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四众制度
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义为止息一切恶行。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语),义即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在家男众称为优婆塞;在家女众称为优婆夷。优婆塞也是梵语,义为清信士,又作近事男,即亲近奉事三宝的意思。优婆夷则义为清信女或近事女。常称在家佛教徒为居士,这是梵语迦罗越的义译,原指居积财货,多财富乐之士,转而为居家修道之士的称呼。
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义为亲教师,与俗称老师相类同。世俗又常称为法师,意谓讲说经法的师傅。蒙藏地区称僧人为喇嘛,相当于汉族地区所称师傅的意思。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中国从汉唐到现在,由于地理和时代的不同,出家的程序,各有所不同。
按照佛教戒律规定(印度古制),佛教信徒要求出家,可以到寺院中向一位比丘请求作为自己的依止师。这位比丘要向全寺僧侣说明情由,取得一致同意后,方可收留此人,为之剃除须发,并为之授沙弥戒。沙弥是梵语,义为勤策男,言其当勤受比丘的策励;又有息恶行慈之义。沙弥最小的年龄是七岁,依止师对弟子负有教育和赡养的责任。俟其年满二十岁时,经过僧侣的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之授比丘戒,此人便成为比丘。受比丘戒满五年后,方可以离开依止师,自己单独修道,游行各地,居住各寺院中。沙弥戒是个别人单独受,不得集体同受。比丘戒最多许三人同时受。
至于女子出家同样要先依止一位比丘尼,受沙弥尼戒。至年满十八岁时,受式叉摩那戒,成为式叉摩那尼,义为学法女。经两年后,至年满二十岁,先从比丘尼、后从比丘受比丘尼戒,成为比丘尼。
另外修大乘法的比丘可以根据自愿,从师受菩萨戒,但并不是必须受的。
至于在家佛教徒的基本条件是受持三归,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义其以自己的身心归投于佛法僧三宝,依佛法僧的教导行持。受持三归,要经过一定的仪式,即请一位法师依照三归仪轨为自己说明三归的意义。自己表示从此以后,尽自己的一生归依三宝。如是便成为优婆塞、优婆夷。与受三归同时,或若干时以后,可以进而从师受五戒,其仪式也是请一位法师依照授五戒仪轨为已教导,自己表示一一遵守,便成为五戒优婆塞、优婆夷。随著自己修学的进步,到一定程度,可以进而从师受菩萨戒,也是要请一位法师依照授菩萨戒仪轨为己教导,自己一一遵守,便成为菩萨戒优婆塞、优婆夷。
受持三归主要是归依佛法僧,请师只是为了证明。如果认为请某法师为自己说明归戒,便是归依某法师了,那就有失归依三宝的真实意义。
出家佛教徒和在家佛教徒在外表上,除比丘要剃除须发外,在衣服上也有所分别。比丘应蓄的衣服,根据印度古制规定,只有三衣,总名为袈裟。其中一件是五衣,是由五条布缝缀而成的衬衣(相当于贴身穿的内衣);一件是七衣,是由七条布缝缀成的上衣(一般平时穿用的);一件是祖衣,是由九条以至二十五条布缝缀成的大衣(一般礼仪或出外时穿的)。而且每一条布是由长短参齐的布块所合成,这种式样叫做田相,如同田地畦陇的形状,表示僧众可为众生的福田。
但在中国寒冷地带,只穿三衣是不够的,于是在袈裟以下穿着圆领方袍的俗服(汉服)。其后时代变迁,俗人的衣服改变了式样,而僧人的圆领方袍依旧保持了原形。在家佛教徒平时穿的忏衣(俗称海青)也是汉服的一种,在礼仪隆重的场合也可以搭穿五条布缝缀成的缦衣(不用长短合成),表其无有福田相。沙弥和沙弥尼也只许穿缦衣而不许穿袈裟。
佛法传入中国汉族地区以后,唐宋时代出家者先要到寺院中作行者,服各项劳役,垂发而不剃发。等政府规定度僧的时日来到,经过甄别或经过考试,得到许可给与度牒,并指定僧籍隶属于某寺院,然后方取得僧人的资格,可以剃度为僧。此后再等机会前往政府许可传戒的寺院中受比丘戒,授戒师也由政府指定。凡私自剃发的僧尼,没有寺籍等,是要受到惩罚的。
到了后代,这种程序逐渐废弛了。至明末开始规定三坛同受的制度。出家的人先到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为剃度师,为己剃发而不受任何戒。剃度师的僧籍属于何寺院,自己的僧籍也同属于这个寺院,为寺院的下一代(俗称子孙庙)。遇到某一丛林寺院公开传戒时(俗称十方庙,子孙庙是不许可传戒的),前往该寺,在若干时日中先后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同时领取政府的度牒。
现在蒙藏地区出家的程序,一般还是比较接近原始的办法,也没有度牒和僧籍的问题。
汉晋之时,出家人不多,到了南北朝时僧侣大增。政府不得不建立管理制度。北朝僧侣众多,所以在中央和地方普遍设有僧官。唐代诸寺观隶属鸿胪寺管理。宋代沿袭唐代制度,以左右街僧录司掌管寺院僧尼帐籍及僧官补授之事。元代设宣政院,秩从一品。明代也设僧录司,府州县各设僧纲、僧正、僧会等,约束诸寺僧行,惩戒不守清规者。清代亦沿袭明代制度。
僧正、僧统或僧录的主要责任是掌管僧籍。僧籍就是登记僧人名字及出家得度、所隶寺院的簿籍。最初籍录沙门始于东晋。僧籍原是政府管理民众出家的一种措施,无籍僧尼便是未经政府登记而私自出家的,那是违犯法令的。到了唐代,僧籍三年一造。自宋以后,直到清代乾隆年间,僧籍概由僧录掌管。
政府既然掌管僧尼的簿籍,就必然要发给已登记的僧尼一张凭证,以资查考,这便是度牒。上面详载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以及官署关系。僧尼持此度牒,不但有了明确的身份,可以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时还可以免除地税遥役。
在北魏时,僧人赴各地旅行,须要各地政府的证明文件。唐代规定须要考试经义,方得度为僧。这就逐渐演变成政府的一种度牒制度。唐代对于度牒是很重视的,等同于官吏的任命状。德宗建中三年(782),敕令天下僧尼身死及还俗的,其度牒应即日陈送本县。由县按月申送至州,汇总申报中央,一同注毁。唯僧尼受牒须纳钱,此遗为流弊。其后纲纪隳弛,往往以度人谋财利。
宋代度僧是有限制的,为按比例度僧,有一百僧人的地方每年可以度一人出家。然私度的甚多。宋代度牒,不仅有法定的价格,而且它的价格还随使用范围的扩大而与日俱增。元丰至绍熙,百年间度牒价格增至六倍以上,而它的用途也异常宽泛。僧既有限数而要求出家为僧者多,于是空白度牒便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证券在社会上流通。
度牒领得之后,可以免丁钱避遥役,保护赀产,这是唐到北宋的一般现象。因此豪强兼并冒法,买卖度牒,从中取利,甚至有伪造度牒的。明代僧尼依然给牒,至清世祖顺治八年(1651)始免纳银给牒。但为了限制僧尼的数量,依然严行发给度牒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废止,自此以后只以各寺院自行所给戒牒为凭了。
喜欢 2011-10-17 11:20:18 净修斋主 (净明居士 持金刚手 启蒙学人)
二 传戒规制
传戒是设立法坛,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传授戒法,亦称开戒或放戒。就求戒的人说是受戒或进戒。佛教大、小乘的戒法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和菩萨戒五种。比丘、比丘尼戒,必须具足条件——即一定僧数(中国十人、边地五人)、一定程式才能授受,故称为受具足戒,略称受具。
佛教初入中国时,并无传戒仪式。当时度人出家,只为剃发披缦服,即无条相的袈裟。只用三皈、五戒、十戒迭相传授而已。到了曹魏嘉平二年(250)时,昙摩迦罗来到洛阳,见众僧未秉戒法,乃译出《僧祇戒心》(戒本)以备用。并请梵僧立羯磨法受戒,这是中国依律传戒之始。
东晋时,出家僧尼渐多,始提倡严肃戒律。制定的僧尼轨范,有布萨(说戒)、悔过等法。五世纪初,《十诵律》(404译)、《四分律》(410译)、《僧祇律》(416译)、《五分律》(423译)诸律部次第译出,中国戒律典籍遂大体完备。最初盛行者为萨婆多部(即说一切有部)之《十诵律》,其次《僧祇律》、《五分律》次第流行,隋、唐时代,《四分律》始广行于世。
南朝梁、陈二代,受菩萨戒风气盛行。梁武帝、陈文帝等均称菩萨戒弟子。菩萨戒之弘传始于罗什。至于具体受戒的作法则以昙无谶(385—433)在姑臧(今甘肃武威)为道进等十余人受菩萨戒为启始。
南朝以来,南方所立戒坛很多。至唐干封二年(667)道宣于长安净业寺建立戒坛,始有定式。其制凡三层,下层纵广二丈九尺八寸,中层纵广二丈三尺,上层畟方七尺。其高度下层三尺,中层四尺五寸,上层二寸,总高七尺七寸;四围上下有狮子神王等雕饰。
戒场本无建筑屋舍之必要,只要随处有结界标示即成。但为妨风雨起见,古来大抵是堂内受戒与露地结界受戒并行的。道宣以后,戒坛的建立遍于全国。到了唐代大中十年(856),又命僧尼受戒给牒,这是中国僧尼受戒给牒之始。
宋太平年间又别立大乘戒坛。使先于诸方受声闻具足戒(比丘戒)的,后至此增受菩萨戒,此为后世三坛次第传戒的开端。
明代受戒轨则一度遭废弛。至万历间,如馨律师重兴南山,开坛传戒,三昧寂光继之,重立规制,开律宗道场于南京宝华山。弟子见月读体参照古规,撰辑《传戒正范》、《毗尼止持会集》,遂为近代传戒的典则。见月弟子书玉弘律于杭州昭庆寺,撰《二部僧授戒仪式》及《羯磨仪式》,传戒的体制乃渐备。又清初广东弘赞,著有《比丘受戒录》和《比丘尼受戒录》;智旭大师也著有《重治毗尼事义集要》等书,俱行于世,为各地传戒时所依用。
古代传戒唯属律宗寺院之事,近世禅寺教寺亦相率开坛传戒。有些不定期传戒的寺院,常于数月前分寄报单,贴各寺山门,使远近周知。
近世以来,一般传戒之法都是连受三坛。凡新戒入寺求戒须交一定戒金,以充戒堂灯烛香花、戒牒等费用。登记后男女新戒分别编入戒堂。以三人为一组(叫做一坛),次第编号,登坛受比丘戒时(此依古制,比丘戒三人同授),即依此序而行;初坛沙弥戒和三坛菩萨戒,皆另集体授受。每传一坛戒法,事先都要经过隆重演习,称为演仪,然后正式传戒。据《传戒正范》所载:初坛授沙弥戒前请戒忏悔仪,有净堂集众法、通启二师法、请戒开导法、验衣钵法、露罪忏悔法、呈罪称量法等。二坛授比丘戒前请戒忏悔仪,有明习仪法、请戒开导法、通白二师法、教衣钵法、审戒忏悔法等。三坛授菩萨戒前请戒忏悔法,通白二师法、请戒开导法、开示苦行法等。
