红军装甲部队一系列新型装备的人役,使得JPZ-4/5配备的90毫米火炮在面对强敌时略显吃力,但它一直顽强地服役到了红色帝国崩溃的那一刻。有意思的是,大概是由于在二战战场上吃够了德系坦克歼击车的苦头,苏联红军一直不敢轻视这个只搭载了90毫米火炮的“小不点”,在苏联组织的军事演习中,还曾经专门抽调装甲车辆“扮演”这辆无炮塔坦克歼击车一一虽然从照片来看,扮演它的红军车辆比它更加高大。
苏维埃“猎虎”
尽管苏联在自行火炮研制方面起步较早,但这类自行火炮通常都是自行底盘加上一门火炮简单搭配而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伴随步兵的突击炮。这些自行火炮大都是苏联机械化部队建设探索时期的产物。比起自行火炮,苏联坦克歼击车的最初产品看上去更加简陋。在卫国战争开始十天后,军工人民委员便下达命令,要求研制一门自行反坦克炮,给予的期限只有两个星期。迫于现实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军工人员将ZIS-52型57毫米反坦克炮装在了苏联自产拖拉机的底盘上,定型为ZIS-30坦克歼击车。而这种“武装拖拉机”的防护能力可想而知,真正能称得上“防护”的部位,大概只有火炮防盾部分。不过,对于一直溃败的苏军而言,57毫米反坦克炮的威力还是十分理想的:1941年至1942年间,该型自行反坦克炮能够打穿战场上所有的德军坦克!
能出现这种应急之作,也和苏军炮兵的机械化程度紧密相关。与坦克部队不同,苏军炮兵的自行化工作一直进度缓慢,炮兵们更倾向使用拖拉机和牵引车拉着火炮走,可以说炮兵建设有点跟不上时代。为火炮安装一个自行化底盘的工作虽然一直在进行,但是试验过的各种底盘都不怎么令人满意,这也导致了红军的突击炮/强击火炮在战争初期极为缺乏。1942年春,苏联军工开始试图在T-70轻型坦克上安装76.2毫米火炮,经过改进车体等一系列技术上的探索,SU-76自行火炮正式诞生。与德国人不同,这种自行火炮一开始就明确将反坦克作为自己的明确目标,所以SU-76也经常被国内外资料称为坦克歼击车,这也是二战中苏联坦克歼击车的起点。
与Ⅲ号突击炮不同,SU-76的外形并不是无炮塔式的低矮,而是在车体后部拥有一个正面投影和炮塔不相上下的战斗室。让人不可思议的是,SU-76采用的是敞篷设计,在苏联的冬天,乘员不得不一边忍受严寒一边作战。大概最高统帅部也意识到了这一设计的缺陷,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苏联人干脆将缴获的Ⅲ号坦克/Ⅲ号突击炮集中起来,安装了T-34坦克的F34型76.2毫米加农炮,这一改进后的型号被称为SU-76I。
SU-122的研制工作于1942年8月开始,是M30s型122毫米榴弹炮和T-34坦克底盘的嫁接。参加库尔斯克战役后,苏军统帅部发现这类自行火炮作为支援火力武器很合格,作为坦克歼击车则有点力不从心,于是,苏军也师从德国人,将M1939 52-K型85毫米防空炮改进后放在T-34的底盘上,SU-85坦克歼击车从此诞生。之后由海军舰炮改进而成的D-10s,则与T-34坦克的底盘共同催生了一代坦克歼击车的经典之作SU-100。
红军内部更喜欢将SU-85和SU-100称为“炮兵坦克”,从这个评价可以看出苏联人发展坦克歼击车的思路。后期的SU-152、ISU-122、ISU-152火炮口径越来越大,装甲越来越坚实。与SU-101等后期型号不同,苏联人将SU-152、ISU-122/152这几种型号归纳为自行火炮或坦克歼击车,但这几种大口径长身管坦克歼击车所表现出的,反而是向突击炮/强击火炮转型的思路。二战后期的苏联重型坦克歼击车,不仅仅可以用来直击装甲目标,也可在进攻前作为曲射压制火力或者步兵伴随火力使用。
对于大口径火力兼顾防护的需求,苏联人从未降低过。1945年2月,战争中可能是最可怕的一种坦克歼击车出现了,它搭载的是为ISU-152准备的ML20S型152.4毫米榴弹炮,而底盘则是战后吓唬了西方一代人的重型坦克IS-3(约瑟夫·斯大林3型)的底盘,这个车体前部酷似箭簇的怪物被称为704工程。与ISU-152相比,没有了炮口制退器的704看上去更加杀气腾腾。尽管704212程只生产了10辆,并且只有5辆参加了奥德河战役,但是连苏联人自己都承认,这是卫国战争中,他们所生产出的最强坦克歼击车!
可惜的是,由于传动系统和刹车存在问题,704工程直至战争结束也没能量产。但苏联工程师们对坦克歼击车的热情并未失去,随着战后苏联重型坦克的发展,在重型坦克IS-7底盘上改进而来的26工程等一系列尝试依然进行着,而T-44坦克和T-154坦克的先后研制,则使苏联军工继续传承着T-34坦克时代的老传统:将现役坦克的底盘与大威力火炮相结合,改装成为坦克歼击车。在主战坦克的兴起时代,苏联军工将D49型122毫米坦克炮安装在T-54主战坦克上,“伊万”们得到了那个时代最好的坦克猎手——SU-122-54型坦克歼击车。
