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法学院宋教授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_同济大学汽车学院


陈慧

姓 名 - 陈慧 职 称 - 教授

性 别 -男 行政职务 -

出生年月 - 1964 年 6 月 导师类型 - 博导

研究方向 - 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系统技术、智能汽车技术 电子邮箱 - hui-chen@tongji.edu.cn 办公电话 - 021-69589112

r />通讯地址 - 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1985 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自动化系本科,1988 年获该大学自动化硕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 1993 年赴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6 年获横滨国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博士学位。 1996 年进入日本精工株式会社(NSK),任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事业部研究开发中心副主务(Assistant Manager)。 2002 年回国任同济大学教授、底盘电子控制系统研究室主任。2005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 年创建“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捷太格特汽车主动安全技术联合实验室”并任实验室负责人。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汽车智能交通分会秘书长、转向技术分会委员,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转向系统分技术 委员会委员,SAE、JSAE、IEEE 会员。

主要从事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系统技术、智能汽车技术,伺服电机控制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开设汽车电 子方向研究生及本科生课程:“鲁棒控制及其应用”、“控制系统仿真与设计”、“汽车电子学”等。近 5 年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其中 EI 收录 10 余篇。主要研发经历及成果: 1.2006~2011 年, 先后研发了无人驾驶清洁能源电动游览车“春晖-探索一号”和自主驾驶电动场馆车“春晖-探索二号”。 该车具有 GPS 导航,能实现融入交通流、主动避障、全车速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紧急停车等行为功能,可用作大 型场馆、社区等的区域交通用车,获 2009 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优秀展品一等奖。 2. 2003~2009 年,通过产学研联盟,先后承担参加了上海市“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面向产业化的自主品牌混 合动力轿车开发”、“PMSM 助力的 EPS 控制模块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和“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产 业化”等项目,负责新能源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小齿轮助力式和有刷电机管柱助力式 EPS 系统的研发,并成功应用于 新能源汽车样车。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11 件。 3. 2005 年底研制了采用电加载方式的“线控转向及驾驶模拟试验装置”,获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优秀展品特 等奖。 4. 1996~2002 年,有关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发明专利申请共 19 件(其中已获授权日本发明专利 11 件、美国发明 专利 7 件),获日本精工“2005 年度专利事业贡献奖”。

底盘电子控制系统相关论文:“Correlations betwee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s under Superposition AFS Failures”, “Active Return Control of EPS Based on Model Reference Fuzzy Adaptive Control”, “LPV Control of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Considering the Variety of Assist Gain”, “Adhesion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Fuzzy Logic Control for Four-Wheel Driven Electric Vehicle”, “汽车转向系统电子化技术发展”, “EPS 用永磁同步电机准无位置传感 器控制”, “自抗扰控制在前轮主动转向控制中的应用”, “商用车 EBS 系统的压力闭环控制方法研究”。 智能汽车相关论文:“A Driver Adaptive Lane Departure Warning System Based on Driving Habits”, “A Behavior-Based Path Planning for Autonomous Vehicle”, “Perception, Planning and Supervisory Control of an Unmanned Vehicle for 2010 World Expo”, “Development of Navigation System for Autonomous Vehicle to Meet the DARPA Urban Grand Challenge”, “基于双目视觉和陀螺仪的自动泊车环境感知系统”。

陈辛波

姓 名 - 陈辛波 职 称 - 教授

性 别 -男 行政职务 -

出生年月 - 1962 年 2 月 导师类型 - 博导

研究方向 - 汽车传动技术、电动汽车、 汽车底盘相关技术 电子邮箱 - Austin_1@163.com 办公电话 - 021-69589120,Fax:69589121

通讯地址 -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陈辛波,男,1962 年 2 月生,教授博导。1982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85 年在同济大学获工学硕士,并留校工作。 1991-1995,赴日本国立东北大学精密工学科留学,获工学博士。2000-2001,赴东京工业大学智能机械系统工学 科访问研究员。2002-至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会 员、SAE 会员。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驱动与传动系统、电动汽车及汽车机电一体化系统技术。曾承担或参与国家 863 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子课题“四轮驱动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上海市科委项目“基于电动轮直接驱动的微型电动轿车研 究开发”、“氢能微型汽车用轮毂电机及驱动器的开发”、企业合作课题“电池-电容混合型电动汽车技术研发监造”、“高空 作业车液压机构电能型驱动系统试制及应用示范研究”、“轿车电动天窗升降机构及其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及优化”、“汽 车转向器变位斜齿轮齿条啮合副 CAD 及其虚拟样机技术”等项目。担任“汽车构造(底盘)”、“汽车设计课程设计”、“光 机电一体化科技日语”等课程。曾获 1999 年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参与设计试制 “春晖一号”四轮驱动燃 料电池微型电动汽车动力平台, 获第四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和上海国际汽车城首届创新人才精英奖, 指导大 学生设计试制四轮驱动燃料电池微型电动汽车“春晖二号”, 获第八届“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已申报“非转向轮双 横臂悬架导向机构”、“外啮合行星齿轮传动万向减速/增速机构”、“电动轮耐久性试验台架”及“独立转向电机故障控制系 统及其控制方法”等专利 20 多项。在“机械工程学报”、“同济大学学报”、“汽车工程”和“汽车技术”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 论文 50 多篇,EI 收录 10 多篇。译著“汽车的运动和操纵”、参编教材“汽车理论”。

孙泽昌
姓 名 - 孙泽昌 职 称 - 教授 研究方向 - 汽车电子 电子邮箱 - sunzechang@fcv-sh.com 办公电话 - 021-69589227 性 别 -男 行政职务 - 副院长 出生年月 - 1953-7-26 导师类型 - 博导

通讯地址 -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1976 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81 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 并获工学硕士学位。1986-1987 年赴德国达姆斯达特工业大学研修电力电子与变流器技术。1994 年在职攻读同济大学 “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专业博士学位,并于 1998 年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

1996 年调入汽车工程系从事并主持汽车电子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8 年任汽车工程系教授。1999 年任汽车 教研室主任。2000 年受聘为车辆工程博士点博士生导师。2002 年受聘为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汽车电子教席教授。 2003-2010 年任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副主任。 现任汽车学院副院长,汽车学院汽车电子学科方向责任教授。 研究方向为汽车电子、电动汽车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目前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电液复合 制动系统技术,蓄电池成组与管理技术等新能源汽车电子的研究工作。目前兼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汽车电子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汽车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电动车辆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汽车工 程学会特聘专家、中国汽车工业科技奖终评专家。 自 2000 年以来,承担了多项国家 863、973 计划和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相关重大研究课题研究。研究成果曾获国 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近 5 年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 表学术论文近 50 余篇,其中 EI 检索论文约 20 余篇,申请与授权专利 6 项。

余卓平

姓 名 - 余卓平 职 称 - 教授 研究方向 - 车辆工程

性 别 -男 行政职务 - 校长助理、院长

出生年月 - 1960 年 01 月 导师类型 - 博导

在研课题 - “十一五“国家 863 重大项目课题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主要负责人) 电子邮箱 - yuzhuoping@tongji.edu.cn 办公电话 - 021-69589226

通讯地址 -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余卓平,男,1960 年 1 月生,江西南昌人,1982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同济大学机械专业学士学位, 1985 年获得同济大学工程机械专业硕士学位,1996 年获得清华大学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85 年开始 在同济大学执教,曾赴德国不伦瑞克汽车研究所、大众汽车公司研发部、达姆斯达特大学汽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现任同济大学校长助理、汽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节能与环保汽车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国家 973 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的社会兼职有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国家 863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 专家组成员、国家新能源汽车准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FISITA2012 年会科技委员会主席、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交通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汽车节能与安全性国家重 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 术委员会委员、上海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汽车工业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专家库主任委员、上海市嘉定区人 大副主任等。 长期从事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 主要成果有:“汽车车内噪声预测、诊断与控制”获得 2000 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01 年获上海市育 才奖,燃料电池微型车“春晖一号”获得 2002 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汽车模型风洞建设及其测试分析技术”获 得 2003 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一号”获得 2003 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2004 年 获上海市劳模集体称号及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国家 863 燃料电池轿车获得 2005 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 展”,新一代电动汽车车型平台获得 2007 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2007 年获“上海市科学技 术进步奖一等奖”、“嘉定杰出人才奖”、“通用汽车中国高校汽车领域创新人才奖一等奖”。2008 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奖二等奖”。2009 年获“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奖”、嘉定区改革开放 30 年“精彩嘉定人”荣誉称号。2010 年获 “上海市世博科技人员三等功”、“世博科技先进个人“、中国电动汽车全产业评选“年度特别贡献人物奖”。参编译著 6 部, 并在国内外各种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 130 余篇。负责并完成国家 863 计划电动车重大专项项目“燃料电池轿 车”和“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上海市重点项目“燃料电池轿车核心技术”,“混合动力汽车核心技术”,“汽车半主动悬 架研究”等多项重大项目。

