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Ōmura、Youyou Tu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关解答:屠呦呦及其同事,做了什么工作?
找到了有效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素(artemisinin)及其衍生物。“治好疟疾”这四个字,在从业者看来,是对任何一个药学家可能的最高的褒奖。诺贝尔奖,绝对实至名归。
青蒿素长这样,让我们先来膜拜一下:
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malaria)感染而造成的传染病。至今仍有数以亿计的人感染,每年造成数十万人死亡。
早在194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张昌绍教授,就报道了中药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疟作用。但此人受到文革冲击,于1967年自杀。残阳如血,诸葛星陨。
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时期,北越军队受到疟疾困扰。为此,北越向中国求援。于是,毛泽东向中国大陆的顶级科学家下令,要求他们帮助研发相关药物。当时,中国的形势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开展正开始逐渐失控,但是,由于命令来自毛泽东本人,该项目得以进行。该项目始于1967年5月23日,代号523项目。参与者众。
张昌绍教授发现的常山提取物,倒确实是能治疗疟疾,但是副作用太大。服用后,患者呕吐得一塌糊涂。这个药不能用。但是这个药物筛选的思想,被屠呦呦他们沿用了。
当年屠呦呦38岁。他们找来了很多中药的古方,梳理了半天,开列了有808个中药的单子,其中有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军事医学科学院用鼠疟模型筛选了近百个药方(FDA哭晕在厕所),很多都没屁用,但是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 菊科)提取物有60%到80%的抑制率,不(aIhUaU.COm)过不稳定。
为啥不稳定捏?屠呦呦及其同事发现,古方记载的“水煎”,不靠谱,会破坏提取物中的青蒿素;之前用的95%乙醇提取法,也不靠谱。她研究来研究去,找到晋代古方《肘后备急方》,其中提到,将青蒿“绞汁”用药的经验,从“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截疟,悟及可能有忌高温或酶解等有关的思路,改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并将该提取物分为中性和酸性两部分,试来试去,发现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提取青蒿,可以得到稳定的青蒿素,对疟疾有稳定的抑制作用。成了!
不过捏,这种青蒿素也有问题,就是心脏毒性太大。给老鼠吃,毒性太大。领导批准后,他们就拿人(包括屠呦呦本人)做实验(!!!FDA再次哭晕在厕所)。心脏毒性还是太大。直到云南药物研究所用汽油从当地的青蒿变种——大头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组才做出极好的抗疟疗效。后来,上海有机化学所的周维善组总结了其作用机理;上海药物所对药物进行了改良——复方蒿甲醚,改进了其溶解效率及药代动力学性质。
讨论以下几点:
1. 这个青蒿素的发明,并不是屠呦呦一个人的工作,其中搞结晶的、测结构的、改进结构的、做后期构效关系的、以及发明辅药的,都不是屠呦呦。但是,屠呦呦首次提出了正确的提取方法,在这个工作中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获奖实至名归。
2. 青蒿素这个药,WHO不建议单独使用,会诱发抗药的寄生虫繁殖。要和其它药物/疗法一起使用才行。
3. 这玩意还能治血吸虫!还能抗癌!
4. 不过不管是治疟疾、治血吸虫病,还是抗癌,机理和靶点都还不太清楚。
5. 中西医又可以在此撕逼。有人说这正证实了中医之牛X,没有古方记载青蒿,光靠high-throughput screening,一百年也找不出来这个药;有人说放狗屁,《本草纲目》记载的八百个药,里面也就一个有用的,而且还记载错了——水煎就把青蒿素煎失活了(此处另一古方《肘后备急方》的方法更接近于正确)——更何况没有现代的提取、测结构、构效关系、基因工程等技术,能找出青蒿素就是痴人说梦。
我倒觉得,可以参考这个成功例子,把古方都用现代方法(提取方法、蛋白组学方法等)筛一遍(可能很多人已经在做这个工作了),就叫herbiomics,哇咔咔。
6. 这玩意没有经过任何有效的专业审批,就直接上人体实验,是不是太大胆了一点。不过按现在如此严格的审批制度,老鼠挂了都要写好几页的报告,会不会阻碍很多重要药物的发现?
7. 败也文革(张昌绍),成也文革(屠呦呦)。怎么样能在科学研究中摒弃举国体制的弊端,发扬举国体制的优势?希望今天的中国科学家,能找到一条最合适的科研路。
参考:
1. Klayman, Daniel L. "Qinghaosu (artemisinin): an antimalarial drug from China." Science 228.4703 (1985): 1049-1055.
2. 郑全芳, 杨志刚, and 孙红祥.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5 (2013): 71-71.