268工程被称为苏维埃“猎虎”,但SU-122-54坦克歼击车似乎并不打算沿袭它的风格,这种坦克歼击车并没有采用固定式炮塔战斗室,又恢复到了老旧的苏式坦克歼击车风格:将车体首上装甲向上延伸到一个斜面,然后将火炮安装在车体正面的装甲斜面上。如果不看底盘的话,恐怕很多人会将其与SU-122P这种SU-122的试验型混淆。可以看出,苏联的军工人员力求再次复制SU-100坦克歼击车的经典,以至于很多指标如火炮射速等都尽量向SU-100看齐。
与军工人员的满腔热情相比,苏联地面武装力量对这一坦克歼击车反应冷淡,苏联装甲兵统帅并不认为在进攻西欧作战时它会有用武之地。于是,在生产了77辆后,SU-122-54便永久地从红色铁流的装备清单里消失了。从此,苏联的身管火炮式坦克歼击车大部分转为为空降兵部队单独开发。性能对比
火力性能 JPZ-4/5坦克歼击车的主要武器系统是1门M1966式90毫米线瞠炮,炮口安装有双气室炮口制退器,炮膛安装有抽烟装置。该型火炮的高低射界为-8~+15度,方向射界15度,火炮俯仰必须手动操作。其最大射速为12发/分,弹药基数51发。该炮也可以发射M47或者M48坦克使用的炮弹,如反坦克高爆弹和穿甲弹。辅助武器为火炮右侧的1挺MG3式7.62毫米机枪和1挺7.62毫米高射机枪,备弹4000发。
而SU-122-54坦克歼击车的主要武器系统为D49型122毫米坦克炮,该炮装有1个多气室反冲式炮口制退器带双向稳定器和火炮抽烟装置,部分型号没有安装火炮抽烟装置。由于采用的是T-10主战坦克的主炮,威力是相当可观的。整车备弹35发,辅助武器系统包括2挺KPVT型14.5毫米KPVT重机枪,备弹600发。
火力方面SU—122-54更胜一筹,这与苏/俄一贯强调高火力输出有关,其主炮炮弹能在2000米之外击穿320毫米装甲。虽然JPZ-4/5的垂直静破甲厚度为330毫米,但这需要抵近至1000米之内才能做到,在1000米之内用JPZ-4/5对付五六十年代的主战坦克装甲,勉强够用,但碰上T-64和T-72这样的坦克,这个攻击距离与自杀无疑。能在线膛炮方面和苏联火炮一较高下的,只有英国皇家兵工厂的L7型105毫米线膛炮,而JPZ-4/5坦克歼击车曾有过加装L7线膛炮的意向,但因为车体太小,无法容纳这么庞大的火炮而作罢。
防护性能
JPZ-4/5坦克歼击车的车体为钢装甲全焊接结构,车体正面的装甲厚度为50毫米,车体右侧安装有8联装烟雾弹发射器,其发动机舱内装有1套灭火抑爆系统,车内安装有三防设备和通风设备。而SU-122-54的车体前部装甲则厚实多了,达到了100毫米,至于三防装置,考虑到其诞生时间为1957年,而此时的苏军正大刀阔斧对原有坦克装甲车辆进行现代化改造,SU—122-54安装三防装置的可能性很大。
从纸面对抗看,SU-122—54的防护性能可能要高一些,但不管是JPZ-4/5还是SU/-122-54,用来对抗主战坦克都必须小心翼翼,毕竟坦克歼击车不是坦克,没那么厚实,尤其是60年代后期大口径坦克炮蓬勃发展的年代更是如此。
机动性能
JPZ-4/5坦克歼击车的动力装置为1台戴姆勒一奔驰公司的8缸水冷柴油机,最大功率367千瓦。传动装置为伦克公司的液力机械式变速箱,有3个前进档和3个倒档。行动装置每侧有5个负重轮,3个托带轮,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其最大速度为7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400千米。
SU-122—54的动力装置为V2型4冲程水冷柴油机,最大功率382千瓦。传动装置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转向机构为二级行星转向机。最大速度为5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同样是400千米。
从机动性能来看,JPZ-4/5坦克歼击车毫无疑问占据优势,不过,JPZ-4/5的战斗全重仅为27.5吨,乘员4人,而SU—122-54的战斗全重为37吨,乘员5人。JPZ-4/5的机动性能超过SU-122-54是合乎情理的。
坦克歼击车的终结
战后苏德两国的坦克歼击车,按照历史的惯性,均采用了履带式底盘、长身管火炮和无炮塔设计,这种按部就班式的推进本来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在不到一代的时间内,苏德两国的坦克歼击车不是被改装封存就是弃之不用,如文章开头所说,乐章的高潮将至,便戛然而止。什么原因促使需求不同的两国都不约而同地开发出了无炮塔坦克歼击车后又同时放弃了呢?
