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冬日的暖阳,懒懒的斜抹在中国美院象山中心校区的山,水,屋顶,树藤,草坪上,交织成一幅五彩的艺术殿堂的画卷.艺术设计学院的18号楼就静静的依偎在象山脚下,比邻中国美院专家接待中心_水岸水居.由王澍老师设计建造的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大奖——普利茨克奖的象山校区,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用心去体悟的艺术佳作.从中可以体会出一种中西文化的交融,更多是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书法绘画,无所不包。
建筑物随处可见各种个性化元素,门窗零落散漫地闲置在墙上。室内的光影变幻,必如烛影摇曳,时明时晦。建筑的部件似在娓娓述说。走廊自由地贴在墙面,规则被忽略。
草木丛生,房子成为环境的守护者。
流水蜿蜒地从山边流到这里,建筑依水而筑。

逐水而居,人类总是渴望以水为伴。以最朴素的建筑,让游子幡然醒悟,归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屋顶平缓优雅的曲线显然脱胎于传统,只是更为深远。
墙面挖出窗洞,如山水画的点缀,显示了建筑师深厚的文人功力。
建筑是多式样的,彼此联系又相互独立,昭示着多种可能性的世界。
走入室内,也许会惊讶于材料的拙朴,甚至有些野蛮、粗暴。立柱全裸地站立,柱身的模板印痕尚清晰可见。钢管栏杆全无修饰。只有空间、最原始的构成和光影的变幻。学员们坐在这里听课,仿佛时光倒流,空间变换,分不清是在这听软装课程,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立面是风霜的颜色。象山校园,使用古旧的砖瓦,让在拆迁中受到伤害的经典建材,重新得到尊重。建筑在建成伊始,就带有时间。50年,或者100年。
乱石堆砌,上部是王澍独创的瓦片墙。
这立面似乎具备了吸引眼球的所有因素,有绘画的意蕴,古典的情怀,似乎还有文人回归传统的梦想。
刻意做差的墙面,传递着艺术的某种境界?!
这建筑从诞生起,就已经饱经风霜。是我们愚弄了时间,还是时间愚弄了我们。
为了采光,竖向的线条之内是大片的玻璃窗,竖条的间距并无定规,或大或小,时紧时松。
与水共生。
相濡以沫,相吁以涩。
令人不知所措的多变的窗格。
下水道穿过菜地,像乡村的灌溉河沟。一派田园风光。
清水墙面,连勾缝的最后一道工序都省略。爬藤点缀。这图画大概出现在建筑师的一个梦里,一觉醒来,立刻用笔墨记下,落上尘土,成为今天的模样。
对于现在意义上的建材商来讲,象山校园拒绝了他们。这里只有志比节坚、老当益壮的传统砖瓦,他们正值生命的秋天,温暖、恬淡、宁静致远。
最有趣的是多孔的红砖,他是这里的小弟弟,出生于机械化大生产时期,也不甘寂寞地露脸,占得一席之地。
三联的屋顶,有汉字书法一撇一捺的影子。
有一种说法,王澍对象山校区的设计灵感来自灵隐寺飞来峰。关于建筑的评鉴肯定是众说纷纭。
有无数空洞的墙,恍惚中来到另一个世界!
搓毛的黑水泥墙面,犹如宇宙的混沌状态,艺术的初始?
水岸山居_中国美院专家接待中心,王澍老师获奖后的又一力作.学员们下榻的住处之一.身居其中,一定会感受到由夯土,碎石,瓦砾,木质屋顶,竹片等构建而成的与大自然溶为一体的和谐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