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出志愿军于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进行的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继续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同时扶持朝鲜、越南等国的反动势力, 建立针对中国的包围圈。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即采取武装干涉政策。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宣布出兵朝鲜,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同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美、英等国的操纵下通过决议,联合国会员国要派兵随从美国军队入朝。1950年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7.5万人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陆。此后,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退却。10月1日,美伪军越过三八线,随后侵占平壤,并继续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进犯。
从1950年8月27日起,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和轰炸扫射。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0月19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分别从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辑安等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战。
从10月25日至12月24日,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连续进行了两次战役,歼敌5万余人,于12月6日收复平壤,并把敌人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初步扭转了朝鲜的战局。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7日,志愿军发动了第三次战役,歼敌1.9万多人。
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志愿军又发动第四次战役,歼敌7.8万人。4月22日至6月10日,志愿军又取得第五次战役的胜利,共歼敌8.2万余人。 1951年7月10日,联合国军方面和中朝方面在朝鲜开城首次举行谈判。美国在谈判桌上进行政治讹诈,要求将军事分界线划在中朝军队控制的三八线以北地区。以后朝鲜战场出现了谈谈打打的复杂局面。8月18日,美军集中8个师的兵力,发动了挠募竟ナ茢,接着又于9月29日发动了秋季攻势。与此同时,美国空军实行所谓掺噬闭绤,对中朝人民军队后方和后方运输线实行大规模的日夜轮番狂轰滥炸,企图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前线粮食弹药的供给,迫使中朝方面接受其谈判条件。经过中朝人民军队的英勇战斗,到10月下旬便粉碎了敌人的攻势,共歼敌25万人。
为了挽回败局和迫使中朝方面接受美国的谈判条件,美军于1952年10月14日发动了上甘岭战役。美军先后投入6万多人的兵力,出动3千架飞机和170多辆坦克,动用18个炮兵营,进攻不到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在44天的激战中,美军向上甘岭发射了200万发炮弹和5千枚炸弹,发动了900多次冲锋。但是,志愿军战士顽强地守住了阵地。此战役志愿军歼敌2.7万人。1953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中国人民志愿军配合停战谈判,先后发动两次进攻性作战,歼敌4万余人。7月13日,中朝人民军队发起金城战役,歼敌5万余人,收复土地178平方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由于军事失败和国内国际压力,不得不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同朝中方面在开城进行停战谈判。但是美国并不甘愿放弃侵略野心,在谈判过程中,一方面提出蛮横无理的要求,制造借口拖延和破坏谈判;另一方
面不断对我施加军事压力,动员了它的全部陆军的1/3、空军的1/5和海军近半数的兵力,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当时所有的现代化武器,企图用空中绞杀、海岸进攻等各种军事手段迫使朝中方面在谈判中屈服。但是美国的政治阴谋和军事进攻在朝中两国人民的英勇斗争面前彻底失败了。
美国在形势更加不利的情况下,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同中朝代表签订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历时3年零32天的朝鲜战争结束。 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朝两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毙伤俘敌军109万多人,其中美军39万多人,击落击伤敌机12224多架,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军坦克3064多辆,击沉击伤敌军舰艇257艘,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军各种炮7695门,击毁和缴获敌军各种作战物资无数。中国志愿军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78万人中共有36万人伤亡.
韩朝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为战后的恢复和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返回祖国。
