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以治理为核心。 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为人生和企业的明天而探路····
老子、孔子和佛祖的思想都是来自于大自然,并不是相悖的,我们千万不能僵化地理解。)
1、【转载】简单解释儒、道、佛三家文化区别2013-11-15 13:43:09| 圣善家缘
一、儒家文化(进取文化)1、做人标准:仁、义、礼、智、信 。
2、人生观: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
3、世界观: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
4、价值观: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 实现自我价值 。
5、哲学倾向:入世哲学 。
6、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主食 (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
二、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1、做人标准: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 守本分、淡名利 。
2、人生观: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
3、世界观: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
4、价值观: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5、哲学倾向:出世哲学 。
6、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副食 (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
三、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1、做人标准: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
2、人生观: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
3、世界观: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
4、价值观: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
5、哲学倾向: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
6、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水果 (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 简单图解儒、道、佛三家文化区别 2013-11-13 06:54:56····哥们干杯 3、儒、道、佛三家文化区别
2014-04-03 01:28:47| 逍遥客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道、佛并称“三教”,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在唐朝时,“三教”逐渐出现融合。儒道佛“三教合一”,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基本可以说是佛、儒、道三家的共融。
但是,三家的思想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儒家以教化为核心,讲求中庸之道,三纲五常;道家以治理为核心,讲求清净无为,修仙修真;佛家以大爱为核心,讲求众生平等,超脱轮回。具体地说,三家文化的区别如下:
一、文化主旨
儒家——进取文化;道家——规律文化;佛家——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仁、义、礼、智、信;道家——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
三、人生观
儒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道家——大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佛家——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道家——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佛家——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入世哲学;道家——出世哲学;佛家——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
儒:指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孟子,经典为《四书五经》,汉武帝以来,长期被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思想精髓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对建立大一统国家的森严等级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道:指道家,创始人为老子(即道教中的太上老君)、庄子,经典为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庄子》,其思想精髓是讲求无为而治、修仙修真(长生不死而成仙)。在西汉初年,统治者鉴于秦朝在严刑苛法中灭亡的教训,而奉道家的老庄之学为施政的理论依据。自天下大乱结束后,新朝代开始时,统治者都会依据老庄之学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佛:指佛教,创始人为北印度婆罗门尼泊尔的王子释迦牟尼,佛家经典繁多,浩如烟海,难以数计,其思想精髓是讲求生死轮回,将人的前世、今生、来世划分为若干不同的而又统一的世界,讲求因果报应,强调人的任何行为都有因,亦会有果,因果相报无穷尽。佛教是一种高等级、成熟的宗教,系统地回答了人是从哪里来、为什么而来、死后又到哪里去等终极问题。因此在佛法昌明的时代,往往社会治安良好,比如唐朝前期曾经数十年全国仅仅只有十数人被判决死刑。
5、道佛儒三家核心思想
道佛儒三家核心思想
三圣立教之初,儒家以存心养性、佛家以明心见性、道家以修心炼性为宗旨。
道家以抱元守一、佛家以万法归一、儒家以执中贯一为标准。
道家以清静无为、佛家以定静无为为入手。
佛家以慈悲、感应、忠恕、为功夫;佛家以三皈五戒、六度万行,三华五气、五百大戒,儒家以三纲五常、非礼勿视、听、言、为行持。
道家以尽性至命、儒家以归根复命、佛家以亦复如是究竟。
道曰虚无 佛曰寂灭。

道曰守一 佛曰归一 儒曰贯一。
道曰有无 佛曰色空 儒曰显微。
《道德经》曰:无为而化。孔子亦曰:无为而治者。
《清静经》以清静为主,《金刚经》亦言清静,《大学》以定静为入手。
道曰虚无,佛曰寂灭,而儒家《中庸》亦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道曰守一,佛曰归一,而儒亦曰贯一。
佛曰观音,道曰观心,儒曰顾諟天之明命。
道曰复命,儒曰复礼,佛曰亦复如是。
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超世。
儒家可成圣,佛家可成佛,道家可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