初坛传戒仪式,至时鸣钟集众,待新戒齐集法堂,请师开示。传戒和尚即为开导受十戒意义,并行三归羯磨。次为说沙弥十戒戒相(沙弥尼同),一一问以尽形寿能持否?众答依教奉行,初坛告毕。
二坛传戒仪式,即为比丘、比丘尼授具足戒。受戒之时,集新戒于法堂,迎请戒师入戒坛。十师入坛拈香礼佛毕。传戒和尚依律命羯磨师作羯磨,差教授师下坛与诸沙弥询问遮难。次第询问十三重难,及十六轻遮。这是在受戒前实施审查受具者是否犯有众罪以决定允许加入僧团的遗制。这时问的遮难,在戒律程式上为预审,坛上正式受戒时,据此需一一重问。问毕,传戒和尚即开导授戒,为诸沙弥授比丘戒。受具足戒已,传戒和尚又举四重禁,即淫、杀、盗、妄四重戒,说明任犯一禁即失去比丘资格。比丘(依四分律)本有二百五十条戒相,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戒相,俱以四重戒为根本,故戒坛上只宣四重戒,其余枝叶戒相,命受具者下坛后学习。
三坛传戒仪式,一般多就佛殿举行。正中敷一高座,供本师释迦牟尼佛位,左上供尊证师十方诸佛,羯磨师文殊菩萨,教授师弥勒菩萨及十方菩萨位。右上高座候所请菩萨戒法师。受戒之日,请师入坛仪式与二坛略同。以前一般在受菩萨戒之前,和尚为已受比丘、比丘尼戒者开示苦行之后,即令每人燃香于顶,或九炷(菩萨沙弥)、或十二炷(菩萨比丘),谓之烧香疤。
大众齐集,菩萨戒师即开导三聚净戒,即菩萨戒法: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继之教以忏悔三世罪业及发大愿。最后依《梵网经》宣说菩萨十重四十八轻(若授在家菩萨,六重二十八轻)戒相,授受问答方式与受比丘戒略同。仪式完毕,戒师作礼下座,新戒归堂,三坛完毕。
戒期完毕,由传戒寺院发给戒牒及同戒录。从前僧尼出家时领取度牒(出家僧籍证明书),受戒时领取戒牒(受戒证明书),都由政府颁发。受戒时须呈验度牒,才能受戒。清初废止度牒,各地亦传戒频繁,而戒牒改由传戒寺院发给。
佛教徒中的比丘、比丘尼是独身修道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佛制受比丘戒之前要有许多质问,凡是不合条件的人,是不允许受比丘戒的。如:父母未曾允许,身有负债,身有痼疾或精神病,现任官吏及曾为比丘而违犯四根本戒等等,凡有十三难、十六遮。至于受比丘戒以后,愿意还俗,只要对任何一人声明,自己愿意舍戒,便可以放弃比丘身分。如若不舍戒,却私自违反戒条——破戒,是不允许的。其他比丘可以检举,经过僧侣集会评判,要受到一定的惩罚。受五戒的在家居士也可以根据自愿,随时对任何一人声明,放弃优婆塞、优婆夷身分。唯有菩萨戒是只有受戒,或者破戒,而没有舍戒之说。
三 寺院制度
佛教传入中国汉地,相传是由汉明帝派遣使臣前往西域,请来摄摩腾等到洛阳而开始的。摄摩腾初到时,被招待在鸿胪寺(当时掌管宾客朝会礼仪的政府接待机构)。其后政府为摄摩腾创立了馆舍,也就叫作白马寺。后世佛教的庙宇因此也称寺。一寺之中可以有若干院,其后建筑规模较小的寺便叫作院。比丘尼住的寺院多称作庵。
印度的寺院,原有两种:一种叫作僧伽蓝摩,略称为伽蓝,意谓大众共住的园林。一般都是国王或大富长者施舍,以供各处僧侣居住的。一种叫作阿兰若,义为空间处,就是在村外空隙的地方,或独自一人,或二、三人共造小房以为修道之所。或不造房屋,只止息在大树之下,也可叫作阿兰若处,简称为兰若。佛陀时代的比丘除了三衣钵具之外不许有别的财产。僧伽蓝是从任何地方来的比丘都可居住的场所。比丘自建的阿兰若,假如本人远游之后,就等于弃舍,任何比丘都可以迁入居住。僧伽蓝摩又名贫陀婆那,义即丛林。《大智度论》说: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僧聚处得名丛林。丛林如大冶洪炉,是陶冶僧格,修学办道的修炼所,因此古时又有选佛场之称。
僧侣居住在伽蓝之中,是依受戒先后为长幼秩序的。从受戒时起到七月十五日(农历)为一腊。遇事集会的坐位按戒腊多少排列先后。戒腊最长的称为上座。伽蓝中一切事务要由全体僧众集会来共同决定,凡事必须取得一致意见,方可办理。其日常事务也由全体僧众推定知事僧负责办理。
中国汉地的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称禅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的。在唐代,禅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处,修禅办道。时百丈山怀海大师以禅众聚处,尊卑不分,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制,于是折衷大小乘经律,创立禅居,此即禅宗丛林之始。丛林的意义,是取喻草木之不乱生乱长,表示有规矩法度。
丛林规模开始不大,至宋代则建置益臻完备,凡名德住持的丛林,都有千人以上。至徽宗崇宁二年(1103),宗赜禅师集《禅苑清规》时,丛林制度已灿然大备。宋室南渡以后,禅宗名僧辈出,所居丛林,皆极一时之盛。因定江南禅寺为五山十剎(余杭径山、杭州灵隐、净慈、宁波天童、育王等寺为禅院五山。杭州中天竺、湖州道场、温州江心、金华双林、宁波雪窦、台州国清、福州雪峰、建康灵谷、苏州万寿、虎丘等寺为禅院十剎。)于是丛林制度遂遍行于江南,迄后世不衰。
丛林制度,最初设置只有方丈、法堂、僧堂和寮舍。不立佛殿,唯建法堂(后世乃立佛殿)。所集禅众无论多少,尽入僧堂。行普请法(集体劳作),无论上下,均令参加生产劳作以自给。至于丛林的职事,则有首座、殿主、藏主、典座、维那、监院、侍者等名目。后世丛林组织日渐庞大,各寺家风不同,为住持者多因时制宜、自立职事,名目层出不穷。
丛林以其住持传承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子孙与十方两类。十方住持院系公请诸方名宿住持,略称为十方院。子孙丛林则是一种师资相承的世袭制。另外由朝廷给牒任命住持者,略称为给碟院。(后世废止度牒后即无给碟院了)
另外,十方丛林中依住持继承制度的不同,还有选贤丛林与传法丛林之分。依法系相传的,称为传法丛林;选贤丛林即订立十方常住规约,并规定选举法、住持任期及进院退院等手续制度。(如宁波天童寺自清末改立为十方选贤制度)
近代的寺院大都属于一定的宗派,世代相承。然而对于本宗派的教义和修行则已多不讲习,渐成有宗派之名,无宗派之实。其住持的继承,多是师徒关系,经过传法手续而确定。由前任住持以法卷写明历代传承,授与弟子,成为法徒。一代住持可以有几个或更多的法徒,继承住持时在法徒中选任。另外十方寺院可以开堂传戒,子孙寺院是不许开堂传戒的。
凡寺院在其法派相承中有相接近的,称为本家。寺院中如有重大事务或争执,可以邀请本家的住持共同讨论或调解。一般子孙寺院经本寺子孙的同意,可以改为十方;十方寺院则不许改为子孙寺院。
一般子孙寺院只由本寺僧侣居住,不接待外来僧众。僧众在外云游参学时可以到十方丛林居住,叫作挂单。单是指僧人的行李,挂单便是将行李安放起来,暂不他往的意思。僧人住进寺院,首先住在云水堂,义为行云流水,过而不留。在云水堂住相当时期以后,经本人要求和住持同意,可以进禅堂或念佛堂,成为寺中的基本僧众。住云水堂可以随时他往;住禅堂或念佛堂后,如要离寺他往,只能在每年正月十五日或七月十五日提出申请告别。禅堂或念佛堂的僧众名额有一定的限额。
藏蒙寺院的组织,转世的活佛叫智果,又叫呼图克图。戒行高深,经典娴熟的住持,又叫赤巴,即是寺中最高领导人,三、五年一任;较小的寺院叫堪布。其下有掌经喇嘛,叫翁则,负诵经课程及解释疑义之责;铁棒喇嘛,叫作格果,负督察勤惰,有惩罚喇嘛及维持佛法之责;管家喇嘛,叫作根巴,掌管寺内财产及收支事宜。
四 丛林清规
清规是中国禅宗寺院(丛林)组织的规程和寺众(清众)日常行事的章则。唐代禅宗盛行,百丈怀海禅师于元和九年(814)立禅居之制:设长连床,供坐禅偃息;合院大众朝参夕聚,长老上堂,徒众侧立,宾主问答,激扬宗要;又行普请法,上下均力;事务分置十寮,置首领主管等等。世人即称为《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流行到后代,历有增订。宋崇宁二年(1103)有真定宗赜搜集诸方行法,重编为《禅苑清规》十卷,百丈之作乃被称为古规。到元代又成《禅林备用清规》十卷。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更由朝廷命重辑定本,此即名《敕修百丈清规》,颁行全国,共同遵守。从明迄今,数百年间,都通行此本。
宋宗赜《禅苑清规》文云:丛林之设要之本为众僧,是以开示众僧故有长老,表仪众僧故有首座,荷负众僧故有监院,调和众僧故有维那,供养众僧故有典座,为众僧作务故有直岁,为众僧出纳故有库头,为众僧主典翰墨故有书状,为众僧守护圣教故有藏主,为众僧迎待故有知客,为众僧召请故有侍者,为众僧看守衣钵故有寮主,为众僧供侍汤药故有堂主,为众僧洗濯故有浴主,为众僧御寒故有炭头,为众僧乞丐故有街坊化主,为众僧执劳故有园头、磨头、庄主,为众僧涤除故有净头,为众僧给侍故有净人。
以上制度,自宋以来通行甚久。元代《敕修百丈清规》更有增益,且分成东西两序。东序序职(资格)有都监、监院等二十一员,列职(实职)有化主、库头等二十六员;西序序职有首座、西堂等十二员,列职有殿主、寮元等二十一员。细分职别可达八十种,可谓繁杂。
按东西两序,一般西序的重要职员,为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知藏、藏主、知客、寮元(云水堂首领)等。东序为监院、副寺(知库)、维那、悦众、侍者、庄主等。此外,列职专一事务者,还有饭头、菜头、火头、水头、碗头(行堂)、钟头、鼓头、门头、园头、浴头(知浴)、圊头(净头)、塔头(塔主)、树头(巡视山林、栽补树木)、柴头、茶头、炉头、灯头、夜巡、香灯、照客、听用等。以上各种职事,可分为知事人员(一级)、主事人员(二级)和头事人员(三级)。规模较小的丛林,即以主事兼知事。
丛林职事人员之多寡,各依其规模建制大小而定。方丈即住持为全寺诸堂之头,故又称堂头和尚。子孙寺院的住持,除本人愿意让位外,一般都是终身任职。十方丛林寺院的住持,一般是六年一任,但可以连任,也有实行终身制的。住持退位以后称为退居和尚。
