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往来 邪犯少阳 寒邪:伤阳、凝滞、收引

寒邪:伤阳、凝滞、收引

  寒病多发生在冬季。寒的病变有外寒与内寒之分,应注意区别。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其性清冷,凛冽冰凉,性质属阴,故寒为阴邪。寒邪伤人,使体内阴气增长,“阴盛则寒”,引起怕冷怕寒之象。易伤阳气,是指“阴胜则阳病”(《素问·阴阳应泉大论》)。正常情况下,阳主温煦,以制阴气。若阴寒偏盛,阳气无力驱散寒邪,反被阴寒耗伤,致阳气亏损,故有寒邪易伤阳气之说。阳气被伤,失却温煦和气化,导致机体产热不足和脏腑功能活动减退,则可出现全身和局部的寒象。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在病理上可表现为:①单纯的实寒证,如寒邪袭表,卫阳被遏引起的恶寒无汗、鼻塞清涕等表实寒证;②寒盛兼阳伤的虚实夹杂证,如寒邪直中脾胃,初见呕吐清水、腹泻、腹痛等里实寒证,继之又见食欲不振、肢冷、神疲等阳气虚弱证。

寒邪伤阳与内寒证,都是既可见寒盛,又可见阳虚。区别点在于,寒邪虽易伤阳,但总的特点是以寒象为主,兼有阳虚,内寒是以阳虚为主,兼有寒象,此寒乃阳虚不制阴所致。

   2.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的意思。感受寒邪,寒伤阳气,阳气失于温煦和推动,可使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闭阻滞,不通而痛。如《素问·举痛论》日:“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故寒邪所致疼痛多为冷痛或剧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临床中,寒袭肌表致一身疼痛,寒凝关节致关节疼痛,寒中脾胃致脘腹冷痛,都是寒邪入侵,气血津液凝滞而引起的痛证。不过,察邪不是引起疼痛的唯一因素,诸如湿、虚、痰等原因均可引起疼痛,但以寒邪更为多见。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的意思。寒性收引引起气机收敛,而使皮毛腠理收缩紧闭,经络筋脉收引挛急。临床表现可分两类:一是病在肌表,腠理收缩,汗孔不开,卫阳被遏,见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二是病在经络,筋脉收引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等症状。因此,寒性收引,是以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为致痛特点。

    寒邪致病的伤阳、凝滞、收引三个特点,在病理过程中常是互相影响的,伤阳可加重寒凝、收引;寒凝、收引之性常同时并作,又可再伤阳气。三者互为因果,加重病情。

寒热往来 邪犯少阳 寒邪:伤阳、凝滞、收引

    寒邪具有伤阳、凝滞、收引三大特性。寒象、疼痛、拘挛为寒邪致病的主要特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3051/394355191071.html

更多阅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刘渡舟 少阳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概说]少阳病指足少阳胆和手少阳三焦这两经的病而言。少阳叫小阳,抗邪的力量不如阳明和太阳,所以少阳病再不好,就由阳入阴,就发太阴病了。太阳主表,阳明主里,

足少阳胆经穴位图、循行图及对应病症 足少阳胆经穴位视频

足少阳胆经 子时 23-1时(勿熬夜)《子时》血气流注于胆,称为「足少阳胆经」,此时天地磁场最强,胆经会引导人体阳气下降,是身体进入休养及修复的开端;熬夜会致胆火上逆,引发失眠、头痛、忧愁易思等多种神经症状,因此宜多休养。

十一、足少阳胆经上 1-20穴高清彩图 足少阳胆经穴位

十一、足少阳胆经上1-20穴-彩图来自:http://www.guiran.me/uc/bbs/viewthread.php?tid=4563&from=recommend_f诚谢!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额角返回下行至耳后,沿颈部向后交会大椎穴再向前入缺盆部入胸过膈,联络肝脏,属胆,

辨治少阳病 把握三环节 推优把握三个环节

《思考经方》作者毛进军 主任医师诗曰:千古杂病数少阳,个中证机须思量。执简驭繁半表里,柴胡活用疗效彰。《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完整而完美,达到了中医临床学术的高峰。特别是其中的少阳病,临证多见,证候复杂,表里皆涵,治之以和,乃千古第

声明:《寒热往来 邪犯少阳 寒邪:伤阳、凝滞、收引》为网友断送一世容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