德国的需求是明显的,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滞苏军的铁甲洪流,支撑到北约部队尤其是空中力量的介入。按照常理,反坦克导弹可能是最有效的武器,但在反坦克导弹的战法、装备尚未成熟之前,使用身管火炮坦克歼击车搭配反坦克导弹,无论技术上还是现实中都较为稳妥。其实,不仅仅是德国,整个欧洲在冷战时期如何阻滞苏军装甲部队的冲击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北约欧洲司令部曾经一度考虑过将战术核武器下发到师级单位乃至更低,足见其对铁幕后苏军力量的忌惮。而且从JPZ-4/5坦克歼击车的技术参数来看,恐怕谁也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能够单独正面对抗苏军坦克群的武器,装甲集群的侧翼和后方,才是它真正的用武之地。
苏军选择坦克歼击车,恐怕更大程度上属于装备发展的惯性,这种坦克搭配坦克歼击车的作法源自二战,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战后继续沿革这条发展路线当然是稳妥的,不过二战后,是苏军率先定义并制造了主战坦克这一坦克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产品。而对主战坦克的定位虽然清晰,但要将其整合进传统的大纵深战役法恐怕还需要时日,装备的使用思路也必须重新调整。SU-122-54的出现,很大可能是苏军在摸索装备思路的时段中处于真空期的顺势产品,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这样一种同时代顶尖的坦克歼击车量产后数量只有惨不忍睹的77辆,而苏联地面武装则是那种不屑一顾的态度。
真正让传统的古典坦克歼击车(身管火炮、履带底盘、无炮塔设计)谢幕的,不是别的,而是随着制导武器的出现与发展,反坦克火力与平台双重多元化的时代背景。战后反坦克导弹的兴起,使得传统步兵面对敌方装甲目标时,有了放手一搏的可能,而其搭载平台也并不像身管火炮这种传统武器一样单一,机载和车载均可,无论是威力还是精度都要胜于身管火炮。而且,反坦克导弹的另一个优势在于,一旦使用平台得当和制导方式提升,其面对坦克时的交火距离要远远大于坦克歼击车。前文曾经说过,JPZ-4/5在面对T-54/55这样的对手时,效果尚比同期服役的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要好,但面对T-64乃至T-72这样的第三代主战坦克时,必须在1000米之内接敌才能造成杀伤效果,而如果使用反坦克导弹的话,这个交火距离可以扩大几倍。此时的反坦克导弹尚未搭配机载,冷战后期反坦克导弹配合武装直升机使用时,敌方装甲集群如果没有配置野战防空武器,则交战完全可能变成单方面的屠杀。
传统坦克歼击车的目标和效能过于单一,而无炮塔型突击炮/强击火炮的任务则被另外的新式装备代替,这就是步兵战车和自行火炮,可能还要加上各种喷气式攻击机,以及加挂了火箭弹的攻击直升机等。这些装备不仅能够为步兵进攻提供支援火力,而且强度远远超出二战时各国的突击炮/强击火炮,功能可能还更全面些,毕竟,坦克歼击车和突击炮不是不能搭载兵员,但是携行的成员有限,而且不能像步兵战车一样,为乘员提供一定的防护,也无法像攻击机和武装直升机一样快速赶到交战区域的任意位置。
压垮坦克歼击车的最后一根稻草,恐怕是战后新兴的主战坦克,这种坦克结合了中型坦克的速度和重型坦克的防护,并普遍装备有大威力坦克炮。过去那种由重型坦克突破,中型坦克快速跟进,坦克歼击车用以猎杀对方坦克的战术,现在主战坦克可以以一己之力全部完成。当坦克集群里不再有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之分的时候,当坦克同样可以安装大威力火炮并且不降低防护性能与机动性能之时,坦克歼击车的地位就变得极其尴尬了。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自身,它仅仅是押韵”,苏德战后陆军坦克歼击车的发展和终结,恐怕又是一个历史的韵脚。杀手没有假期,而刺客不能没有信条,坦克歼击车这一坦克猎杀者的信条,就是在时代淘汰自己后安详地离去。不过,对于喜爱它的人来说,也用不着太过于悲伤,坦克歼击车的最后一名直系子孙,则一直服役到21世纪——中国的89式自行反坦克炮,是古典刺客最后的余晖。如果留心观察,从各种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到各国普遍装备的轮式战车/突击炮,都是坦克歼击车在新时代的旁系。当然,托了虚拟世界的福,当今的军迷们不仅可以在各种游戏里重温历史,还可以亲手驾驶自己喜欢的战车。从这个角度来说,坦克歼击车这个机械化时代的猎杀者,还没有真正地离我们而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0051/447234272318.html

