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战略火箭军 80年代苏联亚太战略:从包围中国到缓和关系

1979年10月,中苏国家关系谈判在莫斯科举行,右起立者为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幼平。

进入80年代,苏联一直在悄悄修改其70年代的对外战略,这是一个越来越明显的事实, 如果说,在70年代,苏联的对外战略可以概括为“缓和+扩张”的话,那么,80年代以来, 特别是戈尔巴乔夫上任以来,苏联的对外战略则应该概括为“缓和+收缩”。这样的概括不 仅适用于苏联的全球战略,而且也适用于苏联的亚太战略。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为什么说苏联70年代的全球战略和亚太战略的特点是“缓和+扩张”呢?这里的缓和, 指的是苏联在欧洲地区对西欧国家奉行和解政策;在亚太地区与日本和美国积极改善关系。 但是在第三世界,苏联却甩掉了缓和的旗帜,挥起了扩张的拳头。苏联的势力直抵三个全球 性的战略地区,即南部非洲、中东地区和东南亚。苏联支持古巴出兵南部非洲,用提供经济 援助和军事援助的方式加强在中东地区的影响,进而,直接把越南的金兰湾和岘港辟为自己 的军事基地,在东南亚获得了旨在控制马六甲海峡的战略桥头堡,其扩张意识和扩张行动达 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但是,70年代,苏联在全球、特别是在亚太地区的扩张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不现实的产 物。因为,这样的战略考虑是建立在过高估计自己实力的基础之上的。苏联是一个自给自足 程度相当高的国家,在原料供给和商品WWW.aIhUaU.coM销售方面并不怎么依赖世界市场,所以,它在世界三 个战略地区进行扩张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自己获取经济利益,而在于控制西方的经济命脉,即 控制南部非洲对西方的矿产供给,控制中东地区对西方的石油供给,控制东南亚的马六甲海 峡这条对日本和美国至关重要的战略通道。然而,地处这三个战略地区的几乎都是经济不发 达的穷国家,为了达到在这些地区扩大影响的目的,苏联就必须支付高额的经济代价。这种 经济支付或是间接的,例如资助古巴, 由古巴直接出面,或是直接的,例如资助越南,进而 使用军事基地。这样一来,苏联获得的“朋友”越多,它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就越高.然而从 ?o年代下半期开始,苏联国内经济状况就朝着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增长速度日趋缓慢,越 来越无法满足其对外扩张的需要。

可是,直至70年代末,苏联领导人仍然无视现实,继续执行扩张政策,从而导致苏联于 1979年悍然出兵阿富汗.苏联在阿富汗陷进了一个更深的泥潭。据估计,苏联经济为阿富汗 所付出的代价比为越南和古巴付出的代价的总和还要多。

出兵阿富汗这一事件对苏联修改70年代的对外战略(其中包括亚太战略)具有决定性的 影响。出兵阿富汗,彻底暴露了苏联战略实力的虚弱和战略估计的错误,急剧扩大了苏联战 略支付能力和战略扩张构想之间的矛盾。这使苏联领导人不得不坐下来,冷静地反省自己 不现实的对外政策。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苏联实际上面临两种抉择,即要么继续扩张, 从而使国家走向虚弱和衰落的谷底,要么停止扩张,从而使国家走上复兴和发达的谷顶。简 单说来,扩张则亡,收缩则生,何去何从,不能含糊。

这就是为什么说80年代苏联对外战略能变为“缓和+收缩”的最重要原因。具体到亚太 地区,那么,苏联修改旧亚太战略和制定新亚太战略的最初迹象,就是1982年,勃列日涅夫 在塔什干发表讲话,呼吁改善苏中两国关系, 以缓冲其在亚太地区的困难处境。从此之后, 经历了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的过渡,到戈尔巴乔夫上任,苏联80年代亚太战略的新面 目就逐渐清晰起来了。