寺院组织,除住持外,另有四大班首,八大执事等。四大班首是指导禅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八大执事是专管全寺各项事务的。四大班首有东堂、西堂、前堂、后堂。禅堂中总负其责的称首座,东为主位,本寺住持相当于东堂首座,简称东堂;由住持聘请年高德劭的尊宿担任为全堂修行的模范,掌禅堂中号令,其辅助住持教导修行的,侍以宾礼,称西堂首座,简称西堂。八大执事是监院(综理全寺事务,掌管全寺经济,库房负责人)、知客(客堂负责人,掌管全寺僧俗接待事宜)、僧值(又叫纠察,管理僧众威仪)、维那(禅堂负责人,掌管法事仪式)、典座(厨房、斋堂负责人,管理大众饭食斋粥)、寮元(云水堂负责人,管理一般云游来去的僧侣)、衣钵(方丈室负责人,辅助住持照应人事)、书记(职掌书翰文疏)。八大执事一般都是每年一任。
方丈之下有库房、客堂、维那寮、衣钵寮四个机构(通称四堂口),是为丛林的基本组织,重要寺务由住持会同首座等班首与四堂口首领共议进行。此外有首座寮以处上座名宿,有侍者寮以处初学新参,有行者寮以处杂务行者,有众寮(云水堂)以临时接待过往禅衲。又有单寮等以处退职人员,有延寿堂以处老病僧人,有庄田以供禅众从事生产。各堂又各立规约以资遵守。
通行本《百丈清规》九章中的规定极详,但关于僧众的一般行事,现代丛林仍另订有《共住规约》,为全寺所共同遵守;又丈室、库房、客堂、禅堂等各处,也另有规约,明定办事的细则。
现在丛林中实行清规的主要情况例举如下:
1、安单:丛林的成员通称清众。凡曾受具足戒的游方比丘,衣钵戒牒俱全的,都可挂单(亦称挂搭),暂住于云水堂。如挂搭已久,知其行履可以共住的,即送入禅堂,名为安单,从此成为清众,随同结夏。一般丛林都从四月一日起,禁止游方,照规锁寮入夏。至八月一日,始开寮重新接众。
2.安居:系遵印度原制,全年之中,自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中,定居在一寺之中,专心修道,不得随意他往,叫作安居,又叫结夏。结夏原为四月(前安居)或五月(后安居)的十五日(如因事延缓,不及定居,最迟也应在五月十五日定居下来),解夏则在七月或八月的十五日。但从元代以来,各提前一日讲习礼仪,以便期内得专心修道。在安居日满,即七月十五,僧众集合一堂,任凭他人对自己检举一切所犯轻重不如法事,从而忏悔,这叫作自恣。经过自恣之后,受戒的年龄算增长了一岁或是一腊,所以也叫作坐腊。
另外,在每年十月十五日到次年正月十五日的九旬期间,丛林中也结制安居,称为结冬。这是仿照结夏制度而来专修禅法的。清代以来,丛林曾有只结冬而不结夏,后仍以结冬坐禅、结夏讲经学律等为惯例。近代如宁波天童寺等,都实行这样冬参夏讲的制度。
3、请职:即一寺的人事安排,为丛林冬期的重要行事,一般于每年八月十六日举行。事先半月,由客堂开具新进堂禅众和旧住的名单,送住持查阅。至八月十四日,住持召集客堂、禅堂、库房诸头共议。十六日大众齐集大殿月台,知客点名,依次进殿,宣布职事名单并讲清规,新请职事即到法堂谒住持,又到禅堂行十方礼,再依职送位。
4、普请:即普遍邀约大众劳作的制度,亦称出坡。此制在唐代即已行于各地。不过此种制度后世只限于轻微劳动,如六月晒藏、平时园中摘菜、搬柴以及节前寺舍打扫等。
5、岁计:是丛林岁末的会计报告。岁计原行于岁末,由住持审查各种簿册,但现在丛林的会计报告,多每月举行一次,由住持召集禅堂班首、维那、知客、僧值、库房都监等,于方丈室行之,称为算账。
6、肃众:即僧众违犯清规的处分。古规清众中生事违规者由维那检举,抽下挂搭衣物,摈令出院,以安清众。或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众烧衣钵道具,遣逐从偏门出,以示耻辱。后世遵此,对于三业不善不可共住的禅僧也以香板相责,并迁单摈出。在《清规》中除刑名重罪例属官厅处置外,若僧中自相干犯,都以清规律之,随事惩戒,重则集众捶摈,轻则罚钱、罚香、罚油,而榜示之。又摈出犯规者,还要将摈条贴于山门,鸣大鼓三通。
7、榜示:丛林行事通知的方法,通常有知单、贴榜、牌示等。如住持茶汤宴请首座或远来尊宿等,开列名单,由侍者报知,谓之知单。方丈、库司招待大众茶汤的请柬则用榜,首座请柬用状。又丛林行政性的通知,用挂牌方式传达,名为牌示。挂牌地点随各种行事而不同。如结夏、诵戒、请职、普佛等牌示,皆挂斋堂前;上堂、祈请、祷雨,挂大殿前;起七、解七,挂禅堂前。
丛林之立,必有清规,所以警懈怠,防放逸也。是以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中说:精进以持戒为第一。清规一如戒律,戒律是佛陀为了规范僧伦,令正法久住而制定,所谓戒住则僧住,僧住则法住,六和僧团因为有佛制戒,始得和合共住,安心办道;因为有古德制定清规,而能清净无诤,唯有僧团健全,而后才能驻锡弘化利生,为世人所尊。因此出家学道,宜遵佛制;能够遵守清规,方能度生死流,续佛慧命。
五 殿像设置
殿堂是中国佛寺中重要屋宇的总称。殿是安奉佛菩萨像以供养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等用的地方。殿堂的名称即依所安本尊及其用途而定。安置佛、菩萨像者,有大雄宝殿(一般称为大殿)、药师殿、三圣殿、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伽兰殿等。安置法宝者,有藏经楼(阁)等。安置祖师像者,有开山堂、祖师堂、罗汉堂等。另外专门安置舍利的还有舍利殿。供僧众修道等用的,有法堂、禅堂、戒堂、忏堂、念佛堂等。其他供日常生活的,有斋堂(食堂)、客堂、茶堂(方丈接待室)、延寿堂(养老堂)、云水堂等。
在中国,一般主要殿堂,如佛殿、法堂、大殿、天王殿、方丈室等建于寺院的南北中心线上,其余斋堂、禅堂、祖师堂、观音殿、地藏殿、伽兰殿等,则建于正殿前后的两侧。
自宋代以来,较大佛殿常供三尊,所谓三佛同殿。一般以释迦佛为中尊,以弥陀、弥勒位于左右,又以迦叶、阿难二尊者为释迦胁侍。又有释迦、药师、弥陀为三尊者,则以药师坐于左位(东方)。
明代以后,伽蓝规制已有定式,故像设亦大抵一致。释迦之左为迦叶擎拳含笑之像,其右为阿难合掌随侍之像,二像或对立或略斜向。左后的主像是文殊,乘狮。右后的主像是普贤,乘象。较小佛殿,一般仅奉释迦与二尊者,而置药师、弥陀于别殿。
佛殿两侧,后世多塑十八罗汉之像(左右各九尊)。佛坛背后的像设,常见的是观音手持杨枝水瓶,立于普陀洛伽山海之间,其四围则塑《华严经》善财五十三参中的人物。
寺院大殿以外,各殿堂的像设大概如是:
一、天王殿:正面本尊,多安弥勒化身的布袋和尚坐像,左右分塑四大天王。弥勒背后设现天将军身的韦驮天像。
四天王为护法善神之属,其名常见于大小乘经论。四天王的形像,古今略有不同。依经论说:四大天王各领二鬼神,持国天王领干闼婆与富单那,增长天王领鸠盘茶与薛荔多,广目天王领龙与毗舍阇,多闻天王领夜叉与罗剎,故四天王像的脚下各踏二鬼神以示威武。元明以后造像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执宝剑;北方毗沙门(多闻天)王持雨伞;西方广目天王持蛇类,遂成今日一般常见的四大天王的形相。
韦驮天为南天王部下八将之一,在四天三十二将中以勇武著称。常于东、西、南三洲巡游,守护佛法,故称三洲感应,凡建寺必奉之为守护神,世称韦驮菩萨。其像形式有二:一合十指掌,横宝杵于两腕,两足平立;一以左手握杵拄地,右手插腰,左足略向前立。面向佛殿,注视出入行人。
二、金刚殿:明代佛寺在山门之内有金刚殿,塑二密迹金刚力士像(即塑于山门内,不另设殿)。此二力士执金刚杵分立左右,守护佛剎。经谓勇郡王法意太子言其志,誓诸人成得佛时,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善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法意太子,即今金刚力士名密迹者是。
三、法堂:亦称讲堂,乃演说佛法集会之处,在佛寺中为仅次于佛殿的主要建筑,一般位于佛殿之后。法堂之内应有佛像、法座及钟鼓等。法座亦称狮子座,于堂中设立高台,中置坐椅。前置讲台,供小佛坐像,下设香案,供置香花。两侧列置听席等。左钟右鼓,上堂说法时鸣之。
四、禅堂:为禅宗丛林的主要堂宇,禅僧昼夜于此行道。设长连床(今称广单),施椸架以挂道具。堂中设一圆龛,正中安奉圣僧像。圣僧之像不定,或以文殊师利及大迦叶为圣僧。古时僧堂本兼食堂(今禅林(放参)晚饭即就堂而食,犹其遗风),后世于禅堂外另设斋堂,食堂在东,禅堂在西,遂为丛林定式。
五、毗卢阁:明代佛寺常建的殿堂,其上下层像设略有不同。上供法、报、化三佛及设万佛之像。左右供以大藏,诸经法匦。下奉毗卢遮那如来,中坐千叶摩尼宝莲花座,旁列应真罗汉,威德诸天。由于阁上设有万佛之像及置大藏,亦被称为万佛楼及藏经阁。
六、伽蓝殿、祖师堂:常分建于佛殿或法堂两侧。伽蓝殿供守护伽蓝土地之神像,古时又称土地堂,位于佛殿之东。据《七佛经》云:护伽蓝神有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神。今一般多供最初施造祇园精舍的给孤独长者、祇陀太子及其父波斯匿王三像。(我国陈隋以来流传着关羽归佛等故事,所以在伽蓝神里,后来有了他的塑像。)祖师堂位于佛殿之西,多奉达摩或当寺开山祖师。
七、浴室、香积厨:浴室安置十六罗汉中之跋陀婆罗之像,本《楞严经》水因圆通之说。香积厨,多奉大乘紧那罗王菩萨之像,祈其监护。
寺院殿堂布置除佛像之外,还有比较固定的各种庄严和供具。主要为宝盖、幢、幡、欢门等。宝盖,又称天盖。本尊佛像有宝盖,经称华盖。佛行即行,佛住即住。今有以木材、金属或丝织之类,制成华盖之形,垂于佛像之上。幢,又称宝幢,为佛、菩萨的庄严标帜。幢身周围,或绣佛像,或加彩画。幡,又称胜幡,也是象征佛的庄严。凡结坛场,必以幡严饰,布列四周。幡有多种颜色和制法,以平绢制者曰平幡,以金属玉石联结制者曰玉幡。凡造幡之法,不得安佛、菩萨像,但得书写经文。今多书佛号或经偈,悬于佛前。欢门,是悬于佛前的大缦帐,其上以彩丝绣成飞天、莲花、瑞兽、珍禽之属。两侧垂幡,称为幡门。门前悬供佛琉璃灯一盏。
殿堂供具多少,视堂构的大小及法事所需而定。佛前所设香炉、花瓶、烛台,所谓三具足,今禅林佛殿、法堂佛前多用之。又佛像前设有香几供台(大桌),其形或长或方不一,供台以奉五供(即涂香、花鬘、烧香、饮食、灯明)之用。供台之前,置香几,上放小香盘,上置一香炉、香盒,盛檀香、末香。盘前挂一红幛,绣莲花瑞禽之属。凡住持尊宿入殿诵经及上堂说法,多由侍者端香盘先导,至佛前置于香几,尊宿即就其前礼佛拈香。
另外近世寺院佛像落成每有开光的仪式,开光的说法本来源自道教及民俗。佛教中但有佛像加持的仪式,流传到后代,就统统叫开光了。
据《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载:“复为佛像,开眼之光明,如点眼相似,即诵开眼光真言二道。”《禅林象器》上说:“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诸宗师家,立地数语,作笔点势,直点开他金刚正眼,此为开眼佛事,又名开水明。”