左曙光
姓 名 - 左曙光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 1968 年 06 月

职 称 - 教授

行政职务 -

导师类型 - 博导

研究方向 - 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 电子邮箱 - Shuguang.zuo@fcv-sh.com, sgzuo@tongji.edu.cn 办公电话 - 021-69589233 通讯地址 -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邮编:201804

1996 年 7 月获吉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6 年~1998 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与宇航技术博士后流动 站做博士后研究;1997 年~1998 年在春兰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历任上海铁道大学副教授,同济大学 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获上海市第十一届“曙光学者”奖。2010 年入选同济 大学攀登高层次人才计划。现在汽车学院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工作。长期从事汽车系统动力学及控制,特别是汽车振 动与噪声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主讲本科生课程有“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机械振动分析”等,主讲研究生课程有 “模 态理论与试验”、“多体系统动力学”、“工程信号分析与处理”等。已培养硕士研究生三十余名、博士研究生四名,目前指 导博士后一名、在读博士生七名、硕士生二十余名、工程硕士十余名。 主要学术兼职: 1、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会员(SAE International 会员);2、国家“863 计划”专家库专家;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 评议专家;4、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项目评审专家;5、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评审专家 ;6、上海汽车 工程学会会员;7、国内多家核心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 科研项目: 近 5 年来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项目 20 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三项,承担国家 973 计划子项一项,国家86 3计划子项目二项,现正在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科技部以及上海科委、教委等资助的重大课题或人才支 持项目三项;上海大型汽车企业及跨国企业等合作的横向项目 7 项。主要负责的项目有: 项 目 名 称 项目来源 负责或参加

燃料电池汽车空辅系统噪声源理论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负责人 汽车轮胎多边形磨损的自激振动与控制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负责人 高速行驶的汽车轮胎周向多边形磨损机理研究及预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负责人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复杂耦合动力学系统特性与建模 国家 973 计划子项 负责人 燃料电池轿车声振特性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 “863 项目”子项 负责人 燃料电池轿车车身振动与噪声分析 “863 项目”子项 负责人 燃料电池汽车空辅系统噪声源的关键问题研究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负责人 燃料电池轿车减振降噪控制技术研究 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 负责人 燃料电池汽车噪声级控制研究 汉高投资限公司 负责人 汽车轻量化知识库建立和后桥轻量化技术研究 上海汽车工程研究院 负责人 混合动力轿车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上海市重点攻关项目 部分负责 轿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检测技术和快速评价方向研究 “863 项目” 参加人 主要论文专著: 与美国 fairfield 大学的 Dr. Rao V. Dukkipati 教授及福特汽车公司的专家合作编写教材《Road Vehicle Dynamics》及 辅助教材《Road Vehicle Dynamic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Workbook》两部,已由美国 SAE 出版社出版发售。 在 国内外核心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其中 SCI/EI/ISTP 检索论文五十余篇。 近年来主要代表性论文有: [1] Li Yong, Zuo Shuguang, Lei Lei, et al.The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Lateral Vibration of Tire Tread[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SCI,EI 刊源) [2] Wu Xudong,Zuo Shuguang, Lei Lei, et al.ParameterIdentification of LuGreModel Based on Steady-state Conditionsof Ti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Vol.12 No.5 (SCI,EI 刊源,)

[3] 李勇, 左曙光.基于侧向变刚度的轮胎多边形磨损机理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0,41(8):25-30. (EIaccession number:20103513195392) [4] Li Yong, Zuo Shuguang, Lei Lei, Yang Xianwu, Wu Xudong. Analysis of Influence of Tire Pressure on Polygonal Wear of Tire. 2010 WAS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2010.8(EIaccession number:20104413346800) [5] Wang Jirui, Zuo Shuguang, Lei Lei, Yang Xianwu, Wu Xudong.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ire Lateral Self-excited Vibration Based on MSC.Marc User Subroutine. 2010 WAS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2010.8.(EIaccession number:20104413349537) [6] 杨宪武, 左曙光, 雷镭, 吴旭东.基于胎面-路面摩擦自激的轮胎非线性振动建模仿真[J].振动与冲 击,2010,29(5):211-214.(EIaccession number:20102713051561) [7] Lei Lei, Zuo Shuguang, Yang Xianwu, Wang Jirui.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Barrel-shaped Helical Spring on the Vehicle Rear.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ICCDA 2010). 2010.6.(EIaccession number:20103413186003) [8] Lei Lei, Zuo Shuguang, Yang Xianwu, Wu Xudong, Li Yo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Radial Tires based on the Software of MARC. 2010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Computer Theory and Engineering. 2010.8.(EIaccession number:20104613373583) [9] Chen Ruifeng,Zuo Shuguang, He Rong, et al.Stator FEM Modeling of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For electric Vehicle Driving Based on Structural Vibration Analysis.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0.12. [10] He Rong,Zuo Shuguang, Chen Ruifeng, et al. Electromagnetic Force Principles Stud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PMSM) for Electric Mobil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bedded system and microprocessor. 2010.12. [11] Wu Xudong, Zuo Shuguang, Lei Lei, Yang Xianwu, Li Yong.Simulation of Suspension-Tire System Model Based on Rear Axle of Twist Beam[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0, 34-35: 1906-1910. (EIaccession number:20110213557746) [12] 李勇, 左曙光, 雷镭, 杨宪武.基于胎面侧向振动的轮胎多边形磨损机理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2011,39(1): 100-104. [13] Shen Xiumin, Zuo Shuguang, Zhang Shiwei, Li Lin, He Lvchang. NVH Research Based on Fuel Cell Vehicle, 2009 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 2009.6: 1307-1311.(EIaccession number: 20094712492584) [14] Zuo Shuguang, Zhang Shiwei, Shen Xiumin, Li Lin. A Study on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Hydrogen-supply System Cabinet in Fuel Cell Vehicle.2009 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2009.6: 1377-1382.(EIaccession number:20094712492597) [15] 申秀敏, 左曙光, 蔡建江, 张静芬, 李林, 张世炜. 燃料电池车氢气辅助系统结构动态特性分析[J].振动、 测试与诊断, 2009, 29(3): 261-265.(EIaccession number:20094512437767) [16] Wu Xudong, Zuo Shuguang, Lei Lei, Yang Xianwu, Huang Hua. A Three Degree-of-Freedom Dynamic Modeling of Twist Beam Suspension-Tire System,2009 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 2009.6: 730-735.(EIaccession number:20094712492485) [17] Yang Xianwu, Zuo Shuguang, Lei Lei, Wu Xudong, Huang Hua. Hopf Bifurcation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a Non-linear Model for Self-excited Vibration of Tire. 2009 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 2009.6: 843-847. (EIaccession number:20094712492506) [18] 李林, 左曙光, 申秀敏, 张世炜. 燃料电池轿车氢辅助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J].噪声与振动控制, 2008,28(4): 101-104. [19] 蔡建江, 左曙光, 刘学明, 阎礁.燃料电池轿车驱动电机悬置的优化设计[J]. 振动、噪声与诊断, 2008, 28(1): 5-9. (EIaccession number:20082011255920)

[20] Wu Xudong, Zuo Shuguang, Lei Lei, Yang Xianwu, Dong Baoli.Study on a Friction Coefficient Model for Self-excited Vibrations of Tire. 2008 IEEE Vehicle Power and Propulsion Conference. 2008.9. (EIaccession number:20090111823955) [21] Shen Xiumin, Zuo Shuguang, Zhang Shiwei, Li Lin.Transfer Path Analysis of Fuel Cell Vehicle Interior Air-borne Noise. 2008 IEEE Vehicle Power and Propulsion Conference. 2008.9. (EIaccession number: 20090111823954)

