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大奖——普利茨克奖的象山校区

一缕冬日的暖阳,懒懒的斜抹在中国美院象山中心校区的山,水,屋顶,树藤,草坪上,交织成一幅五彩的艺术殿堂的画卷.艺术设计学院的18号楼就静静的依偎在象山脚下,比邻中国美院专家接待中心_水岸水居.由王澍老师设计建造的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大奖——普利茨克奖的象山校区,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用心去体悟的艺术佳作.从中可以体会出一种中西文化的交融,更多是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书法绘画,无所不包。


建筑物随处可见各种个性化元素,门窗零落散漫地闲置在墙上。室内的光影变幻,必如烛影摇曳,时明时晦。建筑的部件似在娓娓述说。走廊自由地贴在墙面,规则被忽略。

草木丛生,房子成为环境的守护者。

流水蜿蜒地从山边流到这里,建筑依水而筑。

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大奖——普利茨克奖的象山校区

逐水而居,人类总是渴望以水为伴。以最朴素的建筑,让游子幡然醒悟,归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屋顶平缓优雅的曲线显然脱胎于传统,只是更为深远。

墙面挖出窗洞,如山水画的点缀,显示了建筑师深厚的文人功力。

建筑是多式样的,彼此联系又相互独立,昭示着多种可能性的世界。

走入室内,也许会惊讶于材料的拙朴,甚至有些野蛮、粗暴。立柱全裸地站立,柱身的模板印痕尚清晰可见。钢管栏杆全无修饰。只有空间、最原始的构成和光影的变幻。学员们坐在这里听课,仿佛时光倒流,空间变换,分不清是在这听软装课程,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立面是风霜的颜色。象山校园,使用古旧的砖瓦,让在拆迁中受到伤害的经典建材,重新得到尊重。建筑在建成伊始,就带有时间。50年,或者100年。

乱石堆砌,上部是王澍独创的瓦片墙。

这立面似乎具备了吸引眼球的所有因素,有绘画的意蕴,古典的情怀,似乎还有文人回归传统的梦想。

刻意做差的墙面,传递着艺术的某种境界?!

这建筑从诞生起,就已经饱经风霜。是我们愚弄了时间,还是时间愚弄了我们。

为了采光,竖向的线条之内是大片的玻璃窗,竖条的间距并无定规,或大或小,时紧时松。

与水共生。

相濡以沫,相吁以涩。

令人不知所措的多变的窗格。

下水道穿过菜地,像乡村的灌溉河沟。一派田园风光。

清水墙面,连勾缝的最后一道工序都省略。爬藤点缀。这图画大概出现在建筑师的一个梦里,一觉醒来,立刻用笔墨记下,落上尘土,成为今天的模样。

对于现在意义上的建材商来讲,象山校园拒绝了他们。这里只有志比节坚、老当益壮的传统砖瓦,他们正值生命的秋天,温暖、恬淡、宁静致远。

最有趣的是多孔的红砖,他是这里的小弟弟,出生于机械化大生产时期,也不甘寂寞地露脸,占得一席之地。

三联的屋顶,有汉字书法一撇一捺的影子。

有一种说法,王澍对象山校区的设计灵感来自灵隐寺飞来峰。关于建筑的评鉴肯定是众说纷纭。

有无数空洞的墙,恍惚中来到另一个世界!

搓毛的黑水泥墙面,犹如宇宙的混沌状态,艺术的初始?

水岸山居_中国美院专家接待中心,王澍老师获奖后的又一力作.学员们下榻的住处之一.身居其中,一定会感受到由夯土,碎石,瓦砾,木质屋顶,竹片等构建而成的与大自然溶为一体的和谐状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1351/917024370508.html

更多阅读

屠呦呦 两个不能说的诺贝尔奖

〔札记〕李建学屠呦呦喜获诺贝尔奖。好!中新网10月5日电:据诺贝尔奖官网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莫言 诺贝尔奖颁奖词

香港《苹果日报》记者译文学奖授奖词全文尊敬的国王和皇后陛下,尊敬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女士们先生们:莫言是个诗人,他撕下了程式化的宣传海报,让个人从无名人海中突出。莫言用荒诞和讥讽攻击历史的谬误、贫乏及政治的虚伪。他用戏弄和不加

2014诺贝尔奖得主汇总 2014年诺贝尔奖得主

2014年的诺贝尔奖已经全部揭晓,但因为没有中国人获奖,好像媒体并不十分关注,为了阅读方便,把本年度各奖项得主汇总如下:物理学奖:10月7日上午11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常务秘

中国本土人为啥不获诺贝尔奖?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

目前有10多位华人获得过最高的诺贝尔奖,但没有一位是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本土接受教育或在本土获奖的华人,看看我们的周边获奖国家,日本有12位、前苏联有6位、印度有2位、巴基斯坦有1位获得诺贝尔奖…获诺贝尔奖之华人:杨振宁,李

高行健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 诺贝尔奖获奖者

高行健(gaoxingjian,1940-)华裔法国剧作家、小说家、画家、导演,诺贝尔奖得主,1940年1月4日出生于江西赣州,祖籍江苏泰州,父亲是一名银行职员,母亲是基督教青年会成员,做过抗日剧团的演员,1950年全家搬到南京;高行健从小就有涂鸦的爱好,1952年就

声明:《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大奖——普利茨克奖的象山校区》为网友人走茶易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