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积累 公文写作 积累素材 大神们积累公文写作素材的方法真牛,如何为我所用呢?


【主持】柳啸风

今晚不叫做课,而是向大家做个学习汇报。

 非常感谢老猫一直惦记着我,比我的前任还情深意长,对我这个算是演播室里的差生不离不弃,不断鼓励我开一期讲座。

作为一名从事文秘工作6年,进群2年的老学生来说,我的水平真的是有愧于老猫和各位大神的教导,与碎片和蜜桃这些尖子生相比,只能说须有知耻而后进的勇气。

今天老猫出的题是《我读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也是房立洲老师著作的读后心得。我想如果是一种印象式、概括式、走马观花式的读后感,估计未免会说得太空泛,大家也没啥兴趣听,所以就跟老猫汇报了一下,将题目缩小了一点,改为“学习大牛们公文素材积累的方法—以《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为例。”

 由于我的工作实在是太杂了,而且不是以为文秘工作为主,所以今晚我的文字就没有进行很好的提炼,只能将自己平时的所感所语写出来,贵在真诚,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和支持。

素材的积累是每位公文写作者的基本功,不管你是初学者还是大笔手,都不敢轻视素材的积累,因为它是做好公文工作基础和关键。在用纸和笔写的年代,收集的素材是每个笔手压箱底的货,不到万不得以的时候,是不会拿出来示人的。

 因为一个人整理好的素材,就揭示出他平时写作所依据的理论、模版和语汇库,是其秘密的武器库,所以在师傅带徒弟的年代,老文字工作者退休,一般会将他所积累的素材很郑重地交给下一任,算是授以真传。

到了互联网时代,有了海量的信息,收集材料就显示容易多了,你需要什么材料的时候,只要一搜索,就有无数篇目和信息出现,仿佛任何信息垂手可以。新技术虽然给人带来了便利,但是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是信息的过度繁荣让人无所适从,往往为选择而产生困难;二是由于材料的便利式催生了抄袭严重的现象,不少人投机取巧,在网上下载一篇稍作修改就交差;三是信息一多后,让人难以细心去阅读每篇材料,也让很多领导不及细读就产生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印象,甚至不少领导跟我说过:写材料有什么难的?不外是在网上搞几篇文章拼一拼下,水平高明否就看你会不会偷师罢了。可以肯定这些领导都是从事过材料工作的,所以他们的话听起来有点寒心。

现在摆在初学者面前最实现的问题是:平时要收集什么材料?怎样收集材料?如何运用好材料?我结合对何新国、房立洲、清水拂心、谢亦森几位老师的文章的学习,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我的学习的材料是房立洲《公文写作百法例讲》第一章,何新国《机关文字五十讲》第二、第三篇以及《怎样搜集材料》一文,清水拂心《浅谈公文素材的积累》,谢亦森《大手笔是怎么样炼成的》(理论篇)等材料。


公文写作积累 公文写作 积累素材 大神们积累公文写作素材的方法真牛,如何为我所用呢?

现在步入正题:

第一,初学者要如何搜集材料?每对面对大量的材料,未免让人产生知识恐慌,许多同行不可谓不认真刻苦,看书、读报、阅文件、浏览网页、刷微信……反正是有字的东西逮住就读,生怕漏了什么信息,每天充满惶恐。文章是一遍读下来后,不知所云,收获甚少,但为了追求速度就马上转入下一篇了。

还有初学者很喜欢问:要写好公文需要看什么书呢?其实这种是学生时代的思维,认真啃几本教材就可以大长功力、获得真传、考核过关。其实公文写作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过来人的体会是看这些教材式的书作用不大,很多心法是需要你在千百遍的练习中去慢慢积累和感悟,才掌握到心法的。就象画家一笔能画出来个圆,你读再多的技法也不可能达到这种水平。《孟子?尽心下》: “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房老师《公文写作百法例谈》开篇第一章就是积累篇,他提出积累要做到“四个一”,即:要始终睁着一双眼,善于发现;竖着一对耳,学会倾听;握着一支笔,勤于记录;亮着一颗心,装下世界。

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公文写作者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记录,勤于思考。谢亦森也说过,材料写作者要做到博观约取、博闻强记、博采众长、博学多才,也是一样的道理。