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单纵摆臂独立悬架、盘式制动器与内转子电动轮联接结构 单纵摆臂独立悬架、盘式制动器与外转子电动轮联接结构 专利号 ZL200510028267.2 专利号 ZL200510028266.8

符钢战 欢迎免试直推、报考同济大学符钢战教授硕士、 欢迎免试直推、报考同济大学符钢战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
姓 名 - 符钢战 职 称 - 教授 性 别 -男 行政职务 - 主任 出生年月 - 1958-10-1 导师类型 - 博导

研究方向 -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研究、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 电子邮箱 - fgz@tongji.edu.cn 办公电话 - 021-65980309/6958387

通讯地址 - 上海嘉定区曹安公路 4800 号 汽车学院 A209 室(邮编:201804) 在研课题: 1. 电动汽车示范运营模式及示范效果评价研究、EV 适宜性城市评价研究等; 2. 电动汽车公共投资战略研究、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评价研究等; 3. 电动汽车产业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研究、电动汽车试驾用户调查研究等; 4. 电动汽车目标市场及商业模式研究; 5.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及产业链的产业组织研究; 6、多类型新能源汽车应用环境系统及评价方法研究,等(在研课题主要为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科技部国际合 作项目、中德政府合作项目、中国电动汽车央企联盟项目、同济大学及上海国际汽车城等项目) 获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曾任上海市政府计划委员会副总经济师、上海市综合 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兼任全国计委系统研究机构协作中心副理事长;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经济发展 研究所所长、公共经济学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价格组特邀研究员、伦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 中心 (STICERD) 研究员。 主要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杂志 (如 《经济研究》 《管理世界》 《Review of Labor Economics 、 、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等上发表,多篇论文得到《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等转载/摘,得到新华网/人民网,及国家部委网站等政府网站报道和转载/摘;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 报》、《金融时报》、《中国青年报》、《第一财经》《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道。 获得国务院表彰并授予政府特殊津贴,两次获得中国经济学最高学术成果奖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撰写中国第一 本宏观经济学专著《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分析》,获第一届“中国图书奖”。其他奖项还有:全国中青年经济学优秀论文奖、 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经济著作二等奖、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等。此外,主持“展望计划”西部人才创新实验项目,获 得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奖。

高云凯

姓 名 - 高云凯 职 称 - 教授 研究方向 - 车辆工程

性 别 -男 行政职务 -

出生年月 - 1963 年 11 月 导师类型 - 博导

电子邮箱 - gaoyunkai@tongji.edu.cn

办公电话 - 021-69589845

通讯地址 -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高云凯教授,1963 年 11 月生,黑龙江宾县人。1995 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历任吉林工业大学助教、讲师、 副教授,同济大学副教授、教授、汽车学院车身结构研究所所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车身技术分会委员。 长期从

事汽车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汽车车身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参加“JT6120 高级大客车成套技术开 发”获 1993 年国家交通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成果一等奖。 部件研究 2、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基金项目:车门开关感知分析软件研究 3、吉利合作项目:NL-1 车内噪声预测与优化 4、Evonik 合作项目:汽车有机玻璃门窗引导系统分析研究 5、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车身振动噪声特性分析研究 学习学历 2001-2005 年,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 1987-1999 教 科学研究 1、上海市科委项目:电动车车身轻量化

年,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车身系,副教授,副主任 学情况 量化技术

1999-2000 年,德国 Merkle 工程公司,访问学者

汽车车身设计、计算机辅助汽车车身设计、汽车车身结构分析与实验、基于知识的车身工程、汽车车身轻 硕导专业: 车辆工程 博导专业: 车辆工程

侯永平
姓 名 - 侯永平 职 称 - 博士 研究方向 - 汽车试验学 电子邮箱 - yphou@tongji.edu.cn 通讯地址 办公电话 - 021-69589231,Fax:69589225 性 别 -男 行政职务 出生年月 - 1971 年 导师类型 - 博导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邮编: 201804

侯永平,教授,博士生导师,1971 年 2 月生,山西夏县人。1993 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汽车学 院,1996 年获吉林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9 年获吉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9 年-2001 年在华中科技大 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 年 9 月进入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工作。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燃料 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汽车标委会委员,美国 SAE 会员,上海汽车工程学会会员, 2006 年度同济大学 优秀青年教师。 辆系统动力学等。 侯永平教授长期从事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车辆测试技术、轮胎力学、车 主要研究成果:作为项目组副组长(新能源汽车标准相关技术研究),负责燃料电池汽车相关

国家标准的制定,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 863 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燃料电池轿车”项目、上海市重大项目“燃料电池轿车 核心技术研究”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燃料电池轿车动力平台关键技术,No.9,2008);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No.9,2007);两项实用新型专利。 目前负责的科研项目: 1. 新能源车辆技术考核条件研究与应用(科技部 863 项目)

2. 混合动力及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整车性能与排放测试技术研究(科技部 863 项目) 3.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标准相关关键技术研究(科技部 863 项目) 4. 新能源汽车(电力驱动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检测技术研究(上海市科委项目) 负责和参与制定的标准: 1.《GB/T 24554-2009 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 2.《GB/T 23645-2009 乘用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测试方法》 3.《GB/T24549-2009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4.《GB/T 24548-2009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术语》 5.《QC/T816-2009 加氢车技术条件》 发表论文: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 30 多篇学术论文,并有多篇论文被 SCI、EI 检索。主要论文如下: Yongping Hou, Zhihua Yang, Xue Fang Voltage. Renewable Energy ( Accepted) Yongping Hou, Zhihua Yang, Gang Wan. An Improved Dynamic Voltage Model of PEM Fuel Cell Stac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 Accepted) Yongping Hou, Mingxi Zhuang, Gang Wan. A Transient Semi-Empirical Voltage Model of a Fuel Cell Stack.,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Dynamic Process of PEM Fuel Cell Stac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Volume 32, Issue 7, May 2007, Pages 857-862,ISSN: 0360-3199.(SCI、 EI 收录) Yongping Hou, Mingxi Zhuang, Gang Wan. The Analysis for the Efficiency Properties of the Fuel Cell Engine, Renewable Energy, Renewable Energy, Volume 32, Issue 7, June 2007, Pages 1175-1186,ISSN: 0960-1481, (SC、EI 收录) Yongping Hou, Gang Wan, Wei Jiang, Mingxi Zhuang. Properties Analysis of Hydrogen Consumption Rate for a PEM Fuel Cell Engine, Powertrain & Fluid Systems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ctober 2006, Toronto, ON, CANADA, SAE Technical Paper, Paper Number 2006-01-3292. Yongping Hou Gang Wan Wei Jiang Mingxi Zhuang. Steady State Performance Modeling of a Fuel Cell Engine.

200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hicular Electronics and Safety, December 13-15, 2006, Shanghai, China, page:424-427(ISTP、EI 收录) Xin Zhong Yongping Hou. A new analysis approach of the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e PEMFC. 200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hicular Electronics and Safety, December 13-15, 2006, Shanghai, China. 侯永平 庄鸣曦 万钢. 燃料电池发动机氢耗量动态半经验模型的研究, 汽车工程,2007 年(第 29 卷)第 11 期,

pp.942-945(ISSN1000-680X;CN11-2221/U) 侯永平 庄鸣曦 万钢. 燃料电池发动机辅助系统功率半经验模型研究,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0253-374 X, CN 31-1267/N)2008.06,Vol.36, No.6,pp.797-802. (EI 收录) 郭孔辉 侯永平. 轮胎非稳态转向特性半经验模型, 汽车工程, Vol.21, No.3, 99023, 1999. (EI 检索) 郭孔辉 侯永平. 轮胎非稳态侧偏特性非线性仿真模型, 中国机械工程, Vol.10, No.8, 1999. 郭孔辉 侯永平. 轮胎非稳态转向特性非线性仿真模型, 汽车工程, Vol.21, No.6, 99060, 1999. Konghui Guo, Lei Ren, Yongping Hou. A Non-Steady Tire Model for Vehicle Dynamic Simulation and Control,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Vehicle Control. Sept.1998, Nagoya, Japan, Paper 060. 张宝军 郭孔辉 刘青 侯永平. 轮胎侧偏特性在时变载荷下的试验设计, 农业工程学报, 1998, 14(1) (EI 检索). 郭孔辉 侯永平. 考虑胎体复杂变形的轮胎非稳态转向特性半经验模型,汽车工程,Vol.22, No.4, 2000, Paper number 2000054(EI 检索) 侯永平 李成刚 郭孔辉. 轮胎非稳态侧偏特性半经验模型, 农业工程学报, Vol.16, No.6,2000 年(EI 检索). 侯永平 李成刚 侯永平 李成刚 胡于进 胡于进 郭孔辉. 轮胎非稳态侧偏特性非线性模型,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No.8, 2000(EI 检索) 郭孔辉. 考虑胎体弹性的轮胎动态转向特性半经验模型,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No.8, 2000 (EI