一般佛像落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曰开眼供养,又称开光明。其实就是新佛像、佛画完成后置于佛殿、佛室时,举行安像庆赞的活动仪式。常用的仪式为:主法者先拿新毛巾向佛像做一个擦佛像的动作,说一首偈语,赞颂佛菩萨的功德,此谓开眼。其次再用镜子向佛像正面对照(按密轨若是画像,要用镜子照之),说几句寺院、佛像完成的因缘;然后主法者拿起朱砂笔,再说一首偈语,然后将朱砂笔向佛眼的方向作一个“点”的动作,大喊一声“开”,开光仪式算完成了。
其实开光仪式中,主法者拿起毛巾向佛像作拂尘的动作,表示要拂去我们众生心地上的垢尘;再用镜子一照,表示垢除净显,明心见性,真正见到诸法的本来面目;用朱砂笔点向佛眼,由于眼睛代表着智慧,所以点开佛眼,意思就是要开发我们众生的内在智慧。现代佛教徒往往忘记开光的内涵,而偏重追求仪式的隆重;或者认为开光仅是一种仪式,没有什么实在的价值。所以开光仪式要告诉大众,塑造佛像所代表的意义,我们在举行开光仪式时,不要忘记这种内涵,不仅要开佛像眼,更要开我们众生的心眼,具足恭敬心、清净心和信心,真正启发自性光明,开发内在般若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契合佛教的真意。
六 课诵赞呗
原始僧众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每日各自进行的修行一般有两项:一是学习教理;二是修习禅定。学习教理是听佛说法,或互相讨论;修习禅定是趺坐或经行。到了后来寺院中有了佛像,经典记录成文字,于是有礼拜供养和读诵经典的行仪,及以修习五悔法门(礼敬、忏悔、劝请、随喜、回向)等为每日的常课。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也只是弟子各自随师修行,没有统一的日常行事。到东晋时,道安住襄阳,有弟子数百,曾制僧尼轨范三则:一即讲经仪;二即课诵斋粥仪;三即道场忏法仪。这三条对佛教的影响极为深广。隋代智者大师居天台山,创立止观法门,规定寺众:或依室坐禅,或别场忏侮,或知僧事。其后各宗成立。都有行仪的规定。
近代汉地寺院通行的日常课诵,是明末逐渐统一起来成为定规的,规定每日有五堂功课、两遍殿。早殿:全寺僧众于每日清晨(约在寅丑之间)齐集大殿,念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各一遍。念诵的起止都配有歌赞。其中《楞严咒》为一堂功课;大悲咒、十小咒等为一堂功课。晚殿有三堂功课,就是诵《阿弥陀经》和念佛名;诵八十八佛大忏侮文;放蒙山施食。诵《阿弥陀经》和念佛名是为往生西方净土祈愿。八十八佛出《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和《决定毗尼经》,都可以为众生作忏侮主。因此向八十八佛悔过灭罪。蒙山施食(小蒙山)是于每日斋食中,取出少许饭粒,到晚间按照《蒙山施食仪》(相当于瑜伽焰口的略本)念诵,施给饿鬼的。但必须依照仪轨,有一定的观想、手印,方得成就。
除了早晚二殿外,僧众于每日早斋和午斋时,要依《二时临斋仪》,以所食供养诸佛菩萨,为施主回向,为众生发愿,然后方可进食。
古德定日课于朝暮二时,自有其依据。朝指五更,为日之始、昼三时之初,破夜而起,盥洗毕,即上殿课诵,则期思惟以还净。暮为日晡,隶属昼三时之末,功课礼诵,乃冀觉昏而除昧。所以二时功课之设,是佛教寺院通行的重要规制。二时课文,全属大乘藏摄。如《楞严》、《大悲》等咒,《阿弥陀经》、《忏悔文》、《蒙山施食》以及称念佛号等。礼诵课文的人要身体端肃,口出清音,意随文观。
大乘佛教任何礼诵等法事,后面总是随着回向仪文,意思是把所修功德回施各方、转向理体等,类属发愿。一般丛林,早课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有的丛林不唱《十大愿王》,而唱《怡山文》或《华严文》等,普为众生发愿。晚课用《大慈菩萨发愿偈》或宋遵式大师所作《小净土文》。接着是《警策大众偈》和《普贤警众偈》。前者是《出曜经》中佛陀因见三条大鱼流入浅水的情景而说的「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偈。后者为「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是警策行道人应当奋勇精进,不可稍有松懈。
每逢朔望,还有早祝韦驮、晚祝伽蓝等举。此外一年四节(结夏、解制、冬至、春节)有进行祝圣报国土恩;每逢佛、菩萨、祖师等诞、忌和成道日祝仪等,详如《禅门日课》所载,兹不赘述。
课诵是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的法事。原古印度讽诵佛经奉行的仪制,首先是颂扬马鸣所集的赞佛诗文,其次正诵佛经,然后陈述回向发愿。全过程叫做三启。这种念诵法,也是我国汉地古今法事念诵的基本仪制。举行任何一堂法事,总是安排先赞,次文,末了回向发愿。
古代印度著名的那烂陀寺,也有课诵的规定,但与我国不尽相同。那烂陀寺人众殷繁,难为详集。寺有八院,房有三百,但可随时当处自为礼诵。而此寺则差一能唱导师,每至哺西(下午三到五时),巡行礼赞。并持香花,院院悉过,殿殿皆礼。每礼拜时,高声赞叹,三颂五颂,响皆遍彻。
佛寺赞呗一科,今通称为唱念。是用以歌咏经典,赞叹三宝的声调。因其取法古印度的歌赞而变化之,故也称梵呗。
中国赞呗的起源,相传始于曹魏时代,陈思王曹植游鱼山(一作渔山,在今山东东阿县境),闻空中有一种梵响,清扬哀婉,深有体会,乃摹其音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
赞呗主要用于三方面。一、讲经仪式;二、六时行道(朝暮课诵);三、道场忏法。这三科法事,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在佛教讲经、受戒、诵经等一切仪式进行中举唱梵呗,这种梵音具有止息喧乱便利法事进行的作用。
讲经时的赞呗,一般行于讲前讲后。六时行道的赞呗,为古来各宗所共遵行。近世禅林的朝暮课诵,犹可见其遗风。至于道场忏法,旨在化导俗众,其仪式尤重歌咏赞叹,一般斋会常为流行。
赞呗流传以后,其音调亦因地域而有参差,主要有南北之别。南北梵音,各有特长。唐代以前流行的赞呗,有《如来呗》(亦称《云何梵》)和《处世呗》,及《菩萨本行经》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等。《如来呗》有二偈,出《胜鬘经》。其一为「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其二为「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但近世讲经,已改唱《钟声偈》、《回向偈》等了。
现今一般最流行者是六句赞及八句赞等。六句赞是南北通行的赞词。代表为炉香赞。其余佛菩萨、韦驮、伽蓝等赞词,多用六句形式,故此赞韵调流行最广。香赞还有数种,即戒定真香、宝鼎香赞等。此等香赞多于法事开始时唱之,以启请诸佛故。八句赞系由八句赞词构成,多于诵经之后法事中间唱之,亦称为大赞。如《三宝赞》、《弥陀赞》等,都以八句构成。
近世禅林流行的赞呗,有四大祝延、八大赞等,都是佛寺僧众于佛诞、安居等常唱的名赞。唱念方法的记谱法,只用点板,以铛铪等敲唱。其音量之大小、音阶之高低及旋律过门等,一般均依口授。
学习赞呗有能知佛德深远,舌根清净,胸藏开通,处众不惶,乃至长命无病,开发智慧等功德。所以名山大剎,定习唱赞为日课。唱念的内容,除课诵、祝延等还包括《水陆道场仪轨》及《瑜伽焰口》等佛事。
七 法事仪规
弘法利生是寺院的使命,虽然接引众生的法门很多,然而八万四千法门,皆是不离佛语,重要的是,要能应机教化,应病与药,如此才能示教利喜,接引众生悟入佛的知见。
1.诵戒:根据佛制,僧众应当于每月望晦(农历十五日、三十日)两日齐集一处,共诵《戒本》,自我检查有无违犯戒律之事。汉地称为诵戒。如有违犯,便应按照情节轻重,依法忏悔。僧团中,僧众若有犯戒者,则于大众前发露忏悔,称为布萨。意为断恶长善。另外凡与大众有关的决策,须经大众三次决议通过,称为三番羯磨。
2.说法:丛林中,大和尚晋山就职,或逢节日庆典,乃至平日对大众说法,都称为陞座说法。陞座就是正式对外的宣布、通告。例如新春陞座即正式昭告一年的行事。另有大座讲经,则以讲经为主,讲演前先唱香赞等。
3.打七:在禅宗和净土宗的主要修行仪式中,还有七日之中,除必要的饮食睡眠外,专心参究,或专心持名的,叫作打七;分为禅七与佛七。打七有克期取证的目的。如果时间不许可,也可做一日或三日。在禅宗寺院中,每年冬季都要举行一七乃至十七的活动。丛林坐禅通例从九月十五日起加香,即延长坐禅时间。又从十月十五日至次年正月七日举行禅七,每七天为一期。此为禅众克期取悟,或打七七,或打十七不定。每一禅七的起解,称为起七和解七,各有规定仪式。
4.忏法:忏法是悔除所犯罪过以便积极修行的一种仪式。消除以往无量劫中所造的罪业,发愿今后精进修行,永不退转——忏法是大乘修行不可缺少的行仪。中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代,至隋、唐大为流行。忏法多采用大乘经典中忏悔和礼赞的内容而成,以种种形式流行,从中有许多礼赞文和忏悔文。
历来通行的忏法有两类:一类是集诸经所说,忏侮罪过的仪则;一类是依五悔法门,修习止观的行法。
集诸经所说,忏悔罪过的仪则,著名的有梁代的《慈悲道场忏法》,又称《粱皇忏》。历代还有《万佛名忏》等。现在所通行的还有《三千佛名忏》和《慈悲三昧水忏》等。
修习止观的忏法,创始于天台宗智者大师,其《法华三味行法》根据《观普贤行法经》;《方等三味行法》根据《方等陀罗尼经》;《请观音三味行法》根据《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金光明三昧行法》根据《金光明经》。其忏法组织的程序,一般是:(一)严净道场,(二)净身,(三)三业(身、口、意)供养,(四)奉请三宝,(五)赞叹三宝,(六)礼拜,(七)忏海,(八)行道旋绕,(九)诵经,(十)坐禅正观实相。
隋、唐之间,佛教宗派渐起,各派依所宗经典撰成种种忏悔行法。如天台宗外。华严宗有《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又有《华严经海印道场九会诸佛仪》,略称《华严忏法》。密宗有不空译《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又有唐智升更集成《集诸经礼忏仪》二卷,是各种忏法仪式最初的综合刊本。
