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咏柳 苏轼的诗:洞仙歌·咏柳_苏轼的诗_教育_太平洋亲子网

  《洞仙歌·咏柳》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洞仙歌·咏柳》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洞仙歌·咏柳》原文

  江南腊尽,

  早梅花开后,

  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

  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

  尽日无人,

  谁见金丝弄晴画?

  断肠是飞絮时,

  绿叶成阴,

  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

  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洞仙歌·咏柳》注释

  ⑴腊: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⑵分付:付托,寄意。

  ⑶格:格调

  ⑷骨体:骨架躯体。

  ⑸永乐坊:地名。在洛阳。

洞仙歌 咏柳 苏轼的诗:洞仙歌·咏柳_苏轼的诗_教育_太平洋亲子网

  ⑹尽日:一整天

  ⑺金丝:比喻柳树的垂条。

  ⑻断肠:秋海棠花的别。飞絮:飘飞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树、芦苇等的种子。

  ⑼一成:宋时口语,“渐渐”,指一段时间的推移。

  《洞仙歌·咏柳》译文

  江南年底,早梅花开后,分配新春和垂柳。细腰肢自己有格调风流,于是又是和身体清英很优秀。

  永丰坊那畔,一整天没有人,谁看到金丝弄晴天白天?秋海棠花还是种子、未飘散的那时,绿叶成阴,没有一个故事、渐渐的消瘦了。又有谁是东风追逐你而来的呢,就吹散眉间皱纹一点春天。

  《洞仙歌·咏柳》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起拍说腊尽梅凋,既点明节令,且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尽,新春来临,早梅开过,杨柳萌发。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分付”,交付之意,着“分付”一词,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赞美了柳的体态。柳枝婀娜,别有一种风流,很似少女的细腰。杜甫《绝句漫兴》早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如十五女儿腰”之句。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称颂她有合格入流的独特风韵,并进而用“清英秀雅”四字来品评其骨相。这就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见出她与浓艳富丽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质特色,从她的体态美,进而刻画了她的品格美。

  《洞仙歌·咏柳》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4351/264410398549.html

更多阅读

苏轼《洞仙歌》译文 苏轼 观浙江涛 译文

原词原序: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乎?乃为足之云。

临江仙 苏轼 苏轼的《临江仙》,说明了什么

苏轼无疑是诗词大家,因词风豪放,诗意洒脱,被尊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而苏轼的一生却充满坎坷,仕途上的升升降降,也让他看透人间的许多本质,特别是那首《临江仙》,更能说明许多东西:“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皇甫冉春思 皇甫冉的诗

皇甫冉的诗 皇甫冉卷二百四十九卷249_1 「润州南郭留别(一作郎士元诗)」皇甫冉萦回枫叶岸,留滞木兰桡。吴岫新经雨,江天正落潮。故人劳见爱,行客自无聊。君问前程事,孤云入剡遥。卷249_2 「祭张公洞二首(一本作排律一首)」皇甫冉尧心知稼穑,

王勃的诗海内存知己 王勃的诗

王勃的诗 王勃卷五十六卷56_1 「圣泉宴」王勃披襟乘石磴,列籍俯春泉。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卷56_2 「寻道观」王勃芝廛光分野,蓬阙盛规模。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玉笈三山记,金箱五岳

声明:《洞仙歌 咏柳 苏轼的诗:洞仙歌·咏柳_苏轼的诗_教育_太平洋亲子网》为网友少年情深似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