检索) 侯永平 胡于进 2001020. Yongping Hou Yujin Hu Chenggang Li Konghui Guo. A Empirical Tire Model of Non-Steady State Cornering 李成刚 郭孔辉. 大侧偏角下侧偏松弛长度特性的研究,汽车工程 Vol.23, No.2, 2001, Paper number

Properties Considering Carcass Elasticity. ASME 2000 Desig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nferences and Computers and Information in Engineering Conference Baltimeore, Maryland, September 10-13, 2000, DETC2000/MECH-14208. Yongping Hou Yujin Hu Diqing Hu Chenggang Li. Synthesis of Multi-Axle Steering System of Heavy Duty

Vehicle Based on Probability of Steering Angle, SAE Technical Paper, Paper Number 2000-01-3434. Yongping Hou Chenggang Li Yujin Hu Konghui Guo. A Study of Tire Lag Property, SAE Technical Paper,

Paper Number 2001-01-0751. 侯永平 胡迂进 李成刚 邵 成. 一种简便的多参数诊断方法, 机械科学与技术,Vol19,2000 年 9 月(增刊)

Yongping Hou, Yu Zhuoping. The Evaluation of Abs Performance, SAE Technical Paper, Paper Number 2003-01-0255. Yongping Hou, Yongling Sun, Zhuoping Yu, Konghui Guo. Key Items in Tire Non-Steady-State Test, SAE Technical Paper, Paper Number 2002-01-2231. Yongping Hou, Yongling Sun, Konghui Guo. An Empirical Tire Model for Non-steady State Side Slip Properties, SAE Technical Paper, Paper Number 2003-01-3414. Yongping Hou, Yongling Sun. Fuzzy slide mode control method for ABS, SAE Technical Paper, Paper Number 2004-01-0252. Wei Jiang Yongping Hou Gang Wan. Steady State Power Properties Analysis of Parasite System for A PEM Fuel

Cell Engine, SAE 2005 Transactions Journal of Fuels and Lubricants, Paper Number 2005-01-2212, pp.1157-1162. 侯永平 孙泽昌 万钢. 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中国电动车辆研究与开发,pp.353-356. 2005 年 9 月,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庄鸣曦 侯永平 万钢. 燃料电池发动机稳态特性分析工具 FCESPAT,汽车科技,2006 年第 3 期,pp.41-44.( ISSN 1005-2550, CN42-1323/U) 侯永平 姜炜 万钢 钟鑫. 燃料电池发动机辅助功率特性分析及建模,2007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

SAE-C2007P143,2007 年 9 月,pp.162-165. 孙明 侯永平 基于试验场道路试验的汽车用 PEMFC 故障分析,电池 (ISSN 1001-1579,CN 43-1129/TN)2008.04,

Vol.38, No.4,pp.225-227. 孙明 侯永平 基于试验场道路试验的汽车用燃料电池故障分析,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ISSN 1672-5468,CN

44-1412/TN)2008.03,Vol.26, No.3,pp.32-35. 孙明 侯永平 燃料电池轿车可靠性试验方法及评价体系研究, 科技信息 (ISSN 1001-9960,CN 37-1021/N) 2008.06,

No.264,pp.18-42 王博文 侯永平 周毅 沈春娟. 乘用车滑行阻力与传动系阻力的研究,汽车科技 2010 年第 2 期,pp.24-28.( ISSN

1005-2550, CN42-1323/U) 侯永平 方学 舒文娇 庄寅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燃料电池神经网络模型 2010 年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上册), SAE-C2010P156,pp229~232,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07,长春, ISBN 978-7-111-30695-5。 杨志华 侯永平 蔡强真 沈春娟 燃料电池发动机热特性试验研究 2010 年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上册),

SAE-C2010P151,pp203~206,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07,长春, ISBN 978-7-111-30695-5 专利情况: 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平台,200620046636,实用新型,2006.10 燃料电池汽车用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测试平台,200620046637.5,实用新型,2006.10

李理光

姓 名 - 李理光 职 称 - 教授

性 别 -男 行政职务 - 机械学院副院长

出生年月 - 1962 年 9 月 导师类型 - 博导

研究方向 - 内燃机燃烧、排放与清洁代用燃料和车用清洁动力系统(混合动力)。 电子邮箱 - liguang@tongji.edu.cn 办公电话 - 021-69589755

通讯地址 -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1984 年获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学士学位;1989 年于吉林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毕业; 1992 年获天津大学内燃 机专业博士学位;1995 年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设计制造专业博士后出站。2000 年-2001 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作访问 研究学者。2008-2009 年度美国加州伯克力大学 Springer Professor Chair。1992 年 10 月至 2002 年 1 月,先后任 吉林工业大学和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内燃机专业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期间兼任轿车车型开发中心副 主任、内燃机工程系副主任、汽车学院副院长和常务副院长。2002 年 2 月-2005 年 1 月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 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05 年 2 月起受聘同济大学同济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兼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 2008 年 4 月-2009 年 12 月任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2009 年 1 月起任同济大学机械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同时 为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用动力方向责任教授 。 作为项目负责人或子课题负责人完成了国家攻关(86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国家技术创新、自然科学 基金、福特基金、国家教育部骨干青年教师基金,美国能源基金等课题 4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其中 SCI、 EI、ISTP 收录 50 余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10 项,发明专利 2 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三等奖各三 项。2009 年度上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 年上海育才奖和宝钢优秀教师奖。 兼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理事、上海内燃机学会理事、中 国内燃机学会汽油机与煤气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内燃机学会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委员、教育部机械与设计教学指 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工程硕士车辆工程领域副主任委员、机械工业协会车辆工程分委会副主任委员,美国汽车工程 师学会(SAE)会员、多次任 SAE International 直喷汽油机分会主席、混和动力汽车分会主席。《燃烧科学与技术》 编委。上海振华港机独立董事。

楼狄明
姓 名 - 楼狄明 职 称 - 教授 性 别 -男 行政职务 出生年月 - 1963.07 导师类型 - 博导

研究方向 - 汽车发动机现代设计技术、发动机代用燃料与排放控制技术 电子邮箱 - loudiming@tongji.edu.cn;loudiming@hotmail.com 办公电话 - 021-69589207 通讯地址 -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1986 年浙江大学能源系内燃机专业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 年 5 月原上海铁道学院机车车辆专 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 年 3 月~2007 年 3 月同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获工学博士 学位。1989 年 7 月起任教上海铁道学院机械工程系,1991 年 12 月晋升为讲师,1995 年晋升为副教授,1999 年晋升 为教授。1994 年获铁道部优秀教师和上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称号,1995 年评为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998 年推选为第五届铁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001 年获上海英特尔教育基金优秀教师。1995 年 2 月任上海铁道大学机械 工程系副系主任, 1998 年 10 月任系党总支书记, 2000 年 4 月任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兼机车车辆工程 系党总支书记,2001 年 10 月任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02 年 11 月任中共同济大学第二联合委员 会书记。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学院汽车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市内燃机学会第六届理事