后代台宗也编辑了许多忏法,如宋遵式的《往生净土忏愿仪》、《炽盛光道场念诵仪》;宋知礼的《大悲忏法》;明智旭的《地藏忏》等。天台宗制定忏仪的主要目的,是藉礼敬、赞叹、忏悔以安心,然后正观实相,以达到证悟。但是后世大都只注重礼念,而未至心观,如此舍本逐未,丧失了止观的要旨。
宋代是忏法全盛的时代。天台巨匠四明知礼、慈云遵式俱广作忏摩,摄化道俗。因为这些天台法师,继承智顗遗法,将礼忏作为修习止观的重要行法。知礼住延庆寺数十年,讲学之外,专务忏仪。著有《金光明最胜忏仪》、《修忏要旨》等。遵式与知礼同门,居杭州慈云寺,亦广修忏法,称为慈云忏主。撰有《金光明忏法补助仪》等。
无论忏悔的仪则或修习止观的行法,本都是佛教徒自己修行的方法,而不应成为替他人作佛事以谋求财利的手段。僧侣自己日常修持忏法以灭罪生慧,施主供献饭食以增益福德,完全是两件不同的事。根据佛的教导,在家信徒也要修积功德为他人(生者或亡者)祈福。然其后竟流变成为施主给以财物,指定僧人修忏、诵经的习惯。忏法成为寺院谋利的佛事,形同贸易,实全无功德之可言了。
近世通行的忏法中,《梁皇忏》十卷,相传创始于梁武帝,后世灭罪消灾济度亡灵者,常延僧虔修此忏,是中国流传最久的一部忏法。《慈悲水忏》三卷,唐知玄(悟达国师)述。初知玄在长安遇一异僧,患恶疾,人皆厌之;知玄侍候无倦色。后异僧感其风义,临别告以向后有难,可往彭州条陇山相寻。中和三年(883),一人面疮隆起于左股,知玄求医无效,忽忆往日异僧之语,遂至陇山相寻,果于山中见之。异僧命以忏悔业障,并以岩泉濯之,疮愈。知玄因述成《慈悲水忏》三卷,流行于世。《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略称《大悲忏》,宋知礼始集仪轨,清初南京宝华山见月读体删文重纂。这个忏法仪式简略庄严,为今日全国流行最广的一种忏法。《药师三昧行法》一卷,略称《药师忏》,是根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而作的一种忏法。清初经天溪大觉寺受登刊定,遂盛行于江南。凡消灾延寿之法事,多礼此忏。《往生净土忏愿仪》一卷,略称《净土忏》,宋遵式撰,是采大本《无量寿经》及称赞净土诸大乘经而立的一种忏法。净土法门流行以后,此忏法通行很广。《慈悲地藏忏法》三卷,略称《地藏忏》。后智旭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撰《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加以修正补充。其仪式与《药师忏》、《净土忏》略同,是较晚出的忏法之一。
5.浴佛:一年之中的四月初八(农历)——佛诞日(佛欢喜日),要举行浴佛法会,作为佛陀诞生的纪念。东南亚国家的佛教徒,以四月十五日为佛诞日(同时也是佛成道日、佛涅槃日)。中国藏蒙地区也如此。汉地习惯以四月初八为佛诞日,二月初八为佛出家日,腊月初八为佛成道日,二月十五为佛涅槃日。佛诞日举行浴佛法会,其他三日也要在寺院中举行简单的纪念仪式。特别是腊八日,煮腊八粥以供众,已成为民间的普通习俗。
浴佛的起源,据《过去现在因果经》记载,因悉达多太子在兰毗尼园无忧树下降生时。难陀和伏波难陀龙王吐清净水,灌太子身。后世佛教徒为了纪念佛陀的诞生而举行仪式,即在佛堂中或露天下净地设灌佛盘,在盘中的莲台上安置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释迦太子金像,然后灌以香水,以表庆祝和供养,叫做浴佛。这一天是佛教四众信徒的欢喜节日。
浴佛的仪式开始于印度,佛教以外,婆罗门教也有浴像的风俗。在西元五世纪以前,浴佛仪式已在我国各民族之间相当流行了。我国浴佛的日期在元代《敕修百丈清规》制定四月八日为释迦如来诞辰,其后大都一致。
关于浴像的方法,据《浴像功德经》所说:若欲浴像,应以牛头旃檀、紫檀、多摩罗香、…龙脑、沉香、麝香、丁香,以如是种种妙香,随所得者以为汤水,置净其中。先作方坛,敷妙床座,于上置佛。以诸香水次第浴之。用诸香水周遍讫已;复以净水于上淋洗。其浴像者,各取少许洗像之水置自头上,烧种种香以为供养。初于像上下水之时,应诵以偈: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功德庄严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
6.盂兰盆会:一年中的七月十五日(农历)还要举行盂兰盆会。这是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举行超荐历代祖先的佛事。经中说:目连(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母亲死后生为饿鬼,目连尽自己的神通不能救济其母,佛告以要在每年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此功德,七世父母及现生父母在厄难中者,得以解脱。
在汉地,最初举行此仪的是梁武帝,其后在民间普遍举行。到了后代盂兰盆供佛及僧的意义减少而代之以荐亡的行事。明袾宏《正讹集》中曾加以辩正云: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食为盂兰盆大斋之会,此讹也。兰盆缘起目连,谓七月十五日,众僧解夏自恣,九旬参学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缘起阿难,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国斛,亦非兰盆。盖一则上奉贤圣,一则下济饿鬼,恶可得混?(即与放焰口不得想混)清仪润曾述《百丈清规证义记》,欲两全其道,谓日献兰盆,恭敬三宝;夜施斛食,普渡鬼神。但是各寺院遵行者不多,一般大众中仍多以荐亡度鬼为事。
除此以外,汉地寺院又流传一些诸佛、菩萨诞日的纪念仪式。如正月初一是弥勒菩萨诞日,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贤菩萨诞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诞日,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萨诞日,九月三十日是药师佛诞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诞日,特别是二月十九日观音诞日,六月十九日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出家日,在民间的纪念仪式颇为隆重。或有传,永明延寿禅师的生日是十一月十七日,而以永明为弥陀化身,就以此日为弥陀诞日;而正月初一日是布袋和尚诞日,而以布袋和尚为弥勒化身,就以此日为弥勒诞日。
7.焰口
焰口俗称放(大)蒙山,系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一种佛事仪式。经中说:佛在迦毗罗城尼具律那僧伽蓝,为诸比丘并诸菩萨说法。尔时阿难独居闲静处习定。至夜三更,有一饿鬼,名曰焰口。于阿难前说:却后三日汝命将尽,生饿鬼中。阿难心大惶怖,疾至佛所,陈说此事,并启示教。时佛为说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谓诵之即能免饿鬼苦,福寿增长。修此法时,于一切时,取一净器,盛以净水,置少饭及诸饼食等,右手按器,诵陀罗尼七遍,然后称多宝、妙色身、广博身、离怖畏四如来名号,取于食器,泻净地上,以作布施。若施婆罗门仙,即诵此陀罗尼二七遍,投于净流水中。若诵三七遍,奉献三宝,则成上味奉献供养。
此法的传来,最初是唐武后时实叉难陀译《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一卷和《甘露陀罗尼咒》一卷。面然就是焰口的异译。其后不空三藏译出《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与实叉难陀所译同本。不空又译出《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难陀缘由》、《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仪轨经》中的行法次第是:一、破地狱真言,二、召饿鬼真言,三、召罪真言,四、摧罪真言,五、定业真言,六、忏悔真言,七、施甘露真言,八、开咽喉真言,九、七如来名,十、发菩提心真言,十一、三昧耶戒真言,十二、施食真言,十三、乳海真言,十四、普供养真言,十五、奉送真言。自此以后施饿鬼食便成为仪式。
宋代以来,焰口施食、水陆法会、盂兰盆会,此三者在民间大众中常混同而无所区分。明代,由于诸家传承不一,遂又形成杂乱。今所知者明代行法有《瑜伽焰口施食科仪》。其后天机禅师删其繁芜,成为《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称为《天机焰口》。天台灵操为之注,名曰《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应门》二卷。莲池袾宏又据《天机坛仪》略加参订,名曰《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并为之注,名《施食补注》。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宝华山释德基又由袾宏本略加删辑,名为《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称《华山焰口》。干隆六年(1741)宝华山释福聚又因之作《瑜伽施食仪观》。清代佛寺流行的《焰口》,多为《天机》和《华山》两种。
8.水陆法会
在寺院中所举行的佛事,要以水陆法会为最盛大。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等,全名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水陆法会相传最初由粱武帝所创始。《释门正统》说:所谓水陆者,因梁武帝梦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大斋)普济群灵?水陆之名,始见于宋遵式的《施食正名》,谓: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