3. 王满元. "青蒿素类药物的发展历史." 自然杂志 34.1 (2012): 44-47.
4. 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世界疟疾报告》
5. 饶毅, 黎润红, 张大庆: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修改版)
6. 黎润红等:“523任务”与青蒿素发现的历史探究
相关解答:作为医药科学的“外人”,我如果能“评价”,那也是从非医药科学方面上的。因此我希望从一些外在的方面来“评价”。
本文可能有如下主题:
(一)诺贝尔奖在中国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在当代中国以及当代世界的可能意义和地位
[这个主题或许我没有能力进行,但是泛泛而论一些或许也不算不恰当]
(三)中医作为文化与中国人的身份(identity)
(四)“屠呦呦是中国人”、“青蒿素是中国发明的”:(科学)知识的国家性或群体性
(五)“中医粉”与“中医黑”:(科学)知识的社会纷争:对于目前流行在社会中的对于中医(以及其他科学知识)的各种不同意见的一些看法
(一)诺贝尔奖在中国的意义
当今世界是由西方主导的世界,尤其在自然科学领域。在社会政治宗教道德等领域,或许我们还可以用“不能干涉内政”的“原则”来保持自己的一点“面子”,来维护自己的“真理”。但是在科学知识领域,那就没有这样的“原则”。科学不能存在有中国的科学,美国的科学,日本的科学,科学有明确的客观标准,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这是不容某些人可以改变的。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几乎代表着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成就或最有意义的成果。一直以来,中国本土自然科学家都没能获得过诺贝尔奖,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对于自然科学没有能力做出最杰出的贡献?进而中国没有能力参与人类进步?甚至是,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作为一个种族缺乏足够的智力?这些都是有疑问的。某些人看来,这是肯定的。当然,更多中国人坚决反对这种看法,但是这些中国人中也出现了极端的种族主义分子,即他/她们是如此地坚信中国对于世界做出杰出贡献,坚信中国 人是如此的聪明,以至于认为其他国家的人(尤其日本人)必然要被中国人超越,如果不是消灭的话。
中国人反观同样是东亚的日本,却时常可以得到诺贝尔科学奖,这不得不使很多中国人产生“压抑”甚至愤怒,并也因此为自己感到悲哀。中国 人自19世纪末开始受到日本人的侵略,并且在20世纪达到了最严重的地步。中国人自小记住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那么为何“落后”?一个国家如何才能不落后?中国 人正确地意识到唯有自然科学才能使国家强大起来。如此,获得作为代表当今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项的诺贝尔奖自然成为中国人最希望、最热切事情之一。
但是中国人总是在不断地失望,诺贝尔科学奖从来没有落到中国人身上。在中国人看来,尽管也有“华人”获得这个奖,但是这些说到底还是为其他国家“做嫁衣”,为其他国家(尤其美国)做贡献。这些华人的成就或许未来还是要对中国人的利益造成伤害的。所以中国人强烈地希望有“本土科学家”(没有加入其他国家国籍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而现在屠呦呦(1930~)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正好满足了这样的条件,不但满足了,而且还很出色地满足了,因为媒体说屠呦呦是“三无”科学家(媒体所以要不断强调屠呦呦的身份是有重要目的的)。没有留过洋的屠呦呦是很''纯粹''的中国科学家,任何人都不能说中国不能出大科学家了。
作为一个有着超过14亿现存人口的大国,而且这个大国还经常自诩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聪明和勤劳的人民。中国人尽管在19~20世纪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中国人却从来没有失去这样的''自信''和''浮夸''(这似乎与犹太人有些类似,他们自以为是上帝的选民,却从不曾受到上帝的眷顾,不得不始终在边缘中存在)。自以为所以之前遭受悲惨经历,主要还是政治文化上的原因,由于官僚腐败无为,国家满目苍痍,这才使得其他国家有机可乘(然而可惜的是,尽管中国人经历了悲惨事件,但是现今的中国社会照样腐败无能)。一旦能够自主独立,中国人认为他们是能够做出最伟大的工作的。