亚太南部地区的战略构想

经过修改的苏联亚太战略由两个区域战略构成。由蒙古、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组成的 亚太北部地区为第一个战略考虑区域。由东南亚地区和南亚地区,以及南太平洋地区组成的 亚太南部地区是第二个战略考虑区域。由于美国与亚太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联 系,所以,美国的因素被分别纳入上述两个区域,统筹考虑。

70年代,苏联试图在亚太南部地区实行重点突破的扩张战略。80年代,苏联放弃了这种 不切实际的想法,力图收缩实力。其标志除了它越来越急于从阿富汗撤出军队之外,还有一 个明显的迹象,这就是,在苏联的战略考虑中,越南的战略作用大大降低,而且,苏联已无 意在东南亚扶植第二个或者第三个越南了。这里重点谈谈第二个标志。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第一,1982年,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讲话,呼吁改善苏中两国关系。此后,苏中两 国恢复了副外长级会谈,恢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相互确认,实现了副总理一级的互访。苏中 两国贸易额迅速增加。1986年7月,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准备从与中国接壤的蒙古撤出相 当一部分苏联驻军,并建议苏中两国相应裁减在边境地区的驻军。这些迹象足以表明,苏联 战略家对中国的敌视程度大大降低,他们认为苏中两国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在相当一阶时期 是不存在的。这样,70年代在中国南部开辟第二战场的战略考虑实际上已失去意义,那么越 南这个地区的战略意义至少也就减少了一半。

第二,在越南周围,存在aIhUaU.com美国“链条”上的两个薄弱环节,这就是政变多端的泰国和处 于政治危机之中的菲律宾.如果苏联有意把在印度支那的阵地向这两个国家拓展的话,那么 在80年代,并不是没有苏联插手的好机会。特别是在菲律宾,由刺杀阿基诺而激化的政治危 机至今没有平息,实际上一直向苏联敞开着插手的大门。但是苏联没有动。它甚至向阿基诺 夫人表示,不与菲律宾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保持来往。这表明,在80年代苏联停止了在东南 部地区的战略推进。

第三,最能证明苏联亚太战略发生变化的标志是,越南军事基地的作用下降到了极点。 1986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威表示,如果美国能够撤出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的话',那 么苏联是不会欠账的。也就是说,苏联已经准备放弃在金兰湾和岘港的军事基地,倘若美国 能够给予某种“协助”的话。如果苏联没有修改其70年代在东南亚的战略考虑,那么,即使 美国军队撤出在菲的基地,苏联也不会松口放弃越南的基地。

既然苏联在亚太第二个战略区域的构想发生了如此重要的变化,那么它肯定有新的战略 意图。这种新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呢?概括地说,苏联试图采取“以夷制美”的原则,积极鼓 动和支持在该区域建立三个限制美国影响的地区,即:印度洋和平区。东南亚中立区和南太 平洋无核区,并使之连贯为一体。这样,苏联就将达到“我进不去,而你必须出来”的目 的。为此,苏联采取了一系列外交行动。

苏联积极加强与印度的友好关系。印度是苏联在南亚最密切的朋友,也是“变印度洋为 和平区”的主要倡导者。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两国首脑实现了互访,印度还是戈尔巴乔夫出 访的第一个亚洲国家。此外,苏印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军事往来得到了明显的加强,苏联在 “变印度为和平区”的问题上对印度寄予最大的希望。