宋熙宁中(1068-1077),东川杨锷祖述梁武的旧仪,撰成《水陆仪》三卷,遂盛行于世。宋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佛印(了元)住金山时,水陆法会大为壮观,遂以金山水陆驰名。绍圣三年(1096),宗赜删补详定诸家所集,完成《水陆仪文》四卷,普劝四众,依法崇修。南宋末年,志磐又续成《新仪》六卷。于是旧仪文称为北水陆;志磐所撰称为南水陆。明袾宏又因旧本前后错杂,乃重加订正,成为《水陆修斋仪轨》六卷。现在通行的是清道光间仪润汇集袾宏订正的《水陆仪轨》。
关于水陆道场的仪式大致相同。水陆供养的物件分上中下,上则供养法界诸佛、诸位菩萨、缘觉、声闻、明王。次则供养梵王帝释二十八天、一切尊神。下则供养古往人伦、幽魂滞魄、无主无依诸鬼神众、法界旁生。……未发菩提心者,因此水陆胜会,发菩提心。未脱苦轮者,因此得不退转。未成佛道者,因此水陆胜会,得成佛道。
水陆法事内容,主要为结界洒净、请上堂、供上堂、请下堂、供下堂、奉浴、施食、授戒、送圣等。上堂三宝十位圣贤,奉请于午前;下堂圣凡十位神灵,召请于初夜。其上堂十位是:十方常住一切诸佛、十方常住一切尊法、十方常住诸菩萨僧等。下堂十位是:十方法界四空四禅六欲诸天天曹圣众、五岳四渎福德诸神等。
至于现行水陆法会坛场的布置、念诵经典及其人数的规定和进行的程式等,依《鸡园水陆通论》等所说,法会坛场分为内坛和外坛。法事以内坛为主,布置力求庄严。正中悬挂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三像,下置供桌,罗列供物。其前安置长方台四只成四方形,台上分置铜盘、斗鼓、铙钹、手铃及仪轨等,为主法、正表、副表、斋主四人所用。四围绕以布幕,将内坛分成三间。两侧分挂上堂、下堂各十位水陆画像。画像之下列插牌竿,详记每位圣凡名称。牌上皆画宝盖,下画莲花,中用黄纸;下堂则用红纸以为区别。
外坛有六个坛场:大坛二十四人,专门礼拜《梁皇宝忏》。诸经坛七人,讽诵诸经。《法华》坛七人,专诵《妙法莲花经》。净土坛七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华严》坛二人,静阅《大方广佛华严经》。瑜伽坛,亦称施食坛,为夜间施放焰口之用,人数由各坛临时调用。此外监坛一人,共计四十八人。
内外坛法事一般为七日(内坛亦有五日者,则自第三日起)。第一日三更,外坛洒净,四更内坛结界,五更遣使建旛(旛上书「修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功德宝旛」,高悬于大雄宝殿左前方的剎竿上)。其进行程式中除经忏外还有说戒、放生等活动,兹不详录。
9.斋天
斋天是后起的一种仪式。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依《金光明经》制定《金光明忏法》时,其中庄严道场是依《金光明经》而设大辩才天、大功德天和四天王位。而忏文中依经奉请大梵尊天、帝释天、护世四王、金刚密迹、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鬼子母等十一天众。到了宋代设诸天,有十二天、十六天、二十天、二十四天、三十三天不等。到了元代,便由金光明忏法略出供天一节,作为寺院中每年岁朝佛事。明末弘赞律师就简略的《金光明忏法》别撰《斋天科仪》,至今诸寺通行。
另有一种普佛的仪式:指延生普佛与荐亡普佛。延生普佛用于消灾、作寿、喜庆;荐亡普佛用于往生、超荐、冥寿。普佛者,即对三世一切诸佛普遍恭敬,普遍礼请,普遍结缘的意思。
10.放生
中国汉地放生的习惯并不始于佛教。逢节日放生,古已有之。至于佛教自然提倡放生。汉地大规模放生始于天台智者大师。时有天台山麓临海之民,舍扈梁六十三所为放生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诏天下立放生池八十一所。宋真宗天禧元年(1016),敕重修天下放生池。天禧三年(1018)遵式曾奏以杭州西湖为放生他。
八 法器道具
法器是龙天耳目,大众共遵的讯号,丛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为准,此为丛林号令所寄,鸣扣各有常度。凡禅堂坐参、佛殿诵念、食堂斋粥、升堂集众、普请巡寮、入浴送亡等一切行事,都依钟鼓等号令进行。如集众上殿则僧堂鸣钟,长老升堂则法堂击鼓,报众同赴。普请则开梆、催板。凡止静、开静、念诵、斋粥等行事,从朝到暮,钟鼓交参,均形成丛林一定的礼法。钟板是丛林的号令,大众的生活作息、起香坐禅、说法开示、出坡作务等,均依钟板号令行事,钟板齐全的道场,方称丛林。
晨钟暮鼓以及各种报钟、板声等。寺院中用于庄严佛坛及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资具,都是法器法物。兹将寺院道场常用的法器法物列举如下:
一、钟: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
二、鼓: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之鼓。今之寺院,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又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三、铃:在佛前诵经时所鸣打的法器。具有惊觉、欢喜、说法等三义。
四、板:报知时刻或集会时敲打的器具。依其形状称为云板、鱼板等。
五、梆:为禅林用来通知大众入浴、斋食的鸣器。在古代禅林中,常悬挂于浴室,现今一般寺院则悬挂于斋堂外,以用来通知大众用斋。
六、木鱼:诵经时所敲打,大众诵经时,音声随其节拍而整齐划一。此外,诵经敲打木鱼,取意于鱼的特殊习性,即不论在水中悠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著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可懈怠。
七、引磬:于诵经礼佛起止时击之,以引起大众注意之法器。
八、大磬:大磬为直径三十至六十余公分之磬,由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礼佛,皆鸣三下。
九、铛子:法会唱赞时,与铪子配合板眼敲打,用以庄严节奏,为板乐供养之一。
十、铪子:法会唱赞时,与铛子配合板眼敲打。铪子不敲时两片合拢,敲打时六指托之,放于胸前。
十一、铙钹:铙、钹原为娱乐用的乐器,后被用于佛门中伎乐供养的法器。
十二、如意:说法及法会之际,讲师所持的法物,表示吉祥如意。原为印度古时的爪杖,以其能补手不能到之处,而搔抓如意,故称如意。
十三、拂尘:原系印度人拂除蚊虫的工具,在佛门表示清除烦恼、尘垢的意思。
十四、香板:禅林中用以警策修行者的木板(形如宝剑),依使用目的不同而有诸多名称:用以警策用功办道者,称警策香板;用以惩诫违规者,称清规香板;用以警醒坐禅昏沈者,称巡香香板;于禅七中使用者,称监香香板。一般系由方丈、首座、堂主、维那、知客、纠察等职事持用。
十五、念珠:念珠乃念佛时计数之用,是功德、佛性、慈悲、善良、吉祥、圆满、佛心的表征。
十六、蒲团:蒲团是用蒲草所编造的一种坐具。禅林象器笺说:坐物,以蒲编造。其形团圆,故言蒲团。因为它的形状扁平而圆,所以也叫做圆座。蒲是一种水草,它的品质柔暖,最适合于敷坐之用。过去的出家僧尼,多半是坐它参禅,铺它礼拜。旧时乡村人家,也有许多用做椅垫子。
除了上述所列之外,幢幡、香炉、金刚杵、戒尺、毗卢帽等,都属法器法物之列。法器具有报时集众、警策精进、伎乐供养、庄严道场等功能,如果敲打不如法,则会扰乱大众,因此,司法器者应以警惕。
另外供香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供养,并发展出供香的仪轨、方法等。香具有流布芬芳、消除秽气,驱逐蚊蚋、正念清神、表伸诚敬等作用。
香有末香、线香、瓣香等多种。末香就是香木的粉末。香末可以点燃熏嗅,也可以加入油料,涂抹人身袒露之处,以防虫咬。所以也叫做涂香。线香是条状的香枝,也叫做长寿香。瓣香就是香檀木的碎块,因为把檀木劈成了片片段段的小瓣,所以叫做瓣香。又因为上等檀木乃是香中之极品,所以瓣香也叫做大香。还有一种叫做盘香的香,它是用特长的线香,在干硬以前,弯成重叠的环状,以便持久点燃的香环。
烧香供佛,是一种诚敬的礼仪、福德的庄严。不过我们还要能够藉物征心,体认自性的功德。观心论说: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薰诸臭秽,断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有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外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觉察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香,最为上香,世间无比。
道具即衣单僧物,是资生办道之具,包括三衣一钵等头陀十八物。其中三衣即九条衣、七条衣、五条衣等三种袈裟,又称福田衣、百衲衣,也是出家人的形象特征。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习俗与气候的关系,三衣只在法会佛事时穿著,平时则穿短褂、中褂、长褂或大袍。
另外汉地僧尼所穿著的鞋子,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芒鞋,就是用草类编织而成的,也叫做草鞋。第二种是罗汉鞋,是用布料做的。这种鞋子的鞋面—尖部,是用三片布条排列缝牢,鞋帮缝缀一些方孔,和芒鞋的式样差不多。现在的出家人,大都穿用这种鞋子。第三种是僧鞋,也是用布料做成的。全身无孔,只是在鞋面前端缝起一条硬梁就可以了。僧鞋的颜色,有黑色的、灰色的、黄色的、褐色的。其中的黄、褐两色,为人们最习惯。
于僧鞋外,还有长筒的僧袜。所谓僧袜,实际上也就是我国的古装布袜;于今有人把它叫做罗汉袜。罗汉袜的颜色,在习惯上都是以灰色为主。穿著罗汉袜,不但可以冬季御寒、夏季防范虫蛇;并且可以庄严威仪。
此外,头陀十八物尚有:杨柳枝、澡豆、水瓶、坐具、锡杖、香炉、奁、滤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等,除此别无他物。所谓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出家人生活简朴,不受物役,不为物累,就像行云流水一样云游四海,处处为家。