更多阅读

国产首款3D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最后的防线》攻略 第一人称射击

国产首款3D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最后的防线》攻略——简介  《最后的防线》是大飞移动设计开发的一款3D画面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经典抢滩登陆射击游戏,2种游戏模式,7种武器选择,15种场景变化,30个挑战任务,45个常规任务,真实武器特性重现,给玩

转载 最后的印钱---前传---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的重要人物

原文地址:最后的印钱---前传---四面楚歌!作者:TOTII 此文章摘自天涯经济论坛蛮族勇士老师! 第一章四面楚歌 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之后,惯有的财富获取模式是:建一个“工厂”,然后去开拓一个“市场”,最后获得“财富”。但是从1980年代开始,随

英语词组 表示“最终”、“最后”的常用短语 词组和短语

【英语词组】表示“最终”、“最后”的常用短语佳中in theend主要有两个用法。1)与将来时态连用,表示未来最终的状态或期待的结果。2)指经过许多变化、困难或捉摸不定的情况之后“最后”,“终于”才出现的结果,多用于过去时态。这

电影《最后的武士》看日本 最后的武士电影国语版

专题【日本人真是中国人?】电影《最后的武士》看日本看了《最后的武士》,便觉得日本民族能够有它今日的成就并不是靠“冷战溢价”,明治维新的成功也许在于日本没有完全的西化。有人说,“日本人更像是传统的中国人,中国人更像是现代的美

声明:《沉默猎手 最后的沉默猎手》为网友护你余生无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