抗美援朝战争是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帝国主义的一次直接的军事较量。它揭穿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维护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利益,巩固和增强了新中国的独立、安全和国防力量,显示和提高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和世界声望。抗美援朝战争是当时东西两大集团对抗的第一次地区性热战,也是此后40年全球冷战的开端。
抗美援朝小故事
小喇叭的神秘力量:志愿军的坑道战让美军闻风丧胆;
抗美援朝是在武器装备敌优我劣、综合国力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打赢了的一场战争。在纪念馆随便找出一件展品,讲解员都能讲出一段以劣胜优的故事。这里有一件很不起眼的展品-一只志愿军基层指挥员使用过的小铜喇叭。这是一种简易通信工具,吹起来好像海螺号的声音。可是,谁能想到,当年在金城战役中,它的声音却让美军闻之丧胆。
纪念馆馆长告诉人们:
兵种符号等文物,条件是索要一只当年志愿军使用过的小铜喇叭,后来我们才知道小铜喇叭的事情找了回来放在这里。”
我军金城反击战役发起前,具有火力优势的美军曾一度占领我军不少表面阵地,志愿军转入坑道作战。开始美军还为胜利欢呼,可很快他们就意识到灾难降临了。因为每到夜幕降临,志愿军就会从坑道中出击,而且是以一种奇怪的
依托坑道同优势装备的敌人打阵地战,是志愿军的一个创举。当我志愿军出国后连续举行5次战役、把以美国为首的
上甘岭 朝鲜战场上最惨烈的战斗,当首推上甘岭战役。在北京军博和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都陈列着被美军炮火炸得粉碎的石末和嵌有弹片的树木。这是当年志愿军坚守上甘岭的特殊纪念品。展厅内,还陈列了一只上甘岭战役时战士们抢水用的水桶。上面竟有七八个弹孔。几件小小的展品,记载着48年前的那场惊心动魄的鏖战。
上甘岭是志愿军中部战线五圣山的前沿阵地,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开始只有我志愿军两个连据守。1952年10月14日,美军开始向上甘岭大举进攻。在历时43天的激战中,美军先后投入6万多人、300多门大炮、170多辆坦克和3000多架次飞机,倾泻炮弹和航弹190多万发,先后发动包括整营整团集团冲锋在内的攻击900余次。山头被敌炮火削低了几米,阵地上的岩石被炸成了粉末。其惨烈程度为世界战争史所罕见。但我坚守上甘岭的英雄战士寸土不让,英勇还击。子弹打光了就同敌人肉搏,表面阵地被敌占领了就坚守坑道。许多战士英勇牺牲在阵地上,涌现出黄继光、孙占元等著名战斗英雄。最后,我军终于以毙伤俘敌2.5万余人的胜利结束了上甘岭战役。
战争最能体现官兵血肉相连的关系。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上至统帅,下至一线带兵人,和士兵一样头上都顶着美军的炸弹,都面对着流血牺牲。特别是许多高级干部表现了高度的献身精神。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所在地英华山上,完好地保存着一处地下工事。据知情人说,这是当时考虑彭德怀司令员的安全,在国内为他修的指挥所。可是彭总
一次也没有用过它,坚决和入朝部队一道冒着敌人的炮火渡过鸭绿江,在前线指挥作战。
展厅里还陈列着一枝美制卡宾枪,是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随身携带的武器。一位统兵十数万的高级干部,如果不是战争的残酷,如果不是身先士卒随时准备同敌人打遭遇战,怎么可能整天背着一枝笨重的长枪呢?
在纪念馆的英烈馆里,镌刻着我军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官兵的名字。团以上干部达216人,其中军级干部4人、师级干部6人。有1932年参加红军的50军副军长蔡正国。他1951年4、5月间率部参加了朝鲜汉江南岸阻击战,坚守50昼夜,胜利完成了任务。1953年4月12日他遭敌空袭,不幸牺牲。有1930年参加红军的39军副军长吴国璋。朝鲜战争爆发后,他放弃探望20年没有音信的母亲,毅然赴朝参战。在第4、第5次战役中,他率领39军的勇士们乘胜追歼逃敌,一直打到汉城。1951年10月他在前线不幸牺牲。有1928年参加红军的23军参谋长饶惠谭。1953年3月他遭敌空袭,牺牲在朝鲜前线。
志愿军烈士十几万人,可葬在沈阳、丹东和朝鲜桧仓等几处烈士陵园有名有姓的烈士不过几千人,是一些战斗英雄、团以上干部和牺牲在后方医院的重伤员,可谓烈士代表墓。而且,就在这些陵园里也还有无名烈士墓或无遗骨的衣冠墓。至于绝大多数牺牲在前线的官兵,只能就地掩埋,形成公墓。在朝鲜北半部共有志愿军烈士墓地200多处,其中著名的有位于清川江南岸文峰山上的1178名烈士合葬墓,位于
城北郊松岳山上的1.2万座烈士墓。在这些朝鲜烈士墓里还埋葬了一个身份看似很特殊但又很普通的中国军人:毛岸英。
毛岸英,湖南湘潭人。1922年10月24日生于长沙。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长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随母亲杨开慧及两个弟弟 (毛岸青、毛岸龙)回湖南长沙县东乡板仓。1930年10月杨开慧被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逮捕,随母亲入狱。杨开慧牺牲后,经家乡亲友保释出狱,于1931年春到上海,过了5年流浪生活。1937 年初至1945年在苏联学习,先后在莫尼诺共产国际第二儿童院、伊凡诺市共产国际第一儿童院、彼得罗夫斯基中学、列宁军政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就读。1943年被授予中尉军衔。1944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6年1月离苏联飞回延安。同年转中共正式党员。按毛泽东教诲,在延安附近吴家枣园学习种地,1947年随中央土地改革工作团在山西临具郝家坡参加上改工作。1949年10月在北京中南海与刘思齐结婚。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前线作战。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任翻译和秘书。同年11月25日因美军空袭牺牲,遗体安葬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毛岸英牺牲以后,当时有人提议要把他的尸体运回国来安葬;但毛泽东没有同意。毛泽东说: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