相关解答:屠呦呦凭借青蒿素获奖,这次不像莫言获奖那样有争议性。屠呦呦之前已经凭借发现青蒿素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已有人评价她是诺贝尔医学奖的大热门。这次拿下诺贝尔医学奖,是意料之中,也是实至名归。而这位伟大的女性,却连中科院的院士都拿不到,这对我们的院士评审制度,乃至科研体系,都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发展中国家疟疾患者的生命,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发现。在屠女士拿到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时候,各大媒体报道中,都指出屠女士从中医古方中发现青蒿素,于是网上就此展开中医粉和反中医人士的口水仗。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
我的观点是:
青蒿素的发现以及屠呦呦的获奖证明了对用现代医学手段检验中医的必要性。
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其实和中医里的青蒿并无关系。
(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但是请不要开喷)
相关解答:利益相关:生物狗,从事医药研发。身边很多北医和中医药毕业的同事。
首先非常非常开心,朋友圈刷屏。
做生物和医药很难,不管是就业率还是普遍收入都低。可能一直以来维持我们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动力就是,我们能为人类做些事,哪怕个人的力量有限。
对,屠呦呦不是院士。可是谁都不能抹杀她拯救无数生命的壮举。在人类面对的疾病前,院士,教授,甚至诺贝尔奖,这些世俗的官僚的称谓都不值一谈。
发现传统医药的有效成分,将之提取,临床试验后付诸量产投放市场,是中医药最科学可行的出路。
现在已经有很多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做这样的事,希望获得诺贝尔奖,能够让医药产业凝聚更多资源,传统医药加速和科学接轨,到时候我们再也不必黑中药,也不用担心老人看奇怪的中医喝莫名的汤药。
另一方面,赤裸裸的反应出中国科研环境的差劲。我们足够聪明,也有资源支持去获得成绩。然而为何屠呦呦与主流科研的title不甚match?我们的科研体制是不是已经抹杀过很多屠呦呦?科研人员的精力都被官僚体制侵占,逐利的风气里有多少人能踏实安心做研究?如果不改变现状,中国科研出好成绩,也只能是偶然。
一直在劝小朋友不要学生物和医药,除非,你真的热爱它。
相关解答:我先表个态:屠呦呦获奖,实至名归。原因高票答案都讲了,我也不多说。
我想说的是,屠呦呦获奖,将极大考验键盘批评家的逻辑自洽能力,屁股决定脑袋的评论者们将遭遇前所未有之大危机。
因为屠呦呦获奖的背景太复杂了:中国人,体制内,非著名,文革举国科研体制,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太多可以讨论又互相纠缠的线索,评论家们一不小心就容易把自己绕进去,导致自己首尾不能兼顾。
或者用我家乡的老话说,顾头不顾腚。
比如,如果你和我一样,认为屠呦呦以个人身份获奖这件事毫无问题;
那你就不应该对目前学术界的名利化趋势再批判一番——所谓学术界的名利化,恰恰正是将学术荣誉从集体交还给个人的必然结果。
一边讲着“学术荣誉要尊重个体首创才能有出路”,一边又要大谈“学术界需要超越名利的无私互助精神”,就差说出“同一个单位的同志要以大局为重”这样的口号了,这不是精分,是什么?
倘若当年我国就已经充分尊重了个体首创,那你屠呦呦既然已经——按照国际惯例——夺得了“首次提出”“首次获得”等等首功,那我还凭什么继续帮你做临床验证制法改进?反正这些工作都是既不“首创”也不配被“尊重”的,还不跟我谈钱?我又不是傻逼。
所以正确的姿势是怎样?就是要把“还荣誉于个人”贯彻始终,把名与利真正赋予个人。打造科研明星,围绕强势科研明星打造团队,用雇佣等经济手段解决科研中必不可少的合作问题。钱从哪来?资本运作、市场营销。最后,经历了众多不可避免的、被资本胁迫被庸众胁迫的弯路之后,终于获得了新的科研突破——别嫌折腾,这是自己选的,而世上也本就没有不折腾的道路。
同样,如果你认为屠呦呦获奖是举国科研的功劳,也请你努力接受举国体制带来的负面的一切。

实际上,屠呦呦的获奖,恰恰是当代中国复杂性的最好注脚。
我不指望所有键盘批评家都能做出屠呦呦那样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但是静下心来,好好面对屠呦呦背后这份当代中国的复杂性,踏踏实实地为自己选定的道路规划趋利避害的路线,如果能做到这样,比起在舆论上盲目争夺各种政治正确的高地,也更有意义得多。
相关解答:以上是用户分享关于怎么看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了,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