会副理事长,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 第七届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小功率柴油机分会副主任委员、油品与 清洁燃料分会副主任委员, 大功率柴油机分会委员, 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 SAE 会员; 《内燃机学报》 《内燃机工程》 、 、 《车用发动机》和《柴油机》等杂志特邀编委;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变性燃料乙 醇和燃料乙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无 锡)发动机节能减排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委员会委员 等。 1995 年 9~12 月为上海市教育党校第二期青年干部班学员;1999 年 5~7 月为法国彼埃尔与玛丽亚.居里大学(巴 黎第六大学)访问学者。 一直从事车辆工程(汽车)和动力机械及工程(内燃机)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讲本科生课程有“内燃机设计”、 “汽车构造“、“有限元法在内燃机工程中的应用”、“动力机械及设备制造工艺学”、“增压技术”等,主讲研究生课程有 “有 限元法(II)”、“现代内燃机设计理论与方法(博士生)”等。已毕业博士研究生 1 名,硕士研究生 27 名,目前在校博 士生 5 名,硕士生 25 名,工程硕士 15 名。 主要研究成果有:“TJ-65 型涡轮增压器的研制”,1994 年通过上海市科委鉴定,1995 年获上海市第三届科学技 术博览会金奖和国家级新产品;“内燃机活塞裙部润滑的优化设计”获 1993 年“上海市科协第五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评 选三等奖”; 主持上海市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车用柴油机复合增压系统的研究”, 1995 年通过上海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 主持“JN295D 型直喷式柴油机的研制”,2002 年通过上海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主持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会 项目“轿车排气系统软件包开发与应用” ,2004 年通过上海市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会组织的专家鉴定,2005 年 11 月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已主持完成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280 柴油机高强度组合活塞的研制” 和“高性能机车柴油机连杆的研制”以及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376ZLQ 扁钟罩型涡流室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 2006-2010 年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的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柴油公交车颗粒物排放的影响和捕集器应用研究”、上 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会项目“城市车用柴油机微粒捕集系统开发”、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柴油公交车颗粒物排 放的影响和捕集器应用研究”和“车用柴油机降低 NOX 排放的 SCR 关键技术研究”、 上海市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现代车 用发动机虚拟设计和仿真分析数字化集成平台”、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柴油出租车示范工程(上海)”、 作为第二负责人主持国家 863 项目“生物柴油组分及汽车匹配技术研发”(编号:2006AA11A1A2)以及科技部中德国 际合作项目“特大型城市区域性可再生燃料柴油出租车示范工程”等均通过相关验收。其中“现代车用发动机虚拟设计和 仿真分析数字化集成平台”获得 2011 年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十一五”863 课题“先进柴油轿车运行试验与技术考核”(编号:2008AA11A169)、国家“十二五”863 课题“国 V 排放生物柴油专用 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通用的商用车和工程机械模块化混合动力总成(编号: 2011BAG04B00)”子课题、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替代燃料机动车的瞬态排放及环境影响研究”和;作为第二负责人主 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行为流的产品建模及在发动机设计中的应用”等项目。 2011 年 4 月“新型乳化柴油应用课 题组”荣获“十一五”上海交通港航行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其中 EI 收录论文 30 篇。参加编写《中国内燃机工程师手册》一书。

罗峰

姓 名 - 罗峰 职 称 - 教授 研究方向 - 汽车电子

性 别 -男 行政职务 -

出生年月 - 1969 年 9 月 导师类型 - 博导

电子邮箱 - luo_feng@tongji.edu.cn

办公电话 - 021-69589482

通讯地址 -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2000 年毕业于西安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主要从事飞行器控制研究,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 年 至 2002 年在北京清华大学汽车系“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

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研究,以及燃料电池大客车 CAN 总线通信与控制系统的研制。2002 年 9 月至今 在上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工作,主要从事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研究,特别是 LIN、CAN、FlexRay 等 车载网络总线系统的研究与开发。2005 年 3 月至 2006 年 3 月,在德国沃芬比特尔应用科技大学及 C&S Group 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车载网络通信系统设计及测试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车载网 络总线系统、车载信息系统以及智能汽车等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曾主持或参与二十多项国家、 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委托开发项目。 目前在研的纵向科研项目包 括:EK-2 纯电动轿车研发与产业化(国家 863 项目),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研究与开发 (国家 863 项目),无人驾驶电动智能车及其智能交通系统(985 项目)等;在研的横向科研项目包 括:汽车 CAN 总线测试系统研制(德国益驰公司委托开发项目),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研究(美国飞 思卡尔公司委托开发项目)等。 现为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车载网络与通信技术研究室主任,同济大学-美国飞思卡尔汽 车电子联合实验室主任,同济大学-德国益驰公司车载网络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2010 年入选同济大 学攀登高层次人才计划。 获奖情况:2007 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 年获中国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1 年获上海汽车工业教育基金会二等奖。 出版专著:罗峰、孙泽昌著,汽车 CAN 总线系统原理、设计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年 1 月出版。 发表论文: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60 余篇。 目前讲授:汽车网络技术;模糊控制理论及应用;智能车设计等课程。

马建新

姓 名 - 马建新 职 称 - 教授 研究方向 -

性 别 -男 行政职务 - 工程中心副主任

出生年月 - 1954 年 2 月 导师类型 - 博导

氢气的制造、储运、加注和车载供氢技术,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电堆及动力系统 技术,新材料及环境催化技术 电子邮箱 - jxma@tongji.edu.cn 办公电话 - 021-69589480

通讯地址 -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马建新,氢能与燃料电池专家。1954 年 2 月出生,1982 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89 年毕业于联 邦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TU Clausthal),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业催化研究所 所长、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香港科技大学研究工程师、1998 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现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导、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副主任、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副主任、同济大学汉高教席首席教授;兼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氢能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氢能标委会 委员,ISO 国际氢能技术委员会工作组成员,华东理工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等。 主要研究成果有:主持完成了国家 863 重大项目 “燃料电池汽车高压氢气加氢站及供氢技术研发”和“高压氢气加 氢站子站的研发”, 负责研制了我国首座移动式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和上海第一座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压氢气加氢站(安亭 加氢站);负责自主研发了 45MPa 大容积储氢瓶和车载嵌入式加氢机,并成功开发出集高压储运、自增压、卸载、加 注功能为一体的加氢站子站技术和基于膜分离和变压吸附的副产氢气提纯技术并成功进行示范;负责世博加氢网络建 设(包括济阳路加氢站和两座移动加氢站)和化工副产氢规模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为上海世博 会燃料电池汽车运营提供氢源;负责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中-加燃料电池与氢能技术联合研究与示范”;作

为主要团队成员参与了我国“超越”系列燃料电池轿车的研制;负责研制的“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列入上海高新技术成 果转化(A 级)和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1999)、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负责的“燃料电池汽车供氢关键技术” 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9),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的“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获得上海市科 技进步奖一等奖(2008)。 已发表论文 150 余篇、获授权专利 18 项,其中美国专利 3 项。

倪计民
姓 名 - 倪计民 职 称 - 教授 性 别 -男 行政职务 - 研究所所长 出生年月 - 1963 年 05 月 导师类型 - 博导

研究方向 - 汽车、发动机节能与排放控制 电子邮箱 - njmwjyx@hotmail.com 办公电话 - 021-69589980,021-69584650

通讯地址 -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于 1983 年、1986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分别获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2000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工学 博士学位。1992 年 10 月-1993 年 10 月在德国布伦瑞克技术大学内燃机和航空动力装置研究所进修,2004 年 12 月 -2005 年 6 月在德国柏林技术大学内燃机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为汽车学院发动机节能与排放控制研究所所长。 目前担任中国内燃机学会测试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内燃机工程学会基础件分会委员、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 术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环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动 力总成分会副主任、《内燃机学报》特邀编委。 长期从事车辆工程(汽车)和动力机械及工程(内燃机)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已培养博士研究生 3 名, 全日制硕士生 36 名,目前在校博士生 10 人、全日制研究生 24 名,目前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课程 5 门, 编著或参编的有《汽车内燃机原理》、《汽车内燃机试验技术》、《车用混合式发动机》等 7 部著作,完成国家、企 业科研项目 20 多项,发表论文及主要学术报告 100 多篇,以第一申请人申请专利 9 项。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热力发动机(内燃机)专业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研究”获全国高等教育 教材建设专业委员会优秀奖;“理工科专业课教育模式的改革”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加强专业课教学改 革和学生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汽车内燃机原理》获上海发展汽车工业教育基金会 三等奖,华东地区高校出版社第四届优秀教材、学术著作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上海发展汽车工业教育基 金会十年重大成果奖,“整车动力总成综合性能评价体系构建、模拟计算和试验的协调以及在整车开发中的应用“获得 2006 年汽车行业科技成果(软成果)二等奖等 10 多项。 主要荣誉有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上海市“育才奖”;“史绍熙科技教育基金成就奖”等 10 多项。 在科研方面,致力于科研成果产业化;在教学和学生的培养方面,着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方法的培养和应用。