头陀十八物都是增长善法之具,各有其用途、意义。例如,锡杖:表除烦恼,出三界故;锡者,明也,得智明故;锡者,醒也,醒悟苦空故;锡者,疏也,持者与五欲疏断故。因此锡杖又名智杖、德杖,彰显智行功德故。佛制持杖,一来用以防身,再者于白衣舍前振锡可令施主出应,同时还可提携行李,协助老瘦无力、病苦婴身者行走,尤其行脚云游时,若于路上看到动物的死尸,可利用禅杖就地掩埋。
滤水囊是于饮水时过滤水中微生物之用,为器虽小,其功甚大,为护生命故。坐具是用于礼佛拜僧之用,同时可敷设于地,避免坐卧时污损三衣。
九 行仪称谓
佛门中举凡行、立、坐、卧,一切举止动作都要威仪具足。仅就日常生活中的行立坐卧四种威仪,以及有关参访、入殿、礼拜、出堂等应注意的行仪,略述于下:
一、四种威仪
(一)行:
1.走路时,目视前方(约七尺),不可左顾右盼或低头仰视。
2.穿著长衫行进时,应双手下垂,自然摆动。
3.行进间,双手不可置放腰后;若要赶路,可放大步伐,但不可奔跑。
4.行进间,见大德迎面而来,应立定合掌,待大德走过,方可放掌前进。
5.与大德师长同行,应走在左后方,距离一个肩膀的宽度,不可平行,不可离太远。
6.走出房门,衣服、鞋袜必须穿戴整齐,不可赤脚或穿著拖鞋。
7.有法衣在身,不可大包小包背满全身,僧袋应当背于右肩。
8.如非诸山方丈,不可挂念珠行走。
9.行进间持经本,应双手捧持。
(二)立:
1.站立时,抬头挺胸,姿势端正,不可倚墙靠壁,不可双手叉腰。
2.与大德同在时,不可站在大德的上首、高处或与大德并排而站。
(三)坐:
1.坐下时,要平肩、收齶、双眼平视、手放双膝。
2.与大德同坐,应坐半座,不可坐满,不可翘腿,并依大德指示的位置坐下,若招呼你与其平坐,应该礼貌遵行。
(四)卧:
睡眠时,要右胁而卧(吉祥卧),不可四仰八叉。
二、参访礼仪
1.寺院参访,应事先通知,并准时到达。到达时,先到客堂报到,然后向主事者行礼,由知客法师引导至佛殿礼佛。
2.参访日期、时间一经确定,则勿随意更改,以免造成安排的不便。
3.离开寺院时,应到大殿向佛菩萨告假。
三、佛殿礼仪
1.入殿时,若从右门入,应右脚先进;若从左门入,则左脚先进。
2.入殿后要先拜佛,才能拜人,或是瞻仰佛像。
3.在大殿中不可寒暄讲话,不可相互送礼,有事须退出殿外讲说。
4.不可随心所欲进出佛殿,更不可衣冠不整。
四、礼拜行仪
1.礼佛时,宜在佛堂、佛殿、佛塔,以免引人侧目。
2.在佛殿礼佛,除非住持方丈和尚,否则应在东西两单礼拜。
3.礼拜大德师长,应至佛殿,如于路上、客堂、饭厅,或大德参禅、打坐、剃头、卧病时,不可礼拜。
4.礼拜大德不可于高处拜,或于大德背后拜。
五、出堂礼仪(外出告假)
1.个人出堂必须请假。如系早上出,晚上归,可向直属主管请假,如系长假,必须向纠察、客堂及相关职务人等请假,而且必须搭衣。
2.请假在外,不可于俗家或信徒家中夜宿,除非当地没有寺院道场。
出家僧众担负着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重大责任和终身事业,因此一个修道者的风姿,在行立坐卧、言谈举止中皆可表露无遗。威仪不仅能调摄修道者的身心,尤其可以行无言的教化。所以学佛修行必须重视威仪的训练。
僧人出家受戒后,戒律还要求比丘、比丘尼分别住在各自寺院中,不能同住一个寺院。因此,与僧人交往时不宜问是否已经结婚之类的话,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戒律的活动。同比丘尼交往尤要注意,男性公民不能进尼众的寮房,同比丘尼说话时要有另外的人在场,不要主动与比丘尼握手,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等等。女士到男众寺院也要注意,不要随意到僧人的寮房去。
对于在家的居士,佛教也要求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节制的生活,称为斋日。即不淫欲,不涂香饰,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大床。一般持斋的日子有阴历朔日(初一)、初八、十四、望日(十五)、二十三、二十九日。(六斋日)
称谓也是一种礼仪,也是身分的代表;在佛门里,称谓常代表著职务,也是有维系佛门纲常伦理的功用。
师父在丛林中是职务的通称,例如知客师父、纠察师父、当家师父等,甚至现代信徒通称所有出家众为师父或法师。
法师者,以法为师,以法师人之谓。在大乘八宗之中,研读修习律藏有成者,称律师;研究论藏或造论以阐扬佛法者称论师;专门习禅者称禅师。开创一宗一派之人,又称开祖;传承其教法之人,称列祖;开山建寺,为寺院第一代住持者,一般称开山大师。
大师者,在社会上极为通用,凡专家、杰出者即可称之。大师有菩萨之义,菩萨又称大士,例如观音大士等。
不管僧俗,对于师长或德学兼备者,均可尊称上人,或称大德、仁者;惟长老仅限于戒德俱尊的出家众始得称之。出家受戒十年以下称下座,十年以上称中座,二十年以上称上座。上座者,即可称为长老。中国于历代各朝中均有帝王加封德学兼备,可为一国师表的高僧为国师。
在家信徒彼此之间可互称居士、师兄;出家众亦可互称师兄,或称道兄、学兄、法兄等。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师父为家师,尊称他人之师为令师,自己则谦称学僧、学人、末学或弟子等。
此外,与称谓有关的佛教名相还有:缁素、同参、善知识、檀那、施主、功德主等。称谓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在丛林四十八单职事中,其职称非主即头,例如管理藏经者称藏主,管理库房者称库头,负责煮饭者为饭头,负责烧水的是水头,甚至连打扫厕所也称净头,可见佛教对僧众人格的尊重。佛教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如法合宜的称呼,其实也是学佛行仪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课。
另外佛门中尚有其他术语项目等,简述数条如下:
闭关:因为闭关除需要人护关外,更应注意本身的修持基础具备与否,以及对经教义理的了解深入等。如果一开始学佛就要闭关,何功何德要人来护关。尤其闭关前半年要有大德开导、教化;如果没有正念、发心,也不可以闭关,要会用功才可以闭关,所以佛门有云:不破参不住山,不开悟不闭关。闭关不可以当儿戏。
持午:即过午不食。修行中,少食有助精进用功,因此有因缘的话,可以在修行过程的某一个阶段体会一下,但不可标榜。尤其在佛门中,所谓方便有多门,各有各的修行法门,彼此应该互相尊重。
参学:又称参访,就是到其它丛林道场参访学习。
普说:法师于丈室或法堂为大众说法,则称为普说。
小参:个别请求和尚慈悲开示教诲。
普参:类似今日的座谈会。
经行:饭后散步,可以在佛堂绕佛,或在斋堂,甚至庭院或林间小径皆可,速度由慢渐快,或自行调整均可。
跑香:禅堂行香,目的在于调和身心。
行脚:求法心切,四处参访问道,因古时交通不便,多以步行到达目的地。
共修:大众一起修行,如参加打七或定期念佛等。
朝山:三步一拜或朝礼寺院,都可称为朝山。
止静:禅七或佛七时全体默然静坐,不许出声扰众,任何人不得随意出入。其实每个人可以在一天当中有五分钟止静的时间,以做涤尘净虑、自我省思的功夫。

回应 删除 举报广告 2011-10-21 10:08:18 净修斋主 (净明居士 持金刚手 启蒙学人)
十 道场圣地
古印度的佛教圣地有尼泊尔蓝毗尼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等。
蓝毗尼园,面积8平方公里,如今仍有参天大树、茂密的苇荡和建筑物地基的遗迹。摩耶夫人生太子的石刻像等珍贵文物存放在附近的一个寺庙里。上刻摩耶夫人手扶树枝,小太子朝六个方向各行七步,手指上天,口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的情景。另外摩耶夫人沐浴的圣池也保存完好。
该寺遗址北面不远处,还有著名的阿育王柱古迹。阿育王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著名君王,对弘扬佛教功勋卓著。此柱是他前来朝拜佛陀诞生地时所立。
印度北方宗教名城瓦腊纳西以北10公里处的鹿野苑是当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之后第一次说法收徒的地方。
菩提伽耶又称菩提道场,位于印度东北部恒河支流帕尔古河岸,比哈尔邦中部格雅城南11公里处。相传这里是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之地,这座小城也是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
在中国,阿弥陀佛、弥勒佛和四大菩萨等形象特别深入人心。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等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各位菩萨的道场。各宗流派弘扬,又成就了许多名山、祖庭、圣地。两千多年的中国佛教历史,至今留存下大量的佛教名胜古迹及佛教信众的朝拜之地。
一、佛教四大名山
1.九华山:素有“仙城佛国”之称,坐落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号称九十九峰,是地藏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唐开元年间,新罗国(今韩国)高僧金乔觉航海西渡,入唐修道,最后来到九华山潜心修法。在99岁时去世,肉身经三年仍不腐朽,佛门认定他是地藏菩萨化身,九华山由此被辟为地藏道场。当地僧众为他在虎形山下兴建寺院,赐名化城寺,又在神光岭上建肉身宝殿,成为佛教信徒朝拜地藏菩萨必到之地。九华山山上寺庙错落有致,鼎盛时多达870座,佛像万多尊。现在尚存古寺庙82座,佛像6000余尊,数量居四大佛山之首。现存著名的佛寺有:化城寺、肉身宝殿、百岁宫、祇园寺、天台寺等。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为地藏菩萨吉诞日,都有盛大朝山活动。