房老师把积累的类别分为:思想积累、语言积累、知识积累、写作积累。这是房老师对素材的积累进行了高度概括,但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不要把一篇材料进行生硬地分割、划类,而是要从整体上去把握,重在消化吸收。读一篇材料要关注其思想理论、辩证思维、写作技巧,语言知识等等,既要分析透视其骨架,又要潜心感受其和谐之美,还要通过联想与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嫁接、融和。

对于一些词汇、句子以及新观点、新提法是要强记的,这样写起文章才能随手调用,应对自如。有时候大脑里记住的东西多了,也能帮助开拓思路、启发思维,令文思不至于枯竭。

根据几位老师的文章,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我认为以下几类材料可以进行重点收集:

一是大政方针和重要言论。这就是马列毛邓等等重要政治理论以及习总讲话等等,这也是房老师所说的思想积累的重要内容。

就我本人的实践而言,这方面的内容很重要,是我们文章观点的重要依据,只有充掌握了理论文章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如果仅是基层文字工作者的话,就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进行深入研究。因为我们不是理论家、政论家。实话说,大部分的中央文献偏于理论化,内容更适合省级以上的综合部门进行引用,基层不加区分的引用就有套大帽子的嫌疑,所以我们就知道大略就行了。

对于这部分内容,我倒是挺注意看《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他们的文章语言精练、逻辑清晰、字句铿锵有力,每篇几乎是范文。但我也主要是看看他们有什么新提法、新字汇、新口号,这些用心收集的话,偶尔在自己的材料用一用,能为文章增色不少。


材料的搜集目的更在于运用。搞公文工作有个说法:“读十篇不如写一篇”。公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跟学游泳、英文差不多,没有多少捷径可走,只在一遍遍地操练,“观千剑乃识器,操千曲后晓音”,不练,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另外有个感受,就是在向高手请教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自身所处的阶段认真探索,用心体会。很多时候象小马过河,自己的事自己最清楚。比如,所以的高手告诉你不要在意文章的语言,更重要是文章的观点、思路、写作技巧,学写公文最主要是先学好业务,研究工作思路等等。

但是在还未掌握好公文文种、基本表述、常用词汇里,你根本没有工具可以表达自己的思路,这个时间有满脑子的想法又如何,那真是水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

所以文字、文采,观点、思路是要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高手已入化境,点古为金、撒豆为兵,当然不会再乎几个词句和表述结构,但是入门者这方面还是要投入些精力进行学习掌握的,只有基础慢慢扎实了,才能摆脱掉羁绊,带着镣铐跳舞,随心所欲不逾矩。所以高手的指只是个方向和路径,路还是要靠自己一步步走。

一个富人跟你说吃素可以防三高,对身体健康大有益处;一个穷人却只想找点肉来解决自己的营养不良。不同阶层的认识是不同的,又没办法轻轻松松跨越,没有实力做支撑而说超脱,那只能说是华而不实,虚头巴脑。

我们开始从事文字工作时,水平肯定是达不到领导要求的,挫败感、屈辱感很强,但是面对困难不能退缩,对自己要有信心,也敢于亮丑、敢于尝试,不断地写下去,虚心向高手请教,多向前辈指点,对照高质量范文暗暗努力,在写作中不断感悟和体会,水平自然就会得到提高。这个阶段也不要急,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来。公文写作是硬把式、苦力活,只有聚沙成塔、滴水成河,才会功到自然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写手。

我的学习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赏脸!(本文根据老秘网公文写作培训班交流记录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3351/80172372977.html

更多阅读

通知公文写作格式,方法 公文写作通知格式模板

通知公文写作格式,方法——简介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通

立足农村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写作素材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但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却不容乐观。孩子们总认为作文难做,每到作文,不少学生无话可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素材贫乏,无习作之“米”。本人从事农村语文教学多年,并从以下三方面进

公文写作杂谈之五:如何看待执行政策中出现的打擦边球现象

公文写作杂谈之五:如何看待执行政策中出现的打擦边球现象在执行政策中出现打擦边球现象,有时甚至是一个带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客观事务的错综复杂性,以致很难划清界限,因而给“擦边球”现象提供了客观依据;二是

怎样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吕聪敏 提高写作水平的书籍

上面讲的一些写作基本常识,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奥妙,实际上做好并不容易。学无止境,写作也是如此。在这里,我想结合我个人从事写作的一些体会和别人的一些经验,就提高公文写作水平问题谈一些意见,与大家切磋和共勉。  一、文化知识的雄厚积

声明:《公文写作积累 公文写作 积累素材 大神们积累公文写作素材的方法真牛,如何为我所用呢?》为网友温柔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