苏联战略火箭军 80年代苏联亚太战略:从包围中国到缓和关系

苏联对东南亚联盟六国的政治立场进行了重新评价,不再僵硬地把东盟六国视为美国集 团的成员。苏联对70年代东盟国家提出的使东南亚成为中立区的设想极为赞赏,积极鼓动使 其变为现实。最近一两年,苏联官员多次出访东盟地区,他们抓住东国家倍受日本和美国贸 易保护主义之苦的机会,极力扩大与东盟的经济联系,以加强对东盟政治立场的影响,而且 在苏联的影响下,1986年下半年以后,印支三国纷纷要求改善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努力在东 南亚创造良好的政治气氛。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苏联对南太平洋地区的反美意识给予了高度重视。新西兰工党政府禁止核舰只进入其港 口的政策得到了苏联的热烈赞赏。 “南太平洋论坛”十四国关于变南太平洋为无核区的设想 受到苏联的高度评价。苏联同一些南太平洋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基里巴斯签署了捕鱼协 定。无论从经济实力来看,还是从军事实力来看,苏联在短期内根本无法在南太平洋立足, 其所以在经济和政治上对核地区表示出很大的热情,从战略角度来看,无非是想利用这里对 美国的政治抵触情绪, 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削弱美国在该地区影响的目的。

苏联在亚洲太平洋的上述辽阔区域奉行80年代的新战略,与其战略实力是相当吻合的。 可以说,与70年代相比,这是一个退却的战略。因为,苏联放弃了靠支持武装斗争和建立军 事基地来控制这一区域的初衷。同时,这也可以说是一个明智的战略.因为这样一来,苏联 势必将减少直接插手所带来的负担,鼓动别人反美国,而苏联自己却专心于国内的经济振 兴,既不丧失原则,也不背上包袱。

亚太北部区域的战略构想

苏联亚洲部分的大部地区处于亚太北部区域。因此对苏联而言,处于同一区域的中国、 朝鲜半岛、日本以及蒙古就具有特殊的重要性。70年代,苏联在这个区域与中国和美国对峙 到僵化的程度,无法扭转局面,因而才作出南下的决策。进入80年代,南下战略愈益无力推 行,迫使苏联战略家的目光不得不重新回到北部区域上来,此外,80年代中期,苏联贝阿铁 路全线通车,沿线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和工业建设因之而全面展开,对此,苏联不可能不对铁 路沿线经济振兴的外部环境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

80年代,苏联在亚太北部区域的战略任务和战略构想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积极奉行缓 和方针,以便全方位地改变70年代在这个地区造成的被动处境。其具体战略原WWW.aIhUaU.coM则是:悄悄改 变军事对抗结构,努力改善政治对话气氛,积极发展经济贸易往来。

悄悄改变军事对抗结构。70年代,苏联要对付中国和美国两个强大的军事对手.苏联 陆、海、空和导弹部队的军事实力,超过美国在该区域布置的军力;但如果把中国的军事力 量考虑进去的话,则苏联的军事优势就不存在了。而且从战略上考虑,苏联实际上面临着被 左右牵制的不利处境,这就是:中国在西部抗御它,美日韩在东部封锁它。

从这个角度上看,在80年代,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特别是戈尔巴乔夫转而积极倡 导苏中两国改善关系的作法就具有不容忽视的战略意义。因为,即使两国关系改善到最为基 础的一步--改变军事对峙状态,那么苏联的军事处境就会随之而发生质的转变。也就是 说,苏联将变军事对抗的双结构为单结构,与中国这个强大的西部对手握手言和,转而集中力 量对付美国,这样,在军事战略上就赢得了优势和主动。

应该承认,苏联的这一目的基本实现了。或者说苏联捡了个便宜。因为苏中两国军事冲 突可能性的大幅度降低,主要在于中国改变了对世界局势的看法,转而专心致力于国家的现 代化建设。苏联当然力图进一步发展这种对自己有利的局面。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威宣布,将 撤出相当一部分驻蒙苏军,并建议同中国协商相应裁减驻边境的陆军水平,既可看作是苏联 某种“放心”的标志,也可视为是苏联进一步悄悄改变军事对抗结构的新步骤。