王宏雁

姓 名 - 王宏雁 职 称 - 教授 研究方向 - 车辆工程 电子邮箱 -

性 别 -女 行政职务 -

出生年月 - 1962 年 11 月 导师类型 - 博导

why-sos@vip.sina.com; why-sos@hotmail.com

办公电 021-69584671, 话 - Fax:69584653

通讯地址 -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王宏雁博士,教授,博导。1962 年 11 月生,黑龙江哈尔滨人。曾就读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系和同济大学汽车系,获 得博士学位。近 10 年间 8 次在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施图加特大学、福特汽车公司、太克马科公司、德里斯顿工 业技术大学、联邦德国公路管理局、科尔本施密特皮尔博格公司等进修和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参与合作。历任上海汽 车研究所助工、工程师、车身研究室主任,同济大学汽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兼任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理事、上 海市汽车工程学会安全分委会主任。 长期从事汽车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车身结构安全性。

吴光强
姓 名 - 吴光强 职 称 - 教授 研究方向 制;汽车主动安全性,特别是整车动力学集成控制及各种自动变速器理论与技术。 电子邮箱 - wuguangqiang@tongji.edu.cn 办公电话 - 021-69589717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 1965 年 12 月

行政职务 - 汽车仿真技术研究所所长 导师类型 - 博导 汽车先进设计与仿真理论及方法;汽车非线性系统与结构动力学及其智能控

通讯地址 -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吴光强,汽车动力学与控制专家。分别于 1984 年 9 月, 1988 年 9 月和 1990 年 9 月在吉林大学攻读学士, 硕士与 博士学位, 并于 1994 年 7 月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4 年 8 月至 1996 年 8 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任副教授, 1996 年 9 月起任同济大学汽车工程系副教授,2000 年 6 月起任教授,2001 年 3 月起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 汽车学院汽车仿真技术研究所所长,2009 年 8 月起受聘为(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客员教授,2012 年 1 月至 2 月任(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工程与计算力学研究所访问教授,负责创建了“中日联合汽车先端技术研究中心”与“同济萨克斯液力传动联合研究所”,并为其负责人。 兼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预见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委员、液力传动技术委员会委员,上 海市系统仿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标准化汽车变速器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会员,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ASME)会员,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会员;国际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TS Research 的责任编委、国内《传动技术》和《系统仿真技术》等多 个杂志的编委。 一直从事汽车先进设计与仿真理论及方法、汽车非线性系统与结构动力学及其智能控制,以及汽车主动安全性,特别是 整车动力学集成控制及各种自动变速器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在“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和《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且已有 60 余篇收 录入 SCI/EI,出版《车辆静液驱动与智能控制系统》、 《汽车数字化开发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高水平著作基金资助) 等专著,出版"Ground Vehicle Dynamics"译著,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汽车理论》(曾获 2008 年上海汽车工业教育基金会优秀著作二等奖),主持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 际合作课题等 30 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 11 项、实用新型专利 3 项,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21 项,负责制订国家标

准 2 项、修订汽车行业标准 3 项,两次受到 SAE 的表彰,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奖,作为第一 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4 项,省部级优秀产学研项目二等奖 1 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 项,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1 项,并获中国汽车工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通用汽车中国高校汽车领域创新人 才奖等。此外,被评为上海市第八届曙光学者。 其所负责的本科生《汽车理论》课程于 2007 年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且曾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被推荐申报 2009 年 国家级精品课程,并为同济大学教学名师、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督导专家;已培养出博士后 3 人,博士研究生 18 人,其 中有的已是国内汽车领域的知名专家,已有多人成为教授,培养出硕士生近 50 人,其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多人获 得“同济大学学术先锋”、“同济大学优秀博士生”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吴光强教授与欧洲、美国及日本等的著名高校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往,在国际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国际理论和应用 力学联合会(IUTAM)前主席、国际著名力学家、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工程与计算力学研究所前所长 Werner Schiehlen 教授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曾应邀在东京大学组织的 MOVIC2010 等多个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Keynote Speech) 或特邀报告(Invited Speech)。 更多信息请访问研究所主页:http://www.tongji.edu.cn/~wugq/

吴志军

姓 名 - 吴志军 职 称 - 教授

性 别 -男 行政职务 - 副院长

出生年月 - 1972 年 7 月 导师类型 - 博导

研究方向 - 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燃烧及喷雾光学诊断;湍流燃烧;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 电子邮箱 - zjwu@tongji.edu.cn 办公电话 - 021-69589205

通讯地址 -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吴志军,男,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学生教学管理委员会主任,负责汽车学院 教学及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1993 年 7 月毕业于南昌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内燃机专业学士学位;1993 年 8 月~1999 年 7 月,就读于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先后获内燃机专业硕士学位、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博士 学位。1999 年 8 月~2001 年 7 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2000 年 10 月~2002 年 10 月在常柴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企业博士后研究。 2001 年 8 月~2006 年 9 月, 在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任副教授。2002 年 11 月~2003 年 11 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燃烧实验室作访问 学者。2006 年 10 月至今,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任教,并于 2007 年 7 月获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 年 7 月~8 月在加拿大温莎大学清洁柴油机实验室作访问教授。 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代用燃料汽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内燃机学会 燃烧、节能、净化分会委员;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规则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节能环保内燃机产业技术创新战 略联盟第一届理事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工程系列汽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国际汽 车工程师学会(SAE)会员,曾多次担任 SAE 分会召集人及分会主席。。 主持负责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 项目子课题、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及其他省部委课题、企业委托课题 20 余 项,发表学术论文 15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 50 余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5 项、申请 8 项。获得主要奖励包括: 2011 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2010 年同济大学攀登高层次人才计划,2010 年中国内燃机学会“史绍熙人 才奖”,2009 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 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 年第十一届“挑战杯”上海市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08 年同济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07 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

许思传
姓 名 - 许思传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 1963 年 1 月

职 称 - 教授

行政职务 -

导师类型 - 博导

研究方向 - 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整车热管理 电子邮箱 scxu@tongji.edu.cn 办公电话 - 69589718

通讯地址 -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1984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热能与动力机械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7 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6 年获吉林工业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1987 年起在吉林大学(原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学院任教,分别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2003 年调入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任教授至今。 2011 与德国曼. 胡默尔公司成立了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曼胡默 尔公司“新能源汽车空气和热管理技术联合实验室”,任负责人。 长期从事热能动力机械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近期主要研究方向为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系统集成与匹配、燃料电池 发动机水热传递机理与管理和整车热管理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内燃机试验学、先进 发动机测试技术、内燃机流场CFD分析和流体流动传热与传质分析等课程。主要研究成果与经历为: 1. 1996年~2003年,作为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完成了包括“内燃机缸内有喷雾和化学反应条件下三 维湍流模型”、“压燃式内燃机缸内气流运动规律及湍流强度对燃烧过程影响的研究”、“醇类燃料燃烧边界条件与燃料化 学协同控制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大型公交车用柴油机/CNG 双燃料发动机研究与开发”等 10 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 题。 2. 2003年~2011年,作为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完成了包括“燃料电池轿车”、“燃料电池发动机可靠

性与耐久性”等多项国家“863”课题,完成国内首套高压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参入完成的燃料电池轿车和场馆车及 公交车成功地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2009 年美国加州和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上进行了示范运行。2007 年获上海市科 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参加人)。 3. 2005年~2011年,作为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承担了包括国家“973”和国家“863”课题等多项国家级 年 2011年 课题,开发了多款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包括燃料电池的热管理、动力蓄电池的热管理和电驱动系统的热管理研发 工作。研究成果成功的用在了多款电动汽车的开发中,并成功进行了示范运行。 4.目前在研的课题包括:“面向技术突破的下一代的燃料电池系统”,“高性能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关键基础问题 的研究”(热管理部分),“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研究与开发" 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主要涉及”燃料电 池发动机关键部件的研发、燃料电池发动机低温起动、燃料电池水热传递机理及管理、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与优化控制、 动力蓄电池的热管理、电动车的热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杨志刚

姓 名 - 杨志刚 职 称 - 长江学者 研究方向 -

性 别 -男 行政职务 - 风洞中心主任

出生年月 - 1961 年 8 月 导师类型 - 博导

车辆设计及整车开发技术、汽车风洞设计;动力系统(航空发动机、微型发动机) 分析与设计;空气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风洞技术与设计 电子邮箱 - zhigangyang@tongji.edu.cn 办公电话 - 021-69589240

