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团结教育 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内容和途径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 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内容和途径
摘要:西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是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通过课堂教学途径、校园活动途径、社会实践途径,帮助各族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三个离不开”思想教育、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
关键词: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 ;途径
一、 西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 西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任何一个学校的校风建设都应从多方面抓起,例如通过活跃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的科学化管理以及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等,在高等院校中,特别是民族类院校,更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丰富并活跃学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助于现代人才的培养,在构建西藏高等院校的和谐环境中,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方向,尤其是要对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加以重视。西藏高校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截止到现在,西藏共有六所高等院校,近年来随着各高校招生比例的扩大,西藏高等院校的在校生的人数不断的上升。为了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在西藏各高校中做好民族团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做好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做好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各族同学之间更好的交流,以便于取得共同进步;做好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和互相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构建西藏高校的和谐校园。
(二) 西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西藏高校一直以来都在做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各高校应该坚持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正确的办学方向,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西藏各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对服务和帮助各民族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各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各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据相关调查显示:西藏高校大学生90%的大学生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90%的大学生对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立场十分坚定。这说明各高校开展的民族观的教育还是很成功的,同时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西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
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都需要切实增强和维护好民族团结,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繁荣富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我国发展的新形势下,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西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必须坚持育人为本,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在社会交往中,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应该具有正确的民族意识,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进步。西藏高校应该不断去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使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关系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是实现民族地区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政治保证。
二、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教育
“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互相合作、唇齿相依的血肉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历史上从唐蕃到藏汉的通婚,可以清楚地看到西藏地方与祖国内地从古至今所建立的密切关系。这些关系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上。汉族和藏族同为一家、亲如手足。比如西藏地区森林、天然气、石油、水力、草原、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他们的民族舞蹈、音乐、诗歌、语言文字等各有特色,而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有优势。因此,我们必须把汉族地区和藏族地区各自的优势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西藏各高校开展“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教育有助于促进高校文明校风的建设,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同时有助于西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也只有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才能扎实推进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积极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校园氛围,培育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各民族同学勤奋努力的学习热情。
(二)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即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高校对于理论研究更加注重,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手段。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使马克思主义“四观”在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已经成为西藏各高校在民族团结教育上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需要。学校教育应该做到使马克思主义“四观”知识人人皆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四观”,促进民族团结。
(三)“四个认同”教育
“四个认同”是指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四个认同”是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同样也是民族团结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西藏各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同时要明确“四个认同”的涵义和实质内容。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去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对祖国的认同教育就是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祖国的领土和主权神圣而不可侵犯。每一个中华儿女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教育,就是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家庭。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个民族都与这个大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血与肉的关系,也只有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大家庭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各民族才能共同繁荣,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要深刻认识到,我们祖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呈现出了勤劳、勇敢、智慧的特点,创造了闻名世界的中华文化,各民族为中华文化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共同去维护好我们自己的文化领域。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就是要学生们深刻认识到,我们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选择,同样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对中国国情的具体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决定,从此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三、 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 课堂教学途经
学习民族理论知识,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民族观教育的主要途径。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西藏的特殊区情,各高校应做到几点:一是始终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注重抓好民族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入手,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团结教育的思想。二是抓好教师自身民族理论的学习,做到以身作则,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为西藏高校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着想,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共同繁荣这个大局做贡献。例如现在西藏各高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教育概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不仅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和需要,同样也是西藏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觉悟,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扎实的思想教育基础。同时,有利于学校、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
(二) 校园活动途经
除了课堂教学这种途经外,还应该开展一些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如演讲、知识竞赛、学术论坛、文化艺术节、运动会、专题讲座等,这些活动有助于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西藏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让藏族大学生真正体会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例如,西藏民族学院开展的“四观”“两论”教育活动,在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教育活动中,该校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横幅标语、座谈会、西藏革命历史教育报告会等形式,面向 全校宣传教育。同时,及时将集中教育活动开展的有关情况通过网络等途径向外发布。此类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对民族团结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达到了不断优化育人环境的目的。又如该校每年三月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月”活动,进一步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推向深入,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民族团结成为校园文化的动人旋律。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能增进大学生之间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
(三)社会实践途经
社会实践活动对鼓励大学生不畏困难,锻炼毅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进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广大学生在服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拓展自身素质,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西藏各高校应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积极作用,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民情和区情,通过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深入的社会观察。例如,西藏民族学院举办的 “三下乡”活动,曾组织大学生服务团队深入陕西农村开展“爱满儿童村”等社会实践活动,还组织团队深入西藏的拉萨、谢通门、江孜、扎囊、曲松、洛扎、林芝等地广泛开展“三下乡”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增强了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参考文献
[1]徐杰舜.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
[2]马燕.民族团结教育.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7.6.
[3]于潜驰;杨凝晖. 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 . 《中国校外教育》, 2012.11.
[4]杨维周. 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做民族团结事业的建设者和促进者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7.
[5]夏怀敏;吴保华. 对新疆地区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几点认识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作者简介:
杨利敏(1988-)女 汉族 河北省邯郸市人 在读研究生 现就读于西藏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在西藏的实践
杨雄飞(1989-)男 汉族 河北省邢台市人 在读研究生 现就读于西藏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 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1051/432990868391.html

更多阅读

专题一 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 祖国团结

【专题考点分析】本专题主要涉及的考点有维护民族团结和实现祖国统一两方面内容。这两方面内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特点,是2012年学业水平测试的热点和重点。原因有:①台湾地方选举结果对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影响;②两岸民间团体和人员频繁

民族团结教育教案 民族团结教育内容

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

声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 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内容和途径》为网友轻纱拂袖一牟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