2.普陀山:位于浙江省钱塘江口海域,是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海上佛教胜地,有“海天佛国”之称。唐大中元年(847年)有一印度和尚在潮音洞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于是就地结茅而居,遂传此地为观音显圣之地。公元916年,日本高僧慧锷在回国途中遇到风浪,被阻于普陀山,遂将从五台山请来的观音圣像放到了普陀山下,从此,普陀山就逐渐成了供奉观音的道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载:于此南方,有山名补陀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作为佛教胜地,普陀山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处茅篷,僧尼达4000余人。最著名的有普济寺、法雨寺和慧济寺这三大寺。近年又兴建了“南海观音”,为这海上第一名山增添了不少魅力。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及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为普陀山三大香期。
3.峨眉山:横卧于四川省的峨眉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佛教文化驰名中外。峨眉主峰高3099米,拥有壮丽悦目的“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景,峨眉山一千多年来一直是佛教的普贤道场。相传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即已传入峨眉山。唐宋以后,佛教兴旺,山上的寺庙增多,规模也愈加扩大。公元九世纪中叶,宋太祖赵匡胤,派遣僧继业来峨眉山铸造重达62吨的巨型普贤菩萨铜像,供奉于今万年寺内,成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峨眉山现有寺庙26座,主要的有报国寺、万年寺、华藏寺等。而毗邻峨眉山的乐山大佛,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弥勒石刻大佛,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
4.五台山: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东北部五台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因其五峰耸立,顶部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五台山历史悠久,传为文殊菩萨化显之地,被视为文殊菩萨的道场。自东汉时期起,这里开始建造寺庙,最盛时期曾有寺庙360座,现存寺院50多处,著名的有菩萨顶、黛螺顶、佛光寺、南禅寺、显通寺等,显通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建立的寺庙之一。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6年),讲经授法的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此立寺。五台山的地位极为崇高,历朝皇帝、皇后或遣使札礼五台山者,从未间断。五台山同时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受到西藏、内蒙等地民族的尊崇。每年农历六月十四为文殊菩萨诞辰,整个六月均会举行盛大法事活动。
二、汉传各宗祖庭
1.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登封县嵩山的少林寺,初由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孝文帝建。菩提达摩来此,建立禅宗,历代多次修葺。现存鼓楼仍为元大德六年(1302)的原建筑。禅宗在汉地的传承以达摩为初祖,少林寺西北2里许有初祖庵,建于宋代,石柱上有宋宣和七年(1125)题字。
另外湖北黄梅县西山上的四祖寺,为禅宗四祖道信道场。黄梅东北2里的冯茂山上的真觉寺,又称东山寺,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曾居于此。禅宗至五祖兴旺,门徒常超过千人,世誉之为东山法门。
广东韶关南60里处的南华寺,原名宝林寺,禅宗六祖慧能开法于此。寺内有六祖肉身塔,六祖真身犹存,供于六祖殿内。
慧能以下“五家七宗”各支系的祖庭,主要如下:
曹洞宗祖庭位于江西宜丰县东北50里的洞山,山有普利院,唐大中年间,良价禅师住此。宜丰县东北30里的曹山上的荷玉寺,为良价弟子本寂居地。
临济宗祖庭位于河北正定城里二里的临济寺,义玄禅师住此建立临济宗,今唯存临济禅师塔,亦名“青塔”。
另外江西宁州西南80里的黄龙山上的永安寺,亦名黄龙院。临济宗八世宋代慧南禅师居此建立黄龙派。江西萍乡县北70里的杨岐山上的普通禅院,是宋代与慧南同门的临济宗八世方会禅师的住地,其弘扬道法,建立了杨岐派。浙江杭县径山的能仁兴圣万寿寺,简称径山寺,宋绍兴七年(1137),杨岐五世宗杲禅师居此立话头禅,以后便成为临济宗的主要寺院。
2.台宗祖庭:位于浙江天台山麓的国清寺,是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天台国清寺与南京栖霞寺、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一度合称为“天下四大丛林”。山中寺院很多,其中真觉寺为智者塔院,祖殿中有智者大师真身六角宝塔。
另外浙江宁波市的延庆寺,明永乐时列为天下诸宗名山的第二山。北宋时中兴天台教观的知礼曾居于此,称之为四明尊者。
3.律宗祖庭:唐武德七年(624),道宣入终南山丰德寺,长居于此,潜心律学。从而创建律宗。因道宣住终南山,故又称“南山律宗”。
4.相宗祖庭:大慈恩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平门外雁塔路南端,寺内有著名的大雁塔,是唐代规模最大的寺院,为当时的四大译经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的祖庭。寺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大雁塔和玄奘三藏院等。钟楼内悬挂明代铁钟一口,嘉庆廿七年(公元1548年)铸造,重3万斤。寺院最著名的大雁塔,是一座五层方塔,建于公元652年,乃玄奘为珍藏从印度带回的大量梵本佛典而修建。
陕西长安县杜曲东少陵原半坡上的兴教寺内有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圆测三塔。兴教寺于唐时为著名佛教,被列为“樊川八大寺院”(即兴教寺、华严寺、云栖寺、禅定寺、洪福寺、观音寺、牛头寺、兴国寺)之首。
5.严宗祖庭:位于陕西长安县少陵原半坡的华严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三祖法藏,葬于华严寺南、华严寺始建于唐贞元十九年(803),现仅存砖塔两座,东为初祖杜顺禅师塔,西为四祖清凉国师塔。四祖法名澄观,后世称“清凉大师”。
又陕西户县东南圭峰西的草堂寺,相传为姚秦鸠摩罗什译经之处。华严宗五祖宗密居此,世称“圭峰禅师”。寺内有鸠摩罗什塔。宗密葬于东小圭峰,有唐裴休撰并书圭峰禅师碑,今移置于草堂寺鼓楼内。
6.净宗祖庭:位于江西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为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刺史桓伊为慧远建。慧远于山中立般若台,安弥陀三圣像,聚集道俗誓期生西方极乐世界,号为“莲社”。宋元以来,净土宗盛行,尊奉慧远为净土宗初祖。
灵岩山寺位于江苏省吴县木渎镇灵岩山,是江南著名的佛教圣地,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净土宗道场之一。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于民国二十六年冬定居于此,远近缁素一时蔚集。印光大师将寺院改为十方净土道场,名崇报寺,后又易名灵岩山寺。二十九年,印光大师示寂于此,荼毗后得五色舍利,奉置寺中。
附注:
要受华山戒,必须要忍耐。
注:过去,宝华山是全国传戒道场,出家僧众有三分之二皆受宝华山戒,每年传戒两次。打油诗中不难看出戒子在丛林中求受戒法的发心。
金山腿子高旻香,常州天宁好供养,焦山包子盖三江。
注:金山寺即指江天寺,与高旻寺、天宁寺为临济三大丛林。在金山寺禅坐要有一双好腿子;高旻寺坐香时间最长;天宁寺供养最丰富;晚香禅坐的点心,以焦山的大包子最有名。虽短短一句话,却把各道场宗风道破,可为学僧们参学的参考。
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四句偈,过堂五观想。
注:学道者所拥有的衣物,加起来只不过二斤半重;洗脸所使用的水,刚好可以弄湿两次脸,可谓极尽简朴;吃饭前要合掌念四句偈,并且要食存五观,这是受食的态度及修持。
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
注: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故在丛林无是非的前提下,都要承受三扁担、扁担三的洗炼。
未供先尝三铁棒,私造饮食九铜鎚。
注:食物还没有供佛之前就先偷尝,会挨三记铁棒;私自煮东西吃,要打九铜鎚。说明丛林生活的严格。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注:一粒米是积集许多因缘所成,其功德大如须弥山,除了要惜福外,更要精进于道业,否则信施难消,来生恐将作牛作马来偿还。
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
注:禅堂中修行的规矩、法则,都靠维那领导,所谓大众慧命所系,维那要能好好维护,倘若执行不力,那就是维那的过错了。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珍惜光阴,时不待人。
注:这句话大都是书写在禅门的钟板上,时时警惕参禅者要珍惜光阴,精进办道。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