努力改善政治对话气氛。在这方面,主要的对象是中国,主要的目的是使中国“睦邻 化”。80年代,苏联把中国的政治立场与美国的政治立场明确地区别开来,突出强调中国是 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注意宣传中国对外政策中与苏联相近的方面。这就为苏联努力避免中国 滑向美国的政治轨道创造了前提条件。使中国“睦邻比”并不是苏联的初衷。80年代的头几 年,当苏联发现中国内部正在酝酿着政治经济改革的时候,本以为中国会放弃毛泽东晚年的 政策,重新回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去。但是,中国非常坚决地宣布奉行在与 任何超级大国结盟的对外政策之后,苏联的使中国“同盟化”的战略考虑遭到了挫折。然而 苏联并不气绥,退而求其次,努力致力于使中国“睦邻化”。可以说,这个对华政策在戈尔巴 乔夫上任后更加明确。苏联努力提高两国政治对话级别,甚至从拒不谈“三大障碍”到答应坐 下谈,而且在蒙古和阿富汗采取了某些初级的步骤。这一切皆可看作服务于上述目的的佐证。 使中国“睦邻化”,对于改变亚太北半部区域的政治结构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中国的 政治独立,不仅是对苏联而言的,而且也是对美国而言的,苏、美都得不到中国。然而结果 却是给苏联带来的战略利益犬于带给美国的战略利益。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积极发展经济贸易联系。在这方面,主要对象是日本,主要的目的是使日本“西德 化”。 日本有的学者曾经惊呼, 以为苏联正在试图使日本的内外政策发生“芬兰化”的转 变。这个估计在?o年代就有些言过其实。对于80年的苏联来说,使日本“芬兰化”的目标更 加不切实际。因为80年代的日本,无论在政治协调方面,还是在军事保护方面,都更加依靠 美国,其程度大大超过西欧对美国的依赖。倘若说在80年代,苏联的对日战略降aIhUaU.cOM低了一格, 变成努力使日本“西德化”,则是比较恰当的。

在政治和军事方面, 日本与联邦德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与苏经济贸易往来方面,二 者差别很大。联邦德国是苏联在西方的最大贸易伙伴,它在与苏联作生意时,对美国的独立 性比较强,也不过份计较二次大战时的往事。日本则不然。它在这方面非常听命于美国,苏 军出兵阿富汗后, 日本积极参加美国发起的对苏经济制栽。日本极其计较北方四岛问题,坚 持政经合一,领土纠纷不解决,经济交往就不发展。因此,使日本“西德化”,在很大程度 上,就是力图让日本在对苏贸易方面学习联邦德国的榜样。

这个任务在80年代变得日益迫切。因为在80年代,苏联对日本有两个不断增长的需要。 第一,苏联希望日本更大规模地参加其西侗利亚和远东的经济开发:第二,苏联希望日本在 酝酿环太平洋经济合作的时候不要紧跟美国,搞排苏性的活动。 日本在这两个问题上的消极 表现使苏联甚为恼火。因此可以预见,使日本“西德化”是苏联的当务之急。

如果苏联实现了上述三个战略目标,即改变军事对抗结构、使中国“睦邻化”和使日本 “西德化”,那么,它将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在亚太北部区域的孤立和被动局面,其西伯利亚 和远东经济开发的和平环境将得到充分保证。与此同时,美国在苏联东部边境的军事、政治 和经济影响力势必大幅度下降。从而,这里的战略趋势就会向有利于苏联的方向转化。

新亚太战略的限度

80年代上半期,从勃列日涅夫起,经安德罗波夫,到契尔年科,苏联先后去世了三位总 书记,直至戈尔巴乔夫上任,政治上的稳定局面才渐渐形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苏只 是在1985年之后才积极行动起来,大范围地重新部署亚太战略。这个新战略的形成时间尚 短,更未达到最后成熟的程度,今后还将肯定纳入新的因素。然而,其雏型已成,轮廓已 明,趋势已定,因此,完全有可能对它进行一些定性的判断。
 

 