通讯地址 -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杨志刚,车辆空气动力学专家。1961 年 8 月出生,1982 年春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83 进入美国 Cornell 大学 机械航空工程学院机械航空工程与空气动力学专业,攻读硕士和博士,1990 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002 年至 2004 年,就 读于美国印地安那大学 Kelly 管理学院,获 MBA 学位。

博士毕业后任美国航空航天局刘易斯研究中心(NASA Lewis Research Center)高级研究员和项目组负责人,先 后参与和负责了流动稳定性、湍流模型、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等基础课题研究,以及 NASA 的航空涡轮发动机、火箭发 动机等重要科技攻关项目,并取得成功。后进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整车技术中心和通用研究院担任高级分析师和主任 工程师,负责汽车风洞的低噪声声学升级改造的数值分析项目、热环境控制项目、刹车冷却系统研究,以及卡迪拉克 车型气动开发等项目。

杨志刚教授提出的湍流模型目前已被汽车空气动力学界广泛使用,发表的论文被 SCI 引用超过百次。他提出的汽 车风洞 CFD 修正方法已经获得公认。 杨志刚教授回国后主要具体负责指导“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项目的建设工作。项目建设期间,杨志刚教授 率团队攻克了地面模拟系统、减小流道损耗、风洞低频颤振、收风口变截面设计等技术难题。团队现已获授权专利 7 项,另有 5 项专利正在受理阶段。 近年来,杨志刚教授在汽车空气动力学、气动声学、热管理、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地效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等方 面也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数值计算和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就。在 AIAA 、SAE 、《空气动力学学报》 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77 篇;申请专利 8 项,其中已授权 5 项,另外 3 项已被受理;获奖 13 项,其中包括上 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1 项,教育部通用汽车中国高校汽车领域创新人才奖一等奖 1 项等,他指导和培养的风洞中心造 型设计人员荣获“2008 年度沙伯基础创新塑料汽车设计大赛”(中国区)冠军;杨志刚教授还在《国际空气动力学》杂 志、《同济大学学报》、《计算机辅助工程》、《汽车工程》等有影响的学术期刊担任杂志编委和特邀评审,是中国 风工程学会、中国流体力学委员会等国家级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2008 年当选为上海市第十一届政协常委,2009 年 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并任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工程与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

张立军
姓 名 - 张立军 职 称 博士、 教授 性 别 -男 行政职务 - 无 出生年月 - 1972 年 3 月 导师类型 - 硕导,博导

研究方向 - 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新能源汽车开发 电子邮箱 - tjedu_zhanglijun@tongji.edu.cn 办公电话 - 021-69589237

通讯地址 -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 313A 室 邮编:201804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1996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系,获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学士学位;1999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工 程学院汽车工程系,获同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5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获同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工学博 士学位。 1999 年 3 月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同济大学汽车工程系助教、讲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讲师、副研究员、教授, 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2003 年 3 月至 2004 年 12 月作为科技专家参加国家科学与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交通科技”专题研 究,2007 年 3 月至 7 月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振动与声学研究所访问进修。 社会兼职: 社会兼职: 国家 863 计划专家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专家(2011-2012); 上海市汽车行业高级职称评审专家(2009-2012);上海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商用车与专用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中国 汽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上海汽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国内外多家核心学术期刊与学术会议审稿专家。 科研方向: 科研方向: 1. 汽车底盘振动与噪声分析及控制,尤其是摩擦引起的制动器、刮水器、离合器等的非线性 NVH 现象的发生机理与 控制措施;

2. 汽车系统动力学分析与控制,尤其是汽车悬架系统的非线性振动特性分析、复合制动系统的协调控制及多物理耦合 动力学效应的建模、分析与控制; 3. 新能源汽车集成与匹配,尤其是电驱动及动力传动系统的 NVH 发生机理、关键因素与控制方法研究。 教学情况: 教学情况: 1. 主讲本科生课程《汽车振动分析》和《汽车设计》;累计指导毕业设计 30 人。 2. 主讲研究生课程《汽车系统动力学》;硕士毕业 7 人,在读 17 人;博士毕业 7 人(副导师),在读 4 人(副导师 2 人)。 3. 第二作者参编教材 2 部:《汽车振动分析》和《汽车噪声的预测与控制》,同济大学出版社。 4. 负责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机械振动分析》、同济大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机械振动分析》、同济大 学卓越工程师课程建设项目《机械振动分析》、同济大学研究生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Vehicle system dynamics》 5. 3 次获同济大学奖教金奖励,1 次获优秀青年教师,获 2010 年度同济大学“阖家齐飞”奖励,获得 2006 年上海市嘉定 区“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科研情况: 科研情况: 1. 作为项目负责人已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 划(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科技世博科技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上海市汽车工业发展基金项目、同 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纵向课题共计 10 项。 2.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美国能源基金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横向科研课题 6 项。 3. 作为核心骨干研究人员已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经委等国家和省部级纵向课题共计 13 项。 4. 第 2 作者合著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领域著作《汽车振动分析》和《汽车噪声的预测与控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 刊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 90 余篇,其中 SCI、EI、ISTP 以及 INSPEC 收录 28 篇,获得汽车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 2 次。 5.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2008 年,燃料电池轿车动力平台关键技术,排名 8),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 (2007 年,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排名 8),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2000 年,轿车车内噪声预测、 诊断与控制,排名 4)。 6.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交通科技”研究工作组与综合组专家,获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重要贡献荣誉证书; 作为核心技术骨干曾获“十一五”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 (2011 年) 科技世博先进集体 、 (2010 年) 科技奥运先进集体 、 (2008 年)、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05 年);曾获上海嘉定区十大杰出青年(2006 年)、“同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 入选“同济大学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行动计划”。 主要科研项目: 主要科研项目: 1. 973 计划项目子课题:动力电池系统多物理场耦合动力学研究,课题负责人, 2011.1-2012.8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制动摩擦尖叫的不确定理论与稳健性设计方法,课题负责人,2012.1-2015.12 3. 国家 863 计划子课题: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减振降噪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2011.1-2013.12 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世博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整车保障,课题负责人, 2010.5-2011.4 5.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世博园区零排放微型场馆车研究与示范应用,课题负责人,2007.10-2010.5 6. 上海市科委世博科技专项课题:世博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整车保障研究,课题负责人,2010.5-2011.4 7. 上海市科委世博科技专项:面向世博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 2009.9-2010.10 8. 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串联式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研发与示范,课题副组长,2008.9-2010.10, 9. 长安汽车集团公司:底盘部件 NVH 特性研究(制动尖叫 CAE 建模与分析), 课题负责人, 2009.5-2010.12 10.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制动踏板感觉主客观测试与分析,课题负责人, 2011.1-2011.12 主要学术论著: 主要学术论著: 1. 汽车盘式制动器尖叫研究进展, 振动与冲击, 2011.4, EI 20112214022833 2. 汽车刮水器摩擦引起的噪声特性试验分析, 同济大学学报, 2010.7, EI 20103413174938 3. Effect of Key Factors on Vehicle Braking Performance Based on Nonlinear 3DOF Vehicle Dynamic Model, AMT

