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黛玉复仇 红楼之黛玉复仇 红楼一曲,唱尽黛玉多少寥落忧戚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红楼梦》中林黛玉低吟的悲凉诗句一直被独孤人士吟唱至今,似乎是暗示了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细细品读红楼,我不仅感受到一个古人所描述的黯然,悲伤和凄惨,也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红楼梦》中我感触最深的则属林黛玉了。当看到黛死钗嫁,我落泪了,不过,死,也许是黛玉最好的结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她还是在贾府衰败跨倒之前离开了这里,否则以他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想必曹雪芹也是怜悯这样一个女子才给了她这样的宿命。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是她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花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也许很多人无法明白黛玉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然泪下。很多人看来,黛玉是个悲观主义者,殊不知在封建礼教面前,黛玉有她自己的坚持。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宝玉挨打后,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的哭,把眼睛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来声援宝玉,默默地对抗封建礼教。

红楼之黛玉复仇 红楼之黛玉复仇 红楼一曲,唱尽黛玉多少寥落忧戚

黛玉是叛逆的也是孤独的,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这也正是我欣赏黛玉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她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她宛如一丛清高孤傲、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我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她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是为了前世的还泪,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结局。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仍需我慢慢品味。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8151/722762820651.html

更多阅读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对比分析 薛宝钗和林黛玉

《摘要》“红学”之说,离不开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主角的争议,本文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出生背景,生活环境,成长历程,人生价值观的差异和重合等四个方面论述两人的鲜明的艺术形象。打破长期以来“褒黛贬钗”的定论,曹雪芹终其一生精血所创造

林黛玉之死与红楼梦主题 新红楼梦林黛玉裸死

林黛玉之死与红楼梦主题王根福 在 2011-3-27 上午11:25 发表于 细品红楼(转自红楼艺苑)今天我讲课的题目叫《林黛玉之死与红楼梦主题》。或许有些红迷朋友要问,林黛玉之死与红楼梦主题有些什么关联?即便有关联,相提并论也不见得妥当吧?

浅谈林黛玉之死 新版红楼梦林黛玉之死

8.浅谈林黛玉之死浅谈林黛玉之死 来源:红学网关于林黛玉是怎么死的?有三种常见的说法,其一是病死的,其二是上吊死的,其三是沉湖而死。我个人认为,病死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沉湖,上吊而死可能性微乎其

西岭雪续红楼梦之《黛玉之死》 西岭雪 黛玉传

闲来无事,遂从网上下了西岭雪的《黛玉之死》,因前些时看她写的解密十二钗,倒是颇有道理,所以便有了好奇心。因前些年的刘心武续红楼梦,我看着实在不像个样子,竟不是红楼梦,倒成了红楼外传了,很是不以为然。及至看了西岭雪的续作,倒觉得还好,文

声明:《红楼之黛玉复仇 红楼之黛玉复仇 红楼一曲,唱尽黛玉多少寥落忧戚》为网友檔風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