第一,由于苏联不忍利索地抛弃“包袱”,因此,解决70年代的遗留问题就要花较长的 时间,这就是苏联80年代亚太战赂中“收缩”的限度。言论和行动的迹象表明,苏联对于从 阿富汗撤出军队和督促越南改善与中国和东盟国家关系这两件事是非常着急的,因为这符合 苏联的根本利益,有助于它改善与亚太许多国家的关系。然而,苏联并不想象当年美国撤WWw.aIhUaU.COM出 越南时那样狼狈地放弃阿富汗和越南。苏联的企图在于,它既想改变在这两个国家的扩张形 象,又不想使这两个国家转到反苏阵营中去。苏联不会容忍在自己的南部边境出现一个反苏 的阿富汗。而且如果越南反苏的话,苏联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就失去了唯一的盟友.总之,苏 联若想彻底在70年代的扩张地区实行“收缩”,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苏联要为此付出 时间和妥协的代价。

第二,由于中国宣布奉行不与任何超级大国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因此,苏联与 亚太北部地区国家的关系不会出现戏剧性的突变,这就是苏联80年代亚太战略中“缓和”的限 度。在亚太北部地区,苏联面临着改善苏中关系、苏日关系等和苏美关系三大任务。苏联与中, 日、美三国的缓和是其亚太战略的关键环节,而苏中关系的缓和程度又是关键环节的关键因 素,因此,苏联对中国寄予的希望高于对日本和美国寄予的希望。然而,中国政府统筹考虑了全 球战略形势,为了给国内的四化建设寻求最大的外部和平保障,断然决定废弃与任何一个超 级大国结盟的选择。这实际上就为苏联的缓和战略规定了某种界限,使其难以达到损害中国 和本地区其他国家利益的目的。因为,日本和美国两国的外交政策是以反苏为核心的,日美 与苏联的缓和程度毕竟有限。从长远看,苏联的“缓和”结果最多只能达到一种睦邻的水 平,而不会质变为结盟的程度。

即使存在着这样的限度,如果苏联真心诚意地落实缓和和收缩的新战略,那么它在亚太 地区的处境也还是会大大改善的,其东部地区经济开发的和平保障因素也会大大增加的。 有一点应该指出,苏联在80年代开始重新修整的全球战略,其中包括亚太战略,在不出 大意外的情况下,将会持续执行到本世纪末。如果了解苏联面临的现实处境,这一点就不难 理解了。苏联国内有一系列繁重的任务必须完成,这就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科学技术 水平,以及为此而不得不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这些任务决不是一两个五年计 划就能顺利完成的。苏联在国外遇到了来自美国的新的军备竞赛的挑战,还遇到了来自西方 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发展的挑战,苏联一家至少要去对付美、 日和西欧三大家,要想顶住压 力,决非朝夕之功。在这样艰巨的国内国际处境面前,如果再头脑发热地搞扩张,结果只有 一个,那就是列宁缔造的苏维埃国家的没落和灭亡。苏联人民和神智清醒的苏联政治家是不 会愚蠢到那个地步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5151/218255128219.html

更多阅读

涅杰林元帅逝世四十七周年祭 毛泽东逝世40周年祭

青山何处埋忠骨——悼前苏联第一任战略火箭军总司令米特罗凡·伊·涅杰林元帅2007年10月24日,中国航天第一枚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火箭发射基地发射成功,然而,就在整整四十七年之前,在前苏联的拜科努尔货架发射基地则发生了一次

黄山生态紫山药基地招商合作 火箭军52基地 黄山

紫山药产地·黄山生态紫山药基地发展情况介绍之一:黄山红紫山药是属薯蓣科的地方性植物名品,是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性藤本植物,能形成肥大的地下肉质块茎供为食用与药用。薯蕷亦称“山药”,黄山亦是该品系较好野生品种的原产地之一。有些

声明:《苏联战略火箭军 80年代苏联亚太战略:从包围中国到缓和关系》为网友炙熱的夏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