2010, 2010.5, EI 20103313148440 4. Influence of Initial SRO and DTV on Brake Judder Based on the Disc Brake Model with Multi-points Contact, The 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tion and Vibration Control, 2010.8 5.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Dynamic Characterisitcs of In-wheel Motor and Tire System, The 10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tion and Vibration Control, 2010.8 6. A novel empirical model of rubber bushing in automotive suspension syste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ise and Vibration Engineering, 2010.9 7. Effect of disc thickness variation on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ise and Vibration Engineering, 2010.9 8.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nto Friction Induced Noise of Automotive Wiper System, SAE 2010-01-0749,SP 2260: Noise and Vibration, 2010, 2010.4 9. Theoretical Modeling and FEM Analysis of the Thermo-mechanical Dynamics of Ventilated Disc Brakes, SAE 2010-01-0075,SP 2259: Brake Technology, 2010, 2010.4 10. Applicability of Different Loudness Models to Time-Varying Sound in Vehicle, SAE 2010-01-0753, 2010.4 11. 汽车时变噪声的响度计算模型适用性分析, 同济大学学报, 2010.9, EI 20104313334881 12. 通风盘式制动器热机耦合理论建模与分析, 同济大学学报, 2010.6, EI 20103013093790 13. 多点接触模型的盘式制动器制动抖动分析, 振动.测试与诊断, 2010.3, EI 20103013093986 14.汽车制动盘热翘曲与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汽车工程, 2010.7, EI 20103313164527 15. 橡胶衬套力学特性半经验参数化模型, 机械工程学报, 2010.7, EI 20103213128949 16. 燃料电池轿车动力总成分段线性的悬置系统非线性振动特性, 机械工程学报, 2010.3, EI 20101712896784 17. 制动盘几何特征对结构模态特性影响仿真分析, 系统仿真学报, 2009.1, INSPEC 11316966 18. 燃料电池轿车动力传动系统非线性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机械工程学报, 2009.2, EI 20091111955749 19. 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及其零部件道路模拟试验, 同济大学学报, 2009.2, EI 20091311991339 20. 汽车盘式制动器摩擦-振动耦合特性试验研究, 摩擦学学报, 2008.5, EI 20084811749902 21. 汽车悬架液压减振器热机耦合动力学模型, 同济大学学报, 2008.12, EI 20090711906580 22. Elementary Investigation into Road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Powertrain and Components of Fuel Cell Passenger Car, SAE 2008-1-1585, 2008.6 23. 四轮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扭矩分配控制, 同济大学学报, 2008.8, EI 20083911606624 24. Brake Judder induced Steering Wheel Vibration: Experiment,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25th Annual Brake Colloquium and Exhibition, SAE 2007-01-3966 25. Integrated chassis control system for improving vehicle stability, 2006 IEEE ICVES, 2006.10, ISI:000246989200060, INSPEC 9810294 26.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braking feel for some electric vehicle, 2006 IEEE ICVES, 2006.10, ISI:000246989200096, INSPEC 9810316 27. 基于 ADAMS 的制动抖动现象仿真分析, 系统仿真学报, 18(6).-1668-1670, EI 2006279980520 28. 制动力矩波动引起方向盘抖动的传递途径试验研究, 振动与冲击, 25(2).-70-74, EI 06229912471 29. 液压减振器热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振动与冲击, 25(1).-95-98, EI 06279980055 30. 四驱电动车经济性改善的最优转矩分配控制,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3(10).-1355-1361, EI 05519604876 31. 制动力矩波动台架试验研究, 振动.测试与诊断, 2005,25(2).-117-121,155, EI 05299226365 32. 悬架中橡胶弹性元件隔振设计方法研究, 振动与冲击, 2003,22(3).-46-49, EI 04248216341 33. 汽车筒式液压减振器噪声问题研究动态, 汽车工程, 2003,25(2).-162-166,115, EI 03267523263 34. 悬架弹性元件对悬架振动传递特性的影响, 振动.测试与诊断, 2003,22(2).-121-126, EI 02417135994 35. 螺旋弹簧的驻波效应对悬架隔振特性的影响, 振动与冲击, 2002,21(2).-45-47,63, EI 02407127618 36. 减振器异常噪声的试验研究与分析, 振动与冲击, 2002,21(1).-33-39
th

37. 汽车空调压缩机引起的车内噪声试验研究, 汽车工程, 2002,24(5).-398-402, EI 02507271667 38. 轿车车内噪声源识别的道路试验方法, 汽车工程, 2002,24(4).-297-301, EI 02437160411 139. 轿车车内噪声控制方法研究, 汽车工程, 2002,24(1).-15-19, EI 02397110543 40. A Successful Practice of Car Interior Noise Reduction, The 11thInternational Pacific Conference on Automotive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2001.11 41. A New Suspension Vibration Model Applicable to the Study of High-Frequency Suspension Vibration, The 11 International Pacific Conference on Automotive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2001.11
th

章桐
姓 名 - 章桐 职 称 - 教授 研究方向 车动力系统 电子邮箱 - tzhang@fcv-sh.com 办公电话 - 021-69589229 性 别 -男 行政职务 - 工程中心主任 出生年月 - 1960 年 8 月 导师类型 - 博导

整车集成设计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包括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及燃料电池汽

通讯地址 -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章桐,博士,教授,专业领域汽车工程,为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汽车研究所汽车工程专业工科博士,北京清华大学汽车 工程系汽车专业学士。现任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教授,中德学院舍弗勒教席教授。曾任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 曾先后在湖北第二汽车厂(东风)道路试验室任试验工程师;在德国科隆市福特汽车公司欧洲产品开发中心历任汽车 产品开发 CAE 及试验工程师、新产品概念及系统开发高级工程师、汽车车身,底盘及悬架,电器和动力总成开发工 程师、部门主管、汽车整车开发项目主管、某一新轿车产品的工程总管、参与和主持了多种新车型的开发项目。 2006 年初回国之后,全面负责承担国家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致力于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 与示范应用。所领导的团队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胜利完成了中国首次燃料电池轿车车队的示范应用,和 2010 年 上海世博会的大规模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2009 年由同济大学以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申报,入选第 二批中央 “千人计划”。

周苏
姓 名 - 周苏 职 称 - 教授 研究方向 控制 电子邮箱 - suzhou@tongji.edu.cn 办公电话 - 021-69588645 性 别 -男 行政职务 出生年月 - 1961 年 12 月 导师类型 - 博导

新型车辆动力系统(包括燃料电池系统、动力蓄电池和电动机)的建模、仿真和

通讯地址 -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周苏,新型车辆动力系统专家。1961 年 12 月出生,1983 年/1986 年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现名武 汉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1993 年毕业于联邦德国不莱梅大学(Bremen University),获工 学博士学位。曾任青岛大学讲师、教授(1995 年任职),山东省应用数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青岛大学信 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德国马格德堡大学(Magdeburg University)客座教授、C1 教职,德国戴-克汽车集 团公司高级工程师,德国韦巴斯托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及项目经理,德国马普学会复杂技术所客座教授。 1995 年入选山东省中青年学术学科骨干带头人, 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 2008 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现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导,清洁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燃料电池能源系统研究室主任,德国 CIM/GiZ 燃料电池系统专家,中德学院 AVL 新型车辆动力教席首席教授。 研究方向为新型车辆动力系统(包括燃料电池系统、动力蓄电池和电动机)的建模、仿真和控制。 自 1999 年以来,一直从事燃料电池及系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主持或参与多项中国、美国、德 国和奥地利涉及新型车辆动力系统的研发项目。已发表论文 85 余篇,其中 SCI 检索论文 15 篇,EI 检索论 文 30 篇,获授权专利 24 项,其中美国/德国专利 12 项。

周鋐
姓 名 - 周鋐 职 称 - 教授 研究方向 - 车辆工程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教授,博士师生导师,汽车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汽车整车性能及零部件的结构强度、疲劳寿命实验方面的教学 与科研工作。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目前参与 863 等重大科研子项目及主持企业合作项目多项。 办公电话 性 别 -男 行政职务 出生年月 导师类型 - 博导

傅立志
姓 名 - 傅立志 职 称 研究方向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办公电话 性 别 行政职务 出生年月 导师类型 -

靳晓雄
姓 名 - 靳晓雄 职 称 研究方向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办公电话 性 别 行政职务 出生年月 导师类型 -

朱西产
姓 名 - 朱西产 职 称 研究方向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对不起,暂无导师简介。 办公电话 性 别 -男 行政职务 出生年月 导师类型 - 博导

王哲

姓 名 - 王哲 职 称 研究方向 电子邮箱 -

性 别 -男 行政职务 -

出生年月 导师类型 - 博导

办公电话 -

通讯地址 - 上海市曹安路 4800 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傅立志
姓 名 - 傅立志 职 称 研究方向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办公电话 性 别 行政职务 出生年月 导师类型 -

阮界望
姓 名 - 阮界望 职 称 研究方向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办公电话 性 别 行政职务 出生年月 导师类型 -


同济大学法学院宋教授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_同济大学汽车学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8651/92500174647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反省与期待 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姚建宗教授在法学院 反省

原文地址:【反省与期待】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姚建宗教授在法学院作者:吉晋卓亲爱的法学院2006级全体同学:  大家下午好!  今天,对大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今天在理论上是在座的各位同学顺利完成四年的大学学业而毕业离

武汉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工作简报 武汉大学研究生工作

武汉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工作简报(第二十四届第一期)法学院研究生会秘书处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六日目 录●法学院第二十四届研究生会第一次全体干部大会召开●秘书处综合办加强各部门联系 推进研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新起点新制

声明:《同济大学法学院宋教授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_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为网友年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