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柳啸风
今晚不叫做课,而是向大家做个学习汇报。
非常感谢老猫一直惦记着我,比我的前任还情深意长,对我这个算是演播室里的差生不离不弃,不断鼓励我开一期讲座。
作为一名从事文秘工作6年,进群2年的老学生来说,我的水平真的是有愧于老猫和各位大神的教导,与碎片和蜜桃这些尖子生相比,只能说须有知耻而后进的勇气。
今天老猫出的题是《我读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也是房立洲老师著作的读后心得。我想如果是一种印象式、概括式、走马观花式的读后感,估计未免会说得太空泛,大家也没啥兴趣听,所以就跟老猫汇报了一下,将题目缩小了一点,改为“学习大牛们公文素材积累的方法—以《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为例。”
由于我的工作实在是太杂了,而且不是以为文秘工作为主,所以今晚我的文字就没有进行很好的提炼,只能将自己平时的所感所语写出来,贵在真诚,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和支持。
素材的积累是每位公文写作者的基本功,不管你是初学者还是大笔手,都不敢轻视素材的积累,因为它是做好公文工作基础和关键。在用纸和笔写的年代,收集的素材是每个笔手压箱底的货,不到万不得以的时候,是不会拿出来示人的。
因为一个人整理好的素材,就揭示出他平时写作所依据的理论、模版和语汇库,是其秘密的武器库,所以在师傅带徒弟的年代,老文字工作者退休,一般会将他所积累的素材很郑重地交给下一任,算是授以真传。
到了互联网时代,有了海量的信息,收集材料就显示容易多了,你需要什么材料的时候,只要一搜索,就有无数篇目和信息出现,仿佛任何信息垂手可以。新技术虽然给人带来了便利,但是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是信息的过度繁荣让人无所适从,往往为选择而产生困难;二是由于材料的便利式催生了抄袭严重的现象,不少人投机取巧,在网上下载一篇稍作修改就交差;三是信息一多后,让人难以细心去阅读每篇材料,也让很多领导不及细读就产生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印象,甚至不少领导跟我说过:写材料有什么难的?不外是在网上搞几篇文章拼一拼下,水平高明否就看你会不会偷师罢了。可以肯定这些领导都是从事过材料工作的,所以他们的话听起来有点寒心。
现在摆在初学者面前最实现的问题是:平时要收集什么材料?怎样收集材料?如何运用好材料?我结合对何新国、房立洲、清水拂心、谢亦森几位老师的文章的学习,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我的学习的材料是房立洲《公文写作百法例讲》第一章,何新国《机关文字五十讲》第二、第三篇以及《怎样搜集材料》一文,清水拂心《浅谈公文素材的积累》,谢亦森《大手笔是怎么样炼成的》(理论篇)等材料。

现在步入正题:
第一,初学者要如何搜集材料?每对面对大量的材料,未免让人产生知识恐慌,许多同行不可谓不认真刻苦,看书、读报、阅文件、浏览网页、刷微信……反正是有字的东西逮住就读,生怕漏了什么信息,每天充满惶恐。文章是一遍读下来后,不知所云,收获甚少,但为了追求速度就马上转入下一篇了。
还有初学者很喜欢问:要写好公文需要看什么书呢?其实这种是学生时代的思维,认真啃几本教材就可以大长功力、获得真传、考核过关。其实公文写作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过来人的体会是看这些教材式的书作用不大,很多心法是需要你在千百遍的练习中去慢慢积累和感悟,才掌握到心法的。就象画家一笔能画出来个圆,你读再多的技法也不可能达到这种水平。《孟子?尽心下》: “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房老师《公文写作百法例谈》开篇第一章就是积累篇,他提出积累要做到“四个一”,即:要始终睁着一双眼,善于发现;竖着一对耳,学会倾听;握着一支笔,勤于记录;亮着一颗心,装下世界。
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公文写作者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记录,勤于思考。谢亦森也说过,材料写作者要做到博观约取、博闻强记、博采众长、博学多才,也是一样的道理。
房老师把积累的类别分为:思想积累、语言积累、知识积累、写作积累。这是房老师对素材的积累进行了高度概括,但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不要把一篇材料进行生硬地分割、划类,而是要从整体上去把握,重在消化吸收。读一篇材料要关注其思想理论、辩证思维、写作技巧,语言知识等等,既要分析透视其骨架,又要潜心感受其和谐之美,还要通过联想与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嫁接、融和。
对于一些词汇、句子以及新观点、新提法是要强记的,这样写起文章才能随手调用,应对自如。有时候大脑里记住的东西多了,也能帮助开拓思路、启发思维,令文思不至于枯竭。
根据几位老师的文章,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我认为以下几类材料可以进行重点收集:
一是大政方针和重要言论。这就是马列毛邓等等重要政治理论以及习总讲话等等,这也是房老师所说的思想积累的重要内容。
就我本人的实践而言,这方面的内容很重要,是我们文章观点的重要依据,只有充掌握了理论文章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如果仅是基层文字工作者的话,就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进行深入研究。因为我们不是理论家、政论家。实话说,大部分的中央文献偏于理论化,内容更适合省级以上的综合部门进行引用,基层不加区分的引用就有套大帽子的嫌疑,所以我们就知道大略就行了。
对于这部分内容,我倒是挺注意看《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他们的文章语言精练、逻辑清晰、字句铿锵有力,每篇几乎是范文。但我也主要是看看他们有什么新提法、新字汇、新口号,这些用心收集的话,偶尔在自己的材料用一用,能为文章增色不少。
材料的搜集目的更在于运用。搞公文工作有个说法:“读十篇不如写一篇”。公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跟学游泳、英文差不多,没有多少捷径可走,只在一遍遍地操练,“观千剑乃识器,操千曲后晓音”,不练,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另外有个感受,就是在向高手请教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自身所处的阶段认真探索,用心体会。很多时候象小马过河,自己的事自己最清楚。比如,所以的高手告诉你不要在意文章的语言,更重要是文章的观点、思路、写作技巧,学写公文最主要是先学好业务,研究工作思路等等。
但是在还未掌握好公文文种、基本表述、常用词汇里,你根本没有工具可以表达自己的思路,这个时间有满脑子的想法又如何,那真是水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
所以文字、文采,观点、思路是要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高手已入化境,点古为金、撒豆为兵,当然不会再乎几个词句和表述结构,但是入门者这方面还是要投入些精力进行学习掌握的,只有基础慢慢扎实了,才能摆脱掉羁绊,带着镣铐跳舞,随心所欲不逾矩。所以高手的指只是个方向和路径,路还是要靠自己一步步走。
一个富人跟你说吃素可以防三高,对身体健康大有益处;一个穷人却只想找点肉来解决自己的营养不良。不同阶层的认识是不同的,又没办法轻轻松松跨越,没有实力做支撑而说超脱,那只能说是华而不实,虚头巴脑。
我们开始从事文字工作时,水平肯定是达不到领导要求的,挫败感、屈辱感很强,但是面对困难不能退缩,对自己要有信心,也敢于亮丑、敢于尝试,不断地写下去,虚心向高手请教,多向前辈指点,对照高质量范文暗暗努力,在写作中不断感悟和体会,水平自然就会得到提高。这个阶段也不要急,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来。公文写作是硬把式、苦力活,只有聚沙成塔、滴水成河,才会功到自然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写手。
我的学习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赏脸!(本文根据老秘网公文写作培训班交流记录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